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煤炭产业的前景

煤炭产业的前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煤炭产业的前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煤炭产业的前景

煤炭产业的前景范文第1篇

【关键词】煤化工产业;结构调整;综合治理;科学化管理;发展战略;环境;资源

1.前言

煤化工产业从属于能源和资源类产业,同时在煤化工产业的生产过程中也会形成能源消耗和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逐步加速的今天,煤化工产业成为缓解经济和社会发展资源紧张、能源不足的关键性产业,因此强化煤化工产业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煤化工产业的集约化、高速化、健康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煤化工产业可以有效缓解我国石油天然气类资源紧张的状况,是解决和替代资源紧张的重要基础类产业,为了确保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在新时期加强煤化工产业。

2.煤化工产业现实受到的资源环境制约

2.1环境因素对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影响

受到传统煤化工产业产业历史性条件的影响,我国煤化工产业普遍存在环境效益不理想,污染程度持续增加的实际问题,这与我国煤化工产业起点不高、盲目上马的发展格局和历史实际有着直接的关系。在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对环境的巨大影响和长期破坏。特别在近二十年,国家建设、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产生了对煤化工产品的海量需求,这往往会使煤化工企业和整个社会忽略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不能够将环保作为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无法实质性控制煤化工产业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造成废弃物、污染物的数量和程度持续提升,进一步扩大了煤化工产业的环境污染,造成煤化工产业公害威胁整个社会的实际问题。

2.2资源因素对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影响

煤化工产品既需要资源作为生产的基础,同时煤化工产品也是社会能源体系中重要的一个门类,是生产建设、局面生活中不可替代的战略性物资和产品。受到传统煤化工产业政策的影响,特别在各地对煤化工产业加速发展的进程中,资源性因素越来越成为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瓶颈。应该看到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既需要煤炭资源作为基础,同事也需要其他资源作为保障,而对于一个区域或一个企业资源的储备和供给一定是在有限的范围内,企业和区域不能将所有资源配置于煤化工产业,这就造成了煤化工产业成长和发展的资源约束效应,煤化工产业在资源受限的背景下,难于进行扩大生产和产业升级,煤化工产业的生产链条和价值链条不能得到资源的保障,进而从客观上形成了对煤化工产业成长和发展的制约。

3.突破环境资源约束,实现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对策

煤化工产业在新时期想要取得发展就必须正确面对资源与环境的“瓶颈”,通过政策调整和产业重整重新建立具有现代化水平和节能环保意识的新型煤化工产业体系,以此来突破资源环境对煤化工产业发展的约束。

3.1实现煤化工产业的科学化管理

实现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突破资源环境的瓶颈效应必须从科学化的产业管理入手,要探寻全面、系统的途径和方法强化煤化工产业的科学管理,通过对煤化工产业生产要素、绳子基础和生产资料的全面管控,提升煤化工产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进而避免资源与环境带给煤化工产业的阻碍和制约。当前,管理工作要强化资源科学利用和环境有效保护两个基本环节,要挖掘管理工作对煤化工产业的潜在价值,重塑煤化工产业管理的结构和模式,更为清晰地为煤化工产业发展标定管理的方向和路径。

3.2制定煤化工产业的发展战略

无论是煤化工产业总体,还是煤化工企业个体都应该从其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制定出煤化工产业发展和煤化工企业成长的战略性体系目标,形成以发展战略为指导的煤化工产业能源与环境的政策,构建煤化工产业控制和管理的体系,形成煤化工产业节能化发展和低污染生产的理念,通过将整个煤化工产业的整体性改造,为煤化工产业实现综合发展战略和长远发展目标提供策略性、方向性的支撑与保障。

3.3加强对煤化工产业的综合治理

针对煤化工产业污染大、高能耗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对煤化工产业总体和具体煤化工企业进行综合的治理,特别应该加强对煤化工产业污染与能耗的整治工作,要利用煤化工产业的综合性力量和资源,加大对污染和能耗治理的资金投入,形成煤化工产业高度关注和全面控制污染与能耗的局面。同时,煤化工产业应该加大对环境破坏和能源过度消耗的打击力度,采用法律、管理等强制性手段治理和预防能耗与污染,采用经济手段调节和舆论宣传相结合的策略,耿浩娣实现煤化工产业综合治理的目标。

