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共享中心常见问题

财务共享中心常见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中心常见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共享中心常见问题

财务共享中心常见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

中D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6日

一、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基本理念

财务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引入传统财务管理模式,推动传统财务管理不断深化和拓展的过程。财务信息化是公司管理提升的重要举措。公司技术中心和财务中心联合推进财务系统信息化建设,能够进一步提高公司财务工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财务信息化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规范、及时、透明、共享的集团财务信息化体系。一般包括如下历程:第一阶段会计电算化,用电脑代替手工记账;第二阶段采用统一的网络财务软件,将集团发展过程中由各责任部门负责实施的信息化环节集中联通,即:将分散在各环节的财务模块、存货模块、固定资产模块、采购模块、销售模块等各个系统进行集成;第三阶段是企业内外流程一体化应用阶段,实现财务系统与计划、生产、供应链等系统的信息集成和数据共享,使企业内部决策的基础信息流传递更加及时、准确、通畅,为企业决策和外部相关方提供决策支持服务。

二、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有利于深化监管,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和升级,有利于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利于强化集团财务监督作用,防范集团财务风险;有利于整合集团财务信息化资源,实现财务数据的规范、及时、透明、共享。

通过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有利于提升财务管控力度,有效实现管理规范化、流程化,实现内部控制手段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化手段,减少人为干预,极大地提高了集中管控和监督能力,实现事前管控,而不是事后控制。信息化过程中也可以优化各种流程,缩短企业决策链条,恰当而及时地应对市场变化,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有利于实现集团业务与财务一体化,提高财务工作效率。信息化可以降低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的成本,提供更加准确和权威的数据,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财务共享中心把传统的会计记账变成“会计工厂”的流水线作业,可以一键式输入自动生成凭证,甚至实时出具报表,为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和数据分析提供统一平台;通过集约化把复杂的工作变得更加简单、标准,合并报表、数据分析等工作效率将得到极大提升,将分散的活动和资源有效整合,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将进一步提高,打通业务与财务的最后结点,最大限度地实现系统整合。

(三)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有利于成本控制,降低整体运营成本,提升财务人员素质。通过标准化流程操作,可以减少重复岗位,使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的成本可控,从计划、生产、供应链、销售等与财务实时互通,可以使运营成本大幅降低。同时,财务信息化促进财务转型,把财务人员传统80%以上时间用于核算转换为主要工作时间用于财务分析,促使财务人员不断更新知识、加深对行业和业务的理解,提升财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三、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方式及步骤

集团财务信息化建设既要立足集团当前产业发展现实需求,又要着眼集团的长远发展;既要保证集团层面的监管需要,又要符合企业的经营需求。推进集团财务信息化系统升级工作必须遵循四个原则:整体计划、分步实施;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合理合法、规范运行;统筹规划、上下联动。

从系统规划角度,集团的信息化方式是:以预算为核心,以预算执行为基础,以资金集中统一管理为原则,建立公司整体预算管理和财务监控信息系统。财务信息化建设除了系统之外,还涉及到业务的变革,所以财务实现电算化之后,在实施财务信息化过程中,一般将业务模块也在系统中上线运行,提高工作效率,再结合管理提升需要进一步进行系统优化。

(一)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模块。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进行信息系统规划,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模块,是管理的一次提升。通过对日常工作的筛选,将可重复、可大批量操作、具有共享属性和服务属性的工作汇总起来,放在任务池内,由专人负责进行批量处理,从而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也节省大量的人工成本。这一过程包含了财务集中的思想和理念。财务集中的下一步骤就是财务共享,即财务转型是向共享方向扩展。财务共享将引发组织变革、制度变革,将传统业务抽离出来以专业化共享中心的效率,控制流程,提高服务业务。

整个公司只有管理员知道各个项目/业务的进度,并且在流程设计上可以自动将任务量由任务多的团队/人员向任务少的团队/人员转移。这种调配和转移的前提是:标准化和可衡量,并且共享团队的指标也可量化,例如:两个人管理应付账款,那么每个人每周审批多少笔应付账款合适,就要通过实际操作一段时间后的大数据分析,从而将共享团队的指标予以量化。

建立标准化的业务流程模块,还可以实现理顺工作思路的作用。通过模块,对于各个板块负责的工作展示在工作台上,财务工作以任务推送的方式展现到服务前端,所有工作计划和待完成清单一目了然。

