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商业银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银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商业银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管理;风险管理

一、信用、信用管理及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概念界定

关于信用,这是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角度探讨,通常把信用界定为以偿还和付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动,由此引起的资金运动则为信用资金运动。

信用管理则是指授信者对信用交易和受信主体的资信进行专门管理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防范信用风险,确保信用资金运动顺畅进行。信用管理的范围包括以借贷为内涵的信用资金管理,其着力点在资金管理上。

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是指它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一的信用关系和信用业务经营管理,而是将其全部信用业务集中起来,进行多重的、综合的、整体的、系统的管理。它的管理目标是为实现银行的“三性”目标服务的。

二、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及问题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风险之一。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大致分为5类:a工商贷款信用风险b消费者贷款信用风险 c 票据业务信用风险 d 结算信息风险e信用价差风险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

国际通行标准认为,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警戒线为10%。据中国银监会的统计数据,2008年中国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总额仍达12549.2亿元,与外国银行相比,不良贷款率偏高。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过于集中

2009年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已达78.8万亿元,商业银行贷款集中度很高,主要表现在“贷大、贷长、贷垄断”。这些将在今后几年形成银行新的不良资产。

(三)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堪忧

银监会2006年初对全国110家城市商业银行进行风险分类,被列为风险性机构即第四、五、六类的城商行共37家,这些风险类城商行资本充足率普遍在3%以下,且相当一部分处于多年亏损状态,资本补充形势相当严峻。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信用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实施有效风险管理所需的法律体系和市场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缺乏一个完整的构架,大部分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使得其难以对体系内总体信用风险进行评估和测量。

2.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落后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还没有真正建立自己的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现有的数库、信息管理系统不能满足复杂的风险计量要求,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和风险计量模型的准确性,而且国内银行的数据储备严重不足、数据缺乏规范性、数据质量不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的建立和运行。

3.信用文化比较薄弱

受传统思维方式和原有经营理念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管理的理解还是在制度、方法和技术等较浅的层面上,对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在公司治理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认识有限。当前信贷文化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在:一、重担保,不重视主营业务收入;二、重贷轻管;三、风险意识淡薄。

三、提高中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

目前,来自国外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以及《新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对国内银行业的监管环境也逐步趋于规范和严格,许多银行都认识到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加强信用风险基础建设,推进信用评级行业发展。

信用评级体系是信用风险度量与管理模型中一个最基本的子模块系统,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中所采用的信用评级体系是否客观合理,对信用风险的评估与预测的准确性,提高银行贷款的质量,降低不良资产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基于广泛的信息集所建立起来的评级体系的代表是各类外部评级机构所提供的评级体系,其具有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

(二)构建良好信用风险文化

我国商业银行应重视信用文化的构建,倡导和强化信用风险意识,培育形成关于信用价值风险的价值判断体系。银行应树立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明确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形成风险管理贯穿整个业务过程的思想。

(三)改进信用分析方法和技术,建立信用风险评估和定价模型

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并配合商业银行跟随国外新兴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构建符合我国实际的信用评估模型、破产预测模型等。商业银行还应能够根据自得预期收益、筹资成本、管理费用及借款人的信用等级等构建自己的信用定价模型,制定恰当的定价策略。

(四)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

要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现代风险管理需要的是精通金融学、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的复合型人才。

(五)强化金融监管,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系统不完善,更加凸显了外部监督的重要性。银监会要监督检查各商业银行资本是否充足,确定监管资本各类方法需要满足的最低标准。要制定具体的信息披露办法,强化银行业信息披露,提高商业银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有效性,还要引导市场加强对于银行信息的分析,逐步提高市场约束的力量,以此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邱志会.关于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的思考[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04).

商业银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风险管理措施及对策

2007年,百年一遇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许多颇具实力的欧美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严重打击。有着158年历史的华尔街老店雷曼兄弟也不例外。其破坏力之大、影响面之广远远超出了当初的预期。各国都在极力扭转乾坤,其效果却是戚微。危机仍在不断蔓延着,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人们的惊呼中迎来了“第二波金融风暴”。在世界经济高度一体化的今天,我国想要置身其外是不可能的事。而事实上我国也采取各种措施来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如扩大内需等。由此场全球金融风暴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些问题。最基本的便是金融市场上的最基本、最古老、最危险的金融风险——信用风险。信用带来的危害可大可小但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经济运行的风险最终都会集中反应或表现在信用体系上,一定程度上信用风险决定了金融体系能否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一员,信用风险对其的影响自然不能被忽视。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及其主要形式

