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煤炭产业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煤化工产业 现状 发展远景
一、煤化工概述
煤化工是指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并生产出各种化工产品的工业,简称煤化工,主要包括煤的气化、液化、干馏以及煤焦油加工和乙炔化工等。
现代煤化工也称新型煤化工是指以煤气化为龙头以一碳化工技术为基础,合成、制取各种化工产品和燃料油等,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大多属于现有石化产品的替代品,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
二、我国煤化工产业的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煤化工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正逐渐从以焦炭、电石、合成氨为主的传统煤化工向石油替代品为主的现代煤化工转变。这有利于推动石油替代战略的实施,保证我国的能源安全,实现能源多样化,促进后石油时代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
煤化工行业的发展对于缓解我国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供求矛盾,促进钢铁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以煤为原料的煤化工行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升温,全国各地拟上和新上的煤化工项目不断增多,项目规模大小不一。我国煤化工过热的突出表现就是“逢煤必化”。为谋求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几乎所有煤产地甚至煤炭谪入地区都要大力发展煤化工,煤化工“大干快上”的势头正在不断谋划。其中,晋蒙宁陕疆等资源型省区甚至纷纷出台了煤化工扶持政策,以期成为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
三、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远景
我国是一个“缺油少气富煤”的国家,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在国际原油价格持续走高,原油和煤炭之间的比价逐步被拉大的情形下,利用国内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适度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部分替代石化产品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不仅关系我国化学工业发展道路,也涉及国家能源安全。要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站在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化学工业的发展潮流和我国的现实,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煤化工发展道路。
对传统煤化工产业,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优化原料路线,以节能、降耗、减排为目标,提高工艺技术水平;同时,大力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通过上大压小、产能置换等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利用技术进步逐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实现传统产业升级和发展模式转变,提高行业整体竞争力。
现代煤化工是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的产业,应采取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设及运行方式。现代煤化工的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基地化,大型化、现代化和集约化,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新形势下我国煤化工能否可持续发展取决于环境保护和经济效益两方面是否都能过关。现代煤化工要立足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序推进现代煤化工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同时在具备煤资源、水资源、环境状况以及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地区,适当合理布局以
煤气化为基础的煤化工多联产系统示范工程,如煤基甲醇一燃气联合循环发电(煤基多联产1GCC系统)加二氧化碳捕集系统(CCS)等,试点能源一化工一环保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探索现代煤化工的发展模式。通过集成优化,使能量流、物质流、火用流梯级利用,而且煤基热电化多联产这一集资源、能源、环境一体化系统,显然优于生产某种单一产品的煤化工发展思路,被专家认为是“综合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方案”。如果将这一认识拓宽至从煤的开采洗选,通过焦化、气化、液化等组成的化工产品链,与发电、供热、污水处理、建材等集成优化,就可以形成循环经济型的煤炭能源化工,将全面实现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也就是说,科学发展煤化工必须要以煤的清洁高效利用为前提,而不是不顾代价地去获取终端产品与石油化工产品简单比价上的盈利性。在水环境和生态环境均十分脆弱的西部富煤地区发展煤化工,尤其应遏制住攫取利润的原始冲动。
中央政府各部门近期在多个场合表态,“十二五”期间煤化工产业政策的闸门将关的更紧。2011年4月12日,发改委公布了《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对几乎所有煤化工领域内的细分行业都做出了严格的限制。规定在新的核准目录出台之前,年产50万吨及以下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甲醇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二甲醚项目,年产100万吨及以下煤制油项目,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煤制天然气项目,年产20万吨及以下煤制乙二醇项月都将被禁止。这意味着一度炒得火热的煤化工投资热潮将得到遏制,一位煤化工专家称,发改委的此项政策更加量化,而不像以往那样“模糊”。
发改委此次之所以明令叫停不符合要求的煤化工项目,认为国内的煤化工项目投资过热,导致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业界认为,此举将进一步提高煤化工行业门槛,对中小煤化工企业以及后来者将树立更高的门槛和更严格的市场环境,而对已具备规模、资源与技术优势的煤化工企业则是利好。另外,煤炭供应要优先满足群众生活和发电需要,严禁挤占生活、生态和农业用水发展煤化工,对取水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煤化工项目新增取水;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等规定的煤化工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不得发放贷款,不得通过资本市场融资,严格防止财政性资金流向产能过剩的煤化工项目。
四、结论
现代煤化工产业在人类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虽然当前现代煤化工产业出现了一些无序发展、盲目发展的现象,但是只要有关方面在国家对煤化工产业发展一系列政策的正确引导下,能够统一认识,稳妥推进,有序发展,科学发展,并且随着石油巅峰的到来,煤化工产业在我国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
参考文献
[1]李中华. 煤化工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建议[J]. 前进. 2005(10) .
