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九年级教案

九年级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九年级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九年级教案

九年级教案范文第1篇

虚假的学问比无知更糟糕。无知好比一块空地,可以耕耘和播种;虚假的学问就象一块长满杂草的荒地,几乎无法把草拔尽。就像不扎实的数学基础。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0北师大九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正弦和余弦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二)能力训练点

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这一事实.

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高为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

2.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

3.若长5米的梯子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

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

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到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好奇、好胜的学生来说,起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或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找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未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

通过四个例子引出课题.

(二)整体感知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

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程度较好的学生还会想到,以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长,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

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吗?

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证明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很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

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

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等,可以把其

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引导学生独立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

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固定值.

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

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实际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练习题为 作了孕伏同时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

(四)总结与扩展

1.引导学生作知识总结: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

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相信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精神,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斜边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也是固定的.如果知道这个比值,已知一边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提前预习一下.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四、布置作业

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余弦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五、板书设计

2020人教版九年级数学教案:函数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函数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函数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函数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函数值.

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函数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函数,n是自变量

2、,n是函数,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

(2)

(3)

(4)

(5)

(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 与 都有意义.

(3)小题的 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 ,因此要求 .

同理(4)小题的 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 ,因此要求 且 .

第(5)小题, 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的被开方数是 .

同理,第(6)小题 也是二次根式, 是被开方数,

.

解:(1)全体实数

(2)全体实数

(3)

(4) 且

(5)

(6)

小结:从上面的例题中可以看出函数的解析式是整数时,自变量可取全体实数;函数的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函数的解析式是二次根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注意:有些同学没有真正理解解析式是分式时,自变量的取值应使分母不为零,片面地认为,凡是分母,只要即可.教师可将解题步骤设计得细致一些.先提问本题的分母是什么?然后再要求分式的分母不为零.求出使函数成立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二次根式的问题也与次类似.

但象第(4)小题,有些同学会犯这样的错误,将答案写成 或.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方程的两根用“或者”联接,在这里就直接拿过来用.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可联系日常生活讲清“且”与“或”.说明这里 与是并且的关系.即2与-1这两个值x都不能取.

例2、自行车保管站在某个星期日保管的自行车共有3500辆次,其中变速车保管费是每辆一次0.5元,一般车保管费是每次一辆0.3元.

(1)若设一般车停放的辆次数为x,总的保管费收入为y元,试写出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估计前来停放的3500辆次自行车中,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试求该保管站这个星期日收入保管费总数的范围.

解:(1)

(x是正整数,

(2)若变速车的辆次不小于25%,但不大于40%,

收入在1225元至1330元之间

总结: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应使得实际问题有意义.这样,就要求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于函数 ,当自变量 时,相应的函数y的值是 .60叫做这个函数当 时的函数值.

例3、求下列函数当 时的函数值:

(1)

(2)

(3)

(4)

解:1)当 时,

(2)当 时,

(3)当 时,

(4)当 时,

注:本例既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又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体会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确定的值与之对应.以此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二)小结: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地研究了有关函数的概念.在研究函数关系时首先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因此,要求大家能掌握解析式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的求法,并能求出其相应的函数值.另外,对于反映实际问题的函数关系,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直接开平方法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能应用它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提出问题,列出缺一次项的一元二次方程ax2+c=0,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出这个方程,然后知识迁移到解a(ex+f)2+c=0型的一元二次方程.

重点

运用开平方法解形如(x+m)2=n(n≥0)的方程,领会降次——转化的数学思想.

难点

通过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2=n的方程,将知识迁移到根据平方根的意义解形如(x+m)2=n(n≥0)的方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各题.

问题1:填空

(1)x2-8x+________=(x-________)2;(2)9x2+12x+________=(3x+________)2;(3)x2+px+________=(x+________)2.

解:根据完全平方公式可得:(1)16 4;(2)4 2;(3)(p2)2 p2.

问题2:目前我们都学过哪些方程?二元怎样转化成一元?一元二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有什么不同?二次如何转化成一次?怎样降次?以前学过哪些降次的方法?

