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共享服务的核心要素

财务共享服务的核心要素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服务的核心要素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共享服务的核心要素

财务共享服务的核心要素范文第1篇

【关键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审计;企业管理

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涵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国、跨地区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企业集团对下属公司的管控问题也逐渐突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企业财务流程信息化、岗位分工专业化的组织管理体系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至今为止,全球500强已有半数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集中管理控制体系,而国内企业――中兴通讯早在2005年也已经率先开始建立财务共享中心,而中国电信、中国移动、海尔集团等也正在处于财务共享中心实质性的筹划阶段。随着大数据和云技术的发展,为企业财务信息系统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集中处理和分析数据提供了技术支持。

共享服务约产生于80年代,福特公司在欧洲成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随后,杜邦公司和通用电气也建立了相似的机构,因此国际上对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理论研究开始的较早,研究的内容也更加深入和广泛,Anderson和Lusk认为“财务共享服务是通过在一个或多个地点对人员、流程和技术等核心要素进行整合,将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属性的财务业务集中放到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处理,旨在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促进核心业务发展、整合资源实现战略支撑等目标”;国内尚没有一个权威统一的概念,理解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内涵,首先其对象为与财务及财务相关的各项企业辅活动如财务、资金管理、法律咨询、采购研发等,其次其核心在于“共享”,将企业分散的重复性的业务整合到一个共同享有的服务中心进行处理,有利于企业将资源配置给核心业务,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最后其定位为一个提供服务的中心,这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企业财务部门只是企业的成本中心的辅助地位,企业财务部门转型为利润中心,使其能更加宏观的层面上提供企业战略决策有用信息。

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我国内部审计发展的影响分析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发展无疑对企业的内部审计提出了更多的战和更高的要求。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体系是在原始的查账基础上从低级向高级、从不完备到比较完备发展起来的。在企业财务处于手工操作阶段时,审计人员主要实施的是账表导向审计; 当内部控制制度在现代企业逐步确立时,审计人员主要实施的是系统导向的审计; 当企业全面推行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时,审计人员主要实施的是风险导向审计; 与此同时,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业务和会计处理时,审计实施的是IT 审计技术和方法。目前,面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这个概念产生和发展,审计由其是内部审计需要应时局而变,分析财务共享中心的出现对内部审计的审计方法、审计抽样技术、审计证据的收集等带来的影响。

(1)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促进持续型内部审计的发展

一直以来,审计工作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外部审计都是集中在事后审计,都是在企业业务单元完成一段时间的经营业务之后再对这段时间内的会计信息和数据进行抽查、分析,这种审计方式由于其片面性很难对企业的运营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由于其滞后性,往往在发现问题之后也无法及时纠正偏差,难以弥补企业已经发生的损失。企业的运营情况集中反应在财务数据之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使得企业内审部门可以通过持续的关注企业的财务信息,全面、及时地掌握企业的是否在合理、合规的轨道上运行。

(2)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促进内部审计部门职能的转换

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其重要职能在于企业的自我约束,以及监督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单纯的监督职能使得企业内部审计尤其是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普遍在公司内地位偏低,处于里外不是人的尴尬境地。而对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企业内审部门可以持续关注大集团内部的业务进展、资金运营情况,并且通过对数据的深度挖掘、分析,对数据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通过数据中所反映出来的变化趋势和幅度发现业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管理层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既可以及时纠正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偏离企业战略的错误活动,为企业挽回不必要的损失;也可以通过对变幻莫测的市场信息的收集和规律的总结适时调整企业的战略或者预算。

