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规划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注重老年人居住满意度
规模不宜过大,选择离老年人熟悉环境不远的、发展较成熟的、适宜老人居住的区域。不能选择在各项配套设施不完备的城郊,远离亲朋、生活不便的区域,易让老人产生孤独感。同时选择的区域要避开吵闹的环境,能接纳各类特殊老年人群,并可以提供体贴的社区服务,满足老年人教育、工作、娱乐的需要。
扩大社交空间
随着传统观念的转变,社交休闲方式的多样化,老年人对精神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适合老年人需要的保健医疗、文化娱乐、老年大学、商业餐饮等成了老年社区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利用这些设施开展各种文艺创作、娱乐健身、联谊、观光等活动,可以扩大老人交往的空间,有益老年人身心健康。
注重通达性和功能性
老年人行动不便,区域、方位识别及反应能力迟钝,在设计老年社区时应充分考虑这些特点,设置具有功能性强、交通流线相对简单的空间设施和便利的通道,同时设置各种无障碍设施,充分考虑老年人步行和使用轮椅的空间,消除地面所有的高差。
关注外观
漂亮的建筑外观,能给老年人积极的暗示,同时能使老年人更易于接受周边环境,形成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进而形成强烈的归属感。
配备医疗设施
完备的医疗设施是好的老年社区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老年人健康的重要保障。基本的医疗设施、设备需配备,同时要考虑老年人生理特点,设置人性化的室内设施,消除医疗机构性标志,如护士站、配药车等。充分考虑到各种不安全因素,如呼叫报警系统的合理设置,注意各种室内装置的易用性。
给予家庭归属感
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所熟悉的环境,不设置空荡、面积较大的空间。同时要让室内空间设置更加温馨,考虑大多数老年人常年形成的居住习惯,提供相对传统的室内空间。
考虑景观建设
考虑到要弥补老年人减退和丧失的机能,社区的道路系统、交通组织应以保护老龄人的行动为基础,室外环境要开阔平坦。小区要有良好的通风、日照条件,并适当布置绿化、喷泉、亭子、长廊等景观。同时提供无障碍物的绿地,为老人或残疾人行进、散步、晨练提供场所。
注意隐私性、尊严感及安全性
建筑设计中充分注意老年人生活的隐私,给老人保留一个独立的自主空间,使老年人得到充分的尊重。同时考虑到安全因素,房间不能留死角,设置预报和呼叫系统,无障碍、照明、防滑防撞设施。家具、器具和设备要配置在便于老人操作的位置,采用简单的动作就能使用的操作方法。要排除高差和门坎,在厕所和浴室或需协助老人用力的地点,要安装扶手,门建议选择推拉式。用鲜明的色彩和照明,以提醒老年人注意。在紧急、危险的情况下,在老年人判别力、行动力减退的情况下,安装警铃能方便及时地或自动地发出警报,以使老人能得到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风景园林;以人为本;规划设计;生态园林
诺伯格·舒尔茨(Christain Norbery Schule)曾经说过“住宅的意义是平地生存在一个有保护感和归属感的场所”。随着社会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生活品味的提升,追求理想的居住场所和园林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生活层次的标尺 。
纵观今日风景园林,已从局部走向整体,分散走向系统,封闭走向开放,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生态环境需求,园林逐渐从生活的调剂品,转变成生活必需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一个宏观调控,运用特有的地形地貌、植物群落、建筑小品等园林物质要素,以一定的工程技术和艺术规律为指导, 以居住环境特征为出发点,突出城市历史人文特色,因地制宜地规划和因时制宜设计各类园林绿地,不仅能够反映不同地域的地理、地貌等自然环境特征,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地思想体系、文化思潮、社会生活需求以及经济技术条件。下面浅议一下新建居民住宅区风景园林设计原则,以供学习交流。
1 以人为本,服务大众
20世纪8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设的住宅区,更加注重城市居民房屋的居住性,而忽视了小区内园林环境观赏性,随着城市建设范围的扩大,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规律导致人们渴望亲近自然。让绿色融入生活,零距离接触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已成为小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主题理念。
住宅小区园林绿地所服务的对象是小区居民,明确服务对象定位,以人为本,这就要求在规划设计阶段充分考虑小区居民的需求,实地调研,广泛征求居民建议意见后,进行科学合理又人性化的综合规划、综合设计,以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居民的真正需求。通过园林建筑布局、园林小品、园林道路、铺地广场等渗透、交融和连贯等布景手法,精心规划设计出适合人居、休闲、活动的居住小区环境,创造充满生活气息的环境氛围,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动物,老人们买菜回来能有个歇脚的地方,达到人与自然和谐、服务大众的效果。
2 体现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彰显地域风情
