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艺术发展史

现代艺术发展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艺术发展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现代艺术发展史

现代艺术发展史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现状;发展趋势

一、当前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

1、重复性较强

现代艺术设计最初起源于欧洲国家,形成目的主要在于满足社会工业的发展需求以及利用艺术设计改变国民现状,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引进现代艺术设计,至今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以及成长。但从当前发展现状看来,由于市场发展的商业化以及对利益的过度重视,导致产生了许多的平庸之作,其主要是对国外流行作品进行抄袭以及复制,从而设计出具有较强重复性的作品,这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而言并未具有实质的意义。为获取一时的艺术效应,多数人在形式以及技法方面过于追求视觉刺激,并且盲目追随国际潮流,在设计过程中反而忽视了自我个性以及民族性。当前正是工业化逐渐转为信息化的重要阶段,从长远看来,现代艺术设计应充分具备自我个性,如此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占有稳固地位[1]。另外,作为艺术设计的内在发展动力,设计师的创造力显得尤为重要,而设计师自身对艺术资源的接收以及转换能力决定了其创造的源泉。全球一体化实现了全球资源的共享,而作为现代艺术设计师,必须将传统文化与全球资源进行有效的结合,并根据国家以及地区的实际情况,将某些设计因素与民族审美进行结合,从而形成具有独特性的设计体系,这也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2、缺乏艺术性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现代艺术设计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不仅引发了设计理念以及思想的转变,还借助现代科技措施拓展了艺术的表现空间。计算机技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有着巨大的贡献,其最大的优点就是为设计人员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有效减少了设计时间,同时,计算机中的组合灵活性还能够呈现出一些特殊的现象,对开发设计人员的创作思路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现代艺术设计也有着不利的影响。因为电脑的便利性,促使设计群体变得更加广泛,一些设计师对若干个电脑软件的操作技术进行了掌握就能够进行设计。当今的广告设计,由于对经济利益的过于看重,对艺术的质量没有重视,导致他们在电脑制作设计时缺乏美感,或者是存在着抄袭其他设计师的作品现象,这就是艺术语言匮乏所造成的问题[2]。因此,电脑设计的关键并不是如何熟练的运用电脑设计软件,而是要通过电脑的操作来体现设计创意,来体现视觉艺术语言。电脑设计软件仅仅是一种实施设计的手段而已,视觉艺术才是设计的灵魂。

二、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1、与全球化的整合

随着改革开发政策的实施,我国与全球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为我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作为现代艺术产业,也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中国现代设计如何与国际化接轨,如何在全球性的竞争中取得更好的发展,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课题。中国现代艺术发展离不开对国际最新科技资源的了解,因此,我们需要站在世界的高度,来对我国的本土文化加以审视,促使我国本土文化能够逐渐与全球化结合起来,以适应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趋势。

2、绿色环保设计

在21世纪的世界艺术设计中,绿色环保是其中的一大主题,它从产品制造业,到产品包装以及销售等各环节,再扩大到全社会的绿色服务等领域。在以往的设计中,人类创造现代生活的同时,也促使资源的消耗,造成了能源的消耗,是地球的生态平衡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工业设计中,因为过度的商业化,许多设计都在鼓励人们进行无节制消耗,这就遭到了大家的一致批评[3]。因此,设计师就需要对设计的职责与作用进行重新的思考。进行绿色设计,主要是为了对传统的产品设计中的不足进行克服,要使所设计出来的作品一方面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能够保护社会生态环境,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结语

综上,在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中,存在着重复新较强的特点,存在着缺乏艺术性的特征,这就制约了我国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必将进入与全球化整合的发展趋势,也必将会进入绿色环保设计的发展趋势,会在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杨天明,薛立克.浅谈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美术大观,2007,03:96-97.

[2]熊莎.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模式[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102-103.