关键词:金融支持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
一、引言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资源储备区。煤炭储量、石油及天然气资源量分别占全国40%、30%、34%,丰富的资源为能源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能源产业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资金支持对其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分析新疆的金融支持与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探讨如何有效运用金融手段推动能源产业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新疆能源产业与金融发展水平的现状分析
(一)新疆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本文从总量和结构两方面综合考察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首先,选取1978-2007年的能源生产总量及能源消费总量考察能源产业总量情况;其次,以1978-2007年能源生产结构系数和消费结构系数来考察能源产业结构发展情况。
通过对能源产业总量及结构相关指标的考察,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从总量上看,自1978年至今,新疆的能源产业发展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能源生产总量发展迅速,而能源的消费总量略低于能源生产总量。2.从结构上看,1990年后新疆能源产业的生产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煤炭生产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有所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风的产量所占比重上升很快,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多种能源支持,以及近年来我国加大对新能源的投资力度,“可持续发展”口号的提出有着密切关系。同时,新疆的能源消费结构也略有变化,对煤炭的需求量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仍以煤炭为主。
(二)新疆近年来金融的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发生历史性变革,新疆金融业也逐步发展和完善,金融体系逐步成熟、组织体系日趋完善、经营机制不断转变,在新疆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截至2007年末,全区共有金融机构3493个,金融业从业人员54145人,多种经营方式的现代金融体系正在逐步形成。其发展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多种经营方式的现代金融体系逐步形成。2005年以来,国家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新疆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使之真正成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逐渐发展起来,近年先后成立了华融、长城、信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乌鲁木齐办事处和东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乌鲁木齐工作组,依法收购、管理和处置从国有商业银行剥离出的不良资产,对改善全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企业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
2.金融业服务和支持体系渐趋多元化。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向始终以支持“三农”发展为基础,逐步加大了新疆能源、交通、电力以及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积极促进工业、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了能源、交通、冶金、通讯、电力等重点行业、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及一批效益优良上市公司的资金需要。此外,努力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金融支持助学、就业力度不断加大。
三、新疆金融支持与能源产业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涉及的变量主要包括反映能源产业发展的指标和反映金融发展的指标。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结合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本文采用y1(能源产量年增长率)及y2(能源产业生产结构系数)来反映新疆能源产业的发展情况。在金融发展指标的选择上,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指标并用来综合考察新疆金融发展,选择以下指标:银行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1)、证券业/外源融资总量(x2)、保险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3)、贷款/储蓄(x4)。考虑到新疆地区证券市场的实际发展状况,证券业数据只能从1994年开始,时间跨度较小,不适合做长期分析,因而本文主要考虑x1、x3、x4与y1、y2间的关系。
采用时间跨度较小的年度样本研究的可信度较高,但难以反映长期趋势。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可比性,本文选取1985-2007年的数据作为样本,分析新疆金融发展与能源产业之间的关系。 转贴于
(一)变量间的协整分析
1.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基于非稳定的时间序列数据而建立一个稳定模型会导致“伪回归”现象,因此,根据Dickey—Fuller检验确定各时序数列的平稳性,并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协整关系检验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来检验新疆能源产业发展和金融发展之间的长期相关性和因果作用方向。采用常用的ADF检验统计量对各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得到的ADF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
从表1检验结果可知,在5%的临界水平下,二阶差分后的DF值小于α=0.05的临界值,达到平稳。结论是:变量x1、x2、x3、 x4 、y1、 y2都是二阶单整的。
2.Johansen协整检验