著名城市规划师沙里宁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人民在追求什么”。每一幢年代久远的建筑,都是一件记忆历史的遗存,它们见证了尘世沧桑,历史和民族的沉淀使之产生引力,发散魅力。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每个民族都具有独特的民族风俗,园林规划设计就是将这两者协调搭配,合理的功能分区、优美的景观空间和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将民族气息和历史故事保留在园林风景中,通过整体环境氛围的塑造来传承厚重的历史文脉,体现特有的历史文化气息和民族风情,呈现出独一无二的风景园林特色,彰显地域特色。
3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是以满足居民生活、休憩、休闲和为生活在喧闹都市的居民营造接近自然为宗旨的,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在设计时要挖掘出每块场地、每块土地所蕴涵的内涵,准确把握场地的特征,因势利导,充分借助原有的地形地貌和四周既有的植物景观,将其引入到园林规划设计中来,用最少的投入、最简单的维护,与既有山水、原生植被、人工设施融合,形成丰富、多层感强和风韵独特的园林景观。
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不一样,植物所适应的气候也不尽相同,所以设计时需根据本地区所属的区域性大气候,以及植物具体栽植地点的局域性小气候特点,因时制宜,选择出最适宜的植物品种及其组合,丰富植物群落,以取得最佳观赏效果。
4 适地适树,突出植物造景
园林植物不仅有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生态效益,而且在空间艺术表现上具有明显的景观特色。我国园林品种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原产中国的乔灌木多达8000种,但园林景观设计时依然提倡选择本土植物丰富园林景观,引进未经驯化的新品种,不仅植物存活率低,浪费资金,而且易破坏现有生态平衡,对既有的生物群落存有不可预知的隐患。
植物造景中植物选择原则适地适树,即保持生物多样性,又体现地方特色,还减少了资金投入,降低建设成本。乡土植物具有资源丰富、品种经济、适应性强、繁殖容易、管理粗放等优势,而且也容易创造出最适宜当地环境的植物群落,突出地方特色和保持长期的生态稳定,取得最佳的景观效果。
植物种植设计中,利用地形起伏变化,乔灌木配置高低错落,花卉宿根地被植物点缀其中,尽量利用色叶、观花和观果植物,表现季相变化和层次感,点面线有机结合,鲜明立面构图,突出植物造景;在景观设计中,以小区居民为第一考虑因素,移步异景,放松心情、减轻疲劳、陶冶情操。
5 追求创新,打造生态园林
居住小区园林规划设计涉及生态、建筑、植物、历史、地理、居民素质层次等多方面,人们对园林的追求趋向于情感和文化品位的生态化人居环境,设计时既不能是单纯的追求景色的美感,还要考虑当地的气候、文化、历史、民情、风俗、园林设施材质、后期养护等要素,事无巨细,兼备实用性,在景观表达效果上结合人文内涵,创造出充满情趣的生活空间,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各具特色各有立意,才能满足才能体现多层次多方位的人与自然和谐。
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步发展,实现良性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环境。
6 结语
秦皇岛市玉带湾小区可以定义为绿色园林住宅区的典型,依据建筑的特色,有机融合了新古典风格进行搭配,使景观元素与建筑风格统一,特色水景、雕塑、高低起伏的草坪等景观元素共同造就出和谐的园林美色,多样性的主题性景观和水景更是将耀眼的自然美景和开阔的景观完美结合,享受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交流。
总之,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是城市大园林,园林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城市大园林,不久的将来,园林将进入与城市建筑和城市设施高度融合的阶段,园林绿化既要传承历史文化、保护历史遗产、历史风貌,还要蕴含时展的新气息,并在改善生态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将是一个宏观轮廓,风景园林设计引导着当地风景园林出现其独特风格地域景观,形成特色生态风景园林。
参考文献
1 徐清.景观设计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2 王波&王丽莉.植物景观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3 杨新民.试论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环境创新[J].太原科技,2006(12)
4 王朝海.小议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因素[J].科技信息,2007(36)
关键词:城市;社区规划
