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学专业培养方向

金融学专业培养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专业培养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学专业培养方向

金融学专业培养方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3-0090-02

随着我国高校办学体制的改革不断深化,以及经济社会对金融学专业人才产生巨大需求的背景下,独立学院也开始纷纷设立与发展金融学专业。与全日制本科院校相比,无论是办学历史、师资队伍,还是学科支撑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还存在着明显劣势和诸多问题,独立学院亟需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本文以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为例,分析当前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创新思路。

一、创新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及发展状况,因此,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重要依据。独立学院要结合自身特色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对人才需要的现实要求,制定金融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这不仅有利于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高素质金融人才,也有利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自我成长。因此,创新高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创新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目的是为地方经济发展输送具有一定金融学知识和技能,能在银行、理财、证券等行业,以及其他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业务及管理工作的专门应用型金融人才。这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题,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实现自我成长,也有利于满足县域地方经济对金融人才的需求[1]。

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方案与一本院校趋同现象。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培训的目标来看,大都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能在银行、证券、保险以及其他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业务及管理工作的专业性人才。这几乎与一般院校对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没有显著差别,因而,出现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现象。独立学院跟随主流主张为“大金融”培养学生,强调金融学国际化发展,而忽视独立学院自身在培养金融学学生方面的特色。从湖南农大东方科技学院的客观实际出发,我们不可能培养出大金融的“高、精、尖”人才,只需要根据农林院校独立学院的特色,以农村金融为专业特色,多层次培养社会亟需的金融学创新型、应用型的人才。

2.专业方向偏重“通才”培养。一本院校金融学专业一般是以院为单位,大都设立了独立金融学院,并且下设各个系,比如保险系、银行系等。不同方向的课程设置除金融专业的核心课程外,还增设与其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这有利于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然而,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大都属于某某学部,比如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的金融学专业隶属于经济管理学部,没有细分专业方向。独立学院没有找准专业方向定位,导致其课程内容没有很好地反映其特色,因此培养出的学生与一本院校金融学专业学生没有竞争优势。通过实地调研来看,有50.93%的学生期望能够更深入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程。

3.学生实践教学与实习流于形式。当前独立学院虽然也建立了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证券投资分析等金融实验模块业务的实验设施,但学院在金融学的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还是不足,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硬件上普遍存在服务器落后、数量不足等现象[2]。如果几个实验室同时上机操作,经常会出现卡住、死机等现象。二是,当前独立学院金融分析软件更新速度普遍较慢,这使得金融学学生没有学到最新的操作技能。另外,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保密性比较强,实习单位接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接收也不会对实习生进行业务操作的培训,更不会让学生亲自上岗操作。比如,湖南农大东方科技学院虽然与某商业银行、某证券公司等相关金融机构签订实习协议,但学生真正参与业务操作实习的机会还是很少,实习更多会流于形式。

4.学生对就业前景缺乏信心。当前金融学属于热门专业,其学生数量扩张速度过快,导致现在金融学每年的毕业生较多,导致其就业压力大,尤其是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状况更令人堪忧。比如,各大银行招聘的时候,第一关是在网上筛选简历,然而银行还是偏向于“985”、“211”等重点学校以及一本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毕业学生。因此,很多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关筛选简历的时候就被淘汰了,在就业时容易被歧视。根据2012级湖南农大东方科技学院金融学毕业生的调查,有57.4%的金融学学生认为用人单位在选择或录用毕业生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有歧视现象;有46.29%的金融学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三、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1.根据独立学院特色修改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独立学院要区别于一本院校的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根据自身实际进行适当的修改,并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一般更注重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而针对高等农林院校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广大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的金融技术与管理人才。依据特色培养目标,对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详细论证,确定合理的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比例,同时增加对金融学科前沿知识的介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人才培养模式更为科学。建议高等农林院校独立学院增设农村金融方向,为农村金融机构、农村经济发展等培养应用型的农村金融人才。

2.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独立学院需要不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拓展校外实习基地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学院可以考虑建立设施完备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利用专业实验室资源和先进的模拟教学应用软件,建成模拟银行、证券等多功能的综合实验室,为金融学学生提供系统操作性模拟实验环境,让学生置身于现实金融业务与工作中,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程度,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对金融工具的运用能力,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3]。独立学院还可以考虑将部分实验室改造为银行营业大厅、企业等沙盘模拟实训,让学生分角色体验职业分工。另外,独立学院与金融部门共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岗位实习,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在培养金融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中的作用。同时,为了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更好地解决各种经济金融问题,可以考虑让学生参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金融活动或金融比赛来进行实习考核,比如让学生参加各银行举办的产品创意大赛等[4]。