所谓“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影响金融产品价值,从而给债权人或者金融产品持有人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信用风险使人们常说的最为复杂的风险类型。而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受经营活动中由于不确定性风险因素的影响,使其实际收益偏离预期收益,从而导致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可能性。信用风险包括两中形式:一种是违约风险,一种是结算风险。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可以针对个人来说、也可针对企业来说。结算风险是指交易双方在结算过程中,一方支付了合同资金但另一方却违约的风险。常在外汇交易中出现。

二、研究信用风险的必要性

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曾说过“银行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大原因就在于他们愿意承担风险”。美国著名银行家爱德华费拉斯也曾指出“银行是因为承担风险而盈利,是因为没有有效管理风险而亏本”。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没有很好的管理风险能力银行的生存能力就要受到质疑。也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核心能力就是管理信用风险的能力,因为信用风险管理好了,银行能顺利的运行,获得自己应得的利润;管理不好,亏本是自然严重时甚至是银行倒闭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说风险管理是银行的价值所在。

我们都知道,我国的资本市场发展并不发达,这就意味着对银行的贷款依赖程度很高,从银行贷款是企业常见的一种融资方式。不论国内国外,这种现象都不足为奇。同时这也是银行发展的一种动力,银行要想健康、平稳发展,也需要业务来支撑。一般来说银行的利息收入是总收入的3O%~上甚至达到70%。有着这些业务的往来,风险就应运而生。信用风险也在贷款中潜伏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一旦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合格,那么银行在进行信贷业务时,承担了信贷者的投资风险、市场风险还有宏观风险。在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信用风险。客户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合同偿还本息造成银行的巨大损失。一个客户可能不能造成致命损失,但是多个客户就难以想象后果。所以研究信用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现状和问题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具体的表现可以归结起来在个人或企业、中介机构、地方政府和司法失信。下文就从这四个方面描述现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1.企业失信总的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在注册资金上作假。企业要想在银行贷款,必须经过一些审核,符合条件者银行才能担当~部分风险贷款给企业,这其中就包括企业资产审核,注册金金额限制审核。在我国,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注册金存在不实现象。企业主投机取巧通过临时拼凑资金来当做注册资金。一旦通过了银行审定,就把拼凑的钱还掉。这样一旦企业出现危机,银行的承担的风险就将无形中增大;第二,在财务会计上作假。为了蒙蔽银行,企业会做家长争取银行贷款时虚增利润和资产,降低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这样就使得银行无法清楚地掌握企业的运行状态;第三,利用各种手段逃菲银行债务,造成银行的损失。据调查显示,将近70%的企业选择拖欠贷款、税款等逃废银行贷款。有的是公然赖账、恶意拖延时间不在贷款催收通知书上签字直到诉讼失效为止;有的是做破产销债,表面上企业是破产了而实际上是企业为了逃废银行债务,暗中把资产转移后再申请破产的。这样银行追不到贷款也只能自认损失;还有的是采取“金蝉脱壳”法将企业的有效资产拿出来成来新的公司,而贷款却挂在了破产后的企业名义上,这就使得银行贷款成了一死帐而无法短时间内收回。下表是各大商业银行同期不良贷款比较表:从表中也能看出不良贷款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程度,同时也表明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中介机构失信。有些会计事务所为谋一举私利帮助企业出具假验资,作假帐、一些虚假财务信息迷惑银行管理者而错将款项贷出;有些资产评估机构故意高估借款企业的资产或抵押物的价值,给银行错误信息,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作出错误判断,造成最后信用风险提高。

3.地方政府的失信。地方失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官不管旧账”的现象,上一任领导欠下的银行债务,新任负责人不承认以致搁置一旁不予治理,使得银行贷款成为坏账;第二,地方政府为了当地的发展,出面给企业连线从银行获得贷款,在贷款下来后就不再管理企业或个人是否已还银行贷款,不从中协调双方的事物进展。

4.司法失信。在受理银行诉讼案上相关司法部门以立案条件不符合、政府干预大等理由不立案,不出面处理;对一些有胜算的案件不认真执行,导致商业银行在赢了官司的情况下还要赔钱这一现象,而这一事件也已司空见惯的事;有些司法部门的考核制度也间接地影响了银行信用风险,在有的部门以个人的业绩与结案率直接挂钩,显而易见,银行诉讼案一般需要处理的时间都是较长的,有些人为了提高自己的业绩自然就会潦草结案来处理一些案件,而不管最后的双方利益如何。

从上述这些现象来看,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在不断地提高,而信用风险又是所有风险中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风险。从银行的长久发展来看,找出信用风险问题的所在是很有必要的。

