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进国企的基本条件

会计进国企的基本条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进国企的基本条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进国企的基本条件

会计进国企的基本条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会计监督 构建 改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尽快建立起能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已经成为众多国有企业亟待解决的课题。随着国有企业全面推行产权明晰、政企分开、权责明确、科学管理的举措,不论是企业管理者本身还是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严苛。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国企会计工作所肩负的职能更加趋于多元化,而会计监督无疑是其中需要着重强化的重点领域。

会计监督与会计人员以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为依据进行规范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同,它是指以相应的职权地位为基础,通过会计的具体工作内容,对法人经济行为进行的监督。从广义上讲,会计人员以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为规范,提供可用的信息数据,并以会计资料为依据,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并参与到企业管理决策中,也应属于会计监督职能的范畴。从会计监督的方式来看,主要包括以会计核算职能为基础,对单位经济活动合法性、合理性的监督。监督内容包括单位经济行为是否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相关规定进行,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会计监督性质所限,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一方面,会计人员属于单位的成员之一,各方面利益均受到单位及管理者的影响,会计人员和小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较会计人员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利益关系更具趋同性,因此导致监督效果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会计监督行为不具有强制性,虽然理论上会计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对单位相关行为进行监督,但其监督力度难以受到保证。

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不时有违规违纪、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爆出,不仅严重损害了相关者的利益,同时也损害了社会公众的利益,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会计监督作为国有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在保障国有经济效益最大化、防止企业内部出现经济腐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鉴于此,为了规范国有企业的会计工作,切实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构建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制已经刻不容缓。本文将在对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制现状的分析基础上,分析其中的一些不足,并就此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一、 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制的现状及不足分析

(一)会计监督难以形成体系,监督职能缺位

我国目前的会计监督体系是由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政府部门监督、社会审计监督这三方面共同构成,缺一不可。就国有企业的内部会计监督来说,单位内部的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需要根据企业管理者的委托来进行监督工作,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上下级的关系,这样的状况使得相关的会计人员和审计人员难以获得真正的独立性,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督。从政府部门监督的角度来看那,各个部门之间的监督职责划分不明确,重复检查、出现问题相互推诿等现象时有发生,并没有形成预想的行政威慑力。从社会审计的角度来看,一些事务所往往挂靠在各主管部门,因此与主管部门在资金、收益等方面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样的体制也难以保障社会审计的客观公正。

(二)一些国企领导法纪观念较差,对会计工作重视不足,会计人员地位尴尬

我国的《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会计机构及其人员的一项主要职责就是依法实行会计监督。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国家开始赋予一些单位较大的自主经营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的企业负责人却无限扩大了这样的自主经营权,认为企业就是自己说了算,完全以个人的意志左右企业,纵然会计人员有实施会计监督的使命,也难以发挥实际效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有企业中的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之间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会计人员一方面需要切实执行国家财经法规中的各项规定,但是在企业内部,自身的工作岗位和薪酬都取决与单位负责人的态度,会计人员这样的尴尬处境,常常会使他们进退两难。

(三)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使得会计监督职能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大打折扣

各项会计基础工作是企业整体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会计监督职能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我国财政部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对企业会计工作加以规范,然而,由于受到以往计划经济时期的影响,有一些国有企业的领导还未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经营理念,其对财务监督工作的理解还仅仅局限在企业日常收支业务方面。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国有企业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人员素质不合格等等现象时有发生,给会计监督体制的构建带来了很大的难度。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些企业的科目设置混乱,财务报告数据缺乏真实性,也未能做到定期对账,账实不符。可以想象,建立在这样状况之上的会计监督,势必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由于一些国有企业的会计人员专业素养较低,不能够做到对现有会计制度全面、深入地理解,常常难以辨别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实质,缺乏应有的专业敏感,从而导致反映出来的会计信息失真。

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制的建议

(一)提高国企负责人对财会工作的重视,强化其在会计监督工作中的责任

会计工作有着极强的政策性,因此国有企业的领导需要加强对国家会计政策的学习,只有一个懂财务的负责人,才有可能与会计人员进行有效、平等的交流,而不是让会计人员始终处于矛盾的焦点。另外,在加强相关学习的同时,还要让企业负责人在会计监督中担负责任,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让会计人员能够独立进行工作,不能指使其办理违法会计事项,对于强令会计人员办理违法会计事项的企业负责人要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同时,相关责任人还应该对相关违法违规事项造成的损失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增加违法成本。