3.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独立学院可以通过加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力度、引导学生积极考取资格证等方式来不断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这不仅可以满足市场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成长。对于独立学院金融学专业学生,不仅要进行专业性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还应该考虑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列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独立学院可以邀请成功人士为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以自身经历感染学生;还可以引导那些对农村金融感兴趣的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以此实现自我价值。此外,独立学院引导学生通过考取各种资格证来增加就业砝码,可以考虑开办资格证考试讲座,介绍各职业资格证考试难易程度、考试内容等。

参考文献:

[1]邱晖,许淑琴.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农村金融机构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2,(8).

[2]高蓉蓉.金融学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3,(12).

[3]谢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9).

[4]陶琳瑶,刘颖.金融学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对外经贸,2014,(6).

Research on Independent College Finance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novativon

LUO He-huaa,b,LI Ming-xianb

(a.Orient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College of Business,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8,China)

金融学专业培养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优化

金融学的专业性质和内容特点决定了它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金融学专业的教学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随着信息化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社会对金融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即不仅要有较深厚的社会经济科技理论功底和金融专业知识,还要有较熟练的操作能力,以及掌握金融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但这一环节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也是目前国内高校扩招后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金融学专业发展之快,招生规模之大,如何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如何开设适应市场需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践性课程,是各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高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已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高素质”的育人特色。目前学校理工专业优势明显,而经管、社科专业相对较弱。以金融学专业为例,其人才培养需与其他优势工科专业相结合,面向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变化需求,建立适合行业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研究金融学在矿业、环境、土木等优势领域中的实践与应用,与其他金融类院校进行错位培养,突出我校特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凝练实践教学方向

针对学校在煤炭行业具有较强优势的特点,我们在反复比较、分析其他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需求,根据我校实际,扬长避短,确立了实践教学体系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校在金融学专业下设置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专业方向,其中银行方向主要面向商业银行,当地煤矿企业较多的特点,培养学生成为适应煤矿企业信贷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证券方向主要面向证券企业及工矿上市企业的需求;保险方向主要面向商业保险领域,同时结合煤矿、土木工程、地质环境、化工爆破等方面的行业需求,培养有一定行业知识的保险业人才。结合工矿企业对金融学人才的需求,设置了具有特色的实践课程体系,所培养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二、优化实践课程教学体系

针对互联网金融、微金融等金融新业态的快速发展,我们对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大课程实验的比例。如证券投资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12学时;保险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8学时增加到12学时;会计学课程实验由原来的12学时增加到16学时;互联网金融课程实验由0学时增加到8学时。通过调整与优化,课程实验总学时增加了20%。二是优化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前的课程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做个小论文的形式来完成,由于时间短,学生普遍是找找资料,总结下就完成了,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现在针对不同的课程设计,由教研室教师统一研讨需完成的内容,与具体的任务结合,如保险学就直接让学生完成某一具体的保险理赔任务。另外,还调整了课程设计的时间安排,原来课程设计和相关课程在同一学期进行,经常会出现课程未结束或刚结束就要开展课程设计,学生还没消化理论内容,立即开展课程设计效果较差,现在把课程设计放在课程结束后的下一学期开展,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消化吸收理论知识,然后带着问题去进行,学生反映效果好。通过改革,学生在指导的带领下完成了真实的任务,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三是毕业实习走到企业中,延长了毕业实习时间。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分别联系多家单位组织学生实习,部分学生进行暑期一个月实习,实习后要进行实习答辩,避免以往的走过场。四是毕业设计实行真题真做,题目大部分来自企业或导师项目。部分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紧密结合,实行双导师制,企业导师负责任务完成,校内导师负责论文的撰写及理论分析等。这四部分内容构成了实践教学的核心,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三、探索实践和创新学分改革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对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实践和创新活动给予学分,要求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4个实践和创新学分,主要获得方式包括:参加学科竞赛;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或其它知识产权;参与暑期企业集中实训;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创业实践;主持创新创业项目等。通过实践和创新学分改革,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各类实践和创新活动,学生从活动中学到了课堂无法学习的内容和知识,提高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校出台政策鼓励学生从事实践和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各类奖学金评选上,把实践和创新学分体现在评审方案中,通过加分等政策引导学生各级参与实践和创新。二是对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实行研究生保送鼓励政策。出台相关的研究生保送评审细则,把实践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这为那些课程成绩排在中等偏上,但实践和创新能力突出的学生提供了好机会,这也引导学生不能只管理论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如果只搞理论学习,可能也不会获得奖学金或保送研究的机会。

