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体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E 文章编号:1005-2410(2016)03-0008-01
2016年学会工作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强化“提高教育质量”、“立德树人”为重点,在上级学会领导下,秉承“学术立会,服务为本”的办会宗旨,坚持“务实、高效、规范、服务”的作风,为教育大局服务,为广大会员服务。2016工作计划如下:
一、专题学术研究
1.启动中国教育学会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体育专项课题研究,加强专项课题申报、立项、结题及成果推广等过程管理;
2.召开第八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
3.与首都体育学院联合召开第12届亚洲幼儿体育科学大会;
4.举办第四届休闲体育北京论坛。
二、承办委托项目
5.组织修改《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调研;
6.制订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
7.组织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论文申报、评审,召开论文报告会;
8.组织中小学健康教育课教案评选活动。
三、研讨培训活动
9.召开体育教研员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工作研讨会;
10.举办教育部命名“第一批全国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学校”校长论坛;
11.召开中小学特级体育教师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研讨会;
12.举办中小学学校卫生保健所所长培训班;
13.召开十城市“大数据下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发展研讨会”;
14.举办十四城市中小学室内体育课教学评比展示活动;
18.召开提高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中小学体育教师研讨会;
19.举办高等院校硕士生导师培训班;
20.召开《学校体育学》《体育教学论》学科建设研讨会;
21.召开体育院校休闲体育专业教材建设研讨会;
22.召开休闲体育教学资源与教学规范研讨会;
23.召开霍英东体育思想研讨会;
24.举办高校体育教师教育科研研修班;
25.举办普通高校体育部主任业务管理规范培训班;
26.举办民族民间优质体育课教学评选观摩展示活动;
27.召开游泳特色课程开展及器材设施设备配置标准研讨会;
28.召开学校体育卫生器材装备展示研讨会;
29.举办学校体育场馆设计、开发及运营培训班。
四、推进合作项目
30.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合作,组织武术课教学标准研讨;
31.与中国学生营养健康促进会等联合办中小学健康教育知识网络竞赛;
32.组织编写“肯德基校园班级三人篮球赛”教师读本;
33.开展“肯德基校园班级三人篮球赛”地区联赛和全国总决赛;
35.与北京百年树人远程教育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大课堂;
36.组织中国大学生阳光体育校园健身跑步活动。
五、加强内部建设
37.发展会员,服务会员,提高对会员的管理服务水平;
38.加强内部建设,完善工作机构,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印发学会通讯;
关键词 信息技术 高校体育教学 对策
目前网络已遍布到所有高校,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正广泛应用到高校教学领域。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有助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助于激发大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参与积极性,还有助于克服教师自身在课堂讲解和示范中的局限性,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契机,然而由于体育教学的一些特殊性,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却比较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一、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面临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新媒体技术的引用会受到一些客观的和主观条件的限制,这在一定条件下让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中碰到一些问题。
(一)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1.体育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的态度
信息技术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体育教师是否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引入体育教学的进度。有数据显示超过一半的体育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是时展的必要,还有一部分教师不反对但也不支持信息技术应用体育教学,当然还有少数体育教师比较反对信息技术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他们认为体育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意义不大。一般来说,年轻教师较为提倡信息技术的引入,年龄大的教师一方面比较尊重传统,另一方面对信息技术不了解,影响了他们对信息技术引入到体育教学的支持。
2.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除了体育教师对待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的态度之外,更为实际的问题是广大的高校体育教师是否具备了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体育课堂的能力。体育教师要想游刃有余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需要体育教师较为熟练地掌握办公软件应用、网络技术技术和多媒体制作技术,这在当前对很多年龄较大的体育教师来说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一般来说,体育教师需要利用办公软件处理日常教学管理事务,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进行搜索、下载、查询和电子邮件应用等,还需要能够利用相关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演示。总之,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导致了信息技术引入体育教学的延缓。