(二)强化会计核算,完善内部控制建设

财务部门作为我国国有企业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的中心,要重视对会计基础核算工作质量的把控,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将会计监督职能融入到日常的会计核算工作中。可以说,只有通过发挥日常性的会计监督职能,才能够有效杜绝一些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做到事前防范。首先,企业需要建立岗位内部控制制度,科学划分会计、出纳、稽核、审核等会计岗位,根据实际情况竞争上岗,配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会计人员。其次,在资产管理方面,一定要做到钱、账分管,对于财务或者款项的收付、结算、登记工作,都需要两人或者两人以上分开办理,切实做到不相容职务的分离、相互牵制与监督,防止内部舞弊。最后,还要重视对会计凭证的保管与传递工作,及时建立健全账簿制度,严格执行定期盘点,使得国有企业的会计监督工作做到制度化、程序化。

(三)清晰界定会计监督体系中的各部分职能

会计监督体系中的职能界定不清,会使得企业的监督目标失衡。内部会计监督、政府会计监督、社会会计监督三者共同构成了我国国有企业的会计监督体系,但是他们之间的职责划分、监督目标、监督方式等问题还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乱。可以说,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是国有企业会计监督的外部环境,是存进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保障。鉴于此,在新时期下,监督体系中的各个部分应该做到充分的资源共享,清晰各自的职能和权限,熟悉各自的监督流程,切实提高执法水平。会计监督体系中各组成部分在工作上的配合是一项需要长期摸索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三、结束语

俗话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从我国国有企业整体发展的趋势来看,重视公司治理,进一步完善财务监督体制,是一个不可逆的客观发展需要。加强对会计监督职能的重视,尽快构建国有企业会计监督体制已经逐渐成为国企管理者的共识。然而,这一工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需要在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过程中不断修正,不断解决新发生的问题。另一方面,不仅仅是国有企业,会计学界也必须看到我国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经济效益的不正常流失,需要尽快研究出一整套会计监督措施来保证国有企业日常会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使会计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得到真正的落实。

参考文献:

[1]王淑慧.关于完善国有企业会计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 (10)

会计进国企的基本条件范文第2篇

一、现代租赁

现代租赁是以融资租赁为主,金融与贸易相结合,由出租方、承租方、供货方、委托人及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进行的一种服务性商业信用活动。现代租赁的服务性表现在,通过租赁满足承租方对租赁物的不同需要。其商业性又表现为出租方出于获取利益目的,购买不为己用的物件,出租给他人来获取利润。它的信用性指租赁交易过程是“融物”与“融资”的结合体,出租方提供租赁设备相当于向承租方提供借款,属于信用范畴,只不过表现为物的融通而非货币资金的融通。

现代租赁首先于50年代在美国兴起,由于其具有融物与融资相结合,筹资方式灵活多便,能够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既避免无形损耗带来的投资风险,又不影响承租人负债能力等优点,迅速广泛的被社会采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租赁规模和投资比重迅速增长。1982年,美国公司在建筑和耐用设备上总投资额为3476亿美元。其中租赁设备投资占总投资额16.6%,银行贷款投资占11%.到1987年,美国设备租赁金额高达986亿美元,占设备投资总额28.6%.在日本,租赁业成为仅次于电力业的全国第二大产业,租赁交易额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

(二)租赁组织健全,行业规范化。1968年,欧洲著名的跨国租赁协会——租赁欧洲成立。1971年,欧洲设备租赁协会成立,1972年又成立了欧洲设备租赁联合会。此外,各国政府制定了相应租赁行业制度:美国从会计制度、税收制度不同角度阐释了现代租赁含义和行业规范;英国租赁设备协会对租赁作了统一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2年颁布了专门的《租赁会计准则》

(三)功能更完善,经济关系更复杂、广泛。现代租赁的信用、贸易尤其是金融功能被充分发挥和利用,企业普遍通过租赁设备来解决资金短缺、技术改造问题。随着用户对多方面服务要求的增加,租赁业务范围不断扩大,租赁业的功能也已扩展到很多领域,如财政金融、经营管理、销售网络、咨询策划等。现代租赁在积极发挥综合的经济功能的同时,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每一项租赁往往都涉及到投资方、供货方、出租方、承租方及其委托人等多方面关系,规模庞大,利益关系明显。这也是现代租赁信用不同于分期付款和举债信用(只涉及到一般性双边关系)的一个重要区别。

二、现代租赁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研究现代租赁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首先要纠正关于租赁产生原因的一个传统观点:“现代租赁业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物”。考察现代租赁的产生、发展和基本特征,它确实是在美、英、日等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出现和取得迅速发展的,而且他们至今仍是现代租赁最发达的国家。然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最小的资本榨取最大化的剩余价值这一内在利益机制仅仅是现代租赁得以广泛应用和发展的动因,而非决定性条件。

市场经济是现代租赁产生的基本条件。

(一)现代租赁意识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经济观念。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进行生产经营决策,这就要求提高资本使用效率,由此,产生了现代租赁意识。以租赁设备的方式,淘汰传统的一次性巨资购买设备的投资模式,先由设备的使用中获利而后支付租金的新型经营观念逐渐形成,并被广泛采纳。这种经济观念的革新为现代租赁的产生、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