3.4加强煤化工产业的结构调整

新时期煤化工产业要根据国家的能源、产业和发展方针,依据煤化工产业的改革政策,以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出发坚决进行煤化工产业的结构调整,实现煤化工产业的升级和换代。一方面,要坚决关闭煤化工产业中工艺落后、污染大、高能耗的企业和集团,利用产业和资源政策的威力平衡煤化工产业中能源消耗和产业发展的关系,使整个煤化工产业的资金得到更为合理地分配,资源得到更为高效地利用。另一方面,煤化工产业应该在有效确保实现发展目标的同时,完成煤化工产业的升级任务,进而达到煤化工产业节能、高效、生态化发展。

4.结语

煤化工产业既需要资源和环境的支撑,同事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也会造成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这导致煤化工产业在资源和环境面前受到发展的制约和控制。在煤化工产业升级和快速进步的今天,煤化工产业应该将目光转回产业内部,从资源和环境的支撑入手,加强对煤化工产业的管理,打造现代化、集约化、清洁化的煤化工新产业,突破煤化工产业的资源与环境约束瓶颈,将煤化工产业推向快速发展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任志军.宁夏煤化工产业发展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3):160-161.

煤炭产业的前景范文第2篇

[关键词]资源枯竭煤炭企业 产业转型 模式

煤炭企业的生产对象是地下煤炭资源,地下煤炭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煤炭企业所拥有煤炭资源最终都将面临资源枯竭,要实现资源枯竭煤炭企业持续发展,只有进行产业转型。同志指出:“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为我国资源枯竭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资源枯竭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关系到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资源枯竭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模式选择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产业转型是资源枯竭煤炭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资源枯竭煤炭企业产业转型是指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要素从衰退的煤炭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的过程,它的实质在于逐渐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依赖,通过产业转型,培育出优势产业项目,形成多元化支柱产业,实现资源枯竭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一个煤炭资源大国,我国大多数大中型国有煤炭企业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多数煤矿都进入了中晚期,煤炭企业在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重要能源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因资源枯竭也引发了大量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下岗人员多,再就业压力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生态与环境问题突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等。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无论是从资源的经济性上,还是对于环境保护,甚至解决再就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在煤炭企业发展的中晚期,未雨绸缪,早做准备,及早规划,通过产业转型寻找新的利润空间以求得生存发展,是资源枯竭煤炭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的必然选择。

二、资源枯竭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模式

产业转型模式的选择必须从实际出发,依托现有煤炭产业的优势,结合资源枯竭煤炭企业的发展阶段,选择有利于形成竞争优势的多元化产业转型模式。

1.煤炭主导产业延伸模式

在煤炭企业发展的中期,充分发挥煤炭企业人才技术的动态比较优势,确立适合煤炭企业的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煤炭加工业,建立起煤炭资源深度加工和利用的产业群,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向上、下游相关产业或支持产业延伸,建立起新的煤电运、煤化工,煤建材等产业链,延伸产业主要有电力、建材、煤化工、煤矸石利用等,形成新的利润来源。这种方式在转型的初期能够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的煤炭资源,同时上下游产业在生产、管理、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优先发展在同行业中具有相对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的煤炭资源深加工利用的产业,可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同时以培育和发展循环经济为方向,延伸煤炭加工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的关联项目。

德国鲁尔重视煤炭生产及就地加工,延长产业链,促进经济综合发展,以煤炭为原料发展化工,产品之多和技术之精湛闻名于世。随着产业链的延伸,下游企业和配套服务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培育起一批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企业集群,大量生产经营相关联的企业集聚所带来的专业化生产、低生产成本、低交易费用和完善的配套服务,将迅速膨胀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产业链实质上是一条价值链,煤炭企业在这一价值链的源头已经拥有资源的优势,加上产业聚集带来的聚集经济,使得这一价值链具有竞争优势。