二、探索新知

上面我们已经讲了x2=9,根据平方根的意义,直接开平方得x=±3,如果x换元为2t+1,即(2t+1)2=9,能否也用直接开平方的方法求解呢?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点评:回答是肯定的,把2t+1变为上面的x,那么2t+1=±3

即2t+1=3,2t+1=-3

方程的两根为t1=1,t2=-2

例1 解方程:(1)x2+4x+4=1 (2)x2+6x+9=2

分析:(1)x2+4x+4是一个完全平方公式,那么原方程就转化为(x+2)2=1.

(2)由已知,得:(x+3)2=2

直接开平方,得:x+3=±2

即x+3=2,x+3=-2

所以,方程的两根x1=-3+2,x2=-3-2

解:略.

例2 市政府计划2年内将人均住房面积由现在的10 m2提高到14.4 m2,求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

分析: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一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0x=10(1+x);二年后人均住房面积就应该是10(1+x)+10(1+x)x=10(1+x)2

解:设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为x,

则:10(1+x)2=14.4

(1+x)2=1.44

直接开平方,得1+x=±1.2

即1+x=1.2,1+x=-1.2

所以,方程的两根是x1=0.2=20%,x2=-2.2

因为每年人均住房面积的增长率应为正的,因此,x2=-2.2应舍去.

所以,每年人均住房面积增长率应为20%.

(学生小结)老师引导提问:解一元二次方程,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共同特点: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一次方程.我们把这种思想称为“降次转化思想”.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6页 练习.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应掌握:由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x2=p(p≥0)的方程,那么x=±p转化为应用直接开平方法解形如(mx+n)2=p(p≥0)的方程,那么mx+n=±p,达到降次转化之目的.若p

九年级教案范文第2篇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上承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并为后面有关含杂等计算做好准备,故学好本节内容知识极为重要。

2、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已有基础,结合教材和课标,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初步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②通过化学方程式中物质之间的质量比,初步理解反应物与生成物间的质和量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具体题目的计算,培养学生进行化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②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

(2)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三、教法分析

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易于接受,乐于学习,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达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因此,选择好的教法是我们教师所不懈追求的目标。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让学生在对例题进行自我解答,经过讨论、对比、辨析、交流和总结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了新知并掌握了新的技能,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出具体的情景素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再用学生竞赛的形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既符合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果和教学质量。

四、学法指导分析

教学矛盾主要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学是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本节课应充分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讨论、比较、分析、表达、交流、反思等,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这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五、教学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会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正确掌握计算的格式和步骤。

第二课时:反馈练习,熟练掌握,并能达到综合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目的。

第一课时

六、教学实施

1、情境激趣,温故知新

(利用多媒体显示“世界首列氢能源有轨电车在南车四方下线”新闻视频):氢气是未来汽车的理想燃料。2Kg的氢气就能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200Km。水是生命之源,找到合适的催化剂,即可利用光能将水分解制取氢气。氢燃料汽车在行驶时时会发生什么反应,请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说出该方程式所表示的意义。

(说明:在能源紧缺的今天,用可能出现在我们国身边的的真实情境进行教学,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能对课题一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复习)

2、设疑解惑,引入新课

(师):思考;要使2Kg氢气完全燃烧,会消耗的氧气的质量为多少?

(生):思考、讨论、交流、表达。

[引导回忆]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以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为例)

1、质: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

2、量: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生成2个水分子;每4份质量的氢气跟32份质量的氧气完全反应生成36份质量的水。

每一化学方程式都能体现物质间的质量关系,例如:

2H2

+

O2

2H2O

2×2

32

2×18

质量比

4

32

36

如果

2g

8g

在该反应中,反应物氢气、氧气与生成物水的质量关系是一定的,即它们的

质量比

不变。也就是说,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质量比是成

正比例

关系。因此,只要知道

一种

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我们就可以求出

其他

未知物的质量。

这种解题方法称为“比例法”。

(说明:根据情境素材提出相关问题,能使学生体验到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同时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利用上面化学方程式信息过渡到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顺理成章,学生易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动探究能力。)

