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金融商业模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超对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05. 105

[中图分类号] F72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220- 03

0 引 言

最近几年,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农产品的供应情况逐渐由供不应求过渡到供过于求。在农蔬产品的生产需求关系上,也表现为各个大中型生产销售企业开始全面向供应链的中下游转移,由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对销售的各个环节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流通环节太多成为阻碍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农超对接”可以减少农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销售成本,给农民、消费者、超市都带来更多的收益,可以说是一举三得。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我国人口总数的比重很大,所以农民的问题解决了,我国的很多问题也就解决了,而“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正是解决我国农民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1 发展进程

1.1 定义

“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民或者专业合作社和超市的法人代表签订双方都同意的一种协议,由农民向超市直接销售农蔬产品的新型销售模式和商业模式,也是一种流通模式。“农超对接”的本质是给农民提供一种先进的销售模式和商业模式,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将不断变化的需求与农民的供应连接起来,建设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产供应相一致的供应链,从而实现供应链上各个层级的共赢。我们只有让农村的生产与城市的需求直接对接,城市需要什么,农村就生产什么,这样才能避免供需矛盾的产生与农蔬产品价格的剧烈浮动,又能减少农产品的销售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增加农民的收入。

1.2 发展情况

在国外,“农超对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商业模式,美国、欧洲等一些国家,超市里约80%的农产品都来自“农超对接”,而我国只有15%左右。我国的“农超对接”自开展以来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这也表明我国在“农超对接”方面发展潜力巨大。我国各个大型的连锁超市也在积极深入地研究自己的发展方向,其中“连锁超市+ 专业农民合作社+农民”是我国有关部门和各个地方政府支持“农超对接”发展的主要商业模式。自从我国“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开展以来,全国开展“农超对接”的达到规模以上的连锁超市已经超过850家,拉动就业人口超过200万人,与连锁超市对接的农业合作社已经突破15 000 个,总的参加人数已经超过了100万人。

2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自从“农超对接”这种流通模式和商业模式开展以来,虽然在减少销售成本、满足市场需求等一些方面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和成果,但美中不足的是我国“农超对接”的整个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①“农超对接”发展速度缓慢,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和规模偏小而承担的成本又偏高;②“农超对接”的现代化程度和集中度低,农民的品牌意识和规模意识不强,生产过于分散;③由于超市对于农产品的准入政策制订得不够灵活,降低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超对接”的进一步发展。

2.1 合作社的因素

在“农超对接”模式下,农户主要是通过合作社间接地和超市发生联系。合作社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具有诸如知识和信息溢出、中间投入品的专门化、信任和合作的加强等广泛的正面效应 。但是,“农超对接”对农民合作社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因此仍然有非常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一些普通投资者,不能如愿以偿地参加到“农超对接”的队伍中来,这是一件非常值得惋惜的事情。除此之外,我国还存在专业农民合作社规模小、数量少、专业人才不足、发现速度慢、科技水平低、发展目标不明确、对“农超对接”的未来没有明确的定位、流通环节的货物损失依然严重等一系列问题。之所以会产生这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①资金方面的原因。专业农民合作社大多数都属于小微型企业,资金严重不足,导致现金流不稳定。很多大中型连锁超市的货款最快要半个月后才能结账,有的甚至是一个月,这就导致了合作社的资金链时刻都处在断裂的边缘。这是“农超对接”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之一;②成本方面的原因。农产品销售最大的成本来自运输,几乎有60%的成本都来自于运输,所以农业合作社一定要扩大农产品的种植规模,增加农产品的运输量,充分利用规模效应才能稀释掉高昂的运输成本,而少量运输农产品显然运费是非常昂贵的,甚至是奢侈的。如果农业合作社仍然是小规模、分散地运营,其结果必然是徒劳无功,为他人做嫁衣。这便意味着“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必须从根本上解决销量和种植规模的均衡问题,要尝试进行规模化种植。

2.2 农户的因素

农户的集中化和规模化水平太低,无论是从种植品种上看,还是从种植数量上来看,都过于分散。连锁超市经营农产品最基本的要求是规模化,必须保证不能出现脱销的情况,但是我国的农蔬产品生产仍然以分散生产为主,这种生产方式肯定会阻碍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拖慢“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在我国的发展速度。除此之外,农蔬产品的检查过于严格,也导致了农民对“农超对接”这种销售模式和流通模式积极性较低,最终导致农户能够提供的产品品种很少,随之而来的是农产品规模化被大大地降低,不能有效地满足各个大型连锁超市的供应需求。另外,还存在一部分农民受教育水平低、思想保守、缺乏品牌意识、农产品生产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2.3 超市的因素

主要是:①由于“农超对接”这种流通模式和商业模式投入的成本太高,导致一些连锁超市对“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和流通模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是很高,主要是因为这种模式早期的投入成本太大,再加上房租、地租,人工成本、利润等各方面的考虑,导致了很多连锁超市对“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和流通模式望而却步;②由于连锁超市进入的要求和标准太高,一些专业合作社除非种植规模、知名度都非常大,而且产品质量极佳,否则就不要妄想进入大型连锁超市的销售专柜。从调查的情况看,一旦遇到各种节日,各个连锁超市会搞各种特价促销活动,农民就必须进行配合,然而在这种时候,如果产品利润率低,搞不好就会赔钱。因此,各个大型连锁超市对于农产品的采购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对各种农蔬产品的外形要求,销售给各个大型连锁超市的农产品必须要长得相当“美美哒”,不能长得太“奇葩”;③由于很多大型连锁超市对农户或者专业合作社所拥有的种植面积有非常高的要求,并且对农蔬产品的级别和规格也有精确的标准和要求,而且要求农民在提供一种知名品种的同时还要提供其他种类的农产品,这样给农民的种植增加了非常大的困难。

