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计划的基本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建立和完善医院财务的自我平衡机制
平衡机制是现代医院财务机制最基本的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作为相对独立的经营机构,开展医疗业务经营活动,国家除了按照财政预算拨款外,已不再干预医院的资金运用和盈利分配。如何按照医疗业务活动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就构成了财务平衡的基本内容。
1,1筹集资金和运用资金的平衡
筹集资金应适应医院的经营规模,运用资金就要做到符合医院的经营要求。要实现医院筹资与用资的平衡,通过财务杠杆适度的负债经营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在国家财政拨款有限的条件下,医院依靠自有资金确定经营规模、增强发展后劲是不够的,必须研究负债经营战略。一方面要注意债权债务的清理,防止出现既大量举债经营,又有大量结算资金沉淀,额外增加医院的财务费用:另一方面要积极运用医院的财务信用,利用票据贴现把资金用于短期借贷行为之中,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1,2积累与消费的平衡
如果说增加积累是医院扩大经营规模的物资基础,那么适度消费则是提高医院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客观因素。在现行医院中,往往侧重于增加消费,而忽视积累,导致医院成本增大,资金周转困难,发展后劲不足。现代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必须从医院的长期发展规划出发,妥善处理好积累与消费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进行财务预算和财务分配活动时,就要根据医院的长期发展规划处理好两方面(增加医院的积累资金、保障长期发展投资和短期经营资金的需要与增加职工工资、改善职工福利待遇、保护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关系,如偏向任何一方,都会导致资金失衡,从而影响医院的正常经营活动和长期发展。
2 建立和完善医院财务自我扩张和自我约束机制
营利性医院和非营利性医院都是以持续经营、扩大规模、加快发展为基本目标,因此,财务的自我扩张也就成为医院财务活动的主要内容,有了财务的自我扩张能力就有了医院的扩张经营。财务的自我扩张还要与财务的自我约束相结合,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杜绝不规范的财务行为对医院的经营活动会产生积极作用。因此,在形成医院财务自我扩张机制的同时。必须建立医院财务的自我约束机制。首先,建立和完善与医院财务管理、经营管理和医院长期发展规划相统一的财务运行机制;其次,实现医院日常的资金调度与控制,保证医院资金调度灵活、供应及时、流向合理,建立各部门各环节的资金管理目标和责任制,避免盲目筹集资金和无计划使用资金,减少并杜绝资金浪费,保证资金营运在财务计划和预算范围之内,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其三,为实现医院的总体发展目标,应积极保持医院滚动财务计划的连续性和协调性。
3 建立和完善医院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医院的财务风险主要来自于负债引起的风险,这种风险并不存在于筹资活动的过程中,而是在筹资之后。医院借入资金的目的是通过财务杠杆效应,提高资金的收益率,提高经营效益。如果借入的资金不能产生足够的效益,或者由于资金使用效益不佳,不能达到负债经营提高自有资金收益率的目的,就会产生不良后果,此时,就要通过控制负债规模、调整负债结构等来规避财务风险。
3,1准确把握负债的量与度,达到最佳负债规模
充分考虑医院在未来时期的经营收入增长幅度及医疗业务稳定程度,定期分析外部环境带来的竞争机制等因素,以资金和负债资金的比例关系用速动比率和流动比率等指标体系来加以控制、提高医院的偿债能力。
3,2加强对营运资金的管理
借入资金的投向结构不同,产生效益的时间和水平也不相同。首先,应重视对长期投资决策的分析。一般来说,医院借入的资金主要用于大型医疗设施的购置。因此。决策投入前,首先应对其可能实现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以及医疗业务占有的市场份额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其次,应对短期财务资源的决策进行分析,如果医院借入的资金用于补充日常经营性资金的短缺,此时,在对医疗市场风险及药品、卫生材料的价格走向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再对医院的现金流量进行分析,逐月分析资金流入流出的项目和金额。以了解短期经费状况,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经营资金利用率。
3,3建立控制、抵御风险机制
建立健全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加强对医院经营和决策的管理与分析,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强化审计和监督职能。
1.国内研究现状
