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分析

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分析

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效率;DEA模型

一、 引言

不同研究主体从不同评价角度研究了银行的经营效率。从银行内部来讲,银行希望各部门,各分行都能有效地开展经营活动,并且通过效率评价指导相应部门和分行的工作。因此具有工作指导和落实战略决策功能的平衡积分卡方法在银行内部绩效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它方法还有经济增加值(EVA),目标管理法,360度绩效评价法,产品评价法等。从国家监管部门来讲,对银行经营效率的关注点主要在于风险管理。由于银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银行又是具有一定经营风险的企业,所以对其风险管理的效率评价是国家监管部门的主要关注点。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投资的目的即为盈利,所以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是其主要关注对象,因此对银行总体经营效率的评价就显得更为重要。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单一从任何一方面进行评价都不能完全体现银行的经营全貌。所以,本文从风险管理和盈利两方面来构建指标体系,评价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我国商业银行按照股权归属分为两类,中农建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余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本文分析了两类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区别,以及在2008年到2012年间平均经营效率的变化情况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评价方法一般有参数方法和非参数方法。参数方法包括简单回归,分位回归,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非参数方法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鉴于商业银行的多投入多产出特性,DEA方法在银行经营效率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采用DEA方法,以期发现各商业银行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性素材。

二、 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由美国运筹学家Charnes等人基于“相对效率评价”概念提出的评价具有多维输入、多维输出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是否相对有效的评价方法。该方法有两个优点:一是不需要确定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二是不需要指定每个指标的权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效率评价的客观性。

使用DEA方法需要确定两个假设:一是输入/输出导向模型选择;二是不变/变动规模报酬假设。对输入/输出导向模型的选择,鉴于市场占有率考虑,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缩小规模,而是希望在更大规模上开展各项业务。所以本文采用输出导向模型。对银行业效率的不变/变动规模报酬假设,研究认为我国商业银行规模差异显著,变动规模报酬假设更为合适。本文将在变动规模报酬假设下,计算输出导向模型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并计算其规模效率,并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类别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状况。

设DMUj的输入v输出数据分别为(x1j,x2j,…,xmj),(y1j,y2j,…,ysj),j=1,…,n,其中n为DMU的个数。基于输出导向变动规模报酬(BCC)模型,等价于求解如下线性规划问题:

■z=■vixio-v0

subject to■uryro=1(1)

■vixij-■uryrj-v0?叟0,j∈J={1,…,n}

vi?叟0,ur?叟0,v0free in sign,i=1,…,m,r=1,…,s

其中v=(v1,…,vm),u=(u1,…,us)为权重向量,v0是个标量。求解(1)式,我们可得到DUM0的效率值为1/z。删去(1)式中的v0便可得到基于输出导向不变规模报酬(CCR)模型。

三、 实证分析

1. 数据和指标体系。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商业银行的发展时间也不长,现阶段并没有统一的银行经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已有研究一般从两个角度来分析:一是从生产的角度,此时以银行固定资产和职工数为投入,以制造的存款总额为产出;二是从中介角度,以银行存款为投入,利息收入等为产出。最新的研究通过两阶段DEA模型将这两个过程合二为一,以生产过程为第一阶段,输入变量为固定资产和职工数,输出变量为存款总额,以中介过程为第二阶段,输入变量为存款总额,输出变量为非利息收入,净利息收入,不良贷款。

本研究认为职工人数只包含人员投入数量的信息而无法反映质量的信息,故采用应付职工薪酬作为人员方面的投入指标;而固定资产数量是一个长期的投入要素,不适合以一年为期的效率测量,因此本文以资产折旧和摊销代替。对于输出变量,本文从三个角度考察:一个银行的传统业务净利息收入;二是随着近年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银行越来越重视非利息收入;三是银行本身是具有一定经营风险的行业,其净利息收入必然伴随着风险,并且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金融行业对银行的风险控制尤为重视,比如新巴塞尔协议,着重加强了对银行风险的控制,在这种背景下,本研究使用不良贷款率度量银行风险。全部指标及其对应财务指标如表1所示。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经济金融研究数据库。

不良贷款率作为产出属于不良输出,需要做相应转化,因此本文仿照Seiford和Zhu的做法,对不良贷款率进行转化以适应模型的要求。

2. 效率分析。基于输出导向,变动规模报酬的DEA模型,本文对2008年~2012年14家大型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进行实证分析,利用DEAfrontier软件计算各商业银行的相对效率,结果如表2所示。

(1)总体分析:从14家银行的平均效率来看,5年的平均效率为0.910 9,其中民生银行效率最高达到0.995 9,农业银行效率最低只有0.746 1。其它效率较高(超过0.9)的银行有中国银行(0.935 8),工商银行(0.940 7),兴业银行(0.914 8),上海浦东发展银行(0.932 3),平安银行(0.974 4),招商银行(0.953 3),中信银行(0.903 8)。从14家银行5年的效率波动来看,民生银行最为稳定,效率标准差只有0.009 1;广东发展银行波动最大,效率标准差达到0.133 6。具体到每一年,民生银行在除了2010年之外的其它四年都达到相对有效(效率值为1),所以其平均效率最高而且非常稳定。广东发展银行在2008年达到相对有效,但随后效率下降明显,2009年效率最低只有0.627 9,所以其效率波动最大。

中国商业银行平均效率从2008年的0.874 2下降到2009年的0.857 5,说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平均经营效率具有一定影响。这个时期中经营效率下降显著的有工商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经营效率逆势上升明显的有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中信银行和光大银行。长期来看,14家银行的平均效率呈现曲折上升的趋势,从2009年0.857 5上升到2011年0.952 7,并在2012年保持在0.948 3的高位。这反映了国内商业银行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逐步恢复,银行业随经济稳步发展,经营效率逐渐上升的过程。