(二)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广泛的市场交易和频繁的资金流动,造就了发达的现代金融业和现代信用制度。具有雄厚资本实力的财团、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介入,为现代租赁提供了雄厚的资本基础和多元化的资本来源。完善的现代金融制度则为融资租赁的产生提供了金融机构和会计制度上的支持。

(三)现代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下以市场为资源配置基础的市场经济,政府对租赁业加强管理和主动扶持、利用成为现代租赁发展的保证。美、英、日等国政府非常重视租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贷款、税收优惠,租赁立法,行业规范,产业支持来促进现代租赁的发展。

现代租赁的产生和长足发展以市场经济为土壤,而现代租赁的发展也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现代租赁适应了市场经济对资本的需求,加速了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尤其融资租赁方式的产生成为市场经济中信用关系的重要延伸。它把租赁变为融资的一个重要手段,使金融机构和租赁业发展广泛联系起来,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租赁观念,实现融物与融资一步到位,减少了筹资环节,开拓了筹资渠道,为物质要素与劳动要素的组合提供了简洁的途径和广阔的选择空间,有利的推动了与科技高速发展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现代租赁的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是市场经济有力的补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生产效率是市场机制的内在要求,而租赁市场具有更合理、有效的配置资本、设备等经济资源的功能。现代租赁业通过租赁设备把闲置的或新开发的生产设备尽快投入到生产过程,以必要的生产要素带动停滞的生产,满足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实现了技术设备要素在各行业间的合理流动,加强了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减少了物力、财力的占用,提高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资金利用率。

(三)现代租赁业发展完善了现代市场体系。租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租赁业的长足发展,租赁市场上的租赁形式更加灵活多样,租赁服务功能向多元化发展,服务内容也由单纯的租赁设备发展到提供综合性的一条龙服务,租赁对象无所不包,服务领域囊括各行各业。租赁市场日益完善,有利于市场体系的发展。此外,金融机构资金信用的介入和租赁灵活的融资方式丰富了投资市场,尤其是民间投资市场。现代租赁促进了生产要素市场的流通,它作为一项国际化的产业,也促进了国际经济资源的流动,成为发展国际市场的一条重要途径。

现代租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认清它们的关系,用它来指导我们处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三、我国大力发展现代租赁业的意义

(一)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当前,我国国民经济体制正处于由计划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经济体制改革是多方面的,现代租赁业以其雄厚的资本基础,多元化的资本来源,全新的筹资方式,独特的资源配置功能大大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金融创新,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流通机制等从投资、金融到外贸、流通体制的全面改革目标,有利于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有利于新产品的及时采用和推广

一项新技术、新设备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需要经历一系列过程。从应用、推广到大量投产形成生产力要经受层层考验,往往因为不为人们接受,试用成本较高,销路不畅等原因在试用过程中夭折,又往往无法实现资金回收,不能大量生产形成规模经济陷入转化的恶性循环。

通过租赁,承租人可以租进适用性、经济寿命等性能把握不大的新产品,以免遭受可能的损失;出租人则可使其产品价值逐步实现,投资回收速度加快,进而扩大生产,降低成本,降低售价,产品得以推广。同样,在新技术研制过程中,可以通过租赁实验设备、场所,尽量降低科研成本与风险,有利于技术的创新。

(三)有利于深化国企改革

当前,困扰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两大难题是资金短缺和技术改造问题。资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的“血液”缺乏资金,严重影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难以将企业改革深入进行下去。然而,传统的向银行借款方式会造成企业过度负债,而且国家严格限制信贷规模,银行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惜贷现象严重。国有企业迫切需要寻求一条可以增资减债的新出路。

运用租赁,企业以较少的资本,取得关键设备使用权,可以边生产,边获利,边支付租金,使资金运动有效循环。这不仅解决资金不足问题,同时获得了设备,完成了技术改造,不失为国企改革的新思路。

(四)有利于进一步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的直接原因在于我国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资金严重缺乏,需要引进物资和先进技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代租赁业的国际产业性质在对外开放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按照国际惯例,租赁不属于借款,通过国际融资租赁不仅可以拓宽融资渠道,增加国际融资额,而且不会影响我国外债规模;通过租赁设备及相关服务,可以打破发达国家对先进设备出口的严格限制,还可以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国内租赁企业向国外提供租赁项目服务,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四、我国现代租赁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多样化租赁方式

租赁方式多样化是现代租赁的基本特征,而我国的租赁还主要是一般性的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形式过于单一,租金支付方式不科学,缺乏灵活性,难以适应市场不同情况。发展多样化的租赁方式,有利于开拓租赁市场,扩大租赁业务服务对象和范围,满足不同的需求。

