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煤炭产业优势

煤炭产业优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煤炭产业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煤炭产业优势

煤炭产业优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煤炭产业 集团化战略 分散型产业

一、我国煤炭资源现状与我国能源构成

我国是举世公认的煤炭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按国际通用的经济可采煤定义,现有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煤炭资源远景储量为50592亿吨,位居世界第二。我国煤炭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占世界煤炭可采储量的11.02%。我国保有储量总量中的精查储量2299亿吨,与世界探明可采储量相比,位于前苏联、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位。根据田山岗等人《中国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态势分析》一书的分析:中国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其满负载量为原地可采量2064亿吨,准有效量1281亿吨,净有效量1037亿吨。中国煤炭资源供给的基本态势是:总量丰富,但有效供给能力不足。

根据1991年到2005年间我国的能源生产总量及其构成表(表1)和同期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及其构成表(表2)所反映的近十五年间我国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状况,可以清楚的看出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比重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体现在两方面,即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和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优势地位。在过去的这十几年间煤炭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最低的时候也有71.8%,远大于同期石油的产量在这一结构中的比重;这一时期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最低出现在2002年为66.3%,其他年份均高于这一比重值。这里我们从能源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分析出了煤炭在我国能源中的绝对优势地位。2005年,煤炭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二、煤炭产业走集团化道路的必要性

1、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能够保障我国能源的安全

煤炭产业通过走集团化道路改变目前我国煤炭产业竞争主体过多而造成的资源无序开采、市场无序竞争局面,还能把我国煤炭企业的经营范围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销售,到最有利的地方投资办厂,实行合作开发,联合经营;在国外设立销售网络,占领市场,直接销售,或集资放贷,多种经营,提供服务;由单纯的商品出口转向发展跨国公司(企业)的外部市场贸易条件和内部先天优势,并将我国急需的优质煤炭供应国内,延伸我国的煤炭资源供应链,确保我国的能源供应多样化和可持续性,延缓我国资源的紧张形势。

2、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煤炭企业市场竞争能力

目前,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都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占有垄断或控制地位的煤炭企业集团。世界上最大的10家煤炭公司平均每户年产原煤超过1亿吨,煤炭产业集中度很高,如2004年美国前产煤企业的行业集中度约58%,俄罗斯与印度集中度更高,一家产煤企业的市场份额就分别占到95%和77%。而我国前产煤企业的产业集中度约为25%。“十五”期间,我国煤炭企业的大型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形成3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10家,其中,亿吨级特大型企业集团2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企业3个,此外23家煤炭企业跨入全国500强。但是相比国外先进煤炭企业仍存在着产业集中度过低、煤炭市场无序生产和竞争、资源综合开采和利用率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

3、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有助于解决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类问题

我国煤炭产业面临几大问题:(1)资源开发秩序乱,资源回收率低;(2)矿区环境恶化保护投入少,综合治理滞后;(3)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安全生产形势严峻;(4)科技水平差距大,创新能力不足;(5)生产力落后,产业集中度低;(6)企业负担沉重,职工收入水平低。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在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通过组建大型煤炭企业集团能够综合考虑集团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而合理有序的开发煤炭资源;能够利用资金、技术优势改善煤矿安全生产装备水平,从而解决安全投入不足和安全欠账问题,提升煤矿安全生产能力;能够利用自身的规模优势,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煤炭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依靠企业内部机制解决生产企业重产出、轻投入问题,从而提高集团的盈利能力和员工的收入水平。

4、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战略能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2004年以来,我国出现了电油煤运全面紧张,全国各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也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国家为此也采取了全面的措施,缓解来自上述四个方面的压力。例如,发改委为升级大秦线解除煤运瓶颈斥资9亿。2002年大秦线完成运输量1.034亿吨,运输能力已经饱和,但仍与我国煤运需求差距悬殊。2003年,铁道部再次对该线进行扩能改造,当年运量达到1.2168亿吨。2004年我国煤电油运紧张状况加剧,铁路部门进一步加大力度对大秦线进行挖潜扩能,开行1万吨重载货运列车,使得运量达到1.5亿吨。由于此线上为输送煤炭要道,在煤炭企业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国家很难调控。