2.新产业的接替发展模式

这是最彻底的产业转型,即利用煤炭资源开发所积累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在原有产业之外发展新的产业,使原有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建立起基本不依赖原有煤炭资源的全新产业群,通过产业替代,实现资源重组,有利于资源从衰退的煤炭产业流向新兴产业。

在资源即将枯竭的煤炭企业,转变原来以采煤业为主导的经济模式,加快新产业的接替和发展。法国洛林地区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根据国际市场的需要,重点发展核电、计算机、激光、电子、生物制药、环保机械和汽车制造等,大力提高机械、化工等产业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使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与国际接轨。洛林经济转型花了30多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大成效,2000年就出现了汽车、电子、塑料加工3个重要转型产业。要实现高起点转型,应摒弃传统煤炭产业刚性束缚,根据市场需求,瞄准高技术和复合技术产业,在产业转型时注重传统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或高附加值产业的转变,进行高起点的转型。这不仅为煤炭企业自身创造新的优势和利润增长空间,同时也带动企业所在区域经济的技术发展。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就在于依靠高新技术和技术创新。技术资源是保证煤炭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因素之一,国有煤矿基础好,队伍硬,企业内部储存着一大批工程技术人才,这些人员专业门类齐全,专业技能素质高,不仅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而且接受新事物快,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宝贵财富,一方面利用高新技术对煤炭产业进行改造,通过产业链条的扩展,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从而发挥整个产业群体集约化生产的效应;另一方面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大力扶持发展一些具有特色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替代产业群,进行产业替代,增强企业竞争力。

随着资源加工产业群的建立和发展,企业间的技术外溢和乘数效应日益加强,为高新技术替代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矿区要利用这一条件,推动不依赖煤炭资源的新产业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国内外重大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群的出现所带来的新的投资机会,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替代,逐渐降低对煤炭资源的依赖程度。

3.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模式

煤炭企业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相当严重的损害。除具有一般性工业企业的污染外,还存在一些特有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土地塌陷、煤炭的伴生物煤矸石废渣成山、水资源破坏等。因此,资源枯竭的煤炭企业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必须选择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选择不污染环境的旅游、种植养殖、服务业等绿色产业。

法国的洛林地区,把煤炭转型同国土整治结合起来,成立国土整治部门,负责处理老矿区遗留下来的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矿山闭坑后迅速抹掉老矿区的痕迹,建居民区、娱乐中心、栽树、种草等,今日的洛林已成为景色秀丽、吸引外资最主要的地区。德国鲁尔地区为治理环境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如制定了绿色空间计划,在废弃的煤矸石山培土、植树、铺草,塌陷土地和矿井辟成湖泊疗养地,在此基础上全区建起了300多个公园。

我国煤炭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在选择新产业时既要改善生态环境,又要将失业劳动力的再就业作为重要目标,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把经济发展、结构调整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水利、生态、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建立农、林、渔、牧、游的“大农业”和“大生态”系统。

一是开发农业资源,对于能复垦的煤炭塌陷区域选择种植附加值高的生态农作物,大力开发生态型的特色农产品,培育农产品开发的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发展提升,实现农业产业化,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是发展水域资源,在不能复垦的大面积煤炭塌陷区域进行渔业养殖,营造良好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并发展水上旅游和水上体闲产业。

三是开发旅游产业,煤炭企业可以地质生态和人文历史为特色,开展生态旅游等旅游项目,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获取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双重效益。

4.发展第三产业模式

煤炭资源是煤炭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当企业所拥有的煤炭资源逐步枯竭时企业必须重新定位,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发展物流、建筑施工、房地产、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这样才能实现企业的再发展。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有一个先决的优越条件就是拥有强大的自主品牌优势,在企业产业转型阶段要科学地利用品牌资源,将品牌的文化力、承载力有机地转嫁到第三产业上,不仅达到可以综合利用资源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煤炭企业的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获得一席之地。