四、构建实践育人平台

为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校针对金融学专业学生建立了系列实践育人平台,包括校内平台和校外平台两部分。校内平台主要有证券投资实验室、银行业务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保险业务实验室、经管综合实验室、金融创新实验室,承担学生各类学科竞赛任务,电子商务创客实验室主要承担学生进行创业实践,进行创业前期培育等。校外平台主要是各类校外实践实训平台,包括在银行、证券、保险等公司设置的实习基地,在金融实训机构设置的学生实训平台,在电子商务公司设置的微金融或微商平台等。实践育人平台分类明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通过几年的建设实践,目前学校已基本建成了一套系统的实践教学方案,构建了较好的实践育人平台,在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何宏庆.金融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索———基于应用能力的培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83-84.

[2]裴东慧.浅谈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企业导报,2016(16):130-131.

金融学专业培养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证券类专业 课程体系 金融学 证券投资 学科体系

[作者简介]刘建和(1973- ),男,浙江绍兴人,浙江财经大学投资系主任,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证券市场和理论经济学的研究工作。(浙江 杭州 310018)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42-02

随着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断努力使其金融市场全球化,10年后A股市值已经超过12万亿美元。自从中国去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股市市值第二大的国家,中国两大证交所――上交所和深交所的市值总和为4万亿美元左右。而据美国高盛公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股市市值有可能超过美国。

一、提出问题

如此庞大的证券市场需要得到维持以及发展,必须依靠大量的证券人才才能得以实现。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证券市场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复合型、高端型、高素质、具有创新和竞争意识多方面要求并进的特点。培育具有这些特点的人才,有必要对内地的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专业化本土化改革。

林毅夫曾指出“被解释现象的重要性决定社会科学理论的贡献大小”。当前金融大学科的理论主要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发展历史长,制度设计比较完备,而内地金融市场发展时间短,制度建设仍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所以如何利用现代金融理论体系对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进行安全分析,这是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因此,本文认为进行专业化本土化改革研究,就是要把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结合内地金融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专业化和本土化,使得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适应本地金融市场的要求。一方面,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是可以把金融证券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可以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面向实务;另一方面,课程体系改革的结果是培养能够把金融证券理论与中国股市的实践结合起来的人才,这样才能面向金融类企业对于实务人员的需求,推动金融市场合理化发展。

二、金融证券类的课程体系设计

内地学术界对于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立,虽然基本上沿袭海外金融体系的模式,但是受到我国金融体系以银行为基础的特征的影响,金融学专业教育主要以银行管理为主体,与金融学理论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为主体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如此,随着内地证券市场的发展,内地学术界对金融证券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这些成果主要可以归类为宏观和微观两大类。

宏观上,对于整个学科体系的建设诸多学者提出了不多的意见和建议。如“内地金融学内涵界定模糊,理论和学科建设滞后”“美国专业课程设置上比较灵活丰富,培养目标侧重于实用性”“我国金融学的教学有必要跟上时代步伐,增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金融人才”。微观上,主要是对于学科体系中某门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如“应发展实验金融学来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案例讨论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关键环节”。还有个别学者从“分层化教学的角度提出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改革”。

从这些前人的教学改革研究上,不难发现仍具有许多值得进一步发展的方面。目前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置与海外相比差距并不大,也具备了从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经济学到投资学、金融工程、期权期货及衍生工具等一系列课程,也充分应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案例教学的方法。正是如此,笔者认为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症结在于专业化和本土化问题,并试图提出一种针对整个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解决方案。

三、目前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

综上所述,金融证券类学科的理论体系基本上来自于西方,如何利用西方的金融证券类理论体系对内地的金融市场和证券市场进行剖析,以使得内地的金融证券类人才的培养符合内地金融市场的需求,这是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面临的重点,但是现有高校的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更多地专注于理论体系的传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提出,能够有效地解决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实用性问题。总体来看,笔者发现现有的相关课程体系设计存在三个方面缺陷。