上文中信用风险的现状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遗留下了很多问题。随着商业银行商业化改革不断地深入,商业银行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而相关监督机构也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逐步加强和完善了。虽然已经在降低信用风险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通过对突出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中一些造成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根源所在。

(1)资本不充足,风险资产规模较大。由于我各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并不高,资产补充也是有一定限制的,所以商业银行要想提高资本充足率就必须要努力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敞口规模。由于我国现行的评定制度不严明,商业银行没有对企业评估的内部评级的规章制度,也就无法对企业进行内部的评级。这样商业银行只能通过降低信贷存量规模,甚至是减少了一些优质客户的信贷业务来降低风险敞口规模。

(2)风险意识不强。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的风险意识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了,但是并没有在全体员工中普及.没有将这一基调贯穿到业务拓展的全过程中去,不能形成全行认同的风险管理文化。其中,也不乏某些管理人单纯的认为风险就是控制,对一些风险认识还只停留在理性认识,谈不上统筹考虑。

(3)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不强。我国商业银行的内控还不能完全满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不能满足银行监督的需要,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控制制度和操作规则。对客户的资料不能做到完全共享。无法保证对客户的严格审查,这就使得了客户与银行间信息不对称,造成风险的提高。超级秘书网:

(4)法律制度环境不健全。信用制度的建立是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破产制度尚未建立,无形中就保护了借款人或保证人的权利而忽视了银行债权人的保护。这也给银行的利益带来啦一定的风险。因此,要从法律层面上对风险进行控制。

(5)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落后。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定性管理阶段,很大的依赖专家管理,形式主义更为趋向。而忽视量化分析,缺乏对信用风险识别、度量与监测方面的管理,与国际上先进银行的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等方法上我国商业银行也是逊色一筹。

四、化解信用风险的对策措施

1培养信用风险的管理文化。对于各个企业文化都是很重要的,商业银行作为特殊企业也不在例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在经营过程中就逐步形成了一种管理理念和银行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形成了一种对信用风险的统一认识,那么在处理信用风险问题上自然会得到更好的效果。银行高层管理人员提高对信用风险的认识,做好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和核心内容,银行工作人员都树立起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经信用风险意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和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起了一支高素质的信用风险管理队伍。

2.完善贷款风险测量体系。加快商业银行内部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针对我国现行的贷款体系风险系数的确定,其很大程度上是主观上的确定,很大依赖认为因素。我国应该研究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些风险指标,然后对各项指标进行客观的分析,运用数学模型、金融工程技术对这些指标系数得出科学的计算公式,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的贷款进行相应的调整。对缺乏专业评级机构,商业银行自身要设立内部的信用评级体系,不管对外对内企业,都要用自身的内部评级体系去评定。我国现行的评级体系不全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来完善。

3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确保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在信用风险现状中,有的企业就制造一些假的资料来蒙蔽银行而造成信用风险提高。信用评级主要就是根据企业公开的信息资料来评定的。企业制造的一些假账、假会计凭证等必然会影响大到评级的结果。所以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水平是很必要的。制定制度保证银行能得到企业的全部真实信息,银行自身也要培养人才去辨别真伪、取精弃粕,提高评级水平。

4借鉴国际现金银行的现金风险管理方法理念。虽然在金融风暴过后,某些国外先活跃银行也受到了或重或轻的影响,但是他们的先进管理思想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首先,我们要承认信用风险具有普遍性。一般情况下,风险与回报是成正比的,风险越大,回报自然也越大,银行要经营日常业务就必须要全面认识这点,而认识风险不是说去竭尽全力去杜绝所有的风险,而是通过认识风险来如何经营控制风险,通过风险管理机制和技术,将潜在的信用风险转化为未来的收益。其次,学习国外活跃银行的灵活高效的信贷执行机制。人不是万能的,在工作过程中总会出错的,在银行工作者,一时的疏忽可能造成对银行的巨大损失,就要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进行提高,在审核材料作出准确判断是基本技能,不是主观意识错误时可以不受到惩罚。这样就可以采用“双线授权、双线监控”手段降低犯错率。再次,权责制。权责不分也是造成银行信用风险的一大原因,实现权责制时,工作人员会清楚考虑各个方面,一旦贷款出现问题自己是脱不了关系的,所以在处理业务时也会全面尽量去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一般权责制内人员不超过三人。实行“三签制”因为连带责任,每个人都会认真做好本分工作。降低因认为原因造成的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用风险管理;KMV模型;CreditMetrics模型;内外部评级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2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61-03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暴露出其金融监管的弊端,世界各国都在极力地对金融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在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中,信用风险管理是最重要的内容。在我国,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像美国那样出现银行倒闭的情形,且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不良贷款余额的比例也有所控制,但面对国际金融环境的冲击和外资银行的涌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仍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内涵及成因