在财务职能理论研究领域未引入产权理论之前,我国的财务职能理论研究主要围绕对财务职能本身含义的理解上,有的偏重于从功能上来界定财务职能,有的则偏重于从职责的行使上来界定财务职能。这~阶段主要理论有:吴水澎1989年<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中基于对管理职能的认提出财务管理的职能必须具备:—般管理职能的共性和财务管理职能自身的特性。具体包括财务计划、财务组织、财务指挥、财务协调、财务控制五项职能.也即财务管理职能的特性。刘恩禄、汤谷良1991年<高级财务学>中,认为财务管理职能是指财务管理的职责与功能。他们以马克思著明的管理二重性原理为依据。提出可以将财务管理职能具体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耿汉斌1993年(财政、税收、财务研究>一书中主张区分财务任务与财务职能,并认为应根据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的筹集、垫支、耗费、收回和分配过程中的这五个环节以及这五个环节所担负的社会使命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概括。郭复初1997年<财务通论>中指出,财务的本质决定财务的职能。财务的职能是指财务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功能,解决财务能够干什么的问题,研究财务职能有着重要的意义。财务职能是确定财务管理任务与作用的客观依据.它表现在:筹资职能、调节职能、分配职能、财务监督职能四个方面。陈疏圭2002年(宏观财务研究>中。认为学术界对职能含义的理解不同,导致对财务职能的划分不同:一种含义偏功能的发挥,即财务的职能。另一种含义上的职能则偏重于职责的行使,即管理的职能。并认为就财务管理而言,其职能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监督。余绪缨2004年(企业理财学>中认为,企业理财活动包括三个最基本的方面,即筹(融)资活动、投资活动(包括企业内部资金配置和外部资金投放)和收益分配活动。他主要将企业财务职能视为财务决策和运筹两方面。
2.国外研究现状
认识论认为,科学范畴是人类认识的总和与总结,特定范畴的形成是对社会某一方面实践本质关系的专门概括,具有其他任何范畴不可兼得的本质特征。财务的本质也不例外,也具有独占性。财务的本质(性质)是回答财务“是什么”的问题,即财务管理的对象(内容)“是什么”的问题。我国财务理论界一向主要以财务的本质作为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研究的起点,因此,财务的本质是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石正确认识财务这一客观范畴的质的规定性,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认识财务的内涵和外延,认识财务管理的地位和作用,推动财务管理学科的向前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理财)的本质(性质),目前理论界已形成共识,基本公认企业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企业中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但财务的本质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
二、财务的本质
1.财务的释义
顾名思义,财务乃理财的事务。这里的财理所当然的指财货。理财包括:用财——财产、资本(金)的占用、耗费与补偿;生财——财产、货币收八的实现与增长;聚财——财货,资本(金)的筹集、积累与配置。这虽是财务的内容.但能否就此归结为财务的本质呢?否也I它只不过是说明了与财务
有关的一些事项而已
2.财务的本质
作为一客观经济范畴的财务,必然有其内在的规定。对这神规定——财务的本质的反映的概念.至少应满足其内在条件:1)概念的质的觏定性。范畴之所能成为范畴,就在于它具有其它事物不同的质的规定性。因此.财务这一范畴的概念也应具有区别于财务对象、财务活动等范踌的概念{2)抽象概括性。它应该是从活生生的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概括普遍特征的定义;它虽不能表达其全部
内容,但能表达其基本内容。
3.财务本质的要求
从空间来看.财务不仅存在于企业.而且还存在于事业单位、部门、国家,即包括微观、中观、宏观三层的财务;从时间上来看.早在商品经济、货币产生以前.财务就已客观存在{即它不仅存在于商品经济形态.而且还存在于产品经济及自然经济形态之下。因为,在那种经济形态下.仍然存在着诸如资源、财货的配置与运用以及社会的再生产运动,因而与再生产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以及再生产运行的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也依然存在。所有这些用一句实质性的话来概括,就是财务还存在。因此,定义财务的概念时应该顾及到这点。
三、财务职能
1.筹集资金的职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一切都成为商品。作为企业,要进行生产,首先就必须筹集足够的货币资金到市场上去购买劳动.料。在社会主义社会,为商品生产者的企业,要在市场上立足,要进行生产,也必须筹集货币资金用以购买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对劳动力耗费进行补偿。此外企业再生产过程又是借助于资金的正常周转来实现的。财务虽然不是生产要素中的任何一个,但是,必须为生产要素的取得和资金的正常周转提供货币资金保证.因此,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就成为财务首先具备的职能。
2.分配资金的职能
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需要通过资金的分配来实现。对企业最初筹集的资金来说,首先按比例分割为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两大块,之后对流动资金按一定的比例又分割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等三大块,以保证流动资金周转的正常进行。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完成了一次周转后,为使再生产中资金运动能延续下去,又必须分割为两大块。一块是补偿企业所耗生产资料及劳动力耗费的价值,另一大块是企业的纯收入。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再对纯收入进行分配.纯收入的分配过程,也就是各种社会制度下生产关系在财务上的具体体现过程.这就客观地产生了财务的分配职能.
