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推进医疗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省农垦改革发展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改革总体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为主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龙头企业、优势产业,努力把辽宁农垦建设成为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国家队、新型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的样板区。
“辽宁农垦改革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国有属性,服务大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走规模化发展道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支持。着力深化农垦市场化改革,推进政企、社企分开。坚持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不同垦区和国有农场管理体制、资源禀赋、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和‘齐步走’。坚持统筹兼顾,稳步推进。不简单照搬农村集体经济或一般国有企业的改革办法,从各垦区实际出发,着力解决突出矛盾。”该负责人这样解释。
实施意见中提出,推进全省农场企业化和垦区集团化改革。市、县(市、区)政府要积极探索组建区域性农垦集团,盘锦作为全省规模最大的垦区要先行先试,率先发展;产业特色明显的垦区要组建农业产业公司或通过联合联盟联营等形式组建米业、水产、水果、乳业、种业等产业联盟。
对于深化全省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改革,实施意见要求,坚持政企分开、社企分开,推进国有农场社会管理属地化,用3年左右时间,将全省国有农场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部纳入当地政府统一管理。
一、指出,署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一年多来,在集团公司领导下,各单位积极落实责任、主动认领任务、认真组织落实。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完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持续优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稳妥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加快健全,国企改革专项工程扎实推进,脱困振兴取得阶段性成果,国有资产管理效能持续改善,重点改革任务推进取得积极成效,对接落实国家政策支持取得积极成效。
总的看,集团公司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有序推进,重点改革措施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集团呈现出斗志昂扬、奋发进取的新气象新局面。
二、强调,各单位要深刻认识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是发展问题,本质上也是改革问题。
1、要聚焦关键、精准发力,抓紧抓实改革三年行动后半程任务。
2、要深刻把握本轮改革的逻辑和检验标准,把握好“一个抓手、四个切口”,层层落实责任、纵深推动改革。各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最新精神上来,抓住关键环节,锚定重点难点,务求取得突破:
一是要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坚决扛起科技重任,在创新体系建设、科研投入、机制创新等方面综合发力。
二是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激发企业活力。要大力推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实施差异化分类管控,加强劳动用工契约化管理,灵活开展多种方式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建设,充分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是要深入推进改革专项工程,更好发挥改革示范成效。争取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双百行动”等改革专项工程上取得更大成效。
三、强调,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意义重大、责任重大、使命重大。
1、要强化组织、狠抓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扎实推进改革三年行动走深走实。
2、要抓住政策窗口期,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劲头,按下改革快进键、跑出改革加速度,把各项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确保年底前完成三年改革任务的70%以上,综合进度力争达到80%以上,明年6月底前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
一是坚持系统观念,体系化推进改革攻坚。要充分借鉴集团公司体系化抓安全管理等的有效经验,形成贯通总部各部门、各子公司及业务板块的改革责任体系,推动各项改革任务横向协同、上下联动,穿透落实到底,提升改革综合成效。
二是坚持协同推进,健全完善改革推进工作机制。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动态跟踪机制、督导督查机制。改革办公室要当好“前线指挥部”,总部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落实主责,各子公司要抓好组织落实。
1. 医疗改革的必然发展
医疗体系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了明确的定位,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等领域有着较大成绩。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医疗体系已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面临着改革的问题。医疗改革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医疗保障改革,把传统的公费医疗逐渐转变为适度自费的模式;第二阶段是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确立,为城镇职工的医疗提供有效保障;第三阶段是深入探索城镇医疗保障,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医疗保险工作;第四阶段是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因此在有关部门以及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之下,医疗改革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成绩,切实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 医疗改革在社会和医院管理中的效应