(一)信用风险的内涵。传统的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也是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违约而给经济主体经营带来的风险。随着现代金融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定义已经不能满足新阶段信用风险的特点,在现代的商业银行信用管理中,信用风险不仅指债务人无法偿还负债,而且还指由于债务人偿还能力和信用水平的下降使投资组合中资产价格下降,从而造成损失的风险。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信用风险体现在贷款的信用风险,即违约风险,一方面指贷款人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偿还全部的贷款本息而形成违约,使商业银行造成资金上的损失;另一方面指贷款到期时不能按期收回,形成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从而影响到银行资金的周转,出现支付困难,使银行的声誉下降。

(二)信用风险的成因。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为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道德风险。首先,在贷款之前的信息收集上,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实行的是“审贷分离”制度,信贷员职业素养的缺失,在审核贷款企业的贷款资格时,没有足够的知识背景来对企业各项指标进行考核,而贷款额度与自身的绩效相关,导致违规经营和造成不良资产的比例增加。其次,在贷款之后对企业经营的跟踪和风险控制上,由于商业银行不能完全掌握贷款发出后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盈利状况和资金利用渠道等信息,无法预测是否可以将贷出的款项按期本息收回,从而产生不可预知的风险。最后,由于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整个经济的大环境、法律环境和制度环境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方法

(一)KMV模型。KMV模型是美国旧金山KMV公司基于期权定价理论对风险债券和贷款进行估价以及对它们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是现代信用风险模型的重要特征。KMV的理论基础是Black-Scholes (1973), Merton(1974) 以及 Hull和white(1995) 的期权定价模型。该模型认为企业违约概率主要取决于企业的资产市场价值、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产回报率。该模型使用了两种关系:第一种是企业股东市值与它的资产市值之间的结构关系,即当企业资产市值下降时,企业失去了还款动力,会将企业的资产交给银行处置,而“有限责任”保护了股东们的损失不超过初始的投资量。第二种是企业资产价值的波动程度和企业股东市值变动程度之间的关系,这里引入用违约距离来表示企业资产未来市场价值的均值到违约点之间的距离,而用企业期望违约频率(EDF)来表示企业未来某一特定时期的违约概率。当企业的资产价值上升时,违约点也相应的上升,EDF下降。KMV模型中既需要有市场交易的信息数据又要有相关的财务数据,可以全面迅速地反映上市公司的信用状况,因此,它非常适用于对上市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的监测。

(二)CreditMetrics模型。1997年,J.P.摩根银行、美洲银行、KMV公司和瑞士联合银行等机构合作,共同推出了度量信用风险的新模型——CreditMetrics(信用度量制)模型。该模型的基础是在给定的时间内估计贷款及债券产品资产组合将来价值变化的分布情况,价值变化与债务人信用质量(信用评级是上升、下降、违约)的转移相关。该模型克服了VaR模型中资产组合分散化效应难以分散的困难,并且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不同信用等级和不同时期贷款在未来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可以较好地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和管理。

三、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风险内外部评级系统不完善。巴塞尔委员会提出,允许银行在计算信用风险的资本要求时,从两种方法中任择一种。第一种方法是根据银行外部评级的结果,以标准化的处理方式计量信用风险,称为标准法;第二种方法是内部评级法(Internal Ratings-based, IRB),经过监管当局的批准,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的内部评级要求及相关的风险权重函数计算公式,最终得到风险加权资产。

我国目前的信用风险外部评级的企业数目很少,由政府发全牌照的资信评级单位主要是大公国际、中诚信国际和联合信用等。评级的企业主要是针对发行长期或短期债券的企业,服务对象单一、运作不规范,评级方法一般采用比较传统的静态分析法,业务的稳定性差,此方法只能对银行贷出的小部分资产进行评级,计算出来的资本金不能真实地反映银行资产的信用风险。

为了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建立起了自己的内部信用评级系统。自2004年起,我国银行贷款风险实行五级分类制度,包括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虽然这五级划分能帮助商业银行较为准确地认识和管理资产风险,但它并没有达到巴塞尔协议利用VaR(风险价值)的思想要求。贷款的五级分类并不能全面地反映银行所有的信用风险,在评估的过程中主要还是依靠分析财务数据以及企业自身所处的经营发展环境,在贷款决策的过程中方法陈旧,偏于定量化,风险揭示不足,组织决策链较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贷人员的主观判断,受其知识背景、业务素质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二)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性强、分析复杂,对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有相当高的要求。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各种风险中,最难测量和预测,但影响却最大,这就要求从事风险管理的人员不仅要具有经济学、统计学和金融学的知识,而且还要有数学、管理学等学科素养。目前,国外已经建立了专门从事金融风险管理的储备人才库,也成立了专门从事风险管理的公司、网站和协会,如美国的GARP(全球风险管理者协会)、路透风险网和J.P.摩根风险网站等等。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所储备的人才明显不足,而一般的信贷人员又不具备风险管理业务的素质,在人才结构上表现出一般性人才和专业人才缺乏,进而在对信用风险管理上只能靠传统的方法来衡量,缺少现代风险管理的先进技术。