(二)建立共享中心,实现信息集成,建立财务一体化信息流程。财务共享必须从有财务属性开始就进行规范化、流程化、共享化。例如:从采购申请时就有财务属性在里面,那么从采购申请开始就进行标准化。标准化流程一定要抽取出来,不能还是多样化,否则就无法进行。

对财务共享工作要进行培训,要转变观念。不是只有财务部的人员才可以提供财务共享,公司各部门的人都可以协作共享。例如:销售发票由销售人员处理并且上传至财务共享中。财务系统根据财务共享中的销售发票和自动转账分录模板自动生成会计凭证,并将结果放在财务共享中。

财务共享不仅仅是打通各个部门,而且将工作流程合理审批,将工作任务合理规划。集团公司管控目标:战略业务协同、战略资源共享。管控重点:预算、资金管理,财务集中与共享,人力资源集中与共享,采购集中与共享。财务共享是实现集团公司管控目标的重要环节。要做到全面共享、智能共享、精益共享,要注意以下h节:(1)扩大现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范围:覆盖更广的区域(境外)、更多的业务线;(2)寻求财务共享流程的扩展,端到端(延伸到业务前端);(3)关注业务部门的数据需求,在数据积累过程中发展为大数据中心,为业务决策提供增值服务;(4)关注标准化,不断把标准化的事项自动化,进而智能化。规则化、标准化是智能响应的前提。

(三)培养财务信息化建设高端人才。财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视对财务人员和IT人员的培训,注重让IT人员中对接财务系统的员工多了解财务基础知识,熟悉公司财务系统的业务规则和逻辑;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不仅会涉及到企业现有财务系统的规则和操作,也须注重对其流程和系统设计的培训和意识的引导,并从中选拔一些流程和系统设计思维较好的员工进行重点培养,让他们参与并牵头信息化项目,形成财务一侧复合型人才的中坚力量。通过财务人员参与信息化项目、IT人员参与财务实务,培养精通财务管理与信息系统的复合型人才。在企业财务信息化项目的运作过程中,财务人员和IT人员充分沟通,密切合作,业务和财务系统良好融合,也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人才。

(四)集团公司和子公司、分公司间的资源实现同时共享。对于集团公司财务管理来说,各个子公司、分公司的财务资料是涣散不集中的,要想把这些有用的资料都收集起来,相对于人手有限的集团公司财务机构来说是困难重重的。因此,必须重视采用敏捷的工作流程,在日常工作中使用包括像看板、迭代计划会、评审会、回顾会等敏捷实践,在快速支持财务系统相关开发的同时,也不失系统化的管理,高效灵活与规范并重。

软件供应商协助牵头部门建立知识库和运维库,通过知识库来分享知识、通过运维库来跟踪问题处理时效,方便使用。软件供应商在知识库中,提供系统操作手册,并且随系统升级及时更新,确保版本最新;提供常见问题及处理方法库,而且很容易检索出共通的问题,从而帮助使用者快速解决问题;设置系统管理员角色,及时处理公司提交的应用问题,并且软件供应商在接到任务后对问题进行分类并承诺解决时间,并由牵头部门监督软件供应商的工作时效。

四、集团公司财务信息化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高层重视,解决现在的问题,着眼于未来长期应用。集团公司的财务信息化目标需要由集团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予以确定,并责成牵头部门(例如:信息部或财务部)主导开展工作,各个部门及分子公司密切配合。集团公司的高速发展,源于整个集团的核心文化理念和高层对企业管控与信息化的高度重视,集团公司与软件供应商应全力以赴推动财务信息化的建设,快速上线、应用和推广。

(二)落实责任,过程把关,确保如期实现财务信息化系统升级任务目标。要建立财务信息化系统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小组,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建立责任到人和过程把关机制,为项目的有效实施提供过程保障。

避免集团公司和下属的子公司、分公司间财务信息沟通不畅,打破组织分工边界,合作的过程中坚持和倡导集中办公,通过及时高效的沟通,快速解决、快速响应。

(三)注重创新,营造跨部门沟通文化。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财务人员也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以积极的态度学习新工具,掌握新方法,以促进企业发展。财务管理要以公司整体为单位进行思考和提升,积极与各部门、各个公司、子公司协作,努力营造跨部门沟通的企业文化。财务部门的构成可以是横向职能部门的财务组合,也可以是纵向的职能部门的财务小团体组合,并得到其他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五、结束语