3.是调节职能
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是以资金的正常运动作保证的,作力时刻处于最活跃运动状态的资金,其运行的轨迹决不是平滑的、线性的,而总是f}随着频繁而显著的随机波动.此资金运动需要调节,才不致于偏离正常的轨道.此外,由资金运动所体现财务关系,因社会制度的变革也会有所改变,其直接表现形式应当是各种物质利益关系的转变.即使在同一社会审度下,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对各种物质利益关系提出新的要求,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财务的调节职能.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财务管理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行深入改革,高校经济活动越来越丰富,高校财务管理也在逐步规范,但针对其发展趋势来说,反而显得薄弱、滞后,多多少少都呈现出些问题。如何避免进而改善财务管理问题,其主体不仅仅只是高校财务部的职责,审计部门对经济活动所起到的保驾护航以及监督检查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内部审计不仅是管理型审计,也是一种监督审计,其目的是为了不断促进并加强管理科研经费、教育经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完善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把关高校经济命脉,为学校领导的决定提供帮助。随着日趋成熟的环境,高校领导层逐渐提高了对内部审计认识度的重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内部审计质量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高校内部审计内涵及其主要特征
1.1高校内部审计内涵
参与到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所有职员,检查审核高校资源使用情况以及内部运作的科学情况。通过使用合理、科学、有效的审核方法来确保高校经济的迅速发展,进而提高高校审计环节的效率以及风险管控能力。之所以要大力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因为该项工作能够有效提高自身内部监督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不但能够哦帮助进行划分职责权力,还能够实现相互监管体系,使得高校内部每项监管任务科学、合理地进行。长期以往,还能够有效减少浪费资源的情况、降低出现违法行为的概率,从各个层次确保可以最大限度的发展教育、最大效率的利用资源、最合理的进行资产分配。目前我国高校大力发展内部审计工作,还能够有效响应时代号召,最大限度地提高内部监管审查的能力,提高构建高校廉政速度,有效的保证各项利益。
1.2高校内部审计主要特征
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特征一般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1)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特征:在高校开展的内部审计工作必须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法律法规主要是基于审核法规、财经制度为基础,在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高校的财务流动状况以及学校的经济波动现象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主要对象,通过进行监督以上内容,进而充分了解学校的实际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2)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特征:高校内部监督管理体系中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重要环节,与此同时,也是学校在开展内部监管时候所采取的根本途径,所以很容易可以看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对于高校内部监督管理体系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评判基本特征: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完成之后,相关工作者需要整理分析所获取到的信息数据,归纳被审计部门的相关资料,并进行科学评判,根据有关制度、法律来审核其是否符合高校的基本要求,如果存在问题可以及时进行解决,从而确保高校的快速发展。
2高校内部审计的内容
高校内部审计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其中影响财务管理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审计监督
高校制定的财务计划、预算、自筹等高校每年都会自筹资金、领取财政拨付的预算以及制定相应的财务计划来进行各种办学活动,经济活动必须要符合教育管理部门下发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国家的政策方针。通过内部审计,可以综合的比较考核财务的固定资产管理、会计核算以及其他经济活动,审核高校制定的财务计划、预算及其他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针对性分析其效益和可行性,并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作出评价,督促被审计单位遵守财经纪律,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纠错防弊,充分体现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
2.2评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有高校资产管理制度、高校财经制度、以及财务会计内部牵制制度等。它是高校内部自我制约、自我调节的内在机制,是确保正常教学秩序的必需措施。需要通过内部审计评审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对于本校是否适用、措施是否严密。例如财务管理中会计内部牵制制度中能够评审财务人员的职责、分工以及会计人员配备情况。通过内部审计,可以针对财务内部审计制度提出些许建议,以确保财务数据的准确率,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内部监督,体现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