(三)银行内部缺少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在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中,风险管理文化作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灵魂。它像是一面旗帜,体现着银行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方面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一方面,信贷人员缺乏信用风险管理意识,一味追逐目标效益最大化。银行通常会将绩效指标分派到每个信贷人员,并与其自身的业绩相关,这就形成了一个“重数量,轻质量”的误区,大多数员工只盲目地去完成任务,甚至会制造一些违规操作,使一些不具备贷款资格得到贷款或信贷额度低的企业得到高贷款额,为贷后的风险瞒下隐患;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文化的认识还处于概念模糊、制度落后的初级阶段。无论是银行的高层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对信用风险管理的了解局限于两种极端的情况:要么盲目放贷,扩大业务;要么过分管理和控制贷款来规避风险。

四、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内外部信用评级系统。虽然目前我国的资信评级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对于企业信用评级的观念不强,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信用评级的重要性日趋明显。发展和规范资信评级机构,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健康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对于我国的资信机构而言,可以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已有的各种信用评级方法,结合我国具体的国情和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建立科学的评级体系,提高评级机构员工的素质和学习能力,完善评级制度,提高资信评级的质量,从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级:第一,在五级分类制度的基础上,结合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的信用评价模型,参考巴塞尔协议中对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方法的规定,从数据库的建设到风险计量模型的开发,逐步建立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对评估流程的整合;第二,商业银行要建立专门的贷后风险监测部门、设置专门人员对贷款企业贷后的财务状况、经营情况和盈利情况以及贷款资金的用途等指标做定期的跟踪调查。设立的风险监测专员不仅要对贷款企业内部的各类数据上进行统计分析,更要时刻关注贷款企业在本行业中发展的相对情况和在该行业的发展前景。这样做不仅使银行贷后掌握了贷款企业的一定信息,而且为整个银行业提供了数据和参考,为以后贷款的发放与否提供一定的历史依据。

(二)培养和引进从事风险管理的专门人才。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保持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使其能健康持续地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重中之重就是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有专门从事风险分析、监测和评估的人员。对银行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改变现有的人员结构,提高自己的信用管理结构和水平。一方面,对银行内部现有的信用风险管理人员进行选拔、择优参加信用风险管理培训。银行可以出资,引进一些国外现行的信用管理培训课程,请一些在信用风险管理领域有丰富经验的金融风险管理师对员工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内部员工的素质和从事专业的能力;另一方面,银行可以从外部招聘一些具有风险管理师资格并有丰富经验的专门人才,组建一支能胜任信用风险分析、数据处理和建模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三)加强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文化建设。第一,建立科学的信用风险管理框架,从思想上、规章制度上体现出对信用风险管理的决心。使银行内部的全体员工形成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了解到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的,但是却可以通过预警、防范和控制等手段将损失降到一定范围内。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将银行的整个利益同员工的利益结合起来,培养每一位信贷人员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真正把银行的发展同自身发展联系在一起。第二,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外一些著名银行在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文化方面的经验。比如美国俄亥俄州的BANC ONE 银行,在从事小额的风险贷款业务时,坚持要求信贷员对所放的每一笔款项都了如指掌,否则绝不予以贷款,并且将贷款的风险与利率挂钩,始终对信贷业务进行差别定价。还有美国摩根的企业风险文化的建设上,也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他们在招聘员工时,需要被全体员工所接受,招聘标准既要看业务素质还要看人品,在发生不良贷款时,全行通报等等。

参考文献:

[1] 乔埃尔·贝希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论与方法[M]. 深圳:海天出版社, 2001.

[2] 严太华、战勇.商业银行银企信用风险新论[M] .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3] 马海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M].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4] 钟吉金.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问题的探讨[D].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9.

[5] 孙绘.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6] 邓佳琪.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0.

[7] 顾建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与完善建议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9.

[8] 闫彪.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0.

[9] 刘艳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12,(03).

[10] 杜晓梅、李圆.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1,(29).

[11] 张铭.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文化[J]. 经济师,2010,(02).

[12] 杨丹、吴云伟.提高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新思路[J].金融经济,2009,(06).