2.1 社会效应
医疗改革实行以来,不仅在医疗服务、预防保健方面有较大成就,同时在药物制度、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有所进展,被群众所接受,在社会上获得高度认同。医疗与民生有着重要关系,深化医疗改革、加快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提高医疗质量,是满足人类对医疗日益增长的需求、保障人类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医疗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村医疗卫生也逐步改善、发展,这不仅促进了医疗事业的发展,还有效提高城乡群众的健康水平,逐渐缩小城乡医疗发展的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2 医院管理效应
医院管理是医疗机构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对有关人、财、物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合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整体运行功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获取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过程。实行医疗改革,对医院管理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化,医院管理也进入改革行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医院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观念,导致医院出现诸多问题,医疗改革实施以来,医院管理者通过对市场环境的分析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尽量降低成本、减少浪费情况、提高医疗效率,努力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
3. 医疗改革在社会和医院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药价过高、以药养医是当前医疗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医疗机构作为一个公共性机构,应以社会效益为主,但是,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着重社会效益的医疗机构在市场经济体系下很难维持生存,在治疗诊断费用不断降低的情况下,无以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了维持医疗机构的生存以及发展,医疗机构在执行体制改革的同时,不得不变着法子提高药价,以期通过销售药品获取更多利益。
3.2 医疗机构内部管理松动,有例不依、有章不循。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改革的深入使得医师的治疗诊断收入降低,所以医师为了提高收入,常常通过过度检查、过度治疗、多开药、同等疗效开贵药等行为获取提成,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造成医药浪费,降低医疗质量。医务服务是一种高付出、高技术的工作,但是由于收入较低,所以很多医务人员都不是很尽心对待工作,服务态度较差,导致医患关系恶化。
3.3 医院财务管理不严,经济效益差
医院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的财务管理观念不强,没有成本核算意识,对于日常费用支出、设备采购、药品采购等没有严格、合理、正确地进行计划、核算,盲目购买医疗器械、无计划采购药品、医院业务收入记录不合理等,导致器械虚置、药品不足或库存过剩、医院成本提高、浪费严重,业务开展不合理,医院经济效益差。
4. 对医疗改革提出的相关措施
4.1 实行医药分家,明确医疗责任
长期以来,医疗机构通过药品加成收入来维持正常运转,所以实行医药分家是解决以药养医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医药分家,医疗机构只需专注于诊断治疗,不参与药品销售,给患者开出治疗过程所需药品,让患者自行到外面的药店购买药品,这样就可以避免医疗机构为了自身利益而提高药价或者多开药。同时,明确患者的治疗诊断费用,杜绝乱收费行为。
4.2 区分赢利性和公益性医疗机构,实现医患和谐相处
政府加大投入、提高医务人员的待遇是解决医师使用非常手段谋求高提成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当前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及医疗机构的递增,单靠政府投入是很难维系的,所以,发展赢利性医疗机构也是解决目前医疗窘迫情况的有效方法,区分公益性和赢利性医疗机构,一方面减轻了国家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还能降低群众对医疗机构的排斥和不满,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3 强化医院管理,深化管理理念
医院管理是医院正常运行、医务人员按章办事的重要管理举措,在社会经济条件下,医院要生存发展,就必须加强医院管理,对医院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医疗质量,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强化医院管理,对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要有相应的惩罚制度,加强经济管理,合理利用资金,降低医疗成本,以期杜绝多开药、开贵药等违规行为。
4.4 加强法制意识,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每个人都必须按照法律要求规范行为,医务人员也必须依法执行医护工作。医疗机构必须建立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各部门、各科室都必须有相应的制度规范其人员行为,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医疗护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保障医疗机构以及群众的利益。
结语
医疗改革在不长的历程中取得的成绩是重大的,其优势是显而易见的,是众望所归的,但是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如医改资金投入不足、以药养医、医院管理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医疗改革的深入与完善,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医疗改革,必须解决面临的问题。医疗改革不是单方面的政策实施,所以医院不能单靠政府投入资金、条例来解决问题,自身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来配合,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医院必定会发展成适应社会发展、满足群众需求、又能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的机构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梅.透过制度看医疗改革.产业观察.2012(01):104―105;
