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和生物学的联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习经济学方法论的必要性
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报考研究生的时候,选择专业往往是从专业是不是好考,各专业的热门程度以及毕业后就业情况的好坏程度的角度出发的,而几乎不考虑自己是否适合读研,是否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是否适合该专业的学习,更不会考虑到报考专业所要求的研究方法论是不是与原来大学所学专业相似。还有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本就不研究方法论,对于“方法论”这一词非常陌生,或者知道这一说法的也与之前老师常提到的学习方法想混淆。方法论不是一种让你通过考试的途径,而是告诉你如何正确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方法论对于一个人确立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十分重要,能够在你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将所有的知识整合起来,从而得出一些有用的结论,甚至可以支持你进行一些意外的创新。
认为,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所有理论的总称,一般可以分为哲学方法论、自然科学方法论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三种,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对于研究生而言,社会科学方法论是这三种方法论中最为重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论就属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范畴。虽然学习方法论的过程比较枯燥,但我们应该花时间潜心研究并最终掌握,将它作为后续知识学习和学科课题研究的基础。我们在学习经济学方法论时,首先应该“了解经济学所属的社会科学体系是如何逐步形成的,它与自然科学在研究方法上有什么联系”[1]。
目前的社会科学体系是西方社会转型之后所形成的结果,以此使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能够与自然科学体系中的数学、化学以及生物学等学科并驾齐驱。一方面,包括英国和法国在内的工业和政治革命所引发的变迁,孕育了看待世界和获得知识的新观点和新方法;另一方面,这种新观点和新方法反过来又推动了或加速了社会与政治革命。[2]正是在近代科学革命的过程中,以经验资料的积累和分析为特征的实证主义方法,取代了将超自然的启示和以往的传统作为知识和真理的主要来源的信念[3]。
经济学学科大类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各种经济现象和人们对应各种经济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行为,主要考虑如何将经济资源进行有效分配,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达到金融企业的利润最大化。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欲望的无止境性这一对基本矛盾才产生了经济学,逼迫人们做出权衡取舍的选择,用有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欲望。当然,经济学科问题的研究与自然科学类学科研究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经济学不能通过具体的实验来得出结论或者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因此,对于物理学而言,经济学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假定和数学推理来推断。
因而也说明,经济学方法论的掌握程度与经济学科科研成果的结果的正确程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只有真正掌握正确的研究方法,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并且是我们最终想要得到的研究成果。
二、经济学方法论的运用
很多学习过经济学的人,甚至是一些经济学教授们都认为经济学方法论是他们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所经历过的一个巨大地转折点。尽管在很多大学中经济学方法论只是一门刚刚开设不久的选修课,但很多经济学科的学生在这门课上所花费的经历远超过了很多必修课程。他们中间大多数人在学习过这门课程之后,开始尝试着系统性地整理他们自己之前所学习到的一些经济学知识,并试图将这些知识与其他理论,甚至是管理学科中的一些理论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思考,很多人因此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最终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课题研究的成果的创新。经济学方法论并不一定能使每一位学生高分通过各种经济类课程,但是它对提升学生们经济学的基础性认识有着极大的帮助,能够不断激发学生们开始做底层研究或是进行一些创新性思考。
作为从管理学专业跨考金融学专业的一名在读研究生,对于经济学科知识,尤其是金融学知识的熟悉程度要远逊于原本就就读于金融专业的学生,第一学期课程结业考试的情况也不是特别好。在本学期接触到金融学方法论这门课程之后,使我研究金融学的基本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并开始在实践中进行尝试。现提出一些看法:
(一)立足于方法论,坚持做经济学底层研究
医学实验技术专业则偏重于实验,实验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实验动物学、实验核医学、形态学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医学信息学技术等都是这个专业的学生的必修课(该专业的学生不是在实验室里,就是在去实验室的路上)。不过,只要你喜欢动手,又勤于思考,做实验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
