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

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

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范文第1篇

【中文关键词】舞蹈美学.舞蹈创作.舞蹈作品.新时期.舞蹈生态学.社会文化环境。.

【英文关键词】Aestheticofdance.dancecomposition.danceworks.thenewperiod.c

horeoecology.socialcultureenvironment..

1古代华南少数民族的舞蹈与社会生活

2四川凉山彝族传统舞蹈研究

3青海藏传佛教寺院羌姆舞蹈和民间祭礼舞蹈研究

4新时期舞蹈审美创造刍议

5浅析高等美术教育观念改变的必要性

6小学美术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7小学美术个性化教育理论研究与模式构建

8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师素质培养

9潜意识与现代美术教育西北师范大学

10儿童电视美术片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11写实与现实

12理想与现实:基础美术教育的知识观及课程组织

13不同文化境遇下的审美取向

14液化报告(第一稿)

15幼儿美术创作发展评价研究;

16从美术与诗歌潮流的对比中谈中国现当代艺术的介入性

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化;德育;影响机制

德育教育与文化有着本质的联系。文化本身内含着德育要素,文化以“文”化人,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质,是实施德育的源泉;而德育作为一种文化教育,文化的发展模式、活动规律以及所包含的价值观,必然会对德育产生根本性的深层次影响。肩负着育人重任的学校德育,其运作过程是一种文化和道德的传递与创新的过程。探讨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文化与德育的关系,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文化与德育之间的潜在的、深层次的本质联系,进一步解读德育的本质,从而自觉完成新时期学校德育的育人使命。

一、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的含义

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德育教育,应该认识到,德育充分体现着文化所具有的化育人类心灵、智慧、情操、风尚之义。德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学生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根本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力量,德育内容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德育效果的彰显在于文化方法的正确运用。德育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伴随着价值和价值追求的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这种双向建构过程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影响。

研究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主要是从宏观上更加侧重对文化与德育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加以把握,也就是说,在对德育与文化的关系研究中,更多地关注文化对德育的影响及影响方式,更多地关注在此影响下德育的变化形态及其内在规律,通过深入研究文化对德育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进而认识和把握在文化的影响下德育所产生的变化及其规律。

由此,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可理解为:在文化与德育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文化对德育发挥的有规律性的作用,及发挥这种作用的过程和作用原理。

简要地说,也就是文化对德育的“有规律性的作用模式”。

从关于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的概念界定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第一,文化对德育的影响只能发生在二者相互联系的过程中,割裂了二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则难以认识文化对德育的影响;第二,这种影响不是随机的,而是有规律性的作用体现,重视对这种规律性作用的认识和把握是认识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的关键所在;第三,这种有规律性的作用在其过程中遵循着一定的原理,揭示相应的过程和原理应是认识和把握文化对德育影响机制的重点。

由于文化既存在于德育外部,又存在于德育内部,同时它还起着沟通德育内外部关系的桥梁作用,因此,一般来说,文化对德育的影响具有全面性。在我们有关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机制的讨论中,重点是通过考察文化对德育的影响过程,了解在此过程中文化对德育的影响特点,以及在此影响下德育的变化规律。

二、文化环境对德育的影响机制

文化是德育的“生态圈”。德育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进行的,其中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对德育的影响机制是指文化作为一种环境因素,通过一定的形式、渠道和媒介把信息传导给德育主体,不同的德育主体通过对文化环境中所含信息进行不同的理解与选择,进而产生对德育系统建构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三种途径实现的。