3 发展对策及建议

3.1 完善发展的机制

在“农超对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政府既要保证农户的利益,又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因此“农超对接”这种流通模式和商业模式对各级政府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我们这样的一个国家里,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目前的国情来看,任何事物如果想要快速地发展壮大起来都必须要有政府的支持。但是我国的各个连锁超市现在经营农产品的水平还很低,对于农产品的销售技术还没有掌握,农业生产还是没有解决分散化的“老大难”问题,这样就导致了效率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没有效率,利润就更加无处着手。另外,已经提出的各种各样的扶持政策和倾斜政策也没有得到彻底落实,所以我国“农超对接”的发展机制还需要更进一步加以完善,对于政府来说,其扶持政策发展的方向应倾向于专业农业合作社发展上,帮助农业合作社建立标准化、规模化、自动化、信息化的大型集散流通中心。

3.2 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我国政府为了促进“农超对接”的快速发展,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各个连锁超市的积极参与,有关部门在财政上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与帮助。为了确保这些巨大的支持资金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必须对这些支持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地监管,以保证其利用的效率。

3.3 加强科技投入与完善人才保障

21世纪最激烈的竞争再也不是资金与产品的竞争,而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人才与技术有了,资金与产品自然也就有了。为了更好地与各个大型连锁超市合作,专业农民合作社必须快速做出改变,改变自身固有的一些致命的弱点,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生存的农蔬产品的质量,积极提高自己经营与管理的水平,而人才的拥有是解决这一切问题的关键所在。专业人才的短缺也是我国“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发展缓慢的根本性原因,专业性人才短缺产生的主要问题是,导致了农民和专业合作社在“农超对接”这种商业模式中非常被动。一方面,在种植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懂;另一方面,是在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更是不懂。目前的农业合作社大多数都不具备专业的农业人才,包括财务和销售等各种人才。因此,为“农超对接”提供人才支持,是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3.4 完善金融和保险政策

如果想更好地发展“农超对接”,必须要积极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保险等政策。在农村地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如果没有信贷资金的支持,那么基础设施的建设一定进行不下去,因为农民和合作社都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险服务在“农超对接”中同样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农产品的生产都会受到天气的影响,如果没有保险服务,农民在遇到灾难性天气的时候,就只能自己承受巨大的损失,这会非常大地降低农民参与“农超对接”的热情。只有当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同时被准确地运用到“农超对接”中,“农超对接”才会顺利地发展下去。

4 结 论

我国的“农超对接”起步较晚,目前存在发展速度慢、数量少、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农民积极性不高等主要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合作社、农民、超市3个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我们应从发展机制、资金保障、人才与科技的支持等几方面,多管齐下地来促进我国“农超对接”的发展。如果这种流通模式和商业模式能够很好地发展,那么我国的“三农”问题一定会得到很好地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定寰,张国材.农超对接的模式与意义[J].农村百事通,2010(14):4-6.

[2]徐刚.现代农业新引擎――我国“农超对接”开展情况综述[J].农村经

营管理,2010(4):11-25.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发展;小额贷款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093―01

商业模式是使企业运行的内外要素整合起来,形成完整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运行系统,它通过提供一种整合产品和服务并使系统达成盈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如果给商业模式下一个精准的定义,可以用两个字概括商业模式的定义,即盈利。从本质上讲,商业模式就是企业如何赚钱,如何获取利润维持生存与增长的方法。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盈利模式。

商业模式创新是什么呢?创新不是目的,创新是手段,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根据市场变化,找出一条解决问题,适宜企业本身发展新路子,这就是创新的出发点。

以一家刚成立不久的小额贷款公司为例,若想找到该公司的商业创新模式,我们可以首先根据商业模式的三大要素进行分析(企业资源和能力、市场需求、企业意愿),得到如下结果:

内生因素:企业资源和能力,自有资金5亿元人民币(注册资本金);

外生因素:信贷市场需求旺盛;

主观意愿:发展壮大自身。

以上的要素条件便是该企业具有的商业模式,然而,作为一家小规模的市场新来者,该公司还有不可规避的弱点,企业刚起步不久,市场经验不足,无法与大公司抗衡。针对以上特点,该公司制订出的商业模式是:利用有限的自有资金,依托有关银行,拾遗补缺,弥补其市场不足,从而防范风险,稳步发展。但是,企业在运行中明显凸现出如下问题:资金量不足;客户贷款度过大;贷款周期过长;审贷周期太长,手续太繁杂。

企业经营中凸现的问题,说明企业运营模式的设立明显不足,必须调整和创新营运模式。要解决上述问题,第一个要考虑的是:小贷公司做什么?创新如何创?按照市场竞争法则,就是围绕市场、围绕客户、围绕企业的需求去创新,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立足之点和唯一出路。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在借鉴前期经验教训的前提下,提出如下创新思路。

