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煤炭产业发展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字经济;传媒产业;新闻业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20)10-0119-03
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渗透到传媒产业的方方面面,新闻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被颠覆,新闻传媒业的数字化转型变革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和业内共识。
一、数字经济时代与传媒业
2016年杭州G20峰會上的《G20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说明数字经济是当今世界范围内达成高度共识的经济发展形态,已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席卷全球,颠覆了传统新闻传媒产业。新闻传媒业既要面对市场环境变迁的挑战,又要抓住技术革新、消费升级的机遇,开辟新的发展空间和突破口。
二、传统新闻传媒业的发展危机
报纸曾经作为新闻的主要阵地,经历了20多年的辉煌时刻,但面对新技术和新经营方式的冲击,报纸媒体市场份额持续呈下滑趋势,在传媒市场中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被动。
互联网的初期发展一直都享受着用户数量递增的人口红利,但随着中国互联网发展由增量市场逐渐步入存量市场,新闻传媒业在互联网上的流量获取感受到了压力。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占整体网民99.1%[1]。新闻媒介必须要通过提供更好的新闻内容和服务赢得用户时长。
三、数字经济时代的新闻传媒业发展趋势
在数字经济时代,新闻媒体内部变革困难重重,外部市场环境不断更迭,传统新闻生产方式存在被彻底颠覆的可能性。新闻传媒业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过程中,探索着新的发展路径。
(一)数字智能技术驱动下的新闻传媒业
1.新闻生产方式的重塑:智能编写
提供新闻内容是新闻传媒业的主要职责和关键立足点,是新闻传媒业创新发展的核心阵地。当受众不再满足于“千人一面”的新闻内容呈现,新闻传媒业开始追求基于算法和人工智能的个性化推荐内容服务。
AGC(AlgorithmGeneratedContent算法集成信息)成为与PGC和UGC一样重要的信息生产形式。美联社(AP)、《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等新闻媒体纷纷与科技公司合作,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重新打造信息生产、分发、反馈的各个环节。以腾讯、新华社为主要代表的国内新闻媒体也引入机器人进行新闻生产,如腾讯财经机器人Dreamwriter,新华社写稿机器人“快笔小新”、AI主播。
人工智能在新闻领域的运用扩大了新闻内容的生产效率,让信息的流动变得更加自由,也给用户提供了更丰富自由的内容选择,弥补了新闻市场的长尾需求。
2.新闻分发方式的变革:个性推送
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内容固然给用户提供了更为自由的选择,弥补了用户市场的长尾需求,但爆炸性的信息也增加了用户筛选信息的困难性。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内容分发和推送就显得至关重要。
据《纽约时报》内部统计数据显示,经过机器筛选后自动推荐的文章的点击量是普通文章的38倍。国内的新闻传媒业智能分发也在积极尝试,今日头条的广告词是“你关心的,才是头条”,指的就是基于数据挖掘形成的推荐引擎式的智能信息集成与推送模式。
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定向推荐,在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同时,用户隐私问题以及用户过于细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追踪用户上网使用痕迹可能会泄露其个人信息和隐私,而过度依赖算法推荐则可能导致用户群体接受到过多垂直领域的信息,造成新一轮的数字鸿沟。
3.新闻呈现方式的颠覆:浸媒呈现
沉浸式新闻(ImmersiveJournalism)开始提上新闻传媒业的发展议程,其核心思想是构建新闻现实的虚拟场景,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新闻报道。
沉浸式新闻的基础应用是采用数据可视化技术(以数据三维图创建新闻场景)和多媒体融合报道。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新闻报道中,能够形成沉浸式虚拟现实融合报道,能有效解决文字和图片转述产生的失真,使受众“置身”新闻现场,实现受众主体性的回归。美国广播公司(ABC)率先推出了“ABCNewsVR”的服务,报道了其首则虚拟现实新闻《叙利亚之旅》;《人民日报》利用全媒体平台制作“9·3大阅兵”的VR全景视频,成为国内首家对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的主流媒体。但由于AR和VR的技术复杂、成本高、时效性低,还难以广泛运用。
