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商业银行的主要负债业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商业银行 负债 管理会计
商业银行是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经营货币的企业和资金供需方的媒介,但仅靠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远远不能满足其资产活动的需要,这个资金缺口的弥补有赖于银行的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提供了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资金来源,因此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负债管理方面明显较为薄弱,加强其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刻不容缓。
早在2005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就“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问题已达成了五项共识:以降低资本占用为中心,大力调整资产结构;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调整负债结构;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以扩大非利息收入为基础,逐步调整收入结构。自此,负债管理被重新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人民币对公存款业务面临发展困境,“季末效应”异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银行客户的信贷投放,牵制了商业银行业务新产品推广的精力,也削弱了公司业务在商业银行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可以讲,负债管理理念的科学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客户结构的合理性,也影响着资产业务的发展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先进的负债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历史数据的分析,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理念,初步构建了一个适合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体系,以期建立负债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念
(一)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主要从当地市场筹集,与购买的资金相比对利率敏感性弱、利息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强,核心存款的拥有量是衡量商业银行价值的标准之一。核心存款主要包括四部分:
活期存款账户(ddas)。在国外,该类存款指不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银行只承担处理成本,为弥补处理成本,可以根据账户的使用频率或余额收取费用,比如对“不足量资金”的收费;其他可签发支票余额。该类存款指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称为“可转让支付命令”或now账户;储蓄账户。主要指存折储蓄账户和卡储蓄账户;小额定期存款。在美国,定期存款(cds)根据面额或规模分类,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上限(10万美元)为临界点,10万美元以下为小额定期存款,以上为大额定期存款。
核心存款管理的意义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且利息成本较低。假定其他条件相同,核心存款较多的银行具有较强的付息成本优势。
(二)管理负债
管理负债(或“购买的资金”),是银行资金来源中的“热钱”。与核心存款相比,管理负债是在国际国内市场筹集的、对利率相对敏感的不稳定资金,主要包括在国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在国内分支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购买的联邦基金等。
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回顾与管理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
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其核心存款与管理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相差较大,并且银行资产规模和核心存款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规模越大核心存款所占比重越小。除活期存款(ddas)外,这一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类银行。美国1985年到1995年11年间四类规模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基本验证了这一规律(表1所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的回顾
1.第一阶段(1989-1996年):企业存款为主、储蓄存款为辅的“二元模式”。在这一阶段,由于网点覆盖面有限、客户认知度不高,储蓄存款规模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成立初期,迫于扩张规模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积极拓展公司业务、吸收企业存款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营销策略。
2.第二阶段(1997年至今):企业存款存量占优、储蓄存款增势良好、管理负债增速明显的“三元结构”。随着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企业存款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由于网点的增加,银行负债业务呈现出了新的形式:企业存款在负债业务中占比逐步下降,储蓄存款稳步上升,以同业存款为主的管理负债也明显增加;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在震荡中呈增长趋势,基本保持在60%以上,定期存款则呈下降趋势;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呈增长趋势;若以对公存款和对私存款划分负债(将管理负债计入对公存款),则对公存款仍占负债总额的60%,但呈下降趋势,对私存款稳步增长,达到负债总额的40%。