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程,需要相互合作,取长补短。产业互联网时代,商业模式层出不穷,有管理模式支撑的商业模式才是持久的。企业“互联网+”转型五部曲包括:(1)具有连接云端的业务系统;(2)具有内部连接能力,连接员工、激发创新能力,移动工作、分享协作型组织;(3)外部连接能力,连接企业与用户、上下游伙伴的连接能力;(4)企业自己的大数据平台,增强分析、预测与决策能力;(5)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探索创新的商业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利平.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财务共享中心常见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所得税会计;常见问题

一、企业所得税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处理与研究会计的收益与应税收益之间差异的会计方法和理论叫做所得税会计,这是会计这门学科中的一个分支。企业的会计是以独立的经济实体作为一个执行主体,利用会计的一系列的专门反映与监督企业的各种包含税务活动的经济活动的方法,为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经济信息系统。正是这样,企业所有向国家交纳的税金都作为了一项支出体现在会计账簿的核算中,随之也就出现了企业税务的会计处理。

自1994年我国税收制度改革,为了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告诉发展,我国致力于完善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更好地协调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所得税法等条例,同年6月下旬财政部颁布了《关于印发(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94]财会字第25号)。由于1995年财税体制改革尚处于起步阶段,财税差异并不明显,会计人员专业能力、素质也有待提高,同时,债务法的实际操作相对复杂,因而所得税会计的具体准则并未很快颁布实施。2001年初,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其中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与94年的《暂行规定》出入不大。2005年8月中旬,《所得税(征求意见稿)》,预示了我国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改革与变化的到来,即从允许企业酌情采用递延法、应付税款法、债务法进行会计核算改制为只允许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2006年2月中旬,《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一所得税》新准则,于2007年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率先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

二、企业所得税会计中的常见问题

1.会计核算方法一基本问题

所得税会计的本质实际上是关于差异的讨论与相关的处理方法,而这里的差异分为暂时和永久、暂时性差异又分为应纳税和可抵扣两部分,所得税会计的本质也就是确认差异的类型,进而决定相关的处理办法。

(1)基于“收益分配观”建立起来的一种方法就是应付税款法与“收益分配观”应付税款法。“收益分配观”的主要依据就是决定业益计量的“企业主体论”,该理论认为,企业本身是独立于业主而存在的,获得的所有的收益都看作是企业主体的收益,只有股利宣告部分代表业主的权益。事实上,企业本身所取得的收益就是由除企业内部的并且有公司协议的,且利益相关的人共享,这其中,分配包括了支付给债权人的所得税、政府的相关利息与股东的利润。

(2)“收入费用观”纳税影响会计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包括了递延法与损益表债务法,这种方法对所得税的确认及计量都是基于“收入费用观”而建立起来的。“收入费用观”是从业益计量的理论中的一个叫“业理论”演变而生的,该理论认为业主是居于企业的权利中心的,企业的资产是归属于业主的权利,同时负债的归属同样也是业主的债务,而净资产才是真正的业益。同样,企业的收入也被看作业益的一种增加,费用的支出则是业益的相应的减少,收入和费用的支出所形成的净收益才是最终看业益是否增长的重要原因。当然,业主的最终收益也是扣除了所得税以后的净利润。

人们错误的将企业的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由从前的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应付税款法演变到现如今采用的一种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虽然有所进步,但这仅仅只是单纯的一种方法上的进步,没有撼动其本质,从而导致了这种方法缺乏对主旨的足够认识,因而执行起来困难重重。

2.暂时性差异一关键问题

所得税的会计准则中引人一个“计税基础”的概念,这是用来计算会计和税收背离时出现的差异的,因为会计法规与税收法规在对于某一时期的资产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口径是不同的,这就使得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和计税基础金额上是不等的,也就导致了暂时的差异性。

(1)计税基础这一理念自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计税基础这一概念后,导致了暂时性的差异比在损益表的债务显示出的时间性的差异的范围要宽泛很多。这就可以理解为:其他暂时性差异+所有时间性差异=暂时性差异。而计税基础的基本概念则是指在计量与确认会计各项要素的时候,出于对税法的一种考虑,也就是企业凭借税法的相关规定对会计的各项要素进行一系认与计量的价值。在当今“资产负债观”的情况下,主要涉及了资产与负债两大要素。