(二)提高租赁主体综合能力

我国租赁企业普遍规模偏小,业务少,资金筹措渠道狭小;由于信用丧失,租金拖欠问题导致租赁企业资金周转性差,背负较高经营风险;租赁行业从业人员大多不具备系统的专业知识,管理者缺乏经营管理经验。因此,要提高租赁企业资金筹措能力,可以通过制定金融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租赁企业注入资金;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租赁项目提供低息贷款或税收减免;鼓励业绩良好的租赁公司上市发行股票,扩大筹资渠道。要加强租赁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就要加强租赁行业理论建设,培养专业租赁人才,吸收既懂经济、法律、管理、金融又懂租赁实务操作的复合型人才参与租赁企业管理运作。在企业自身增强竞争力,抵抗风险同时,政府也应建立租赁信用保障制度,比如租赁保险,担保等,从外部加强租赁企业风险承受能力,保护租赁业稳定、健康发展。

(三)加强立法,实现行业规范管理

目前,我国租赁行业是多头上级管理,下级租赁企业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法规建设上,还没有专门的租赁法规,租赁机构同时受不同部门颁布的规章制度约束,没有权威性,统一的行业规范。国家应尽快组建租赁行业管理部门,颁布租赁法规加强统一管理,规范租赁业的发展。

会计进国企的基本条件范文第3篇

发展不均衡的表现

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和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至今,无论是吸收外资还是对外投资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始终位列发展中国家前列,2002年和2003年更是两度成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但是若将我国近年来吸收外资额与对外投资额进行对比,却不难发现二者的严重失衡。1991-2004年14年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额与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差距基本上呈逐年拉大态势,从1991年相差39.96亿美元发展到2004年的570.10亿美元,后者是前者的14倍以上。

另外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设计的衡量一国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相对规模大小的统计指标计算,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存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上升,2003年已高达35.6%;而对外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始终徘徊不前,2003年仅为2.6%。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与庞大的吸收外资规模相比,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严重滞后,这种长期以来“引进来”与“走出去”发展极不均衡的局面若不尽快扭转,必将引发一系列深层次的经济矛盾,从而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也再次昭示我们,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当前对外开放工作的一件大事,必须认真对待,妥善安排,以期尽快收到实效。

政府方面的缺失

实行对外开放具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要向国外开放我们自己的国内市场,另一方面也要同时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好比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动起来,缺一不可。然而长期以来,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更重视“引进来”,在吸收外资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外资管理与服务体系。反观“走出去”方面的相关工作却严重滞后,尤其是面对当前国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特点,对如何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更是缺乏科学准确的判断和举措。

一、主观认识不足

1.在“走出去”对“引进来”的推动作用方面认识不够。片面认为“引进来”是拿来主义,是将外国的钱用在自身建设上,有利于国力增强和经济水平的提升;而“走出去”则是送出主义,是将本来就不充裕的国家财富用在了外国的建设上,长此以往会造成资本流失和国内产业空洞。上述认识的错误根源就在于孤立地、静止地看待“引进来”与“走出去”,将二者看作两个互不相干、各自为战的经济行为,而没有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走出去”表面上是资本的流出,实质上却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整合,有利于企业实力的壮大、经营管理体制的完善和竞争力的增强。而对外投资一旦取得成效,反过来又可以对国内进行再投资,从而形成资本的双向流动和双赢。

2.在“走出去”对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意义方面认识不够。决不能仅仅将“走出去”看作是资本逐利性的具体表现,还要看到它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造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意义。只有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积极“走出去”,才能为新兴产业的发展预留出空间,才能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从而符合世界经济的总体发展态势;此外,“走出去”也为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契机,通过对外投资带动国内产品出口和质量、技术含量的提高。

二、制度建设滞后

1.“走出去”与“引进来”相比,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不配套。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引进来”方面,优先考虑的是制定和完善引进外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而对外投资的立法却始终空白。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日益发展,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和规定,对企业的对外投资活动进行规范,但还远未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对外投资管理仍处于不成熟阶段。

2.对外投资项目核准程序仍不顺畅。按现行规定,不同类型和金额的对外投资项目要经过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及地方相关主管部门的核准,需要企业报送的相关材料虽然按最新规定有所减化,但仍相对繁杂,企业还是很难在短期内备齐;若想得到中央外贸发展基金、进出口银行政策性贷款、出口信用保险、援外优惠贷款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则要更费周折。另外,国家和地方的外经贸主管部门之间还存在相互牵制的问题,令企业无所适从。

3.对外投资促进体系尚不完备,投资保护机制缺乏。企业从事跨国经营,往往面临着较大的政治、经济风险和竞争压力。为鼓励企业“走出去”,发达国家政府往往通过提供优惠的政策,建立必要的对外投资保障体系和保险制度,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等措施来保护本国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目前,我国政府的对外投资促进体系还不完备,在对外投资政治、经济风险担保等方面的制度建设上还几近空白。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几乎是在没有任何保障的情况下独自承担对外投资的政治和经济风险。