(一)论文教学走形式

虽然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培养方案中会设立一些关于文献研读或是论文写作方面的课程,但是这些课程的安排时间一般都是偏向于最后的一个和若干个教学学期。但是对于相关涉及的学生来说可能要求的学分已经完成得差不多了,所以这方面的课程可能会由于选课人数不够或是其他原因而开设不了,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只能依靠自己去自学论文的撰写而缺乏一定的系统性教学。正如孙音在《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一文中所认为的那样,甚至连金融专业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也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而言,论文的教学并不符合专业化和本土化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内地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金融学基础课程主要是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一方面,基础课程体系主要侧重于宏观研究,使得学生对内地金融业的运作机制理解不多;另一方面,课程体系设计偏重理论性的文字描述,相关数理知识类课程相对较少。同时数理经济学方面课程设置虽然比较重要,但实际这方面许多课程有可能设置为选修课且被学生认为难度过高而选择性忽略。

(三)教学内容有偏差

同时内地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学上缺乏专业化和本土化的案例实践。内地相当大部分的投资者在投资分析中以技术分析为主,因此证券分析课程中教学内容也往往偏向技术分析,对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的内容涉及较少。学生也以为A股并不适合基本分析和价值投资,对课程的学习重视程度不足。这种思路的偏差使得固定收益证券和投资学等课程中大量的价值评估内容被学生认为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同时,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中大量使用海外的案例进行教学,最终导致理论的教学与内地金融市场尤其是A股的实践相脱节。

四、提高专业化和本土化的对策

正是如此,针对目前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不足,笔者认为有必要从提高专业化和本土化方面来弥补。

(一)提高课程教学专业化

要提高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设计的专业化特别要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1.加强写作能力的培养。以普通高校的金融专业研究生教学培养方案为例。许多高校并未设置有关应用文(特别是研究生论文)的培养,即使是设置了例如像文献选读这样的课程,但是这些课仅是面对各自的相关专业方向。有相当部分金融证券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为券商、投资管理公司、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的投资管理部或投资银行部等相对专业的投资岗位。因此,本文建议在研究生期间第一学期或在本科生大三年级就开设一门应用文或毕业论文写作的必修课程,不仅系统地教授未来走上工作岗位可能会用到的一些文书格式,而且详细为学生撰写论一个全方位的引导与讲解。

2.完善课程体系的设置方向。内地的金融学科体系主要面向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两大专业为主,就业方向上以商业银行为主。随着内地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体系由以银行为基础将会逐步转变为银行体系和证券市场体系两条腿走路的模式。那么相关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有没有可能在内容上进一步向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为主体的微观金融学科靠拢?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对于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有必要在方向上进行调整,逐步从货币银行学方向向公司金融和金融工程方向进行转化和完善。比如,通过在大金融专业方向下设置各个小专业的做法有效实现从原有的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主转变化以银行、证券、保险、金融工程等多学科的大金融专业为主。

(二)课程设置的本土化需求

金融证券类专业课在教学上有必要在更高层次上提供本土化的理论内容。

1.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的层次化。比如在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课金融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上,金融工程专业方向作为必修课可以以数理经济的理论教学为主体,其他专业可以作为选修课以投资学和公司金融基础理论教学为主体;本科学生可以以说明分析为主讲述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对于研究生则可以量化推导为主讲述主要的教学内容;同时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分别从应用和数理推导的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再分层设置。而其他的专业课如投资学、金融工程学也是如此,都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I、II和III等层次的进阶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

2.提高课程教学的本土化。刘建和、吴纯鑫在《金融证券类专业课本土化改革方法浅析》一文中把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从不同层次递进分为公司金融、投资学和金融工程等。笔者进一步认为可以在这三个层次之下分别进行本土化案例的培养和完善。比如,虽然贴现率的不确定使得贴现现金流模型(DCF法)难以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但是可以从特定行业出发应用DCF法,同时设定不同的贴现率进行敏感度分析。这样就可以从A股市场中选择相应的实例让学生利用DCF法的敏感度分析来对上市公司进行基于现金流的价值评估。

当然,笔者也不过从专业化和本土化等方面对金融证券类课程体系的设计和教学进行了一些粗浅的分析,也希望相关专业人士能够对金融学教学的各个方面进行相应的探讨,共同推进内地金融证券类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为金融证券产业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2]高等学校经济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金融与保险学科组.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7(1).

[3]焦继军.金融学科案例教学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1).

[4]刘建和,武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分层化教学改革与金融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2(6).

[5]刘建和,吴纯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本土化改革方法浅析[J].商业经济,2009(12).