(2)暂时性差异指的是资产亦或是负债的金额和其计税基础之间的相差额度。由于其对企业未来的纳税影响,暂时性的差异又分为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在确定将来收回某个资产或者清偿负债这个期间时应纳税的所得额,会导致可抵扣的金额的暂时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叫做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在确定某个未来的收回资产或者是清偿负债期间应纳的所得税额时,导致了产生出应税金额的暂时性的差异,这样的差异叫做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

有人将递延所得税负债和递延所得税资产误以为是由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暂时性的差异而导致产生的,因此,应纳税的暂时性差异就是递延所得税负债和可抵扣的暂时性差异,也就等同于递延所得税资产。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也是导致了企业所得税在会计的处理程序上的混乱与企业财务之所以信息出差错的最根本的原因。

财务共享中心常见问题范文第3篇

>> 高等学校助学金资助对象认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学校会计核算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学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学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高等学校自考生党建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学校信息化管理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论高等学校财务公开面临的问题 信息化形势下普通高等学校保密工作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高等学校报销难问题的解决对策 高等学校财务支出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高等学校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等学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学校往来款项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学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学校财务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等学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等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高等学校报账难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议我国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自学考试由于学生主要靠自学,缺乏教师指导,要通过所有科目考试获得文凭非常不易,加上许多考生本身已经参加了工作,复习时间有限,这导致许多参加自考的考生半途而废,也有许多人望而生畏不敢涉足其间,由此,自考助学应运而生。

自考助学主要有高校、民办教育机构、专门进行自考助学的社会自考助学园区等几种社会形式,他们对提高考生毕业率起到了很大作用。但近些年,自考助学机构的疯狂扩张,也产生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提高警惕。我们必须要清楚认识具体问题,才能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改进。

一、高职院校办自考本科应该严格把关

高职院校开办自考本科,有自己的几大优势。第一,学生可以在都高职的同时套读自考,有效节约了时间;第二,套读学费低廉,许多学生及家长容易接受;第三,文凭比较容易获得。正是因为这几个原因,如今的许多高职院校自考过关率很高,生源非常火爆。也正是因为这样,自考文凭原本较高的含金量大大降低,自考本科的公信力也呈下降趋势。若想有长远的发展,高职院校开办自考本科必须经过严格把关,这样才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才能有可持续的良好发展。

二、高等学校的投入与管理有待提高

不管怎么说,高等学校在教学精力与资源的投入上,重点侧重的还是统招学生的教学与管理,对于自考的教学与自考学生的管理投入远远不够:课程排列混乱、教师上课不够投入和认真、教材使用参差不齐、没有专职思想政治辅导员管理学生或者一个辅导员所带学生远远超过国家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配置,等等等等。这些问题无疑会导致自学考试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学生的归属感降低、管理混乱、住校的自考学生容易出现违纪事件等,不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优良学风的创建、学校学生的双发展。因此,各个高校加大对自考学生教学、管理的投入,选派专门的思想政治辅导员进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与日常管理规范,是当下高校自考助学的当务之急。

三、实施角色转变,树立为终身教育服务的理念

保罗*朗格朗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的终身教育理论,后来法国前总理埃德加*富尔主持的国际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提出: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关键是实施终身教育,尤其要发展非正规教育。自学考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终身教育理念,要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并将终身教育理念贯穿于自学考试中,将两者有机融合起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终身教育体系的考试形式。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自学考试要树立服务意识,推进改变生源结构单一化、促进办学方式多样化等方面的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1.树立服务意识,由原来以“事”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由原来对学生的“监督”管理转变为“激发”管理,由“包办”式管理转变到民主的“参与”式管理,将自考学生由管理对象转变为服务对象。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大的服务。

2.促进办学方式多样化。拓展合作办学的多元化途径,与企业、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等继续教育机构相互合作,才用委托、进修、聘请教授等多种途径,朝着产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实现人才、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相互交流和一定程度的资源共享,这已成为当前继续教育领域发展的主要趋势,这种趋势也必将对自学考试产生深远影响。

四、树立助学目标的新定位:遵循继续教育发展的特点,培养“职业型、应用技术型”的人才

财务共享中心常见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会计核算;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288-02

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有效的会计核算工作不仅可以有效提升

企业经营的效率,而且还能为企业良性循环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快速发展,也为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基于此,建筑施工企业只有不断完善和规范其会计核算工作,以便有效提高施工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实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所谓会计核算也即是企业借助相关的手段对其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进行的归纳和总结。对已发生的事件进行相应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的未来做出相应预测,从而有效的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可利用、有价值的信息。