(一)文化信息的传导过程及对德育的影响

文化环境对德育的影响最基本的是信息传导,即社会文化环境与学校文化环境各要素通过一定的形式、渠道和媒介把信息传导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学校文化环境的信息传导主要是通过舆论监督、榜样示范、人际互动等环境要素来实现的。由于学校文化环境是教育者根据社会需求和育人需要有目的地设计和组织起来的一种道德教育环境,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即围绕培养人、造就人这一根本目标运转,因此,学校文化环境的影响作用相对集中、明确、深刻和持久,对于人们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可控性与系统性。社会文化环境对德育的信息传导主要是通过公众信息、思潮引导、公德规范、社会舆论等环境要素来实现的。由于社会文化环境复杂多变,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其目标是模糊的、多变的,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影响往往是多元的、分散的,有时甚至是相互抵触、互相冲突的,具有不可控性与非系统性,因此,应正确认识学校文化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对德育影响的不同特性,在发挥文化信息对德育影响的过程中,通过增强其可控性和系统性,强化其信息传导的针对性和导向性,保证文化环境影响的正效应,以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文化信息的选择过程及对德育的影响

文化环境具有层次性,不同文化环境层次和同一文化环境层次各要素,都会对德育主体产生不同的影响,形成各自相对的接受主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环境下,由于不同接受主体的思想认识、辨别是非的能力各有不同,因此,每一德育主体对文化环境中所含信息的理解与择取也是不同的。由于德育主体对信息的不同选择而导致的对德育的不同影响的过程,形成了文化环境对德育的信息选择影响。

当然,就学校文化环境建设而言,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德育工作者对来自各方面、各层次的信息,都有一个根据自身需要进行过滤、筛选的过程,并有明确的存优去劣的指向性。而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相对缺乏这种明确指向性所决定的过滤与筛选。可见,文化环境相对于德育信息选择的影响同时具有组织性与非组织性两种特性。因此,应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环境所具有的组织性,并借此增强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指向性,为德育信息的选择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以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文化信息的重组及对德育的影响

文化与德育的本质联系决定了文化本身内含着德育要素。文化环境对学校德育不可避免地产生着影响,其中重要的体现就在于对学校德育资源的影响。由于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具有广泛性、多样性、隐蔽性和弥漫性,使得这种文化环境对学校德育资源的影响处于一种不自觉的状态。对于学校德育而言,德育工作者自觉根据其工作目标,运用经过鉴别和选择的来自外部的文化信息,对原有的德育资源进行重组,从而丰富学校德育资源,用先进的、正确的文化信息影响德育对象。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工作者自觉对来自社会环境的文化信息进行鉴别选择,并在此基础上重组和优化学校德育资源的过程,可视为借助文化环境对德育的影响所进行的德育系统优化。如果说社会文化环境相对于学校德育资源的正面影响尚不具有自觉性的话,则基于学校德育本质要求的学校文化环境建设较充分地体现出文化环境对德育资源重组影响的自觉性。可见,文化环境相对于德育资源重组的影响具有非自觉性与自觉性两种特性。因此,通过自觉加强学校的文化环境建设,不断丰富学校德育资源,优化学校德育系统,用先进的、正确的文化信息影响德育对象,并努力使这种影响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是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主要方面。

三、文化对德育内部有关要素的影响机制

文化对德育的影响最终要通过对德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影响才能真正体现。文化对德育内部要素的影响机制是指文化作为德育的母体,为德育系统的建构提供基本的价值导向及内容规范,这种基本的价值导向和内容规范,规定和制约着德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存在与发展。这里主要从文化对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标及德育课程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展开讨论,以引发对相关问题的进一步思考。

(一)文化对德育功能的预设

文化对德育功能的预设,是指德育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其所依存的文化在德育产生之际对它将要发挥的功能已经预先设定,这种设定体现着文化对德育作用的相应规定,表现为德育对文化的功能要求的适应,并影响着德育的发展形态。就文化与学校德育的发展而言,文化作为德育的源泉,其形成无疑先于德育。事实上,正规的学校德育是文化积累和发展到较为规范阶段后才出现的,是随着文化的积累及文明形态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为适应与满足一定社会和阶级所特有的道德文化的需要才出现的,应该说,这也正是德育产生之初的功能,即通过特定文化的传承从而实现其对社会和对个人的作用。因而,学校德育在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社会认定了的文化要求,成为一种制度化了的文化传承方式。