中图分类号:TU-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社区是城市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在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居民社会福利水平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社区的重要性不断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目前,社区建设工作在各个城市中大力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社区建设中存在一些诸如缺少必要的场地、配套设施、活动空间等的问题,有些严重影响到了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区建设的进程,本文从改善社区规划角度,研究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城市社区规划就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规划,又称社区计划或社区设计,它是运用系统分析技术,决定最佳行动方案,以达到预定目标,解决社区共同问题,引导社区变迁的理性决策方法。社区规划可分为两个层面:①全社区的总规划。是将整个社区的经济、教育、卫生、福利、交通等方面综合起来拟订的发展计划。②各部门的规划,即社区各业务机构按社区总规划的分工拟订的具体工作方案。前一方式为集中式,后一方式为协调式。社区规划的总目标或长期目标是全面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区发展,实现国家整体建设;分目标或短期目标是,根据社区当前需要,解决社区面临的各种问题,逐步改善社区的生活条件。
1 我国城市社区规划的现状
随着我国人居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居住条件,这就决定了城市的规划要把社区规划作为一个重点来抓,我们通过对当前我国社区规划的研究不难发现现在我国的社区规划大致分为:城市扩展过程中的新区开发和对原有社区进行旧区改造。
1.1 新区开发过程中的社区规划
新区开发过程中的新建居住空间是当前我国社区设计的主要对象,它的建设模式主要是以市场主导的房地产开发建设为主。多年以来,我国的社区规划一直沿用传统的“物质形体决定论”的社区规划理论。主要表现在
1.1.1 社区规划随意性。社区建设,规划先行。规划在建设中的地位极其重要,然而,在社区建设中,社区规划经常被改变,表现出了很强的随意性。
1.1.2 社区规划缺乏前瞻性。目前小区的车位紧张几乎成为每个社区的通病,这除了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有关外,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在社区规划中缺乏前瞻性。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私家车的普及率提高,社区内的车位已经不能满足车主的停车要求致使公众利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这一切都与在城市规划中缺乏前瞻性有关。
1.2 旧城改造中的社区规划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旧城改造成为了城市建设与房地产开发的重点。我国现在对于旧城的改造大多数是对其进行综合再开发模式,其规划主要是:
1.2.1 维护型社区规划。这种规划主要用于具有使用价值较高的社区,在维护住宅正常使用的前提下,通过改善社区的空间环境品质和公共设施来增加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1.2.2 整建型社区规划。对于旧区的住宅我们视其现状对其进行改建、扩建、部分拆除以及对公共设施进行升级完善或者对其住宅内部进行现代化的更新,来改善旧社区的居住环境,这样有利于保留原有社区的风貌特点,提高社区的特色价值。
1.2.3 重建型社区规划。重建型就是对已经没有保留价值的旧社区进行拆除清理后,重新规划设计,提高住宅的容积率、质量标准和居住舒适度并且完善社区的公共设施,使社区的生活功能得到提高。
2 我国社区规划的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注重外观的美观性,强调对城市的科学与理性控制,力求城市物质效益最大化。因此社区规划便被提到越来越突出的位置。城市社区规划的发展对于克服现代的城市空间规划的局限、回归城市的人文价值有着重要的作用。
2.1 社区规划的指导原则
2.1.1 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原则。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1.2 公平与共享原则。公平与共享原则是对社区主体之间存在与发展的界定。社区是一个整体,社区的功能是对于这个整体来说的,社区内的所有居民有权利享有社区的公共设施,而且公平的享有社区的空间环境资源,无论他的年龄、身体状况等他都有权利公平合理的享有社区的一切公共资源。
2.1.3 适居性原则。适居性是强调社区的整体环境对居民的生活与生产的适应与支持。社区是居民的居住场所,这就要求社区具有“可居住性”的品质,满足社区主体的多层次需求。同时由于社区居民的不固定性,这就要求社区具有相对固定与恒久的空间结构来适应居民的变化从而达到居民的居住。
2.2 社区规划的发展趋势
可以说社区规划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城市的快速发展,我们不难发现社区规划的发展趋势主要有:
2.2.1 生态社区规划模式。生态社区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辅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环境和人四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社区。
2.2.2 复合社区规划模式。在我国大部分的城市中城市规划为确保居住的环境要求,往往会将工厂区域和生活居住区域相互隔离,以此保证居住区的空气质量,但这一过程却耗费了太多时间和大量资源。因此规划一种复合式的社区模式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这种复合式的社区模式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混合的,就是规划为先进制造、研发和生产服务业的综合基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型的居住小区错落分布,包括了工作、居住、娱乐等复合形态,人们在复合式的社区生活除了工作之余还能满足各类的精神需求。
