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美文章摘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阅读;积累;兴趣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关键所在。但作文如何教学也是令语文老师一筹莫展的事,一谈到上作文课,学生更是谈虎色变。那么如何扭转这种局面,让学生变被动作文为主动作文?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呢?我经过近十年语文从教生涯,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大家一起交流。具体做法如下:
一、鼓励学生课外阅读,扩大他们的知识积累
许多学生提笔觉得千金重,无话可写。还有些学生作文空洞无物,其实这都源于他们头脑中积累得少。针对这一问题,我鼓励学生多看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此类书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开拓心灵的沃土。另外一些文学杂志和满分作文等,这些也能帮助学生积累美词佳句。在积累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写读书笔记。一是抄一抄,要求学生阅读时把优美的词句或精彩片断分门别类地摘抄在读书笔记中,日积月累,丰富词汇。二是写一写,如写心得体会,或模仿文章的精美语段进行仿写,记录自己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提出自己对社会上某些现实的看法与思考,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等。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并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评出摘抄、积累最多的小组并给予表扬和奖励。另外每天的语文课前两分钟学生轮流上讲台背诵自己积累的靓词佳句和美文,在这种背诵积累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除此之外,我还在课堂上讲一些成语故事,或介绍一些古今中外名著里的精彩故事,让故事里的精彩情节或场面感染、感动学生的心灵。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学生会变得有话可讲,有话乐讲。
二、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作文教学中,我根据作文题目,巧妙创设习作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下写作,能激发学生“爱写”的兴趣,学生突破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难点。习作是紧张的智力劳动。教师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可视性强的多媒体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参与习作活动中,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写作为乐事。
三、上好美文赏析课,重视榜样的力量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不是孤立进行的,写作与美文阅读、赏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典美文的阅读、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此,我每周组织学生开设一节美文赏析课,每周由小组推荐美文,美文被选中的小组被评为优秀小组,课堂上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小组赏析、点评。另外我还组织欣赏班内同学的美文,班内树立榜样。举行本班学生写作经验交流会,相互借鉴学习,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成功感、成就感,这种成功感和成就感又会激发学生的进步欲,增强学生的写作热情。
一、运用教师的文学素养,感染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热爱学习语文,就要首先自己成为语文学习的衷爱者,吸引学生打好语文知识基础,重视语文文化积累,实现教师的内化素质,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理论学习,提升语文文学素养,运用美好的教学语言影响学生,关注语言的美感训练。教师也要在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教师批改学生语文作文的时候,也要重视学生优美语言的赞美,赠送学生美好的诗词名言,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在初中语文教师的感召之下,教师也逐渐积累名言佳句,带领学生一起制作摘抄积累的本子,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感受了语文学习的乐园,提高了教学的潜移默化的长远的效果。
二、运用语文自身的魅力,吸引学生感悟语文
语文是教师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载体,是和人的生命共同的存在。教师要带领学生感悟语文的美,充分挖掘语文学习的无穷的魅力,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和魅力。
1.紧抓课本中的美文佳作,吸引学生反复阅读
课文中有很多精彩的课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感悟语文课本写人、记事、描景、状物的迷人的美。教师要抓住课文思想折射的真、善、美,寻找课文的美点,激发学生努力咀嚼,细心品味,认真感悟,用心欣赏,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和浸渍,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感悟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分几个层次阅读,自由大声地读,读准确,读通顺;分小节朗读,读出小节,读出层次;分小组分角色读,在相互的帮助下,学生阅读深刻投入;也可以竞赛读,读出竞争;也可以分节读完,让学生进行全文的配乐朗读。教师经过这样的长期的诵读活动,让学生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活动。很多课文都是精美的美文,很适合学生反复诵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加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2.拓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充分阅读
初中语文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有着典型的效果。教师要让学生品味到更好的名家名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班级的学习阵地,让学生充分广泛的阅读,开辟每周阅读的活动,并让学生进行诵读活动,摘抄精彩的片段和句子,并组织学生进行评比的活动。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每天进行读书读报的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听读的欣赏课,向学生介绍一些读者上面的精彩的文章,让学生欣赏和品味,体会到作品的美好的意蕴。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摘抄活动,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展览,掀起学生爱文学,学语文的活动热潮。
三、运用教学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读懂语文
教师的教学是艺术,教师要让学生运用语文技能和方法,带领学生欣赏语文的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和喜悦。
1.激发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热爱语文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为了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心灵沟通,可以设置一些答记者问的环节,让学生扮演记者,分析问题,在采访的时候进入角色,带领学生一起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的点拨,创意的部分让学生根据电视上学习的内容充分自由发挥。这样的语文课堂就变得非常立体,让语文课堂充满光泽,富有张力,充满美好的境界,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学习。
2.组织小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研究中分析语文
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可以组织几个人一个小组的学习小组,产生小组长,让学生有所分工。教师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材料转换成学习的问题情境,组织学生自学、发言、谈论、小结、互评等程序,开展学习活动,带领学生交流学习情况,形成学习结果,适当轻学生进行点拨和指导,产生学习的结论。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赏析课文中的精美的地方,说说美在什么地方,组织学生代表发言,展开学生互评活动,教师进行点评,开展充分平等的学习活动中的探究和启智活动,让学习活动充分轻松自由,让交往环境变得融洽互动,让信息传导变得通畅顺利。
