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约能源的意义

节约能源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节约能源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节约能源的意义

节约能源的意义范文第1篇

我国是13亿人口的大国,超过发达国家人口总和,未来人口总数还会有所增加;我国正处于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并且将持续很长时间,因此,对能源和土地、水以及各种矿产资源的需求会持续较快增长。根据我国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我国必须走主要依靠本国资源的发展道路,而国内目前掌握的资源状况明显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所以能源资源需求增长与供给潜力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随着社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城乡生活污染也会不断增加,环境压力将不断增大。综合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间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始终面对和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在最近几年的发展中,这一问题表现得尤其突出。单位GDP能源消耗,2003年较上年提高4.9%,2004年较上年提高5.54%,2005年较上年提高0.16%,呈现三年连续提高的态势;二氧化硫排放量,2003年较上年增长12.04%,2004年较上年增长4.47%,2005年较上年增长13.06%;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004年较上年增长0.4%,2005年较上年增长5.6%,增速明显加快。其原因,客观上看,主要是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工业制造业结构由轻转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城市人口较快增长。

2002―2006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02%,较1978-2001年年均经济增长率提高0.42个百分点; 2005年与2001年比较,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由45.2%提高到47.5%;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39.8%提高到42%,分别提高了2.3个和2.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中,食品、饮料、纺织、化纤等轻工业的比重由13.36%降低到10.89%;黑色及有色金属冶炼、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等重化工业的比重则由12.87%提高到16.76%。工业生产对能源需求较多,其中重化工产品生产对能源的需求尤其多。根据2005年的数据计算,亿元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为2.05万吨标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泥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重化工业亿元增加值能耗为5.67万吨标煤,分别为亿元GDP能耗的1.68倍和3.58倍。工业比重提高,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提高,必然导致单位GDP能耗提高;受结构变化的影响,经济增长率提高一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提高0.085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工业污染物排放也增长较快。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较上年增长,2003-2005年依次为14.7%、5.5%和14.6%;工业烟尘排放量较上年增长,2003-2005年依次为5.2%、4.8%和7%。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迅速升级,住、行、通讯以及新一代消费品的消费增长很快。2001-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增长了28.6%;家用电脑增长了3.3倍;家用空调增长了1.6倍;家用汽车增长了5.7倍。农民家庭的彩电数量增长了72%,电冰箱数量增长了63%,洗衣机数量增长了40%,移动电话数量增长了10.6倍。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人口较快增加。2000-2005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2439平方公里增加到32521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密度由每平方公里442人增加到870人,住宅建筑面积由44.1亿平方米增加到107.7亿平方米。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城市人口的增加,扩大了能源资源消耗,增加了生活污染排放。生活能源消费量较上年增长,2003年-2005年依次为13.1%、7.3%和9.9%;其中电力消费量较上年增长依次为11.8%、10.1%和14.6%,热力消费量较上年增长依次为26.5%、23%和25%。生活污水排放量较上年增长,2003-2005年依次为6.5%、5.7%和7.7%;生活类化学需氧量排放较上年增长,2003-2005年依次为4.9%、1%和4.8%。

经济增长率提高、经济结构中工业比重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提高、城市规模较快扩大,与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密切联系。国际比较表明,人均GDP1000-3000美元期间,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加快推进时期。2001年我国人均GDP为1038美元,2006年已经突破2000美元,都处在这一阶段。从社会再生产的内在联系看,居民收入增长累积到一定水平,必然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从2001年开始,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活动已经比较明显,住、行、通讯等方面新的消费点成长较快。消费结构升级必然通过市场带动多种消费品生产的活跃,并通过产业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进一步带动原材料工业等其他产业快速发展。其中,电子通讯、住房和汽车等产业的生产技术大多比较复杂,产业的前向和后向关联链条较长,对各产业的影响度系数较高,特别对钢铁、水泥、有色、石化等重化工原材料产业的带动力度很大。与食品、轻纺、家电等产业比较,住房、汽车的生产需要多得多的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重化工原材料,这从直观上就可以观察到。正是这一产业内在联系,引起了工业结构由轻到重的转变和工业制造业规模加快扩大。工业结构的变化,使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结构重型化、企业规模扩大、生产过程复杂,使工业在农村发展的空间不断缩小),工业化步伐加快,也必然带动城市化步伐加快。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了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从消费结构、生产结构、城乡结构的变化及其内在关联看,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较快增长还会持续很长时间,国际比较表明,这一过程中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与经济增长一般呈现正向关联,这就意味着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看,我国的资源和环境问题还会继续发展。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难度非常大,任务异常艰巨。2006年人代会通过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我国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降低10%的约束性目标,表现了极大的决心和勇气,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勇往直前的实践探索,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