3、阅读比较,自主探究

(师):如何完整地表达你的解题过程?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00例题1和例题2,通过仔细阅读例1,找出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解题步骤及格式。

(生):分组讨论,进行交流,并总结解题步骤及格式。

[总结步骤]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步骤:

一、设未知量

二、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三、找出相关物质的质量比和已知量、未知量

四、列出比例式

五、解比例式

六、简明地写出答语

(师):你清楚了解题步骤和要求,是否就能将题目解答正确呢?在书写步骤之前应将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如何做到?

(生):讨论、回答。

(说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会比教师的说教式的教学更加深刻和牢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得更加全面。)

4、(1)小试牛刀

师生共同完成

(师):(多媒体显示)

习题1:加热分解15.8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解:设加热分解15.8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

K2MnO4+MnO2+O2

316

32

15.8g

x

316/15.8g=32/x

x=1.6g

答:加热分解15.8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1.6g氧气。

(2)考考你的眼力

习题2、12.4g红磷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可生成五氧化二磷多少克?

解:设可生成x克五氧化二磷

4P

+

5O2点燃

2P2O5

31

142

12.4

x

31

12.4

12.4

=

=

142

x

x

x=

142×12.4

31

x=

56.8

答:可生成五氧化二磷56.8

g

(生):小组竞赛:看谁找得错误多、快、准,更正的快。

(说明:用竞赛形式改正错误之处,可加强学生对解题过程规范性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增加学习乐趣。)

5、检测反馈,加强应用。

1.电解36

g水,可以得到多少氧气?

2.多少克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能得到44

g二氧化碳?

(说明:通过练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学以致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拓展创新,巩固新知(多媒体显示练习)

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生石灰多少吨?

7、教师寄语

有一种记忆叫感动,有一种付出叫成功,有一种辉煌叫震撼!

努力吧!向心中的目标冲刺,为自己喝彩!成功一定会与你们同行!

七、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步骤:一设、二写、三找、四列、五解、六答

2.

【三个要领】(1)步骤要完整

(2)格式要规范

(3)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

(1)准确书写化学式

(2)准确计算物质质量比;

(3)代入量均指纯净物的质量

九年级教案范文第3篇

——

酸的化学性质

主备人:

陈盛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稀盐酸、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通过对酸的化学性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联系实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体验,增强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及有关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些常见的酸,如:盐酸、硫酸。它们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用途。盐酸、硫酸具有哪些相似的用途?

学生:金属除锈

教师:物质的用途主要由什么决定?

学生:物质的性质。

教师:酸能除锈说明酸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我们用实验来体验。

活动探究:用药匙取1个生锈的铁钉(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放入试管中,再倒入约2mL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

学生:铁锈逐渐消失,溶液变黄。

教师:分析原因,指导书写化学方程式。

教师:氧化铜能与酸发生化学反应吗?

活动探究:取氧化铜粉末(用药匙的柄把一端挑一点)于试管中,再倒入约2mL稀盐酸(或稀硫酸),观察现象。

学生:黑色粉末消失,溶液变蓝。

教师:分析原因。

学生: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教师:小结——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水。

教师:观察铁锈与酸反应的试管中还有何现象。

学生:铁钉表面有气泡。

教师:引导分析原因。

探究活动:利用上述反应清除铁制品表面的锈时,能否将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为什么?