三、煤炭产业走集团化战略的可行性

1、客观条件

从客观上讲,一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布局为实施集中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2000年末,我国有煤炭探明开采储量2000亿吨,丰富的煤炭资源是我国煤炭产业实施大集团战略的重要基础。二是国内外煤炭企业和行业外其它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实施集团化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示范。世界上主要产煤国家,如俄罗斯、印度、美国、澳大利亚等,都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占有垄断或控制地位的煤炭企业集团。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E PORTER)的理论,我国煤炭产业属分散型产业。分散型产业的重要特征是没有任何一家企业占有显著的市场份额,也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对整个产业的结构施加重大影响。与发达国家的生产集中度相比,我国前8名企业在全行业中的产量比应该达到目前全部大型企业共116家占比水平,即40%以上,还有很大难度,同时也表明煤炭行存在大量的企业购并机会。2005年我国共有各类煤矿(井)22000处,产量21.9亿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矿(井)724处,产量10.4亿吨;国有地方煤矿(井)1702处,产量3亿吨;乡镇煤矿(井)约20000处,产量8.5亿吨,产量比例为47∶14∶39。从以上数据来看,它能够为我国煤炭集团形成奠定基础条件。

2、主观条件

从主观上讲,党和国家调整经济结构的决心和力度,为我国煤炭工业实施集团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方向。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较为明确指出,要在培育和壮大企业集团上寻求突破,加速资产重组和企业并购,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优秀企业家集聚,发展壮大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大企业集团,使之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载体和支撑。

“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要培养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以市场运作为主,强化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打破区域界限,发展跨区域企业集团;打破行业界限,发展煤、电、化、路、港为一体的跨行业企业集团;打破所有制界限,发展各类资本参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

2000年底,在中央直接管理的44家国有特大型企业中,煤炭行业有神华集团;在国家的120家企业集团试点中,有兖州矿业集团公司;在全国520家国家重点企业中,煤炭行业有34家。在“十五”期间,已形成3000万吨级以上的煤炭企业10家。其中,亿吨级特大型企业集团2个,5000万吨级的大型企业3个。煤炭企业与电力、化工等企业合作步伐加快,向区域化、多元化发展,23家煤炭企业跨入全国500强。从以上的发展趋势来看,我国的煤炭企业完全有能力在现有政策的指导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集团化战略。

四、结论

煤炭产业走集团化发展战略符合当前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方针政策和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符合煤炭企业自身和发展战略要求,符合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目标要求。在我国煤炭产业现有的发展情况以及政策之下,实施集团战略也是可行的。因此,有理由认为煤炭产业实施集团化发展战略是实现我国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中国煤炭报[N],2004,3,11。

[2] 国家经贸委:《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3] 仵自连:我国煤炭产业过度竞争原因及对策,经济经纬[J].2006,4。

煤炭产业优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钻石模型;RCA;TSC

0引言

煤炭是我国的能源、工业原料和重要战略物资,煤炭产业是一个产业关联度较大,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的基础性能源产业,也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同时,煤炭产业又是一项国际性的产业,所以对煤炭产业竞争力的研究非常重要。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竞争力日益突出,尤其是煤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更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要努力缩小与国际同行业之问的效益、效率、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差距,切实提高我国煤炭的国际竞争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对我国煤炭产业竞争力分析并提出我国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对策,成为我国能源领域迎接世界经济全球化机遇与挑战的一个现实和紧迫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1我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工业原料,对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的基础能源产业,是我国能源安全的基石。建国60多年来,煤炭作为主要能源,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以上。其中电力燃料的76%、民用燃料的80%、钢铁能源的70%、化工燃料的60%,均来自于煤炭。总之,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专家预测,这种格局在今后50年内不会有根本性变化[1]。

煤炭为我国储量最为丰富的资源之一,居世界第三,但产量已位居世界第一。我国现在的煤炭生产能力储采比大大减少。煤炭资源仅供开采约54.1年。全球煤炭消费量保持增长态势,促进了我国煤炭的出口。统计资料表明,在过去30多年里,世界煤炭消费量增长了约60%。根据美国能源部的预测,在今后20年,全球范围内尤其是美国、日本、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煤炭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到2020年,全球煤炭消费量估计会比2000年增长40%左右[1]。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煤炭产业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与美国、澳大利亚等煤炭产业发达的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煤炭产业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开发方式粗放,市场集中度较低,煤炭资源及需求的地理分布不均衡使煤炭运输成为制约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些问题都困扰着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为使我国煤炭产业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必须重视煤炭工业的发展,确保我国煤炭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

2从RCA和TSC两个指标探讨我国煤炭国际竞争力

关于煤炭产业竞争力的问题,一直以来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主要原因是难以用一个客观或标准化的定量分析进行判断。在广泛研究和借鉴别人文献的基础上,本文拟从比较优势系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两个定量指标来研究我国煤炭的国际竞争力情况。