新闻传媒业领域的众多数字化应用的尝试积累了极为珍贵的经验,但相比于国外媒体在技术辅助新闻运营上,国内做的还远远不够。国外的数字技术辅助新闻不仅渗透到了新闻写稿、新闻编辑,还包括海量数据分析、新闻事实核查、新闻线索收集和新闻交互使用。如Mashable启动Velocity数据分析工具平台,通过分析识别文章的传播趋势和可能存在的爆点;《华盛顿邮报》的Feels聊天机器人,在美国大选期间向用户收集选举相关数据,以捕捉选民倾向。而国内的人工智能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应用阶段,多以财经、体育新闻为主,体裁上基本局限于快讯、短讯和财报。
(二)新闻传媒产业领域的多元集成
集成产业指的是不同领域的产业之间纵向或横向联系的创新结合体,通过其相关性产业或支持性产业的集成融合来形成新的利润来源[2]。大致可分为横向集成、纵向集成和混合集成。
横向集成指以传媒核心业务为基础,横向整合相似的新闻传媒机构,共建共享资源,推动产品和服务升级,产生协同效益。如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整合各自旗下的传媒或者与其他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合作整合资源。
纵向集成指纵向整合新闻生产链的上中下游产业,延伸产业链条,产生外溢效应。关联产业是指纵向产业链资源的供应与营销产业,新闻纸生产和印刷设备、印刷材料供应、营销发行链条、信息增值服务等产业,以及包括文化类会展、信息咨询公司、影视剧产业、旅游文化推广等文化经济活动等[3]。
混合集成指的是实施多元化发展,吸纳融合原本不属于新闻传媒业的产业,形成联结经济效益。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新闻媒体平台已不仅仅是新闻内容的承载平台,更多的是多媒体的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当新闻传媒业在内容方面的竞争难以进一步推进时,提供差异化的优质服务是争夺用户使用时长的另外一条突破路径。此外,随着互联网打破了媒介垂直的信息供给链,媒介重要性被大大削弱,新闻传媒产业不得不尝试与更广泛的接口开展合作。提供智能信息服务的智能家居终端,GoogleHome、AmazonEcho和天猫精灵等也是新闻传媒业进行产业混合集成的下一步尝试切入口。
(三)新闻传媒业盈利模式转向
传统新闻传媒产业有两种盈利模式,一是将产品卖给受众,获得发行收入;二是将版面和播出时间卖给广告商,获得广告收入。在国内,不仅广告商的投入持续下滑,受众付费习惯也还未完全养成,这就要求新闻传媒业积极做出行动。
首先,有条件的新闻传媒业可以尝试建立自己独立的新闻媒介平台,以及时把握产业集成带来的新的盈利点。新闻传媒业的数字化转型大多体现在将文章在微信、微博等第三方平台上,很少有新闻媒体成功地做出自己的平台品牌。这就将自身的内容审查权、运作自主权和盈利把控力拱手让于第三方平台。单纯作为内容供应商很难在平台的整体收益上分一杯羹,也难以在横向、纵向和混合集成中进一步探索并获得由此带来的盈利。
其次,逐步培养用户的付费阅读习惯,开设精品付费版块或推出付费专业版平台。随着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内容创业红利的式微,付费成为内容盈利的蓝海,国内的付费环境还没有完全养成,但是呈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向。随着消费升级、知识版权保护的加强、线上支付普及以及付费内容多元化的发展,用户正逐渐养成知识付费的消费习惯。新闻传媒业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用户的新闻付费习惯:强调付费新闻内容的专业性和稀缺性;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试用机会;让用户意识到新闻业的艰难处境,以寻求人性化支持。国内一些新闻机构已经开始了用户付费的尝试,推出了新闻客户端的付费专业版,如凤凰新闻(专业版)、华尔街见闻(专业版)等。
再次,深耕垂直细分领域,开辟知识付费频道。数字经济时代,媒介发展重心垂直化,一些细分市场下的垂直媒体逐步取代全能媒体。垂直类新闻媒体如虎嗅和36氪等,纷纷步入付费领域,知识付费成为新闻内容平台新的盈利选择。
最后,新闻传媒业的场景消费盈利。科技公司的GoogleAssistant、GoogleHome、GoogleDrive、AmazonEcho和天猫精灵等一系列场景应用,开拓了新的信息获取接口,提升了对受众需求的感知能力。将信息产品和服务巧妙地融合与搭载到这些场景应用中,是未来新闻传媒盈利的新突破点。
四、小结与展望
数字经济时代,新闻媒体借助机器人写作和智能化推荐,有了新的强劲的发展动力,但在此过程中,由于人工智能与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一脉相承,拥有强大技术基因的科技公司切入新闻市场的优势十分明显。新闻传媒业出现“制播分离”新模式,即新闻内容的生产和分发渠道开始分离,这一方面推动了新媒体与传统主流媒体的融合,另一方面也使传播权力转移,传统新闻媒体面临沦为“内容提供商”的风险[4]。
关键词:产业结构 结构演进 产业对比
一、内蒙古与新疆两区的经济基本概况