【摘要】医疗保险改革是社会保险改革中最为复杂的一种,这是因为,医疗保险不仅涉及到医疗供需双方、医疗保险机构,而且涉及到医药产品生产和销售等各个方面的关系。所以医疗保险改革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还存在许多问题。
【关键词】医疗保险改革新医疗制度
一、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1.公费医疗改革。公费医疗改革始于1984年卫生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进一步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通知》。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来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医疗费用改为以国家财政为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分担医疗费用。在具体操作上各地形式不一,实践表明比较好的做法是,患者负担一定比例的门诊和住院费用,年负担的比例为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或者患者本人1个月的工资额,超支部分由单位负担。但是,这种做法一方面没有全面推开,许多地方仍在沿用实报实销的制度;另一方面,一些单位由于政府拨款不足而使公费医疗出现赤字时,还需自己筹措资金予以弥补,但是这种责任分担是极其有限的,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财政预算拨款是公费医疗唯一的筹资渠道的特征。此外,公费医疗的管理制度和经费管理办法也相应进行了改革。公费医疗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是对公费医疗享受范围、经费开支、机构职责、监督检查等作了明确规定。公费医疗经费管理改革主要是将原来由公费医疗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经费改为多种管理形式并存,从全国来看,多数选择由医院管理的办法。
2.劳保医疗改革。劳保医疗改革始于1990年11月劳动部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市劳保医疗制度改革会议。会议确定的改革方向是: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大病统筹虽然只在企业进行,没有涉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但是它为我国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积累了经验。
3.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印发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试点意见》,并在九江和镇江进行试点,之后不断扩大试点城市,到1998年已有50多个城市进行了医疗改革试点。在多年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1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为建立“低水平、广覆盖、共同负担、统帐结合、多层次”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决定颁布之后,全国范围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二、新医疗保险制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1.会带来医疗风险
新制度仅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并不是覆盖所有的医疗费用,所以,享受了几十年免费医疗的老百姓明显地流露出对过去医疗制度的留恋。以个人账户为例。规定要求个人交纳月平均收入的2%,单位总共承担垫,其中的30%以内划入个人账产,也就是总数的1.8%,折算一下是个人月收入的38%以内。北京市员工平均年收入是一万多元。因此中等水平的职工个人账户只有不到300元。这就是他一年的门诊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还好,可是,要是得一场大病个人帐户的资金就很捉襟见肘了。
另外,新制度中没有把小孩包括进去,而以往的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孩子的医药费用基本是父母所在单位共同承担的。
新医疗制度对预防问题准备也是不足的。以前的医疗重视预防,单位有定期的体验,有固定的医务室、还有儿童防疫站。这些在新医疗保险中属于门诊的范畴。也就是说要从个人账户中花钱。这样很可能导致:本来应该看的病没看,本来是小病结果耽搁成大病。
2.医院可能拖医保改革的后腿
医疗保险改革是所有社会保障项目中最复杂的,它牵涉到社会保险机构、医院、个人、企业和医疗行业。错综复杂的关系再加上过去医院医药不分,就变得更复杂。医疗保险改革难,不是难在本身,而是难在医保之外。医院体制的改革和医药体制的改革很可能会拉医疗保险改革的后腿。
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是另一个突出问题。抛开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就城市医院的结构来说,就相当不科学。90%的人生的是一股的小病,没必要去综合性的大医院看。而现在恰恰是大医院过多,服务于社区的小医院少。大医院多,建设成本高,收回成本的愿望就更强烈。没有发达的社区医院医疗网络,个人疾病医疗的代价更高,医疗保险的代价也会更高。
3.新制度规定中本身的漏洞
依据新的医保制度,当事人只要付相当少的一部分费用,便可在不超过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额内随意使用医药费。一些医院和医生为了将更多的医保资金划进自己医院的账户上,也不限制开出药品的数量和金额。这样,持卡人就有可能与医院或某些医生联手将国家医保资金骗入私囊或小团体的账户中。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处于道德失范的混乱阶段,新规矩和老规矩并存,原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底线受到侵蚀和破坏在所难免。
三、针对问题初步探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案
1.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使用效率。要对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实施真正的竞争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对高档医疗设备,国家应该统一配置和管理。而针对大型医院相对过剩社区医疗服务相对不足的情况,应该倒入真正的竞争机制,按照市场法则优胜劣汰,政府则不宜保护过度!