2.3核对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通过对高校财务各种凭证审核、会计报表检查,账实是否相符、账账是否相符等来确定财务收支情况是否真实准确,体现了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
2.4审计经济活动的效益
通过采用系统化的方法,审核高校各种投入资金、其他经济实体的合作是否达到目标、资金的投入数量是否合法、投资的方向是否合理等等,最后评价经济活动的实施效果及其产生的相关经济效益,体现了内部审计的经济评价职能。
3内部审计质量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3.1加强高校财政管理执行力
自从在高校中正式实施财务制度以来,其应用是决策和制度实施的保障。内部审计在经过事先和事后的审计工作,可以有效地检查并评价高校内部控制系统,并根据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科学、合理的处理措施,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校内部财务管理的执行力。
3.2检查作用
进行内部审计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合理性。在遵守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设立的规章制度,可以有效地检测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违法乱纪现象,如:非法盗窃、丢失、贪污等。
3.3评价的作用
高校内部审计评价指的是根据经济检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经济控制缺陷等,提出一个有针对性、成效性,并且可以使高校的管理系统全面发展的计划或方案。审计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基于解决高校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并完善内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有利于及时审查高校内部收支和创收情况,完善相关财务管理系统,以找出财政新的增长点,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4进一步加强审计的措施
4.1健全并完善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相关的法规体系
现在是法治社会,各种行为都会受到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影响,高校内部审计也需要有相关的法律规范约束,因此是十分有必要健全高校内部审计相关法律制度的,现在需要在《内部审计条例》背景下尽快完成并出台《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基本准则》,借鉴国外的内部审计制度,具体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其工作范围、目标、权限和职责等,保证其独立性,另外,高校还要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审计政策、设备和技术等,为高校国际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2优化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结构
高校内部审计的核心人员可选择学习能力强、责任心强的财务管理人员,并挑选其他对外部调查取证、工程验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有经验的人员作为内部审计的辅助人员。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定期进行相关专业的培训以及实践活动,全面提高优化审计队伍人员的数量、素质。
4.3提高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独立性
(1)独立设置高校内部审计机构,因为高校的办学方式和规模有所不同,因此在高校可以根据自身规模大小、管理结构等建设适合自身发展的内部审计机构,还要保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一般内部审计管理结构是高校建立和该校纪检、财务、监察等部门平行的专职内部审计机构,直接由学校最高行政人员进行管理,如此可以避免涉及过多的利益牵扯,内审人员才能更加独立进行审计,保证最终审计意见、报告的公正性、客观性。
(2)组织高校内部审计委员会的探讨组织,学校没有与企业一样的董事会,权力分散,所以需要进行探讨高校内部审计委员是否成立。
4.4强化专项审计、重点审计工作
专项审计工作主要有:教材专项审计、购买固定资产专项审计、收缴学费情况专项审计等。高校重点审计工作主要有:科研项目审计、高校预算编制审计、基建维修项目审计。通过这些专项、重点审计能够及时发现高校在经营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4.5加强高校经济预测分析、决策评价工作
内部审计要以内部评价为重点,突出分析的建议职能,针对高校的实际财务状况,提出财务分析指标体系,针对高校的使用资产状况,制定出合适的一套评价提升体系,针对高校的办学和经济潜力,提出一套可行性的发展建议。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发展十分迅速,资金雄厚,在使用这种资金的过程中,需要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内部审计可以进一步促进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这种内部审计在确保高校财务管理有效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其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红.浅谈内部审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现代经济信息,2012.