2012年14家银行平均效率为0.948 3,标准差较低为0.049 0,显示银行业效率情况整体较好。其中相对有效的银行有工商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效率较低的银行为农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平安银行。

(2)个案分析:农业银行作为2012年效率较低的银行之一,同时也是2008年~2012年中效率增长最快的银行,相对效率从0.658 5上升到0.876 7。这与该行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农行2009年实现股份制改革,增强管理,改善经营,显著提高了银行的非利息净收入,从2008年的300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800亿元。另外在股份制改革之际因为获得国家注资,剥离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从2008年的4.32直线下降到2012年的1.33。这些都给农行的经营效率带来大幅增长。但作为股份制改革最晚的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各方面还比较年轻,经营效率虽然大幅增长,但仍然处于低效率区域。

民生银行作为中国首家主要由非公有制企业入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具有主要针对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贷款的鲜明特色,在国内商业银行中独树一帜,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其在2008年~2012年期间不良贷款率分别为0.68,0.84,0.69,0.63,0.76,显著低于平均不良贷款率水平(1.18),正是这种优势的具体表现。

(3)分类分析:14家商业银行显著的分为两类,一类是中农建工四大商业银行,另一类是普通股份制商业银行,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在规模上远远超过普通股份制商业银行。一般的研究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承担了更多关系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责任,在经营管理方面受到诸多束缚,因而在以财务数据为主的经营效率评价中往往处于较低的效率区域。为了研究这一问题,本文分别计算四大商业银行和其余商业银行的效率平均值,以及该平均效率从2008年~2012年的变化情况,见表3。

总体来看,四大商业银行平均效率为0.883 3,低于其余商业银行的0.921 9,符合预期。但从时间序列来看,2008年到2012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世界金融危机期间,时间段为2008年~2009年,第二个阶段是金融危机恢复期,时间段为2010年到2012年。第一个阶段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四大商业银行影响明显,平均经营效率从0.842 8降低到0.787 2;但对其余商业银行影响不太明显,两年平均经营效率分别为0.886 8和0.885 6。第二个阶段中可以看出金融危机恢复期间,四大商业银行经营效率进步明显,平均效率从2009年的0.787 2,稳步上升到2012年的0.959 5,最终与其余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持平(0.943 9);同时其余商业银行保持稳定。这说明在世界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和四大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入,国有商业银行逐渐市场化,加强经营管理,做好风险控制,实现了经营效率的稳步发展,最终与其余股份制商业银行齐头并进。

四、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2008年到2012年我国14家商业银行作为评价对象,基于DEA模型从银行盈利和风险管理两方面综合评价银行的经营效率,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效率差异,以及在考察期内的变化情况,得出如下结论。

商业银行的平均效率逐年升高,在2012年达到0.910 9,说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充分利用了投入资源,比较高效。农业银行的效率增长说明股份制改革对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显著作用。因此,继续深化改革,放开制度束缚,是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有效手段。民生银行的高效率说明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性,各商业银行应该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从而在不同银行的竞争中确立稳定地位。

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有限,仅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银行效率的提高。分类来看,金融危机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但也只限于2009年。2010年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由于改革的持续深入和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而获得较大的提升。

股份制改革后的国有商业银行在2009年后经营效率大幅提升,2012年已经和普通商业银行平行,这充分说明改革的有效性。国有商业银行虽然由于承担了很多的社会责任而导致效率偏低,但由于政策和市场占有率等原因,能够获得较高的经营效率。

总的来说,国有商业银行应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减少制度和行政方面的影响,充分发挥和利用其自身规模优势,提高其经营效率,优化竞争机制,以提升竞争能力来改善经营状况,从而实现其经营效率的稳步提升。同时有关经济监管部门,应尽量减少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行政干预,使得其逐步适应经济市场化运作的需求。全国范围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实现差异化的经营管理模式,发挥其所有权优势,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高效经营之路。

参考文献:

1. 谢朝华,段军山,基于DEA方法的我国商业银行X-效率研究.中国管理科学,2005,13(4).

2. 段希文.银行的绩效评价:财务分析还是非财务分析.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3).

3. 陈全兴.关于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主体的思考.会计之友,2010,(35).

4. 于兆河,许文双,蔡泽泰.基于数据包络分析的商业银行绩效评价.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3,(3).

5. Luo Y, Bi G, Liang L.Input/output indi- cator selection for DEA efficiency evalu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1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当代分位回归与鞍点逼近方法的复杂数据分析”(项目号:11271368);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当代北京金融风险管理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与防范对策”(项目号:12JGB051)。

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战略引资;外资参股;经营效率

一、引言

股权多元化是我国银行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自2003年12月银监会《境外金融机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之后,先后有34家中资银行引入国际战略投资机构。从最初引资的光大银行和上海银行到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再到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规模和比例都在迅速扩大,外资对中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在不断的深入。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既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内在需求,也是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大势所趋。我国商业银行改革先后经历了专业银行改革、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成效却不尽如人意。1999年成立的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但至2002年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又高于25%,归其原因在于“产权虚置”导致的经营效率低下。2003年年底开始的国家控股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意图改善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为了有效地实施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引进境外战略投资机构成了题中之义。根据2001年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在2006年底取消了外资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限制,为外资入住中资银行提供了更多的优惠,同时,监管层的大力鼓励和推动也加速了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速度和力度。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在改善银行股权结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又提升了银行的国际知名度。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具有深远意义。