一纸目标责任书开了个好局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围绕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政府和社会各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中央政府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部分重点企业签署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能耗降低指标分解到各地区。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工程的节能工作。提高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加大了差别电价政策的实施力度,对部分高耗能产业执行较高电价;依法关闭了一批小钢铁、小水泥、小煤矿,淘汰了一批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和15吨以下的小转炉;水泥湿法窑工艺的产能大部分拆除或停产,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超过50%,较2005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电解铝自焙槽已经全部淘汰。加快发展运输效率较高、能耗较低的铁路和内河运输;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和轨道交通;积极推广乙醇汽油。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积极推广高效节能办公设备、家用电器、照明产品。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积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和优化升级带动转变。大力推进节能技术进步。健全节能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抓紧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深化能源价格改革,加强和改进电价管理,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实行节能税收优惠政策。围绕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突出的环境问题,加强环保工作。国家环保总局与全国各省、市、区和六家电力企业签订了“十一五”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消减目标责任书,将“十一五”规划提出的污染减排目标分解到各地区和重点企业,各省、市、区也相继将目标分解到市、县和重点污染源。加强三峡库区、松花江、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渤海等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燃煤电厂脱硫、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等环保重点工程。连续四年在全国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经过努力,中国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06年,中国单位GDP能耗改变了三年持续提高的态势,较上年降低了1.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较上年分别增长1.2%和1.8%,增幅较上年分别降低4.4个和11.3个百分点。

“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是水中月还是池中鱼

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按照平均分解的方法,从2006年起,每年单位GDP能耗要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要降低2%。按此衡量,2006年没有实现预期的节能减排目标。能否由此判断“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难以完成呢?还需要分析以下几个情况:

第一,我国经济结构仍然处于转变过程中,工业中重化工业的比重还在提高,但提高的速率在减慢。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随着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石化等产品供求关系的改变,重化工产业、能源产业发展的速度已开始趋于平稳。预计“十一五”中后期这一结构变动态势将进一步减慢。由于这一结构变化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十一五”中前期和中后期的节能减排难度存在明显区别。

第二,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的各项政策措施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也需要一定时间。例如燃煤电厂上大压小的改造;资源环境方面价格、财税等相应政策的调整,其效应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节能环保意识的确立,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些也决定了“十一五”规划中前期与中后期节能减排的幅度会存在差异。

第三,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发展模式都处于积极变化中,但这些都是中长期变量,其效果需要累积几年以后才会明显显现。这也决定了“十一五”规划中前期与中后期的节能减排效应存在差异。

节约能源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意义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促进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根本保证。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前提,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和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推进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科学发展、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指南,而搞好低碳经济时代国有煤碳企业能源环境审计,不仅对建设节约型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新时期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低碳经济时代能源环境审计的内涵

合理界定并从理论上把握能源审计的内涵,才能真正了解开展煤炭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的意义。目前我国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经达到自然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使经济可持续增长,缓解巨大的环境压力,必须以环境友好的方式推动经济增长。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就是要从源头预防污染产生,最有效地减少资源消耗与废弃物排放,从而切实解决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能源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运用专门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对国家行政和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经济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对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情况,环境管理系统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及环境管理的绩效进行的监督、检查和评价,以促进其全面、有效地履行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环境效益。能源环境审计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审计促进节能减排,保护和改善环境,促使与环境有关的经济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二、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企业价值观意义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深入持久地开展企业节能行动,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既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近年来,为保障国家能源和应对气候变化,国家制定了一系列节约能源资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的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能源资源浪费仍然比较严重,能源消费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改变。

因此,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对树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和价值取向,对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低碳经济时代不会自己到来,节约型和谐企业是不会自发地去实现的,它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需要树立科学的企业价值观,需要转变不合理的企业消费方式。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消费方式的转变也不会无目的地改变,它需要一定的手段和科学合理的制度推动,因此开展国有企业能源环境审计迫在眉睫,它将对推动国有企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价值观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开展能源审计的政策意义