关键词:新医疗改革;公立医院;内部控制
近年来,在我国新一轮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对于公立医院内部经营管理也不短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新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完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在公立医院内部构建更加规范有序和高效的内部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公立医院自身管理的首要任务,这对于促进公立医院适应市场经济,实现自身长远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新医疗改革对于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要求分析
新医疗改革主要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奖罚机制,改变国家对医疗卫生系统的补偿方式,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内部人士安排,积极促进医疗机构投资多元化而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制度措施。新医疗改革的实施对于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要求进一步完善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环境
新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公立医院必须不断地改进内部控制环境,特别是要不断地改进完善内部的组织机构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提高公立医院内部整体运转效率。
(二)要求加强对内部的监督管理
新医疗改革背景下,要求公立医院内部经营活动必须合法合规,对内部控制管理有效性的要求更高,这也进一步要求公立医院必须重视内部监督管理,特别是内部审计工作,通过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以及强有效的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绩效。
(三)要求应该进一步加强内部资金资产的管理
资金资产管理在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中属于管理的核心内容。在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加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也同样应该将资金资产管理作为重要内容,不断改进优化内部控制管理体系。
二、当前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内部控制环境需要不断完善
造成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力度较弱,很重要的一方面原因就是公立医院内部管理层的内控意识薄弱,在内部组织结构管理上,还没有有效的划分权责,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也不够合理,造成了一些关键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无法有效落实。
(二)关键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健全
有的公立医院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关键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不完善,预算管理不够严格,货币资金控制存在薄弱环节,成本费用控制管理不力,影响了整个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作用发挥。
(三)公立医院的内部监督管理不到位
很多公里医院的内部审计还存在着不到位的问题,有的没有成立有较强独立性的内部审计机构,问责机制也不够健全,造成了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纠正解决。
三、新医疗改革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优化研究
(一)优化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建设
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优化上,首先应该对公立医院的组织机构进行完善,明确公立医院院长办公会、各临床、医技、行政、物资、附属机构等部门的职责,为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基础。其次,应该注重不断地扩大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覆盖面,并将内部控制管理活动重点不断向内部决策上移,加强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力度。此外,公立医院应该适应新医疗改革的要求,加强医院财务制度改革,健全与现代医院管理相适应的公立医院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度,形成责、权、利有机结合的运作机制。
(二)加强关键环节的内部控制管理
在新医改背景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更应该突出重点,主要应该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对公立医院预算业务的控制,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作好预算的平衡调整,并加强预算的执行控制,确保严格按照计划控制公立医院的资金使用。加强收支业务控制,对公立医院的各项收入业务严格执行统计稽核,加强对各项支出的审批审核,确保资金收支的规范准确。强化采购业务控制管理,对采购业务的申请准备、审批复核、招标签约、支付验收等环节严格控制。改进资产管理,对公立医院资产的购入配置、维护保养、报废处置等环节细化要求,不断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加强成本控制,把成本核算作为公立医院经济管理的核心,提高成本核算的精准性,降低医院各项消耗成本。
(三)加强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的监督管理
在公立医院内部设立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立医院监督管理制度,专项开展内部控制管理监督工作,重点检查公立医院内部各个部门是否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条例。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内部审计的作用,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重点对公立医院的预算管理、收支控制、资金流管理等进行审计,通过强化对医院内部控制的评审和评价,及时对公立医院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纠正解决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四、结束语
在新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背景下,改进完善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应该重点完善公立医院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着重加强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优化设计,同时加强内部控制监督管理,以实现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最大化,促进公立医院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
作者:刘晓瑜 单位:海阳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樊行健,刘光忠.关于构建政府部门内部控制概念框架的若干思考[J].会计研究,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