表2的协整检验结果说明,x1、x3、x4和y1、y2间存在协整关系. 即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二)Granger Causality分析
如果一对时间序列是协整的,则至少在某一方面存在granger原因。上面已经检验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由J.Granger提出的Granger causality是检验两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常用方法,该方法可为真实的因果方向提供有用的依据,可判断两个变量间是否包含有助于改善相互预测的信息。
利用计量经济软件Eviews5.1可以得到格兰杰检验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下(滞后阶数取为2)。
四、实证分析结果及结论
本文利用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新疆地区1985-2007年能源产业与金融发展之间的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和因果作用方向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实证检验,避免了“伪回归”出现,提高了统计推断的可靠性和结论的可信度,对金融支持能源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依据。得出结论如下:
(一)通过应用协整技术对服从二阶单位根过程的所有变量做分析,解决了传统经济建模中非平稳性的难题。检验结果显示,银行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1)、保险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3)、贷款/储蓄(x4)与能源产业产量与结构之间均具有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
(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金融支持对能源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是明显的,其中银行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1)和保险业融资/外源融资总量(x3)对新疆地区能源产业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单向推动作用,这说明能源产业的发展依赖于银行业对其的间接融资作用,同时保险业融资对其也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此外,能源产业结构的转化可以通过带动能源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新疆金融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敬水.中级计量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
[2]张晓彤.Eviews操作与实例[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3]高鸿.金融在支持能源产业发展中的路径选择 [J].经济师,2005(11).
[4]宋国玉.基于协整分析的东北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金融支持关系的研究 [J].科技与产业, 2007(7).
[5]申振东.贵州能源经济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9(7).
[6]刘贵生.金融支持西北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J].观察思考,2008(9).
呼包鄂城市群位于中西部的核心区,是我国涌现的新兴城市群之一,现已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及工业的中心。呼包鄂城市群由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个地级市组成,总面积13.17万平方千米,总人口达到700多万,辖区内有9个市区、两个矿区、26个旗县。呼包鄂城市群在起步阶段就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2011年,呼包鄂城市群的GDP总值为4752.47亿元,占全区GDP的58.47%的 ,在经济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在2011年西部52个城市生产总值排名中分别名列第8、第4和第3,为近年内蒙古的经济快速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 呼包鄂城市群产业发展现状
呼包鄂城市群从1995——2010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一直呈现出波浪式的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在
2001年以后总体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下面是呼包鄂三市具体的产业情况:
(一)呼和浩特产业发展现状
呼和浩特是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2011年呼和浩特的地区工业总产值达557.1亿元,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30%。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为1095.4,占该地区生产总值的59%,占全区生产总值的26%。第一、二、三产业对呼和浩特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例分别是4.9%、36.4%、58.7%。可见,该地区呈现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类型,第三产业对该地区经济的增长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二)包头产业发展现状
包头市是著名的工业城市。2011年包头工业生产总值达到1487.41亿,占自治区生产总值的20.9%。第一、二、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2.7%、54.1%、43.1。由此可见,包头的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并且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主要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等,依然保持传统的冶金、装备制造业及稀土产业的优势。
(三)鄂尔多斯产业发展现状