[2]王猛.内部审计质量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高级财务管理主体说明:
本表系说明财务长扮演的角色与所应须具备的专业能力。将随着企业的生命周期与企业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当企业处于初创时期,企业规模不大。此时财务长在企业中扮演的是较为基础的财务主管。所需要的专业能力也较为基础。主要聚焦在财务功能上。而随着企业的成长,财务长在企业中扮演的角色将愈来愈重要,财务长的功能愈需完整。所需要的专业能力范围也逐渐扩大。
财务管理从主体角度划分通常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与财务经理财务。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是公司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公司财务管理形成一种分层管理体制。具体分为所有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三个层次。51所有者为了实现自己的资本增值目标,减少经营者偏离自己目标导致的风险,需要对公司的资金筹集、资金投向、收益分配政策等行为实施管理。这就是所有者财务的主要内容。所有者财务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对经营者对自己制定的公司政策和重大决策的执行过程实施监督和调控,对经营者的业绩进行评估,并且确定向经营者支付的报酬。
经营者财务是指经营者为了实现所有者下达的财务目标,贯彻所有者制定的公司政策,执行所有者做出的决策,而科学、合理地使用投资者投入的资金,有效地利用负债,减少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经营者财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具体财务战略;审批预算方案。对预算的实施进行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控制,出任或解聘财务经理等。
财务经理的职责主要是日常财务管理,比经营者财务更具体。更具有操作性。财务经理财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处理与银行的关系、现金管理、筹资管理、信用管理、利润分配的实施、进行财务预测、财务计划和财务分析工作等。
从财务管理主体划分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宏观经济中还是微观经济中,无论是企业、政府、非盈利组织还是个人,都存在着理财问题。如果我们将财务管理基础做为所有理财主体进行理财的基础,包括基础理财理论和理财方法,中级财务管理作为各种理财主体进行理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滴级财务管理则是针对财务管理中最核心的理财主体,即介绍高级财务管理者的理财理念、理财理论和理财方法。
高级财务管理主体是一个微观财务管理主体,但他或她在理财过程中必须考虑宏观财务管理的问题I高级财务管理主体是一个公司财务管理主体,但他在理财过程中必须考虑金融市场、投资领域的理财问题,处理与政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等问题。
扁级财务管理的目标
一个组织的财务管理目标往往要服从组织的目标。企业做为营利组织,其目标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出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企业所有者是资本所有者,这一目标又具体体现为价值目标,即资本的保值与增值。
企业的目标从根本上必然与企业的所有者目标相一致。作为一个企业,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拥有一定资源,包括资本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关于谁是企业的所有者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企业的所有者是资本资源的所有者还是劳动力资源的所有者。一种观点认为,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的所有者,即资本所有者以其资本投入为基础,雇佣劳动力,这就是所谓资本雇佣劳动制。另一种观点认为,劳动所有者即劳动者是企业的所有者,劳动所有者以劳动为基础,通过雇佣资本进行生产经营,这就是所谓劳动雇佣资本制。
经济学研究表明,人们对风险的不同态度可能是决定谁充当监控者(所有者)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为资本所有者通常比劳动所有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要小,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企业资本所有者成为企业主或企业所有者。另外,在劳动雇佣资本制度下,企业只能负盈,不能负亏,或者说劳动者只能分享收益,不能承担风险。因此,企业所有者是资本所有者,企业目标应与企业资本所有者目标相一致,即资本保值与增值。那么,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企业财务目标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资本保值与增值也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
高级财务管理目标从总体目标上必须服从于财务管理的一般目标,即将经济效益作为核心目标,利润作为直接目标,资本增值作为根本目标。然而,由于财务管理主体的不同,以及财务管理目标层次性的客观存在,高级财务管理具体目标有其特殊性。
第一,高级财务管理目标与财务管理根本目标或所有者目标的高度一致性。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是资本增值。这一根本目标的确立是由予企业的所有者是资本所有者。高级财务管怕’理主体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统一情况下就是企业的所有者,因此,其理财根本目标必然是资本增值;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直接受托于企业所有者,企业高级经营管理者作为高级财务管理的主体,其理财目标也必须与企业所有者的理财目标相一致。更何况即使在两权分离情况下,企业所有者仍然是高级财务管理的主体之一,高级财务管理目标与财务管理根本目标或所有者目标的高度一致性就成为必然。