财务共享服务的核心要素范文第2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系统框架

自1922年H.W.奎因斯坦在其管理学著作《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中首次提出管理会计概念以来,管理会计的发展已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计算机在管理会计领域的应用也积累了很多经典的案例,但总体而言,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仍处于局部摸索和探寻的阶段,至少到目前为止,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尚未形成成熟、系统、完善的体系。与财务会计信息化一样,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是一个涉及面广、复杂度高、资源投入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参与者缜密的构思和布局。财政部在2014年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就曾提出,“鼓励单位将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纳入信息化规划,从源头上防止出现‘信息孤岛’,做好组织和人力保障,通过新建或整合、改造现有系统等方式,推动管理会计在本单位的有效应用”。然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需要应用单位内部的科学规划和海量资源投入,同时更需要单位外部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相关供应链上的组织,在理论、工具、方法以及政策、人才、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推进。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影响管理会计发展中各个行为主体和核心环节进行分析,并构建模型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上,一些先进国家的政府以及CIMA、IMA、ICAEW等国际会计组织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知识框架;在信息化的体系建设方面,过去四十年我国财务会计信息化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效、所积累的大量经验,也为我们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方面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因此,构建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不仅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的概念探讨

按照财政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第802号———管理会计信息模块》征求意见稿中第二条的定义,“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子集,是指以财务和业务数据为基础,借助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整理、分析和报告等操作处理,为企业有效开展管理会计活动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此外,借鉴会计信息化的基本定义,笔者认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应是管理会计信息从人工处理到计算机辅助处理,再到智能化处理的动态演变过程;同时管理会计信息化也是管理会计应用、管理会计理论、管理会计管理、管理会计教育等领域全面信息化的集合体。考虑到对管理会计应用主体的重要性,本文仅聚焦管理会计应用的信息化问题。针对“发展体系”,相关的文献中并没有专门的定义,仅有一些对“发展”和“体系”等名词零星的解释。专家认为,“发展是事物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物质到新物质的运动变化过程”;“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的系统而构成的一个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结合上述定义,笔者认为: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是指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从低级阶段发展到高级阶段所涉及的主体、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包括管理会计信息化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发展要素,发展路径等内容。为深入理解应用单位内外的区别,我们还可以从宏观(外部)和微观(内部)两个视角来探究发展体系。从宏观上看,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主导,以管理会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核心,以信息网络的构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管理会计信息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支撑,以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为依托,以管理会计信息化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管理会计信息安全为保障的综合体系。发展体系是包含信息系统、信息资源、信息安全、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相关政策标准等要素的集合体。从微观上看,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主要是指企业内部信息化事业的发展主体、发展过程和发展环节等,包括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相关部门和人员,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过程和核心环节,信息化事业所涉及的技术、方法、工具、系统、制度、流程、文化等因素。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行为主体和核心要素分析

为构建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体系,首先必须分析影响(或驱动)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行为主体和核心要素。行为主体是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的主要参与者,核心要素是管理会计信息化工作所投入的重要资源和管理活动。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行为主体分析

按照财政部对管理会计的定义,“管理会计是会计的重要分支,主要服务于单位(包括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需要,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与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实施管理会计的行为主体是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在我国已成功实施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单位有传统机械制造企业、装备研发企业、第三方支付企业,连锁零售企业、多元化地产公司、新兴的互联网企业,还有医院、大学和研究机构等事业单位,他们是管理会计活动的主角。当然应用单位不是一个封闭的个体,如欲对其实施有效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相关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信息系统(平台和大数据)供应商、咨询服务机构、教育和出版机构等方面的大力指导和配合,因此,这些组织也是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行为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些组织中,信息系统供应商、咨询服务机构、教育和出版机构等主要是利用市场机制参与应用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为单位有偿提供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软硬件系统、数据资源、管理和技术人才、咨询服务和信息系统审计服务等产品和服务;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作用则是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通过政策、法规、知识和公共资金等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协调社会各方利益以及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二)影响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分析

从国内外媒体披露的有关管理会计文献中可以看到,影响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要素主要有: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工具、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管理会计相关信息资源、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以及与管理会计相关政策法规等。建设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就是要利用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和工具方法对企业活动进行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是信息技术在管理会计领域的集中体现。因此思想、工具、系统、人才、信息资源、安全机制和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是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目前在我国最常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有战略地图、滚动预算管理、经济附加值EVA、作业成本管理、准时制生产方式JIT、本量利分析、平衡计分卡BSC和杜邦分析体系等;最常用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有独立或集成的预算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战略决策支持系统、绩效评价系统、风险管理系统和一体化的财务共享服务系统等;最主要的法律法规有《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规范》、《管理会计基本指引》和《管理会计应用指引》等;在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机制、专业证书体系、人才总体规模等。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的构建