现代艺术发展史范文第2篇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克服语言障碍,是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和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文化

的基本前提。因此,在艺术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是引进优秀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必然要求,是传统文化国际化的必然要求。这也必然要求我们的教学方式有所创新,至少要掌握一门国际化的交流语言。那么什么是“双语”?准确地说,双语教育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从而使学生通过授课语言的运用来达到掌握两种语言的最终目标。

二、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人类文艺发展的阶段来看,21世纪是现实主义和西方现代主义对立融合的时代,也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主流的时代。被时展促发而逐渐醒悟的艺术教育开始观念和体系上的变化,这就大大拓展了僵化的思维模式,从各门类教育加强艺术文化的教育、艺术教育增加文化和跨学科教育都显示了一种变化趋势。但不能不看到目前良好的艺术教育观念变化后面,也严重存在着把“艺术教育”简单地局限于国内,没有把传统的艺术教育与现代新兴的思潮相结合,不能走出去,不能将自己的思潮用大众化的双语转化为国际文化,因为这也正是当前艺术教育的弊端,这也突显出双语教学在艺术教育中的必要性。

现代艺术教育继承了传统艺术的精华,同时在社会大炉中也提炼了更多的元素,它需要不断的创新,不断的发展,不断的进步。也只有这样艺术才能延续下去,创新使得艺术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了,就艺术教育来讲,他的国际化程度已达到了一定的阶段。从艺术的起源到今天,他的大半成就来自国外,英国、法国是艺术的真正殿堂,那么又要如何将这些精华吸收到中国来呢?如果语言不通,又从何谈起艺术教育国际化呢!因此,艺术教育的趋势表明双语教学是势在必行的。

三、现代艺术中运用双语教育必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艺术教育的方向、培养对象和师资出口都有了较大改变,传统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综合高校的艺术教育也面临着时代机遇也存在较大问题:没有双语教育的艺术教育,没有精英化的艺术技巧教育,培养出来的都是难就质量要求的泛泛人才。但艺术就是精英和天赋的领地,针对艺术类学生而言,双语教学颇显重要,这也是高等院校艺术人才培养的头等大事,某些艺术类学生因自我行为控制能力差,特别是在对外语科目的学习上存在很大的误区,中国的艺术学生普遍认为外语不能在艺术道路上发挥很大的作用,只要掌握专业技能,就能工作。这种思想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各种艺术门类中,英语成为了一门必学科目,以汉语和英语同时作为学科教学媒介的“双语教学”在全国呈现蓬勃发展趋势,这是我国教育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特别是现在的艺术教育教学中,很多的应用软件都是通过英语编程而成,如果你不掌握这一门语言,你将无法操作计算机,也将无法把自己的设计意识体现出来,更谈不上能创作一件成功的作品。因此,只有扩大艺术教育的思路,使学生的这种思想从根本上改观,才有可能体现出普泛基础上的艺术精英教育的水平。

四、在现代艺术教学研究中如何促进双语教育

1、修改教学大纲,理解双语教学内涵

确定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双语课程开发的研究专题,就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教学策略与手段、共同探索有效的课程实施策略。帮助双语教师逐步形成正确的双语教学理念和策略。还应该指出的是,双语教育应该是双文化的教育,因此双语教师应对两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具有较深刻的理解,熟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差异,并能在教学中教育学生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使其通过双语学习,既能学习学科知识、发展语言能力,又能吸纳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

2、营造双语教学氛围,创造艺术双语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实施双语教学的主渠道。双语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确定学生在双语学习中的目标?如何解决学生的词汇量与艺术双语学习需要之间的矛盾?在艺术教育双语教学中教师们更加重视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提前阅读、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更加注意帮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语言材料去获取新信息、学得新知识,更加重视学生学习中的主动探究和主动建构。

3、加强艺术双语教育师资培训,增强双语教学实力。 首先利用寒暑假进行艺术教育双语教师集中培训,对艺术教育双语教师进行英语能力综合培训,特别是对艺术类学科专业术语进行专门的训练。其次组织一些艺术教育双语教师到国外进行培训。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到国外艺术学校见习,与当地艺术教育教师交流教学体会,搜集双语教学资源。再次定期进行艺术教育双语教学优秀论文评选和交流研讨活动,为艺术双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保障。