开展能源环境审计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明确要求。新的《节能法》和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中均提出了要对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随着国家对节能工作的推动力度日趋加大、国家对高耗能企业节能政策的逐步实施,能源环境审计将成为企业发展必须要迈过的门槛,体现了政府主导性和必要性。这对缓解社会发展面临的能源紧缺矛盾、完善企业节能的内部监管网络具有重要的意义。

开展能源环境审计是实现我国“十一五”节能目标的重要举措。“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了到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降低百分之二十左右,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减少百分之十的约束性目标。而国有煤炭企业对这一目标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展国有煤炭企业的能源环境审计工作,对推进我国工业企业节能进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全面完成我国“十一五”期间节能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管理意义

开展国有煤炭企业能源环境审计是企业加强管理、降本节支、增强发展后劲的有效途径。推行能源环境审计,企业是实际受益者。通过能源环境审计,企业对生产能源消耗、技术管理水平、产品能效指标、资源综合利用、环境效果等进行核查、分析、对标及评价,排查企业节能障碍和耗能原因,挖掘企业在生产工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节能潜力,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制定企业节能方案和规划,最终使企业提高各种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同时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也是一个十分有效的政策选择,通过节约能源,可以获得国家相关政策的优惠与支持,这对推动国有煤炭企业节能技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五、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审计的经济意义

国有煤炭企业现有的生产方式是一种“线形经济”,它高强度地把物质资源从自然界中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出去,自然界既是“原料箱”又是“垃圾箱”。这种生产方式“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要构建节约型社会,首先要把线形经济变为循环经济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流程,使更多的用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它把经济活动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实现社会环境与经济的双赢,要改变企业中存在的许多不适宜消费,为了国有煤炭企业今后的发展,亟需转变消费方式——将过度消费转变为适度消费、合理消费、经济消费和低碳消费。

对以现代经济学为支撑的经济增长理论进行反思,人们把经济增长看作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把经济增长作为首要目标,把创造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但对节约思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深刻认识,使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大打折扣。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就必须把能源环境审计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以能源环境审计为手段,让企业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自己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厉行节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建立节约型社会,促进低碳经济时代煤炭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转变煤炭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改变落后的消费意识,牢固树立节约从自身做起的高尚企业文化,建立合理的消费制度,既节约能源,又提升经济效益,而企业文化的升华,价值取向的改变不会自己形成,还有赖于制度政策取向的改变。

国有煤炭企业是最大的产能企业,同时也是最大的耗能企业,通过对煤碳国有企业的能源环境审计,促进国有煤炭企业能耗的削减,从经济学的角度改变国有煤炭企业能源浪费,能源消费不合理的现状,促进企业文化的升华和价值取向的改变,为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国有煤炭企业具有深远的经济意义。

六、低碳经济时代开展能源环境审计的社会现实意义

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发展中所要求的资源的质与量的方面正在不断地提升着,资源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资源都在不断地告急,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后,各种资源的稀缺性和紧迫性所带来的不稳定性日益加剧,从一个个方面影响着整个社会局势的发展,在有关方面还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制约的消极作用,作为产能和耗能大户的煤炭国有企业开展能源环境审计,促进自身能源的合理消费更是责无旁贷。新晨

资源像一道瓶颈,它既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前进方向,又规范着我们去合理地利用它,不能一次过多,也不能过少,关键是要有个度。国有煤炭企业的产能和耗能不仅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因此在国有企业内部开展能源审计,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

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已经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这已经成为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煤炭资源是整个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资源普遍匮乏这一大前提下,相应的煤炭资源也呈现出其稀缺的一面,因此节约型社会要求节约型企业文化,节约型企业文化同时也呼唤着节约型企业。建设节约型企业,促进煤炭国有企业和谐发展是煤炭国有企业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开展煤炭国有企业能源审计,构建节约型企业,有利于资源合理开采和利用,是构成节约型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国有煤炭企业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节约能源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偏向型技术进步;中性技术进步;能源要素;IBTECH指数

中图分类号F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5)07-0024-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5.07.004