(二)体育教学软硬件技术支持
目前,能够真正将信息技术很好地应用到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还是占较少数,其中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关于体育教学软件和硬件的技术支持不够。就目前来说,不少教师反映在体育教学中缺乏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课件、学校条件不足、缺乏信息资源的有效分类、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源等情况,当前专门针对体育教学的课件比起其他学科要少得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家具了信息技术的引入难度。尽管互联网络飞速发展,所容纳的信息量以几何级数增长,但与高校体育教学相匹配的信息资源库和相关的信息检索系统并不完善,这种情况大大制约了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二、解决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问题的对策
(一)加强师资培训
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需要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的共同努力。领导要充分重视并在工作计划中切实对教师培训进行落实,要切实贯彻国家关于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文件。在现实工作中要通过教育和宣传的手段,努力创设氛围,使广大体育教师认识到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鼓励和督促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要增加基础设备,为满足教师的信息技术需求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二)加强资源库建设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技术引入的重要手段,在日常工作中应成立专门的机构统一协调管理,达到有效利用资源、减少重复建设。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遵循为教学服务为原则,遵循实用性和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原则,结合体育教学实际经验不断丰富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断完善体育教学资源库的应用和开发,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信息化的改革。
(三)加强校园网络硬件建设
继续加强校园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互联网普及水平。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是发展互联网,推进信息技术在体育应用的物质基础。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网络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我们要加强对技术、业务和网络引进趋势的研究和探讨。优化网络结构,提高网络性能、构建适应大学生信息需求的体育信息网络平台,同时建立必要的机制,缩小体育和各学科、各人群之间的差异,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罗洪胜,李玉红.适应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增强教师信息意识[J].继续教育研究.2000(3).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笔者通过对山西省部分高校100名副教授以上(其中教授20名,副教授80名)职称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1.2研究方法。1.2.1问卷调查法。通过电子邮件或微信等形式进行电子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回收98份,回收率98%。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100%。1.2.2数理统计法。主要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专家所填写的问卷进行统计,统计出每个选项的百分率。
2结果
2.1体育教学工作量。2.1.1班级容量从图1可知,有53%专家认为,公共体育课的班级容量应在30人以内是合理的,35%专家认为班容量应该在31~40人,10%专家认为41~50人,仅有2%专家认为班容量应该在50人以上。公共体育课主要在室外体育场地完成,班级容量过大,体育课教学中学生一旦成体操队形散开,覆盖面积会很大,体育教师声音得更高的音量才能保证全班学生听见讲课内容。这样不仅会增加教学难度,而且严重影响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因此,教育部教体艺〔2014〕4号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建议每节体育课学生人数原则上不超过30人[2]。但是,仍有部分院校的公共体育教学是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教学,有个班级容量甚至五六十人,很难保证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从图2可知,有96.8%专家认为应增加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其中,43.5%专家认为班容量每多出10人工作量系数增加0.1,较为合理,21%专家认为增加0.2较为合理,25.8%专家认为增加0.3较为合理。体育课堂主要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练习上,班级容量过大,在技术动作的练习中很难保证照顾到每一名学生。而且,教学条件一般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也很难保证班容量过大的需求。2.1.2超课时工作量从图3可知,学期课时超量后,55%专家建议,每超一个课时即增加一个工作量。