重视文化对德育功能的预设,要求我们坚持辩证统一的观点,在强调德育对社会需要的功能的同时,注重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不能由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就将抑制德育功能的发挥,阻碍社会与个人的发展。

(二)文化对德育价值的建构

文化对德育价值的建构,是指文化在德育有选择地吸收文化信息过程中,通过信息整合与信息重组,不断地使自身所蕴含的价值与原有的德育要素相融合,进而使德育价值体系不断得到优化与丰富。

从这个意义上讲,德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受到来自文化的制约。和规定,德育的存在必须有着对生活和对生命的文化意义。德育的价值不是教人学会一些谋生的工具性知识和本领,而是在于引导人们去把握生活的意义,去探寻生命的意义,从而帮助人去生成有意义的生活,形成内在于人的有道德意义的世界。

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对人生活的指导和对生命的丰满正是文化对德育价值的建构所致。然而,在单一文化时代,学校德育被赋予了社会文化的工具性特征,德育完全是按照已有的、被制度化的、外在的社会化标准的文化模式机械地训练人、加工人、塑造人,它不仅完全否定其内在的文化育人的品质,而且完全漠视、抹杀了受教育者个体的个性、主动性及自我建构性。这样,德育在文化的意义上便成为一个“虚概念”,它虽然传承文化,但却不是文化,扮演一种社会主流文化的“传音筒”和“代言人”的角色,这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无自主性、无文化性的根本性症结所在,而缺乏文化的基本属性与品质的德育只能是文化灌输式的教育形态。在当前的多元文化时代,不同文化间交叉传播,使传统的一元的封闭的学校德育呈现出较多的开放特征,同时,不同类型的文化变迁使得学校德育开始反思对政治的单纯依附,重视文化对德育价值的建构。因此,德育在突出其本性特征即德育对社会、对人发展的价值作用的同时,应更关注对人类进步的作用,对人的生命世界的价值和意义。

(三)文化对德育目标的导向

文化对德育目标的导向,是指作为一种价值导向,德育目标不仅是一个国家统治意志的体现,同时也是文化规范及其价值的反映。严格说,国家的意志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直接影响着作为文化有机组成的德育的目标的内容和性质,同时德育目标反映着文化的实质及其结构。

从一定意义上讲,德育目标应该如何定位,价值取向如何,都体现着文化对德育目标的导向。尽管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德育目标的性质和内容是不相同的,但从作为文化有机组成的道德教育的本质意义上看,德育不仅具有社会,还具有个体,德育的根本价值就在于提高和扩展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才能,使人活得更有意义、更有尊严,使人真正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为此,德育的目标应当定位在确立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这一基点上。然而,在传统的德育模式中,德育目标的制定和实施是社会本位目标至上,往往是把人作为工具来培养,与个体本位目标处于对立状态。强调德育目标的社会性要求有着它的合理性,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伴随着人们对文化的认识的深化和文化对人民生活影响的加深,个人的自由和独立价值得以珍视和确认,德育的人文关怀价值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注,促进人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德育目标的重要内容。这一变化必然要求作为文化有机组成的德育在个人的关系领域发挥作用;必然要求德育把人作为目的而不是作为工具来培养;必然要求德育目标要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德育的出发点,把培养人的社会化人格作为归宿。总之,重视文化对德育目标的导向,必须依照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对德育目标的价值取向进行正确定位,使德育目标的确立有利于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四)文化对德育课程的规范

文化对德育课程的规范,是指文化作为德育课程的母体,造就了德育课程,决定着德育课程的文化品性,并为德育课程设定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及规范来源。德育课程属于一种观念形态的文化,社会所积累的优秀道德文化是德育课程的主要源泉,抛开文化,德育课程就成了无源之水。德育作为文化的子系统,其课程开设是传递、传播和创造道德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课堂教学;环境因素;环境教学模式