1市场定位创新

小额贷款公司的定义就是姓小额,这个市场定位已由他的名称所决定,凡是违背了这个市场定位,势必会步履艰难。因为市场上的商业银行比比皆是,一个小额贷款公司如同一叶小舟,如何能与商业银行这些航母在市场的海洋中争斗呢?因此,小贷公司在金额市场中只能是“拾遗补缺”他的客户群体,应该锁定在“小微企业”、“小生意人”、“三农”等方面,最大程度地为他们的金融需求服务,这就是小贷公司的使命。因为这些客户群体很难从商业银行中获取金融支持,也就是说这个群体本身就是商业银行在市场中的“遗漏”点,也是小贷公司的市场“契入”点。由此而知,为“小微企业”、“小生意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就是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定位。根据这个市场定位,小贷公司一定要比商业银行做出特色来。一是真正帮助“小微企业”“小生意人”“三农”解决融资难问题,改变商业银行繁杂、时间冗长的办事程序,简化手续,简易便利,让客户省心,小贷公司才能逐步拥有固定客户,做大做强。二是手续规范,这里的规范是指我们的借贷行为要有别于民间借贷,让客户认识和体会到小贷公司的借贷行为是公正的,合法合规有据可查的,即充分让客户放心。三是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小贷公司的借贷方式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有别于商业银行,我们应该记住,小贷公司的贷款利率要比商业银行高得多,客户群体之所以愿意到小贷公司融资,一方面是因为商业银行门槛高难进,另一方面是小贷公司在风险抵押、贷款利率上面比较灵活。因此,我们不能一味追求盈利而忽视了灵活的企业经营特性。只有保持转换角色的思维方式,多为客户着想、多为客户考虑利益,多为客户提供便利,这样我们的客户群体在与我们的交易时,才能愉悦开心。

2经营方式创新

从2006年国家开始批准成立小额贷款公司以来,全国迄今已有5000多家了,按照市场规律,每个企业都有有他的生命周期,因为经济也有生命周期。小贷公司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经营方式的创新也尤为重要。我们既不能照搬照套商业银行的经营方式和经营产品,也不能像民间借贷那样没有政策底线。实际上我们是在狭缝中求创新、求发展。如今国内金融市场改革已经逐步展开,过去的一些政策壁垒已经逐渐松动。这为小贷公司的经营方式创新提供一定的空间和机遇。一方面小贷公司业务可以与典当行业挂钩,典当行业因为它的市场特性在借贷市场中具有独特性。首先借款利率和综合管理费可高达50%多;其次典当行业借贷时按行业特性,借贷人的物品实行了质的转移;第三典当行业借贷期较短。小贷公司可以从两种行业中的差异性入手,开拓新的经营品种。另一方面小贷公司可以与资产租赁行业挂钩。随着工业的竞争白炽化,有些生产企业和商业银行都相应开辟了资产租赁业务。小贷公司可以选择从一些价值不高的工业产品入手,特别是农业机械产品,如果我们小贷公司创新相应的经营品种,既服务了微小企业、三农产业,扩大了客户群体,又开辟了新的盈利渠道。为小微企业增添了市场活力。

3融资渠道创新

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是非公众性的,不吸收存款的放款机构。小贷公司的性质决定了他只能够利用他的资本金对外发放贷款。小贷公司本身又属于轻资产公司,没有固定资产,有的只是有限的货币资产。现实中,轻资产型公司在担保抵押规则里面很难融资。因此小贷公司的对外融资几乎是企业发展的命门。融资渠道的创新对于小额贷款企业尤为重要。目前小贷企业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利用公司股东的资产到商业银行抵押担保融资。这种方式有可能给股东带来风险。小贷公司一般属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只需按股本金出资比例承担责任。而用资产抵押融资有关股东会承担额外的风险。二是与典当行业和融资租赁行业合作,利用典当行业质押的物品和融资租赁的设备向商业银行抵押融资。三是与担保公司合作,由担保公司担保为小贷企业在商业银行融资。四是与信托投资公司合作,为小贷公司作信托产品融资。(以上四种融资行为,又局限于小贷公司负债率不得高于70%的政策规定。)五是增资扩股,当小贷公司经营走上正轨且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知名度后,择机以每股1元的价格对外增资扩股,这种方式没有政策限制,操作起来不失为较佳之作。

4企业文化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中如果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企业文化创新,那所有的创新都等于零。因为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一切的开始,你做小贷公司就要树立做小贷的理念,做小贷的文化。如果既没有树立做小贷的理念,又没在做小贷的文化,如何创新?如何参与市场竞争?现在只要是做小额贷款公司,从公司管理层到从业人员,大量都是从商业银行流动过来的。我们投资人在招聘人员时只是单方面考虑到人才的“拿来主义”,没有认识到拿来的除了人以外,还有他们的思想、理念、行为,最要命的是“惯性思维”。每个企业都有他的特性。小贷公司绝对不能与商业银行划等号。如果简单地把小贷公司与商业银行等同起来,照搬照套商业银行的文化理念、经营风格、办事程序等,那这个小贷公司就可能向前走不多远了。因此小贷公司文化创新至关重要,当我们的管理层和员工拥有了全新的小贷理念、小贷文化,就会明确小贷的市场定位、小贷的生存法则、小贷的发展目标;就会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展示自我的能力。创造人生价值动力;拥有这种文化理念的团队,我们的小贷公司就会在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5结论

小额贷款公司是金融市场的生力军,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把握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节奏,形成小额贷款公司特有的商业创新模式,紧扣融资创新,定位创新,企业文化创新以及经营创新等诸多环节,小额贷款公司才能越做越强。

参考文献

[1] 蔡伟.关于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的思考[J].金融纵横,2009,(7).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范文第3篇

转型是转变商业模式

当前,中国银行业经营环境、金融创新和监管政策正在发生一些重大变化,转型已成为最为紧迫的战略选择。这一点已成共识。但对于具体如何转型这一问题,则是各有各的看法。转型的前提是至少存在两个“型”,而且每个“型”必须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一定的场合和时间可以重复、复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型”就是“模式”,银行业转型就是转变银行业商业模式。

欧洲央行(ECB)在2010年9月的欧洲银行业结构报告中指出两类银行业商业模式:一是专业银行;二是多样化银行或“全能银行”。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2011年9月的一份报告使用聚类分析方法识别出“零售银行”、“投资银行”和“批发银行”三类银行业商业模式。在欧洲政策研究中心(CEPS)2012年6月的另一份报告中,银行业商业模式被进一步细分为四类,分别是“投资银行”、“专业零售银行”、“多样化零售银行”和“批发银行”。这里的“投资银行”并非一般所指的独立投行或证券公司,它们较少依赖客户存款,主要通过债务融资和回购协议等稳定性较差的来源筹集资金。