4.对外投资信息服务尚不完善。毋庸置疑,企业在收集各国投资环境和市场信息方面的手段是十分有限的,且成本高昂。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是政府的应尽之责,全面、系统、准确、及时地向国内企业提供对外投资相关信息是政府具体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一环,本应大有作为。然而长期以来,外经贸主管部门在为企业提供外国政治法律环境、投资贸易环境及文化风俗等信息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

企业“走出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全球化战略意识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

我国企业还普遍缺乏全球化战略意识和现代化经营管理手段,在经营理念和方法上都无法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仅仅满足于占领国内市场,“走出去”意识淡薄,即便是一些有实力和比较优势的企业也未将对外投资列入企业的发展规划。多数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机制不活、管理不善,未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形成先天制度缺陷,难以肩负起“走出去”的大任。

二、对外投资战略不明确,投资规模较小,投资地区分布不合理

首先,我国很多企业缺乏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极不明确,有的是为了“走出去”而“走出去”,有的则是一种随机行为,缺乏科学论证。一些企业不善于利用国际投资方面的法律、会计、资产评估等相关信息服务,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对境外经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也考虑不周全,结果往往造成投资的失败。其次,尽管近年来境内投资主体实力有所增强,境外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有所扩大,但总体上多数境外企业的投资规模仍然较小。据商务部统计,3439家样本境外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为965万美元,其中资源开发类企业规模最大,而制造业企业的平均投资规模还不足百万美元。再次,我国的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亚洲尤其是香港地区。截至2003年底,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80%分布在亚洲各国,其中绝大部分又在香港地区,对欧美国家的直接投资仅占总量的3.3%。投资过于集中增加了经营风险,不符合投资市场多元化的要求。

三、缺乏对外投资资金和高素质的跨国经营人才

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自有资金不足,而国家的信贷支持力度又不够,其他融资渠道也相当闭塞,从而使得开拓国际市场困难重重。除了一些列入国家投资计划的资源开发和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得到政府资金支持外,多数项目的资金要靠企业自己解决。有些境外企业虽然有着很好的销售市场,产品技术和质量也能达到当地较高的水平,但就是因为资金短缺,不能扩大生产规模。同时,企业进行跨国经营需要大批高级的金融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法律人才,他们不仅要熟练掌握外语,还要通晓国际法和国际商业惯例,而我国企业恰恰缺乏这方面的复合型人才,人才瓶颈已经成为当前制约企业“走出去”的明显障碍。

政府推进的基本思路

一、统一制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加强二者间的融通互补

不能孤立地制定“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要紧密结合“走出去”,有目的有选择地“引进来”,为将来作好铺垫和准备。实际上这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取长补短”,即通过吸收外资给我们的弱势产业注入营养,使其快速成长壮大,逐步拉近与国际水平的距离;二是“精挑细选”,即不是盲目地引进外资,而是甄别筛选,将有助于提升国际竞争力、能够迅速形成产业优势的项目吸纳进来;三是“虚位以待”,即将具有比较优势但在国内已经失去市场发展空间的产业转移出去,预留出空间吸引外资,以达到产业升级改造的目的。

二、积极探索“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互动模式,形成内外联动、先出后进、先进后出的交互发展局面

让“引进来”与“走出去”互动起来,变隔离式发展为交互式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先“引进来”提升自身实力后“走出去”,也可以先“走出去”通过增资扩股再将外资“引进来”,尽量消除“引进来”与“走出去”泾渭分明的思维定势,形成国内与国外整合式经营、资本国际化运作的新局面。特别要强调的是,不要只认为“引进来”之后才能“走出去”,实际上“走出去”之后也完全可以“引进来”。要注重境外企业的生存状态,努力塑造境外企业的良好形象和产品信誉,通过境外企业这个窗口向外国公司间接展示国内母公司的吸引力,最终将外国资本“引进来”,形成资本的内外循环往复流动。

三、在继续加大“引进来”力度的同时,不断更新完善“走出去”的投资国别产业指导目录,并给予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商务部门应深入剖析世界经济发展态势,积极跟踪各国投资和产业发展政策,紧密联系国内产业发展现状,在已推出《对外投资国别产业导向目录(一)》的基础上,不断充实完善、及时更新,使之真正起到导向作用和辅助参考功能。伴随目录的推出,国家也应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配套,使之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努力提高国内企业对外投资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只有这样,国家才有可能通过“走出去”达到优化国内产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根本目的,并且避免重蹈日本等国国内产业空洞化的覆辙,从而赢得国际分工中相对有利的地位,在更大市场范围内获取生产资源和经营收益。