(三)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现状
从业绩考核角度来看,银行对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剔除同业存款后,主要分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两大类,以日均增量考核为主,时点余额增量考核为参考,并没有根据各类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进行分类,也就无法计量和考核各类负债的成本。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体系构建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积极吸收储蓄类存款、着力优化企业存款结构,降低负债业务成本、增强负债业务稳定性;同时灵活运用管理负债、发挥资金蓄水池功能”的思路,并初步构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新体系。
(一)基本原则
1.负债成本最小化原则。每一项资金的总成本包括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其中非利息成本包括分摊到该项负债资金的全部营业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及营销费用的分摊等,总之,要将吸收该项负债资金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归集并分摊到该项负债。实务中,可以根据负债资金对利率的敏感性将其分为核心存款、管理负债两大类,再依据其所承担的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的不同进行细分,最终通过计量、控制全行加权资金成本,实现负债成本的最小化。
2.客户关系最优化原则。本文认为,评价负债结构合理性的标准是:能否与资产业务结构相匹配并创造最佳的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基于这一标准,商业银行总是试图通过“交叉销售”让现有客户接受其更多的服务,以便用其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抵消净利差的收窄。为此,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议满足客户信用要求,如贷款承诺、信用额度,在核心存款不足时,为了维持最优的客户关系,将更多的考虑吸收管理负债。
3.合理规避监管的原则。和其他形式的价格控制类似,存款利率上限监管造成了资金供求关系的扭曲和低效。因为存款利率上限虽然监督了商业银行所支付的显性利息成本,但是却迫使银行通过支付相同甚至更多的隐性利息或者寻求利率市场化的负债资金以抵消监管的影响。
4.灵活性原则。进入负债业务发展的“三元结构”时期,灵活掌握管理负债在全行负债业务中的比例、适度调控高成本的企业大额定期存款、积极发展储蓄存款将成为负债管理的有效办法。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占比,降低定期存款占比、严格限制高成本的协议存款,实现负债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初步框架构建
核心存款。一般包括:储蓄存款、企业存款(扣除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具体金额标准需进一步测算)、机关团体存款、农业存款以及其他存款;管理负债。一般包括:企业大额定期存款、财政性存款、金融债券、应付及暂收款、卖出回购证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往来、委托及投资基金存款、金融机构贷款基金以及各项准备。
应当说明的是,核心存款和管理负债的比例及其内部各项负债的比例应当结合其银行的规模和在同业中的地位而定,核心存款是基础,而管理负债具有一定的“蓄水池”功能。
(三)技术支撑
数据集中后以及管理会计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其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1.区别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套横向的、模拟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以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和以资产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在功能定位时可区别对待,前者更适合为成本中心,而后者更适合为利润中心。若不做区别,在目前以净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策略下,必然会导致更多经营部门“为利是图”,用更多的资源去竞争有限的资产业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在于为具有成本中心性质或具有利润中心性质的不同部门建立一个价格协商、自由交易、利益分成的市场化机制。简单讲,办理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的部门可以根据业务的成本收益自行选择、自由交易,分行的职能在于提供和规范这一机制。若客户经理由分行集中管理,这种交易的主体则由部门演变为客户经理。
2.将成本核算到具体的产品,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个纵向的、以条线考核为主的管理会计考核体系。事实上,办理资产业务的部门(资金需求方)和办理负债业务的部门(资金供给方)在交易时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项业务,而非某一个部门,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负债业务还是资产业务,其成本必须核算到具体的某一项或某一类业务。也就是说,必须为每一项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定价,而不是粗略地为一个部门定价。
3.全面计量利息成本与非利息成本,在银行内构建一个各类负债的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与以往财务会计成本概念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成本蕴涵的不仅仅是显性的利息成本,更重要的是非利息成本,其中包括正常的营业性费用分摊以及该项业务所隐含的超额服务及营销管理费用。现实的例子是:频繁交易的账户理应承担较多的服务成本;存款余额大户往往意味着须承担更高的营销维护成本。
(四)配套措施
1.建立以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为交易对象,以客户经理为交易主体的市场交易机制。须注意的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存款低利率、零利率化及管理负债利率上限的市场化,决定了资产业务引导负债业务、负债业务必须满足和匹配于资产业务;从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的角度分析,资产业务是负债业务的成本动因,相应负债业务所产生的付息成本与非付息成本应该通过其所匹配的资产业务得以补偿。