然而,自2008年的金融危机发生后,外资频繁撤股。例如,最近3年高盛连续减持工行股票直至最终出清,共套现超过70亿美元;2007年5月至2008年年底,瑞银分4次将中行股份全部售出。境外战略投资机构对中资银行掀起了一轮“减持潮”,对于外资参股是否给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带来实质性影响再次引起了学者们的讨论。支持者认为,外资参股有利于实现股权多元化,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升风险管控水平;而反对者提出了“国有资产贱卖论”、“金融安全”,其认为境外战略投资机构参股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目的在于套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对于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对于外资参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进行再检验。此外,随着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发展,原本无法解决的偏误现在已经能够得到较好的处理。

二、文献评述

现有文献普遍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东道国银行业会产生正面的影响。这方面较早的文献是sllleifer和vishLny在公司治理的分析框架下,证实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在参股本地银行时发挥非常重要的监督作用。不过,其并没有细化境外战略投资机构入股的方式和具体的影响机制。claessens在其基础上通过加入股权比例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外资参股比例越大,产生的监督作用越明显,对于东道国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也越明显。Majnoni对于境外战略投资机构影响本土银行的机制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其检验了匈牙利的数据,认为外资参股提高本土银行经营效率的原因在于金融创新以及更加有效的放贷程序。williams和Nguyen检验了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数据,进一步证实了外资参股对于提高东道国银行经营效率存在积极的作用,但会存在一个显著的滞后期,原因是双方之间由于文化方面的差异,存在一个较长的磨合期。由于我们国家对于引进外资有着严格的管制,相应的文献也出现得较晚,但大部分文献还是支持效率促进假说。例如,Laureneeson研究了中国外资参股银行的成本效益,实证结果表明了银行经营绩效和外商投资有正相关关系。谭鹏万检验了中东欧10个国家105家银行1997-2004年的数据,结果显示,短期内外资银行的进入明显提升了中东欧国家内资银行的效率。此外,部分国内学者提出了外资银行进入和东道国银行效率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张金清和吴有红对外资银行的数量影响商业银行效率的“阙值效应”进行了检验,即境外投资机构参股中资银行存在一个适度规模,进一步研究认为目前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数量仍在适度区间之内,对我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仍为积极。王聪和宋慧英利用结构断点检验,证明了外资银行进入与我国商业银行间竞争呈倒“U”型。

不过也有一些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境外战略投资机构并不能提升东道国银行业的经营效率,甚至可能出现负面效应。Yeyati通过对8个拉美国家的分析,认为银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并没有降低竞争度,反而是外资银行的渗透弱化了东道国银行业的竞争,进一步分析表明,外资银行渗透和东道国金融稳定存在正相关关系。Haber考察了墨西哥1991-2003年两次自然实验数据。研究发现,在产权保护不力的前提下,随着外资参股比例的增加,东道国信贷增长率反而下降。姚树洁等评估了中国银行业的利润效率和成本效率。实证检验发现,从短期来看商业银行的IPO行为改善了其获利能力,但从长期来看,却对其利润效率有负面影响。刘家松认为,在股权变化、股权分散以及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外资参股银行极易获得我国银行的实质性控制权,使我国的金融行业存在安全隐患。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我们认为现有文献可能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上述文献普遍采用回归技术来分析并得出结论,但忽略了一个问题,即境外金融机构在选择参股银行时具有较强的选择效应(在外资人股的银行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银行基本都是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各项监管指标均优于平均水平,且发展前景较好),也就是说外国投资者通常选择利润效率相对较好的银行进行投资。这种效应使得通常的回归分析无法单独分离出外资参股的作用,导致回归结果存在向上偏误的倾向。而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的方法来研究外资参股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避免了普通的回归方法有可能带来的偏误问题。第二,数据包络分析作为衡量效率问题的非参数方法,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好评,在度量商业银行效率问题时也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研究外资参股对商业银行效率问题时,现有文献几乎都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来度量商业银行效率,但该方法没有考虑银行内部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特征,而现代银行业的运作显示出明显的多阶段生产单位特征,综合网络DEA方法能有效地处理多阶段生产系统,在评价商业银行经营效率时具有明显的优势。故本文采用该方法来评价商业银行经营效率。

三、分析框架和理论假设

基于委托理论(人为银行,委托人为国家),我们知道商业银行预算软约束会导致其行为的无节制,最终的结果是大量的不良贷款和银行业的无效率。学者们普遍认为所有制改革能够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不仅需要体制内的推动还需要借助外力,通过引入境外战略投资机构的方式解决商业银行外部监管不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加剧本土银行业竞争程度和完善竞争功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外资银行的进入是在不改变市场结构的前提下提高有效竞争水平,从而推动银行业效率的提升。外资参股中资银行后提高银行业运行效率的渠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引资”。即充实银行资本金,提高资本充足率。外资入股基本上都是采用股份转让和定向增发新股的方式,这无疑是一个短期内提高资本金需求的捷径。例如,中国银行2005年引入境外战略投资机构后,资本充足率由2004年的10.04%上升到2005年的10.42%;中国建设银行2005年引入境外战略投资机构后,资本充足率由2004年的11.29%上升到2005年的13.57%。

第二,“引制”。即通过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来弱化政府行为。例如,荷兰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公司参股北京银行后,派驻了3名董事参与北京银行董事会的各项工作,形成了有效的制约机制。

第三,“引智”。即引进国外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以规范和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管理水平。例如,德意志银行参股华夏银行后,在风险管理、产品研发、资金管理、零售银行、信用卡业务等多个领域提供技术支持与协助。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第一个有待检验的假设。

假设一:外资参股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但是这种收益会由于管理者对过大金融组织体系管理的困难,公司间文化差异和其他合作过程中带来的负面效应所抵消。境外战略投资机构进入中资银行导致的竞争加剧有可能对本地金融机构带来很高的竞争成本和压力。此外,外资参股中资银行并不能消除政府对银行的不当干预,而且由于控制权问题,境外机构也很难对中资银行发挥作用。最重要的是中资银行在引入外资的同时能否有效地吸收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和培育自身的创新能力,这一点也受到质疑。基于此,我们提出第二个有待检验的假设。