相关研究大都认为,技术进步有助于降低、减缓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降低碳强度,甚至认为技术效应是减缓中国碳排放,降低碳强度的主导因素。从微观视角来看,技术进步主要是通过改变能源与资本、劳动力、中间品等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来改变其使用量和使用比例,进而对能源强度和与能源消耗密切相关的碳排放强度产生影响。根据Hick的思想,技术进步可以是中性的,即同比例改变不同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也可以是偏向型的,即改变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后者,即偏向型技术进步(BiasedTechnicalChange)由于可以不同比例地改变能源和其他要素之间的相对使用量,对降低工业能源强度和碳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如果发生了节约能源的偏向型技术进步,则其可以在给定产出下使能源相对其他生产要素有更大程度的节约。因此,需要提出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对于中国最主要的碳排放部门工业来说,是否发生了节约能源的偏向型技术进步?这是把握过去十多年来中国节约能源型技术进步的趋势,评价节能减排政策对技术进步方向引导的效果,探索促进节能技术进步驱动因素等相关研究的基础。国外已有一些实证研究考察了节约能源的偏向型技术进步。例如,Popp和Hassleretal.采用美国的数据发现技术进步的偏向是节约能源的。然而,在已有涉及中国的实证研究中,大部分并没有将能源要素考虑在内,而是专注于技术进步在资本和劳动力、熟练和非熟练劳动之间的偏向。仅有少数文献考虑了中国的技术进步在能源和其他要素之间的偏向,而这些研究的主要关注是能源与其他要素之间替代关系,并且多是分不同来源的技术,如R&D、贸易和FDI来对偏向型技术进步进行研究。此外,限于研究方法,上述研究未能给出对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要素偏向的综合测度,并从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增进的角度来考察其在不同行业是否是节约能源的。针对上述研究的不足,本出两方面的改进。第一,在资本、劳动力、能源和中间品四种投入要素的框架下展开研究,从而将能源视为一种生产投入要素,判别中国工业技术进步是否是节约能源的;第二,从技术进步对生产率增进的角度综合测度和评价偏向型技术进步的作用。在后续研究中本文将回答三个问题:第一,中国工业是否发生了偏向型技术进步,其对生产率是否产生了积极的贡献?第二,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偏向是否是节约能源的?第三,中国工业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变化趋势如何,节约能源的技术进步是否随着时间得到了增强?

1技术进步偏向的测度和判别方法

技术进步难以被直接度量。一般而言,可以通过全要素生产率来度量技术进步的绩效,或用R&D来度量技术进步的投入,用专利来度量技术进步的产出。然而,偏向型技术进步将改变能源和其他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因此并不能够采用传统的技术进步变量。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度量和技术进步偏向的判断方法即是这类研究重点和难点。本文将采用Freetal.提出的投入偏向技术变化指数(IBTECH)来度量中国工业行业的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并作为判断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偏向的依据。

1.1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测度方法

在生产率的度量中,技术进步的作用是引起等产量线的移动。在两种投入要素的坐标轴中,它可以促使等产量线向原点移动。如果技术进步不改变投入要素的边际替代率,即技术进步是中性的,则等产量线会向原点“平移”。如果技术进步改变投入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即技术进步是偏向型的,则会导致等产量线的“旋转”,从而使一种投入要素的边际生产率提高,相对而言另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降低。一般而言,技术进步的上述两种效应兼而有之。若要度量偏向型技术进步,就需要从技术进步对等产量线的作用中区分出“平移”的效应和“旋转”的效应。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第7期

Freetal.提出了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法来度量TFP,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变化(EFFCH)和技术变化(TECH),前者指的是投入产出组合到生产前沿面之间距离的变化,后者是指生产前沿面本身的变化。然而这种分解并未区分中性技术进步和偏向型技术进步。Freetal.进一步提出了Malmquist指数的另一种分解方法,将技术变化指数分解为技术规模变化(MATECH)、产出偏向技术变化(OBTECH)和投入偏向技术变化(IBTECH)指数,其中IBTECH指数即可以度量偏向型技术进步。

依照Shephard,定义投入导向(Inputoriented)的距离函数(DistanceFunction),其倒数是给定产出时所需的最小投入要素与实际投入要素之比,是技术效率的一种度量。假设

xt=(xt1,…,xtN)

表示t时期的一组非负投入向量,

yt=(yt1,…,ytN)

表示t时期的一组非负产出向量,那么t时期的Shephard投入距离函数则可定义为:

Dti(y,x)=max{λ:[SX(]x[]λ[SX)]∈Lt(y)}

其中,Lt(y)为投入需求集(InputRequirementSet),表示这一时期产出所需的可行投入组合。

在投入导向之下,Freetal.提出的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MI)是在满足规模报酬不变条件下的技术“标杆”的基础上定义的(Lovell,2003):

MI=Dt+10(yt,xt)[]

Dt+10(yt+1,xt+1)×

[SX(]Dt0(yt,xt)[]

Dt0(yt+1,xt+1)[SX)]

MI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变化指数和技术效率变化指数:

MI=

Dt+10(yt,xt)[]

Dt0(yt,xt)×

Dt+10(yt+1,xt+1)[]

Dt0(yt+1,xt+1)

×[SX(]Dt0(yt,xt)[]

Dt+10(yt+1,xt+1)[SX)]=

TECH×EFFCH

然而,MI作为一种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是对技术进步绩效的一种综合度量,其中既包括生产前沿面的平移和旋转效应,二者的总效应可以用TECH指数度量。进一步,Freetal将TECH指数分为:

MATECH=Dt+10(yt,xt)[]

Dt0(yt,xt),

OBTECH=

Dt+10(yt+1,xt+1)[]

Dt0(yt+1,xt+1)/

[SX(]Dt+10(yt+1,xt)[]

Dt0(yt+1,xt)[SX)],

IBTECH=

Dt+10(yt+1,xt)[]

Dt0(yt+1,xt)/

[SX(]Dt+10(yt,xt)[]

Dt0(yt,xt)[SX)]

其中,MATECH度量的是生产前沿面的平移,即中性技术进步;OBTECH度量的是在多产出的情况下,技术进步对产出不同比例的增进效应,在单一产出的情况下,OBTECH为1;IBTECH度量的即是技术进步对不同投入要素边际替代率的改变,表示投入要素偏向型的技术进步使得TFP在要素等比例节约情景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增进(IBTECH>1)或降低(IBTECH<1)。因此,这一方法可以区分生产前沿面由于技术进步产生平移的基础上可能发生的“旋转”效应。这种分解方法已经被应用于度量国家之间的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环境效率的评价、行业的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微观主体的偏向型技术进步特征等方面的研究。

1.2技术进步偏向的判别方法

IBTECH指数度量的是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生产率的增进或降低,但它并未给出技术进步在不同要素之间的偏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WeberandDomazlicky提出可以基于要素比例在t+1期和t期的变化以及IBTECH与1的大小之间的不同组合,来判别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假设从t期至t+1期发生了技术进步。图中四条等产量线Lt(y)、Lt+1n(y)、Lt+11(y)、Lt+12(y)代表相同的产出水平。技术进步使得后三条等产量线比Lt(y)更靠近原点。如果两种投入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不变,那么技术进步是希克斯中性的,等产量线平移,图中用Lt+1n(y)表示;如果在保持投入组合不变的情况下,两种要素之间的边际替代率上升(或降低),那么技术进步是使用x1(或使用x2)的,分别用Lt+11(y)和Lt+12(y)表示。xt和xt+1分别表示t期和t+1期的投入组合比例。

根据图1可以得出如下判别方法:当xt+12/xt+111意味着技术进步是使用x1的,IBTECH<1表示技术进步是使用x2的;当xt+12/xt+11>xt2/xt1时情况正好相反。当IBTECH=1时,不论投入组合比例是什么情景,技术进步皆是中性的。

2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1999-2012年中国36个工业行业(见表1)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按照2002年中国实行的行业分类目录标准统一行业分类。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11年以后国家统计局对行业分类标准再次进行了调整,但为了和大多数年份保持统一,本文依然将2012年的行业数据按照2002年的分类目录进行归并和调整。对于能够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2013》中获得三位数行业层面数据的指标,本文比对了新旧分类标准进行了调整。对于无法获得三位数行业层面数据的指标采用如下方法进行估算:根据2011年原分类的“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比例对2012年新分类下的“橡胶和塑料制品业”进行分劈;将2012年新分类下的“汽车制造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归并为原分类下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根据2011年数据从新分类下的“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中扣除“工艺美术品制造”,从而形成原分类下的“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此外,剔除了“其他采矿业”、“木材和竹材采运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和“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4个行业。数据口径统一为规模以上,并以1999年为基期。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指标处理方法参照文献[12]。