内蒙古与新疆作为我国北方两个边陲省区,由于地缘、政策、科技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省区有较大的差距;与宁夏回族自治区、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相比,其经济发展的程度与速度在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随着国家经济的日渐发展,内蒙古与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与全国的发展趋势一样,近年来,内蒙古与新疆的发展趋势均由原来的“一二三”模式向“二三一”模式转变,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三二一”趋势仍有差别。现阶段,内蒙古区内主要以农牧业、采矿业、旅游业为主,而新疆主要以农业、天然气、旅游为主。两区均有著名的开放口岸,如二连浩特、满洲里、喀什等,这些口岸城市对于两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自2000年以来,两区的GDP均呈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逐年提高。根据统计数据,2000年左右,内蒙古与新疆的GDP总产值呈相近的状态,但内蒙古的发展速度更快、势头更为迅猛。
当然,仅从两区近年的GDP总产值出发并不能直接的了解两区2000-2009年这十年间的产业结构演进。下面将从细节出发来分析两区的十年产业结构演进。
二、内蒙古与新疆两区的产业结构演进及现状
(一)内蒙古产业结构演进及现状
内蒙古区域辽阔,东部为温带森林气候,多森林覆盖;中部为温带草原气候,多优质草场,适宜发展畜牧业;西部为沙漠及草甸草原,适宜固土防沙植物的发展。改革开放前,内蒙古的三产结构为“一二三”,即第一产业为区内支柱产业,第二产业紧随其后,第三产业为补充产业。但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实施与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影响,区内农牧业发展逐年放缓,更多的农村牧区劳动力得到解放,补充到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中。当然,今天的经济发展趋势是第三产业比例逐年增加,内蒙古也在发展大趋势下逐渐发展起以草原旅游为主的旅游业,服务部门也因此而逐渐完善,增加了服务业的就业比例,加速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内蒙古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快,但第二产业仍为内蒙古现阶段的支柱产业。内蒙古是继山西后我国煤炭储量最大的省份,在鄂尔多斯、乌海等地均有较大规模的优质煤炭资源。因此,煤炭是现今内蒙古的最大优势资源。此外,包头的白云鄂博矿区蕴藏世界上储量极高的稀土资源,是我国极其重要的战略储备资源。因此对于稀土资源,内蒙古要重点发掘,转变发展模式,由资源开采向资源研究转变,使稀土的效用发挥到最佳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依托区内牧业发展起来的乳制品工业,也越来越多的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提高带来诸多推力,如著名的伊利集团、蒙牛乳业。这些乳品企业的乳制品现已在国内市场占有极高的市场份额,涵盖高、中、低多个市场领域,成为带动区内经济发展的又一重要力量。以羊绒产业为代表的纺织品工业也是内蒙古区内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鄂尔多斯羊绒衫已经成为内蒙古的又一代表,依托区内的农牧资源,内蒙古的羊绒产业产值也正逐年提高,加速了区内经济发展。
当然,尽管内蒙古现今的产业结构为“二三一”,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结构的不断优化,加之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头,内蒙古今后的产业结构一定会朝着“三二一”的结构发展,即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以第二产业为支持,以第一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村牧区的第三产业及服务业,并以此吸纳更多的第一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发展高山牧场的观光农业,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能量。
(二)新疆产业结构演进及现状
新疆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幅员辽阔,与多国接壤。新疆的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北疆植被较多,南疆多沙漠覆盖,这也决定了新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即北疆多农业发展,南疆多采掘、天然气等工矿业发展。与内蒙古现阶段的发展模式相同,新疆的产业结构也呈“二三一”的组合模式。