当前国内关于银行业转型的一些看法和研究的关注点并不相同。具体体现在,在“转型”之前加上不同的限定词,比如“经营转型”、“战略转型”或“业务转型”等,其中有些还对转变“盈利模式”或“管理模式”等进行了分析。转型的目标是形成差异化,转型具体可以体现在客户结构、业务多元化、收入结构、资本占用、服务手段等方面。存在这些不同看法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转型本身是一个涉及银行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各个方面和环节的问题。

除了观点差异,还存在其他一些问题。一是转型与战略相互分离。探讨转型的文献很少涉及“战略”,或者以“战略转型”的形式出现。然而在这里“战略”一词主要是被作为限定词使用的。同样,探讨战略的文献中很少出现“转型”。战略是在动态中实现银行内部资源和技能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匹配,而这也正是银行转型的实质所在。在本质上,转型与战略是一致的。二是混淆目标和手段。有些从财务指标上探讨转型,比如认为银行转型是增加非利息收入占比,减少资本占用。实际上,财务因素是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结果,财务指标的变化是银行转型的结果。三是不区分银行转型与银行业转型。其实,具体银行的转型不需要与银行业转型保持一致。比如,即使是在现代条件下,一些(特别是小型)银行仍然可以保持传统,全能银行也不是所有银行(不论规模大小)的首选商业模式。

银行业商业模式

银行业商业模式是银行向客户提供价值并实现盈利的经济逻辑和方法,可以通过四个支柱来描述,每个支柱可进一步细分,并得到十二个构成要素,每个构成要素的内容也是非常丰富的(如表1所示)。商业模式可以建立在整个银行层面,也可以建立在个别业务或产品的基础上,个别业务或产品的商业模式需要与银行整体的商业模式保持一致。从商业模式的角度观察,一个银行就是一个商业模式体系,银行业竞争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

价值网络

银行与它们的客户、供应商和战略合作者之间的交易结构和交易关系构成价值网络。在价值网络中,银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与外部发生联系,这是银行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的源泉。按照彼得·德鲁克的说法,银行的目的是“创造顾客”,满足顾客需要是银行的宗旨和使命,顾客界定了银行的业务。

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银行需要向IT公司订购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向一些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购买数据或评级服务,还要经常性地对外采购一些基础设施和办公用品。银行还需要建立一些战略合作关系,比如建立行网络,销售保险、基金和证券,同业合作开发信用卡,更高层次的合作形式包括联合设立新机构、战略投资等。在现代条件下,银行还可以将贷款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SPV),或者向保险商购买信用衍生品,来管理信用风险。

产品和服务

银行根据客户需求设计产品,提供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对客户需求而言是有价值的。在有些场合,银行先设计产品或服务,然后将它们推向市场。产品和服务需要包含一份价值主张,其作用在于描述产品和服务对于客户的价值,为客户提供一个将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和选择自己的理由,指导产品和服务的设计、创新和开发。

交叉销售多种产品和服务被认为是协同效应的源泉。银行既可以选择提供某特定类型的产品和服务,发展成为专业银行,也可以选择提供多种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特别是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相关的产品和服务,致力于打造成为全能银行。实践中,银行业在经营范围选择上要受到监管部门市场准入监管的约束。

价值链

价值链是企业有机体的结构。从流程的角度看,银行的价值链是银行向客户提品和服务并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银行需要从流程的视角来设计自己的价值链,使得前台、、后台之间既相互分离且又能够相互协调、顺畅运行。整合工作流程的基础是价值链的内部联系。银行不同部门、不同活动需要相互配合,它们之间的连接点和联系需要得到审慎管理。对各种联系的充分利用需要信息技术成果。信息技术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新的联系,一些旧的联系变得不必要了,同时信息技术还增强了银行建立和维持既存联系的能力。

财务因素

银行规模扩大可以分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费用,在某项业务或产品上形成规模也可以实现规模经济,资产负债结构会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不同融资渠道的成本互有不同,不同资产配置也会产生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然而,尽管财务因素并不完全是被动地反映银行经营管理活动,但总体上看,它们是银行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结果,是银行作为一个有机体的数量表现。

银行业转型的四个纬度

银行业商业模式的发展演化是需求条件、监管环境、金融创新、资本市场发育水平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进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自身发展变化趋势。对于具体银行而言,其商业模式是在外部环境压力之下进行战略调整的结果。当外在环境变化之后,那些构成银行业主体的在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展开竞争的大型银行不得不调整自己的商业模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金融业自由化、收入来源和融资渠道多样化、证券化及信用衍生品创新的推动下,发达经济体银行业逐渐偏离了传统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实现了全能化和现代化。与金融脱媒对于银行业的冲击相反,在新型商业模式之下,银行业在金融业中地位不断增加。

新型商业模式的影响并未得到充分的理解和管理,以至于它们成为银行业增加风险承担的工具。危机之前一段时期,国际银行业商业模式展现如下几个主要特征。一是银行业涉及了越来越多的业务,特别是自营业务、经纪业务、发起设立对冲基金等。二是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创新的大规模使用导致银行业的核心信用中介过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银行可以不再持有其发起的贷款以及相关的信用风险,也可以将其发起贷款的信用风险转移给信用保险提供商,导致贷款增长超过表内风险加权资产的扩张。三是银行业非存款负债(特别是批发融资(回购)和货币市场融资)比重日益增加,资产扩张速度超过存款增速。四是由于银行交易账户审慎监管要求过于宽松,银行业可以在不增加监管资本的情况下增加投资和交易活动,交易账户比重不断上升。五是伴随着短期货币市场批发融资的繁荣,银行业减少了流动性头寸,实行了更为激进的期限错配以实现高盈利。六是国际银行业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自己的业务流程进行了优化、调整和再造,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