假设二:外资参股对中资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并不大。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我们国家的银行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由竞争导致效率提升这一渠道是存在的,也是可行的。但是由于参股过程中的磨合及控制权问题和中资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问题,外资参股对中资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并不大。

四、方法、变量和数据选取

(一)综合网络DEA模型

商业银行效率测度问题一直受到学者们广泛关注,测算方法主要有随机前沿的参数方法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和数据包络分析的非参数方法,这些方法基本都是属于“黑箱评价法”,前期文献大多是围绕这种方法展开研究。然而,这种方法并没有考虑银行内部的组织架构和业务特征,而现代银行业的运作显示出明显的多阶段生产单位特征,继续沿用传统的“黑箱评价法”来度量商业银行经营效率问题有待商榷。而网络DEA打开了黑箱,近年来已成为处理多阶段生产系统效率评价问题的新方法,利用网络DEA评价商业银行效率问题是未来的趋势。本文利用基于储蓄视角下的网络DEA模型来测度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其基本结构示意图如下:

从上述流程示意图可以看出,我们将传统的黑箱打开,将其分解为两个阶段:首先,银行利用运营费用和固定资产净值获得存款;其次,银行将获得的存款进行放贷和投资。这两个过程将传统DEA下生产法、中介法和资产法三种银行生产模式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为了求解效率值,我们需要列示投入产出主导型网络DEA模型的线性规划表达结构,在这里我们选用VRS下的结构:

该模型是在规模报酬可变的前提下测度的商业银行纯技术效率,反映的是生产前沿面和被决策单元之间的距离。其中:FAj,表示银行j的固定资产净值;EAj表示银行j的其他营利性资产总额;Dj表示银行j的存款总额;Lj表示银行j的贷款总额;Ej表示银行j的运营费用;θk表示银行k的近似反效率;λj表示银行k分配给银行i的权重;εk表示银行k的相对效率。

(二)倾向得分匹配方法

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基本步骤为:首先,根据是否有外资参股将样本银行分为两组,激励组为有外资参股的银行,控制组为没有外资参股的银行,在控制组的选择过程中需要找到与激励组尽可能相似的控制组。为了有效克服样本选择偏误问题,我们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方法,即利用Logit模型或Probit模型回归计算得出的倾向得分值来进行多元匹配,进而对平均处理效应(ATT)进行评估。匹配方法主要有半径匹配和最近邻匹配。最后,运用自抽样法(Bootstrap)进行统计推断,检验结果的稳健性。在给定样本特征x情况下,倾向得分值为:

p(X)=Pr[I=1|X]-E[I|X]

其中,I是一个指标函数,若某家银行含有外资参股,则I=1;反之,I=0。

(三)变量和数据

本文所需数据均来自于bankscope数据库,样本区间为2006-2011年,银行外资参股数据来自于各银行年报。截至2011年年底,共有34家银行引进国外战略投资机构,其中包括4大国有商业银行、7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家城市商业银行和3家农村商业银行。本文的结果变量为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用综合网络DEA测度的效率值进行度量;处理变量为商业银行外资参股状况,用虚拟变量对商业银行的外资参股状况进行刻画;匹配变量包括税前利润、非息收入占比、资本比率、存贷比、营业外支出和资产收益率。

五、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匹配平衡检验

本文同时采用最近邻匹配、半径匹配(参数值设定为0.01)和核匹配进行PSM检验分析。这里主要是基于标准偏差的匹配平衡检验,并进一步对有外资参股和无外资参股的中资银行的样本均值差异进行T检验,从而判断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表2和图2列示了基于最近邻匹配的匹配结果(采用自抽样法反复抽样500次获得),基于半径匹配和核匹配的匹配结果同基于最近邻匹配的匹配结果基本一致,这里不再列示。

依据P值来看,除了ROA外其余变量均较为显著;依据标准偏差结果来看,除了PTP变量之外,其余变量的标准差的绝对值均小于30,说明在完成匹配后,处理组和控制组之间的均值误差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匹配效果较好。此外,通过对比匹配前后倾向得分值的核密度函数来看(图2),在完成匹配后,处理组和控制组的密度分布明显趋近,这进一步表明了匹配过程的有效性。

(二)外资参股效应的PSM估计结果

表3列示了不同估计方法下外资参股效应的估计结果。其中,模型一、二、三采用PSM估计,模型四采用OLS估计,模型五采用Tobit估计。PSM估计结果显示,在匹配消除了控制组和处理组的样本误差之后,外资参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以最近邻匹配为例,外资参股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效率值大约为0.0322,半径匹配和核匹配估计结果与最近邻估计结果也比较接近。三种方法估计结果基本保持一致,PSM估计结果较为稳健。再从绝对值来看,外资参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较小,其影响只在3%左右。此外,OLS和Tobit估计结果显示外资参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也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两者估计结果均显著高于PSM估计结果。出现这种结果,我们认为是由于模型的内生性所导致的,外国投资者通常选择的都是银行中的佼佼者,他们基本上地处经济发达地区、资产质量较高、具备跨区域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潜力,这就导致了OLS和Tobit回归结果偏高。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资参股确实促进了中资银行的经营效率,但作用有限。这与本文的假设一和假设二基本一致。事实上,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根本目的在于看涨中国银行业发展,希望能够分享中国银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利益。虽然监管层一再强调引资不是重点,引进先进的文化、技术、管理经验,实现体质机制的创新才是首要目的,然而中资银行在引资、引制、引智上更多地还是停留在了引资上,对于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管理技术的引进上比较落后。这也就导致了双方之间的合作并不稳定,一旦有风吹草动外资很容易撤离。未来,中资银行应当在引制和引智上进一步强化。