产出指标为工业增加值,但《中国统计年鉴》在2008年以后就没有公布分行业工业增加值数据,本文根据每年12月的分行业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率来推算,并用工业出厂品价格指数进行平减。

投入指标为行业资本(K)、劳动力(L)、能源(E)和中间品(M)的要素投入量。行业历年资本投入序列采用资本存量数据,用永续盘存法(PIM)对1999-2011年各行业的资本存量进行估算,计算方法为:

Kit=Kit-1(1-δit)+Iit

其中Kit为i行业第t年资本存量,Kit-1为上年资本存量,δit为物质资本折旧率,Iit为当年投资。

考虑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将1985年的行业固定资产净值作为基年资本存量。当年投资为各行业当年固定资产原值与上年之差,折旧率对不同行业和年份采用不同取值。工业行业资本存量估算的另一个问题是口径调整。1997年前统计口径是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1998年以后则是规模以上。为此,本文将1998年以后各行业固定资产原值和净值对其上一期进行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回归,以此推算1997年以前规模以上口径的指标。

劳动力投入指标采用各行业年平均从业人员的数据。

能源投入采用各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万tce)。

工业中间品投入是指工业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消耗的外购物质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等于工业总产值与工业增加值之差,再加上应交增值税。上述方法计算出的中间投入成本还要减去能源投入成本,最终换算成不包括能源的中间品投入。

3中国工业偏向型技术进步IBTECH指数

依据上述方法,本文计算中国工业36个行业1999-2012年包含资本、劳动力、能源和中间品四种投入要素的偏向型技术进步IBTECH指数。该指数一方面可以体现

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以考察在这一时

期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否带来了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进;另一方面,这也是判别中国工业行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考察其是否是能源节约型的基础。

根据前文分析,IBTECH>1表示偏向型技术进步可以进一步促进生产率提高。为了更好地把握各个工业行业在1999-2012年间不同时期偏向型技术进步的基本情况,本文计算了36个行业1999-2012年整体、“十五”和“十一五”分阶段的IBTECH指数(表1)。计算结果显示:

第一,从1999-2012年的逐年分行业IBTECH指数来看,绝大多数工业行业的年度IBTECH指数都大于等于1,这说明偏向型技术进步在绝大部分行业的大多数年份至少不会降低生产率,不少行业的偏向型技术进步甚至能在中性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带来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各年度36个行业IBTECH指数的几何平均值也均大于1。因此,在1999-2011年期间,偏向型技术进步对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总体而言是正面的。

在36个行业中,几乎所有行业1999-2012年整体和分时期的IBTECH指数均大于1。从1999-2012年整体时间段和“十五”、“十一五”分阶段的度量结果来看,明显可以得出“偏向型技术进步在大多数行业均能带来生产率的增进”的结论(见表1)。

第二,逐年累计的IBTECH指数尽管上升幅度不大,但上升趋势非常稳定,即使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存在波动的情况下,IBTECH指数依然保持增长。从工业平均累计的MalmquistTFP指数和IBTECH指数来看(图2),1999-2012年之间,工业TFP的上升幅度明显大于IBTECH,然而,2007年之后,MalmquistTFP指数出现了波动下降,而IBTECH指数却依然维持上升趋势。正因为此,IBTECH对生产率的积极贡献非常稳定。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比重尽管在考察期的初始阶段较小,但在2007年之后呈现大幅度上升态势。可见,偏向型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增进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较为稳定的贡献因素。

4工业节约能源技术进步的趋势与分布

IBTECH指数表征的是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增进或降低作用,指数本身并不能反映技术进步在不同要素之间对某种要素的节约或使用。但在计算出IBTECH数值的基础之上,可以依据前文的判别原则,结合要素投入组合比重在相邻两期之间的变化来判断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由于本文涉及四种投入要素,而技术进步的偏向是要素之间的两两比较,因此,这里将分不同的要

注:G01煤炭采选业;G02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G03黑色金属矿采选业;G04有色金属矿采选业;G05非金属矿采选业;G06农副食品加工业;G07食品制造业;G08饮料制造业;G09烟草制品业;G10纺织业;G1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G12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G13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G14家具制造业;G15造纸及纸制品业;G16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G17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G1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G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G20医药制造业;G21化学纤维制造业;G22橡胶制品业;G23塑料制品业;G2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G2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G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G27金属制品业;G28通用设备制造业;G29专用设备制造业;G30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G31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G3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G33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G3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G35燃气生产和供应业;G36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4.1技术进步在工业整体的要素偏向