国际银行业在全能化和现代化的方向上似乎走的过头了,在很多方面都过度了。近来,银行业资本监管、业务范围选择等受到了重新审视。随着国际银行业监管的加强,国际银行业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向传统商业模式回归,业务选择和风险管理将更加审慎。比如,风险保留要求银行业更加谨慎地使用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等信用风险转移工具,银行业会增加存款负债相对于短期批发融资的地位,持有更多资本金和流动资产,简化业务结构并为更多的业务和资产配置资本,银行业的杠杆率将会有所下降。

中国银行业历史比较短暂,尽管在很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总体上看,中国银行业商业模式仍然是传统的。当前,在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增长、非银行金融部门发展、信息技术、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等因素的促动和约束之下,中国银行业正处于向全能银行、现代银行和流程银行转型的过渡阶段,零售银行业务的地位日益提高。

零售银行与批发银行

零售银行业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个人和中小微型企业,单笔业务量小是其典型特征。批发银行业的大部分业务活动都是围绕为具有较高信息透明度的大企业、大项目融资展开的,单笔业务涉及金额较大。批发银行不需要像零售银行那样设立大量便利的柜台,它们不发放个人贷款和消费信贷。这使得批发银行业务具有较低的成本。此外,批发银行对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融资的依赖程度较高。

大部分银行都是兼营零售银行业务和批发银行业务,但需要认识到,为不同客户提供服务需要不同的价值主张,需要建立不同的商业模式。这些互有差异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不同的产品和服务之上,交易过程和基础结构以及资产负债和损益的来源和构成也因而不同。

随着企业融资渠道多样化、国内居民财富积累及其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国内银行业对零售银行业务的重视程度亦随之增长。这显著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改变使得消费信贷日渐繁荣。二是银行业越来越重视中小微型企业业务,并在战略、组织、产品、品牌、业务流程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监管部门对于此给予了很多支持和优惠。银监会统计信息显示,截至2012年末,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4.77万亿元。三是针对富裕客户的财富管理业务日益繁荣,特别是2007年以来,大中型银行纷纷启动私人银行业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至少19家银行开展了私人银行业务。这种趋势将延续到未来一段时期。

专业银行与全能银行

从业务范围来看,如果银行仅经营某特定类型的业务,我们称它们为“专业银行”。这里所讲的“专业银行”的外延比我们通常讲的商业银行要宽,有些专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可能比商业银行更为狭窄。专业银行发放(特定类型的)贷款,还可以同时提供存款账户。专业银行能够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经验和技巧,有助于提高效率、减低成本和实现规模经济,但业务过于单一的银行可能难以分散局部冲击的影响。全能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银行服务以及其他金融服务。这里“全能银行”是商业定义,它可以通过我们通常所讲的“全能银行”(比如德意志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银行保险公司、银行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等组织形式实现。多元化收益是全能化的一个基本理由,但多元化不能牺牲单个业务条线的效率和规模经济。

中国银行业经历了专业银行时代,当时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各有自己的经营范围。但这种专业分工并不是建立在银行业自主战略选择基础上的。近年来,拓展业务范围、实现全能化或综合化经营成为银行业一个首选的业务战略。当前,专业银行只存在于一些小型银行、财务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身上,他们专营某一特定的业务。但这些专业银行实力有限,不足以对中国银行业商业模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中国银行业正在通过控股子公司的组织形式向全能化方向转变,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批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但与同时期的国际银行业相比,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仍然比较低。实际上,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中,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很难达到同期国际银行业的水平。中国银行业在业务多元化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传统银行与现代银行

这一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信用风险管理。传统银行接受存款,发放贷款,并持有其发起贷款及其上附着的信用风险到期,同时监督借款人,并持有相应流动性以及准备金和资本金以应对存款人提款和贷款损失。这一商业模式是“发起并持有”模式。传统银行被认为在信息获取和分析以及监督借款人等方面具有优势,能够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

现代银行业商业模式是建立在信用中介过程透明度以及以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为基础的银行业和资本市场之间相互融合程度不断提高的基础之上,以贷款和信用风险相互分离为主要特征,信用风险转变成流动性风险或交易对手风险等新的风险形态。具体讲可分为三类:一是“发起并出售”模式。银行发起贷款,并将贷款出售,相应的信用风险一并移出资产负债表。该模式是较为初级的现代银行业商业模式,贷款出售主要适用于银团贷款、贷款转让和不良贷款出售等方面。其中,信息不透明和监管限制是制约贷款交易活动的主要因素。二是“发起、出售并证券化”模式。与“发起并出售”模式相似之处在于,信用风险也被转移,不同之处在于,贷款被“真实出售”给特殊目的机构并进入证券化过程。证券化产品是标准化的,能够取得评级机构的评级,从而增加了贷款交易过程的透明度。该模式的收入依赖于贷款数量,而非贷款质量,这极大地改变了银行业的激励结构。三是“发起、持有并保险”模式。银行通过购买信用衍生品将其持有的贷款或贷款组合的信用风险转移给信用保险提供商,但贷款仍然在发起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对于那些个性化较为显著、出售和证券化难度比较大的贷款或贷款组合,银行可以在不改变资产负债表结构的情况下,使用信用衍生工具来减少或调整信用风险承担。

中国银行业商业模式现代化实践始于2005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试点于2009年暂停,并于2012年下半年重启。当前,信贷资产证券化规模尚小,参与银行数量和投资者范围有限,尚不足以对中国银行业的传统商业模式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信用衍生品创新尚未在国内出现。