一、引言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眼下是一个高科技竞争和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人才的激烈竞争,英语作为一种获取各种专业知识和信息的工具已显得十分重要。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各行各业直接面对国际大市场,日益频繁的国际交往和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越来越高,如何培养综合素质高,外语交际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难点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一次较大范围的、轰轰烈烈的改革,《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于1999年颁布实行,新一代大学英语教材陆续出版。人们期望大学英语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语法为纲”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交际法教学模式,英语课堂也应该更为“互动”。然而,实际中的大学英语课堂并没有发生较大的转变,学生们不能适应强调师生互动的交际教学法,传统教学模式仍占主导地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教师、学习者、师生关系、学习动机等都会对课堂产生影响,然而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即学习环境,本文将从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分析学习环境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二、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分析

大学英语是一门把语言内容转化为具体行为能力的课程,它潜意识地把语言的学习和语言的运用结合在语言的整体行之上,它是一种特殊行为和能力的结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愈加感到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不能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际化交流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这一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从小学到大学,虽然教师、学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英语学习上,但效果却不如人意,究其原因:

1教师和学生就如何“教书”和如何“学习”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重知识传授与学习,轻能力培养与训练,结果是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再精彩,学生充其量只是装知识的“容器”,被动地听,被动地记笔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地发挥,形成了“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状况,其结果是教师愤然,学生茫然。

2随着招生数量逐年增加,生源质量每况愈下,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差,学习能力也差。导致了学风方面的种种问题。

3学习与运用脱节,导致了教学双方的消极互动,使学生经历了学习失败的消极体验,挫伤了学生的自信心,使教学难以获得满意成效。

4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教学手段传统单一,抽象化,程式化,缺乏语言学习的氛围,激发不起语言学习的兴趣。

5教学缺乏研究,“重教学,轻教研”的倾向在教师中普遍存在。他们只注重埋头上课,不重视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的总结和研究。上述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当前,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形势,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扭转大学英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的不良局面,我们的思考与对策必须围绕“教”与“学”的问题展开研讨,应从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质量管理五个方面人手深化教学改革。

三、社会建构主义模式的环境观

社会建构主义是MarionWilliam和iLobeL,Burden在分析和综合了人本主义、认知学说、建构主义和社会互动论(socialinteraclaontheory)之后提出来的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他们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有四个相互影响的因素: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这四个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反映自己教学理念的任务:学生选择相对于个体而言有意义的方式理解任务:任务则成为教师和学生的连接界面(interface)。此外,学习发生的环境对学习者的知识构建过程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情感环境、物理环境、学校环境、乃至更大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可以看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教师、学生、任务和环境四个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动态平衡,四个因素中间任何一个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因素,而打破整体的平衡。他们认为,语言学习所处的环境对个体的学习会产生深刻影响。学习环境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首先是微观课堂物质环境以及课堂人际关系:其次是国家的教育体制及其教育方针;最后是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本文将分别探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教育体制这两个较高层面的环境因素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四、社会文化环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任何学习都发生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Oxford和An-derson在1995年指出,“学习活动和文化影响同所学的内容密不可分,而学习风格同文化价值观和文化需要有着直接的关系”。William和Burden指出,“学习者对学习环境的偏好与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如能考虑到这一点将会有效地促进学习”。Cook也注意到了文化与课堂的关系,她提出,“就社会而言,学生和教师对课堂的期望取决于他们的文化”。课堂教学的方式因文化而异,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考虑到社会的特点和适应社会的需要。李敏在2005年以一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调查为基础,从文化价值观念方面对外语课堂教学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她从三个方面剖析了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对外语课堂教学的影响:第一,较大的权力距离(LargePowerDistance)。中国文化中,教师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父母的角色,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教师是知识的化身,也是权力的化身。教师具有鲜明的榜样和权威形象,课堂内的等级观念很深,在课堂上,学生习惯于安安静静地聆听,接受教师所传输的知识,并且深信不疑。第二,群体化倾向(Collectivism)。中国属于“集体意识”较高、“自我意识”较低的文化群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群体概念和归属意识较为强烈,在课堂上则表现为不愿意“拋头露面”,而更愿意以隐蔽方式回答问题。第三,较强的不确定性回避倾向(StrongUncertaintyAvoidance)。中国文化强调不确定性因素回避,不鼓励冒险或偏离常规。在课堂上。学生喜欢有组织、有准备的学习,希望问题都有正确的答案,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非常注重对词汇、语法等的准确解释,在他们看来,只有掌握词汇、语法等系统知识。才能更好地学习外语。所有的这些社会文化因素,无疑都会影响中国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以及英语课堂教学。