职业前景
医学检验技术:该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主要在医药公司(如辉瑞、默沙东、扬子江等)做市场销售与推广等工作。若想在各类学校的实验室里从事实验工作,或者在医疗机构从事医学检验工作,则需要继续深造,读硕攻博。
医学实验技术:该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主要去医院或者与生物科技相关的企业,做诸如实验员、科研助理这类比较基础的工作,若想去医院或者科研院所从事一份专业对口又有编制的工作,也是需要继续深造,且读硕攻博的。
高校t望台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力较强的医科大学有重庆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等,综合性大学有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江苏大学等。如果报考医科大学或者合并过医学院的名校,将来就会有更多就业的机会。
开设有医学实验技术专业的高校相对较少,比较好的高校有北京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和福建医科大学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涵盖的知识广泛,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众多,培养方向也略有差别。主要有软件工程、嵌入式系统、网络工程和信息技术四个培养方向。这四个培养方向其实都是跟软件和编程有关,由于软件的运用领域广、行业差异大,用到的编程平台、编程代码和硬件接口不同,所以很多高校会根据自己的科研实力和师资力量.在培养方向上有所区别。
软件工程:简单地说,是根据客户的需求来进行功能设计,然后通过软件语言的编写、调试来得以实现。核心的三要素是语言、算法、数据库。学生毕业后,一般从程序员做起,然后努力成为一名软件工程师。
相关院校:山东大学、广西大学。
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是一种专用的计算机系统,通常作为控制程序存储在控制板里,用于控制、监视或者辅助机器操作。嵌入式系统是当前最热门、最有发展前途的IT应用方向,技术更新快,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待遇自然也高。学生毕业后主要做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
相关院校: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
网络工程:运用计算机技术,对网络操作系统进行安装与配置,对网络服务器进行开发与管理。学生毕业后主要做网络工程师。
相关院校:重庆交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根据客户的需求,运用计算机技术,创建并优化一个信息系统,然后对其进行维护和管理。学生毕业后主要做信息化服务工程师。
相关院校:天津大学、上海金融学院。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非常接近,开设的基础课程比较一致。但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开设的时间较晚,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极少,高校的培养方式也比较单一,属于比较冷门的计算机类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信息领域的核心学科之一,开设的时间较早,开设的院校众多,属于热门专业。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设计、应用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比如,做电子工程师,设计和开发一些电子器件与通信器件:做软件工程师,设计和开发与硬件相关的各种软件:做项目主管,研发一些大的系统,这对人才的经验和知识要求很高。
相关院校:上海交通大学。
应用化学,就是化学的应用。f白了,就是通过学习.掌握各种化学知识并应用到实际生产与生活中去。它的主要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含仪器分析)、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结构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等。材料化学是从化学的角度来研究材料的设计、制备、组成、结构、表征、性质和应用的一门学科,该专业对理论知识的考查较多,学习的范围包括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新兴复合材料等。
应用化学注重研究如何使化学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偏重于应用;材料化学注重研究材料及其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原理与技术,偏重于理论。通俗地说,研究一斤黄豆是怎么变成酱油的,是应用化学;研究除了黄豆,还能把什么变成酱油的,是材料化学。
小孙是北京林业大学园艺专业的学生。当年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他的理想是做园林设计工作。翻开厚厚的高考志愿填报手册,一看到“园艺专业”四个字,小孙高兴得不得了。在他看来,园艺应该是园林艺术的意思,所以他就毫不犹豫地选报了园艺专业。入学后小孙才发现,园林专业与园艺专业尽管只有一字之差,却是迥然不同的两个专业。
园林是培养园林设计师的专业,园林设计师的工作是用植物来营造怡人的绿色空间,创造“四时有景,三季有花”的美好环境。园林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建筑制图和园林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能应用艺术理论及设计理论对植物材料、自然景观进行艺术设计的基本能力。
学校推荐: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材改革;微积分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5-0112-02