2.1比较优势系数

本文以 2011年世界主要产煤国为研究对象,采用以下公式计算比较优势系数或称竞争系数(以下简称为RCA)。比较优势系数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占世界出口份额的比例[8]。

在上式中,X 为 国 产品的出口额,X 为 国的总出口额,X 为世界 产品的出口额,X 为世界的总出口额, 表示国家, 表示某产品,w表示世界。RCA 大于1则表明国家 在该产品 上具有比较优势,且RCA 越大表示该国在该产品上的国际竞争力越强;RCA 小于1则表明国家 在该产品 上不具有比较优势[9]?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我国煤炭产业的RCA值为2.07,大于1,表明,我国煤炭产业在国际市场中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尽管我国煤炭产业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其国际竞争力并不太强,在世界10个主要煤炭生产国中,我国RCA值位于第6位,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2.2贸易竞争力指数

TSC(Trade Specialization Coefficient),也称贸易竞争力指数或贸易专业化指数,等于(出口一进口)/(出口+进口)[10]。公式为:

该式中, 为产品i的出口额, 为产品i的进口额。TSC>0,表示该国该类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的水平,说明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TSC0时,说明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TSC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我国煤炭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SC均大于0,表明我国煤炭产业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在过去几年里,TSC指数一直保持较高数值,2011年达到0.998921。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近几年,我国煤炭产业的贸易竞争力在逐步增强。从中还可以看出,TSC指数没有大起大落现象,说明我国煤炭产业发展还比较稳定。从图四,2011年世界主要产煤国的TSC值可以看出,我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TSC和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相差不大,但仍存在一定差距。

3我国煤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RCA和TSC两个指标只是反映了各国煤炭产业竞争的结果,而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以及未来的竞争趋势,则需要利用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

3.1钻石模型简介

“钻石模型”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是分析国际竞争优势的一个工具,迈克尔·波特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某一行业国际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以下四点: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与支持性行业的存在,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这四个要素是构成“钻石模型”的最基本要素。波特认为,这四个要素具有双向的作用,形成了钻石体系(如图1)。此外,波特还在钻石体系中加入了机会和政府两个变量。钻石模型的命名,就来自于这四个要素和两个变量所构成的菱形关系[6]。

在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中,波特的“国家钻石模型”常被学者做为经济分析范例应用于不同产业的竞争力分析中。该分析范式也完全适合我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本部分正是运用该分析范式来分析影响我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3.2我国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生产要素

从资源条件角度来看,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2》统计,2011年底,世界煤炭探明储量为860938百万吨,储产比为112年,中国为11450百万吨,占总量的13.3%。从产量来看,世界主要产煤国有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南非、德国、波兰、哈萨克斯坦。2011年,中国煤炭产量为1956百万吨,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49.4%[2],产量居世界第一。从生产效率角度来看,我国煤炭行业从业人数比较多,但是整体素质偏低。从人才资源角度看,加入WTO以后,我国与国际间煤炭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煤炭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人才资源还比较匮乏。从煤炭产业基础设施分析,我国已建立了货运港口和铁路运输专线,运输通畅,成本降低,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从开采技术装备角度分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能自行研究与开发适合国内煤矿的成套设备,有的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但是开采技术总体水平还不高[3]。

3.2.2需求因素

需求因素,也叫钻石条件,是指产品或服务必须拥有强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一个国家煤炭的消费需求情况,会影响该国煤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基本国情和能源的特点决定了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总体看来,我国煤炭产业的需求状况还比较乐观。根据预测,2012年,煤炭的需求仍将增加,但增长速度放缓,预计全年我国煤炭需求量将增加约2.4亿吨,增长为6.5%左右。同时国际市场上对煤炭的需求量也将不断增加,预计未来5年内,全球煤炭的需求量将以平均每天约60万吨的规模递增[5]。