[13] 沈悠、柳静.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11,(03).

商业银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风险分类;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风险管理

作为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商业银行需要对其面临风险的来源、性质、演化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行认识。其中,对各种风险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可以将零散的各种风险联系起来,认识其中的主要矛盾。一种恰当的分类可以充分认识风险的特质,以便对各种风险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同对风险的认识一样,风险的分类也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风险分类标准的不断更新,这种更新是由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对风险认识的不断深化而决定的。有别于传统的风险分类,本文提出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并在这个框架下研究如何完善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一、一种新的风险分类框架

商业银行风险的成因一方面来自所处的客观经济环境,另一方面来自于商业银行的主观因素以及与银行发生业务关系的企业和公众的客观因素。因此,按照引发银行风险的直接原因,本文把银行风险划分为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和客体风险。

(一)环境风险

商业银行风险产生的客观经济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具体包括国家经济金融政策风险、经济体制风险、货币风险、行政干预风险、金融法律法规风险、利率风险、国际收支风险、社会信用环境风险和银行间竞争风险等。

(二)主体风险

主体风险是指商业银行作为一个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自身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它主要包括资本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

(三)客体风险

商业银行的客体风险是指由于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以及与商业银行有直接业务联系的企业、部门或个人由于自身的风险而给银行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风险。它主要包括公众对银行的信心、借款企业的经营效益、借款企业所处行业风险、借款人保证风险、借款企业资本状况风险和借款企业所处行业的景气程度等因素。

二、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分析

新的风险分类为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当前面临的风险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使我们能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考察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

(一)环境风险管理现状

1.宏观经济环境。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反映着经济周期的特定发展阶段,不断影响各种企业的经营环境。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有着下面的特点:

一是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经济的影响,在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中,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开始影响本国经济,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周期的影响,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加入WTO五年过渡期很快就要过去,国际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我国市场,金融风险的产生条件、形成机理和表现特征将更加复杂,有可能由内生转变为一种内外互动条件下的高成长性风险。

二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产权制度、企业经营体制都在发生着深刻变革,企业生命周期、发展前景中不确定因素增多。由于市场调节功能还不充分,经济发展的粗放式特征比较突出,国民经济结构的不科学、不合理,部分行业发展不规范、不健康,投资的快速增长与低水平重复建设并行发展。从2003年开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钢铁、水泥、铝业、房地产行业的明显过热,其中银行贷款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历史经验表明,投资过热常常伴随着信贷过热,而一旦市场需求发生变化,经济形势发生逆转,大量的信贷投放往往就要形成大量的不良资产。

在信用环境方面,由于我国产权制度改革和建设起步不久,市场信誉机制还没有充分发挥作用,法制环境还不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建立,社会上坑蒙拐骗、失信赖账的现象时有发生,金融诈骗、借款人逃债现象屡有发生。外部信用制度的缺失,再加上信息的不对称,商业银行很难审慎地分析借款人的真实信用水平,这往往导致了商业银行缺乏以自主风险分析为基础的“从众”行为:从政府项目贷款、上市公司融资、房地产金融到支持民营经济,乃至居民消费贷款,都体现为一哄而上的情形,而最终由于屡屡发生的借款人逃废债务问题,使得银行迅速膨胀起来的资产转化为不良资产。

2.金融市场环境。商业银行所处的金融市场可以说是最直接影响银行的环境,一个健全的金融市场可以有效化解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追赶型经济”的特点,其目标是经济高速、稳定增长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背景是市场机制不健全和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选择银行主导型而不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制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但这种必然性之后却隐含着金融市场的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在我国,首先,金融市场发展严重不均衡,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融资结构过于单一;直接融资的发展速度一直较慢,与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始终不相称。其中,股权融资曾在2000年时达到了最高峰,比重占到了整个融资总额的12.6%,之后便一直呈现下降趋势。而在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贷款却一直在大规模高速扩张。影响金融稳定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整个社会融资结构过分依赖银行。2001、2002、2003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贷款的比重分别为75.9%、80.2%和81%,2004年超过90%,远高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融资格局中间接融资只占40%以下的比率。这种融资结构使得企业融资严重依赖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而原本可以通过直接融资领域化解和分散的信用风险却过度向商业银行集中。

其次,我国的金融市场缺乏独立的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价体系,使得社会信用环境没有得到制度上的净化,信用风险向商业银行过度积累及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商业银行自身对风险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来控制全社会90%以上的信用风险,对银行来说应是勉为其难的。随着经济发展转轨过程的加快,商业银行所面临信用风险管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也不断加大。