2.2.3 健康社区的规划模式。创造支持性的健康空间与环境,是规划设计的关键。规划设计应推动支持性健康环境的相关方案,并制定系统的架构,在此基础上落实社区健康环境与空间建构的措施。在我们这个越来越注重居住条件的社会,我们也要建设新郊区主义的、强调“人性互动”、邻里人情味的空间低密度社区,达到自然、休憩、简洁的居住环境氛围的高品质社区、以实现舒适健康的居住生活。健康社区的规划模式强调空间结构与领域空间的结合,注重交往场所的营造,通过交往空间设置和交往活动组织,为居民提供交流、对话、共处的机会和场所,营造亲切和谐的人文氛围。
3 结束语
社区规划已经成为城市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我们这个越来越强调建设“宜居城市”的社会背景下,我们要加强对社区建设的规划,使社区建设在科学合理的规划下发挥最大的社区功能。
参考文献:
[1] 郭永龙,武强.绿色社区的理念及其创建[J].环境保护,2011,(9).
[2] 丛澜,徐威.创建省级绿色社区的思路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福建环境,2010,(5).
[3] 任远.转型期就业:城市社区就业状况与社会政策分析[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 王颖,杨贵庆.社会转型期的城市社区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博爱县
Abstract: Taking Qifang community in Boai city for an example,the paper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of this planning,discussed the planning prinple, planning conception, planning layout,road system, public service system, landscape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rural community in other areas.
Key words: new rural community; planning;Boai city
中图分类号: TU9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部分,对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起到积极作用。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强省,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全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三化”(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协调发展的示范区。《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提出“五级”城镇体系,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城乡统筹的结合点、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就近就业、农村环境改善。在此背景下,博爱县根据省定政策,结合县城的实际情况,在县域范围内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试点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 本文主要从规划技术方面,对新型农村试点之一的七方社区规划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随后全面开展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七方社区位于月山镇南部,博爱县城北部,北临文化路,东接团结路,西、南均临县城支路,交通方便,区位条件优越。临团结路现状用地为空地,西部大部分为两层民居,土地利用不经济,规划范围地势平坦,北高南低,西高东低,自然坡度在0.3%左右,社区西部有运粮河南北向穿过。需要在七方社区安置的村庄有七方村、司中道村和苏寨村,其中七方村现状人口5500人,现状建设用地40ha,司中道村现状人口为1054人,建设用地24ha,苏寨村现状人口1250人,现状建设用地面积18.66ha。根据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的预测,确定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人口为7000人。现状安置的村庄总建设用地82.66ha,七方社区规划用地11.33ha,规划后可节约用地71.33ha。
2 规划原则
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②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③集约用地、节约资源的原则;④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的原则;⑤分期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
3 规划立意和布局结构
社区规划结构形似一个“领结”。17世纪中叶,法国上流社会以领结为高贵的标志,到19世纪末期,领结的末端变得越来越长,渐渐演变成领带,领结则逐渐变得不再流行,只有建筑师的社群继续佩带,因它是建筑师制服的一个重要部分。七方社区“领结”状的规划结构立意,预示该社区居民的高品质生活以及拥有的锦绣前程。
图1 规划立意与布局结构