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了适应各个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以及在通识教育视野下对人才成长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普遍开设了数学基础课程。经过近十几年对高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高职数学在课程建设理念、目标定位、内容选取、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截至目前,我国共建有高职高专数学类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57门。但实践表明,该课程的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教育权威部门也尚未正式形成关于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程的教学也远未达到其理想效果,目前仍处于课程建设的探索阶段。造成这些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高职数学教材建设角度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存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在其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高职数学教材建设也由刚起步时期对本科高等数学教材进行压缩改编(删除其理论较深部分),逐步过渡到建设符合高职教育理念的教材。很多院校都参与了教材的编写工作,各类高职数学教材层出不穷,百花齐放。根据中国高校教材图书网的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今,出版的各类高职数学教材有150余种,图1给出了2000—2011年出版的高职数学教材量统计图。从图1可以看出,在2005—2010年间的高职数学教材出版量相对较大,2008年达到了一个峰值,这说明了近些年大家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重视。
现在虽然教材的数量众多,但大部分都属于传统教材,重经典理论介绍和运算技巧,缺少实际应用实例,或其应用只局限于几何、物理或简单的经济分析。这就导致学生学了数学之后只体会到了枯燥乏味的理论计算,缺乏应用意识,即不知道如何用,用在何处,感到茫然。多数教材采用“引例—概念—定理(公式)—例题—练习”的编排方式,并且部分出版商只看重经济利益,很难保证所出版教材的质量。教材不适应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不适合学生需要,就很难达到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匡继昌(2009年)指出了一种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存在的不少问题,说明了教材建设的长期性、严肃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同时,也指出了其他同类教材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如何提高教材的质量和水平,编写出真正适合高职学生阅读,符合高职培养目标,体现数学广泛应用性的高职数学教材,是我们要着力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高职数学教材建设的思考
教材建设和课程改革是紧密联系又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在我国,高职数学历经十几年发展,改革不断深化,要求高职数学教材编写应以学生为本,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贴合教学实际。
以应用为目的选择案例资源,增强课程的实用性 数学,这门人类知识领域中最为古老的科学,本身就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特别是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学,更有其实际的应用背景和广阔的应用价值。只不过由于传统高等数学教材受前苏联教材的影响深刻,非常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令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体会不深。高职数学教材改革应打破这种框架,不仅在理论上要降低难度,更应还原数学的本来面目——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科学。应通过引入经济学、金融学、天文学、生物学、人体科学、社会科学中的应用问题,增强数学课程的实用性,拉近数学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必需,够用”为度,选择教材内容,满足各专业发展需求 教材内容的选取要依据各个专业教学的需要,重点介绍与专业相关的数学内容,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这就要求从事高职数学教学的教师要了解专业,与专业课教师交流,调研后继专业课程对数学基础的要求,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内容的取舍,达到“必需,够用”。我院的实际做法是,根据调研,把数学教材分为《计算机应用数学》、《经济应用数学》、《工科应用数学》,以满足不同专业大类的要求。如《计算机应用数学》的编写摒弃了传统高职数学内容的框架,在前三章简要介绍经典微积分内容后,广泛引入跟计算机专业相关的数学内容,如二元关系、命题逻辑与布尔代数、图论基础等。