3.走向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语文
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为基础,强调学生在自然环境中学习,在社会环境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寻找身边的不规范的字,为身边的实物进行广告词的撰写活动,组织学生写广告语等。教师通过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积累语文,转变观念,更新观念,保证语文看、学习课堂内得法,课堂外收益,通过艺术的教学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素质。
关键词:指导;积累;好词好句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中用笔记下好词、好句、能拓宽你的思路,丰富你的语言,提高你的能力,当然也就能文如泉涌,妙笔生花。《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积累也提出了一定量的规定,并推荐了一些必读及必背的具体篇目。可见,积累之重要。尤其是小学阶段,小学生们正处于积累好词好句的黄金时期,如果不抓紧积累好词好句,岂不是浪费。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呢?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想积累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对某方面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就预示着他成功了第一步。在我校,通过对全校小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同学们没有专用的摘抄本,没有自主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为积累而积累。我们要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可以让他们准备一个专用摘抄本,并为摘抄本设计精美的封面图案,命一个好听的名字,还可以定期开展评比“积累大王”活动,对于优秀的给予表扬。这样让学生把枯燥的积累变成快乐的享受,在积累的世界里快乐地翱翔。
二、明确目的,知道积累什么
第一是积累语言材料。
教材里每单元的《日积月累》中,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如成语、对联、谚语、名人名言、歇后语、绕口令、儿歌、古诗等,语文教材和课外书籍中也有许多妙辞佳句,都是学生很好的积累材料。
第二是积累情感。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例如,《草原》一文,课文用清新、优美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令老舍先生惊叹、舒服,给予作者美的享受。那么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词句来描写美景呢? 又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学生在思考中级积累了好词好句,又能从好词好句中体会到人物内心的情感。
第三是积累精妙的写法。
积累运用修辞手法的优美的句子,如比喻句、排比句、拟人句、夸张句;积累抓住重点词语把句子写准确、写具体、写生动的方法。
例如《所见》一诗中“意欲捕鸣蝉”中的“捕”为什么不用“捉”呢?我先让学生仿佛诵读,再比较,发现“捕”比“捉”更准确、更形象,更能表达小孩想得到蝉的欲望。
三、学会方法,知道怎样积累
1.归类积累法
可以将有语言特色的分别归类。如写景物的、写人物的、写场面的、写活动的、写动物的、写植物的等分别归类;还可以把相同部分的集合在一起,如一帆风顺 、一鸣惊人、 一心一意、 一如既往、 一刀两断 等都以“一”开头;再如:心安理得、心比天高、心不在焉、心潮澎湃、心弛神往等都以“心”开头;还可以把反义词组成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如:开天辟地、 翻来覆去、 顾此失彼、虎头蛇尾、 扬长避短 、 三长两短、口是心非 、弄假成真、七上八下等;还可以把重叠的词语集合在一起。如:AABB式: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等;ABAB式:考虑考虑、研究研究等;AABC式:欣欣向荣、津津有味等;ABCC式:小心翼翼、神采奕奕等;ABB式:绿油油、红彤彤等。
2.美文摘抄仿创法
模仿文中的优美的表达方式仿写句子。例如,《荷叶圆圆》一文中有这样精彩的句子: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可以引导学生仿创:__说:“荷叶是我的__。”
3.熟记法
要写好文章,在于要有好素材,而材料却来源于积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有心,更多的是来源于熟记。书要装到自己脑子里,变成自己的精华才算数。写作技巧也只有在熟记下才能感悟,才能如行云流水。小学教材中要求的必背内容必须让学生熟读成诵。
四、学以致用,巩固积累
一、让日记走进学生的生活
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快乐地写作,写快乐的作文。也就是说,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快乐或悲伤,甚至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的体验,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写出感情丰富,有血有肉的优秀文章。写日记,不像其他文章有很多方面的限制,没有文体和内容的限制,可以畅所欲言,只是把一天中发生的事记录下来,并写出对此的感受就可以了。因此,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文可写,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学生快乐地作文,写出精彩的文章。在开始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以“流水账”的形式,不要考虑太多,只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说心里话就可以,想到什么写什么,看到什么写什么,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坚持一天一记。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每天记日记的好习惯,写作能力提高,同时养成了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习惯,塑造了他们良好的性格。教师也可让学生走出教室,亲近自然。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到郊外看看清澈的河水,绿绿的草地,缤纷的花朵。这些,都是写作的素材,学生在感悟大自然美丽的同时,激发了写作兴趣,提高了写作积极性。教师可定期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鼓励他们自由说,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感受经历,鼓励积极投稿,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这样,学生的能力得到施展,才华得到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欲望自然强烈。
二、帮学生消除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要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首先应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树立他们的写作自信心。信心是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动力,是成功的前提。教师要树立学生的信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留意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一个好的句子,一个精彩的词语,都应给予鼓励和赞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自信心自然树立起来了。作为语文教师,应多鼓励学生,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多鼓励学生自由说,自由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让学生体会到作文并不可怕,只要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经历的事情,哪怕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文字表达出真情实感,写出优秀的文章。此外,应让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不要用过多的限制去束缚他们的思想,让他们保持自由的状态,把内心话自然表达出来,帮助学生消除对写作的恐惧感,消除心理障碍,树立写作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