第二,高级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社会责任目标的协调性。企业将资本增值作为财务管理根本目标的前提是将资本所有者作为企业的所有者,企业的目标与企业所有者的目标相一致。然而,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增值,离不开员工、供应商、客户、政府等各利益相关者。如何处理企业资本增值目标与企业利益相关者目标或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的关系,是高级财务管理主体的重要任务。为了保证高级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高级财务管理主体必须处理好资本增值这一财务管理根本目标与利益相关者目标的协调。
第三,高级财务管理目标对其他财务管理主体目标的统驭性。由于财务管理主体的多元性、财务管理目标的多层次性,协调财务管理主体和财务管理目标之间的关系是高级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财务管理主体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协调中,高级财务管理主体和高级财务管理目标对其他财务管理主体和目标具有统驭作用。其他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服从于高级财务管理的目标。
高级财务管理的职能
财务管理的职能是财务管理本身所具备的特有功能,是由财务管理本质所决定的。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因而财务管理也具备管理的这些职能。但是,由于财务管理有其自身的特殊内容,财务管理的职能也有其特殊性。具体说来,财务管理的职能主要有:财务计划职能、财务组织与指挥职能、财务协调与控制职能以及财务分析与评价职能。
高级财务管理的职能应在财务管理一般职能的基础上,结合高级财务管理主体特征和目标要求而形成具体职能,包括:
第一,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公司治理是公司的外部索取权人为了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而以契约关系为基础对整个公司进行的控制。公司治理层次上财务方面的事务和运行机制可划入财务治理范畴。财务治理就是指公司的各种索取权人为了保障他们在公司的索取权不受侵犯,利用经济激励与约束机制对公司实施的控制。
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者,其在公司治理,特别是在财务治理中将发挥重要职能作用。尤其是财务治理是高级财务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第二,财务战略与计划管理。财务战略与计划是公司战略管理和计划管理的核心。
特别是在现代公司管理体制下,财务管理的中心地位决定了高级财务管理者必须将财务战略与计划纳入到整个公司战略与计划管理之中。没有科学的财务战略与计划,就没有科学的公司战略与计划。没有科学的公司战略与计划,就没有公司的长期、健康、高效发展。
第三,财务协调与控制。协调与控制是管理的一般职能,而这个职能对高级管理者更重要。财务协调与控制是财务管理的一般职能,而这个职能的发挥关键在于高级财务管理者。作为高级财务管理者,不仅要协调财务治理与其他治理的关系,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关系,而且要以公司财务目标作为标杆,控制各部门、各子公司的财务活动及其结果。
第四,财务评价与激励。财务评价与激励是权衡公司业绩与相关者利益的重要手段。由于公司的业绩最根本的是财务业绩,相关者利益实质上是财务分配,因此,公司评价与激励的关键在于财务业绩评价和财务激励。高级财务管理的重要职责就是要对公司利益相关主体的综合财务业绩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奖惩的依据,以激励各部门、组织责任人的行为,最终保证公司目标和财务目标的实现。
高级财务管理体系与内容
(1)基于价值的管理财务管理的本质与目标决定了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特别是高级财务管理,就是基于价值的管理。财务管理的本质是对资本的运营,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资本的增值·资本的内涵、计量及运营都直接表现为价值形式I因此,基于价值管理是高级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与基本要求。基于价值的管理的目标是创造价值。基于价值的管理就是使公司的管理决策要与股东的根本利益协调一致。当然,影响股东价值的因素有许多,要创造价值,就必须明确股东价值创造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基于价值的管理正是对影响或决定股东价值的关键因素进行管理。基于价值的管理包括基于价值的治理、基于价值的经营和基于价值的控制三大部分。
(2)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是以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增长为目标,使价值增值和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理念贯穿于公司治理的过程,从而保证基于价值的管理处于正确的运营轨道而进行的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从公司治理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来看,我们可将公司治理分解为:财务治理、业务治理、人事治理、市场治理等几个方面,其中,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面。基于价值的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财务治理问题。公司财务治理从财务的社会属性(产权契约关系)出发,以财权为主要逻辑线索。研究如何通过财权在企业内部的合理配置,形成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维护投资者或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根本目的。因此,从本质上说,财务治理是一个关于公司财权配置的合约安排。
(3)资本经营与企业重组在基于价值的管理中。围绕资本及其增值进行的资本运作或譬运,就是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是基于价值管理的核心与关键。我国企业经营管理经历了生产经营、商品经营、资产经营和资本经营几个阶段,基于价值的经营决定了资本经营在现代企业经营中的地位。
资本经营从内容上包括资本存量经营、资本增量经营、资本配置经营和资本收益经营。这些经营的本质都是以资本增值为目标,以资本运作为手段,通过对资本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利用,实现价值创造,包括股东价值创造和企业价值创造。
资本经营从形式上包括资本扩张经营和资本收缩经营,直接体现为企业的重组,如对资产的重组,负债的重组和股权的重组。
(4)管理控制与风险管理“管理可被看成是这样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个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