2011年鄂尔多斯的生产总值为3218.5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15.1%。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2亿元,比去年增加了4.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33.6亿元,相比去年增长了16.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201.7亿元,比去年增加了13.2%。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分别为2.6%、60.1%、37.35%,其三次产业的贡献率分别为2.2%、66.4%、31.4%,呈现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类型。主要工业产业有煤炭行业、纺织行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子生产和供应业。纺织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及黑色金属冶炼与去年相比有不同幅度的下降。下面是三市各自的产业结构及产业值对比图。
呼包鄂城市群资源优势较好,所以其产业中资源开发型的产业所占比例较大。呼包鄂城市群三次产业比重总体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特点,说明呼包鄂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第二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头戏。总体来说,包头和鄂尔多斯主要以重工业为主,呼和浩特主要以轻工业为主。
三、呼包鄂城市群主导产业分析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导产业的竞争力。主导产业的集群可以将呼包鄂城市群内外资源高效组织起来,专门从事具有某种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的资源配置和产业组织,促进产业与城市群联动发展的叠加效应和放大效应。呼包鄂城市群主导产业的确定,是通过各产业对于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和市场占有优势的大小来衡量。
呼和浩特市主导产业主要以第三产业的轻工业为主,跟包头和鄂尔多斯相比,此类产业的部门集聚程度更高,但是大部门产业规模不大。农副食品加工业主要是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呼和浩特市的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主要依靠蒙牛和伊利两业领军企业做支撑,依托金川、盛乐等新兴工业园区,并建成了全国数一数二的乳业生产加工中心。包头市保持传统重工业优势,主导产业主要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包头工业总产值中轻、重工业的比例分别为18.23%、81.23%,主要以重工业为主,按行业划分主要有煤炭加工和洗选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产业集聚程度较高。鄂尔多斯主要以能源化工产业为主,其主导产业主要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纺织业。该类产业集中程度较好,发展优势明显,推动了鄂尔多斯能源化工及纺织业的发展。
四、呼包鄂城市群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呼包鄂城市群主导产业资源依赖程度较高
由以上数据和图表来看,呼包鄂城市群主导产业受资源禀赋的约束较为明显,初级产品多,高附值产品较少。呼和浩特乳业的发展依托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包头重工业的发展则依靠当地矿产资源的丰富 。鄂尔多斯煤炭资源的丰富也为煤炭的开采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天条件。呼包鄂三市的产业都高度集中在单个产业或者产品上,与该产业相关联的产业或企业较少。工业仍以能源、原材料等为主,表现出产业链短,即资源加工转化能力不高、产品初级低端化的特点。
(二)呼包鄂城市群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较弱
呼包鄂城市群可以说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领军力量,但总体来说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在产业集群及产业综合水平上还相距甚远,与海西城市群及辽东半岛城市群产业水平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呼包鄂城市群产业集聚的数量不多,除了少数重工业大企业规模较大以外,总体规模较小,市场竞争力不强。产业链较短,产品创新能力差也是呼包鄂整体优势没有得以发挥的重要原因,呼包鄂产业的经济总量还有产业模式缺乏与其它城市群一拼高下的实力。
(三)呼包鄂城市群产业分工、协作能力差
呼包鄂三市凭借自身优势基本上都拥有优势产业,主要有呼和浩特的乳业、生物制药等产业,包头的钢铁、稀土、铝业、装备制造等产业,鄂尔多斯的煤炭、石油、纺织业等。但是在呼包鄂城市群内产业分工和协作较少,各自并没有发挥自己的优势,在更大的各领域内寻求发展与合作,行政区经济特征明显。从以上呼包鄂的产业分析可以得知,呼包鄂三市在产业上是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的,市场虽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是政府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城市群内产业的分工与协作,需要政府搭建合作的桥梁,转变行政区经济各自发展的观念。
五、呼包鄂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实现路径
呼包鄂城市群产业的协同发展,既关系到全区经济的增长,也关系到城市群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群内部需要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分工合作,实现整个城市群产业的协同发展。
(一) 转变经济增长发式,发展循环经济
呼包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实现呼包鄂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产方式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技术进步带动呼包鄂城市群产业的优化升级。要注重产业发展的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大科研技术项目的投入,积极采用先进的产业研究成果,围绕增加产品品种、产品的技术创新、产品质量的改善、产品效益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从而实现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
(二)完善投资机制,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