社区在总体上形成“两心、一轴、两片、一环”的空间布局结构。两心:其中一心是指社区服务中心、广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组成的中心;另一心是指水域绿化景观中心。一轴:是连接两心的景观轴线。两片:围绕两心形成东、西两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居住片区。西片区是围绕社区服务中心、广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片区;东片区是围绕水域绿化景观中心的居住片区。东、西两个片区由一条景观轴(一轴)有机联系在一起,丰富了整个社区的视觉效果。一环:围绕两心的领结形状的社区级道路。
4 道路系统规划
社区道路系统分为社区级路、宅前路和静态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等)。根据人流方向及县城道路情况,规划采用自由式路网结构,由中部“领结”型的社区级道路,联系各个功能区和院落,由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连接到县城道路上,形成通而不畅的道路结构,团结路开口为步行道,保障社区居住环境的安全、舒适。宅前路尽量设置成环状,接到社区级道路上,尽端式道路利用地面停车场做回车场。
社区道路分为二级:(1)社区级:道路红线宽度为6米,建筑红线不少于14米;(2)宅前级:路面宽3米。
考虑到社区私家车数量会越来越多,本次规划停车分为为地面停车和地下停车,每栋楼前都设置有停车位,车辆可直接到达单元门前,同时,考虑防灾的要求,规划利用社区的高层建筑基础规划地下停车场,战时防空,平时作为地下车库,东、西两边各规划一处,社区共规划1240个停车位,停车率为57%。社区服务中心前设置休闲集会广场,供社区居民使用。
5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社区配套管理用房结合中部的社区服务中心设置,内设收取奶站、物业管理、卫生所、图书室等综合服务设施,建筑面积2586m2。公共厕所均匀分布于社区中,左、中、右各设一处,社区服务中心北侧设置一处垃圾中转站(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合设型),环卫设施共计200m2。结合社区中心设置幼儿园一处,建筑面积2096m2,其它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714m2。通过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套建设,从而逐渐完善社区功能,并形成社区发展中心。
6 绿化景观系统规划
社区景观设计将建筑景观与绿化景观相结合、局部景观与整体布局相结合,形成丰富而有特色的居住社区景观。 社区重点强化“两轴一带”,“两轴”即从东入口一直西延至运粮河,和西侧南北出入口之间的南北向景观轴,“一带”即沿运粮河景观滨水带。
景观轴上设置有广场、景观建筑、公共建筑等设施,使景观轴得以强化,两条景观轴交叉为视觉中心,即社区服务中心。沿团结和文化路以及运粮河为向北部层层升高的居住建筑,建筑体量或大或小,或高或低,点联结合,创造出高低错落,错落有致和丰富的沿街天际线,沿文化路和团结路建筑底下2-4层为商业,商业氛围浓厚;社区内运粮河是社区内的一个自然生态绿化带,是社区居民可以休闲娱乐的滨河绿地。
社区环境小品规划集功能性、装饰性、趣味性于一体。各院落中的小品、雕塑既表现出院落的特征,又美化了居住环境,增强了院落的可识别性。社区硬地的铺砌方式,从色彩和质感上来限制空间,以达到丰富的景观效果。
7 结语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适合我国农村发展实际的一种创新实践模式,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实现农民市民化和解决当前农村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笔者以博爱七方社区为例,针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中的原则、布局结构、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景观绿化系统中的要点进行了阐述和讨论,旨在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科学性,寻找一条有时代特色的农村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许洁,秦海田.“城市村庄”—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模式[J].重庆建筑. 2010(10): 10-13.
刘峘,何邕健,夏青.合作化思想下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模式探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07,28(2): 63-67.
孙杨,代晓芳.新农村“迁村并点”村庄规划探究—以平地、香云庄新村为例[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32):15749-15750,15780.
张研.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初探—以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黑山村规划设计为例[J].门窗. 2012,(5): 130.
文灵亚,蒋祖民.关于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的思考[J].中外建筑. 2009,(2): 82-83.
方利原,傅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设计实践-以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挖角乡为例[J].四川建筑. 2012,32(4): 31-33.