3.2.3 相关和支持产业

一个行业中的成功往往有助于企业在相关行业中的成功。煤炭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和辅助产业的发展,同样,煤炭产业竞争力与相关和辅助产业的竞争力也密切相关。与煤炭产业相关的产业很多。上游产业是煤炭采矿业和煤矿机械装备业。目前,国内自主研发的设备已基本满足400万t/a以下各类选煤厂的需要,有些指标已接近世界级水平[3]。在当今煤矿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装备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建立技术创新机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坚持走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的道路,自主创新,共同发展,有效提高了煤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关的产业主要是铁路运输业,煤炭的运输解决了生产地和运输地之间的问题,提高了煤炭使用效率。随着煤炭产业发展,我国已建成了由铁路运输线和煤矿专用线构成的煤矿铁路运输系统。据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铁路运输的煤炭量近23亿吨,占当年总产量的60%。下游产业主要是钢铁产业、电力产业、建材产业和化工产业四大耗煤产业。这些产业是拉动煤炭市场需求的重点产业,带动了煤炭产业发展。2012年,四大耗煤产业增长缓慢,煤炭需求的增长速度将明显减慢。据预测,2012年,煤炭的需求仍将适度增加,但增长速度将放缓,预计全年煤炭的需求量将增加约2.4亿吨,增长为6.5%左右[5]。总之,相关和支持性行业的存在实现了从开采、运输到消耗的链条式发展,它们的迅速发展将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的竞争力。

3.2.4企业战略和组织结构

企业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有些企业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自定价格和产量,导致企业之间竞争加剧[6]。煤炭企业间的竞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质量、成本、销售能力。由于煤炭产品同质比较高,谁的成本低,谁就具有竞争优势。另外,由于各地煤层结构不同,品种也参差不齐,价格不同,对企业竞争力有影响较大。

3.2.5 政府

我国煤炭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力量。我们国家对煤炭产业实行的是总量控制、关停压产的政策。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钢铁产业、化工产业、建材产业和电力产业四大耗煤产业高速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为解决供求之间的矛盾,我国放宽了煤炭行业的管理政策,坚持国有大型煤矿和私人小煤矿“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煤炭产量大幅度增加,供给大于需求,市场竞争程度加深[7]。面对煤炭市场过剩的形势,国家鼓励煤炭出口,对煤炭企业的出口全额退税,增值税全额退税是13%。现在煤炭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逐步改善。政府的这些政策都有利于提高中国煤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2.6 机遇

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四大耗煤产业飞速发展,能源大量消耗。201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34.25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近七成。2011年,煤炭占全球能源消费的30.3%,达到自1969年以来的最高份额[2]。这些数字都说明了许多国家对煤的依赖程度较高。我国加入WTO后,我国煤炭市场与国际煤炭市场接轨,这都给煤炭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会。

4对我国煤炭产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以上对我国煤炭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及从比较优势系数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我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探讨,我们可以从政府、企业、金融机构以及高校和科研机构四个层面对提升我国煤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出意见和建议。

4.1政府层面

在财政方面,加大政府财政支出。对被兼并重组企业的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安排补贴,对技术创新的煤炭企业优先给予费用减免或资金支持。加大对煤炭企业人财物投入力度,为煤炭企业创造良好的财政支持和技术创新环境。只有这样,煤炭企业才能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减少能源损耗,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开采技术,降低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同时,完善相关产业的政策法规,鼓励煤炭企业重视人才培养和开发。

4.2 企业层面

煤炭企业应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转变煤炭产业增长方式。同时为应对国际市场新形势,煤炭企业应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坚持走外向型道路,使生产要素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双向流动,达到最优组合,提高使用效率。另外,煤炭企业要想在能源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还应不断提高煤炭产业的附加值。

4.3 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应在煤炭产业升级、扩大方面给予一定的信贷支持。同时,加快推进煤炭企业的上市融资,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广泛地吸收资本,进一步提高煤炭产业整体竞争力。

4.4高校和研究机构层面

高校和各研究机构应做好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关系,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5.结论

由以上对我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结合我国煤炭产业现状的研究,可看出,我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总体上较强,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如生产要素、相关及辅助产业、煤炭企业、政府等方面的不足。对我国煤炭产业来说,提升国际竞争力,可从政府、煤炭企业、金融机构以及高校和研究机构四个层面采取措施。

参考文献

[1]魏立佳,杨鑫.我国煤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7,26(8):47~50

[2]《BP世界能源统计2012》

[3]杨磊. 我国煤炭产业国际竞争力策略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2007

[4]国际能源署(IEA).《2011年煤炭中期市场报告》

[5]新浪财经.2012年中国煤炭需求仍将适度增加.

http://.cn/money/future/futuresnyzx/20120308/084311541109.shtml,2012-03-08

[6]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7]范中启.中国煤炭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及提升路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图书馆,2006

[8]吕婕,林芸.中美外贸竞争力实证分析基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的比较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9):171~172