构建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需要首先明确构建的基本原则,再参照基本概念逐层细化和分解相关的行为主体和核心要素。

(一)构建的基本原则

第一,普遍性原则。尽管管理会计信息化是一个个性化非常强的建设过程,每个单位的发展内容、发展水平和发展路径都会存在较大差异,但考虑到体系的普遍性意义,拟构建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体系必须能反映大部分应用单位的一般性规律。第二,系统性原则。即在构建发展体系时,需要综合考虑业务系统、财务会计系统和管理会计系统的内在关系,不能仅单方面考虑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处理过程,否则会割裂各子系统间的彼此联系。第三,层次性原则。即在构建发展体系时,需同时考虑宏观(单位外部)和微观(单位内部)两个层次,既要考虑宏观环境对应用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影响,还要考虑应用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固有的发展规律。第四,动态性原则。即在构建发展体系时,需要以动态、变化的视角看问题,既需要考虑当前的发展现状,也需要结合管理思想、管理工具、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预测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二)发展体系构建

本文提出的发展体系框架主要从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生态(宏观体系)、单位未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架构(微观体系)两个层面展开,同时立足管理会计的应用主体—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对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几个阶段进行了预测。(1)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生态。在相关的生态图(见图1)中,管理会计的应用主体—应用单位是最核心的部分,尽管其信息化发展主要由其内在的发展动力所驱动,但外部的政府主管部门、行业组织、供应链、经济技术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也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在这些外部的影响因素中,政府主管部门指政府财政、审计、金融、税务、国资委、证监会等部门,它们主要通过制定法规、标准、规范、准则、指引等来管理、协调、推动各应用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发展;行业协会(学会)则主要通过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研究知识体系、收集最佳实践来影响单位,其知识体系中主要包括管理会计思想、管理会计工具和方法、信息安全体系、人才培养框架等。在行业协会服务应用单位的同时,先进的应用单位也会通过协会(学会)的渠道将其最佳实践影响到其它单位;供应链指与应用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相关的教学培训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系统供应商等,它们主要提供信息化所必须的专门人才、学习资料、软硬件系统、数据库资源、管理咨询、信息系统审计、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等产品和服务。经济技术环境则通过不断加剧的竞争市场、突飞猛进的信息技术、严管的经营环境以及丰富的公共信息资源(大数据环境)来激发应用单位实施管理会计、应用信息系统的动力。(2)应用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内在逻辑图。需要说明的是,应用单位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逐步演变和发展的过程(见图2),它将从当前的各管理会计子系统(如战略管理子系统、预算管理子系统、成本管理子系统、营运管理子系统、投融资管理子系统、绩效管理子系统和风险管理子系统等)相对独立发展,与财务会计系统、业务管理系统以及外部相关组织信息系统的松耦合阶段(阶段一),发展到利用企业外部网络Extranet整合内外部系统资源,实现内部各子系统高度信息共享的紧耦合阶段(阶段二),最终再发展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重构传统会计模式,构建单位外部生态系统与内部各功能子系统模块间数据充分共享、功能充分融合的阶段(阶段三)。在阶段三的应用单位未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见图3),单位内部已实现了高度的业财融合,在信息输入方面,业务凭证和会计凭证已合并,并实现了电子化和自动化的处理;输入信息不仅来源于单位对外的经营管理活动,还来源于对外部大数据资源的自动扒取;在信息处理方面,基于REA的模型,应用单位将实现内部各项经营管理活动基于资源(Resources)、事件(Events)和主体(Agents)的智能化信息处理,在实现业务活动管理和财务会计管理的同时,实现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的管理会计活动,真正实现了业务和财务的深度融合;在信息输出方面,系统将通过成熟的商业智能(BI)技术,利用数据仓库、智能挖掘、管理驾驶仓,借助于数字仪表盘、虚拟现实等技术动态地、频道化地展示多维业财融合报表信息和实时查询信息,以满足单位内外部管理决策者的需求。除了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环节之外,信息系统还包括了必要的大容量信息存储和深度信息反馈的环节。在阶段三,由于业财系统的高度融合,事实上管理会计作为单独的管理活动会逐渐消失,必将成为与业务活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当然要实现图3所示的未来信息处理的目标,应用单位、信息系统供应商和政府主管部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四、研究的局限性与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财务共享服务的核心要素范文第3篇