管理是一种活动,管理控制是一个过程。管理是为有效地实现某个目标的一种活动,管理控制则是为保证这种活动及目标实现的过程。高级财务管理者为了实现公司目标和财务目标,必须进行管理控制。
基于价值的管理控制是公司管理控制的关键。基于价值的管理控制是围绕价值创造与资本经营所进行的控制。管理控制系统的要素包括:控制环境、控制变量、控制标准、信息报告、执行评估,纠正偏差、业绩评价、激励机制、沟通交流、监督控制。进行管理控制程序通常包括战略目标分解、控制标准制定、内部控制报告、经营业绩评价、管理者报酬五个步骤。
基于价值的管理控制实际上也是风险导向的管理控制,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是管理控制有效性的关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包括控制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等环节。
(5)国际财务与集团财务现代公司的组织形式日益复杂。公司发展的集团化特点和面临的全球化市场运作,使公司财务管理。特别是高级财务管理必须重视国际财务管理和集团财务管理的特点。
国际财务管理与一般公司财务管理一样。都要涉及公司的投资、融资以及股利分配决策、公司的日常财务管理等内容。但是,由于国际财务管理所面I临的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具有不完全性的国际市场,面I临着特殊的政治风险和外汇风险,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国际财务管理特殊的研究内容。国际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跨国资金运动和国际财务关系,内容包括国际筹资管理、外汇风险管理、国际投资管理、跨国公司内部资本转移等等。
正如著名管理学家戴维・奥利所说的,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把企业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在全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有一些大型企业、企业集团已经开始实行预算管理,在国家经贸委《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企业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中也明确提出了“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从概念上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目前,已不乏由于推行预算管理为企业带来减支增效的成功案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产权结果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分散的多元化的投资者群体,企业也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企业投资者不仅关注企业当前实现的利润,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不仅关注利润的总额,而且关注利润的质量。但是,由于预算管理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从总体上看,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还不够普遍。
一、全面预算管理的含义
全面预算反映的是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期间(一般不超过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财务计划),它以实现企业的预算标准(企业一定期间内利润的预计额,是企业奋斗的目标,根据目标利润制定作业指标,如销售量、生产量、成本、资金筹集额等)为目的,以销售预测为起点,进而对生产、成本及现金收支等进行预测,并编制预计利润表、预计现金流量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反映企业在未来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它覆盖了企业产、供、销的各个经营环节和所有职能部门。
二、存在的误区
实施全面预算确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她不是“制订好目标,填几张预算表就可以了”这么简单。全面预算管理的复杂性,在于在实施过程中使企业的各级管理室、各个层面的人员须逐渐在公司总战略目标之下达成共识,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行为方式,最终在公司形成一个有效的管理控制体系,在正确的目标指引下,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推动战略实施。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在全面预算管理中可能存在的误区。
传统认识误区1:“全面预算就是指一套涵盖所有会计科目的表格,最终得出公司明年的损益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的具体预测结果。”在我们看来,这种传统认识的最大问题在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一个复杂系统,期望仅仅通过数据勾稽作一番“表面文章”来得出全面预算,只能是徒劳无功的尝试。预算真正要发挥其辅助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不但要考虑所有直接影响公司经营绩效的因素(这才是“全面”二字的正确含义,而并非是指涵盖所有的会计科目或财务报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与企业绩效管理体系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广义上的企业业绩控制系统,预算才能够名副其实地扮演起战略监控的角色。
传统认识误区2:预算就是应该体现公司投资者与经营者的想法,从上往下地推进编制工作。”持有这种想法的公司管理者不占少数,他们往往朝着一种理想化的状态去实施编制预算工作。而结果是光有美好的憧憬,却缺乏实现这一美好愿景的基础。或者说,下属的各部门没有在预算管理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使全面预算管理成为了不切实际的追求。