建国初期,新疆的农业产业比重较大,新疆的棉花、葡萄、哈密瓜等农业作物在区内的产值比重极高。但由于自然气候的多变,加之新疆区位偏僻不利于农作物的运输等限制因素,区内的农业生产比重开始下降。此外,新疆的牧业产值在农业中比重也较高,这也是得益于北疆的纬度与气候因素的影响。
新疆的第二产业多采矿业,如煤炭与天然气。需要指出的是,新疆的天然气储量极高,我国东部地区所使用的天然气,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西气东输”工程从新疆输送而来。在一定意义上讲,天然气的开发与输送是新疆第二产业中的基础。除此之外,新疆的煤炭储量也十分丰富,含煤地层面积约占全疆面积的1 / 5,但其分布不均衡,无法形成内蒙古煤炭开发的聚集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疆煤炭工业的发展。对于新疆而言,第二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有两点,一是交通,二是地形地貌。交通的不便加上地理因素的影响,对新疆第二产业工业产品的对外输送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不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与新疆本地的建设,这一制约因素正在逐年缓解。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推力,新疆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也十分迅猛,这其中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最大。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省份,新疆的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如喀纳斯、吐鲁番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众的旅游热情也逐年提高,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新疆也因此获得巨大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也极大的带动了服务业、餐饮业和纪念品行业的发展,为新疆的经济发展增速。可以预见的是,在今后一段时期里,新疆的第三产业总产值不会超过第二产业,但其发展势头必然会有所加强,成为新疆全区经济发展的领头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带动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铁路、公路的建设,这对于新疆农牧业产业的发展以及工业产业的发展都会有很强的带动力。
(三)内蒙古、新疆产业结构演进对比
作为我国北方的两个重要边陲省份,内蒙古与新疆的经济发展模式相似度较高,总体发展方向相同,但两区的发展水平与发展程度仍有所不同。
表1. 内蒙古、新疆2000-2009年区内三大产业比重变化
从细节来看,两区的三大产业比重有所不同,但整体发展趋势相同,即由“一二三”模式向“二三一”模式转变,且第二产业均为两区的支柱产业。由表1可以看出,内蒙古自2001年起,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在2009年更是下降至个位数,而第二、三产业则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第二产业占三产比重更是超过了50%,成为内蒙古的支柱产业,但第三产业发展态势较为稳定,稳中有升;新疆与内蒙古发展趋势相同,但新疆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并没有内蒙古第一产业比重下降速度快,基本稳定在18%左右,第二产业虽为主导产业,但其比例并未超过50%,第三产业的发展则存在一些波动性,这从某个方面也反应出新疆的产业发展模式较为均衡,并不是像某些省份为单纯追求GDP增速而选择不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发展方式。
内蒙古与新疆之所以会出现上述不同,原因有一下几点:
1、内蒙古虽为北方边疆省份,但其靠近东部发到省区,紧邻首都经济圈,纬度范围广,与中部多省区有经济交叉集,有利于内蒙古与其他省区的交流;新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与东部经济发达省区的交流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经济发展;
2、内蒙古近年来转变经济发展思路,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为本区的主打产业,以煤炭产业及羊毛制品产业为主导,加快发展区内乳制品工业,适度放缓第一产业发展,用工业反哺农牧业,并利用外区交易来获取本区发展所需的农业资源;新疆则在依靠其传统的农牧业的基础上开发旅游资源,并继续发挥在天然气等能源产业的优势,拉动经济发展;
3、新疆少数民族构成与内蒙古的少数民族构成差异较大,内蒙古少数民族汉化程度要远高于新疆,这也使得两区对经济发展模式存有不同的态度,决定了两区三产的不同比重。