[6]刘建和,吴纯鑫.金融证券类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改革的“四化”问题[J].商业经济,2009(2).

[7]宋逢明.发展实验金融学 推动资本市场的规范化[J].资本市场,2007(11).

[8]孙音.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J].经济研究导刊,2008(15).

[9]肖鹞飞.现代金融学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学科建设的启示[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5(7)

[10]叶立新.金融学案例讨论教学体会[J].时代教育,2008(2).

[11]于春红.中英《金融学》教学的比较及启示[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金融学专业培养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CDIO工程教育模式;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江西高校省级教改课:“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项目编号:JXJG-13-7-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收录日期:2015年7月25日

地方高校金融学本科培养目标多定位为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其侧重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然而,现实所呈现的地方高校金融教育与金融业之间供需脱节的矛盾不容忽视。如何深化金融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改革,提高金融实践教学建设,成为了地方高校金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做中学”的一种模式,它以构思、设计、实施及运作全过程为载体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CDIO模式的先进理念为指导,改革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探索。

一、当前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地方高校金融学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面向业务第一线的应用型金融人才。由此,实践教学是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然而,当前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薄弱,已直接影响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地方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的专业指向性较弱。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改革,金融创新活动不断呈现,金融行业的岗位分工也更加精细,使得金融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很难准确进行岗位定位。金融专业对于学生的知识面有较高要求,多数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都是不分方向的,其金融实践教学也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宽度,导致学生所学知识多而杂,知识深度不够,最终培养出的金融专业学生“样样通”却“样样松”。这种缺乏专业指向性的实践教学,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就业。

(二)实践教学与职业实践脱节。目前,由于地方高校更多是将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基本采用“计算机与教学软件结合”模式,通过在实验室里开展实训完成实践教学。这种上机模拟操作的实训课程,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比较简单、零散、单一,使学生对于金融活动缺乏整体性认识,缺乏综合运用能力。由于缺乏按照职业工作的真实任务或业务流程开发的实训项目和相应的实训手段,往往导致实践教学与职业实践相脱节,通过金融教育培养出的金融人才难以适应金融实践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平台不够健全。在校内实践教学方面,很多地方高校不重视营造校内实践创新环境,未积极利用校园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项竞赛活动或教师科研课题等活动,未使学生实践能力在校内平台得到充分培养。在校外实践教学方面,由于金融机构岗位的特殊性,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接纳在校生实习。另外,高校和金融机构分属不同行业,两者联系较少,地方高校在影响力和利用资源等方面存在相对劣势,导致很多地方高校难以建立稳定而富有成效的校外实践基地,金融机构实习的机会严重不足,校外实践教学效果较弱。

(四)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专业的实践教学队伍在开展实践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直接影响着实践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校内实践中模拟实训、校外实习基地的实习,对教师在实践经验上提出更好的要求。目前,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师大多从学校直接走向教学一线,虽然擅长理论课程讲授,但缺乏从事金融相关工作的实际操作经验,因而难以在实践教学中有的放矢。此外,多数地方高校没有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实践教学业绩评价未与高校教师职称晋升、薪金挂钩,也直接影响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实践教学的效果。

二、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多所高校针对教育模式改革研究出的工程教育新方法。CDIO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现)和Operate(运作)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它依托产品自研发到运行的完整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的教学中,以主动、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其核心理念是“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和“做中学”,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程情境中,一边学习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一边通过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提高动手实践能力。CDIO将职业工程师定义为 “取得并不断提高技术、交流、人际交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人,他们有效地通过理论化、构思、发展并建造可靠的、具有实际和经济价值的结构和机器而对社会做出贡献”。CDIO培养大纲要求以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培养方式,培养学生个人的学术知识、学习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借鉴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理念,构建金融学实践教学体系,应按照培养学生个人的学术知识、学习能力、团队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这一培养目标的要求,以金融业务项目为背景,对课程和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改革后的金融学实践教学体系应是一个围绕专业进行组织,将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每门课程和每个教学环节落实关于学术知识、学习能力、团队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学习效果的有机体系。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学后用”,将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互统一。