2.建立以产品创新为手段、以“交叉销售”为模式的负债业务营销机制。管理负债由于对利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吸收管理负债更多的是借助于较高的利息支出。不同的是,核心存款由于利率上限管制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将更多地借助于非利息成本支付或产品创新、“交叉销售”来吸收。显然,后两者为上策。
参考文献:
1.葛奇著.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李杨勇等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负债是银行经营的先决条件,是其开展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基础
银行要开展资产业务,首先必须具备资金,而银行作为高负债经营的金融企业,自有资本占银行所有资金的比例很小,也就是说,银行主要是是依靠负债获得资金的。因此,负债的结构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银行资产业务的规模和效率。同时,在开展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过程中上,银行与社会各界广泛接触、建立联系,这样就为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客户资源,打下了基础。
负债业务是银行维持资产增长的主要途径
在金融自由化、金融全球化的国际竞争环境下,银行出于生存和获利的动机,必须不断地扩张资产规模,将资产的增长率维持在一定水平。而银行要保持一定的资产增长率,必须保证负债规模的稳定增长,只有负债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给资产的增长提供后续的资金,由此可见,负债业务对于银行的生存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负债业务直接影响银行资产价格的确定
银行资产的价格是根据负债的资金成本确定的。如果银行筹集资金的成本过高,那么将造成资产定价过高,从而丧失大量客户,使银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威胁银行的生存。
负债业务是银行获得流动性的主要方法
银行可以通过资产和负债两种途径获得流动性,两种渠道互为补充,其中负债是银行获取流动性的主要方法:一方面,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可以聚集大量的可用资金以确保正常合理的贷款需求和存款提取的资金需要;另一方面,银行通过负债业务可以确保应付临时性的资金需要,从而达到银行流动性管理的要求。
此外银行的负债还是银行与社会各界联系的桥梁,更是构成社会货币供应量的重要部分,负债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可想而知。既然负债对商业银行如此重要,那是否意味着负债越多越好呢?以下我们从存款负债与借款负债两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中,存款负债占了很大的比重, 一般占银行负债总额的70% 以上。它是银行负债业务的重点,也是银行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之一。一般而言,存款负债主要包括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一些创新的存款工具,它们都具有被动性的特点,因此存款负债也被称为“被动负债”。商业银行吸收存款,是以支付存款利息为代价的,若存款过多,相应的利息支出也会增加,从而造成银行负债成本增加,若市场上没有足够的贷款需求,吸收来的存款得到不到充分运用,无法为银行获取更多收益,就会造成资金闲置浪费,给银行造成损失,甚至可能导致资本市场的萧条和经济衰退。另外,银行增加存款往往是通过提高利率的手段实现的,即“高息揽存”,这种做法会使银行的成本进一步加大,不利于银行经营的盈利性的实现。
虽然存款构成银行主要的资金来源,但仍有存款无法满足贷款和投资增长需求的可能,此时,银行需要寻求存款以外的其他资金来源,即需要借入资金来满足银行的资金需求。银行的借入负债按照期限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其中短期借款主要是通过同业拆借、再贷款、再贴现、回购协议等方式筹集的,而长期借款则主要通过发行金融债券来筹集。相对于存款负债,借入负债的成本更高,风险更大。
短期借款具有在时间上和金额上相对比较集中的特点,若不对其期限结构做出合理安排,盲目扩大短期负债,可能会引发银行的流动性风险,有损银行信誉;另外短期借款的利率要高于同期的存款利率,且随着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化而变化,当市场资金紧张时,短期借款的利率就可能急剧上升,使银行面临较高的利率风险。
长期借款通常用来满足特定用途的资金需要,期限长,成本高。因此如何做好金融债券发行和资金运用的衔接工作成为重中之重。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资金平衡的要求, 制定好相应的债券发行计划、用款计划和还款计划, 尤其要注重发行债券所筹资金在数量上和效益上与用款项目相衔接。若发行过多,即长期借款过多,就有可能出现边发行边闲置的现象,所筹资金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给银行造成损失。
关键词:商业银行;负债管理;负债结构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商业银行在社会层面作为金融中介机构,起着促进着社会资金的合理配置,为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社会财富的有效积累发挥作用。同时,从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的金融企业层面上,必然会要求其经营模式以高负债经营为主要特征,实现以小搏大的经营效果。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提供了其绝大部分的资金来源,因此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强负债业务的妥善经营管理刻不容缓。
一、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经营现状
1.商业银行负债经营分析
从商业银行的业务分类角度来看,客户存款是银行的主要负债,约占负债资金来源的80%以上,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款项是仅次于客户存款的负债来源。此外联行存款、借入款项或拆入款项或发行债券等,也构成银行的负债,但在各家银行银行负债占比各有不同。而随着金融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相继研发了一些了新型的负债工具,包括发行金融债券、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出售或发行商业票据等,这些新业务既大大丰富了负债业务的分布,也日益成为负债业务发展的增长来源。