三、对内蒙古、新疆两区产业结构演进的总结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很清楚的了解两区近十年来的经济发展思路:内蒙古主打第二产业,三产比重略有失调状;相反,新疆的产业发展尽管程度较低,但其发展较为平稳,三产比重也没有较大波动。由此可以给出建议:
(一)内蒙古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三产比重差距过大,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差距尤为明显。对于内蒙古这样一个森林与草场覆盖面积较高的省份来说,农业的发展尤为重要,不能为了单纯的追求经济发展速度而忽略传统产业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
现今内蒙古依靠第二产业发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定型,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思路成为内蒙古发展经济的首要任务。要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转变对煤炭、稀土工业的依赖,尤其是转变对煤炭买卖的依赖,应该在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加入科技元素,发展与煤炭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与此相对应的高新技术产业也要优先发展,从而使内蒙古从能源输出大省转变为能源科技大省。
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内蒙古要加强传统工艺旅游业的文化附加值,以草原文化为文化主导,适当运用品牌效益,使内蒙古的旅游资源获得更高的价值附加额。与此同时,内蒙古还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第三产业的发展能够建立在完善的配套设施基础之上,从而达到产业平衡发展的状态,以此进一步拉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新疆的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各产业的发展比重也较为平均。对于新疆而言,传统的农牧业是必须要重点发展的。由于新特的地理与气候环境,使其拥有了极为有利的农业发展环境。新疆也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果蔬种植业,如哈密瓜、葡萄、长绒棉等作物。与此同时,要继续发挥牧业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作用,发展高山牧场,带动新疆第一产业的发展。
新疆并不具备内蒙古的交通运输环境,也因此要适当发展第二产业,在保持现有比重的情况下不断完备产业的科技含量,加大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以此推动第二产业的发展。
新疆具有比内蒙古要丰富的自然景观,也因此要重点发展以旅游业为先导的第三产业,在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服务产业,并以此来打造新疆旅游休闲区,从而拉动地方经济,带动区域就业,不断提高地区的经济水平。
总的来说,内蒙古与新疆在产业结构演进中相似点很多,只是两地不同的发展速度和水平问题。要使两区的经济能够继续稳定发展,保持合理的经济发展速度、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域的科技竞争力与文化力,是两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政策条件下,内蒙古与新疆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居民的生活水平一定会进一步提高。相信在下一个10年中,内蒙古与新疆还会为我们交上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图表数据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统计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魏庆华,陈军,马若驰.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研究――基于内蒙古1985年~2009年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1
[3]朱金鹤,崔登峰.新疆产业结构:演进、升级与优化[J].新疆农垦经济,2007;8
关键词:现代煤化工;技术需求;技术分析;发展趋势
1煤化工技术现状
1.1煤炭焦化的技术现状