四、整合外商投资促进和对外投资促进,双管齐下,在统一的投资促进制度框架下开展“引进来”与“走出去”工作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的投资促进工作以往主要是招商引资,即“引进来”,投资项目洽谈会基本上是引资项目的对接,而很少有“走出去”项目的参与,这种差别待遇,极不利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投资促进本身就包含两方面含义,一是促进资本流入,二是促进资本流出,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完整意义上的投资促进。因此,必须改变只重视外商投资促进而忽视对外投资促进的状况。各级政府都应成立一个班子一个框架的投资促进部门,在投资促进活动中给予二者平等地位。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投资促进部门就会逐渐形成一个整体的国际资本流动概念和全局意识,行之有效地开展既符合国际市场发展趋势又有助于国内经济增长的双向投资促进活动,从而真正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统筹发展落到实处。

全方位提升企业的实力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跨国经营管理体系

企业要走出国门,参加全球竞争,没有一套现代化的经营管理体制是不行的。企业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健全和完善自身制度建设,加强内部结构治理,提高反应速度和运转效率,节省运营成本。要学习和借鉴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 建立产权明晰化、管理科学化、投资主体多元化、激励与约束机制对等化的公司制度,同时加强内部审计监督,规范企业的投资经营行为,从而建立起自己的跨国经营管理体系。

二、组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以全球 500 强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是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角。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同时遭遇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可以说,国际竞争的大格局和大趋势,要求我国企业必须形成合力,优势互补,尽快改变个体实力薄弱的局面。当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发展前景良好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尤其是一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竞争力有了显著提高。虽然这些企业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但毕竟具备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所以,应该继续鼓励企业打破所有制、地区和行业界限,按照市场规律在自愿的基础上兼并或组合。

三、民营企业应发挥优势,成为“走出去”的主力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营企业已经初具规模,一些企业不仅是行业的领先者,还享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完全具备对外投资的基本条件。我国的民营企业是在计划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发展起来的,不怕市场竞争,在管理体制、用人机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市场洞察力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与国有企业相比,它们“走出去”更能适应国外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从而实现从输出制成品到输出生产制造能力的根本转变。

会计进国企的基本条件范文第4篇

编者按:基于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交通枢纽,又是外资银行拓展和盘活全球金融网络的重要节点;同时云南还是众多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伴随相关国家的一系列战略规划的启动,加上国家支持云南发展的各项政策出台,外资银行纷纷入滇布局,“相中”七彩云南广阔的发展远景。

外资银行落户云南提档加速

早在1993年,作为最早进驻昆明的外资银行,泰国泰京银行在昆明设立办事处,1996年升级成分行。而直到2011年之前,落户昆明的外资银行机构仅有泰国泰京银行、泰国开泰银行和恒生银行3家。从2011年起,外资银行进驻昆明的脚步明显加快。2011年8月,汇丰银行昆明分行开业;2012年12月,东亚银行昆明分行开业。目前渣打银行和马来亚银行的进驻,无疑为昆明金融市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从“西部12个省区外资银行一览表”中可以看出,我国西部12个省区外资银行数量有限,且集中分布在四川、重庆、陕西和云南四个省市,内蒙古、新疆、贵州和宁夏四省区仅各有一家外资银行,甘肃、青海、西藏等省区至今没有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外资银行少导致西部利用外资规模小,外资对西部经济发展促进作用有限。

四川、重庆两地外资银行最多,均为16家,远远高于西部其他省区,成为外资银行竞争最活跃、最激烈的地方,当然也是外资银行对当地经济发展贡献最多的地方。云南省拥有的外资银行数量在中国西部12个省区市中位列第三,仅次于重庆和四川。相比而言,云南省是我国西部省区中越来越受外资银行青睐的地区。

外资银行纷纷来云南设立分支机构,主要是因为几个方面的促进:一方面,是云南省委、省政府对金融的高度重视,最近几年都把引进金融机构引进到云南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工作,通过金融机构的招商,引机构、引人才、引资金来支持云南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云南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特别是桥头堡战略的实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今后的发展速度会更好更快,包括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和保税区的建设等,都会推动云南今后经济的发展。

此外,云南的经济环境、招商引资环境以及其他环境都营造得越来越好,也使得外资银行机构进入昆明的愿望越来越迫切。据悉,新加坡星展银行、大华银行以及花旗银行等外资银行在云南昆明设立分支机构的事宜也在洽谈之中。

截至2014年末,云南省辖内共有外资银行机构7家,从业人员总数122人。其中营业性机构6家,分别是:泰国泰京银行大众有限公司昆明分行、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昆明分行、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昆明分行、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昆明分行、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昆明分行和马来西亚马来亚银行有限公司昆明分行(试营业);代表处1家,为泰国开泰银行(大众)有限公司昆明代表处(原名泰国泰华农民银行(大众)有限公司昆明代表处)。