煤炭企业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进入中后期,必然造成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在产业转型时应选择那些前景广阔、能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第三产业,切实解决工人再就业的问题。在第三产业中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最高,增加就业的潜力最大;交通运输、物流仓储,社会服务业的就业吸纳弹性比较高,增加就业的潜力也较大。这说明第三产业中房地产和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物流业、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煤炭企业的就业增长具有较大的潜力,应成为未来煤炭企业产业转型的发展重点。 煤炭企业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社会品牌,所以煤炭企业的产业转型要在品牌上下功夫,不仅要抓住品牌发展的契机推动产业结构的规模化扩张,更要通过多元化发展有效提升煤炭企业品牌的含金量,提升转型后企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煤炭产业的前景范文第3篇

1.1 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分析

(1)市场集中度的涵义。

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的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厂商(通常市前四位或前八位)所占有的市场份额,是衡量某一市场内厂商之间市场份额的指标,反映着该市场的寡占程度。

(2)煤炭产业市场集中度指标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经历了几个时期,我们对这几个时期的集中度指标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的市场集中程度的走势。

①2004-2006年,市场集中度急速上升,CR4由2003年的14.7%上升到2006年的18.1%,CR8也由2003年的12.45%升到2006年的24.80%。表明落后企业被强制性淘汰,竞争个体减少,优势企业迅速壮大。

②2007年行业集中度计算(CRn=∑x/X)选取中国神华集团、河南郑煤集团、同煤集团、贵州盘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安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焦化股份有限公司等八家煤炭企业进行分析。2007年整个煤炭产业的年产量:25.23亿吨;前四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 +0.665+0.506=4.831,CR4=4.831/25.23=0.19;前八家行业的年产量;2.08+1.58 +0.665+0.506+0.501+0.49+0.481+0.456=6.759;CR8=6.759/25.23=0.268

③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国将加强对煤炭产业的整治力度,多家相继出台了很多措施,例如国家《煤炭工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以煤炭基地为依托,建设大型煤炭集团”,拉开了煤炭重组并购的序幕。这些煤炭集团与山东兖矿集团、中央所属的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一起,将占我国煤炭产量的60%以上。重组的目的是消除二元结构,提高产能、效率、机械化程度,增强竞争力,但目前企业集团多为行政性重组。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煤炭产业将形成高中型的寡占市场结构(根据植草益的分类法)

1.2 煤炭产业产品差异程度分析

(1)差异化的涵义。

产品差异是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向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利地位的目的。

(2)产业的产品差异化指标分析。

一般来讲,煤炭产品的品牌、文化和功能的差异极其微略,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不同煤炭企业所生产的煤炭产品本身的差别。而这些性能差异(如煤灰、发热量、含硫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原煤的自然状态及赋存状况和质量,产品的品牌效应弱。

二是购买者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产品存在的差异,这是由于购买者拥有不完全信息、或煤炭企业通过加强顾客的产品忠诚度,从而使顾客在心理上相信一些企业的产品存在差异从而产生不同的偏好这是一种购买者主观概念上的产品差别所形成的人为差异。

1.3 我国煤炭产业市场壁垒分析

我们对煤炭产业的市场壁垒分析主要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

①进入壁垒定义

进入壁垒,是妨碍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某一产业的因素或障碍,其作用是增加竞争对手的进入成本,使他们与在位企业相比在竞争上处于劣势,从而削弱竞争对手的进入动机,阻止竞争对手的进入行为。

②煤炭产业的进入壁垒原分析

从我国煤炭产业的实际情况看,其进入壁垒表现较为复杂。

第一,不同时期的不同煤炭产业政策形成了不同的进入壁垒。1994年政府又提出了“扶持、整顿、改造、联合、提高”的十字方针以促进乡镇煤矿的发展,中小煤矿的进入壁垒进一步降低。2007年初以来,国家改变了煤炭的产业政策,一是扶大汰小;二是节能减排,抑制煤炭需求;三是提高煤炭资源的各项税费,保证煤炭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不同经济类型的煤炭企业进入煤炭产业的自由程度不同。国有煤炭企业的进入壁垒高于地方、乡镇和个体煤炭企业。

(2)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

①退出壁垒的涵义

退出壁垒是指现有企业在市场前景不好、企业业绩不佳时欲退出该产业但由于各种因素的阻挠,资源不能顺利转移出去的状况。

②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分析

我国煤炭产业的退出壁垒极高,尤其国有煤矿更是如此,主要表现在:

第一,煤炭产业资产的专用性太强。首先,是固定资产的专用性强。在煤矿的固定资产中,井筒占了很大的比重(国有重点煤矿井筒要符合一定要求,造价更高),如退出煤炭生产,几乎毫无用处,矿山的专用设备也很难改作他用,因此煤矿从煤炭生产退出转移到其它产业的话,其转移成本(或称沉没成本)太高。 第二,煤炭产业的无形退出障碍巨大一是来自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阻力。政府上各种煤矿项目就是为了增加地方收入和解决就业等问题,如果煤炭企业因经营不好或亏损严重要退出,主管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无论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还是从安顿企业职工、维持社会稳定的角度考虑都会加以劝阻甚至用行政命令施加影响。

2 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分析

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定价行为、非价格行为、自组织行为)对煤炭产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分析。

2.1 定价行为分析

2.1.1 价格变动趋势分析

从1997年至2003年,我国的煤炭价格的变动幅度都比较小,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国煤炭价格的上涨幅度比较大。 进入 2007 年四季度之后,在冬季用煤高峰、节日储备因素以及“12.5”山西洪洞煤矿爆炸事故之后煤矿安全治理措施的共同推动下,山西省、秦皇岛等主要集散地区和重点煤炭消费企业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煤炭资源不足现象,促使市场煤炭价格在短期内出现了急速上涨。 

2.1.2 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

(1)从2007年开始,中国煤炭定价机制已接近完全市场化。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已有50多年历史的全国煤炭订货会议从2007年开始不再召开,取而代之的是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召开的电视电话会议,而在相关企业领会有关文件精神之后,供需双方将进行自主衔接。(2)下游行业需求较为旺盛,2007年全社会用电量 32458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14.42%;全国发电量 32559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4.44%。其中,火电发电量 26980 亿千瓦时,占全部发电量 82.86%,同比增长13.82%。

(3)生产成本上升。2008 年,煤炭行业将迎来资源税的改革。煤炭行业上缴的资源税将从目前从量计征,变为从价征收。将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平均征收比率由目前的1.18%逐步提至3%。煤炭生产成本提升已成为必然趋势。 

根据上述分析并结合有关专家的预测,中国煤炭的市场价格在今后两三年可能呈现出“总体平稳、略有上调”的走势,将可能出现大约20%的上涨幅度,其中发电用煤由于取消了过去实行低于市场的计划合同价,可能涨价幅度较大,其他行业用煤涨幅较小。

2.2 自组织行为

所谓企业自组织行为是指企业在利润冲动和竞争压力的作用下,为适应外部各种条件的变化而自动进行的相应组织结构调整或组织创新,企业自组织行为是企业行为的核心,在产业组织理论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企业自组织是实现产业组织优化的能动力量。

2007年,国家加强了对整顿小煤矿的整治力度,同时各大煤矿集团也利用这个机会兼并和整合小煤矿。例如河南郑煤集团借国家整合煤炭资源的大好机遇,整合了43家小煤矿,这些煤矿投产后,每年新增煤炭产量1300万吨。

3 煤炭产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3.1 我国煤炭产业供给能力分析

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累计完成25.23亿吨,同比增加22.95亿吨,同比增长 9.39%。其中:国有重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 12.4 亿吨,同比增加1.21 亿吨,增长 10.8%;国有地方煤矿原煤产量完成 3.24 亿吨,同比增加 400 万吨,增长1.3%,乡镇煤矿原煤产量完成9.59亿吨,同比增加6700万吨,增长7.5%。

但是我国目前的煤炭产业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在冰雪灾害导致南方多省电力供应红灯频闪的同时,全国电煤告急的紧张现实,无异于“雪上加霜”。值得注意的是,和雨雪冰冻灾害呈现的区域性特征相比,目前电煤短缺的事实和影响已在全国和全行业显现。 

3.2 我国煤炭产业的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3.2.1 我国现有的设备利用率和新设备的研况