三、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作文教学应注重生活化。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培养多方面人才。作为新时期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进生活,把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中培养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生硬的传授知识和知识的讲解抛开,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体验观察生活中开始,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把自己观察到的事情用真情实感表现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观察,小学生的时间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教师和同学是最熟悉的人。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周围熟悉人的了解,练习写人的文章。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加真实,读起来耐人寻味,不再空洞无趣,没有感情。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同时提高了写作水平,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热情高涨。
四、引导学生多阅读有益的书籍
作文教学中,教师感到难教,学生觉得索然无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少作文素材,阅读量不多,脑子里没有东西,自然不知从何说起。作为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可精选一些优秀的文章,感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提出,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性格。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给学生讲大道理,学生很难接受。因此,教师应选择一些富有哲理的优秀文章,引导学生去阅读。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感情,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通过阅读精美文章,学生塑造了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获得了更深刻的认识,给生活增添了乐趣,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拉近了与作文之间的距离。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写作热情高涨,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提高作文质量,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摘抄优美词句,借鉴他人的优点,优秀的文章离不开华丽的语言。在阅读过程中,多积累好词好句,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真正体会到文章的美,用心感受,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充实自己的词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养成阅读时摘抄优美语句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文章的美感。长此以往,学生的语言越来越优美,文章越来越优秀。学生在欣赏优美文章的同时,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写作水平,学习热情高涨,在不断的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增强写作自信心,提高作文水平。
一、培养阅读兴趣
①大力宣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读书有用论”要利用板报、橱窗、晨会、班会以及课堂等阵地经常向学生灌输,让他们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作用,从而自觉地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②推荐好书。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根据不同学生、不同年龄的兴趣,合理地选择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发挥“好书”天然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无意”兴趣,让他们一见倾心,爱不释手。像一些情节性强的故事书、知识性强的书、趣味性强的科技书、文笔优美的精品书、经典的文学书都很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③开展活动。在指导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也是一种可行的激趣方法。活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可举行读书故事会、美文欣赏会、心得交流会;可评选“读书积极分子”“记诵能手”“朗读高手”;可颁发“课外阅读奖章”“全能小博士”等奖状;可开展朗诵会、辩论会、知识赛等等。④巧妙推荐。教师一方面可以以课堂教学为“支撑点”,适时推荐与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刨根问底”;另一方面可以推荐必读书和选读书,扩大学生的视野。
二、指导阅读方法
学生有了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倘若没有科学的方法作支撑,其阅读兴趣也不会持久的。因此,在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教师要遵循阅读的规律,依托课内教学,剖析一些规有律性的课外阅读,及时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读物特点教学生一些必要的阅读方法,如可以根据文章特点教给学生运用泛读法、浏览法,加快阅读速度,增加阅读信息量;也可以将精读与泛读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同时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做好阅读笔记、摘抄、批注等。课外阅读正是实践这些方法的重要载体,根据不同的课外读物,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逐个训练,巩固这些阅读方法,进而提高泛读、跳读、速读的能力。实现“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之目的。②思考的方法。课外阅读不仅仅是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能力的过程。思起于疑,要教给学生自读、自问、自答、边读边思、主动运用工具书质疑解难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③拾贝的方法。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拓宽知识面和积累语言材料。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课外阅读中要教给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拾贝的方法。像优美的词语、精美的片段、精彩的篇章……要学会识别,学会摘抄,甚至主动记诵。④随笔的方法。读是吸收,写是倾诉;读是基础,写是升华。将读与写结合,是指导课外阅读的一条重要原则。要教给学生“我手写我心”的方法,要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后对课外读物进行评价,主动与自己比较,联系周围的人和事进行评说。
三、注重阅读实践
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加减并举,使学生有时间形成习惯。课外阅读无疑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如果我们一味地做“加法”只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而不适当地做些“减法”的话,不仅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会逐步消失,而且学生的身心也要受到损害,最终得不偿失。因而,适当地做些“减法”非常必要。首先,我们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繁琐的分析、减少繁琐的提问、减少机械的死记硬背、减少课堂教学带给学生的精神压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其次,要压缩家庭作业的时间,减少“死抄”性质的家庭作业,增加课外阅读的时间;再次,可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减少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增设课外阅读指导课。二是要充分利用好时间的“边角料”,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促使良好习惯的形成。中午时间、活动课时间、放学后时间、双休日时间等这些学生时间的“边角余料”,正是组织学生以班、以组或以假日小队等形式进行课外阅读的大好时光。把学生组织起来,营造氛围,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