现代艺术发展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测试计量;仪器;发展;机遇;趋势

中图分类号: TH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测量技术和仪器研究现状

1、从静态测量到动态测量

从非现场测量到现场在线静态测量使科学研究从定性科学走向定量科学,实现了人类认识的一次飞跃。现在乃至今后,各种运动状态下、制造过程中、物理化学反应进程中等动态物理量测量将越来越普及,促使测量方式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现代制造业已呈现出和传统制造不同的设计理念、制造技术,测量已不仅仅是最终产品质量评定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为产品设计、制造服务,以及为制造过程提供完备的过程参数和环境参数,使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和检测手段充分集成,形成一体的具备自主感知一定内外环境参数(状态),并作相应调整的“智能制造系统”,要求测量技术从传统的非现场、事后测量,进入制造现场,参与到制造过程,实现现场在线测量。

2、从简单信息获取到多信息融合

传统的测量问题涉及的测量信息种类比较单一,现代测量信息系统则复杂得多,往往包括多种类型的被测量。信息量大,如大批量工业制造的在线测量,每天的测量数据高达几十万,又如产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过程中,包含了巨量数据信息。巨量信息的可靠、快速传输和高效管理以及如何消除各种被测量之间的相互干扰,从中挖掘多个测量信息融合后的目标信息将形成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即多信息融合。

3、几何量和非几何量集成

传统机械系统和制造中的测量问题,主要面对几何量测量。当前复杂机电系统功能扩大,精确度提高,系统性能涉及多种参数,测量问题已不仅限于几何量,而且,日益发展的微纳尺度下的系统与结构,其机械作用机理和通常尺度下的系统也有显著区别。为此,在测量领域,除几何量外,应当将其他机械工程研究中常用的物理量包括在内,如力学性能参数、功能参数等。

4、虚拟仪器技术获得了广泛应用

虚拟仪器(Virtual Instrument)是日益发展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总线技术在向其他技术领域密集渗透的过程中,与测试技术、仪器技术密切结合,共同孕育出的一项全新成果,其核心是:以计算机作为仪器统一的硬件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独具的运算、大容量存储、回放、调用、显示以及文件管理等智能化功能,同时把传统仪器的专业化功能和面板控件软件化,使之与计算机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从而构成一台外观与传统硬件仪器相同,功能得到显著加强,充分享用计算机智能资源的全新仪器系统。

二、现代测量技术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1、技术创新重视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较差

在已有的主流计量测试技术及仪器设备中,很少有我们自己的原创技术。诚然,和其他学科类似,原创涉及理论基础和行业积累,长期以来我国和工业发达国家在制造技术上的差距,相当程度上影响了计量测试技术的研发能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对计量测试技术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充分、研究力度和资金投入不足、研究工作不扎实、急功近利、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重视工程应用等因素,也直接促成了当前研究缺乏活力的状况。

2、高端、高附加值测量仪器设备几乎空白

当前主流行业应用中的高端仪器设备,国内品牌被排斥在外。高端仪器有着很高的附加值和商业利润,常常是一只进口的便携式仪器箱容纳的设备价值超过100万RMB,甚至更多,而一套大型的国产仪器设备只有相对低廉的利润。高端仪器设备的高额利润建立在高技术含量的基础上,因为利润高,保证了后续研发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形成了良性循环。与此形成反差的是,国内建立在原材料和人力成本优势基础上的仪器设备,必然利润微薄,继而造成研发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设备的进一步发展。

3、测量技术在理论上的薄弱

测试计量技术是面向工程应用的学科,推动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于应用需求,理论成果如无工程背景,不能解决工程应用中的测量问题,则意义和价值将大打折扣。况且,我国在测试计量理论上也很薄弱,近年来虽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出现了很多研究成果,高水平、实用性强的成果不够多,而较多的则是低水平重复。此外,由于行业原因,我国计量测量从业人员较少,业务素质整体水平不高,人才流失,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也严重阻碍了学科的发展。

测量技术和仪器的发展机遇

1、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提供的同步平台,充分发挥其数据处理优势,实现基于大规模数据处理的测量原理和算法,以计算资源补偿机械系统性能,以数据处理成本降低机械硬件系统成本。例如新型的复杂功能测试系统、机器人测量机技术,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系统的巨大资源,在全工作空间,补偿机械系统的运动误差,在机械系统不变的情况下,显著提高测量测试精度和仪器功能。

