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实验和原理

科学实验和原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实验和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实验和原理

科学实验和原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 课程资源 实验课 日常生活用品 利用

日常生活用品来源于学生生活,且易取、易得,是对学校实验室资源的补充。日常生活用品开发成为实验课程资源,能把学生的学习视点从书本逐渐引向生活,引向更广阔的自然时空,使学生对科学现象获得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使学生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之中。

一、利用日常生活用品直接替代实验用品

如果没有合适的课程资源,可以由那些特征和性能近似的其他资源代替,课程资源具有替代性。中学科学实验创造技法中的替代法是通过对原型的观察研究,洞悉其材料结构、工艺造型、功能原理等,在原型的引发下进行创新的一种技法。替代法不是消极的顶替和被动的替换,而是主动、积极地创造。利用替代品做实验能打破常规实验的条条框框,启发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替代的实验仪器:白色厚薄均匀的瓷汤匙可作代蒸发皿,用于一般固体的加热,少量溶液的加热、蒸干等;口大、口边光整、无色、大小适宜的药瓶、罐头瓶等,都可作集气瓶;用塑料吸管或水性笔芯代替导管;用泡沫塑料代试管架;包装药片的塑料凹槽可作井穴板;光亮的纽扣、灯泡、表蒙子、罐头盒等,根据上述物体表面是凹或凸的可以成为凸面镜或凹面镜;老花镜代替凸透镜等。

利用日常生活用品可直接替代的实验药品:废旧干电池外壳剥下洗净替代锌,废旧干电池中剥取的石墨棒替代石墨;破铝锅、铝壶、青霉素等瓶口剥取铝片;精装香烟的铝箔代替铝箔;铝质废电线中剥取铝丝;铜质废电线中剥取铜丝;大理石可替代碳酸钙;食用小苏打可替代碳酸氢钠;厨房用精盐可替代氯化钠;厨房用醋可替代醋酸;豆油、菜油、猪油可替代油脂。

二、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实验用品

学校实验室应提供一些常用工具盒,为师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廉价的材料自制教具,进行科学实验提供便利。有些制作精巧的自制教具和创意新颖的实验器具不是登不了大雅之堂,而是可以作为学校的常规仪器保留下来。它们不仅有助于科学实验教学,而且可以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给学生以亲切感和成就感。正如麦克斯韦所说:“演示实验的教育价值常常是与仪器的性能成反比,学生用自己自制的仪器,即使在用的过程中总是出错,却常常比用细心调整的仪器易于学到更多的东西。”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曾说过:“自制的仪器永远比买来的好。”有些药品也可以利用一些身边易得的原材料自制。尽管不是很纯净,但用于一般实验还是可以的。

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的实验仪器:利用墨水瓶(代灯座)、汽水瓶盖(固定灯芯)、塑料瓶盖(代灯罩)、废铁皮(代防风罩),可做成很实用的酒精灯;取下废灯泡上的金属套(可在酒精灯上转动着烧一会儿),再小心取出灯泡中的玻璃柱。金属套内外涂一层漆,干后配上皮塞和导气管,把金属套用油灰黏合在玻璃泡上,即可做成代烧瓶;用眼药水软塑料管或其他类似的软管,在管口上套上一支拉尖的细玻璃管,就是一支非常实用的滴管;用大小适宜的圆玻璃瓶,截取上面部分,可以做成漏斗;用油灰或熔蜡把大号废旧注射器的顶端的小孔堵住,配上水泥座或厚木座,就成了一个很实用的小量筒;用普通食品塑料袋制储气袋,储用都很方便;简单的木质天平可以自制:用木条作横梁,用一段废锯条磨成刀口作支点,在横梁上等臂两端各挂一个塑料盘子作托盘。砝码可用硬币(三个一分硬币作2克砝码,三个五分硬币作5克砝码,误差不大)、空药瓶(盛上相当的沙砾,可当10克、20克、50克的砝码)和砖头(切成所需的重量,例如100克、200克、500克、1000克)来代用。如自制简易显微镜的材料完全可以废物利用,可以选用圆形花镜片两个、马粪纸1张(鞋盒即可)、三合板或薄木板1块,小镜片1个,铁丝和圆钉若干,乳胶和小木条。

可利用日常生活用品自制的实验药品:用稻草等烧制少量即得草灰;用柳树枝自己烧制,研细即为炭粉:取蛋壳数个洗净、晾干、捣碎,可制得碳酸钙:用铜丝在水焰上燃烧,表面可生成氧化铜;一些花草、果实及蔬菜如卷紫心菜、紫萝卜、红萝卜、紫罗兰花等均含有育翅酸碱指示剂作用的色素,可以用这些植物来自制酸碱指示剂。