一、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分析

由于我国的施工企业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相对较短,缺乏比较成熟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加之其面临的特殊的竞争时期和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目前,施工企业存在的需要采用管理会计方法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

1.1 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手段落后。

目前,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会计核算方法不科学,手段落后现象普遍存在,主要是受会计核算人员专业素质的限制,致使项目成本支出与现场施工进度不同步,收入确认、成本核算不准确,建造合同中的“完工比例”、“预计合同总成本”、“预计合同总收入”等数据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不及时和滞后性已成为核算中的严重弊端。另外,由于建筑施工项目人员繁杂,部门众多,涉及内容广泛,如果不能将各个项目的资源利用及资金回报率及时反映出来,有效进行核算,得出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也难以保障,也就无法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影响管理者对经济情况的判断和决策,并且非常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企业的社会形象。

1.2 内容设计不全面,账务处理程序欠规范

从目前会计制度设计实务看,企业较注重财务收支审批制度、

现金和银行存款收支管理制度的制定,忽视会计核算和监督方面制度的制定。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健全财务会计制度。企业要统一认识、统一手续、统一培训、统一专柜等,规范会计操作程序、规范支出管理、规范交接手续、规范财务资料,健全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等各项制度。规范账务处理程序,加强会计资料管理。要求各部门确定财务管理责任人,强化财务管理责任。所有财务都要按照工作流程处理,管理好财务档案。

1.3 会计信息滞后,会计核算不及时。

在建筑施工企业,会计信息滞后,会计核算不及时已成为企业棘手的问题。当前,建筑施工项目多数都在外地,数据收集相对滞后,并且建筑施工企业垫支款、应收款高居不下,竞争日益激烈,如果再不增加资本积累,加强内部管理,很有可能被市场淘汰。虽然核算可以做到深入细致、全面和客观,但是及时性做不到位的话,同样不能体现出它的真正价值。客观事物一直在变化,如不及时进行核算,无法保障其正确性和客观性,核算不及时可能会导致管理者做出错误决策,影响管理者对情况的正确及时的判断,从而造成不可预估的后果。

1.4 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程序缺乏规范性

由于企业的会计核算结果是国家进行监督和税收的主要证据,有的企业就采取了虚假报账的方式,置国家的利益不顾,逃税漏税。这种情况实际上说明了企业目前的核算程序不够规范,相关规章制度不够完善,给违规企业提供了可乘之机。企业缺乏统一的核算标准以及核算规范,可以说是这类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

二、加强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的对策和建议

2.1 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

一套完整、可行的会计核算体系是建筑施工企业提高会计工作绩效的前提。应以《会计法》为准绳,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借助财务ERP系统,建立企业会计核算中心财务核算系统,并制订相应的核算管理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完善管理程序。施工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应建立在会计主体明确、责任定位清晰的基础之上,转变工作职能,由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会计人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和执业技能。按照财务事前预测、会计过程监控、数据决策分析三阶段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外派到工程项目或分公司的会计人员要履行会计监控职能。利用电算化、网络化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远程报账、查账等功能系统,实现财务数据资源在企业总部、分公司、工程项目之间共享。

2.2 提高建筑施工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

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直接关系到建筑施工企业的核算质量,所以建筑施工企业应当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素质。一方面可以到施工现场结合实考察去学习,或者通过各种培训,不断提高其会计人员的操作能力、更新其专业知识。培养一些不仅熟悉会计专业知识,而且掌握现代化技术的综合性人才,同时为了满足企业发展需要,需要不断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另一方面要教育施工企业的会计人员爱岗敬业,真实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规范会计核算,严格执行会计制度,坚决抵制违反财经纪律、弄虚作假的行为。

2.3 加强财务核算工作,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要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质量,必须做好基础的财务管理工作,规范会计核算,严肃财经纪律。建筑施工单位的会计人员要爱岗敬业,认真执行会计制度,遵守会计核算原则,详实可靠地记录和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及时向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资料,满足其财务管理的需要;对于审批手续不齐全的、超出预算范围的、违反规定等等的财务收支,应当予以退回,或要求补充、纠正;对于缺乏真实性、以虚假发票套取资金的,坚决予以制止,拒绝受理违纪业务,坚决抵制弄虚作假、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

参考文献:

财务共享中心常见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企业风险管控预算管理

1全面预算在金融行业推行的意义

1.1金融业的行业特性决定了全面预算必要性

提到现阶段的金融行业,“高大上”和“高危区”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境况。尽管我国的金融行业起步晚,但是发展快,近年来已呈现出野蛮生长的生存事态。由于金融行业受整个宏观环境及政策层面影响较大,一方面投资者追求爆炸性回报的机遇;另一方面金融公司的行业发展也步入大浪淘沙时期的冲击。民间金融机构的破产,投资者无法得到兑付的情况司空见惯。暴露出金融企业在经营管理、法律规范上的缺漏。为了加强金融平衡,党的十以来,政府相关机构全方位系统且深刻地阐明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有关问题,遏制了金融风险高发的态势。金融行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机制,可以有效预计企业的金融风险,暴露企业潜在的经营危机,从而使风险管控理念渗入到日常经营管理中,使之成为周期化、常态化的管理体系。

1.2全面预算促使金融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分派资源、分解压力的内循环

金融企业推行全面预算,可以推动预算同企业战略同步调整,监督企业资源向战略核心聚集,预算编制的过程也是铸造全员思想统一的一次进程。使得企业内部上至管理层下至基层人员进一步清晰企业的战略目标,促使资金重新得到有效的分配,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督促企业有限的资源得到精准及合理的配置。管理层通过监察资金的使用情况以及与预算的匹配度,在资金链断裂的情况下及时启动预警方案,进而做到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发生的可能,及时作出经营方向的调整。全面预算敦促企业关注市场的动态,斟酌或有事项,整合企业资源优势,提升产品竞争能力,保持企业内部分派资源与分解压力的平衡,同时实现企业的稳步发展与风险管控的动态均衡。

1.3全面预算推动金融企业由粗放式经营逐渐转化为精细化经管

全面预算为金融企业内部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沟通平台,从预测市场需求、研发金融产品、到营销金融产品、售后维护客户等运营的过程通过预算的编制明晰了金融企业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继而指引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工作,通过链接各个节点的协同,从而制衡信息获取的阻碍性与透明度,防止数据弹性过大,达到量化经营业绩的目的。参考编制全面预算的进程,也是企业梳理业务流程的一个契机,经过多维度的思考过程,使企业的短板从各个角落呈现出来,督促管理层主动寻找标杆企业,完善健全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从广度和深度上提升企业的治理能力。全面预算不仅为公司管理层的经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也为企业管理行为制度提供了准绳,有利于预算管理同绩效考核相结合,突出了责任和效率的预算绩效管理理念,为企业构建了“先预、再算、后花”有序的预算管理环境。

2金融企业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2.1全面预算缺乏财务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协调

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编制的枢纽部门,在预算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是由于财务部门业务属性,导致获取相关信息的时点相对滞后,经常是业务发生了,财务人员才知晓,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因此,造成了财务部门在预算编制时时常处于闭门造车的境地。预算组的人员构成随意在财务以及其他部门临时抽调人员,而其他相关部门通常只是机械的按财务部门提供的报表要求填写预算,被动的完成预算填报工作,缺乏其主观能动性。然而对于金融企业的行业性质来说,风险控制是整个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石,风控部门的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实际工作中,风险控制部门常常没有纳入预算的编制体系中来;包括销售部门编制预算的依据往往也是片面的根据历年来的数据为基础,欠缺考虑公司总体战略的目标要求;最后财务部门起到的作用也只是表现在各部门移交数据的简单汇总上。

2.2只注重编制,不重视管控与调整,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在耗用大量时间及人力成本编制了预算后,到了执行层面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方面反映在预算管控的范畴难以做到时点对节点、制度对行为的管控;另一方面存在于管理层的经营活动随意性较大,经理人的意志常常凌驾于预算以上。特别是当金融环境发生大的政策性等不可预测的外部因素发生变化时,没有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及时去调整预算的相关指标,只作表面文章,对于预算调整存在普遍的抵触心理,从而失去了预算管理的初衷。预算的编制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预算方案的制定和执行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因此预算调整也是一个必然过程。如果预算出现过大偏差,则会对实际工作失去指导意义,因而及时纠偏就显得尤为重要。