34%专家建议,按超出课时数的多少适当折算工作量(如,超过4个课时以内,系数为1;超过4个以上课时,系数为0.8等)其他专家建议,学期超出的课时按1.1、1.2、1.3等固定系数进行计算。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学期课时不宜过多安排,过多肯定会影响教学质量的保证。如果教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学期所授课时超出学校规定的基本课时,应根据超出课时多少适当折算工作量,即按课时超出的多少,一定课时范围内逐步降低折算系数,而不是以固定系数进行计算。2.1.3职称不同基本课时是否有差异调查表明,46.8%专家认为职称不同学期所承担的基本课时无差异,而53.2家认为应该有所差异。进一步对“认为职称不同学期课时有差异”的专家建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助教学期基本课时是9.93节,讲师9.57节,副教授7.03,教授6.06节,整体随着职称的提高,学期基本课时呈下降趋势,这与高职称教师所承担的其他教学任务和科研有关。孔煜学者也认为,在进行工作量计算时,要引进弹性机制,注重人性化管理,对于不同年纪、不同体质的教师要区别对待[3]。但也有其他专家建议,高职称应承担更多基本课时,以使更多的学生可以从经验丰富的高职称教师的教学科研中受益。2.2体育教学以外工作量。从图5可知,而总计有83.9%专家认为校运会工作应该计算工作量,其中,29%专家认为,校运会工作每天按4个课时计算;24.2%专家认为按6个课时计算;25.8%专家认为按8个课时计算。还有其他专家建议,应该按比赛实际的时长决定工作量,如按实际课时参与时间/45min计算。笔者认为,如果校运会等比赛是正常教学时间内的工作,应计入工作量,按实际参与时间/45min计算,否则不计入工作量。从图6可知,总计有91.84%专家认为课余运动训练应该计算工作量,其中,30.6%专家认为,运动训练工作按每90min1.6个课时计算;9.18%专家认为按1.8个课时计算;43.9%专家认为按2个课时计算。还有其他专家建议,每90min按1个课时、1.5个课时计算。笔者认为,课余运动训练的工作量计算应根据实际训练时间,每90min训练至少相当于1.6个课时,不建议超过2个课时。从图7可知,总计有83.68%专家认为“两操”即早操、课间操应该计算工作量,其中,24.49%专家认为,“两操”工作量按每次0.3个课时计算;13.27%专家认为按0.4个课时计算;41.83%专家认为按0.5个课时计算。笔者认为无论是课间操还是早操实际工作时间一般不超30min,工作相对来说简单。因此,工作量至少按0.4课时计算,不建议超过0.6课时。从图8可知,总计有90.3%专家认为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应该计算工作量,其中,32.3%专家认为,体质测试工作量按每完成5~8人的测试工作为1课时计算;29%专家认为按每完成9~12人的测试工作为1课时计算;17.7%专家认为按每完成5~8人的测试工作为1课时计算。笔者认为,学校条件较好的学校,每年有专项用于体质测试的资金。对于条件一般的学校,体质测试工作如果在非工作时间进行,每天按6个课时计算或按实际工作时间计算,或将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纳入公共体育课内容来进行。1990年5月14日,国家教委、国家体委联合发出《关于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通知》。条例第五章体育教师中指出,体育教师组织课间操(早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体育竞赛应当计算工作量[4]。2014年6月11日,教育部以教体艺〔2014〕4号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第19条中明确,将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训练竞赛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工作纳入教师工作量,保证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工作量的计算标准一致,实行同工同酬[2]。虽然《条例》和《标准》明文要求两操、课外训练、体育竞赛以及学生体质测试等体育教学外的工作应计算工作量,但是仍有部分院校实施不到位。孔煜学者认为,课堂教学以外的体育活动可制定详细的工作量标准,根据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学生人数以及实际发生的费用拟定标准,并严格执行[3]。在新疆、湖北等部分省市曾出台了类似案例中“其他”项目的详细计算办法早操、课间操每5次算2学时,大课间体育活动每一次算一个学时,课外体育活动和业余训练每一次(40min以上)算为一学时,体育教师组织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的体育竞赛活动,校内竞赛每天按8学时计算,校外竞赛每天按10学时计算,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统计工作也应给一定工作量计算[5]。正常教学工作量以外的体育工作一定要计算工作量,可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加工作量,客观统计,充分体现实行绩效工资的初衷,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否则,将严重影响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结论与建议
(1)建议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班级容量不超过30人,部分以自然班为单位进行体育教学的院校,如果班级容量过大,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超出规定人数适当增加体育教师的工作量。(2)体育教师学期所授课时超出学校规定的基本课时,应根据超出课时多少适当折算工作量,即按课时超出的多少,一定课时范围内逐步降低折算系数,而不是以固定系数进行计算。(3)高职称体育教师一般承担的科研任务和其他社会服务较多,因此,建议职称越高,基本课时应适当降低。(4)正常教学工作量以外的任何体育工作都要计算工作量,可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酌情增加工作量,客观统计,充分体现实行绩效工资的初衷,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
参考文献
[1]李立国.大学教师职业特性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报,2012,33(1):66-71.
[2]教体艺〔2014〕4号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Z].
[3]孔煜.体育教师工作量认定的新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2(33):83-85.
[4]1990年3月12日国家教委8号令,体委11号令,学校体育工作条例[Z].