随着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煤炭的焦化工序使得成本变得更加的低廉并且也更加的环保。我们国家是现阶段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焦炭产出国,总体的产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我们国家的煤炭焦化技术发展到至今已经变得非常的成熟。煤炭焦化主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向着低成本以及高环保发展,随着焦化的技术飞速的发展,也有效的促进了多种新型的炼焦工艺飞速的发展,比如:捣固炼焦的技术、选择性的粉碎技术以及煤炭调湿的技术等等。煤炭焦化的技术是属于密集型的一种产业,而新型的煤化工一定要利用先进的、完善的工艺来进行实施,但是,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的人才以及相关的技术还非常的缺乏,使得很多新型的企业想要快速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1.2煤液化技术现状
煤炭液化的技术主要可以分为:直接液化以及间接液化这两种。对煤炭的液化技术来说,我们国家还处在前期发展的阶段,但是,液化的产品已经非常的丰富,潜在的市场非常的大,而煤化工的技术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方向。而直接液化法指的就是在一定程度的温度压力环境当中,直接从液化煤当中对液态的产品进行提取的一项技术。我们国家的煤炭阶级液化产业已经气的了非常大的突破,并且有关的企业已经进行建设。煤间接液化法指的就是在相应的条件当中,对煤气化生产合成气,之后就是在一定的温度压力当中相应的把合成气有效的转化成其他的一些液态产品。这种技术相比较而言还比较落后一些。但是,实际的发展前景非常的大。
1.3煤炭气化的技术现状
煤炭气化能够有效的对深度煤炭进行转型,并且也是煤化工产业化快速、稳定发展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支持,并且也向着高效、优质以及环保的方向快速的发展。在当今阶段,在全世界大范围进行运营的大型气化炉大约是四百台左右。主要的品牌位壳牌、鲁奇以及德士古这三家比较大型的企业。就依照技术方面来说,我们国家当今阶段的煤炭气化和与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很多大型的煤气化技术已经得到了国家政府部门广泛的关注。
2我国的煤化工产业技术路线
2.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当今阶段的煤化工产业是非常复杂的一项工业系统,所包含的范围非常的大、建设的难度比较高、并且对于区域方面的要求非常的强,当今阶段的煤化工单位一定要不断的进行改进、完善,按照本区域的资源特点以及交通运输的环境,选择最合适自身发展的方式来进行建设的工作,对生态一定要加强保护的力度,对煤化工产业链一定要合理的进行布局。
2.2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
当今阶段的煤化工产业慢慢朝着密集型的方向发展,不论是投入的资金,还是先进的技术或者是建设的规模越发的大,也使得精细化的程度变得更加的高,大大的提升了建设单位的经济收益。因为煤化工产业自身存在的特点,在进行生产的过程当中,使得环节变得更加的繁琐,需要生产技术的水平比较高、对技术进行开发的难度非常大等等,所以,我们国家一定要对煤化工产业的技术深入的进行研究,一定要以传统的煤化工来作为主要的基础保障,以煤气化的技术来作为核心所在,不断的加大改进的力度,对技术不断的进行完善。
2.3加大新技术的开发力度,积极引进先进技术
煤化工的产业对于技术方面的要求非常的高、属于密集型的一种产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当中,采用新的技术就能够有效地减少能耗,并且也能够大大的提升生产的效率。对相关的企业一定要大力的提倡使用新的技术,我们国家自主拥有的知识产权都有:煤氧化、甲醇与醋酸的合成以及煤制烯烃等等,对我们国家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一定要广泛的应用到煤化工产业当中。与此同时,一定要大力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3煤化工的发展趋势
煤化工发展到至今已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从炼焦技术一直到现阶段的液化技术以及气化技术,使得煤化工的技术变得更加的简化。煤化工技术随着经济的发展飞速的发展,大大的促进了世界经济大大的提高。在后期发展的时间当中,煤化工技术主要能够体现在下列几点:对煤炭洁净气化的技术不断的进行完善,为煤炭化工的发展提供非常重要的保障基础,煤化工的技术在当今阶段的煤化工技术当中占据非常关键的位置。随着各个国家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使得全世界也对环境方面的因素越加的重视,煤化工技术对环境产生的影响非常的大。在当今阶段石油不断的开采变得越来越少,煤势一定会代替石油的位置。
4结语
总而言之,煤化工在当今阶段处于选择的关键阶段,技术想要飞速的发展就一定要应用新的技术,并且对传统的技术不断的进行完善。只有对煤炭的清洁进行有效的转变,才是真正的新型煤化工。
参考文献:
[1]刘,韩甲业,熊志军,等.我国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煤炭,2015,41(3):81-85.
[2]余长军.煤化工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煤炭与化工,2016,39(5):27-30.