从机构性质看,既有外国银行分行或代表处,又有外商独资法人银行分支机构;从机构特点上看,既有来自东南亚地区战略发展特点鲜明的银行机构,又有来自欧美及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营发展领先的银行机构;从机构业务种类上看,既有主要为母国与云南省经贸往来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又有专注于为本地客户提供优质个性化金融服务的银行机构;从业务规模上看,截至2014年末,云南6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各项业务较年初有较快增长,资产51.74亿元,较年初增长13.27%,负债43.47亿元,较年初增长6.72%,;各项贷款36.57亿元,较年初增长6.50%,各项存款总额为27.98亿元,较年初增长26.76%。2014年末,在滇外资银行共实现利润2939.31万元。

东亚中国昆明分行:一进一出布局云南

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昆明分行(下称昆明分行)于2012年6月12日获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开业批复,并于2012年12月3日正式在昆明开业,成为东亚中国在内地的第24家分行。

东亚中国一直以来都将开设昆明分行作为分支机构拓展步伐中重要的一环。昆明分行的成立,一方面体现了东亚中国对《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完善东亚中国在全国的网络布局,为中国西部地区客户提供全面和专业的银行及金融服务。昆明分行是东亚中国在云南省设立的第一家分行,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随着云南省建设成为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有利于构建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陆路国际大通道;有利于提升中国沿边开放质量和水平,进一步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因此,在云南省设立分行,其发展空间将极为广阔,对东亚中国加强在西部的金融服务能力极具意义。昆明分行的设立,期望可以为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经济注入新的动力。

据昆明分行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东亚中国虽然为内地注册外资法人银行,但母行东亚银行是一家来自香港的银行,也就是中国人自己的银行,能够更好地融入本地文化,理解本地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金融服务与金融需求有效对接。此外,东亚银行植根在亚洲乃至世界上均具有一定地位的金融中心的香港,经过9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香港最大的独立本地银行,在这期间,东亚银行建立了国际化的服务标准,并为客户提供全球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使客户能够与其全球贸易伙伴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云南省作为中国沿边开放的试验区和西部地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在对外经贸合作、对外文化交流、通关便利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深化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合作联系。昆明分行正好借此契机成立,该行将利用母行香港及海外的网点优势,发挥桥梁作用,在积极为本地企业提供银行及金融服务的同时,将优秀的本地企业推荐到海外,也可以借助香港这一国际化金融中心,将国际的资本引进来,通过一进一出,让云南品牌走出国门,让国际资本参与云南的建设与发展,为云南的发展作出贡献。

据介绍,入驻云南三年来,昆明分行历经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筹建阶段。东亚中国自2011年12月获得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昆明分行的筹建批准,就成立了筹建组,进入了紧张的筹建工作。2012年6月获得开业批准并取得金融许可证,圆满完成预期筹建工作并于当年6月28日昆明分行进入试运行。第二阶段:试运营阶段。昆明分行自2012年6月28日至12月3日试运行。期间,昆明分行开始客户及市场拓展,拓展了一批优质的公司客户,各项业务逐渐步入正轨,存贷款业务发展顺利。昆明分行于当年10月份实现当月盈利,12月末实现累计全年盈利,是全国各分行中实现盈利最早的一家分行,成功地完成预定目标。第三阶段:开业至今,昆明分行处于新分行发展阶段。分行始终认真贯彻落实总行及监管机构各项要求,以精细化管理为目标,不断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合规经营,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强化专业管理,狠抓工作质量和效率,有效地发挥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服务和支持作用,业绩一直平稳增长,各项业务增长势头良好。参与排名的公司业务一直在总行名列前茅。2013年和2014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各项业务平稳增长,连续两年超额完成总行下达利润计划,各项指标均达到阶段性预期目标,并保持了零不良贷款和零案件发生的良好风险控制成果。

昆明分行相关工作人员表示,2015年昆明分行将在各级政府及监管机构的指导支持下,继续坚持严控风险,合规经营,稳中求进。一是加大力度推动对公业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抓住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契机,深入挖掘客户,服务地方,有效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加强公私联动,作为在云南地区唯一一家有个人银行业务的外资银行,持续提升服务品质,展现外资银行优质服务风貌。三是持续加强内控及风险管理,合规稳健经营促发展。四是充分发扬外资银行服务特色和在跨境业务方面的产品创新和服务特色,为其“走出去或引进来”量身定制金融服务方案,加强对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信贷扶持和结算支持,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丰富结算方式,脚踏实地地为支持和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泰京银行昆明分行:立足昆明强基础 抢抓机遇谋发展

泰国泰京银行(大众)有限公司昆明分行(下称昆明分行)是由泰京银行(大众)有限公司于1996年9月6日在云南省昆明市设立的。该行设立以来,一直以成为支持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之一为目标,锐意改革创新,夯实基础管理,推动了各项业务实现新突破。