高校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依据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即,身体健康教育、运动参与教育、运动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对本题目进行的实践研究,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千人一面,万人一腔的发展现状,创建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体系,研究并提炼出高校体育以课堂体育教学为核心,以课外体育活动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组织措施,形成符合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组织实施方案,体现当代大学生体育教育综合培养的工作要求,并为其进行的体育教育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组织实施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以学校体育教育的整体观为先导,目的是在实施体育课程、健康锻炼《标准》、阳光体育运动、以及体育社团活动等内容中得到合理有效进行,以达到全员参与的活动目标。终极目标是通过体育教育使大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感悟体育的核心价值观(体育让人类的情感交流得以实现;体育使现代人的自我得以确认;体育让人通过不断的锻炼和竞争去发展自己,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过程中建立起不屈不挠、合作进取的信念,去实现人生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并服务于自己学习、生活、和工作。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实施在组织管理方面:表现为学校体育的各项工作有序,职能和责任明确,工作流程清晰,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有效分配,部门联动加强的工作科学有效;在实施方法方面,提供即体现全体要求又保障个体愿望的服务。具体表现为体育教育工作组织综合化、方法实施多样化、内容选择个性化、表现形式一体化的多元教育组织方式[1]。
1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
依据体制架构设计理论而形成的多元化教育思想体系,为体育多元化教育组织与实施赋予了更多操作性和发展性的策略。在其理论思想指导下,各级组织者及教师工作能力的要求更具专业性和全面性,以发挥体育的生理、心理、社会教育作用。力求体育教学组织打破体育教育活动在一个固定的模式下运行的格局,开创多渠道、多种类的组织系统,使参与者在体育运动方面有更多的自我选择和自由发展空间[1]。
2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容
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构建,是在以课程体育内容为核心,以课外体育组织活动为中心的前提下,依托体育课程、健康锻炼《标准》、阳光体育运动、以及体育社团活动等内容实施多元化体育育人环境下而建构的。将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即身体健康教育———运动参与教育———运动能力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性教育,以其作为构建高校体育教育体系的依据,进而构建起的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即,体质监测与评价、课堂体育教学、健康与心理咨询、健身与康复指导、运动训练与培训、体育俱乐部、体育在社会适应性中的教育、校园体育文化等八个教育体系的构成。它提供了全方位的体育健身、体育评价、体育康复、体育发展等方面的指导与咨询服务,以此确立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实施内容和方法。
3实施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组织方法
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组织方法是多元化的组织方法。表现为体育教育工作组织综合化、方法实施多样化、内容选择个性化、表现形式一体化的多元教育组织方式。具体内容是:(1)创建多元,一体教教育组织模式,形成学校、学院、体育部组织系统,保障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各项工作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有序进行;(2)公共体育部参与全校体育工作计划制定,在落实学校公共体育工作计划中,负有对各项体育活动内容的指导、训练、咨询义务;(3)二级学院负责各年级、班、寝室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4)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工会、团委、校医务室等职能部门形成一个各尽其职、相互支持、密切配合的有机整体,保证学校体育工作发展一体化的实施[1]。
4高校公共体育教育体系实施过程
公共体育教育体系坚持多样化的组织方法,实施两级的培育目标,体现“三特”的工作过程。(教学特色、学生特长、教师工作特点)
4.1课堂体育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的培养目标,即基本教学目标。二年时间里,通过课堂体育教学,实现公共体育教学特色确定的目标要求。(1)每个学生掌握运动前和运动后的身体活动的保健方法;(2)每位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二项运动技能;(3)每位学生掌握三项理论能力,即运动创伤的简单处理方法、运动疾病现象的识别与诊断能力;运动处方的制定能力[2](体育教学特色)。
4.2课外体育教育
面向部分和个别学生的教学发展目标。四年时间里(课下),通过体育协会组织和体育俱乐部,使部分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活动中继续发展;通过组织运动队训练,使个别学生在体育运动竞赛中,展示学校竞技运动水平和精神风貌(发展学生特长)。
4.3面向全体学生教师的工作职责和要求
对每个学生有指导、咨询、服务的义务;思想要求上育人为本,做到服务与奉献相结合;专项发挥与教育专业相结合(教师工作特点)。
5实施公共体育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
5.1课堂体育教育的要求
5.1.1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
体育课堂教育要求实施由单纯生物体质教育向身体、心理、社会全面发展教育观转变。首先,在内容的组织方面满足教材编排竞技化、在教学方法的运用安排上做到兴趣化、在练习手段上选择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满足不同学习条件学生的体育需求,在潜移默化的运动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使体育的教育价值为学生所领悟。其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内容科学设计、方法合理运用、指导措施有效的教学过程,使体育技能教育上升到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3]。