Study on planning of the new rural community———Take Qifang Community in Boai City for an Example
ZHAO Fang-fang WANG Shao-hui
Jiaozuo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Jiaozuo 454000, China
社区管理中的政府行为,是指政府对社区管理实施指导和调控的各种具体的行为和过程,它与政府在社区管理的整体职能有着直接的关联。根据我国《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街道是市或市辖区的派出机构,是我国城市中的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因此,本文“社区管理中的政府行为”特指街道及街道以上的政府机构的行为。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传统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社区是在政府的主导下,由政府力量加以推进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是一种非原生型的社区。当前我国社区管理刚步入轨道,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社区组织发育不成熟,研究和推动社区管理的非政府组织十分缺乏,社区服务的产业化发展刚刚起步,民间资金注入有限,也鲜有专业人员去实质性地参与和推动社区管理的发展。同时,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社会转型引发的城市问题,社区自身无法解决,故社区建设和管理还得靠政府的推动。政府推动的非原生型社区决定了我国政府尤其是和社区建设直接联系的基层政府,是社区管理的组织者和推动者,在社区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政府是首要的管理主体,具有法律赋予的管理职责,同时掌握着社区发展的主要政治和经济资源,所以相对于社区内其它组织来说最具有资格和能力主导社区建设的工作。主要体现在,政府制定社区管理的政策和规划,任命和指派社区管理人员,提供社区管理的经费和资源,下达社区管理的指令和任务,检查和考核社区管理的绩效。社区管理的决策权、计划权、组织权和控制权都集中于政府,政府的政策和态度往往被认为是社区管理的第一决定要素。当前我国社区管理仍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以整合社区资源,发挥社会功能。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他们掌握着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政策,控制着社区发展赖以推进的物质资源。政府行为作用的发挥将决定社区建设的方向和成果、纵观国内外的社区管理实践,具体地说,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宏观规划
社区经济文化的有序运行,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规划,社区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配置,也离不开科学的规划。这种规划必须由社区行政机构行使,只有政府才能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整体和长远的角度来制定社区发展战略,统筹考虑,综合安排,有效地发挥社区资源的整体效益,指导社区制定实现目标的措施和方法。
2、规范引导
政府可以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教育等手段,对社区中的各种组织行为和个体行为进行规范引导,使社区管理和建设能有序稳定地向前发展。在社区管理中,政府是最具权威性的组织,可以通过法律保障和规范社区居民自治活动,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通过法制引导社区依法建立社区自治组织,指导社区依法制定自治规章制度,并依法履行自治组织的职能,做到社区管理的一切活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社区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3、财力支撑
政府是国家公共资源的主要拥有者和调配者,社区建设和发展在物质和资金方面都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由政府主导社区发展的国家,社区建设和发展的大部分经费都来自国家的财政拨款。近年来,由于国家大力倡导加快社区建设和发展,对加大社区物力和资金上的投入在政策上都做出了相关的规定和措施。运用国家财政资金投入社区建设,可以不断提高社区硬件建设水平,改善社区环境,促进社区的稳定发展。
4、组织协调
社区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牵动着政府、社会各个环节的利益关系。政府通过对各:业务部门的管理,指导各业务部门,从不同的侧面参与、支持来促进社区建设。如将总体规划分解到民政、教育、文化等各有关部门,并指导它们依据总体规划制定社区服务、教育发展、依法治区等具体规划,把社区建设真正落实到基层,做到条条有人抓,块块有人管。
5、动员参与
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不仅在宏观规划、规范引导、财力支撑、组织协调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动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方面也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居民参与的热情是社区建设和发展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社区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培育的力度,完善各种居民参与渠道,旨在提高居民对社区管理的参与意识和参与率。
二、我国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
面对剧烈的社会变迁和城市管理的复杂化,由于传统文化、管理体制、法律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看,在全国各地的社区管理实践中,政府行为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政府的社区规划行为缺乏足够的科学性。社区规划是对社区建设与发展的整体部署与设计,包括社区发展的目标、社区的结构与功能的总体计划。社区规划是社区建设的龙头,也是影响社区建设成效的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社区规划应反映社区建设未来发展的要求,反映居民生活的要求,反映经济发展对社区空间容量规模的要求。科学的社区规划是社区有效管理的基础,当前我国政府基本上都制定出了社区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的详细规划,但从总体上看,某些规划程度不同地存在与社区发展不相仂、调的问题,社区规划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其具体表现为:某些社区规划未达到一定的战略高度,某些社区规划未能充分考虑未来的发展趋势,未能充分考虑近期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吻合度和衔接度注重社区设施和社区形态的硬件建设,而忽视丈化、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等等。