城市群产业的协调发展,需要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对吸引更多的资本进驻及企业的发展壮大有好处。呼包鄂城市群的企业,尤其是同一产业链中的企业,可以打破资源专用性的约束,形成高效资源配置的产业配套模式,从而吸引更多相同或相关企业产业集聚。从沿海发达的城市群崛起的经验可以得知,外商的投资所选的区域是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对于区域城市产业的环境的选择甚至比优惠政策更具有吸引力。呼包鄂要着重于改善产业投资环境,增强产业配套设施的建设,形成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产业链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这些地区的产业优势。
(三)加强城市群内产业整体规划,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低碳壁垒 商品结构 出口
“碳关税”作为一种新兴的贸易壁垒,主要是指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特别的二氧化碳排放关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缺乏资本和技术,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因而主要是出口资本、劳动密集型产品,且由于技术水平限制,出口商品的碳排放量较大,主要表现为生存性碳排放。在相同技术水平,同等规模经济水平情况下,碳关税壁垒的征收,将对我国不同类型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低碳壁垒对我国资本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影响
目前我国出口贸易中,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碳关税征收的主要产业。我国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决定了我国的能源出口结构,其中高碳产品的出口量很大。高碳产业就是以碳密集能源为生产方式,即通常所说的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包括煤炭、石油、化工、钢铁、水泥、机电、交通、电力和建材等。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各地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对高碳产业的需求大于供给,使得几大高碳产业发展很快。国际上能源价格不断高涨,需求甚旺,但我国普遍施行价格管制及提供能源补贴,使我国的高碳产业具有了明显的成本优势,加之我国加工贸易的大幅推动,这就构成了我国能源密集型产品庞大的出口规模。高碳产业拉动出口贸易额的增加,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碳关税”一旦开征,势必会对上述产业造成严重冲击,市场份额锐减,破坏原有的出口结构,不利于经济的平稳发展。
(一)我国煤炭产业出口发展现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煤炭生产国,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所占比例为70%,由此带来了我国高碳产业碳排放居高不下的现状。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煤炭的绝对使用量将会继续增加,但是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以及煤炭出口贸易方面可能将会逐步缩减,这反映了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钢铁产业出口发展现状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产业关联性很强。虽然近年来我国钢铁出口结构正在从低端加工转向高附加值产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钢铁出口品附加值并不算高,单位产品碳排放量仍然较大,同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而在进口钢材中,高附加值的冷普板带、镀锌板带、电工钢占到了52%,所以我国在钢铁产品的出口结构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提升新技术、降低碳排放节迫在眉睫。
(三)我国石油产业出口发展现状
中国是亚太地区石油储量最丰富的国家。出口方面的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石油出口量为806.69万吨,到了2012年这一数字降到了252万吨,降幅达到了68.76%,这表明我国石油工业上下游统一的程度比以前有所深化,石油工业对国内石油的利用率在增加,同时也说明了国内石油供应不足的问题[1]。我国石油开采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而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单位产值的能耗大幅度的降低。因此我国石油工业需要提升技术创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碳关税对我国石油出口的限制。
(四)我国化工产业出口发展现状
化工产业是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为主要原料,经过多次化学加工生产各种化学品及合成材料的工业。从化工行业的供需情况看,高端产品大量依靠进口;无机化学品为我国化工行业传统出口产品,但附加值较低,同时我国化工产业目前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化工产品结构调整缓慢、技术水平比较低、污染严重等。出口资源、能耗密集型,进口高端化学品,这样的进出口结构很容易受到国际上如碳关税等政策的约束和限制。
(五)我国水泥产业出口发展现状
水泥在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水泥工业也是单位GDP排放CO2比较高的行业,原因有三:一是水泥能耗高附加值低;二是水泥主要是用煤作燃料来进行熟料煅烧;三是用石灰石作原料。2009年我国水泥工业万元GDP的CO2排放量约14.7吨,是全国平均万元GDP排放CO2量的5.9倍。由此可见,水泥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大量的能源,在工业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是需要进行隐含碳计算的典型行业。
二、低碳壁垒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影响
“碳关税”征收对我国出口产业的影响强度居其次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传统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使用廉价劳动力,但是其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却不容小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是指生产出口产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贸易中,贸易量最大的纺织、服装和皮革业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也最大,2009年这两行业隐含碳排放占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总量的比重约为23.11%。数据显示,这两个行业为高碳排放强度行业,2006~2009年数据显示,其碳排放强度平均约为3.229万吨/亿元,出口额所占比重居于第二位,约为17.52%,因此,碳排放强度和出口额共同导致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居高不下的态势。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产业出口发展现状