五、教育体制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根据社会建构主义的环境观,国家的教育体制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影响。很显然,各国之间的教育体制及其目标与方针各具特点,而处于不同的教育体制之下的学习者的学习及课堂环境自然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考试一直是教和学的核心。尽管近年来,在英语教学中这种情况已有所改善,开始注意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教师也开始尝试一些诸如交际法、视听法等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对学生进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言产出技能的实践:大学英语四六级的考试项目也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主观题的类型和比例,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英语口试。但从整体上看,大学英语教学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这种教育体制和应试教育迫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语法和词汇等语言知识上,使他们“处于一种浅表式的学习方法”。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个体学习者不会被动地接受传授给他们的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各自学习和吸收那些他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中国的语言学习者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出的诸如重视语言知识的学习、注重细节的学习方式、习惯于正规的课堂等特点都与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有着密切的联系。

六、结语

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管理会计文化环境约束影响对策

管理会计从西方引进我国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我国的管理会计在理论与实务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无论在理论体系的建立还是实务的应用上,还不尽人意,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没有与我国的国情很好地结合起来建立适应我国文化环境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是其主要原因。因此,探讨我国管理会计运作的文化环境对其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与道德规范体系,应是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

一、文化环境对管理会计的约束及影响

文化环境是指对会计模式系统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包括思想观念、价值趋向、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以及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由于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特征的财富,因而由各种文化因素组成的文化环境,在不同的社会必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文化环境方面的这种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管理会计在各国的应用和发展。

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及管理会计中企业内部责任会计的激励方式。企业文化环境影响管理会计在企业的应用效率。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是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人员提供管理会计信息以保证管理会计目标实现的行为准则,也是管理会计职业化的必要保证。美国全国会计师协会于1982年颁布的《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规范》中规定了管理会计师不得违背的行为准则,包括能力、保密、正直、客观、道德行为的冲突的解决等。我国目前尚未对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作出规范,但随着管理会计方法在企业以及各中介服务机构应用的范围日益广泛,管理会计的职业道德规范也必将建立。我国管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建立应该奠定在我国文化环境的基础上,我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守法、诚实、敬业、正直等做人的基本准则与管理会计特点的结合,是建立管理会计职业道德规范的出发点。

社会文化环境中的有关利益的关系的不同处理方式会导致责任会计对于责任与激励处理方式的不同。一般而言,由于美国实行的是市场主导型的市场经济,较为注重强调个体的利益,管理会计责任中心将工资直接与效益挂钩,强调业绩与金钱的对等,但这种情况不一定完全适合于我国。首先,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偏重于强调社会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一切向钱看是与社会导向相矛盾的。其次,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体对群体的责任感,这一文化背景注定了我们在责任会计的推行过程中,应该将个体的责任与利益协调起来,采取荣誉与利益相结合的方式激励员工。最后,责任的考核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企业控制的目标也不能完全量比,一切按业绩控制也未必就能行得通。因此,责任的考核必须考虑我国的文化背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社会文化环境也影响管理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管理会计发展的观念主要有:轻商重义的观念会导致人们对管理会计的偏见;谨慎保守的观念使得管理者害怕风险造成企业报酬偏低;和为贵的中庸思想会导致责任考核中奖惩不明;过分注重社会责任则会抑制人的创造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意识则忽略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现代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应用;计划经济管理的观念助长了不思进取、不愿积极面向市场开拓的行为。这些不利因素是我们在推广管理会计过程中亟待要解决的问题。