关键词:价值链;连锁;门店房租成本控制

目前,我国食品连锁行业的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研究集中在供应及销售领域中,涉及到股权架构设置的隐形战略成本、日常管理成本、门店房租成本等核心模块。房租成本控制研究多发生在传统商业地产行业,而食品连锁行业相对经营模式单一,加上大多连锁行业前身多为经营个体快速复制而来,房租成本费用控制意识相对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房租、运费等管理成本费用的不断上升,加上相对毛利空间有限,为此连锁食品行业盈利空间受到制约。食品连锁企业对成本控制多集中在日常费用控制研究上,而对基于价值链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研究相对较少。

针对上述情况,随着销售模式的转变,传统连锁食品行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该行业基于整体价值链下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基于价值链的管理思想,对食品连锁企业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基于价值链管理的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原则以及成本控制模型,为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提供了参考方法。

一、 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精细化成本管理意识,在成本费用使用、资源分配上比较粗略,统筹规划和精细化成本管理意识欠缺。

(二)成本费用控制缺乏战略型、全面性,只注重单一财务活动内的成本,缺乏对整体的业务流程下成本进行系统控制的观念,费用使用、资源分配均衡性得不到保证,容易顾此失彼,造成资源浪费。

(三)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方法缺失,没有一套与业务体系、内控体系及分析预警体系相融合的控制体系做指导,完全凭借以往的经验及考核指标进行,无法及时发现、判断和处理门店房租成本控制中的问题,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效率及效能低下。

(四)没有建立成本信息效能分析及反馈机制,无法从业务前段、业务过程及业务结果中收集有效信息,也无法完成成本数据模型的搭建,并准确反馈给决策者。因此,决策者只能进行粗放型的成本预测,无法在管控过程中及时进行成本预算的调整。

二、食品连锁企业业务活动的价值链

价值链的概念是由美国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生产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利润是在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过程中产生的,为此,企业要实现利润就必须通过降低每个环节的成本、增加每个环节的价值来实现。

将价值链理论应用到食品连锁行业业务活动中,首先要分析出食品连锁企业业务活动中产生成本的环节,按照价值链的理论,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工作的价值链如图1所示。

对食品连锁企业门店选店业务活动价值链进行分析,将业务活动工作分成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两大类,其中基本活动成本是食品连锁企业成本的主要部分。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产生食品连锁企业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门店选址及房租评估。食品连锁企业经营本质是渠道占用,即通过渠道资源锁定市场占有率,其是后续食品连锁企业发起业务经营活动的核心推动力,因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续经营业绩。后续资源配置、架构涉及都是以此为基础开展,也是企业预算管理的基础。在此阶段,往往需要企业高层会同网点开发部、人力资源部、战略分析部及财务部统筹确定此目标,在实际执行中需要经过网点开发人员扫街选址、多层授权后方可确立门店选址。涉及门店房租转让费会提高审批层级,使用公司格式合同及补充协议,一般房租成本占收入的比率25%左右,而其中的直接房租成本在房租总成本费用的80%

(二)门店房租衍生成本。连锁企业开发门店,因涉及门店大多面积不大,以致房屋的产权归属比较复杂,不乏一些个人出租门面房的案例;为此与房租相关的衍生费用也是相当大的数据,比如房屋的转让费、开票费,这些费用约占房租总成本的15%左右。

(三)门店房租续约及解约成本。食品连锁行业的门店众多,门店的续签工作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工作,如何规划控制续签引起的成本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处理的妥当与否将大大影响企业的房租后续上涨的比例,这部分续租管理成本约占房租总成本的5%。