(二)主体风险管理现状

主体风险来自于商业银行自身组织结构缺陷、运营机制的不科学、管理的失误乃至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操作风险就是典型的由于内部管理失误造成的主体风险。自从1994年银行商业化以来,一直到现在的股份制改造,其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建立健全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化解由于自身问题所造成的风险。

与国外著名的商业银行相比,国内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内控薄弱是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发生的多起案件充分暴露了国内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如缺乏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主动的风险识别与评估机制,内部控制措施零散、间断,监督检查环节不到位,缺乏对内部控制持续改进的驱动力等。内部控制环节薄弱是引发主体风险的重要原因。

(三)客体风险管理现状

客体风险是由于商业银行的业务对象自身原因所引发的风险。对于这种风险,商业银行应该有一套有效的甄别机制来判断其信用状况,借此来控制风险。

在我国,由于缺乏外部信用评级体系,对于企业或个人的风险只能由商业银行自己来进行控制。一直以来,银行重视贷款投向的政策性、合法性以及贷款运行的安全性等,依靠的还是传统的财务报表报送分析、现场调查等,侧重于定性的分析,与国外风险管理相比,风险管理量化分析手段欠缺,没有一套可靠的、可以量化的信用分析决策系统,在风险识别、度量等方面还很不精确。

三、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管理的思路

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商业银行管理各种风险的一个基础平台。从监管的角度看,当今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发展趋势是采用以风险为本的监管理念和方式,也就是从监测银行的具体业务活动转向督促银行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银行按照审慎原则开展业务,有效地管理和控制风险。

首先,要逐步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所谓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对整个机构内各个层次的业务单位、各个种类风险的通盘管理。这种管理要求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这种方法不仅是银行业务多元化后银行机构本身产生的一种需求,也是当今国际监管机构对各大机构提出的一种要求。在新的监管措施得到落实后,这类新的风险管理方法会更广泛地得到应用。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普遍缺乏预警机制,所以必须将风险预警体系的建设提到各商业银行完善其风险管理体系的计划表中,使风险管理形成一个集风险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与事后补救的完整、全面的体系。

其次,必须建立完善的内控机制。内控机制的建立健全会有效防范由于银行内部控制的疏漏而导致的风险。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严格的业务程序,形成制度对人的约束,减少工作中不良的人为因素的影响。

再次,必须在银行内部形成一种正确的风险文化。当风险被视为商业银行经营的最大忌讳时,往往忽略风险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到只有在主动追逐风险机遇过程中完成风险管理,才是真正控制和引导风险演化。随着现代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随着参与金融市场的主体不断增多而形成竞争,对商业银行风险吸收和再配置的要求提高,风险文化对商业银行来说日益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孤立的分类,环境风险、主体风险、客体风险也有着内在的某种联系。比如环境风险中社会信用环境的改善可以有效防范客体风险的发生,主体风险中经营管理水平、内控水平的提高可以有效防范环境和客体风险。所以,风险管理中必须注意各种风险的关联问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

四、新的风险分类框架下对商业银行风险进行管理的对策

(一)对环境风险管理的对策

商业银行对环境风险的管理主要在于分析经济环境的状态、发展趋势,充分估计国际和本国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对本行相关业务的影响程度。对环境风险主要依靠专家来对其一做出评价面对转轨期不均衡的经济运行态势,银行特别要注意对国民经济总体形势的把握,充分估计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加强对环境风险的分析,理性对待市场环境和经济形势。要防止盲目跟风,被经济形势所左右,从而使自身陷入流动性、违约和价格波动的多重风险之中。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在承担经济增长的资金供应的同时,也承担了很多社会经济增长波动的风险。考察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可以发现,如此庞大的银行不良资产并不是均衡分布,最为密集的时期就是经济大起大落时期:1992~1993年、1997~1998年,这使得商业银行承担了整个经济波动的风险。2003年以来,在新一轮的经济快速发展、甚至出现部分行业过热中,银行贷款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虽然国家实行了宏观调控,贷款总量增幅下降,但是下降的主要是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一直保持着明显的增幅。中长期贷款相当一部分是用在基础设施项目上,必然会在银行系统增加不稳定因素。

(二)对主体风险管理的对策

要有效防范主体风险,首先,是要有一个健全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有效防范由于自身原因而造成的风险,可以形成一种有效的权利制衡机制,防止、人为疏漏可能造成的主体风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还要求产权制度的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相关制度的配合。

其次,要加强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内部控制的完善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基础。内部控制并非是专门针对防范主体风险,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强调了工作的系统性、透明性,对防范由于银行内部制度不完善、程序不合理、人员不负责所引起的风险有着特殊的作用,真正可以实现以制度来规范工作、约束员工,降低主体风险的发生几率。