学生:当长时间浸泡时,与铁锈反应剩余的酸就会与铁继续反应,造成铁制品的腐蚀。

教师:小结用酸除锈时的注意事项。

教师:联系生活,铁锅的使用。

探究活动:有四种金属分别是镁、铜、铁、锌,现把它们置于稀盐酸中,反应现象如图,请说出与A、B、C、D各代表的是哪种金属。

学生:描述反应现象,并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

教师:小结——酸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氢气。

探究活动:稀盐酸、稀硫酸分别与紫色石蕊溶液、无色酚酞溶液反应。

学生:描述现象。

教师:小结——酸能使指示剂显示不同的颜色。

教师:总结——酸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活动探究:慧眼识酸

课后作业

九年级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九年级;阅读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耸堵]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28-01

九年级的学生即将进入高中学习,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初中存在较大的差异,如果两者衔接不好,学生在高中语文阅读学习中就会受到阻碍。因此,必须加强初中九年级学生的阅读训练,并间接提升其写作能力,为其中考增加筹码。

一、九年级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阅读资源匮乏

虽然大部分初中都设有图书室,但藏书并不多,且基本以练习册、教学资料为主,不仅陈旧,还不具备阅读价值,文学作品则更少。尤其是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这种情况更加普遍,且农村学生受经济条件的影响,缺乏购买课外书籍的意识,也不具备购买文学作品的能力。因此,九年级的阅读教学处于困境中,学生阅读量有限,知识面比较窄,不利于其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升,从而阻碍其语文综合水平的提升。

2.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其局限于教师的分析中,而领略不出文字背后的丰富内涵。例如,教学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师会将重心放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上,让学生死记硬背。“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中的“今”指的是抗日现状,表现了作者对一些抗战前途悲观论调的反驳,以及对中国人民抗战信心的鼓舞,教师会直接将此内涵陈述出来,而不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3.阅读教案不注重实际

有的教师在设计阅读教案时比较注重形式化和艺术化,而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的教案虽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却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学生的思维仍然处于被限制状态,难以改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比如,《孔乙己》的教案设计以其语言特点、文化影响等为重点,着重分析语言的艺术性和讽刺性,而不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即使教案再完美,学生也难以真正理解文章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其阅读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都很难有所进步。

二、提高九年级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许多阅读材料比较枯燥,且篇幅较长,很多时候学生连读完材料的耐心都没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阅读兴趣。因此,在九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阅读课堂。比如,在学习《威尼斯商人》前,教师可播放根据这篇课文改编的电影片断,激起学生的兴趣,再开始正式教学。而在教学过程中,则可以让学生现场模拟法庭,不同的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情景模拟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初中九年级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即将到来的高中生活。因此,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利用文中的悬念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都能进步。比如,《地下森林断想》中的“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种子”,教师就可以针对“种子”启发学生去思考,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想“种子”代表的具体含义。此外,在课堂上,教师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走出自己的思维局限,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提升学生对文字的分析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九年级教案范文第5篇

课题3

元素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记住并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地壳中元素含量、生物细胞中元素的种类和质量分数

3、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课堂预习】

一、元素

1、阅读书本P59页并完成以下填空:

元素的概念:

具有相同是________________(即核内________________)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元素的特点:由于元素是个总称,所以只讲____________;不讲_____________。

3、元素的种类: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有________多种,但组成的物质却有几千万种。

4、元素的含量

按质量计算,在地壳中的含量位于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质量计算,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

[思考与讨论]

1、在原子中有如下关系: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那么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元素的种类有谁来决定?

2、元素概念中的“同一类”三个字能否改为“同一种”?你对“同一类原子”是怎么理解的?

二氧化锰

3、下述化学反应中

过氧化氢

+

氧气

+

氧气

二氧化硫

(H2O2)

(H2O)

(O2)

(S)

(O2)

(

SO2

)

反应物跟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4、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概念间的联系

区分

使用范围及举例

【点拨】

1、元素的的种类是由原子的质子数决定的

2、不可以。因为同一类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可以不同,而同一种原子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也相同。如氧原子质子数是8,但中子数却有8个,9个,10个的。

3、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元素不发生变化。

4、元素与原子的比较

元素

原子

概念间的联系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区分

着眼于种类,不表示个数,没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即表示种类,又讲个数,有数量多少的含义

使用范围及举例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例如可以说,“水里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或“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但不能说“水是由二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所组成的”

应用于描述物质的微观结构。例如,“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但不能说“一个水分子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课堂训练】