三、CDIO模式下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对策

(一)以就业为导向、岗位为本位,横向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模块。金融学专业主要有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就业方向,故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模板设计可在大金融平台上,按照市场需求分为银行实践模板、证券实践模板和保险实践模板三块。对于每个模块的设置可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如银行方向主要包括“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国际结算”等;证券方向主要有“证券投资学”、“期货实务”、“投资银行学”等;保险方向主要有“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等。对于各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应以岗位为本位,按照“认识岗位――学习岗位技能――整合岗位能力――实践检验”的顺序,以岗位业务和岗位技能为出发点,按岗位划分实践学习的项目和任务,按照“岗位――任务――流程”来确立岗位能力训练内容。依此为基础“以技能为点,岗位为线,企业为面”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要求以某一典型项目设计或工作任务中心,开展具体典型工作任务单一的技能训练,再将一个个单一技能整合为岗位任务,然后将多个岗位任务和一个个岗位的技能,按金融企业运作过程建立实战型实践教学,以模拟与实战结合的方法整合岗位核心能力,训练学生人际团队合作、决策等能力,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综合能力。此外,通过从业资格考试是金融专业学生在金融行业从业的前提,地方高校开展金融实践教学,还应与相应的从业资格考试结合起来,这样在培养学生学术知识、学习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时,又能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创造条件。

(二)区分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纵向完善多层次实践教学平台。纵向层面上,金融实践教学可分为课堂内实践教学、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三个层次,各层次间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1、课堂内实践教学。课堂内实践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第一层次,具有基础性和启发性的作用。其主要包括案例教学和课程实训教学。案例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课前事先布置案例课题、学生自主分析;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指定学生发言,组织全班讨论;最后,总结归纳,内化提升,课后学生进行书面归纳,提交书面报告。通过案例教学:一是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包括快速阅读、查阅资料、演绎归纳等);二是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评估风险、分析原因、拟定针对性解决方案、独立决策等);三是能培养学生人际团队能力(包括口头和书面表达、辩论、组织、合作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CDIO模式下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符合金融实践性人才培养的需求。课程实训教学即根据金融专业培养要求,针对实用性强的课程设计与职业实践相符的实训项目,进行系统的训练,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2、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校园内课堂外实践教学是实践性教学的第二层次,它是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际能力为目的的科研训练和课外文体活动。金融学专业校内课堂外实践教学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方式:(1)开展各类金融实践技能竞赛。地方高校通过举办并组织学生参加理财规划大赛、证券投资模拟大赛、“挑战杯”大赛等实践创新活动,以比赛带实践,可促进学生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举办金融热点问题辩论赛。针对金融热点问题辩论,既可激发学生对金融热点问题的关注,提高专业责任感,又可培养其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团队意识;(3)创办金融刊物。提供平台给学生创办自己的金融类报纸和期刊,可让学生在信息采集、采访沟通、文章写作等过程中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人际能力;(4)开展金融实务界专家讲座。定期邀请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的金融实务专家开展讲座,可让学生及时了解金融实务动态、掌握最新金融实务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创造条件。

3、校外实践教学。校外实践教学是实践教学的第三层次,包括认识实习、学年实习、社会调查和毕业实习等。校外实践教学环节以校外实习基地为主要平台,这一平台是联系社会与学校的纽带,是学生技能训练的真实环境,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基地。校外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首先,地方高校要充分利用资源,广泛寻求合作伙伴,建立多元的校外实习基地。一方面地方高校可利用本土优势,与更多的本土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使之成为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友和校际、国际交流合作等资源,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金融业发达的一线城市拓展实习基地,积极争取海外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实习基地。其次,地方高校要基于互惠互利原则推进校企结合,建立校企互动的产学研平台。学校通过承接金融企业提供的各类项目和课题,让学生参与金融企业的产品开发与营销、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将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与帮助金融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实现校企互利。

(三)“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建设优秀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金融市场瞬息万变,金融产品、政策法规不断更新,这就要求金融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时做到“统揽全局、与时俱进”。“统揽全局”强调教师要能从宏观上把握市场整体格局和发展动向;“与时俱进”强调教师要能主动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具有市场前瞻性。要使金融学实践教师达到目标要求,应做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建立优秀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团队。“走出去”是指地方高校要鼓励金融学教师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出社会,多为其提供交流、培训、考察的机会,如有计划选派教师到金融机构挂职锻炼,使其深入金融实务一线,积累实践经验和实务技能;选派教师到金融实践教学开展得好的学校交流访问,提高自身实践教学水平。“引进来”则指要从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到地方高校任教,让其参与到实践教学中。这样,既能使学生及时了解金融动态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又能使其与校内金融教师相互学习,提高金融实践教师的指导水平。另外,实践教学团队建设还要求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观念。地方高校应完善实践教学激励机制,在职称评审、薪金因素考量上加强教师实践教学的比重,鼓励和引导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景思江,袁毅阳.地方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9.