企业文化不同会导致管理会计应用效率的不同。在行政利益诱导的企业,企业运行的目标是完成上级规定的各项指标,管理上长官意志代替一切,管理会计的应用效率就低,同时,这样的企业目标决定了企业只注重眼前利益,必然要采取一些短期行为而忽视企业的长远市场价值,不可能运用管理会计去规划企业未来的发展,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企业,企业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股东财富最大化,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利用包括管理会计在内的现代管理方法,对企业进行规划,将企业纳入战略发展的轨道上来。在将人看作是权利的工具的专制企业,责任会计就难以推行,也很难将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相反,在较为民主及尊重人的个性的企业,则能够将员工的工作目标与企业的长远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企业的目标被自觉纳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为责任会计的实施创造一个良好氛围。我国的当务之急是建立市场机制相符合的企业运行机制,进而建立企业先进的文化。

二、应采取的对策

通过对影响管理会计的文化环境的剖析,笔者提出了建立我国管理会计方法体系与道德规范的以下对策。

1.我们应根据我国传统文化研究制订我国的管理会计道德行为规范。尽管我国尚不具备美国等国那样的条件制定《管理会计师道德行为规范》,但我们可借鉴这些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考虑我国传统社会文化观,制定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可操作的管理会计道德规范体系,使管理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国传统的文化环境及其塑造的会计人在文化价值观上具有集体主义突出、对不确定因素规避度较强、权距较大、对知识和人才尊重程度不高的特征,我国管理会计道德行为规范的建立,应结合上述我国传统文化的背景,这样才能符合我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心理,也只有这样,才能产生较好的社会效果,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道德规范。研究我国各类组织中人的行为、欲望、动机、并加以合理引导与组织,形成一个和谐的内部管理环境,减少管理中的内耗。应用符合中国人心理特点的管理会计方法,应当成为我国建立有特色的管理会计道德行为规范的突破口。

2.我国责任会计的考核应根据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而不能全面接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做法。

我国的责任会计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存在一定的类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尽管都是在企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指标分解,逐级落实计划。但我国的责任会计是在企业或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经过评比和讨论制定考核指标;而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则是由会计专业人员划分责任中心,并根据相关会计资料指定考核指标,对责任中心的经营业绩进行考核。其次,尽管都使用一套标准进行日常控制,我国的责任会计是通过限额领料、劳动定员、工时定额等方式进行日常控制;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则是通过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等方法进行日常控制。再次;尽管都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核算和报告系统。我国的责任会计采用的是专业核算和群众核算结合的方式;西方国家的责任会计主要采用专业核算方式。所以,我国责任会计的考核应根据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及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我们应在建立、完善和深化各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的同时,将厂内经济核算制纳入经济责任制,形成以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体系。

3.逐步营造一个不断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环境。

一个严格有效的管理会计制度,必定会培养企业合理的基本价值观,尽管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基础,但管理会计的严格实施必然会促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关键在于,企业经营管理必须建立在管理会计信息基础上,而管理会计必须围绕成本、时间、数量、差错、员工满意度五个方面测定价值业绩,力求反映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的程度,实现双重满意,提高企业竞争能力。最终通过资产收益、市场份额、边际收益、利润、销售额等方面综合反映企业财务价值的现状及变动趋势,以逐步营造一个不断追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环境。这里,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显得非常重要,若一个企业领导缺乏追求价值最大化的动力,那么,管理会计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当然,若一个企业领导想塑造一种追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文化,那么,管理会计就成为其实现目标不可缺少的工具,而得到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作用。