煤炭产业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

有关资料表明,煤炭资源按目前的开发利用速度计算,还可以利用200多年,以煤炭资源为主的煤炭资源城市,早晚都将面临资源枯竭问题。我国建国以后形成的煤炭资源城市有63所,有的已经资源枯竭,有的即将枯竭。国家发改委2009年3月5号公布确定的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又有山东省枣庄市、安徽省淮北市、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辽宁抚顺等一批城市位列其中。不仅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面临资源趋于枯竭,经济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层次较低、自我发展能力较差、生态环境恶化、社会文化观念落后等问题。属于青壮年期的煤炭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也大多数主要依赖资源的开发,而且面临着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环境污染较严重等共性问题。因此,无论是从解决当前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还是从长远来看,解决煤炭资源型城市,煤炭最终枯竭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都必须把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摆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这是实现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中等发达国家宏伟目标的客观要求。

要解决好煤炭资源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问题,总体上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煤炭资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转型纳入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重大战略思想,也是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转型必须遵循的科学理论。根据这个科学理论,煤炭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以此为指导,处理和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煤炭资源有限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煤炭资源的需要,产业结构单一与多样化发展滞后,煤炭资源利用率较低与煤矿布局不合理、集约化经营不够,煤炭资源型城市潜在优势发挥不足与缺少特色产业,矿区环境破坏最严重与生态保护矛盾大等诸多关系和问题。

要处理解决好煤炭资源型城市面临的这些矛盾和问题,重点遵循以下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实行适度开发的战略

煤炭在我国的能源消耗中约占75%左右,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消费的依赖性比较强,在保证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风能、水能、太阳能等能源,降低煤炭、石油等能源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对于延长煤炭资源的可利用时间,保证国民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和子孙后代长远利益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从国家层面上来说,要通过对我国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科学评估和论证,制定优化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发展战略,对煤炭实行适度开发。对一个省区和一个煤炭资源型城市来讲,也要加强对煤炭开发活动的科学论证和评估。在保证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对煤炭资源储量的大小,埋藏的深浅,品位的高低,开采强度和环保等问题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区域性和矿区合理开发的规划。把开采量限定在一个合适的水平上,通过实行适度开采战略,既能保证煤炭资源开发恰当的服务年限,保证经济和社会对煤炭资源的消费依赖,又可以为替代产业的发展赢得时间。煤炭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煤炭企业科学适度开发的指导,把矿区煤炭生产的科学接替规划制定作为对矿区领导集团考核的重要指标,与领导集团的政绩挂钩。防止煤矿企业在开采时,片面强调产量增长,不合理的加大开发强度,造成丢肥拣瘦的短期行为,忽视煤炭回收率的提高。

二、深入推进兼并重组、大力实行集约经营

在各矿区都不同程度存在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坏破较严重、安全生产条件差的小矿,虽然从上世纪末以来,国家对煤炭企业实行了关闭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煤矿的政策,使非法和布局不合理的煤矿数量大大减少。掠夺性、毁灭性、破坏性开采的状况得到有效遏制,合法经营的小矿,通过兼并和资源整合,生产规模扩大,单井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有所提高,但是,有的省区煤矿生产布局不合理和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环境破坏大,安全生产无保障的小煤矿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以山西为例,到2007年底,矿井数量2840多,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还占70%,煤炭粗放开发的模式没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据测算,小煤矿资源回收率15%左右,仅相当于先进水平的四分之一,按小煤矿年产35亿吨计算,每一年仍然要浪费10亿吨左右的资源。除山西省以外,其他省、区还有一些矿区不同程度存在布局不合理和管理落后的小煤矿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一)要深化改革,深入进行煤炭资源的整合和煤炭企业的兼并重组,通过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相结合,实施煤炭企业“大进小退、优进劣退”,有计划的组织管理先进的大型煤矿兼并中小煤矿,关闭不符合条件的小煤矿,让优质煤炭企业做大做强,让资源浪费、管理落后的小煤矿退出,从而实现煤炭产业的升级,从体制上保证煤炭资源的高效回收和利用。