现代化将是惊险的一跃,中国银行业商业模式现代化进程和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特别是涉及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的金融创新。监管部门的立场和政策将决定中国银行业现代化的步伐。现代化并不是抛弃传统,特别是对于中小银行,需要在做深做透传统业务的基础上稳步转型。

部门银行与流程银行

部门银行与流程银行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流程银行以客户为中心,从银行与客户的接触点寻找组织设计和流程设计的逻辑起点。部门银行则以银行内部的职能分工为基础,将相似的职能组合在一个部门。二是流程银行以业务流程为基础,而部门银行则以部门为基础。流程银行将各种工作、活动、员工和资源围绕业务流程来组织,所有参与某一特定业务流程的员工被组合在一个小组内,而不是分散在各个不同的部门。部门银行则将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分配在不同部门之间,结果是,同一工作任务面临着多个部门的管理,尽管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负责人,但却没有全流程的监控者或负责人。三是流程的简化和压缩可以使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流程银行呈现出扁平化的结构特征,而部门银行组织结构特征是“金字塔式”的科层制。

当前,国内银行业创新和变化已经成为常态,而且节奏不断增加,银行需要以流程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更好地设计组织结构,以贯彻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银行的前台、和后台以及它们在业务流程上的相互关联需要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优化。与流程再造相关的是,银行业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流程或业务流程的核心环节,将其他流程或环节外包给专业的服务提供商。银行价值链的一些构成要素被转移到价值网络这一支柱。随着银行业更多地采取外包策略,战略合作和供应商在银行业商业模式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加。外包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外包内容和外包方式,还取决于外包关系管理。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商业模式;利益相关者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2月15日

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数量增长迅速、运行质量稳步提高、规范程度不断增强、合作领域逐步拓宽等特点,但仍存在产业化程度较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等问题。管理大师德鲁克说过,当今企业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商业模式,就是社员、供应商、顾客及其他合作伙伴等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包括定位、业务系统、关键资源能力、盈利模式、自由现金流结构和投资价值等六个相互影响的要素。

一、定位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位,就是专业合作社应该做什么,它是专业合作社商业模式体系的起点,包括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进入什么样的市场,深入行业价值链的哪些环节,选择哪些经营活动,与哪些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怎样分配利益等。

第一,要对专业合作社的业务进行定义。一是根据专业合作社销售的产品或服务定义其业务;二是针对某类客户群的需求定义专业合作社的业务;三是依据专业合作社所处的行业价值链环节确定其业务;四是按照专业合作社的关键资源能力及其组合定义其业务。

第二,要锁定专业合作社的目标客户。一是超越目前所卖的产品或服务,识别产品的隐含功能,探寻专业合作社的潜在客户;二是确定合适的客户标准,用以识别目标客户;三是寻找需求和专业合作社独特资源能力相匹配的客户。

第三,要确定应该向目标客户提供什么样特征的产品或服务。尤其要关注客户的核心需求,在所有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中,确定应该将哪一种作为重点。

作为农民自愿联合、民主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定位,可以概括为对内服务、对外经营。通过开展经营服务活动,解决社员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生产资料采购供应、技术服务、新产品引进、产品销售等问题,改变单家独户进入市场势单力薄的弱势地位,解决农民进入市场的难题。只有根据当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需求,围绕当地有特色、有优势、有规模、有效益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进行业务定位,围绕当地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的主导产业做最擅长的事情,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开展服务,专业合作社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例如,灵寿县灵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正是围绕食用菌这一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的。灵寿县是北方最大的食用菌种植和集散地之一,2002年被河北省农业厅授予“食用菌之乡”荣誉称号。灵洁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把单打独斗的菇农组织起来,实施产业化、订单化、品牌化经营,带动了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目前,灵寿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600万平方米,年产量11万吨,产值7亿元。

二、业务系统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系统,反映的是专业合作社与其内外各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交易关系。构建业务系统,就是确定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种类及交易内容和方法。专业合作社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包括市场关系、契约关系、租赁、特许、参股、合资和全资拥有,等等。业务活动由相应的工作流、信息流、实物流和资金流组成。

建立专业合作社的业务系统关键在于对行业周边环境和相互作用的经济主体进行通盘分析。一是自身拥有或可以从事什么样的业务活动;二是行业周边环境可以提供哪些业务活动;三是自身可以为各个相互作用的主体提供什么价值;四是怎样将这些业务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价值网络。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看,在利益驱动下,各个主体能够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并产生相应的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运动。只要依据专业合作社的定位将这些业务关系和业务活动整合为一个系统,并根据资源能力合理分配各个利益相关者在其中的角色,就能构建起有利于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业务系统。社员依托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获得协作的生产力,增强抗击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而且可以通过横向一体化的规模经济和纵向一体化的加工增值,实现规模种植、批量加工和标准化生产,赢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专业合作社只有与社员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起到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广阔市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保障和实现社员的合法权益,社员才会更加关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另外,专业合作社可以通过与加工企业、专业批发市场、连锁超市企业等对接,成为其稳定的优质生产基地,采取订单农业、委托加工、租赁加工、销售、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依靠合作企业的专业优势、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等,提高进入市场的能力。还可以与其他公司通过投资参股进行对接,使公司、专业合作社、社员之间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例如,藁城市鑫诚种植服务专业合作社,与华奥绿兰公司、藁城市商业有限公司、石家庄龙在田有限公司等农业开发公司合作,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农业采摘、高效农业等,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收益水平。总之,专业合作社应积极与龙头企业进行对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和顺畅销售。

三、关键资源能力

资源包括金融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无形资源、客户资源和关系网络等。能力指在特定业务职能中的组织能力、物资能力、交易能力和知识能力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关键资源能力是指其商业模式运转所需要的、可以控制其他资源能力的、相对重要的资源和能力。