5.1.2提升自身理论素养:
体育学是由多学科理论组成的综合性学科。一方面体育教师要运用多学科理论来研究体育教育规律,并将多学科理论有机地转化为可以操作的文化知识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另一方面体育教师终身学习是其职业的基本要求,体育教师应掌握和利用本学科前沿的最新成果指导教育教学、解决教学中现实问题,不断提高创新性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体育运动教育专家。
5.1.3和谐与健康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的和谐相处是实施体育课堂教育的重要保障。教师既要在体育教学中创造出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的积极合作的氛围,又要做到自正其身,尊重学生的人格,并运用因人制宜的方法来关心帮助每个学生,进而形成全体学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同时体育教师还要运用好体育运动中公平、公正的规则,创设出相对宽松、自由的教育教学环境,并保障教学组织活而不乱,学生乐于参与,让参与者获得快乐。
5.1.4挖掘体育动作教学中的文化内涵:
体育动作是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直接体验过程,涉及到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其教学内容中蕴藏着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是创新性体育教育的源泉,也是改变体育教育过程中枯燥,缺乏活力的手段之一。因此,体育动作教学过程中不能停留于技能?技术传授,还应该与体育文化知识相结合,以丰富体育教育内涵[4]
5.2课外体育教育的总体要求
课外体育教育具有夸班级、跨年级、跨专业的参与人数多活动范围广等特点,也是高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教育路径。其可为大学生实施增强体质、相互交流、愉悦身心、理解体育文化、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合作,完善人格等教育创造条件。
5.2.1凸显课外体育活动的选择性:
现在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大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其内容缺乏选择性是原因之一。而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存在和发展是满足学生的需求,由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要求在参与组织上的自愿性、内容上的广泛性、活动上的自主性、形式上的多样性。学校和教师应当尽可能的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参与体育的内容、方式、时间和空间,以利于他们根据自己的不同需求自主选择[5]。
5.2.2遵循自我发展原则: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重视学生主体性教育,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学生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只有其自愿参与的前提下,方可达到学生主动、独立、创造性的运动教育效果,并获得运动对自我身体的认知和评价,提升大学生自我运动效能,养成自觉接受运动教育的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5.2.3体育项目差异性的教育作用:
千校一面,万人一堂的现状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季节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生所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各有不同。可以说课外体育活动质量的基本保障是做好对运动项目选择差异性的服务,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5.2.4体育运动过程中的社会性教育:
体育不仅是为身心健康服务的,也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前了解、适应社会创造学习条件。课外体育活动中存有诸多的社会现象。把体育运动教育与增强学生体质、提高适应社会能力、竞争与合作、规则意识、培养道德情操、养成终身健身保健习惯以及发展心理素质融为一体,是创新体育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对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培养要求[6]。
6结语
6.1公共体育教育体系构建出发点
全面落实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的精神实质,要求体育教师的自身发展必须是运动教育专家,以使体育回归教育本意。
6.2高校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
通过体育教育使大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感悟体育的核心价值观,并服务于自己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
6.3创建体育多元化教学组织系统
建立以学校为统领的从学院到学生寝室的各级组织体系,实施体育教育改革与实践的组织多元化,使教书、管理、服务全面育人的工作落到实处。
6.4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组织实施
课上围绕着体育教学特色,课下围绕着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教师履行对每个学生指导、咨询、服务的工作职责,以此作为高校体育培养人才的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谷长江.高校公共体育工作多元化教学组织与实施方案[J].台州学院学报,2012(3).
[2]李艳群.大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一体化服务体系的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5).
[3]丁物.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的特征福[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2012(5).
[4]潘正坤.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教学的实施路径与实效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7).