在教育数学观点下,以学生为本,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适用性 根据教育数学观点(韩云瑞等,2005年),数学难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数学知识本身还有不足,需要优化数学概念的表述方式,寻找更加有力、更加好学的表述方法,从数学本身化解难点,改进数学的体系和表述形式,使之更适合于教学。高职数学教材应该从学生的数学基础出发进行编写。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数学基础薄弱,抽象思维能力欠缺,但学生动手能力强,注重形象思维。所以,高职数学教材在概念引入上要更加直观形象,引例要简单易懂,辅之以图像、图表的说明,逻辑结构尽可能简单,选用例子在保证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容易,便于学生自学。同时,考虑部分学有余力或准备专升本学生的需要,我们可以完善课后习题的设计,把题目分为基础题和提高题,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融入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思想,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数学建模依托计算机技术,把数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紧密结合,通过数学工具解决实际问题,将数学理论的学习推向实际生活应用。在教材编写上,可在介绍完相关理论知识后安排数学建模内容,如在微分方程理论后引入人口预测模型、用矩阵理论进行层次分析建模,并配备一些开放性练习,提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应用数学方法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视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数理分析能力,真正成为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同时,微积分的产生、发展与完善已历经三个多世纪,积聚了宝贵的数学文化和数学家探索知识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在教材中可以安排“扩展阅读”来介绍相关数学史和数学家,让学生体验数学在问题驱动下的发展,感受数学文化的熏陶,从而化解学习难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种美国微积分教材介绍
高职数学教材的编写应学习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编写教材的成功经验。美国在1965—1975年间高等院校招生人数翻了三倍,新技术的涌现和应用科学的需要与内容偏难的微积分教科书的矛盾,导致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了大学微积分教学改革运动,在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大力支持下出版了大量富有特色的高等数学教材。一般认为,这些教材通俗易懂,没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实例丰富,强化应用。这些特点正符合高职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
例如,由美国微积分联合会组织编写,休斯·哈利特(Hughes Hallett)、安得烈M.格里森(Andrew M.Gleason)等合著的《应用微积分》(《Applied Calculus》)是一种极具创新性的微积分教材,全书共11章,内容涵盖了导数、积分、概论初步、微分方程和几何级数。该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微积分的基本思想,辅以大量的图形图表,直观形象,所选例题或习题来源于专业实际,案例翔实,紧密联系生活,实用性强。该书的编写得到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资助,每一章的编排内容包括:章节内容、本章概要、复习题、课外自修项目和相关模型或相关理论。每节内容后都附有练习,再加上章后复习题,题目数量众多。并且这些练习并不是文中例题的翻版,不是简单地按程序套公式就能完成,绝大部分题目都来源于实践。如在第二章“导数”中有一题是这样设计的:
一个公司从汽车销售中所获得的收益C(千美元)是广告费用a(千美元)的函数,所以可记C=f(a)。问:(1)该公司希望f’(a)的符号是什么?(2)f’(100)=2的实际含义是什么?f’(100)=0.5呢?(3)假设该公司计划在广告上花费10万美元。若f’(100)=2,那么该公司在广告上花费的应该比10万美元多还是少?若f’(100)=0.5,答案又是什么?
这类题目激发了学生应用微积分的意识,符合创新能力培养要求。该教材在介绍基本概念,如函数、导数、积分等时,都通过几何图形、数值表、代数式和语言表述等四种方式加以描述,并对四种方式给予同等的重视,提高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同时,把理论推导部分放在相关理论部分,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参考。课外自修项目设计了相对较难的开放性题目,为分组学习研究建模提供了素材。该教材还配备了教师手册和试题库、教师解答手册、学生解答手册、学生学习手册等丰富的辅助材料,是一种立体化教材。
总之,该书的最大特点是理论浅、直观性和实用性强,实例丰富,注重应用,为高职数学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一个范例。我们应该多吸收国外优秀教材的成功经验,结合教学实际,编写具有特色的高职数学教材,以更好地推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匡继昌.当前高等数学教材中的若干问题[J].大学数学,2009(4):190-192.
[2]纪钢.计算机应用数学[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韩云瑞,刘庆华. 从教育数学看高等数学教材[J].高等数学研究,2005(2):33-36.
[4]路易斯 M·伏利德勒,爱德华 F·沃尔夫.美国微积分教学改革的最新进展[J].高等数学研究,2012,15(1):1-5.
[5]Deborah Hughes-Hallett,Patti Frazer Lock,et al. Applied Calculus[M].New York:John Wiley & Sons,Inc.,2004.
[6]陶正娟,云连英.高职数学教材编写的思考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33-34.
[7]曾庆柏.高职数学教材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7):102-103.