近年科学实验改革正在向着贴近生活的方向进行,从生活性、实用性和符合年龄特点的角度来考虑设计实验是很有必要的。要善于从熟悉的环境和事例中发掘实验课程资源,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加深对周围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

科学实验和原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魅力化学课堂 元素化合物 教学模式

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学习的主干内容,是学生学习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化学实验的基础与素材,这部分知识内容从表面上看比较零碎、分散,难于记忆,使有些学生感觉花了较多时间还是难于掌握,造成学习效率下降。因此在元素化合物新授课时,“三”维目标一个都不能少。夯实基础,强记理论,每一节课都要用元素化合物的相关理念指引学生。化学学习是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宏观是微观的具体表现。在教授《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应重视实验教学,确定本课的重点是元素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围绕重、难点内容设计和优化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本文以人教版必修1《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元素化合物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一、清晰的教学思路和幽默的语言,彰显教师的人格魅力

课堂是最能体现教师人格魅力的地方,教师清晰的教学思路、幽默的语言表达,对课堂内容的熟练把握及与学生的和谐互动,都体现了教师很强的亲和力和课堂调控能力。课堂导入语设计可以使用拟人、比喻的修辞,如金属通常用来做工具、盛水容器等。大家族中总有个别成员具有很强的个性,钠便是其中的“不羁少年”,要使它安分守己必须把它装进瓶子里,且淹埋在煤油底下。一旦把它取出,它不羁的个性就表露无遗。

二、发掘学科思想,感悟化学内在魅力

用前面所学的分类观、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等指导元素化合物的学习,通过类比、推断,让学生逐步体会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方法。金属的性质是由结构决定的,用金属的共性和个性指导学习,通过回忆初中的几个反应分析金属的共性: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盐反应。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分析,这些金属都是化合价升高,都是还原剂。为什么是这样的结论呢?接下来分析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他们的共性是最外层易失去电子,从化学方程式分析都是化合价升高,变成阳离子。从而让学生发现钠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很容易失去。让学生思考是否钠会表现出不一样的性质呢?从通性到个性,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氧化还原角度推断反应物生成产物的实质。有理有据地给学生展示思维的过程,利用理论的指导,强调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学习规律。

三、演示实验灵活做,感悟化学外在魅力

元素化合物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课型,所以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环境客观条件安排演示实验或分组实验。钠能和氧气反应,让学生上黑板仿写钠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估计有些学生会写点燃或者加热作为反应条件,学生果然写了加热条件,这也在老师的预计范围之内。通过实验验证,老师切开钠之后观察,钠的切口处露出银白色光泽,然后逐渐变暗,说明有新物质生成。Na能与O2在常温下迅速发生反应,而镁燃烧时反应剧烈,产物是MgO,如果用Na加热的方式演示这实验,那么产物是否类似呢?金属Na放在坩埚中加热请学生进行实验验证。钠和水的反应,如果直接让学生做,就很简单了。但是通过实验的形式,钠和少量盐酸溶液变成了碱,就很精彩。学生就会思考酸和钠的反应,测pH值的变化过程,同时利用多媒体把现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感知变化前后的现象,亲身体会这个变化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实验的思考,以及锻炼学生的推理观察能力,是很好的探究启发性教学。

四、联系生活实际,彰显化学学科魅力

元素化合物教学应与实践相联系,发挥学以致用的功能。通过今天的学习,现在回归到试验开始的一个细节: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而不保存在空气中或其他溶液中?化学是一门来自于生活的学科,生活中有许多物质或现象都与化学有关,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联系生活实际,让化学变得神秘而简单。金属钠主要用于冶炼钾及钛、锆、铌、钒、钽等稀土金属;制生氧剂及制钾、钠合金;钠蒸气可作黄色光源,高压钠灯现在已大量应用于道路和广场的照明。

五、注重化学史教育,领略化学家人生之美

探寻化学家的足迹,我们在慨叹其成功历程之艰辛的同时,又不得不为其坚韧不拔的非凡毅力、不畏艰险探索科学真理的进取精神所折服。戴维出生在一个木器雕刻匠家庭,父亲的突然去世,小戴维只能中断学习,在一家药店里当学徒,但他勤奋自学,23岁即被评为大学教授,29岁用电解法制出了钠,被称为世界上最神奇的金属。

专家们在多次教研活动中都指出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拓展,因为老师所教的内容没有真正触动学生,没有运用启发性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没有围绕目标展开。魅力化学课堂元素化合物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实验探讨,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既学到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化学知识,又构建了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感受到了化学课堂的魅力。