传统认识误区3:“预算编制工作只要在年初的时候开始就可以了,完成之后可以用来指导整个年度的工作。”某家国有企业在每年3月中旬左右,都会召开工作会议,因此传统上一直习惯于在该会议召开期间,提交全面预算的讨论稿作为议程之一。但是,预算无法用来控制第一季度的实际经营绩效,而且由于没有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对预算进行调整,很少能被真正用于考核与监控。
传统认识误区4:“预算编制主要是财务部的工作,其他部门只需要了解和知晓,必要时给与财务部一定的协助就可以了。”许多企业总是将预算编制工作全部交给财务部,而且一般是作为财务人员的例行职责。其他部门很少直接参与预算编制工作,往往只是对财务部所提交的具体结果进行确认。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业务部门是在公司预算正式公布的时候才获得信息,根本不了解预算编制的原则与假设前提。因此这样的预算虽然往往缺乏可操作性,业务部门却苦于无法提出改进建议。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瓶颈所在
除了要防止掉上述的传统误区外,我们还要理解并克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着的诸多瓶颈
1、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总目标应与公司战略目标相一致,阶段性目标应结合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和自身的管理水平等因素制定可实施、可实现的目标,切忌一蹴而就心态。
2、范围及模式的确定:单体公司其实也不必对所有部门实施预算,如果有一项新的业务尚未开展,或还有一项业务基本萎缩,几乎没有收支,都可以不纳入实施范围。集团预算实施范围的确定更复杂一些,考虑的因素更多。而管理模式的确定难度更大,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控制权的分配上。
3、组织体系:界定全面预算管理的权利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这个过程中需要公司在既定的战略目标下清晰明确组织结构,合理划分部门权责,才能界定预算的责任中心。
4、实施流程:保障全面预算管理的信息能够按照合理、严谨、高效的程序上传下达。使集权模式不影响决策效率,分权模式不影响监控业务。
5、指标制定与分解:对于企业浩如烟海的各种信息,应该根据战略和管控的需要设计出关键核心的指标,包含一定的关键信息,能够反映企业各责任中心主要的经营成果和业绩,这样才不至于整天被冗余信息所困扰,疲于算数、报数。
6、基础准备:全面的编制、控制、分析及评价都需要企业至少一至三年的可比数据资料的积累,以及外部市场、行业的数据等;还需要结合企业梳理出一些适合企业业务特点的编制方法、模型等。企业的经营活动是连续的,与外界相联系的,某一年的某些数据是不能反映企业真实的经营状态的。
7、信息化基础:在很多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在实施全面预算的初期,发现数据处理量激增,原来下属单位全面的业务及财务数据需要在预算编制阶段全部测算、复核、审查一遍,各级人员叫苦连天。这个问题也成为制约预算实施的瓶颈问题之一。很多企业不得不翻过头来重新设计开发信息软件,减少手工处理数据量。
四、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为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我们必须从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角度出发,构建完整的全面预算体系:
1、企业首先应具备明确的战略规划,即公司发展战略与年度战略行动计划,而且公司的战略需要与集团公司保持一致。预算目标最好要“单一化”,规模、利润、保值增值、效绩评价或其他一些非经济指标中选取最能体现公司价值的指标,这样有利于我们类型的分公司实现预算目标。
2、根据战略规划,公司和部门编制各自的年度运作计划,运作计划中至少应该涵盖收入、成本费用、资源投入、业务活动安排等多方面内容,这一切都有助于生成公司关键绩效指标和部门非财务类的关键绩效指标。
3、根据年度运作计划,各业务部门编制收入预算和成本费用预算,管理部门编制费用预算,同时生成各部门财务类关键绩效指标。财务部门在汇总各部门运作计划和预算后,形成公司预算和利润预算。
4、企业各级管理层利用管理报告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监控及决策只用。其中,管理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定期的财务分析与平衡分数卡的实施现状。预算一经确定,即签约执行。公司经过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个人。为保证预算的实施,各职能部门对归口的预算目标进行定期跟踪、分析、控制。
5、在经营目标执行的过程中,管理者可以借助于各种层次、不同频度的管理报告来监控经营进度,并通过高效的管理评估机制迅速采取相应的行动方案,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当由于受特定外部经济环境及内部经营活动变化的影响,使预算不可能执行或难以执行时,二级预算单位应在规定时间内书面报告公司预算工作小组,经预算工作小组审核并提出修正意见。若有必要,甚至可以对原有的全面预算体系和关键绩效指标体系做出必要的调整,使之更好地适应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和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需要,实现公司既定的战略目标。
6、尽快建立与预算挂钩的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提高企业对预算工作的重视程度,使预算真正成为约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法则。
五、预算的基本内容
在构建了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之后,我们仍需对预算的基本内容有详尽的阐释,其内容包括:
1、经营结果预算。主要预算销售收入、销售成本、毛利额(率)、费用、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等;通过经营成果预算,促进收入增长,降本增效,提高管理水平,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
2、财务状况预算。主要预算资产、负债、净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通过财务状况预算,盘活企业资产,保证企业资产的完整、有效,达到保值增值目标的实现。
3、投资预算。主要预算投资项目、投资进度、投资资金来源、投资回报等;通过投资预算,掌握投资总量与企业发展方向,以获取最大的投资效益。
4、劳动力成本预算。主要预算人员工资、社会保险统筹等费用支出、人员的结构状况等;通过劳动力成本预算,掌握人员信息及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水平,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