2.3各利润中心与企业集团的利益存在天然矛盾,导致预算松弛

金融公司的分支公司一般较多,全面核算是以各个成员企业为基础单元,成员间既独立又相互关联。理论阐述了问题是预算松弛的主要诱因。当企业处于非稳定发展期,为使业绩数据得到缓冲等各类经济利益考量,以及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和对风险的偏好等因素都会影响预算的效率,造成了预算的宽松。特别是对于金融行业,经营的不确定性风险往往会更高,过去的效能常常被者隐藏起来。利润中心负责人有意打埋伏虚报预算,以一种较低的标准来申报预算,对成本高估对利润有所保留,人为干预利润水平等自利行为的预算环境在集团性质的企业中普遍存在。预算目标在集团与分子公司的反复博弈中,造成了内部的管理成本加大,资源得不到高效的利用,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率和战略目标的完成。

3完善金融企业预算管理的措施和建议

3.1建立健全预算组织机构,财务部不再扮演独角戏

全面预算管理是集企业战略、计划、预算、考核为一体的系统预算管理过程。因此,预算没有组织机构的保障,是难以执行的。企业应建立预算管理委员制度,委员会受董事会的直接领导。预算应以公司的战略目标为起点,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核心成员,不仅仅是其中的几个部门或业务单元。战略目标的达成需要层层分解、全员参与、全员执行,延伸细化到每个职能岗位。金融企业的预算需摈弃传统的压缩成本费用的预算指导理念,健全风险保障金机制。全面调动风险控制与战略投资部门的作用,打破固有壁垒,使精力集中点从财务指标向非财务指标转移。在业务数据对接上,职能部门反馈的维度可能更为合适,从而更有利于利润指标与风险指标、业务指标与战略指标的相结合评价。

3.2将绩效考核融入预算体系,切实贯彻预算的执行

针对落实预算执行的问题,金融企业可以将绩效考核与预算的考评环节相衔接,使二者实现在闭环上的协同对接,将考评结果应运于激励员工的薪酬制度及职业发展中,实现管控的自律性。而对于考评指标的选择可以更多的选择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如绩效棱柱模型、平衡计分卡等。为应变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预算调整是预算的常规补充过程,对于特殊非预算内项目的审批,或者在资金安排或政策的倾斜支持上的预算外项目,通过启动专项预算机制专人专管对其监控与考核,防止预算调整的擅用。为应对预算的调整,选取滚动预算的模式在金融企业的应用更为适宜。按月编制预算分析报表,通过预算的执行情况与预测作不同维度的对比,梳理和排查偏离预算轨道的驱动因素,分析经营情况,从而提高后续预算的准确度,以确保预算目标的顺利完成。

3.3加强预算的“外部约束”与“内部约束”

3.3.1加强预算的“外部约束”——内部审计、绩效考核、信息网络建设具有专业素质和独立性的审计监督可以引入对预算的审计环节,继而能有效的纠弊差错,对预算的公允性和合理性进行外部监督。在审计机制的作用下,提高预算的编制的质量以及执行的力度。审计预算的过程实际上审核业务的过程,使得资源配置与预算目标挂钩。预算的绩效是一种比过去绩效更优的基准。预算通过与考核体系的衔接,可以排除人为因素对预算的过度干预,有效的杜绝预算的松弛。对日常结余的,进行奖励措施,兑现奖惩制度,落实激励机制,从而扼制年末支出激增的现象。在成本和激励成本的对弈中,博得股东利益最大化。通过信息网络化的建设,促进预算管理传递的效率,实现预算管理的信息化。在整个企业通过信息化的建设得到资源的共享,实现共享型经济体系。利用预算的在线分析,降低发生误判的可能性。经过实时在线的监控流程,更好的把控预算的力度,保障预算良性运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3.3.2加强预算的“内部约束”——职业道德建设预算松弛的根源是现阶段财务管理体质的不健全,以及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监督机制的创建;另一方面强调开展职业道德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全员的培训学习,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提高全员素质,倡导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少一份私心,多一份初心,从而调节经济利益关系,构建自律、诚信的预算文化。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分析现阶段金融企业的大环境,浅析了推行全面预算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症结的解决方法。阐述了预算组织机构的构建、预算考核体系的创建以及预算松弛的客观原因及内部动因等相关问题的思考。简述了全面预算需要将战略、风险、绩效考核等多重目标整合起来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整合企业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冯素坤.预算调整制度的演进与政府良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7(2).

[2]胡挺易,雪飞,余馥佳.中小商业银行全面预算管理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11).

[3]高晨.预算松弛成因及其经济后果[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