(三)分样本ATT估计结果

分样本ATT估计结果如表4所示。

分样本ATT估计结果显示,外资参股对地方性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略大于对于全国性银行的影响,但两者相差不大。此外,外资参股对上市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较为明显,但外资参股对非上市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很小。可见,外资参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地方性商业银行和上市银行,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我们认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1)由于“尾大不掉”的缘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规模、文化、体质(科层结构、审批制度等)等因素的惯性,导致经营效率更多地依赖于自身因素的转变,外资参股对其经营效率的提升的作用不大。(2)外资参股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影响最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外资人股的战略意图。外资入股中资银行除了分散经营风险和追求高额利润的动机,实施全球战略布局才是其核心目的所在。虽然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口径非常宽,上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下至由农村信用社改组而成的农村商业银行,但从双方合作的方式和协议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拥有广泛客户基础和全国分支网络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才是外资真正追逐的焦点。

六、结论和政策建议

基于回归估计可能带来的偏误问题,利用综合网络DEA和PSM方法,本文对外资参股对于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再检验。结果显示,外资参股确实提高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我们认为,外资银行的进入对于我们国家的银行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由竞争导致效率提升这一渠道是存在的,也是可行的,但传统的OLS和Tobit回归高估了外资参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事实上,由于参股过程中的磨合及控制权问题和中资银行所处的外部环境问题,外资参股对中资银行经营效率的提升并不大。此外,ATT分样本估计结果显示,外资参股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方性银行和上市银行。

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股份制商业银行 股权结构 经营绩效 股权集中度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商业银行体系的健全与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稳定与繁荣具有重大影响。银行在任何经济中都是一个关键因素,它们为商业企业提供融资,为公众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为支付系统提供结算服务。随着我国金融体制尤其是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备受关注。股权结构被视为公司治理研究的基础,而加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结果,最终体现在银行效率的提高上,因此股权结构和商业银行效率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焦点。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进行实证研究,提出股权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这对我国银行业公司治理的改革及绩效的提高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概述

股权结构及相关问题一直是财务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关于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关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Berle 和Means在1932年的著作《现代企业与私有产权》中提出股权分散程度与公司绩效负相关的观点。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公司(包括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大量研究,但至今并没有达成一致性的意见。

在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方面,目前大致存在着四种观点:(1)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如Holderness and Sheehan(1998)、著名经济学家Demsetz(1983)、Gedajlovic and Shapiro(1998)均赞成此说法;国内学者朱武祥、张帆(2001)和高明华(2001)的研究也同样支持此结论。(2)股权结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非单一,即股权结构对公司绩效的影响要视股权结构集中度的变化区间等因素而定。得出与此类似结论的文献包括Mock,Shleifer and Vishny(1988)、 McConnell and Servaes(1990)、孙永样、黄祖辉(1999)、吴淑琨(2002)等。(3)集中的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负相关。Burkartetal(1997)、 Leech and Leahy(1991) 、Mudambi and Nieosia(1998)均得出此相同的结论;国内学者施东晖(2000)也支持此说法。(4)集中的股权结构与公司价值正相关。如Shleifer and Vishny(1986)、Hill and Snell(1988)、Mc Connell and Servaes(1990)、Agrawal and Mande1ker(1990)等通过实证证明了这个观点,另外国内部分学者如张(2000)、奉力成,周吉人(2005)也赞成这一观点。

国外研究主要关注股权集中度对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且大多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模型对股权结构指标和测度绩效的财务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国内的研究通常将焦点集中于所有制结构或流通比例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依据对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经营绩效状况的比较分析,得出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相关的结论(赵旭2000,魏煌、王丽2000,秦宛顺、欧阳俊2001等人),很少有学者对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和经营绩效指标进行回归分析。此外,国内关于国有和非国有商业银行之间效率差异的研究很多,且大多认为国有银行效率远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是关于股权集中度、股东性质等对商业银行效率影响的研究比较少。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的关系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与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致力研究的对象。在寻找合理的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时,公司经营绩效可以作为衡量股权结构是否合理的一个指标,只有股权结构合理才可能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才能保证公司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

首先,从股权集中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股权集中度通过经营激励、监督机制、收购兼并以及权争夺四个方面来影响商业银行的治理机制,并由此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经营激励主要是指商业银行股东以各种方法激励高级管理层,尽量使高级管理层的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以提高银行的资产赢利能力,从而提高银行的经营业绩。因此,股权集中度高或者拥有大股东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其经营激励。监督机制是股东对经理人行为的监督,避免他们的自利行为损害股东的利益。收购兼并对经理人有潜在的压力,一旦被接管之后经理人很可能面对降职甚至失业的情况。在股权集中度高的情况下,由于绝大多数控股股东都会派出自己信任的代表或者由控股股东本人直接担任公司的董事长或首席执行官,因此几乎不存在权争夺的问题。

其次,从股权构成的角度来看,公司的股份在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政府(国有股权)、外国投资者、国内一般公司法人等之间是如何分配的,以及由哪种性质的股东控制上市公司等,这些因素显然会对公司治理和经营绩效产生很大的影响。

四、研究设计与假设

1.研究样本

因数据选取的限制,提出资料不完整的样本后,本文以2006年和2007年上半年我国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华夏、招商、浦发、兴业、深发展、民生、上海、交通银行)的报表数据为研究对象,其中上海银行2007年的半年报的数据无法获得,故将这个样本剔除,最终将样本数确定为15个。对于涉及半年时段数据,将其年化;对于涉及到股权分置改革的银行,数据选取改革后的数值。