从商业银行的负债类型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所反映出来的负债部分按照结构可具体分为存款负债,借入负债和其他负债。存款负债,又称被动负债,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负债,在银行整个负债中占有重要地位。借入负债,又称主动负债,按照期限长短,可划分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其他负债,主要是银行在结算中形成的临时性负债和应付未付款项,包括应解汇款、汇出汇款等。
2.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
从表1中的数据来看,截止2014年9月30日,中国规模最大的五家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中,存款负债占据绝对比例。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的客户存款负债占比均在80%以上,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的客户存款负债占比相对其他银行较低,但也占据负债的绝对大量份额。另一方面,通过表2的“利息成本/客户存款”一栏,可以对各家银行客户存款负债的成本得出直观的估计。其中,交通银行的数据明显高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指标,反映出其客户存款资金获取的成本要高于其他银行。
以上表格从数据上反映了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中,客户存款仍为主要构成,同业存放作为排名第二的负债来源仍然占比较小。各家银行的利息支出成本基本与各家银行的负债总额相呼应,从侧面说明了各家银行的利息支出成本管理处在同一水平。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的问题
1.存款产品供应单一,以期限决定利率为主
我国商业银行存款产品价格决定要素由期限和利率确定,而利率又和期限挂钩,存款产品一旦期限确定,其基准利率水平及最高上浮比例也就确定了。因此我国的存款产品定价实际上只有取决于期限,从而使得我国存款利率的“期限特征”十分明显。这种僵化的供给机制并没有考虑不同商业银行在经营产品能力上的差异,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各家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的产品大同小异。产品设计主体错位,导致银行不能够根据自己的优势来定位,银行无法实施差异化战略。从客户角度讲,因为各个银行提供的产品看起来都是一样的,也就没有选择产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主动负债在负债业务构成中比例较低
根据表1中的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构成中,客户存款在总负债中的比例普遍在80%左右,而这部分存款在银行负债构成中属于被动负债。近两年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总量仍然在持续增长,但是如果将主动性负债和被动性负债分开来看,这两部分在都有所增加的同时,差额却一直在拉大。通过对比研究,国外银行的被动性负债水平普遍低于我国,主动负债在这些银行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对比可以清晰的看出我们的主动负债业务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虽然中国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也在逐渐多元化,例如从2002年开始出现的金融债券,并且近年来比重在逐渐提高,但是与上述国家相比,主动负债在总体负债中的占比仍然偏低。
3.负债资金来源短期化倾向愈发明显
我国主要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短期负债占比过高、中长期负债占比较低。活期存款和可提前支取的定期存款的比例在50%以上,说明活期存款在商业银行总负债中占有重要地位,加上较短期限定期存款以及未到期提前取现等等现象,长短期负债存量不稳定的问题更加突出,使得商业银行流动性危机隐患增加,不利于各项资产业务的展开。长期以来,人们的理财意识薄弱,使商业银行没有产品创新的客观动力。尤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资金是高度集中的,分配到人们手中的现金仅仅够生活支出。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增加,人们的投资意识逐渐增强,这也是银行改变负债资金来源短期化的有利契机。
三、优化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扩宽银行负债来源
在商业银行存款产品趋于同质化的情况下,加强针对性的客户服务创新是有效扩大负债规模、调整负债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改变僵化的服务心态、增加客户自助办理业务的网上渠道、扩展信息咨询服务类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银行负债业务做大做强。而这些措施的最根本来源,在于各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品牌形象建设。如果服务的核心动力解决了,服务的外在表现必然会水到渠成。
2.加快负债产品创新,挖掘客户潜在需求
金融产品的销售越来越受到银行的重视,各类金融理财产品也层出不穷。理财产品市场的迅速扩张在优化负债结构、促进创新金融产品等方面给银行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是,在理财产品市场的迅速扩张背后,更为关键的是理财产品的不断创新。否则,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负债规模的扩张会直接带来负债业务风险的加大。只有金融机构更注重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加快针对特定类型客户的产品创新,才能在扩张负债规模的同时,规避负债风险、促进负债结构的合理转变。
3.制定负债管理策略,落实不同需求匹配
在市场风险不断的今天,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不能仅仅盯住负债规模,更要注重银行负债资金的期限长短、利率高低配置。具体的负债管理措施最终会落实到具体的客户中,对于一些自身实力雄厚、处于热门行业的企业要增加服务品种,为优良客户制定适合其特点的负债产品,做到优良客户不流失,并不断增加新客源。而对于普通储蓄客户,也要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其产品需求,将商业银行的负债管理意向与客户需求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李杨勇,等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小宪.加速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J].金融研究,2003.