[2]赵树恩,李玉玲,张铸,钟基.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10.

[3]华克强,韩雁.CDIO人才培养一体化培养计划设计与实现[J].中国民航大学学报,2012.10.

金融学专业培养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经济与金融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金融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应用性强的分支,融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学科理论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的增设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试点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至2015年,我国已有18所高等院校正式开设了经济与金融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还很少。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历程

2006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批试点招收经济与金融专业本科生,2007年正式_始招收第一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建立并进入试点招生阶段。在建立之初,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代码为020120S(S表示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专业),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1]。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据统计,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就业率达到了100%[2]。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试点的成功,加之国内其他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经济学与金融学本科教学,教育部开始在各高校逐步推开设置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与此同时,教育部对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在2012年的新目录中,经济与金融专业进行了细微的调整,虽然还是属于经济学科门类,所授予学位还是经济学学士,但是从经济学类调整到了金融学类。这一调整,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生培养应偏重于应用型更强的金融学。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高校12所高校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各高校正处于经济与金融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尚未在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形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参考清华大学试点办学的经验和国外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成果,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清华大学是我国第一所设置经济与金融专业的高校,2007―2011年间,教育部未批设经济与金融专业。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设置与发展上处于先试先行的地位。因此,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培养方案对探索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经济与金融专业招生是文理科兼招,学制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在培养目标上,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经济与金融学理论和方法,具有国际视野,了解中国国情,能够解决现代经济,特别是金融领域实际问题,有较高的中英文沟通能力,未来能够从事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金融机构、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经济分析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采用“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通识教育学习后,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培养方案课程分为三大课程模块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和专业相关课程。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为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第一、二学年,不分专业均需修读。第三学年,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进入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专业课由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原理(1)、经济学原理(2)、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金融学原理、信息管理导论;专业必修课一共8门,为中级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1)、公司财务、公共财政学、投资学和货币银行学。专业选修课需修够27学分,学生可以在经济统计学、国际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博弈论、金融数据库、计量经济学(2)、发展经济学、经济控制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学专题研究、经济学理论与实践、金融学专题研究等课程,或在经济学院其他专业、甚至其他学院的课程中选修。

2007级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本科培养总学分不低于170学分,其中春、秋季学期课程总学分不低于140学分,夏季学期实践环节15学分,综合论文训练15学分。在学分的分配上,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课程40学分,自然科学基础课程31学分,专业相关课程6分,其中专业相关课程又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1分),专业必修课(23学分),专业选修课(27学分)。从学分的配比上,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的课程设置强调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均衡,专业基础课、必须课和选修课的学分占比也相差不大,这体现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的培养原则。

总体而言,清华大学2007级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出在宽广的知识面基础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理念。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中包括了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的核心课程,在选修课中,不仅开设了众多的经济管理类课程,学生还可以跨专业和跨学院选课。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和课程体系开发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其他高校进一步结合学校特色建设经济与金融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提供了借鉴样本。

三、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一)曼彻斯特大学(Th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曼彻斯特大学是英国会计与金融学研究和教学最好的大学之一。该校的社会科学学院和商学院联合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学制为三年。课程教学采用讲座、教程和研讨会相结合的形式。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包括考试、完成课题项目以及论文报告。第一年的课程是关于社会科学的通识性教育,同时开设会计和金融学的基础课程,为学生开展第二、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做准备。通过第一年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专业方向,金融经济或会计金融。第二年的课程主要是金融学与经济学的专业课程,难度和深度都有所增加。主要课程包括金融学基础、中级管理会计、金融市场与机构、管理信息系统概论等。第三年开设公共部门会计、审计、公司财务、信息系统案例研究等。从曼彻斯特大学经济与金融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在突出培养学生国际化的商业思维和视角下,该专业更偏向于金融学理论知识,尤其注重会计学相关理论与实务能力的培养。

(二)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布里斯托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培养期为三年。该校经济与金融学专业的培养注重数理统计分析在经济和金融学中的运用。该专业要求学生在第一、二学年修读至少一门经济学课程,第三学年至少修两门经济学的课程。从该校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该校在以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学、会计学等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来解决经济和金融实务中的问}。