2.变量的选择与定义

(1)被解释变量:在我国资本市场机制不尽完善的条件下,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存在股权分置的特殊情况,因此难以较好地计量托宾Q值。国内学者大多采用总资产收益率(ROA)和净资产收益率(ROE)等财务指标来衡量公司绩效,也有少量的研究同时采用上述两类指标。本文选用国内学者大多采用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银行绩效。

(2)解释变量:选取了国有股比例、法人股比例、流通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等5个指标,采用银行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和资产负债率来分别反映银行规模和资本结构。

表1 变量定义表

变量名 变量 变量定义

净资产收益率 ROE 银行净利润与股东权益的比率

国有股比例 PS 国有股占全部股本的比例

法人股比例 PJ 法人股占全部股本的比例

流通股比例 FC 流通股占全部股本的比例

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 S1 第一大股东持股数量占全部股份的比例

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 SH5 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

银行规模 SIZE 银行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资本结构 DAR 银行年末的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率

3. 研究假设

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股权结构的实际来看,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股东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国家股股东难以真正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法人股股东产权清晰,能够对银行经营者发挥较强的激励监督作用;流通股股东持股极为分散,与非流通股股东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其利益也经常被非流通股股东侵害。股权的集中程度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在利益趋同效应和利益侵占效应的共同作用下,两者相互抵消、中和,使得股权集中度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之间的关系呈现不确定性。

本文也考虑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非股权结构因素――资产规模和财务杠杆比率的影响。其中,财务杠杆比率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并不显著。而资产规模对银行绩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两方面,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仍处于规模高速扩张时期,因此规模经济效应在现阶段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并使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这些假设进行检验。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国有股比例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负相关;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法人股比例与股份制银行经营绩效正相关;

假设3: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流通股比例与股份制银行经营绩效不相关;

假设4: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股权集中度与股份制银行经营绩效不相关;

假设5: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产规模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正相关;

假设6: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结构与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不相关。

五、实证结果

1.相关分析

本文对样本银行的股权结构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表2提供了各个解释变量的两两相关系数。从中可以看出,国有股比例与法人股、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银行规模的相关程度很高(分别为0.742613、0.718290);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国有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相关系数也较高(分别为0.581928、0.562573)。

2.多元回归分析

根据上述假设,在建立模型中为了避免PS与PJ,S1与SH5,SH5与SIZE高度相关性,在建立模型时选择了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方程分别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如下基本回归模型:

(1)

(2)

(3)

(4)

回归结果见表3-表6。

表4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DAR 2.117345 0.929505 2.277927 0.0437

FC -0.049304 0.057925 -0.851172 0.4128

S1 0.132594 0.191523 0.692316 0.5031

C -1.900507 0.892684 -2.128981 0.0567

表5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PS -0.110610 0.064865 -1.705226 0.1139

S1 0.134093 0.199568 0.671919 0.5144

C 0.149876 0.037853 3.959389 0.0019

表6

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

SH5 -0.051065 0.159162 -0.320835 0.7543

PJ 0.035804 0.093302 0.383742 0.7085

SIZE -0.017881 0.028750 -0.621949 0.5467

C 0.500886 0.544724 0.919523 0.3775

上述计量分析结果表明:

(1)通过以上从股权构成指标和股权集中度指标分别与公司业绩指标 ROE 进行回归分析,假设1和假设2得到了验证,即:国有股比例与公司业绩负相关;法人股与公司业绩正相关,并且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2)第一大股东比例和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即股权集中度符合假设,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与银行业绩不相关。资产规模与银行业绩不相关,资本结构与银行业绩负相关,模型1中不显著,但模型2中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3)在模型1中流通股比例与银行业绩负相关,并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是在模型2中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2剔除了变量相关性的影响,所以基本符合假设,流通股比例与银行业绩不相关。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了8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半年报和年报的数据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对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定性分析和实证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国有股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存在负面影响,法人股股东总体上表现为对银行绩效的正向作用。因此应加快国有股减持和转让的步伐,增加完全意义上的法人股(含企业法人股和机构法人股)的持股比例。第二,目前,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流通股仅占总股本的 1/3 左右,频繁买卖的行为令流通股股东的市场监督功能无法实现,对银行的经营绩效影响不大,原因之一可能是中国外部市场极不发达。因此,必须逐步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第三,股权高度集中不仅可能损害小股东的权益,同时也是“内部人控制”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逐步降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例如,加快国有股在有效监督下的适度流动、适当引入非国有股权,大力培养长期投资型法人股东,推行职工持股计划和管理层持股计划、培育内部稳定机制等。

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本文采用数据的样本空间较小,银行业的信息披露很不完整,年报数据并不能真正反映股权结构与银行绩效之间的关系;其次,银行的营业范围、董事会规模、法律环境等因素没有纳入模型。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完善的。

参考文献:

[1] 孙永样 黄祖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绩效》,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

[2] 施东晖:《股权结构、公司治理与绩效表现》,世界经济,2000年第12期;

[3] 高明华:《中国企业经营者行为内部制衡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分析一以上市公司为例》,南开管理评论,2001年第5期;

[4] 朱武样 张 帆:《公司上市前后经营业绩变化的经验分析》,世界经济,2001年第11期;

[5] 吴淑琨:《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U型关系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1期;

[6] 张:《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经济科学,2004年第4期;

[7] 朱建武:《基于的中小银行绩效与治理结构关系分析》,财经研究,2005年第5期;

[8] 奉立成 周吉人:《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现象的实证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9] 王丽 章锦涛:《股权结构与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绩效的实证研究》,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10期;

[10] Demsetz H.,“The Structure of Ownership and the Theory of Firm”,1983,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26,375一390.

[11] Mock E,A Shleief,R Vishny. Management Qwnership and Market Valuation.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8,(20):293一315.