纺织服装行业是我国传统的主导产业,同时也是高能耗行业。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我国纺织服装业全过程能耗大致为4.84吨标煤/吨纤维,其中,服装行业能耗为1.05吨标煤/吨服装,织造行业能耗为0.95吨标煤/吨纤维左右,印染行业能耗大体在2.5-3.2吨标煤/吨纤维之间,平均为2.84吨标煤/吨纤维,印染行业约占全行业能源的58.7%,成为纺织服装业节能的重点[2]。当前我国纺织出口产业普遍采用传统热处理工艺,全行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能源消耗量大,碳关税的征收将对纺织业发展构成严峻的挑战。
(二)我国皮革产业出口发展现状
我国皮革行业是外向型行业,出口对外贸易依存度很大,尤其依赖发达国家市场。皮革企业属于高污染的行业,而我国皮革出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整个行业层次参差不齐,存在技术含量低、产品品位不高、缺乏档次的现象。目前一些发达国家正拟制定低碳标准,通过征收碳关税来限制高碳产品消费和进口。如此看来,我国皮革行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势在必行。
三、低碳壁垒对我国技术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影响
碳关税壁垒的开征对我国出口产业冲击最小的当属技术密集型产业。然而,面对国外森严的技术贸易壁垒和严苛的政策法规,我国大部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受到限制,只有少部分出口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能力。碳关税对我国制造业的冲击会对用于电子和通信设备制造业方面的技术出口产生连锁反应。如果碳关税实行,外商将会关注进口使用某技术时,单位产品产生多少碳排放量。显然超标就会拒绝进口。这就间接影响了我国出口技术的使用范围。而我国出口技术使用范围一旦减小,其创造的经济价值也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技术出口增长趋势会受到严重的挫折[3]。
四、低碳壁垒的应对与策略
低碳经济的兴起为我国对外贸易创造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应该借此机会优化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逐步改变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出口主导产业的形势,提升技术贸易的层次。首先是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升级低碳技术,降低产品碳排放密集度,从源头上减少煤炭等高排放量能源的使用。其次,政府对于新型产业要在技术上给与指导,政策上给与扶持,通过加大环保的补贴、放宽贷款政策、扩大环保设备购置的融资渠道等。同时,企业要将低碳化发展目标贯穿于发展始终,不断完善现有产业价值链条;同时打造国际知名品牌,淘汰传统的低端生产制造,向拥有先进国际技术和低碳环保的高端层面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国际知名度。最后,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和整合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研发中心等资源,加强企业同高等院校及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缩短科研研发投入周期,加快企业新技术的试用生产。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时,从整体上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侯仔明,刘明慧,刘慧芳.浅析我国石油进出口贸易[J].特区经济,2010(9):277-278
[2]杨青.转型背景下中国纺织服装业的低碳发展策略[J].科技管理研究,2011(16):49-53
关键词 现代煤化工;项目;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2-001-2
1 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煤化工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煤化工的发展,从当前全球煤化工发展状况来看,相关企业主要集中在南非等一些国家,南非国家的SASOL公司是当前世界一个真正煤化工企业。当前我国在煤化工方面也有着快速发展,并且呈现出规模化的发展,主要集中在煤炭为原材料转变为石油和天然气,当前在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对煤化工项目起到了推动作用,当前煤炭的价格仅为石油的五分之一,以煤炭转换为石油和天然气具有很强的经济效益。
我国能源结构表现为“富煤、贫油、少气”,这种能源结构使我国的一些资源受制于国际市场,特别是石油,国际原油的升降对我国石油的升降有着直接影响。为了解决石油短缺的现状,我国在加大海外找油的同时,也正在通过煤化工项目来优化我国能源结构,煤化工项目对我国节能环保有着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煤化工有着非常大的发展前景。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煤化工最大的生产国,不仅规模大,并且产品比较多。同时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煤化工向现代煤化工转变时期,以石油和天然气为生产目标的现代煤化工正在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在我国煤炭丰富的地区正如吐火如荼地开展煤化工项目,这些地区主要集中在鄂尔多斯、赤峰、通辽等一些煤炭丰富地区。当前,我国煤化工项目中的煤制烯烃项目产能达到了2800万吨,煤制油在建及拟建产能达4000万吨,煤制天然气在建及拟建产能接近1500亿立方米,煤制乙二醇在建及拟建产能超过500万吨。这些项目完全建成后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项目国家,我国煤化工项目在2011年开始,按照国家的相应规划到2015年将达到高峰,预计在7000亿,是十一五期间的40倍。将会极大地促进我国煤化工项目的发展。
2 国家现代煤化工产业政策
随着我国雾霾天气的出现,特别是在京津冀和长三角地区出现的严重污染的情况下,我国强化了对环境的重视。