4.继续强化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应具备的价值观念,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文化,为管理会计的良好运行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在市场条件下,在国有企业框架内所要求的独特的企业文化理念,但市场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效率。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尽快实现高效率的上下联动,分层把关,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的成熟的企业文化,而当前多数企业离这一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并且有些经营者受传统等级观念的影响,“长官意志”较重,便得管理会计提供的方案、资料无法发挥实际效力,从而影响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所以我们应继续强化企业的市场观念、风险观念、时间价值观念、竞争观念等在市场经济机制作用下企业应具备的观念,建立适应市场机制的企业文化,为管理会计的良好运行创造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氛围。

社会文化环境的特点范文第5篇

企业环境成本会计的研究和理论的运用,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J专统的环境成本会计,实际上只是企业外部自然环境或生态环境成本会计。笔者认为,企业所处的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从成本会计角度来看,企业外部环境是指对企业成本有实际或潜在影响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因素;企业内部环境因素亦称企业内部条件,基本的内部环境因素包括所有者所有权收益和经营者经营权收益、企业资源(不包括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管理因素。

本文研究的环境成本会计是企业外部环境成本会计,即以外部环境因素为对象的成本会计。企业五个外部基本环境因素用Political'Economic'Social&cultural、Technological和Nature这五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来表示,外部环境成本会计就是PESTN环境成本会计,即完整的环境成本会计。

二、自然环境成本会计问题

1. 自然环境成本的概念和构成。关于环境成本的定义,可分为两类观点:一是认为环境成本包括环境保护或治理成本和罚款、罚金、赔偿等环境损失成本两部分;二是认为环境成本仅指由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和为达到环境保护目标而发生的有关成本,不包括环境损失成本。

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企业环境成本包括资产化成本和费用化成本两部分。企业环境资产化成本是指符合资产确认标准的与环境管理有关的成本,环境费用化成本是指计人当期损益的与环境管理有关的销售产品环境成本、期间费用(“期间费用”是指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中的环境费用以及除违反环境法规和条例而发生的罚款、赔偿外的营业外支出,如环境捐赠支出和自然灾害损失。也就是说’与环境有关的营业外支出并不全是费用化成本,环境费用化成本中也包括非正常条件下发生的环境损失。

其次,要明确企业成本的发生是以合法性活动为条件的。违反环境法规而发生的罚款、赔偿等损失不列人环境成本中。目前一般将环境违规损失列为税前利润的减项,笔者认为,出于维护国家税收利益考虑,应将这部分支出列为税后利润的减项。和计人税后利润的环境损失两部分。自然环境成本是企业进行自然环境管理获得资产和收人的代价。

关于自然环境成本的构成,有多种不同的观点:①将环境成本按不同功能分为弥补巳发生环境损失的成本、维护环境现状的成本和预防将来可能出现的不利环境影响的成本(花爱梅,2001)。②按是否由企业承担分为内部环境成本和外部环境成本;按环境成本驱动因素分为为达到环境保护法规所规定标准而发生的费用和政府采取经济手段保护环境而发生的成本费用(乐艳芬,2002)。③将环境成本分为符合资产确认标准的资本化成本和作为费用计人当期损益的成本。④以环境资源流转平衡为基础,将环境成本分为事后环境保护成本、事前的环境保护预防成本、残余物发生成本、不含环境成本费用的产品成本(林万祥,2001)。⑤环境成本包括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支出成本、环境破坏成本和环境机会成本(浙江省教育厅课题组,2001)。⑥环境成本包括环境保护成本、环境损失成本、资源闲置损失、恢复成本、替代成本和机会成本。

对自然环境成本的划分应满足环境成本管理和环境成本会计研究的需要。笔者认为,按提供财务会计报告和对内进行环境成本管理的要求,可将自然环境成本分为主要满足财务会计报告需要的环境成本和满足内部管理需要的特殊环境成本。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环境成本,按是否计人当期损益分为长期性资产成本、短期性资产成本和费用化成本。这是根据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对环境成本所作的划分,也反映了环境成本的基本构成。