2、充分借助新型器件的性能,降低测量技术及仪器设备对机械制造水平等的依赖,大幅提高和改善测量仪器设备性能。如采用高性能的数字成像器件作为传感器,配合合理的模型及解算方法就可以利用器件自身的精密制造工艺,设计无需精密机械结构的高精确度测量系统。

四、测量技术和仪器的发展趋势

当前的传感、测试计量和计测仪器在机械系统和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较之过去有明显提高,已作为必须的组成部分参与到系统的功能中。

1、测试计量技术应该符合现代制造的要求。传统的制造系统中,制造和检测常常是分离的,测量环境和制造环境不一致,测量的目的是判断产品是否合格,测量信息对制造过程无直接影响。现代制造业已呈现出和传统制造不同的设计理念、制造技术,测量技术应当从传统的非现场、“事后”测量,进入制造现场,参与到制造过程,实现现场在线测量。现场、在线测量的共同问题包括非接触、快速测量传感器研制与开发、测量系统及其控制、测量设备与制造设备的集成几方面。近年来数字化测量的迅速发展为先进制造中的现场、非接触测量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多尺寸视觉在线测量、数码柔性坐标测量、机器人测量机、三维形貌测量等数字化测量原理、技术与系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并获得成熟的工业应用。

2、微/纳米技术迅速发展

微/纳米技术作为当前发展最迅速,研究广泛、投入最多的科学技术之一,被认为是当前科技发展的重要前沿。在该科技中,微/纳米的超精密测量技术是代表性的研究领域,也是微/纳米科技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在微、 纳米测量领域,基础问题包括纳米计量、纳米测量系统理论与设计、微观形貌测量等方面,主要研究问题的方向为: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的精密纳米计量、微纳坐标测量机(分子测量机)、基于干涉的非接触微观形貌测量、基于原子晶格作刻度的X 射线干涉测量及其与光学干涉仪的组合原理、纳米测量系统设计理论和微纳尺寸测量条件的研究等。

3、发展超大尺寸测量和超大型设备

超大尺寸测量的主要任务是获取与评价大型和超大型装备与系统制造过程中机械特性和物理特性等信息,分析各影响制造性能的要素与机理,为提升制造能力与水平提供科学依据。在超大尺寸测量领域内的、共性基础问题包括距离测量原理、超大尺寸空间坐标测量、超大尺寸测量的现场溯源原理与方法。代表性研究方向和重要测量问题,如:大尺寸、高速跟踪坐标测量系统;车间范围空间定位系统(WPS);GPS在超大机械系统中的应用关键技术;数字造船中结构尺寸、容积测量;飞机制造中形状尺寸测量;超大型电站装备和重机装备制造中的测量;面向大型尖端装备制造的超精密测量等。

五.结束语

在未来的测量及仪器的发展中,应重视基础研究,着力加大科研投入紧密联系工程应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测试计量技术及相关领域定可获得快速的发展,为我国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叶声华.邾继贵.视觉检测技术及应用[J]. 中国工程科学. 2010(01)

现代艺术发展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现代主义 建筑 文化 态势

现代建筑装饰艺术及其文化是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起来的。从19世纪至20世纪初自的工业革命,以科技为主导的西方文明主宰着整个世界。欧洲率先萌生了具有现代建筑文化性质的雏型,随之蔓延开去,其它各区域基本上形成了世界总体的现代建筑文化发展态势。因而,世界建筑文化总体上发展不同步,且存在着种种非理性的东西,这直至现今仍然不绝如缕。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即:一是欧洲的那种不甚理性的强权意识,忽视了各区域客观环境所形成的传统建筑文化观念意识的存在和必然。此后其又逐渐渗入到文化渊源深厚的亚洲地区等,然终因阻力难行也逐渐对其认识到了其一定的合理性。二是其它区域对欧洲的简单的建筑模仿意识,机械地认为一种建筑型体或一幢建筑物在某一地区或地点的成功就是任何地区成功建筑的标准模型。就建筑文化的交流而言,这具有一种不合理性,但却是现代建筑文化发展至今的一种普遍现象。国内现代建筑的发展,去个别地方保留这传统的亮点,大多建筑都被现代建筑之风予以清一色化。国内现代建筑文化的发展却是迟缓的。“八、九十年代自诩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是外来的与本土的建筑构件的组装,这似乎又是一种既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具有依恋的民族情结的改良思想。于是,人们可以将本土传统建筑肢解,取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代表性构件,替换上引进的西方建筑的相应位置上。不同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的交融好像就只是混成、组装了,这仍然也是有些简单化了文化以及建筑文化的深刻本质,这同样是一种不甚理性的现象,在现今也甚为普遍”。