1、不同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不同。

A、中子数

B、质子数

C、核外电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D、相对原子质量

2、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这些名词“加碘盐”、“补铁酱油”、“高钙奶”,这里的碘铁钙指的是(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构成

B、二氧化碳是由碳和氧气组成的

C、二氧化碳是由一个碳元素和两个氧元素组成的

D、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将错误的说法加以改正。

a.加热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氧化汞中含有氧气分子。(

)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元素和氧元素构成的。(

)

c.水是由氧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

【课后练习】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填名称)

2、“低碳生活”中的“碳”是指(

A.元素

B.原子

C.分子

D、单质

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铝

B.铁

C.氧

D.硅

4、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的

(

)

A.

质子数

B.

中子数

C.

电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硫是收硫元素和氧气组成的

B.二氧化硫分子是由一个硫元素和二个氧元素构成的

C.二氧化硫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二氧化硫分子是由硫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6、下列对元素的叙述正确是(

A、元素就是原子

B、单质就是元素

C、一种元素只存在一种原子

D、一种元素可能有多种原子,但核内质子数相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并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2、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它的信息。

3、学会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4、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课堂预习】

二、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的书写

国际上统一采用

名称的

字母来表示元素。书写时注意:

(1)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

。如

表示碳元素,

表示氧元素。

(2)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

,第二个字母要

表示铝元素,

表示钙元素。

2、元素符号的意义

(1)表示

(2)表示这种元素的

如:“N”

1

H

1.008

三、元素周期表简介

1、元素周期表

根据元素的

将100多种元素科学有序地排列起来得到的表。

2、原子序数

元素周期表按元素

递增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号。

原子序数=

=

=

3、元素周期表结构

(1)横行(也叫周期):元素周期表共有

周期。

(2)纵行(也叫族):元素周期表共有

族。

(3)单元格: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种元素占据一格,包括四个方面的信息,如图所示:

【合作探究】

二、元素符号

1、熟记表4-3中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记住后同桌互相检查。

2、说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O

②Fe

③2O

④3Mg

3、怎样根据元素名称中的偏旁判断元素的状态和种类?

三、元素周期表

1、从元素周期表上查找原子序数为6、7、12、14、16、18、20、29、47的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并指出它们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

2、考察每周期开头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靠近尾部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结尾的是什么类型的元素。这说明元素之间存在着什么规律性的联系?它与“元素周期表”这个名称有没有关系?

【教师点拨】

二、元素符号

2、3、

三、元素周期表

1、2、

教师出示答案,小组内互相订正。

【课堂训练】

1、如右图所示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种元素,下列有关该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13Al

26.98

A、原子序数是13

B、它是非金属元素

C、它的质量是26.98g

D、相对原子质量是13

2、下列元素符号中,表示金属元素的一组是(

)

A.Hg、Ba、Mn

B.Fe、He、Mg

C.Ca、Na、N

D.H、C、O

3、写出下列符号表示的意义

Cl

2Fe

nH

【课后练习】

1、钠原子与氯原子的最本质区别是。

2、用元素符号填空: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________;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

3、用适当的化学符号填空:

2个氧原子

2个氢原子______;3个钾原子______;镁元素______。

4、老年人缺钙会发生骨质疏松,容易骨折,这里指的是

A.原子

B.分子

C.单质

D.元素

5、右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信息示意图,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不正确的是

A.元素名称是“硫”

B.元素符号“S”

C.元素的质量32.6g   D.核电荷数是17

6、化学中把众多原子划分为不同种元素的依据是( )

A、原子的质量大小不同

B、核外电子数不同C、核内中子数不同

D、核内质子数不同

7、一瓶气体经检验只含一种元素,则该气体(

A、肯定是一种单质

B、一定是化合物

C、是只含单质、化合物的混合物

D、既可能是一种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课后提升】

1、试着用图示表示出物质、元素、分子、原子间的关系,并举例说明。

组成

元素

物质

构成

原子

分子

例如,可以说: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