关键词:煤炭企业 经济发展方式 若干思考 问题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c)-0232-01
1 我国煤炭经济发展历程
1.1 煤炭经济发展历程
煤炭和石油是我国传统能源,为了实现煤炭供给的平衡,促进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煤炭行业进行了不断的调整,煤炭企业大致上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发展。首先,粗放式发展阶段。粗放型和集约型都是经济增长的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通过数量扩张来实现经济增长,1978年到1997年是我国煤炭企业粗放式经济增长阶段,在这一阶段,煤炭生产企业的积极性得以调动,煤炭供应趋向过剩。其次,1998年到2001年是煤炭行业艰难转变的阶段,省级地方政府加强了对煤炭企业的管理。再次,从2002年到现在是煤炭行业初步转变的阶段,企业重组和资源整合的力度加大,煤炭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煤炭市场的供给和调控能力得到提高,煤炭安全生产的形势好转,煤炭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进步能力增强。
1.2 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煤炭行业虽然经过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转变,但是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还存在问题,煤炭行业经济效益增长仍然依靠煤炭价格提高和产量增长,煤炭产业循环经济项目的经济效益较差。其次,政府对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持力度不够,很多国家政策很难落实到实处。再次,环境治理问题突出,可持续发展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
2 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2.1 我国煤炭市场逐渐饱和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增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受到企业的重视,更多的节能材料和环保材料应用到各行各业中,煤炭的需求量大大减少。据估计,未来5年,我国国内煤炭消费总量会大幅度降低,这和我国煤炭供给能力的整体增强趋势是不符的,煤炭供给和煤炭需求呈现相反趋势,煤炭行业经济发展方式若不及时转变,煤炭会呈现大幅度的过剩。
2.2 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滑坡
首先,煤炭产品要素成本增加。近年来,企业职工薪资加大,人力资源成本是煤炭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成本的加大直接就导致了煤炭生产成本的加大。我国加大了对资源税的征收标准,煤炭企业的税收负担加重,企业的经济效益滑坡。其次,非煤产业经济效益的解决。近年来,非煤产业经济效益规模扩大,但是物流、机械、铝业和建材等非煤产业经济效益较差,煤炭企业的还贷压力较大。
2.3 煤炭企业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
我国煤炭产量持续增加,这种增加主要是依靠生产力和资金等生产要素,而不是依靠扩大经济规模、依赖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和经济结构调整来实现的,煤炭产业的技术进步非常缓慢,较大的人力资源成本也降低了生产企业的效率。煤炭企业应该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整合企业内部具有竞争优势的资源,发展核心技术,完善企业组织治理,提高生产人员整体素质,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 关于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
3.1 煤炭产业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
随着各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十二五”必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性转变时期,经济发展方式会出现实质性的转变。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二氧化碳的减排目标,这会对煤炭企业的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目前我国煤炭企业已经实现了快速发展向平稳发展的转变,煤炭行业的领导和主管人员要达成共识,促使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质性转变。首先,煤炭企业要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对煤炭资源、开采技术、环境容量、市场需求和灾害防治等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实现煤炭生产和消费的协调。其次,煤炭企业要树立集约发展的观念,依靠生产要素的合理构成来实现经济的增长,推动煤炭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再次,煤炭企业要树立发展理念,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
3.2 煤炭产业的战略性调整
煤炭和石油都是传统能源,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传统能源,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相悖的,煤炭生产企业要推进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调整战略结构。首先,煤炭行业要加快现代化煤矿的建设,对生产能力落后的企业实行淘汰制,关闭不具开采条件和改造条件的小煤矿,提高大型煤矿的产能比重。其次,建立公平和开放的煤炭市场体制,依靠现代物流业来形成新的煤炭流通和储配体系,进一步完善煤炭价格机制。
3.3 推动现代产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煤炭生产已经接近顶峰,煤炭产业演进方式转变,煤炭企业急需向现代产业发展。我国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政策措施,确定煤炭产业的发展方向,为我国煤炭产业升级提供良好的条件,实现煤炭经济的转型发展。政府要实现煤炭企业的主导,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推动的结合,促使煤炭行业的资源整合和重组。中央和地方要明确煤炭行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激励力度和政策向导,加大煤炭企业的安全生产、环境治理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力度,推动我国煤炭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发展循环经济。此外,政府还要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增加产业投入,推动煤炭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进展。
3.4 提高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煤炭企业要转变依赖投资建设、整合小煤矿和兼并重组等外延发展的方式,重点的提高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遏制企业投资冲动,实现企业内部增长机制的建设。首先,企业要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实现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利用,实现煤炭生产工业化、产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提升煤炭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生产能力。其次,煤炭企业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吸引并培养企业内部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内部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煤炭企业还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