(二)实行集约经营管理战略。首先,要推进资源的集约化开发利用,国家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在有效保证煤炭资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重点考虑矿区的合理布局和重心的科学转移,相对提高煤矿资源开发的集中度;其次是扶持、鼓励发展大型矿业集团,提高煤矿企业的现代化综合管理水平及煤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能力,相对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和环境保护成本,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在煤炭资源型城市打造集约经营平台。山西晋城市在推进城市转型中,立足集约发展、优化布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该市着力打造集约经营平台,规划建设了15个工业园,总面积达16.5万亩,累积投资5.39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以园区为平台,加强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通过筑巢引凤吸引了包括台湾富士康、丹尼斯、香港豪德、华润、联盛、中海油、中石化、国投、中煤、华能、鲁能、雨润、保利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使园区的扩散和辐射效应显著提高:第四,在煤炭企业大力推行集约化经营模式。努力推进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大力推行采掘机械化开采,科学布置采煤工作面,提高工作面单产水平。科学进行运输提升系统改造,大幅度提高运输提升能力,积极引进吸收先进的洗选设备和技术,提高洗选能力。结合煤矿实际,进行信息化改造,提升煤矿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集约经营提供保障。

三、实行渐进式多元化发展

单纯依赖煤炭资源发展,产业结构单一,煤业独大,是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共同特

征和弊端。煤炭资源型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未雨绸缪。从矿业开发开始,在发挥主导产业的同时就要制定和实施多元化的发展战略,青年和中年矿区更要把多元化发展摆到重要日程,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经济转型。培养新的产业支柱,在这方面,一些矿区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大力推行产业结构调整,由单一的煤炭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向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多元的发展模式转变,实施“煤、焦、化、电、盐”一体化。一个以煤业为主,多个支柱产业逐步成长起来的格局初步形成。抚顺是著名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产煤已有百年历史,由于该市调整产业结构动手比较早,在可采资源逐步减少的同时,大力发展替代性产业,现在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电力、冶金、机械、电子、建材等重要产业支柱,形成了新的综合工业体系,成为辽中南的综合性重工业城市,顺利实现了经济的转型,其成功经验为其他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渐进式多元化发展,一方面要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另一方面要考虑到矿区和资源型城市自身的情况,可采取产业链延伸、新型产业植入,新主导产业扶持多种方法。产业链延伸就是要拉长煤炭产业链,发展深加工产业,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对那些资源储量大,开采成本比较低的矿区,这种转型方式优势明显。如山东济宁市在煤炭资源开发正处盛期时,利用其优势建设煤化工产业基地,利用煤炭资源的龙头带动作用,整合本市煤炭、企业等生产要素资源,围绕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三大产业链主攻“醇、苯、酸、烯”等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了煤化工产业群。新型产业植入就是对适合本地发展并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新产业的建立和发展,这种“外生型”转型方式对于资源枯竭及开采成本比较高的资源型城市比较适合。新主导产业扶持是指煤炭资源型城市通过从现有产业中遴选出发展前景广阔,产业带动大的产业,大力给予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和必要的资金支持,这属于“内生型”转型方式。这种方式对那些除资源开采优势产业以外,其它产业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企业比较合适。

总之,渐进式产业多元发展,从矿区建设开始、资源型城市雏形阶段就要把多元化发展摆上日程。长计划短安排,在煤炭资源枯竭之前就形成可替代的产业和多元化格局。同时产业多元化还要根据资源型城市的实际情况和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新兴产业发展模式。

四、依托优势,打造特色

煤炭资源城市要实现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特色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十分重要,尤其是具有特色的新兴产业,对于顺利实现产业替代至关重要。特色专业打造应扬长避短,充分所发挥自己的传统优势、煤炭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等。实践证明,这是顺利实行产业替代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正确路线。

六盘水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他们未雨绸缪,依托优势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施特色产业战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依托生物资源多样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依托地方特色食品加工资源,大力发展特色食品,培育出一批品牌。依托气候优势,打造中国“凉都”,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其旅游产业、食品加工产业和特色农业成为了新的经济支柱。

依托优势,打造特色产业,一是注意运用发散思维,全面审视和善于挖掘本市具有的优势资源。既包括物质资源也包括非物质资源;既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文资源;既包括有形资源也包括无形资源;既包括硬资源也包括软资源;既包括已经开发的显现性资源也包括潜在隐形资源。在全面分析、审视的基础上,找出可以依托的优势,为特色资源开发奠定基础。二是在特色产业培育中要注意品牌打造。既要树立产业品牌意识,强化产业品牌打造理念,又要对品牌打造提前谋划,制定方案,分布实施。使产业品牌从一出生就实现优生优育,健康顺利成长。三是特色产业培育,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政府要着力为打造产业品牌创建平台,为企业品牌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资金环境、舆论环境、社会环境,为产业品牌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煤炭产业优势范文第4篇