知识创新作为知识经济的基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现代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创新源和人才的培养库,还应当成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源、文化知识的传播源和科学技术的转移源。北京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学府和长期致力于基础研究的综合性大学,也一直在积极探索如何在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深化产学研合作,服务一流大学建设
一流大学不仅要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还要具备一流的社会服务能力。注重基础研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是体现大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如果轻视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不注重与社会和产业的联系,则无异于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自我封闭,使科学研究甚至整个大学与社会脱节。
目前我国普遍存在一个现象,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需要很长的“适应期”,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脱节。只有加强产学研结合,高校才能将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学科人才)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企业、社会第一线去,才能够及时掌握市场和企业的人才需求信息,才能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授课内容和专业的设置方向,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北京大学坚持以“引导社会向前发展”为已任,在深化产学研合作方面又迈出了新的步伐。1999年,北京大学与深圳市政府合作建立了深港产学研基地;2000年,与深圳市合作建立深圳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医学中心;2001年,与深圳市合作建立北大深圳研究生院;2002年,北大选派十名干部到广州市政府任职;2005年,北京大学与广州市建立了工业技术研究与教育一体化合作联盟;最近,北大又在与东莞市政府洽谈将北京大学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北大众志芯片在东莞安家。
省部产学研合作已经为北大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紧密结合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只要我们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北大与广东的合作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以市场为引领,搭建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
依托大学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其发展最能够体现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无论在美国的西海岸围绕着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利加州大学两所研究型大学形成的“硅谷”科学工业园区,抑或美国东海岸以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为核心形成的波士顿科研中心,还是日本筑波科学城,英国剑桥工业园都体现了大学在知识创新和科技孵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大学国家科技园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解决就业等方面也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8月,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市政府合作建立深港产学研基地。这个集两所重要学校的科研力量和政府的综合优势于一体的高层次、综合性、开放式的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实体,正在成为在深港湾畔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基地、风险基金聚散基地、科技体制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基地,成为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除本校所在地以外最重要的合作基地。
2001年,北大在深港产学研基地创建了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开始了产学研一体化的研究模式,依托长期在环境技术方面积累,该中心仅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就发明了污水资源化的新技术――“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并获得国家专利。这项技术不仅使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成为可再利用的中水,而且具有建设成本低,运行技术和费用低等特点,在许多地方得到了推广使用。目前,仅深圳就已建成十余个几百至上千吨规模不等的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为水污染治理做出了突出贡献。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在成立后的短短数年间,已创造产值5800多万人民币,上缴国家税收300多万,成为了深圳市环境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咨询机构之一,为改善区域环境,实现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深港产学研基地创建七年来,已经建立了面向当地经济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各种重点实验室,孵化和培育了适合经济建设要求的各种技术和各类人才。目前基地发展势头良好,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和深圳市已有二十多个产业项目加盟基地,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光纤通讯、机电一体化、集成电路、环保等高新技术前沿领域。
立足区域发展,培养高层次的社会亟需人才
2001年,北京大学依托自身的多学科优势,利用粤港丰富的资源,面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在深圳创建了以应用学科为特色的北大深圳研究院,积极探索高校-政府-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合作机制。
在短短的几年间,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针对区域发展的急需,重点建设应用、交叉学科,与校本部学科互补成立了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城市学院、化学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等六个学院和包括化学基因组学实验室在内的三个重点实验室。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北大深圳研究生院还与当地各企业紧密合作,建立了四十余个研究生实习基地,积极探索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经过五年的探索,北大深圳校区作为北京大学新型交叉学科的孵化平台和北大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已累计招收了全日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400余人,其中有500名毕业,近40%的毕业生留在了深圳工作,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现在,深圳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已经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的道路,开创了一条异地办学,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新路。