2011年以来,国内煤化工项目先后进入商业化阶段,但同时国家也在控制其规模,对达不到国家要求的项目坚决不给于批复,这样既可以保障项目的质量,又可以避免出现盲目竞争,进而保护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由国家发改委起草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送审稿)》及现代煤化工“十二五”规划已完稿,即将上报给国家,在该规定中明确规定,“十二五”期间,将建设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合成氨——尿素、煤制乙二醇、低阶煤提质、煤制芳烃7大板块安排重大示范项目,通过这些示范项目的发展让企业掌握相应的技术,这对煤化工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煤化工的走向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012年6月29日,在首个全国性煤化工行业组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煤化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仪式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筹备司司长李治表示,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编制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以及《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已经通过发改委主任办公会,拟于近期实施。其中,共批复气化技术、合成技术、大型设备等18项重点示范内容以及内蒙古、新疆等11个省区的15个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以内蒙古为例,作为“十二五”煤电基地扩张的重点区域,内蒙古的水资源的供给矛盾尤其突出。由煤炭开发带来的河流断流、草原沙漠化加剧、湿地消失、牧民流离失所的各种生态悲剧正在不断发生和愈演愈烈。
3 我国现代煤化工产业及项目发展趋势
我国能源结构中煤炭是一个重要能源,这也是煤化工项目的重要原料,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对能源需求不断增长,这就要求我国能源结构必须合理,煤化工项目的发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我国能源结构。
在国际油价出现多次震荡后,全球对化工原料和替代能源需求越来越迫切。我国煤化工项目以其在能源领域先进性表现更为突出。煤化工项目得到了国家的重视,这也是煤化工取得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大型煤制油及煤制烯烃装置的建设进展顺利、二甲醚等相关的产品标准相继出台。煤化工的走向需要市场的检验,煤化工作为清洁能源技术为能源结构的变化起着积极作用,它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及有害气体的减排有着积极作用。据专家预测,煤化工对能源的利用率比传统的能源利用率要高出20%,对污染物的排放能减少一半,如果技术和管理方式取得更大的进步,可以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我国煤化工正处于大发展的前夕。
我国现代化煤化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源泉主要是自主创新,通过现代化技术能够让煤炭转化为石油的替代品或者清洁能源,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提高煤炭的效率,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碳化物、硫化物和氨氮物的排放。通过煤化工技术能够让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同时还能够为收集二氧化碳的收集及储存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煤化工项目如果能够产业化将对我国提高能源利用率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同时对环境保护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低碳生活提供可能。我国煤化工项目将会朝着更加洁净、高效的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能源结构优化,更好地满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我国煤化工发展的基本特点就是:除了发展传统的煤化工产业外,还要积极发展一些新的能源转化,例如煤炭液化、合成燃料或者直接把煤炭转变为电力,这样既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促进我国能源结构的发展。以国际化为导向,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应该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化工企业,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及管理办法,生产出清洁能源。例如现代液化工程、先进的合成反应工程等;开发先进技术,在积极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更要积极进行创新,把新技术应用到煤化工项目中去。在煤化工发展的今天,我国煤化工项目国产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虽然在煤气化、甲醇合成塔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同时也成功应用在工业化生产方面,但是在一些核心技术方面我国还存在一些技术不足之处,例如核心反映器、压缩机等关键技术。更好地加快煤化工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可以降低煤化工项目的投资,还可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煤化工产品发展方面,同时还要结合我国煤化工项目产品在未来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在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不断规范相应的规章制度,这对煤化工中的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这几个方面都将会得到巨大的发展,在这几个项目里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油项目在我国发展比较好,起到了示范作用。预计将在2015年能够达到煤制天然气300亿立方米、煤制烯烃500万吨、煤制油1500万吨的产能规模,同时对这几个项目的投资额分别达到1800亿元、1500亿元和1500亿元,这对我国煤化工的发展将起到积极发展作用。
煤化工项目的大力发展在我国可持续能源发展中将扮演重要角色,这是我国近几十年发展的重要方向,对我国减轻煤炭污染和降低我国石油对国际的依赖度将起到积极作用,煤化工行业在中国面临着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唐宏青.我国煤化工发展的探讨[J].化工设计通讯,2012(03).
[2]李天星.美国“能源独立”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石油企业,2012(06).
[3]夏丽洪,郝鸿毅,罗海云.2011年中国石油工业综述[J].国际石油经济,2012(04).
[4]柯体竹.世界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