[3]孙兆斌,陈建斌.后危机时代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J].新金融,2010.
关键词:中外资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 优势
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和核心竞争力,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业务,目前仍保持着高速的增长能力,然而该业务在我国的金融业却仍是一片尚未被全面深入开发的领域。
本文试从中外资商业银行的比较出发,具体讨论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资与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概述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根据传统,是指银行不需要使用自有资金提供服务收费经营业务。它与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间业务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而不是在侧有身份的债权人或者债务人,不过扮演着中介服务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创新,从不冒险到带一些风险,如各种各样的保证、承诺、代保管、质押业务在处理这些业务,银行客户不但出售银行信用,也为客户担当一定的风险;从使用自有资金的不断进步,与一定数量的钱,如融资租赁融资业务,业务;永不占有客户的资金占用客户款项,如银行汇票结算,“出口汇款”账户的资金和外汇结算业务“应解汇款”的资本账户是一个典型的“无息负债”。但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不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当期损益和投资预期,改变银行资产的报酬率,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架马车”。
二、中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与差距分析
(一)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
1、网点密集优势。中资银行商业网点多,在我国消费者中认知度高,所以个人零售业务较外资银行占有绝对优势。虽然零售业务的单笔业务量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性个人理财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零售业务的总量乐观,且其增长空间也是巨大的。
2、信息优势。由于我国经济主体的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外资银行作为舶来者,对我国各类经济主体的信息掌握渠道有限,在适应和本土化方面不及中资银行。
(二)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差距及其原因
1、缺乏有效、完善的宏观政策法规的支持,无法实现混业经营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这使得商业银行只能局限在传统业务上。200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但该规定主要以业务为主,对那些有负债的业务以及关系重大的中间业务如投资基金托管等则限制严格,在实际运作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2、经营业务传统,创新空间较小
从业务品种看,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技术含量高的咨询类、代客户理财类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开展较少,特别是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类工具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些国外已经成熟的金融产品在国内甚至还未实现零突破。
从收益比重看,在西方国家银行中,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普遍占4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达到了60%,而我国四大银行中,中间业务所占比重平均仅为8%左右,中国银行最好,但也只占到19%,而且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中间业务。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具有高收益、高附加值、低成本及低风险的优良特征,对此,我们要在遵循一定创新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中间业务的新品种或扩大原来品种的范围,并在技术上、管理上、制度上同步创新。
(一)中间业务系统管理的创新
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涉及的许多部门用的银行和商业的交叉点上,所以,必须创新中介业务的创新模式,建立一个统一的中间业务创新的管理体系,以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特别地:
1、应该实现中间业务的整合与资产负债管理整体功能的商业使用的优势。
2、应按各种中间业务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内在联系,将所有的权限管理功能的中间业务的银行分别对各种相关专业部门承担。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要坚持“获利能力、流动性、安全性”原理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且还必须树立讲中间业务相当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经营观念,必须有强烈的竞争和盈利的概念,就会渐渐没有推开在商品化的商业业务。这种商业化中间业务的服务虽然可以树立企业形象,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商
业银行发展应该是他们自己的事业,这一概念的根本转变为知识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支柱产业来抓,树立中间业务新的管理理念。
(三)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
根据国内外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集中以下两方面:
1、代收代付业务。代收代付是业务的主要创新点,但由于缺少一体化,许多公司缺乏规模、类型、数量少、单笔金额,并给出了相应的凭证成本、人工成本较高。因此,所有的商业银行可以合作进行的“检查”,提高系统收集和付费的效率和效益。
2、咨询业务。咨询业务是商业银行提供相关的国民经济,企业的市场、国际金融和货币信贷、管理机构、法律、法规的规定,和信息的观点站在中间人,为客户做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客户做出正确的决定建立一种面向服务的商业银行良好的服务。银行扩大咨询业务,可以增加银行的收入,建立与客户的良好关系,扩大银行、设立银行形象。
参考文献:
[1]辛光中.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j].科技资讯.2007(28).