参考文献:

科学实验和原理范文第3篇

一、优化资源管理,体现人与物的和谐

分类管理是理科实验室资源管理的常用方法。化学仪器设备方面,可分为玻璃类、铁质类、陶瓷类、木质类、工具类、药品、危险品类、模型类等。分类越细越容易找到。各类物质按照相适的柜、格存放,贴上相应的标签,一目了然。这样合理的分类再加上玻璃仪器透明对称结构,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体现人与物的和谐。

二、利用现有的仪器设备营造浓厚的化学学习和探索氛围

化学实验室要体现化学学科的特色。实验室里要挂上世界知名化学家的画像,如诺贝尔、启普等;墙壁上要挂有《仪器设备药品管理条例》《安全守则》等挂图。实验室黑板上方要写上激励性的语言,如“探索创新”。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做到有的放矢。一些重要的装置、仪器在专用的实验室不定期进行展览并配上说明。教师进入实验室时要穿上白大褂,在使用有毒的物质时要戴上防毒口罩、手套等。这样的实验室使学生一进入就产生了一种探索学习的兴趣,激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不断探索问题、发现问题;这样的环境陶冶了学生的情操,熏陶着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奥秘,也达到了利用实验室的教学资源、拓展课本教材资源的目的。

三、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参与管理、发展自我以及增长知识的空间

实验室要定期定时开放,最好在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到实验室参观学习,参与管理。教师可以做必要的说明介绍,如某些仪器的使用方法和药品的性质、形态、规格等,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参与管理;也可以培养一些对化学有兴趣、学习成绩好、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当小助手,让他们帮助清洁、整理资料,帮助教师准备实验,指导其他同学在实验室进行探索实践活动。这样既减轻了实验教师的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使之增长知识。我校2011届高中毕业的杨×同学这方面做得很好,他课余时间经常到实验室动手探究和实验,成绩进步很快,不仅使自己在知识、技能以及学习兴趣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他带动了一大批同学。由于学生学习化学的整体兴趣得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在2011年高考中,全学年化学平均分名列我们当地同级、同类学校榜首。

四、做好化学科同理科各科实验室之间的有机联系,实现资源共享

理科各实验室是根据学科实验需要配制教学资源的,但在改进实验教学或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实验中,往往需要本实验室所没有的药品仪器。这就需要各科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化学科与其他各科一样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学科综合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提高利用率,以切实提高实验教学的服务水平和教学质量。例如,我校物理实验室中有一种超大型的注射器,这种注射器是新课标实行以前物理科目进行气体定律相关演示实验的必要器材,实施新课程后,关于气体的性质的这部分内容成了选修课,我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恰好没选这个科目,这样就造成了相关仪器的浪费,针对这一情况,我对化学教材的相关气体的实验稍加改动,充分应用上这些器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管理好实验室教育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派生资源

在实验教学、实验探索过程中,成功的经验、方法和发现的问题等,都是实验室教学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派生资源。做好这些派生资源的管理工作,便于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作为参考资料查阅,不断总结、探讨,对于提高实验质量、充分利用开发实验室教学资源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如某同学在实验探讨过程中发现在酒精灯灯芯上插上“U”字形铜丝,酒精灯火焰增大一倍,再套上常见的铁罩,火焰更加稳定明亮;做银镜反应实验时,对“洁净”试管中的洁净认识不足,用水简单地冲洗试管,实验中总得不到光亮的银镜,但改用氢氧化钠溶液冲洗,实验现象就很明显等等。只要我们勤于动手、动脑,认真总结、积累经验,就会对以后的实验和学有裨益。

六、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和开发化学实验室教学资源

理科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渠道,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深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但个别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或种种原因不做或少做实验,可以说是实验室教学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的主要原因。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充分利用与开发化学实验室教学资源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只有加强实验教学,才能不断挖掘实验室教学资源。实验室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满足实验活动的需要,首先要充分利用与开发实验教师这一教学资源。实验教师的素质决定了实验室教学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及发挥效益的水平。教师操作要规范,积极指导,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不断创新改进实验装备,如制取乙烯既可用圆底烧瓶、具支试管,也可用大试管,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深入钻研仪器设备的特点,做到一物多用,如吸滤瓶,可做溶解的放热现象和吸热现象实验、气体溶解与压强关系的实验,也可做气体发生器等;利用实验室的仪器、工具、自制教具,如用酒精喷灯、玻璃管等制造各种形状的弯管、尖端管等;以兴趣小组、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鼓励学生在实验室开动脑筋做一些趣味性、探讨性实验,如魔棒点火、烧不坏的手帕、大炮开火、水中的雪花、冰山上的火焰、自制火柴、香烟成分的鉴定等实验;开展化学实验竞赛,在实验室开展一些关于实验方面的科普讲座,鼓励学生多借一些仪器、设备做家庭小实验等等,都是激活、利用、开发化学实验室教学资源的好方法。