就本质而言,建筑文化包括环境的、生存的、社会的和历史的四个文化层次且统和一体。一般而言,建筑文化整体的构成从内至外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表层形态是物,即它的物化形态,主要是建筑物材料的选用。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客观的物所反映的;第二层次,中间形态是心与物的结合。也可称作精神意志的外表。如各种规范、法规和创作理论等:第三层次,是深层形态即心,是某一文化的整体精神,如伦理道德、宗教感性、民族习性和价值观念等,它直接指中层的变化,它无声无形,只有思考、分析才能感知它的存在。外层的建筑文化较松动,容易改变,越往里越稳固,观念的东西最难改变。”大多数建筑是器物性文化,重在功能即使用。为满足人们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那么现代建筑的使用功能就必须具有其多元性,那些一元的、单一的的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因为现代建筑日益重视给现代人类提供活动的多样化的场所,所以现代的建筑类型也具有其多样性。这对于那些居住建筑、商业建筑、工业建筑、公共建筑、纪念性建筑等的形式与功能要求而言都应该做到差别化设计。比如现代建筑文化中的居住建筑、工业建筑追求的是经济适用,而公共性建筑则更注重其精神层面上的实现。工业化革命的浪潮涌动起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化走向。另外,由于东方与西方其社会形态结构、生活习惯以及习俗等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因而也就造成了相应社会生活形态中的建筑文化上的区别。总而言之。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性,即人类地域生活文化的多元化决定着现代建筑文化的多元性,这就是现代建筑文化具有多元性的根由所在。在当今,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的深化发展,主要以纪念性、公共性建筑的现代建筑文化也在加快其多元化的步伐。这就告诉我们,建筑文化只有适宜新的社会文化的发展,才能植根于丰富的文化土壤之中茁壮成长。现代社会随着通信通讯以及交通等工具的发展,人们的文化交流与思想交流也日见便捷。与此同时,当代社会文明的冲突也使得现代建筑世界也变得复杂多样、丰富多彩。每年的世界建筑师协会的建筑师年会,各种各样的建筑展览,讲座。讨论会等等建筑思比如社会上各种建筑文化交流活动。由此更增强了建筑文化的多元性进步。在世界“二战”后的若干现代思潮,主要是对“理性主义”的关注与强化,其追求技术精美,也伴有“粗野主义”、“典雅主义”,其注重工业技术彰显、“人情化”与地方主义倾向是结合、“个性”与“象征”的结合等,这自然促使了现代建筑文化多元化的演进。

现代艺术发展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现状;发展趋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是当前各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结果,是随着技术革命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不断提高的过程。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机械制造过程中各种制造手段和制造方式不断的提高和变化,使得其在工作的过程中结合当前电子技术手段形成了当前的机电一体化体系。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其管理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得从传统的机械电气化模式逐步的转向为当前的机电一体化模式,成为当前智能化技术手段和自动控制措施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的主要方式和手段。

1.机电一体化概述

自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各种机械制造工具和手段的不断充实与完善是当前机电一体化出现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采用当前先进的能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进行电子设计与管理的主要模式,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控制技术为一体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流程,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国外各种先进技术的大力吸尽和总结,结合我国相应的实际情况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方式和工艺。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2)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 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度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

3.2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等。有了这些标准单元就可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还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于各部件、单元的匹配。

3.3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