受煤炭价格的推动,我国现有的煤炭企业均充分利用了自有的设备进行生产,据统计我国煤炭产业的设备利用率达到85%。

煤化工的发展带动了煤化工装备行业的发展。煤化工装备行业受市场需求的推动,同时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重视。研制开发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已被列入今后国家大力发展的16项重大技术装备任务之一,大型煤化工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是重点内容。这样的大背景下,煤化工装备行业在2007年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煤炭产业的前景范文第4篇

关键词:煤炭;金融危机;影响;应对措施

        1 金融危机对我国煤炭产业的影响

        1.1对国内煤炭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

        目前,由于钢厂生产不景气大幅度减价,市场对冶金煤需求量大幅减少,市场销售形势不乐观。炼焦煤由于价格倒挂,一些焦化厂面临调整价格甚至处于半停产状态,市场销售回款很困难。因此可以预见,东北煤炭市场价格在年底前已涨势乏力,受供需关系变化,东北市场前景将不再乐观。

        1.2对煤炭企业并购整合的影响

        2008年是煤炭业异常活跃的一年,共有15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较重要的并购重组活动,其中围绕母公司资产注入的有11家,成为行业并购重组的主要方式。另一方面,煤炭整合出现了新特点,跨区域的整合较少出现,而以区域范围内整合的并购重组活动占据主体,2009年煤炭行业整合还将围绕注资整合和区域整合两条主线展开。

虽然上市公司收购煤炭资产溢价较高,但这是由于采矿权的历史增值所造成的,收购煤炭资产优良,能增厚上市公司EPS,吨煤收购价格较市场价格低,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强具有积极的作用。

        1.3对煤炭产业政策稳定性的影响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07年11月29日对外了《煤炭产业政策》。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对外的《煤炭产业政策》。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煤炭产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能源安全。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

        1.4对煤炭需求的影响

        2008年10月27日从中国煤炭市场网获悉:国内最大的北煤南运港口秦皇岛港库存仍然在900万吨上下徘徊,疏港效果并不明显,港内存煤结构不合理,下海南运的煤炭交易需求减少。过去到这阶段,存量很少的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缺煤问题。而今年电厂存煤量达到15~17天,暂时看,电力对煤炭需求不会成为焦点问题。

        然而,火电发电量下降、钢铁产量走低、高耗能产品价格降低,煤化工行业煤炭需求增长不大等四方面因素,已造成国内煤炭市场需求减缓。

        1.5对煤炭产量的影响

        据日前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上报给国家发改委的一份报告显示,预计第四季度煤炭供需形势将会发生变化,煤炭需求的增长幅度将低于煤炭产量的增长幅度。10月17日,在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召开的经济形势分析会议上,由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上报的这份报告称:”种种迹象表明,耗煤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速将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煤炭需求增长速度进一步趋缓,甚至出现萎缩的可能。”

        2 我国煤炭产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策略

        2.1政策角度

        2.1.1国家经济、金融政策调整

        (1)整体经济政策。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之下,全国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扩大内需、促进增长”保卫战。中国政府2008年11月公布的两年投资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方案在全球引起了热烈反应。此举将提振市场信心,有助于保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形势下,中国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可有效扩大内需,弥补金融危机导致的外需不足。

        (2)煤炭行业固定投资减速。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清理煤矿在建项目,控制新开工煤矿项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煤炭投资的过快增长,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放慢。固定投资减速促进了行业向高端建设和产业链的深度发展,加大了行业的集中度,利于国有企业做大做强。

        2.1.2煤炭产业政策调整

        国家通过整合、淘汰中小煤矿落后产能,做大做强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的方式来调整煤炭产业结构,进而提高产业集中度,有效抑制无序竞争。调控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的产量,从而调节我国未来煤炭供需平衡状态,保证整个煤炭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2.2企业管理角度

        2.2.1定价、成本策略

        2007年度煤炭产运需衔接电视电话会议于2006年12月27日在京召开,全国29个省市的分会场参加了电视电话会议。50年来一年一度的“赶集”式全国煤炭订货会结束,再度确认了煤价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政府需要煤炭资源价格变动这个市场化手段实现“节能减排”,达到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

  大型煤炭企业在具备充分市场供应能力的情况下,会与用煤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以防止煤炭价格的大起大落。煤炭资源加大集中的同时也强化了煤炭行业的定价权。因此,煤炭价格将高位稳定运行。