第三,要积极探索防范操作风险的方法,加强对工作程序的控制和相关人员的约束。(1)银行必须更新程序使用手册,也就是说银行必须审核所有流程并做成记录文件;(2)对每一项流程,指出所有有潜在失效可能的流程节点并提出可以适用的机制;(3)每当事件发生,其性质及相关的损失影响都应妥为记录;(4)银行必须进行监管,以防逾越限制的情况发生。

(三)对客体风险管理的对策

对客体风险的管理向来是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工作的重心。客体风险中,信用风险的管理地位最重要。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风险防范及转移机制,不能通过外部的评级机构和征信机构对企业和消费者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所以,加强内部评级及消费者信用分析系统的建设在目前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商业银行如何防范信用风险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 银行监管

一、经济危机下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首先,银行经营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

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资产和预期收益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银行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家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战略风险类。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为违约风险,是指债务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或信用质量发生变化,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对大多数银行来说,信用风险几乎存在于银行的所有业务中。信用风险是银行最为复杂的风险种类,也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包括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无法在不增加成本或资产价值不发生损失的条件下及时满足客户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包括资产流动性风险和负债流动性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是指资产到期不能如期足额收回,不能满足到期负债的偿还和新的合理贷款及其他融资需要,从而给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负债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过去筹集的资金特别是存款资金由于内外因素的变化而发生不规则波动,受到冲击并引发相关损失的可能性。

声誉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于意外事件、银行的政策调整、市场表现或日常经营活动所产生的负面结果,可能对银行的这种无形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

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银行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因为无法满足或违反相关的商业准则和法律要求,导致不能履行合同、发生争议/诉讼或其他法律纠纷,而可能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的风险。

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在追求短期商业目的和长期发展目标的系统化管理过程中,不适当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可能威胁银行未来发展的潜在风险。主要来自四个方面:银行战略目标的整体兼容性;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制定的经营战略;为这些目标而动用的资源;战略实施过程的质量。

其次,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了银行风险。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殃及各行各业,而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业,是受到经济危机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经济危机使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的影响程度均加大,如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信用风险,在经济危机中会加剧,经济危机使借款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而借款人经营财务状况恶化,会使银行产生大量呆坏帐,加剧了银行的信用风险;另外,经济危机使国际金融环境发生恶化,造成汇率、股市大副波动、投资企业经营停滞甚至破产,加剧了银行的市场风险;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使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受到影响,可能会加剧银行的操作风险。

最后,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有优势。

一般来说,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的监管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外部监管和内部监管,外部监管主要指银监会、人民银行、审计署、外部审计机构等监督检查部门的监管;内部监管主要指银行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等的监督检查。因此其监管具有及时性、全面性,这也是内部监管有别于外部监管的重要特点之一。另外,内部监管来自银行内部,监督检查人员一般对银行风险、银行业务流程比较了解,一般能够提出对银行的经营具有增值作用意见和建议,商业银行内部监管比外部监管具有无法替代的优势。

综上,经济危机下银行不能仅依靠外部监管防范银行风险,而应该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内部监管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必要。

二、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加强银行内部监管的应对措施

在经济危机下,我国商业银行该如何切实有效的应对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如何有效的防范银行风险,笔者认为,以下几点供参考。

1.重视银行内部监管

银行经营管理层必须正确认识银行内部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始终贯穿科学健全的内部监管制度是商业银行安全稳健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的思想,把加强银行内部监管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宝剑,而不是认为银行加强了业务发展会阻碍业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监管真正起到为业务发展保驾护航的作用。

2.了解你的员工

银行操作风险来自银行内部员工,在经济危机带来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近期,各家银行发生案件的势头有所上升,分析这些案件的发案原因,大部分都是有银行员工参与的内外勾结的案件,这类案件在内部审计监管中很难发现,如何应对这类银行风险,笔者认为,目前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时,一般遵循“了解你的客户”的风险控制原则,此条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各层管理者对下属的日常管理中,即“了解你的员工”,一名合格的银行管理者,在日常的内部控制中除了通过加强培训学习,提高员工职业道德素质外,对员工的了解不应仅限于八小时内,应该对员工八小时外的情况也做到合理的掌握,即如员工是否参与赌博、其消费是否明显与其收入不匹配等。

3.提高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教育

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业务品种、业务范围也不断的有所创新;随着高科技的应用,商业银行业务流程也不断发生变化,银行面临的银行风险发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无形中加大了银行内部监管的难度,一名合格的银行内部监管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学习先进的内部审计理念,学习银行业务专业知识,只有这样,其在日常的检查中才能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才能真正体现其增值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