[5]黄江涛.基于系统论的校园体育教育新体系构建[J].职业与教育,2013(2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 以“生”为本 教学管理工作 因材施教 专业能力培养
体育作为现代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正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以及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其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广大体育教师十分关注的问题。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探求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体育学科的育人效果,发挥体育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摆在高校体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1.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
传统教学理论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维护教师的“权威”和中心地位,认为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教学的目的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认知,而忽视知识以外的情感、态度及价值等其他目的,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需要。而在教学内容方面则恪守教材,缺乏情境性、创造性及灵活性,使原本应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学生缺乏情感与灵性的真实流露,因而导致师生关系的冲突与心理隔阂,影响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发挥,其后果直接导致体育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日渐显现,这种陈旧、呆板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和人才发展的需要,必须加以改革。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倡导“生本关注”以学生发展为核心,重视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深入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它能全面体现“以人为本”的当代主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强化教研室的作用,深入研究有效的教学方法
为切实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强化体育教学的基层单位即教学室的作用,应大力加强教研室的管理工作,作为教学管理的基层单位,教研室应把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作为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每周进行一次有组织有内容的教法研究活动,列出专项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聪明才智,研究每一项内容的不同教法,集思广益,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阔思路,使教师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应预先掌握的难点和重点问题以及应对突发事件所应采用的方法。将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其利与弊,进行筛选,确定效果最佳的教学方法,然后进行提炼和加工,以形成具有现代教学理论支撑、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的教学模式。
3.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工作表现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对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对教师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估,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一项有效措施。依据各个专项教学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制定科学、实用、可操作性强的《教师教学质量量化评估办法》,定期对教师进行考评,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每学期将教师的量化评估结果按名次进行公布,并与评优、晋升、评定职称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充分利用考试杠杆的作用,制定严格的《体育课成绩考试规定》,其中,对体育课学习成绩的考试内容、标准、评分和违纪、作弊处理意见等都进行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对教师组织考试、监考、填写成绩、补考、缺考等各个环节都作出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同时试行技能考试实行教考分离制度,任课教师不能对本班学生进行评分,改由其他教师或评分组完成。这样,既检验了教师的授课质量,又统一了考试标准,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授课责任心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避免了个别学生侥幸过关和考试过程中的舞弊现象,确保了体育课考试的严肃性。
4.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地域差异,家庭及社会的影响不同,他们所表现出来思想、智力、体力水平各异,个体差异较大,对体育课学习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对体育项目选择的自由度也大,如果采用同一教学方法,统一的教学要求,就会使得同班同学之间的差别越来越明显,因此必须改变班级授课制的同一性和统一性,在实行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要搞好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还要善教,区别对待要体现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要帮助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好的体育教育、教养和发展,而不是只体现在一部分学生身上,更不是只体现在少数体育尖子身上,还要特别体现在体弱的学生、不爱体育的学生身上。应当将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促使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改变对待体育的态度,培养学生积极、能动地学习体育、锻炼身体的能力,让终身体育思想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身体锻炼之中,以求得体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性。
5.重视和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与管理
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是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掌握运动技能的重要环节,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要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合理设置体育理论课的教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在确保完成统一规定的理论课内容和时数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体育技能实践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的准备部分、项目交换、间歇休息、小结等时机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将体育的时事、发展动态、知识、规则及裁判法等通过这些途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通过日积月累的积淀,不断丰富体育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对体育运动的欣赏能力。
采用定期考查、布置练习等形式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现代管理手段,进行计算机软件开发,建立理论课程各项目考试题库,根据试卷难度系数、分值、题型的要求进行命题,提高试卷的质量。考试的过程实行统一安排、教考分离、不断完善考试制度,使理论考试收到应有的效果,促进学生体育理论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
6.注重青年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
教师在教学工作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现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质量的要求标准不断完善和严格的情况下,能否拥有一支思想作风过硬、职业道德良好、专业素质高的体育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使大批的青年体育教师树立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爱教敬业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教学作风,是普通高校未来体育教育的基础和希望,也是关系到未来高校体育工作兴衰的大事,因此对于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必须予以高度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1)学校及体育院、系领导要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列入学校及院、系的工作计划,要有专人负责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训工作,制定青年教师的各项培训计划、措施和检查考核制度。从体育专业理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裁判规则学习、计算机、外语学习等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分期分批出外进修,以最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武装他们,使他们成为教学一线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
(2)采用“老带新”的帮带方法,来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将新近分配来学校工作的青年教师每人安排一名老教师进行帮带。帮带的内容主要有:全面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进行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为人处事、集体观念等内容的教育;认真细致地对青年教师进行专业环节的指导,如检查青年教师的教案,观摩青年教师上课,写出观摩意见。这些措施的采用,能有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水平和专业素质。
(3)对青年教师的上课技术动作进行考核,使其达到一定的标准和要求。为了使青年教师保持原有的运动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动作示范能力,由老教师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内,组织青年教师对所授教材的内容进行练习,并在该项教材教授前,组织有关人员对其进行技术考核,合格者方准上课,否则不准上课,要进行补考,并记入个人业务档案。此项措施的实施,大大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练习积极性,克服了毕业后专业技能逐渐下降的现象,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的保持和提升是一个很大的促进,从而保证了良好的上课示范能力。
综上所述,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必须结合各校体育教学的实际,努力探求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和需要,对这些措施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俊,刘雪冰.高校体育教学新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