在满足客户需求上,关键资源能力往往占有主导性和支配性的地位。只有紧紧抓住自己的优势,把关键能力发挥到极致,掌控关键资源,满足客户需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一要根据商业模式的其他要素确定专业合作社的关键资源能力。只有和其定位、业务系统、盈利模式、现金流结构和投资价值相契合、能相互强化的资源和能力,才是专业合作社真正需要的。二要以专业合作社的关键资源能力为核心构建商业模式。可以以单个资源能力要素为中心,寻找能与之相结合的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可以对专业合作社内部价值链上的资源能力要素进行有效整合,创造出更具竞争力的价值链产出。

从石家庄市“十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来看,在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品牌化经营等方面的资源能力尤为重要。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综合利用效率、转化增值水平和质量,是增强专业合作社经济实力和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品牌化经营对提高产品质量、提升社会知名度、促进产品销售、提高产品附加值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赞皇县汇川优质核桃专业合作社,自2008年成立以来,不仅带领社员把合作社的1万多亩核桃树进行了品种改良,而且注册了“汇川”牌商标,实施品牌化经营,目前他们的核桃远销北京、上海、成都、广西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合作社靠一家一户产品的聚集撑起了自己的船,社员靠合作社的品牌搭上了通向市场的直通车。

四、盈利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盈利模式,指专业合作社对外经营活动中的利润来源及方式,即合作社如何获得收入、分配成本、赚取利润。良好的盈利模式,不仅能够带来较好的收益,更能为专业合作社编织一张稳定共赢的价值网。

传统的盈利模式往往是“做什么就靠什么赚钱”,其成本结构往往与收入结构一一对应。而现代盈利模式,常常是把主营业务变成“锁定客户”的基础或平台,根据产业链利润及价值分布特点,发现新的关联业务和延伸业务,通过向客户及合作伙伴提供增值服务,获取后续业务收入,实现收入来源多样化。同时,现代盈利模式的成本结构与收入结构不一定完全对应。比如可以通过授权、特许的方式,由第三方伙伴来承担生产成本与市场风险,自己则通过收取权利金或特许加盟费,获取稳定收入。

专业合作社在成长初期盈利模式往往比较单调,但随着竞争地位和资源能力等方面的加强,收入来源多样化的能力也随之加强。例如,赞皇县原村土布专业合作社,现有350台织机、1,000台纺车、1,300户社员,拥有1个总厂、6个纺织加工基地和3,000亩彩棉种植基地,有“原村”牌服饰、床上用品和工艺品等3大类、50多个品种的纯天然土布产品,2010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万元。2011年以来,利用邻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嶂石岩地质公园等优势,开始建设“土布动手体验”基地,研娃娃、布玩具、布装具饰品等“原村”牌旅游产品,设立专业社旅游产品专卖店,打破了单一的盈利模式,向多点盈利转变。目前,其土布产品已被确定为石家庄市红色旅游纪念商品。

五、自由现金流结构和投资价值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由现金流结构,是其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收入扣除现金投资后的状况。预期未来可以产生的自由现金流的贴现值,就是该专业合作社的投资价值。

从自由现金流的角度分析,提升专业合作社的投资价值,应从减少自身投资规模、降低运营成本、增强自由现金流的持续成长能力三个方面着手。合理控制原料和成品库存,减少应收账款,加快资金周转,强化融资能力,优化资产结构,减少单位销售收入对应的固定资产和运营资本投入,是改善自由现金流结构、提高资本收益水平的重要抓手。例如,永清县民盛瓜果专业合作社与北京市物美超市签订的农超对接协议,把原来的场地费、进店费变成了利润提成。目前,该合作社在物美超市开设了10个“民盛园”品牌菜专柜,每天至少卖出30吨鲜菜,减少了资金投入,降低了运营成本,增加了社员收益。好的商业模式,往往能够有效聚合资源能力,形成竞争优势,以更少的投资、更低的运营成本获得较多的收益。

构建成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商业模式,应坚持开放办社原则,立足当地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编织将社员、供应商、顾客及其他合作伙伴的交易活动有机联结的纽带,把关键资源能力发挥到极致,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连锁超市对接合作,以精致的产品、优质的服务切入其产业链条,增强专业合作社的核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农业金融商业模式范文第5篇

龙江银行所处地域的金融业并不发达,却通过走差异化竞争之路,掘金“三农”和中小企业市场,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异军突起。龙江银行的资产和存款规模的增速和增量均居黑龙江银行业首位。

龙江银行为何能实现超常规发展?这得益于其形成了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创新体系,不断孵化出新的金融服务品牌和产品,建立了“惠农链”农业供应链金融、“龙易贷”IPC小微信贷、“小龙人”社区银行、“资智通”准投行业务、“梧桐树”资金业务、“汇德利”票据业务、“龙汇通”国际业务、“龙e网”网上银行等为核心的金融品牌服务体系。

龙江银行于2009年在原齐齐哈尔市商业银行、牡丹江市商业银行、大庆市商业银行和七台河市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合并重组而成。龙江银行为了优化股东结构,引入了黑龙江省大正投资集团、中粮集团、黑龙江北大荒集团、上海(上实)集团、上海国际集团等战略投资者。

龙江银行行长关喜华近日接受了《经理人》专访,这位既懂金融,又懂农业,还深谙企业管理之道的银行家,不但对龙江银行的发展战略深入调研,还用她的个人魅力引入了国企中粮这个大的战略投资者。从中粮引入的不仅是资本,还有中粮的6S管理和企业文化,并通过中粮庞大的网络拓展营销渠道、建立村镇银行、引入创新产品,实现快速扩张。

关喜华一直强调一个理念,“我们在做产业的引领者,不能向客户等靠要,而是要培育客户,培养企业家,让中国的农民企业家做强现代农业产业,让中国的中小企业成为产业缔造者。”