第二,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失衡。社区管理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和社区自下而上的自治管理的有机结合。在社区管理中,政府作为执掌公共权力的代表,履行对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维护的是社区的公共利益。但是,政府部门作为社会利益群体的一部分,本身也有着自身独立的利益,所以政府部门利益和社区公共利益的关系既有一致性也有矛盾性。这种利益关系的一致性和矛盾性决定了政府和社区的关系是一种合作与监督的关系。在这种合作与监督的关系模式中,一方面,当政府和社区组织面对共同的社区问题时,为实现共同的社区利益必然会通力合作,政府要依赖社区组织推行其决策,实现其行政管理和服务的目的:而社区组织也需要借助政府的资助及授权,获得实质性管理的权能,以实现其自治管理的目的。另一方面,社区组织作为社区公共利益和自身利益的代表,有着利用手中权力维护自身利益的倾向,为防止这种倾向发生,政府就应承担对其监督的责任:而社区组织为了防止政府部门利用权力侵犯社区及社区居民利益时就要对政府权力进行监督。由于传统行政理念的制约、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法制的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和社区的合作与监督的关系异化为政府对社区的单向控制和单向监督的关系,政府部利益覆盖了社区的公共利益,社区的利益被侵犯,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出现失衡现象。具体表现为:传统行政理念的制约导致的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失衡,纵向控制的组织体制导致的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失衡,以及法律滞后所导致的政府与社区关系的失衡等等。
第三,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方式的失当。在社区管理中存在着四大管理主体,即政府、企业、中介组织和居委会,这四人管理主体的强弱决定了社区管理的方向和方式,从目前来看,政府行政性的管理方式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社区中,企业和中介组织发育不良,居委会仍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政府组织力量最强大,所以实施行政性管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有必要的。但从长远发展来看,这种管理方式不符合城市社区发展的要求,因为过于强调政府的作用会抑制其它管理主体的发育,这和社区自治目标的方向是相悖的。同时,用同一政策来衡量和管理形态迥异的各个社区,难以适应各种差异和变化了的局面,缺乏对各类型社区的分析而采用单一化的行政管理方式,一方面对以商品住宅区为主的新兴社区事务的过多介入,不利于社区自治组织的发展和其他管理主体的培育,弱化了社区的服务功能,使管理陷入混乱局面。加大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对“薄弱社区”管理不到位,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进一步强化了贫困人口的贫困地位,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引发了社区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社区阶层化和社区发展的差异化对政府在社区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使政府在社区的管理方式方式面临新的挑战。
三、优化我国社区管理政府行为的构想
1、优化我国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的理念和模式
政府在社区管理中要以构建“和谐社区”为指导理念,摒弃传统的行政垄断的作风,准确把握自身在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与居民一起共同构筑“人、自然、社区”和谐发展的社区,所谓“和谐社区”,是指基于法律框架和道德约束,以人为中心的人、自然与社区的协调统一。树立和谐社区理念,为创新我国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模式提供了目标决策框架。基于和谐社区的理念,我们应当构造“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服务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以道德为支撑”的政府行为运行模式。首先,和谐社区以人为中心,因为人既是社区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社区发展的终极目的,在实现社区经济、社区政治、社区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关系中,社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是手段,而人的发展是目的,所以政府必须从过去重经济的硬件管理而忽视以人为中心的软件管理移到以人为本的管理上来,把人的全面发展置于首位,着力推进人的发展的社会化、个性化和现代化。其次,和谐社区是人和自然的和谐,它主要是指尊重自然规律,爱护、保护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以及居民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社区资源,而不能过度地掠夺、破坏社区资源,这就要求政府改变过去以社区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战略思维,坚持社区经济、社区资源、社区环境和社区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居民的生存空间,使居民能在有限的资源厂推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再次,和谐社区是利益协调的社区,构建和谐社区应当倡导和促进利益关系的一致性,就决定着政府与社区关系应当是一种服务与合作的信任关系,而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命令与服从的对抗关系。即强调政府行使职权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管理”,而是使政府能够更有效地为社区提供最好的服务。这就要求政府树立公共服务的意识,把手中的职权看作是为社区服务的职责,把社区组织和个人当作行政的主人或参与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政府与社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新关系。第四,尽管和谐社区追求的是利益关系的一致性,但是利益关系的冲突与矛盾在现实中却总是不可避免的。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法律和制度发挥其平衡利益冲突的功能,以协调政府部门利益与社区利益之间、社区与社区利益之间和社区内部各种组织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谐社区只有在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下,才能实现。第五,和谐社区的本质精神是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奉献爱心。和谐社区的发展是社区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培育的过程,所以政府要加强社区道德建设,培育社区意识,以弘扬中华民族诚、信、善、爱的优秀传统美德为己任,有意识去创建社区居民精神寄托的平台。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互助互利、民主和谐的氛围。构建“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以服务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以道德为支撑”的政府行为运行模式,是和谐社区的理念体现和发展要求。