4 结语
近年来,煤炭消费增长速度趋缓,煤炭供给呈现过剩趋势,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滑坡,非煤产业经济效益问题亟待解决。经济发展方式是在一定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阶段下,经济发展的实现方法、实现途径和实现模式。我国煤炭行业经历了粗放发展、艰难转变和初步转变三个阶段的发展,但是我国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煤炭消费增长速度呈现趋缓局势,煤炭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煤炭经济发展方式急需进一步转变。
参考文献
[1]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2011年煤炭经济研究工作要点[J].煤炭经济研究,2011(1).
【关键词】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快速发展;研究
当前煤炭企业非煤产业点多面广,业务量大,部分企业市场经营意识不强,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不高,“等、靠、要”思想严重,盈利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迫切需要管理转型。
一、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发展现状
煤炭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由于长期受传统发展观的影响,煤炭企业存在着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煤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绝不能再走传统的单纯依赖煤炭粗放式生产的发展模式,必须向现代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二、 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发展研究
1.促进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快速发展必须加强经营管理。当前,煤炭非煤产业重经营、轻管理的观念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企业效益的提高。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引进新型的、先进的管理机制,是目前首先要做的工作之一。(1)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惟有靠管理的严、细、实,靠精细化的管理。推行精细化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中出现的每一个错误,及时制定整改措施,落实责任人限期整改。使每个岗位、每项工作都有章可循,形成全方位的闭环考核体系。(2)加强经营决策和项目管理。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与经营决策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发展非煤产业上项目时,一定要经过周密、细致的市场考察,进行可行性分析。在项目管理上实行项目法人制,通过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提高管理效率。(3)加强资金、财务、成本、质量和销售管理。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快速发展必须合理使用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加速资金周转。要严把材料的消耗关,制定材料领用消耗程序及审批制度,严格按计划领料,合理用料,降低材料成本。(4)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人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牢固树立人才先行的观念,高度重视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三支队伍的建设,不断探索科学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抓好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5)着重加强干部队伍的管理,不断提高管理者素质。
2.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快速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加快企业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的发展活力。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方面,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建立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对科研成果要给予奖励,通过创新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二是与科研部门、院校挂钩,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通过建立研究所、研究中心、实验室,或采用股份合作的形式,组建产权明晰、权责分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权责对等的产学研合作实体,提高煤炭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速度。三是要培育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和创新人才。企业创新的主体是人,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与能力对于企业创新和快速发展是一个极大制约因素。
3.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快速发展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主导产业,实施规模经营。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发展,就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抗风险力。目前,非煤产业普遍经营规模不大,效益不高。非煤产业必须将自己融入社会大市场之中,在产业产品发展方面,重视培养拳头产品,发展主导产业,扩大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同时,以主导产业为基础,带动相关产业、产品的发展,形成稳健的规模经济。煤炭企业非煤产业在结构调整和选项上,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在确定主导产业方面,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煤炭企业的优势。二是在结构调整方面,要坚持“抓大放小”、“扶优限劣”,加快实施集团化经营战略,通过“强强联合”、“以强带弱”、“弱弱联合”等形式,将矿区分散的相关专业厂点组成企业集团,实现优势聚合,以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对一些牵扯性大的重点骨干企业和产品,要集中力量予以扶持,使其尽快形成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