煤炭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资源,是发电、冶金、化工和建材行业重要的原材料。近年来,上述4大行业迅猛发展,带动了煤炭需求的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我国煤炭行业景气度高,煤炭价格保持在上升通道中,煤炭上市公司均取得了不俗的经营业绩,股票价格大幅跑赢大市。

在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资源状况以及人类对新替代能源的研发和使用正处于起步阶段,煤炭作为重要能源和工业原料的地位是难以替代的。从行业整体着眼,这种难以替代性决定了煤炭具有极其高昂的顾客转移成本。政府大力扶植大型煤炭企业,关闭小型落后产能,进一步提高了行业的准入门槛。煤炭产业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对下游买方保持强势,议价能力强。以上这些因素,决定了煤炭行业具有典型的经济护城河特质,整个行业的投资前景仍然看好。

煤炭是同质化极高的产品,不同煤炭企业的产品没有本质区别,而且煤炭行业接近完全自由竞争,集中度低,竞争激烈,行业领导者产量和储量所占份额不足10%。这两个特性决定了不可能所有煤炭企业都有经济护城河。

在逐一浏览煤炭上市公司,试图找出其中一些较为特殊的个体时,就会发现,几乎所有公司鲜有独特的个性。上市公司业务模式极其相似,都是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开采和销售煤炭的同时,向下整合产业链进军电力、化工等行业。

煤炭价格高涨带来的高盈利和高现金流使煤炭企业有扩大企业规模、向下游整合上项目的冲动。然而按照竞争优势理论,企业在延长产业链时,应选择进军产业链中最具增值性的环节。煤炭产业链各环节中,增值最高的在于开采与销售环节,而下游各行业技术成熟,进入门槛低,盈利能力弱,导致回报率低,且煤化工行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煤炭企业进军下游的做法与竞争优势理论是背道而驰的,由此产生的低收益率是对股东权益资本的浪费。

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我国煤炭主要产地山西与主要消费地东南沿海地区距离远以及我国铁路煤炭运力不足,煤炭企业销煤能力受到制约而进军下游消化自产煤炭。二是下游企业在向上整合产业链中困难重重,尤其是煤化工行业,在资源越来越稀缺的情况下,与上游掌握资源的强势煤炭企业博弈时力量薄弱,难以改变以煤炭企业为主的模式,造成了煤炭利用效率低。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这两个因素都将存在,造成上市公司的竞争力难有根本提升。

晨星认为,比较合理的产业链整合模式恰恰相反,即由下游行业向上整合煤炭资源,发挥下游行业对其最紧缺资源利用的高效率。以焦化行业为例,较好的模式应该是由煤炭企业与钢铁企业组建合资企业,由钢铁企业控股,煤炭企业做少数权益股东,将煤炭卖与合资企业。

综合来看,下面两家公司,由于具有合理的产业链整合模式和特殊的成本优势,在煤炭行业中具有经济护城河。

中国神华

作为我国煤炭企业的龙头,煤炭产量和可采储量在上市公司中都位居榜首,其最特殊之处在于拥有路港联运网络。我国煤炭西煤东运运力薄弱,铁路、港口对煤炭企业是重要的上游资源。神华进军此环节,掌握了重要的运力这一稀缺资源,使自己的运输成本处于可控之中,更重要的是消除了其他煤炭企业普遍面临的运输瓶颈。

煤炭产业优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环境;煤炭产业集群;影响因素

1.引言

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集群化已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发展潮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2],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耦合关系:它具有的区域经济效应对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同时特定的区域为产业集群提供资源要素、基础设施、需求市场和地域空间等影响其形成和发展的区域环境。近年来,伴随着产业集群化发展潮流,国内煤炭产业集群化发展态势初露端倪。位居世界前列的10大煤炭产业大集团公司的成功经验表明,利用产业聚集经济效应,促进煤炭产业多元化,实施集中化生产、区域化经营,充分发挥集群的集聚效应与区域竞争优势,实现企业、产业和区域健康协调发展,走煤炭产业集群化道路是一条可行之路。

煤炭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系统是两个开放的系统,煤炭产业集群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之间具有内在的交互依存的动态关联关系:煤炭产业集群通过聚集效应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环境对煤炭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又具有反作用。但从当前的研究来看,针对煤炭富集区对煤炭产业集群的影响研究相对很少。在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区域开发环境对煤炭产业集群发展影响的基础研究,有利于煤炭产业和煤炭富集区的和谐共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2.煤炭产业集群界定