科学实验和原理范文第4篇

一、模式解读

(一)关于“自主合作”

1.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 合作学习:以小组学习的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成长。

(二)关于“多元评价”

多元性评价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参与评价者的多元性;二是评价角度的多元性。

1. 学习小组评价

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建立起量化评价机制,鼓励和激发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各班级每周及每月评出优秀学习小组、小组长、自主合作学习标兵,班级给予表彰、奖励。

2.任课教师评价

教师针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和学生展示情况,适时点拨讲评,表扬鼓励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小组的点滴进步,适时表扬评价并写《教师课堂评价表》。不单独从一个方面去评价学生学习技能的高低,而是综合各方面内容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二、模式策略

(一)教学策略

1. 在一节课40分钟内,教师授课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内,其余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但不同学科,不同课型应灵活运用策略。教师需要遵从“三讲三不讲”的原则,即:学生能自主学习的不讲、学生自主学习不懂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懂的不讲、小组合作学习仍不懂但通过成果展示能懂的不讲。教师在课堂上只讲重点、讲难点、讲关键点。

2. 语、英、政、历等属文科范畴学科,预习部分主要内容在课前完成,一部分在课堂“自主学习”环节中通过阅读与检测等形式自主完成;数、物、化等属理科范畴学科,预习部分主要在课堂,预习内容以基础为主。“研学案”要有明确、具体、细致的预习指引及要求,每节课各小组长都要登记、检查、评价组员预习情况。

3. 课型主要分“研学课”和“研练课”两种。“研学课”是主要课型,在“研”上着力,研究教材、学情、学法;“学”上着眼,学生自学、帮学、群学、乐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主体性;“后”上着准,教师点拨、小结、拓展,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研学课”是在学生自主预习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是对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规律进行提炼深化。“研练课”是以练习巩固为主,在“练”上做文章,是对之前篇章的反馈总结,目的在于查漏补缺,把握难点,全面过关,整体提高。

4. 每节课教师要求学科小组长要进行目标达成评价,填写《小组学习目标达成表》(老师及时查看反馈)。每单元要进行小测,以小组平均分成绩公布小组排名及奖励。

(二)分组策略

1. 分组原则:各班根据学生性格特点(学习、纪律、情感等)不同,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6-8个小组,小组成员在性别、学业能力、学习步调和其他品质上必须是不同的、异质的。各小组有文科组长1人,理科组长1人,纪律组长1人,组员3―4人。

2. 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有组号、组徽、组规。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小组成员不仅对个人负有责任,对小组成员也负有支持和鼓励、同伴帮助与辅导以及合作的责任。学生以小组团体成绩表现或进步情况进行捆绑评价和奖励。小组从仪表、考勤、卫生、作业、课堂、两操、互助、检测等多方面每天、每周、每月、每期进行评分记录,适时公布,评出优秀班级、小组、组长及组干等,并进行大力的宣传表彰。

(三)备课策略

1. 教师集体备课在学校《集体备课方案》基础上设计编写“研学案”,注重在“研”字上下文章,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小组合作,把握“后教”策略。而教师的“研”又是根据学生的“学”来进行,如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困难及解决办法,又如学生如何落实“三清”,即堂堂清、周周清、章章清,等等。

2. “研学案”是“研学后教”课改的关键点,是集“教材、教案、学案”于一体的“研学文本”。从目标设计来看,“研学案”应有“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从内容处理来看,就是要将知识问题转化为“研学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显关键点;从教学过程来看,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合作、探究),重点指导学生解决学习过程问题(普遍性问题、生成性问题)。“研学案”是教师“研学”的成果,是学生“学”的学习文本,教师“教”的教学文本。

(四)四个关键

此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课堂要体现“四有”,即有研学案(载体)、有研学问题(中心)、有小组学习(形式)、有教师后教(原则)。学校实施课改的最终目标是实现课堂的增值、高效,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并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全面发展。

三、模式成效

(一)学生方面

通过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学生人际交往技能获得发展;另外,教师的多元评价使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还有,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体现。

(二)教师方面

通过参与课改,教师专业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推进,强化了课堂平等的师生关系,并使之更融洽;另外,教师逐渐体验到课改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幸福感增强。