【关键词】流程银行,基本模式,模式设计
流程银行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和渐进的过程,它以客户为中心,以业务流程再造为基础,涉及到银行的所有业务、部门和分支机构,需要人力资源和信息等各个方面的有序配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在改革的过程中循序渐进,不断进行调整优化。因此,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欧洲模式即渐进式的改革模式更适合我国的农村商业银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具体的模式选择如下。
一、农村商业银行业务流程模式设计
农村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建设是一项非常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需要从多个维度全面进行。根据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的现实情况,我们应立足于地方经济,以效益为中心,根据为中小企业服务,为社区发展服务的目标,切实进行农村商业银行业务流程建设,加强业务模式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是资产业务创新。贷款是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业务,其创新一是要不断开拓新的贷款领域,进行结构性融资,在资产负债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高效资产。二是要注重贷款方式的转变。农村商业银行可通过寻求融资租赁方式、集合委托贷款方式、买方信贷方式等多种手段,通过产品的开发与整合、贷款效率的提高,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二是负债类业务创新。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主要是以存款为主,这种被动的负债结构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增加了压力。为此,农村商业银行应积极发行一定量的金融债,提高主动负债的比重,以增强商业银行对负债的整体调控能力。三是中间业务的创新。目前中间业务创新的内容大致有以下特点。一是中间业务创新的开展往往以带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开展为目标。二是要针对利率和汇率的变化来创新中间业务,以规避企业的利率和汇率风险。三是中间业务的发展将银行的表内业务表外化,相应增加商业银行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甚至使部分项目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消失。
二、农村商业银行组织流程模式设计
流程银行的组织结构一般为流程型组织模式。许多国际商业银行也采用流程型组织模式,组织呈现扁平化的特征。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在借鉴发达国家组织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同时,应根据其特殊性进行组织结构改造,进行组织流程建设。考虑到农村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需要一个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内部要素的优化配置入手,加大组织结构的改革创新力度,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是要减少管理层次,使组织结构尽可能扁平化。农村商业银行要按照扁平化管理的目标,对组织结构进行再造。二是要扩大员工工作范围,丰富员工的工作内容,让他们加入到需要相互交换工作技能的群体中,并参与决策和工作绩效的评估。同时,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建立以客户需求为核心的一体化业务流程,扩大员工的业务技能和范围。三是要构建多功能、跨等级的项目结构和团队。应积极探索事业部式和矩阵式组织结构,建立业务线垂直管理框架。四是要打破组织边界。利用外部的知识资源,建立技术合作的虚拟组织或知识联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机制。五是要设计智慧型的学习组织。组织结构是提升核心竞争能力的杠杆力量,终极的组织结构应当是持续适应环境并能够不断自我改进的,因而农村商业银行要加大教育投入,开发一种具有学习和的发展能力的智慧型组织结构。
三、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流程模式设计
组织和管理流程的重塑要紧紧围绕业务流程进行。传统银行的组织管理结构因为管理层次过多、信息传递周期过长、部门间职能交叉重叠、业务审批环节过多等原因,导致运行效率低和服务功能差等弊端。
因此,我们应进行管理流程再造。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流程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是要建立和完善合理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效益指标考评体系。提高比如农产品收购等质量较好的贷款的比重;加强季节性收获的贷款项目的本息回收;审核各类贷款的投放条件和范围,支持重点项目或重点发展区域;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信贷管理机制,满足客户需求,推动银行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要设计农村零售银行业务推广方案。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功能不仅仅体现在汇兑业务,更应该学习和借鉴城市商业银行的实践经验,大力拓展农村居民个人金融业务,对其进行细化,合理设计业务方案。
三是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农村商业银行要实现企业化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银行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规范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塑造现代银行企业文化,提高员工职业素养,培养合规意识和风险意识,以此来树立一流的服务标准和完整的农村商业银行形象。
四是要建设统一的、标准化的内部监管体系,使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降到最小。农村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以现代银行内部控制的管理经验为基础,充分发挥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作用,减少和降低风险。内部审计可通过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评价,帮助总部银行控制风险,预防和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1]周浪.农村商业银行流程银行构建的思考[J].金融财会,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