煤炭产业的前景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资源;城市;经济;转型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5-033-01

山西省大同市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资源型城市,是我国最大的动力煤基地,享有“煤都”之称。虽然当前该市煤炭资源存量比较多,但是煤炭产业的生命周期决定了其终有一天会因资源枯竭而终止生命。另外,由于对煤炭资源的过度开发,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经济发展遇到了很大困难,实施产业转型战略刻不容缓。

一、资源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结构欠优、工业产品结构单一

大同市第二产业的比重大大超过了全国城市的平均水平,,而第三产业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发展很不平衡。另外,重点产煤地区煤炭工业单一发展,加工转化深度不够,新兴产业发展缓慢。由于能源、原材料及初加工产品处于产业链的上游,其产品的附加值低,向外直接输出这些产品,导致大量的价值转移,使大同市整个工业的经济效益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能源工业发展后劲不足

能源工业的发展受资源、运力和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发展活力减弱。另外,煤炭生产属于边际效益低的行业,随着生产发展,开采难度加深,生产成本将逐步上升,经济效益会逐渐下降。大同市电力工业虽因煤炭充足而具有良好的建立坑口电站的前景,但是由于水资源严重不足,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将受制于水资源的供给。

(三)资源枯竭问题突出,环境压力较大

目前,由于过度开采,山西省资源枯竭问题日益突出。随着资源的不断枯竭以及对煤炭资源需求的日益扩大,大部分资源城市将面对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如果不能及时挖掘新的经济潜力,实现经济转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将受到限制。另外,由于资源型城市对煤炭等资源消耗量大,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比较严重,大同等资源型城市面临较大的环境压力。

(四)失业率不断攀升,再就业压力大

由于煤炭等资源的枯竭,开采成本逐渐增大,导致企业运营困难,大批职工下岗。大同市由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就很差。大批的劳动力随着经济转型,陆续流入到社会中,这些下岗工人文化水平不高,劳动技能单一,再就业难度较大。大量的空闲劳动力不仅增加了社会负担,也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

二、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发展转型的对策

(一)发展接续产业, 用高新技术提升资源型产业

大同市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 努力提高技术含量, 把资源产业做大做强, 做精做好, 通过精深加工、扩大贸易,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资源转化能力, 为资源型城市经济产业转型和发展多元化替代产业提供相对充裕的时间和资金, 同时还可减轻就业压力, 增强替代产业的发展后劲。

(二)逐步引进替代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由于资源最终是要枯竭的, 因此大同等资源型城市经济最终还是要在传统资源产业发展的一定时期, 实行“大转型”, 逐步引进替代产业。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替代产业在技术上应坚持科技先行, 以科技园区为载体, 以科技资源的开发和整合为支撑, 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利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手段,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替代产业, 从而使资源型城市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实施生态化环境发展战略

大同市等资源型城市要大面积种植树木草坪,提高全市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还可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孕育和发展新产业,顺利完成资源型城市的产业接替与转型。在推进转型发展中,要推进节能减排、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同时推广一批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大力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产业。

(四)重视对转业者的技能培训

资源型城市产业的转型会导致大量人员的失业,由于这些人员从事简单劳动的比较多,掌握的技能比较单一,文化素质较低,不适应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的需要。对此,需要对大同市等转业者进行有效的技能培训,根据再就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组成若干不同类型、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培训中心。培训中心根据受培训者的文化、技术基础、将要从事的工作和国家将要发展的新产业,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培训。

三、结束语

资源型城市经济的发展之本是资源, 在短时间内完全抛弃传统资源产业的做法不符合“循序渐转”原则, 也不现实。因此,资源型城市应首先发展接续产业,再逐步引进替代产业,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优化和对失业人员的关怀。山西省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产业转型步伐,并趁着国家实施中部崛起和煤炭可持续发展试点的有利时机,把山西建设为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成一个富裕文明、和谐稳定的新山西。

参考文献:

[1]刘得扬,朱方明.经济发展路径探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1,(7).

[2]崔爱平.基于矿产资源型的县域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