以“农”为本的差异化战略

龙江银行的崛起浸透着关喜华的心血,她原为大庆市商业银行董事长,在探索中小银行的差异化、特色性发展战略中付出了极大的艰辛。走差异化、特色化、社区化、专业化和精细化之路,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农业产业银行,是她的理想。

这一定位既与龙江银行所在的黑龙江农业大省的地位相契合,更与关喜华农学背景息息相关,加上有中粮集团和北大荒集团参股,这一切都让龙江银行具备了天然的服务农业的DNA。

龙江银行力求成为农业供应链金融专家、中小企业金融行家、社区居民金融管家,摆脱同质化竞争,成为兼具系统理论和社会影响的专业特色银行。

关喜华对国内外银行的农业投资有深入研究,“国内外定位为农业产业银行的并不多,在银行家和投资者眼中,农业是一个高风险、附加值低、回报率低的行业,即使在拥有高度发达农业的美国,也没有一家专门做农业金融服务的银行,大银行也很少涉足农业金融服务,涉农金融服务在各家银行的配置中只占0.5%左右。”

农民贷款没有质押品,土地没有产权,按照传统的思维这块业务根本没法做。龙江银行是如何找到脆弱农业的财富密码?

农业靠天吃饭,是个高风险行业,如何找到农业供应链的风险点?如何有效控制?关喜华想到了核心企业,如果围绕核心企业做成一个全产业链,带动上下游,这个供应链抗风险能力就比较强。

关喜华介绍说,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最早产生于龙江银行大庆分行,将金融和农业产业链相结合而研发的涉农金融产品。黑龙江省肇东市五里明镇首先作为试点,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银行+保险+政府+科技+信托”的开放式农业供应链金融框架,又称“五里明模式”。这种模式通过挖掘农业供应链成员的内在合作关系,能够借助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管理功能,对分散农户贷款业务进行批量化操作,低成本、低风险开展业务,有效解决了农村要素资源难以流转、抵质押条件缺乏、信息不对称和农村金融风险大等瓶颈问题。

目前,龙江银行的农业供应链产品“惠农链”贷款余额近百亿元,累计投放400亿元,覆盖耕地5000余万亩,惠及农户和就业人群近600万人。黑龙江省201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1114.1亿斤,一跃成为全国粮食总产量和商品粮双第一的省份,农业方面的金融创新和服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关喜华在沃顿商学院作了《农业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专题研究报告,这是中国商业银行农业供应链金融案例研究首次登台世界顶级商学院。

塑造品牌提升竞争力

对于金融品牌的重要性,关喜华深有体会。龙江银行刚成立两年多,还属于创业初期,尤其像银行这样的行业是靠品牌赢得客户的,在品牌未形成的时期是靠人力,靠精神在拼。但光靠人去拼是不可持续的,龙江银行从去年年底开始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品牌服务体系。

关喜华坦言,没有品牌战略,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力都会降低,客户的需求也很难满足。银行长时间没有自己的品牌,就会失去客户,按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一个客户使用4到5个产品的时候,客户的黏性就很高了。

中国的企业过去不太注意品牌,只埋头做加工,将中国变成了全世界的加工厂 。但是,中国的企业发展到今天,应当有条件开始重视打造品牌了。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市场定位非常重要,关于市场定位,关喜华有三点心得:第一,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能够提供什么以及如何提供,即要准确把握市场的趋势,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提供服务;第二,要思考我们能够为客户提供哪些增值的服务,有品牌与没有品牌的差异,或者说这个品牌与那个品牌的差异,避免同质化;第三,在确立市场定位的过程当中,要有投入产出的概念,因为服务要付出成本,通过服务的付出,得到的收入要能够覆盖成本并有盈余。只有这样,品牌才能够持续,才有生命力。

龙江银行是国内第一个提出社区银行概念的商业银行,通过与客户零距离接触,让品牌服务深入人心。据介绍,龙江银行在社区设立“小龙人”服务站,为社区提供政策咨询、代缴费、ATM 自助存取款、信用卡还款、管家服务和金融信息等服务。在社区设立“小龙人”服务点,为社区提供代缴费、信用卡还款和金融信息等社区服务。

准投行品牌“资智通”

龙江银行的存贷比一直在30%以内,这一直困扰着龙江银行的发展,如何为大量闲置资金找出路?龙江银行在全国城商行中率先推出准投行品牌“资智通”,通过金融创新让资本实现高效运行。“资智通”向中小企业提供“引资+引智”多元化金融服务,成为中小企业的财务管家、上市帮手和综合金融服务商。

关喜华坦言,龙江银行一成立就赶上国家宏观政策调控,贷款规模增量很小,而另一方面,龙江银行的存款增量处于一个超常规发展速度,增速和增量都处于全省所有银行的第一位。金融创新成为龙江银行的不二选择。按照规划,“资智通”投行业务不受网点的限制,可以将产品服务推广到全国,成为龙江银行未来的核心产品,同时也会培育更多的产业家。

与之相对应的是,企业也需要银行提供除传统信贷业务之外的服务产品,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缺乏对市场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另外许多企业由于人员配备不到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相对滞后于企业的发展目标,这不是单靠资金就能解决的,“资智通”拥有专业的服务团队和合作伙伴,给企业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即“引智”服务,为不同企业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特色产品和服务,有针对性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难题。

作为一名银行家,关喜华看到了银行业发展的隐忧,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以及产业资本市场的成熟,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越来越多,银行的吸储能力和放贷能力会越来越弱,存款和贷款的量都会萎缩。因此银行必须考虑中间业务生存,做理财产品和投行业务。如果不开始培养中间业务收入的能力,不研究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去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银行业的未来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