加强横向合作,与地区产业发展互动
随着深港产学研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和深圳加快建设“深港创新圈”举措的提出,2006年,为抓住新一轮发展机遇,深港产学研基地面向区域发展邀请了北大和香港科大著名教授成立了深港发展研究院,力求在国家和区域创新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完善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研究院以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脑库、区域创新资源的聚合高地和开放的区域研究公共平台、深港创新圈的主要智囊与咨询机构为目标,对深港地区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社会发展和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有关方面决策提供依据。
研究院还集中资源重点研究区域主导创新产业的发展趋势、产业链结构和区域互补优势,在此基础上,以关键技术为突破点组织联合攻关,推动联合创新信息平台、联合公共平台、联合实验室及其他产业联合项目的发展,进而促成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掌握,促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系列和技术系统在区域内的形成,提高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例如,研究院目前正依托专家研究力量,积极参与推动AVS技术标准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这对我国数字电视以及数字音视频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从依靠自身力量到引进外脑进行研究,无疑将大大提高深港产学研基地的研究实力和开拓发展空间。
随着省部合作的深入开展,北京大学在广东的产学研合作也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更新观念,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化学校科技资源配置,积极探索高校服务地方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新路子,把省校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链接
蓬勃发展的深港产学研基地
深港产学研基地是由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三方携手于1999年8月在深圳市高新技术区共同创建的合作机构。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创业体系,开放的公共技术平台和全面的教育培训模式,正在成为在深港湾畔区具有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基地、风险基金聚散基地、科技体制创新基地和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基地。
完备的创业体系
为了更好地服务入驻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深港产学研产业发展中心联络专业机构,建立完备的一站式、一条龙服务体系。
高技术项目体系:充分发掘和利用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高科技成果资源,与学校共建项目库、共享项目源,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服务 。利用高校雄厚的技术研究资源,为深圳和周边地区企业、投资机构与高校技术合作提供开放的窗口。
人力资源体系:建立高级人才库,为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和两校优秀毕业生,为基地项目提供人事服务。建立新型的培训体系,结合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教育资源,为入孵企业提供全面、系统、度身定制的培训 。
政府政策扶持体系:建立政府政策扶持体系,为入驻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资助、申请政府的科研开发经费、科技贷款、贷款贴息、科技成果推广基金、技术改造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优惠减免等服务。
融投资体系: 通过与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单位共建风险投资渠道,确保孵化种子基金的投放,确保入驻企业与风险投资机构之间顺畅的联络与合作渠道;通过与深圳市各商业银行、担保机构合作,建立基地的融资担保体系,解决入驻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
财务顾问体系:通过与深圳北大纵横财务顾问有限公司等专业机构合作,为入驻企业提供全面、专业化的财务顾问服务体系;通过与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等专业交易机构合作,为基地项目及孵化企业提供技术产权交易渠道。
开放的公共技术平台
深港产学研基地引入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的若干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公共技术平台和人力资源。
深圳北大SOC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集成电路设计,是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的技术平台,为深圳及周边地区进行集成电路设计、开发和高素质人才培训的项目。
深圳北大智能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电子政务、企事业单位数据仓库建设、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系统整合、决策支持分析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高端领域的项目。
北大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分室:主要开展大气颗粒物控制技术、分子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固体废物资源化技术、环境综合评估项目等。
深圳香港科大海洋与大气研究重点实验室:主要开展南海海-气相互作用监测系统、南海与华南沿海地区气象灾害预测系统、南海与华南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预测系统及南海及海岸带大气、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系统等项目的研究。
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主要从事污染治理技术开发、环保产品研制、环境工程工艺设计、环境科技咨询、服务、环境体系咨询和认证。中心参与开发的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该技术被国家发改委推荐为我国中小城镇污水处理遴选技术之一,在广西、重庆、浙江、河北等多个地区应用和推广,尤其是作为三峡库区城镇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
深圳市数字城市基础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以城市空间信息为基础,利用北京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相关领域专家和技术而成立。平台将RS、GIS技术与其他各专业技术及模型紧密结合,为深圳市建设“数字城市”(包括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平台所支持的数字城市管理、数字环保、数字国土、数字社区、数字警务、城市应急联动等工程及信息资源的共享与交换)提供强有力的核心技术开发、决策分析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
深圳香港科技大学自动化设备(加工、封装、机器人、生产线)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要开展基于PROFIBUS,DEVICENET,CAN,FIREWIRE等现场网络的运动控制器、机器视觉系统、高速、高精度伺服模块、光电子自动化封装设备、数控产品等项目的开发。
全面的教育培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