2、优化我国城市社区管理中政府行为的路径选择
第一、确保社区规划的科学性。制定科学的社区规划能减少社区发展进程的盲目性,使社区能在自觉自为中按预定的目标发展,从而可以降低社会发展成本,提高社区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社会效益。要制定科学的社区规划,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升社区规划的战略高度
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其发展是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社区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树立社区规划的全局观,从整个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制定本区的发展规划。具体来说,我们在制定城市社区规划时,必须以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为主要依据,社区发展规划必须服从城市和地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社区规划只有以全市的社会发展宏观规划为基础,自觉与全市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保持一致,才能确保社区与整个城市的同步发展。
(2)确保社区规划的前瞻性
要确保社区规划的前瞻性,就要从政府和居民两个层面来防止社区规划中短视行为的发生,首先,政府要强化自身意识,要认识到社区发展的综合性很强,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多个方面,要把社区规划纳入宏观视野,推动社区建设必须着眼于经济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做好前瞻性的系统规划。其次,通过完善社区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机制,让社区组织和个人有机会参与对社区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政府当权者把短期规划当作他们追求政绩的垫脚石,避免损害广大社区居民长远利益行为的发生。
(3)确保社区规划的全面性
社区规划要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不仅要体现满足社区居民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居民的精神需要,要体现提高社区成员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整体生活素质的目标。无论是新城区开发和旧城改造,都应将社区的各要素纳入规划之中。一方面要做好硬件设施的规划。硬件设施是社区精神赖以生存的物质载体,通过良好的硬件设施,来繁荣社区的文化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要注重社区内的软件建设规划。社区的软件是指社区的文化传统、历史渊源、风俗习惯、合作精神、价值、信仰、情操、知识、公约及其他一切的社区规范与控制力量。
第二、再造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再造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二者之间存在的单向控制和单向监督的行政关系、形成政府与社区的合作与监督的双向互动的新关系。针对我国政府与社区关系失衡的问题,要再造政府与社区的新关系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树立科学的社区观
要改变过去认为实现社区自治和政府管理相矛盾认识的误区,就要正确把握社区建设和政府的责任关系。中国特色的城市社区的形成是一种非原生型的社区,所以政府的行政推动和支持仍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资源。在当前我国社区建设基础力量薄弱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带动作用,培育社区和发展社区。同时,社区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动力、内容和规律,它需要在一个尽可能宽松的环境中发育、发展、成熟,这一过程的实现同样需要来自政府的理解。
(2)建立政府与社区的横向互动网络
建立政府与社区的横向互动网络是满足社区多元化的需求,化解社区矛盾的基础。在这个网络中,政府组织主要功能是对全局性的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组织和管理;而局部性的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交由社区组织来组织和管理。这两个组织之间不是垂直式的控制关系,而是水平式的互动关系。
(3)完善法制,明确政府与社区组织各自的地位
和谐社区追求利益关系的一致性,而法律是平衡利益冲突的有力工具和保障。社区发展的法制化,是政府行政系统和社区自治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也是协调政府部门利益和社区利益,实现社区稳定有序发展的保证。在这方面,首先要加快立法,进一步明确社区组织的自治性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政府的职责范围,从而使社区自治与政府行政管理有个合理的明确边界;其次,要加快制定指导性文件和部门操作性方案,明确政府与社区的权利关系;再次,完善法制监督机制。虽然我国已具备了一些有关社区组织方面的法律、法规,但还普遍存在内容过于抽象、空洞,规定不具体等问题,如果法律、法规不具体详尽,社区内各管理主体就不能进行对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督,监督权威也无法保障。只有通过客观、具体的法律、法规,才能理清各监督主体的关系,使社区组织摆脱束缚,快速成长,增强对政府的监督力量。
第三、优化社区管理中的政府行为方式。
(1)立足社区区情,实行分类式管理
城市社区因形成原因不同、发展时期和发展条件不同,特别是所居住的居民的文化素质、社会地位、收入水平、居住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差异,依据这种差异,可以划分为物业管理型、非物业管理型和混合管理型三种类型社区。物业管理型社区多为近年来房地产商开发的纯商品房社区,社区居民多数为中产以上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高,经济收入高。非物业管理型社区多为三、四十年代以来的居民住宅区,社区内基础设施差,居民受教育水平低,整体收入低,在现阶段是企业和中介组织难以进入的“盲区”。部分物业管理型社区为前两者社区的混合,即非物业管理型社区中有某一部分是被围隔起来的物业管理小区,多为开发商在旧有居住区或居住区边缘开发建设的小片居住区。构建和谐社区要求在社区管理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所以政府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在政策倾斜、财力投入和人员安排等方面都应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