三、基于价值链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模型

在对食品连锁企业成本动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目标、地域、效能、周期维四个维度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方法,形成基于价值链的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模型,如图2所示。

(一)目标维门店房租成本控制

在食品连锁企业整个业务活动开展过程中,制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总目标,并将预算具体分解到各项活动中,实施预算计划控制与财务内控制度并行的双向管控模式。目的是即使有预算,但并不代表就一定可以做,要做尚需符合日常开支的企业制度;同样合规的事情不代表合理,制度清理范围里的事还需要有预算且在预算范围内,若没有则需进行单独核批增加预算。

(二)单店维门店房租成本控制

因为食品连锁企业的核心组成体就是门店,所以每个门店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利润主体,进行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时,单店维需要考虑承担直接管理费用和总部间接管理费用下的损益,递级来分析单店的盈亏状况,针对每个门店进行盈亏平衡测算;每月针对门店的房租成本费用状况进行贡献分层分析,并建立相似开店周期、开店天数下的门店横向对比分析控制。

(三)效能维门店房租成本控制

效能维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旨在保证费用开支效能的前提下,进行资源针对性投入的控制,需要针对企业不同区域的销售走势,进行例行费用投入和项目性费用投入,并针对费用带来的来客数、成交笔数、单笔流水额进行费用效能分析。同时,组建费用数据库,提炼数据效能分析指标,展开同环比、竞品比的房租成本分析管控模式,然后据效能状况调整配置比率。

四、基于价值链的门店开发成本控制措施

整体控制措施实施企业内控制度与预算额度双向机制,建立询比价及预算额度台帐递减控制体系,前置内控的体系,具体措施如下:

一、制度体系控制

1、 推行门店分级预算额度与内控制度相结合的控制制度:即每家门店根据级别进行预算额度设定,并执行不同审批权限及审批流程,将战略开店房租总预算落实到各级各类门店,严控个体门店的预算额度。

2、建立门店比价制度:据选址模型进行横向比较控制,每家门店费用审批时,据其面积、门店级别进行历史类似门店费用参考核对,差异超过5%以上进行警示审批,超过10%进行正常权限提升一级特批。

二、执行风险导向的成本内控制度,控制隐形成本的发生

为规避房屋租赁间的转让费及二房东房租加成,采用公司规范格式合同,并采取三方协议方可提报房租报核的制度;制定门店合同财务先行审核的前置管控制度,即财务针对房租发票开具、资金打款、有无转让费进行审核,从合同源头规避阴阳合同、资金过个人卡的风险,即对所有房屋合同如涉及二房东,需要签订三方协议,明确资金打款的走向,涉及转让费的要求当事人提供身份证原件,经财务人员对比合同核实后方可执行打款;重点审核合同租金是含税还是未税金额,开票的税点何方承担,一并在合同审核内控制度及签批制度中明确。

三、 推行绩与租金成本挂钩绩效评估机制

落实费用效能与开发人员绩效考评结合的措施:每月财务预算控制部门核实网点开发人员的开发业绩,并在网点开发人员业绩表上签署意见,注明发票是否收回,实际业绩是否达到预估业绩,并进行开发费效比复核;然后在薪资奖金单上签署达标状况,预实结合后再转人事核发绩效工资。

五、结束语

基于价值链理论分析食品连锁企业运行的成本,可以从多方面揭示食品连锁企业的成本费用信息,这些信息对制定正确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计划方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的基于价值链的食品连锁企业门店房租成本控制模型可以有效解决食品连锁企业的门店房租成本控制问题,增强房租成本费用管控实效,提升食品连锁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的盈利及核心竞争能力。(作者单位:伽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企业管理-软件应用:[162874].陈邦虎. SAP应用实务.[M].西南财务大学出版社.引用前言至2页

[2]税务筹划:[126633].吴克红. 零售企业税务总监.[M].清华大学出版社.引用自序至5页,Richard Brason.从小企业成长到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