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融资 信贷风险 小额信贷

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政府为促进经济,推出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在所有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政府对农村地区经济扶持加大了力度,各大商业银行纷纷扩大农村业务,并不断在农村扩大各自的分布点范围,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建立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同时部分农村信用社也进行了改制,发展为农村合作银行,三者并存,共同服务于三农。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已呈现出邮政储蓄、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农村合作金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多家机构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现状

农村商业银行因其面对的客户为农村个人用户和微型及小型农资企业,故经营管理模式也具有其固有特点,经营现状主要表现为:

1、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具有区域性。根据《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第五条“村镇银行不得发放异地贷款。”第三十九条,“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

2、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存在较多风险和危机。其中融资和资金问题、盈利困难、信贷风险增加等尤其突出。我国农村村镇商业银行一直处于无品牌,公信力缺乏的状态,对农村老百姓的吸引存款比较困难。农村银行的信贷项目多数为服务三农项目,这些项目通常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进行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活动,比较分散和低效,故此农村贷款额度小、比较零散,运行成本较高,盈利周期比较长,甚至于发生盈利困难的现象,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有明显的政策性和服务性。我国村镇农村商业银行最低注册资本(乡镇)为100-300万元,自身承受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差,农村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借货信用制度不完善和人员流动大追踪还款困难,造成坏账、呆账的风险上升。

3、农村商业银行高管人员管理弊病颇多。高管人员一般为本地方员工对本地风俗习惯、人际关系、本地民风非常熟悉,有比较浓厚的乡土感情,他们大部分人积累了较丰富的农村银行经营管理实务经验,但普遍理论水平不足,学历水平低、管理理论掌握不深,同时高管人员的管理权和经营权比较大,对银行的经营将产生重大影响。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员裙带风盛行,人际关系盘根错节,管理难度增加。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设计

综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新型经营管理模式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设计:

1.建立合理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指标考评体系。扩大诸如农产品收购等优质贷款的比重;分析各类贷款周转速度,加大季节性收获的贷款项目的本息回收力度,同时针对信用不良用户,严格执行加息罚息制度;审核各类贷款的投放条件和范围,支持重点项目或重点发展区域,同时规范界定“坏账、老账”的流程,在总行许可的范围内,适度上浮项目贷款利率,使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管理机制,满足客户需求,拓展产业化龙头客户,发展中间业务客户,优化客户群体,形成合理客户布局,推动农发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2.设计农村零售银行业务推广方案。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功能不仅仅体现在汇兑业务,更应该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经验,开拓发展农村个人金融业务,对个人业务进行细化,合理设置业务方案。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贷款需求、理财投资需要、中间业务需要、投资保险等各种需求,给农村商业银行留下了巨大的开拓发展业务的空间。

3.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企业化管理。建立健全现代银行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集中力量对高管人员的管理制度改革,提高高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管理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训,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组织再造,合理设计和配置高管及其他人才。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公开渠道,公平考察,严格审查引进和招录人才流程,做到适岗适才。塑造现代银行企业文化,对柜台人员进行规范化工作流程培训,提高员工职业素养,培养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树立一流的服务标准和完整的商业银行形象。

4. 构建统一的内部监管体系,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部分应吸收现代银行对内部控制的管理经验,积极发挥银行内控机制和内部审计的有效作用。通过内部审计可以协助银行实现经营目标,为总行及时了解分行情况,完成经营任务。内部审计可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评价,帮助总部银行控制风险,预防和减少损失。银行内部审计通过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可以防患于未然。

三、结言

综上所述,农村金融市场广阔,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中国自身的特点,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根据本地实际,侧重于优质小额信贷,结合增加农村零售业务产品的开发,及时调控资金流向,规避信贷风险,同时通过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手段,建立银行人力资源系统,塑造企业文化,延伸和发展总行的品牌形象,将农村金融市场做大做强,为加快我国农村经济建设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王光字《2008年度中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现状分析》.银行家,2009 ;9

[2]张曼《我国新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脆弱性分析》.东岳论丛, 2009;8

[3]罗永方.《农村信用社高管人员管理与开发的问题及对策》.现代信合,2008;3

[4]张国亭. 《孟加拉农村银行模式及其启示》.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2

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2-0093-1.5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运作模式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设计原则:以效益为目标,合理地划分商业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的目标是产生效益,各种业务的运作都应围绕效益来进行。对于管理性业务,应该充分减少多余的环节。增强管理的科学性,提高管理效率;对于经营性业务,应该合理组织各类业务的运作,尽量减少经营成本,以最少的成本换取最大的利润。只有科学合理地对管理性业务和经营性业务进行划分,才能更好地实现效益目标。

实行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是商业银行的一种基本业务策略。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企业的经营从只注重产品的生产,转向注重市场的经营。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金融企业,其业务策略也将逐步从以银行帐户处理为中心,以各自独立的金融业务运作为重点,转向以客户为中心,面向金融市场,通过一套完善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向客户提供一致的、综合的服务和产品。在业务模型设计中,应充分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使银行的经营活动面向客户和市场来进行。

实现集中统一的会计核算。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不断增多,为了向用户提供统一的产品和服务,向银行管理者提供及时一致的管理信息,提高管理的力度,就要加强经营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会计核算作为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它的集中和统一就成为关键。因此在业务系统模型中,应把集中统一的会计核算作为业务运作的基础。

加强分析预测、实现动态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今社会经济生活中,由于经济活动日趋复杂、竞争日益激烈,任何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均难免会遭受各种各样的风险。商业银行的经营是建立在客户的各种存款及其他借入款基础上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负债经营。这种特殊的经营方式使银行在经营活动中的每时每刻都在承受风险,从而决定了风险管理在建设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从而使风险得到防范。就应加强对信息的全过程动态管理和全过程跟踪反馈控制,由静态的事后管理向动态的预测和管理发展。