从偏向型技术进步1999-2012年期间在中国工业的总体变化来看,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呈现出一定的节约能源的特征。考察技术进步在不同要素组合之间的偏向,在能源和资本之间技术进步节约能源,在能源和劳动力之间节约劳动力,在能源和中间品之间节约能源(见表2)。尽管对偏向型技术进步很难得出一个“技术进步在能源和其他所有投入要素相比是否节约能源”的结论,但综合考虑技术进步在不同要素组合之间的表现,中国工业1999-2012年间总体而言还是呈现出节约能源的偏向。

进一步从技术进步偏向的时间趋势来看,其节约能源的偏向越来越明显。首先,区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阶段来考察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十五”期间,技术进步还呈现出较强的使用能源,节约资本和劳动力的特征:它在能源和资本之间节约资本,在能源和劳动力之间节约劳动力。但到了“十一五”,在能源和其他三种要素之间,技术进步均呈现出节约能源的偏向。其次,从技术进步的逐年变化来看,能源和资本之间2005年以前技术进步的偏向是节约资本,2005年以后大部分年份则偏向于节约

能源;能源和劳动力之间2007年以前技术进步节约劳动力,2007年以后则在部分年份开始节约能源;能源和中间品相比较而言,技术进步在所有年份均节约能源。因此,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的偏向更加节约能源。到了“十一五”期间,技术进步在能源与资本、劳动力、中间品之间均呈现能源节约的态势。偏向型技术进步节约能源的倾向更加明显。

4.2行业技术进步的偏向分析

进一步细致分析36个工业行业在“十五”期间、“十一五”期间和1999-2012年期间技术进步的投入要素偏向,不难发现对于绝大部分行业来说,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同工业行业整体的趋势十分一致(表3):一是在1999-2012年期间,技术进步在能源和资本、中间品之间更加偏

向节约能源,在能源和劳动力之间更加偏向节约劳动力。二是这一趋势是到“十一五”期间才得以加强的,而在“十五”期间,对大部分行业来说技术进步在能源和资本之间依然更多地节约资本,在能源和劳动力之间节约劳动力的行业数也比“十一五”期间多。

根据2012年各行业的直接碳排放本文筛选了7个年排放在1亿t以上的高排放行业,依照排放量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G34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G18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G25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G01煤炭采选业、G2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G1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G2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这7个行业的碳排放之和占整个工业行业碳排放的比重高达93.82%。因此,有必要细致分析技术进步在这7个行业的偏向。从表3同样可以看出,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在这7个高排放行业也呈现和工业整体相同的特征。在其中一些高排放行业,节约能源的特征甚至比工业平均水平更强。具体见表3。

在煤炭采选业(G01),“十五”期间技术进步在能源和资本、中间品之间是节约能源的,在能源和劳动力之间是节约劳动力的。但到了“十一五”期间,技术进步在三对要素组合之间均是中性的。1999-2012年技术进步总体效应是在能源和资本、中间品之间节约能源,在能源和劳动力之间节约劳动力。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G1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G2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G2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G34)在“十五”期间,技术进步在能源和资本之间节约资本,在能源和劳动力之间节约劳动力,在能源和中间品之间节约能源,节约能源的偏向并不是非常明显。但到了“十一五”期间,技术进步在能源和资本之间也开始节约能源。1999-2012年的总体变化情况显示技术进步的偏向和“十一五”期间一致。

在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G19)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G24)中,节约能源的技术进步随着时间也呈现加强的趋势。“十五”期间,技术进步在三组要素组合之间分别是节约资本、劳动力和能源的。而到了“十一五”期间,技术进步在三组要素组合之间全部节约能源。1999-2012年的总效应中,技术进步只有在能源和劳动力之间节约劳动力,在能源和其他要素之间均是节约能源的。