环境成本按环境管理的环节分为环境预防性管理成本和环境保护中的控制成本。环境预防性管理成本是进行与环境有关的预防工作而发生的成本,包括为预防、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环境所购置的机器设备成本和其他预防费用,环境保护中的控制成本包括维护、治理环境、加强环境保护的成本费用和环境保护失控所造成的损失性成本。在进行环境成本决策时,企业经营管理者可考虑确定环境机会成本和其他特殊环境成本因素。

2. 自然环境成本的报告。环境成本报告应披露与环境学术交流

出有关的长期性资产成本、短期性资产成本、费用化成本和作为税后利润扣减项的损失。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自然环境成本包括:①为购买和建造用于环境预防、治理和保护的固定资产(如处理废水、废气和废渣的设备、其他废物处理和回收利用设备)、无形资产(如环境资源的使用权)等长期性资产而发生的成本;②计人产品成本的环境成本,主要包括耗用坏境材料成本、直接从事产品生产与环境管理有关的人员的环境保护补贴和工资费用、车间排污费等;③环境期间费用,包括企业排污费、绿化费、环境管理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专设环境保护机构的经费;④非违规性环境支出,如环境非常损失、环境捐赠支出等;⑤列为税后利润扣除项的因违反环境法规而发生的罚款、赔偿等。在对环境支出信息和资料进行披露时,除实际发生的支出外,对一些预计的环境支出也可予以说明,以充分满足环境成本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来说,有必要编制自然环境成本报告和计人税后利润的环境损失报告,以了解环境支出和确定企业的环境管理绩效。

三、PEST环境成本会计问题

PEST环境成本会计理论是从政治法律、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方面探讨环境成本管理的理论。考虑到企业因政治法律因素'而要求提供一定的自然环境成本信息的情况’因此在PEST环境成本会计中不再包括这一内容。PEST环境成本也包括资产化成本和费用化成本,费用化成本包括抵减税前利润的不属违规性支出的营业外支出的内容,与PEST环境相关的违规性支出应列为税后利润的抵减项目oPEST环境成本会计报告的内容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的环境成本。除报告环境成本及其管理的信息和资料外,PEST环境成本会计还为全面和长期的成本管理提供成本信息。

1. 政治法律环境成本会计问题。政治法律环境成本是指受重大政治法律因素影响的企业环境成本。政治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治制度和体制、政局和社会的稳定性等;法律因素主要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针和政策的制定及其执行情况。政治法律成本会计应着重把握那些重大和直接的环境影响因素。政治法律环境成本中,有些是不同企业受到相同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成本,有的是个别企业受某些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成本,如食品生产企业会受《食品卫生法》影响而发生的成本。企业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分析确定在一定时期对成本有重大影响的政治法律因素及其所引起的成本。通常情况下,企业可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列出受重大政治法律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成本和不计人成本的损失,如税法和外贸法规的变动所导致政治法律环境成本的变动、违反《食品卫生法》所受处罚的损失。企业既要计量、记录和报告过去重大政治法律影响因素影响下的成本及其变动情况,也要对现在和将来的政治法律环境成本和成本变动情况进行预测、分析和调控。

2. 经济环境成本会计问题。经济环境成本是指受国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趋势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成本。对企业成本会产生影响的经济环境因素具体包括银行利率和外汇汇率的变化、银根的松紧、失业率的高低、资源供应及采购成本的变化、通货膨胀率的高低等。经济环境成本会计应及时计量、记录和报告由重大经济环境变动所引起相关成本的变动情况,如由利率和通货膨胀率的高低决定的企业投资成本的大小、资源供应成本重大变动所导致企业产品成本的变动情况等。企业也有必要对国内外经济环境成本进行全面和深人的分析和预测,做出正确的判断,为制定有利的成本战略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