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主要目标是产生效益,银行应围绕这一目标,开展各项经营业务活动;而要使各项业务活动达到预期的目标,就要对经营过程中的资金、人员、技术装备等资源进行合理的组织、有效的管理,使经营要素达到优化组合。因此,在业务结构中,有必要根据银行各类业务活动的特点,将经营性业务和管理性业务分开.经营性业务是指银行对客户开办的各种银行业务和服务,它直接面对客户,是银行业务的前台,强调业务的规范化和服务性;管理性业务是指对经营性业务进行决策、控制、管理和保障的业务,它偏重于决策管理,是银行业务的后台,强调业务的科学化和指导性。另外,从信息处理的角度看,经营性业务和管理性业务的时效性、复杂性也有不同,经营性业务对实时性要求较高,但对数据的计算和分析较为简单;管理性业务对实时性要求不很高,但对数据的计算和分析较为复杂。

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效益的评价

盈利水平分析。盈利水平,即盈利能力,就是银行赚取利润的能力。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债权人都认为盈利水平非常重要,因为健全的财务状况必须由较高的获利能力来支持,所以,银行管理人员也十分重视获利能力。衡量银行盈利水平的财务比率有:资产收益率、资本收益率、银行利润率、上市银行的盈利水平分析等。

风险分析。追求利润,使银行财富价值最大化是银行经营的最终目标,但盈利总是与风险相联系,一般盈利大的资产,风险也大。由于商业银行经营的最基本原则是安全性,所以商业银行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力求把经营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评价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程度的指标有四个,流动性风险比率、利率风险比率、信用风险比率、资本风险比率。

清偿力分析。银行的清偿力是指银行的支付能力或清偿能力。对商业银行的清偿力进行分析,目的主要在于考察商业银行的资信能力。考核指标一般有如下三个:现金资产比率、流动比率、预计中的资金流入与预计中的资金流出之比。其中银行的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会计年度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包括现金资产以及银行的短期放款、短期有价证券、短期拆出资金等。银行的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会计年度内需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存款、短期借入资金、应付票据、应付工资、应缴税金等。

资金实力分析。分析一家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不但预示该商业银行的发展潜力,而且还表明该商业银行的资信能力。考核指标一般有如下两个:资金自给率、自有资本比率。银行的自有资本是银行股东为了获取利润而投入银行的货币和一部分保留在银行中的利润,它代表股东对银行的所有权。银行自有资本在银行经营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银行存在的先决条件。

三、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分析和设计

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管理。所谓流动性,简单来说,指银行能够随时应付客户提存,满足必要贷款的能力。流动性概念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资产的流动性,二是指负债的流动性。资产流动性是指在银行资产不发生损失的情况下将其迅速变现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是指银行能以较低的成本随时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

保持流动性的必要,主要是因为银行资金来源的性质和银行业务经营的特点。银行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客户的存款和借入款。存款是以能够按时提取和随时开出支票支付为前提的,借入款要按时归还或者随时兑付。因此资金运用必须保持与之相适应的流动性。银行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是现金资产,包括库存现金,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存放同业和托收未达款。

产负债安全性管理。流动性风险,资产的流动就是所有者以最小的价格损失把资产转变为现金的能力。负债的流动性指银行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资金的能力。资金市场上的利率是经常变化的,有必要对此进行分析研究。传统的分析方法是,把利息收入对资产收益率变化的敏感性和利息支出对负债的利息成本变化的敏感性进行对比,以确定当市场利率变化时,净利息收入的变化幅度。另一种方法是综合资产结构分析法,即把资产的持续期限与负债持续期限进行比较,从而评估利率变化对净利息收入和股东权益价值的影响。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不能偿还或者延期偿还本息,引起银行净收益和股权市场价值的潜在变化。银行增加任何一种盈利性资产,都必须承担借款者不能按时偿还本息的风险。不同的资产具有不同的违约风险,其中贷款的违约风险最大。根据经验,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程度较低,其偿债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个人的净收入状况,因此,银行对每一笔贷款都要进行信用分析,考虑借款人的偿还能力。相对而言,银行的证券投资一般表现出较低的信用风险,因为借款人主要是政府和政府机构,信用较高。

资本金与偿债风险,资本金风险是指银行出现失去偿债能力的可能性。一个公司的经济净值是资产与负债的市场价值之差,因此,资本金风险就是在经济净值为零之前,银行资产价值的潜在减少。银行如果承受的风险太高,就有可能难以清偿债务,甚至倒闭。信用风险高就意味着有大量的呆帐损失,利率风险高则反映出资产与负债期限及持续期限搭配不当,经营风险高的银行应比经营风险低的银行拥有更多的资本金,由于借款成本增加和存款流失将会出现流动性问题。

四、评价银行经营与管理综合效益的DEA模型

人力和综合费用是银行经营运作的基本投入,所以,我们首先将人力和综合费用作为评价银行经营与管理综合效益DEA模型的输入变量:其次,银行资产是银行创造利润的原动力,银行的资产质量表现为银行承担的风险,简单地讲,银行承担了高风险的话,银行就应该获得高利润,否则,银行承担高风险只是无益的投入。考虑到这两个因素,我们认为银行资产和资产质量也是银行运作的投入,具体在本模型中用资产风险度来代表银行的资产质量。银行运作的产出首先是实际利润,所以平价银行经营与管理综合效益的DEA模型首先将实际利润作为输出变量;其次,考虑到商业银行的发展,我们将报告期内存款份额、报告期内的存款旬均和国际业务结算量作为模型的输出变量。这样,评价银行经营与管理综合效益的DEA模型的输出变量:y,为实际收益,关为报告期内存款份额,y,为报告期内存款旬均,儿为国际业务结算量;输入变量:x,为人数,x:为资产数量,x,为效益综合风险度,x4为综合费用。

[参考文献]

[1]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