5主要结论和政策含义

从微观视角来看,技术进步在资本、劳动力、能源和中间品等生产投入要素之间可能存在偏向。节约能源的技术进步由于可以使一定产出条件下能源相对其他要素得到更大程度节约而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回顾发现,针对技术进步对中国工业节能减排作用的研究中,大部分未对不同类型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行区分并作深入分析。为此,本文采用数据包络法,通过将投入要素偏向技术进步指数IBTECH引入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中,一是可以得出中国工业36个行业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二是对中国工业偏向型技术进步的特征和变化趋势有一个基本的概览。这是后续展开节约能源技术进步的效果评价和驱动因素等方面研究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本文结论可以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工业是否发生了偏向型技术进步,偏向型技术进步对生产率是否产生了积极的贡献。对此,IBTECH指数计算结果显示,偏向型技术进步在大多数行业均能带来生产率的增进,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总体而言是积极的。并且,其对生产率增进的作用稳定上升,即使2007年以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波动,但偏向型技术进步上升的态势依然明显。因此,偏向型技术进步近年来已成为增进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

一个稳定的驱动因素。

本文可以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是,中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偏向是否是节约能源的。对此,分析结论可以显示,在1999-2012年期间中国工业的技术进步呈现如下偏向:在能源和资本之间偏向节约能源,在能源和劳动力之间偏向节约劳动力,在能源和中间品之间偏向节约能源。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呈现出一定的节约能源的特征。同时,本文还对碳排放占工业碳排放总量达93.82%的7个高耗能行业的技术进步偏向逐一展开了分析,发现技术进步偏向在高耗能行业的特征和工业行业整体情况基本相同,在部分高耗能行业节约能源技术进步的特征甚至更为明显。

节约能源的意义范文第4篇

一、活动主题

“节能攻坚、全民行动”。

开展宣传活动要突出主题内容,在全社会加强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使“节能减排”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二、活动时间、地点

活动地点:佛海商业广场(工商银行勐海县支行前)

三、活动主要内容

(一)在宣传活动主题的同时,深入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和相关法规,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节约型家庭”,实现节能减排,科学发展,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深入人心,引导全县各行业节约资源、提高能效、保护环境。

(二)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做好节水、节油、节电、节煤、节气宣传,组织开展节水、节油、节电、节煤、节气新产品及新技术的推广,增强全民的节能意识,形成强大的舆论宣传氛围。

四、活动组织领导

县节能减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全县节能宣传周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县监察局、信息产业办、财政局、人事局、经济和商务局、教育局、科技局、建设局、环保局、国土资源局、交通局、林业局、水利局、农业局、广电局、质监局、国税局、地税局、统计局、新闻办、总工会、团县委。

五、职责分工

(一)县发改局牵头负责本次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负责通知各单位和邀请相关领导。

(二)县发改局、监察局、信息产业办、经济和经济局、财政局、教育局、科技局、农业局、建设局、环保局、交通局、广电局、总工会、团县委要按照节能宣传周活动安排意见抓好落实,分别组织2名工作人员参加本次活动。

(三)县各有关部门负责本次活动宣传资料的印制。

(四)县广电局要制定系统的宣传计划;新闻办负责手续短信编发。

(五)县发改局、经济和商务局、环保局、总工会、团县委负责活动场地的布置。

六、活动要求

(一)加强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在节能宣传周活动期间,有关部门要集中力量做好系列宣传活动,县广电局要在县电台、电视台连续报道有关节能的专题节目,县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除参加全县统一安排的宣传活动外,还要在本单位内部组织多种形式的节能宣传活动。

(二)精心组织,加强协作。节能宣传周活动工作量大,涉及部门多,各项工作由县发改局统一协调,其它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明确分工,加强协作,落实责任,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七、宣传总结

活动结束,各部门要对节能宣传周活动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形成书面总结材料于6月20日前送县发改局(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县发改局统撰形成全县节能宣传周活动总结材料上报。

附件1:

节能宣

传周宣传标语

一、节能口号

二、节水口号

附件2:

环保节能减排宣传标语

一类:

二类:

附件3:

节约能源的意义范文第5篇

让高山常青,让碧水长流,让天空湛蓝,让人民生活在绿色的家园。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对于新形势下生态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走以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可采取以下五项具体措施: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节约能源资源的目标要求,实行严格的责任制。

二是要加快调整结构,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

三是要发挥科学技术作用,集中力量研究开发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持重点行业加快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改造。

四是要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的财税、价格,投资政策,推动节约能源资源工作。

五是要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管理。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使节约成为全体人民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