(三)家长方面

认为小孩在礼仪态度、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更多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同时,认为小孩学习效率有了提高,有了更多的成功与快乐,并能正确对待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

科学实验和原理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 本文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定位目标及我校与国外的院校的签订合作关系,主要讨论了目前我校采取双语教学的意义及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践的探索,指明了我们在实施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及采用双语教学的优缺点。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被纳入全球经济发展轨道,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与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各行各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逐渐加快,我国迫切需要既掌握专业知识又掌握专业外语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这种人才是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1]。

我校是一所三本院校,学校的定位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即培养学生在毕业以后成为技能型人才,而我校地处西北、各方面相对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很难满足现有的需求,在此形式下我校与国外和国内的名校合作办学,如美国的西北理工大学,国内的东北大学等,合作模式是二加二的模式,即前两年在本校学习,后两年送学生到合作院校就读,因此就我校而言,开展双语教学具有一定的意义。

2.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双语教学的定义及目的和意义。

双语教学活动就是用两种不同的语言进行学科教育的教学活动,一般是指在用母语进行部分学科教学的同时,用非母语进行部分或者全部非语言学科教学的教学模式。母语是主要教学语言,另一教学语言为第二教学语言,就目前我国开展双语教学的高校而言双语就是指汉语和英语。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双语教学的目标也是各不相同的。国外实施双语教育大都是源于多元文化的需要,他们的目的不仅涉及语言水平的提高,而且涉及多元文化的认同和社会的和谐共处。目前我们所实施的双语教学的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从我校的情况出发,我们所实施的以英语和汉语为主要教学媒介语言的双语教学,客观地说,并不是源于多元文化的需要,更多的是针对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来进行的,因此它最直接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去美国西北理工大学就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2)双语教学具备的条件。

①双语教师的素质[4]:双语教师是具体实施课堂双语教学的人,也是引导学生进行双语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双语教师的双语能力,特别是用外语表达学科知识的能力影响着整个双语教学的开展。因此,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且英语纯正流利的复合型教师,是双语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教师素质影响到整个双语教学目标的实现、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等;没有教师或者教师的素质不高,双语教学的实施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我校目前的老师大部分是研究生毕业,从学历上看,他们都具有良好的英语水平和丰富的学科知识,外语水平都是六级,有的老师还具有雅思和托福的证书。教师花时间备课,应该还是可以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的。

②学生的特征:双语教学的基本对象是在校学生,双语教学的实施是与学生的学习基础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与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和学科知识基础密切相关的。具有较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学科知识基础,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前提条件。因为一方面双语教学是在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来开展英语语言学习的,另一方面,进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须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例如具备一些简单的句型、语法,并能听懂老师的基本课堂会话等。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与老师之间才能有基本的交流,课堂双语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开展下去。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南方城市,具有较好的英语基础,一般在大二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能拿到英语四级证书。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师生双方都有双语的生活背景,开展双语教学自然会顺利一些。

3.双语教学实施考虑的因素

(1)学生的学习能力[3]:双语教学的开展,也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密切相关。

较好的外语学习能力和学科学习能力,是学生进行双语学习的必要条件和手段,是双语教学顺利开展的保证,有效双语教学的实施也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但是反过来,如果缺乏较高的学习外语及学科知识的水平和能力,学生不仅不能进行基本的英语学习和学科学习,反而更难确保双语教学顺利及有效地开展和实施,还会造成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因此,为保证双语教学的有效实施,还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因素。

(2)学生的学习兴趣与需要: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和需求程度,影响到双语教学的实施程度。

每个在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倾向,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对学习的态度、学习状况等都是各不相同的。例如一部分学生具有比较扎实的英语知识和学科知识基础,具备较好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能较好地进行学科知识和英语知识的学习,他们还对双语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己能意识到,有进行双语学习的需要。针对这部分的学生,双语教学的实施也是满足他们自我发展和未来发展需求的举措;但是,对另外一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在学科知识和基本的英语知识的学习本身可能还有待提高,或者他们对双语教学不感兴趣,也没有对双语能力的需求,针对这部分的学生,双语教学的实施则应量“学生”而行,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有重点地实施双语教学,或者选择不实施。

4.结语

本文阐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和社会对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需求,开展双语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和老师的整体水平,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就我校的情况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师资力量、教材的选用、课堂信息量的不足,以及什么样的课程采用双语教学等,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进一步提出双语教学合理的方案[5]。

参考文献

[1]冯月春,张翠玲.关于本科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培养方式的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

[2]张志刚,万朝阳.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8.

[3]维佳.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