煤炭产业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为后续能源和加工制造业提供原料的第一次产业,是以煤炭勘探、开采、加工为基础形成的企业集合体。煤炭产业规模经济明显,产业进入门槛较高。我国的煤炭企业大都为国有大型企业,国家控制煤炭产业的所有权。目前煤炭产业的高碳特征明显,创新动力整体不足,严重制约产业的持续发展。

煤炭产业集群[1]是以煤炭产业为核心或主导产业,与辅助产业、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共同构成的网络系统,网络内部各个企业是相互独立的主体,彼此间通过资源、市场及社会、商业关系联结在一起;整个网络又是一个具有稳定性、循环性、开放性的多产业群。从微观层面看,集群网络由相互合作与竞争关系的企业组成,从宏观层面,由彼此联系与相互交叉的产业构成。

3.区域经济环境对煤炭产业集群影响

区域经济环境特别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对煤炭产业集群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区域经济发展意味着社会物质流、资金流、信息流、金融信贷机构以及食品医疗服务产业等的大量衍生和聚集,为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奠定物质基础;同时,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优秀的人力资源储备、核心技术科研企业的培育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从而为煤炭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孕育了温床。反过来,煤炭产业集群的发展又会促进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形成煤炭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双向反馈机制。

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对煤炭产业集群的作用表现为:有利于扩大煤炭产业集群规模,优化和调整煤炭产业集群内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效率,打造独特的区域集群品牌。强化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有赖于对区域内煤炭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初级要素(指区域先天拥有的要素)和高级要素(资金流、物质流、金融信贷机构等)的吸收和培育,形成能够促进煤炭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区域经济环境至关重要。

4.区域制度环境对煤炭产业集群影响

区域制度环境包括政策、法律、规章、条例等正式制度环境,也包括区域的历史文化、市场需求、企业竞争、技术创新等非正式制度环境。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区域制度体系的规范和约束,煤炭产业集群的发展也不例外。

首先,区域整体的宏观政策法律法规等正式制度环境,能够制止集群恶性竞争,为煤炭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政府制定的政策,可以为煤炭企业集聚提供各种优惠和保障,社会宣传会提升煤炭产业集群的影响力,集成的公共信息为内部集聚做好充分的信息支持。

其次,非正式区域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历史风俗积淀的产物,历史传统、民情风俗、文化水平等构成了煤炭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氛围,动态多变性的市场需求及企业竞争则成为煤炭产业集群的动力。煤炭产业集群和工业化的形成不仅需要大量的公共信息、企业竞争及市场需求的自我调节,更需要政府适当、及时、有效地引导干预调控来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只有各种制度多管齐下才能全方位保证大量煤炭企业能够快速有序的形成产业集群。

5.区域资源环境对煤炭产业集群影响

区域资源环境包括自然资源、资金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以及知识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

新古典贸易理论认为:产业空间聚集或者分散的区位选择,由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等区域资源的集中和分散程度决定。资源要素禀赋条件被称为“第一性先天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区域产业聚集,在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可以成为引发资源型产业集群的一个重要诱因。

煤炭产业集群作为煤基型主导产业与非煤基型辅助产业在煤炭资源富集区的“扎堆”现象,因此具有明显的资源指向性特征,区域资源环境决定了煤炭产业集群的兴衰存亡,集群及企业的规模也取决于煤炭资源的开采规模和储量。因此煤炭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强资源依赖性、强地域根植性、强路径锁定性的特征,煤炭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始终依存与区域资源环境之上的,区域资源禀赋左右着煤炭产业集群的发展。

6.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对煤炭产业集群影响

区域基础设施为煤炭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配套服务体系,支持和鼓励煤炭产业集群内的信息服务组织与区域互联网络的建设[3]。

区域基础设施环境的优劣能够直接影响到区域集群企业的生产和员工的生活情况。充足的场地、资源和能源等区域基础设施将增强区域煤炭产业集群对企业、人才、资金、技术等的凝聚力;科研培训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会影响到集群内信息服务交流平台的建设以及“产学研”互动的创新体系的建设;绿化消防以及餐饮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体现了煤炭产业集群内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也是衡量煤炭产业集群发展规模优劣的重要标准;政府部门及相关金融机构等区域基础设施的健全是煤炭产业集群向生态型、低碳型转型,实现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交通基础设施是煤炭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关键,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会直接关系到集群内煤炭企业的销售业绩、市场竞争力的强弱和总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煤炭产业集群的综合效果。

7.区域市场竞合度对煤炭产业集群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