(三)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南安普顿大学经济与金融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综合掌握经济学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强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金融领域的运用。南安普顿大学的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学制为三年。在第一、二学年开设课程,每学期四个课程模块,一年共八个模块。第一学年的课程均为必修专业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统计分析、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第二学年的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程构成。必修课程为微观应用经济学、投资组合理论与金融市场,选修课包括计量经济学概论、统计学理论等。第三年,学生自选课题独立完成学位论文,相当于两个课程模块。从该校的专业课程开设情况来看,在第一学年注重教授学生经济学基本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手段的训练,第二学年则促使学生通过计量经济学的深入学习,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的数学分析工具。在此基础上再开设投资组合与金融市场,从而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和分析工具来认识和解决金融学问题的能力。

(四)兰卡斯特大学(Lancaster University)

兰卡斯特大学开设有金融与经济专业(Finance and Economics),学制为三年。兰卡斯特大学该专业的学生可以从第二学年开始,转入会计与金融专业学习。课程教授采用讲座、团队合作、个别指导、讨论等多种方式。该校在专业课程开设上,第一年必修课包括会计和金融学概论、经济学原理、经济定量方法,注重为学生打下会计学、金融学、经济学的学科基础。第二年的课程以金融学和会计学的课程为核心,必修课包括金融学原理、高级金融学原理、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估值、管理经济学、商业和国际宏观经济学、经济数学、经济学概论,学生还需在会计审计信息系统、金融会计原理、商业决策管理会计三门选修课中选修一门。

第三年的必修专业课程包括企业融资、投资学、国际金融管理、计量金融学,这些课程是是对金融学理论和知识的进一步深化。学生还需在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宏观货币经济学、人力资源经济学、广告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工业组织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商业学中选修4门。从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兰卡斯特大学对经济与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经济学的课程作为铺垫或拓展,始终贯穿了经济数学和定量分析方法的训练。

国外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的曼彻斯特大学、布里斯托大学、南安普顿大学、兰卡斯特大学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各有特色,但总体而言,又有共同之处。在这些学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都是以金融类和会计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辅之以经济学的课程,用经济数学或计量经济学的课程将这些课程加以贯通。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经济学原理的基础上,注重教授金融学理论,强调提高学生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四、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当前我国高校的经济与金融专业还处于初步建设阶段,亟需建立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我国高等学校经济与金融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广泛经济学知识和金融学理论,并能够熟练运用经济学和金融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和金融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参考清华大学和国外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经验,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建议采用“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经济为基”是指以经济学的核心课程作为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经济与金融专业属于经济学科,是在经济学与金融学不断融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性学科,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也是金融学发展的源泉。因此,培养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人才,首先应该使其具备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在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立经济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具体设置课程上,可以在不同学期开设经济学的核心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

“金融为核”是指在专业课程的体系中以金融类的课程作为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金融学的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现实金融问题的能力。经济与金融专业从开设之初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到2012年调整到“经济学科(02)金融学类(0203)”的这一变化,也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应以金融学的课程为核心。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中,根据教育部规定的金融学专业核心课程设置金融类课程作为专业核心课。

“计量为法”是通过开设计量经济类的课程,使学生能熟练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经济与金融问题。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越来越注重数学工具的运用。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分析技能,才能更为科学的认识和分析经济与金融问题,在投资实践中发现规律,进行决策。同时,计量经济学也是将经济学与金融学理论融会贯通的重要途径。而计量经济学相关课程的学习,需要以高等数学为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时,要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开设相应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如经济数学、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等。

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下,依据“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可以构建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三大课程模块组成的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模块是为通识教育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素质,包括政治理论课、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专业课程模块是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的课程,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技能课组成。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类的基础课程,如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经济学、会计学等。专业核心课以金融类课程为主,如货币银行学、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保险学等。专业技能课以经济计量类课程和金融实务训练为主,如计量经济学、经济数学、金融数学、商业银行实务、投资理财实务等。商业,专业方向课程是根据学生兴趣和结合社会需求,来细分的专业方向,如会计金融、金融经济、证券投资等,根据不同专业方向开设理论和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学生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2012.

[2]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1届毕业生就业报告[D],2011.

[3]教育部.教高[2013]4号,教育部关于公布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备案或审批结果的通知,附件:2012年度经教育部备案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名单.2013.

[4]清华大学.清华大学2007级本科生培养方案.2007.

Study on Curriculum System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pecialty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AN Guang-wan,ZHUANG Ping,YU Tao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