云南和昆明的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据昆明分行工作人员介绍:“进入中国市场是泰京银行的一项战略举措,目标是与全球最具前景的经济体共同发展,我们非常看好云南和昆明的未来发展前景。”

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泰两国的贸易额也在不断增长。据悉,中国已成为泰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为泰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因此中国是泰京很重要的战略性市场。“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开放,昆明尤其具有巨大的发展和投资潜力。”该工作人员说。

昆明处于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2013年末,国务院批准出台云南建设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推动人民币周边及区域化,把昆明建设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由此可见,地理位置的优越加上国家对云南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关战略规划的陆续启动,必将为云南带来巨大的战略发展机遇。

泰京银行也正抢抓机遇,借助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设立的分支机构,努力发展昆明分行的各项业务,并推动中泰企业之间的结算便利化。为实现昆明分行成为支持云南省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之一的目标,泰京银行计划将该行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提供给昆明和周边地区的企业,并在产品特点、服务速度和质量上均务求贴近客户的需求。

业务经营优质高效发展

据介绍,昆明分行目前具体业务主要包括:扩大及支持分行的国际贸易业务;满足在华投资企业和中资企业的业务发展需求;开拓和发展人民币跨境贸易服务的网络;联结泰京银行于大湄公河区域的分支机构共同开拓东南亚地区的贸易发展。

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昆明分行于2014年5月4日取得人民币业务经营资格,为该行未来发展新客户群及各项新业务奠定了基础。据悉,该行在获得银监局批复后,完成了增资验资手续,增资后营运资金达到3亿元人民币。此外,昆明分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开立了人民币存款账户,会计部、合规部、国际业务部及资金部参加了人行人民币结算账户的培训及考试,取得为客户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的资格。

该行提供的财务数据显示,2014年,昆明分行实现营业收入15025093.47元,同比增长212%;实现净利润4490927.20元,实现扭亏为盈。据悉,2014年该行的主营业务为同业业务,美元同业业务共43笔,总金额40935万美元;人民币同业业务共14笔,总金额46490万元。零售业务为少量外币存款业务,年末存量为328万美元。国际业务跨境汇款笔数共70笔,总金额110.94万美元,结汇业务总金额为1679万美元。

积极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据昆明分行工作人员介绍,加入中国人民银行各项人民币业务系统是该行2015年的主要工作计划。包括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个人征信系统及企业征信系统。

“虽然分行已取得经营人民币业务资格,但在加入支付系统以前,分行仍很难吸引客户,原因为虽与他行签订了人民币结算协议,但支付手续较多,对客户而言并不便利。所以在筹备各项系统的阶段,分行将积极开展传统美元贷款业务。另外,分行一直有客户咨询结售汇业务,但因以前没有人民币业务资格,无法为客户开立人民币账户,分行去年已提交了加入个人结售汇系统申请,目前处于外管局审批阶段。”上述工作人员说。另据了解,该行拟与农行在2015年开展同业代付业务,为客户提供间接贸易融资。目前该项业务处于总行审核合同阶段,如果总行批准,分行将积极询价,展开业务。

恒生银行昆明分行:把昆明分行作为西南重要据点

恒生银行有限公司于1933年创立,是一家以香港及中国大陆为业务重点的银行。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于2007年5月在中国内地成立,总部设在上海,注册资金为45亿元。 恒生银行昆明分行(下称昆明分行)是该公司在西部设立的首家分行,也是云南省第一家全面开展人民币和外币业务的外资法人银行分行,于2008年10月27日对外营业。

昆明分行开业时,恒生银行副行长刘顺铨认为,昆明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这给该市带来了发展机遇。昆明应该吸引更多的外资银行落户昆明,从而带动外企投资云南,也帮助云南企业走出去,最终形成中国西部的一个金融点。

恒生银行行政总裁柯清辉也在昆明分行开业时表示,云南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资源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投资,也包括了很多香港企业。此次恒生在昆明设立分行,使该行的业务网络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扩展至西部沿边地区,将以昆明分行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据点,为云南省及周边地区营运的本地及国际企业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柯清辉称,恒生是云南省首家向境内公民提供全面人民币服务的外资银行,“我们亦会利用这一机会积极拓展个人理财业务,为该地区居民提供一流的银行理财服务,并逐步发展本土化的产品 。”

2012年3月,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行长关燕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对中国的金融消费者的理解,外资银行要比内资银行花费更多的时间。面对中国日益庞大的财富管理和理财业务市场,恒生银行不想放弃,也想分得一杯羹;但与此同时,面对不确定的理财市场和中国特色的投资者理念,他们也并不想冒进。“我们有打算在中国设立私人银行,但希望等待具体的法律出来之后我们再去评估。目前看来国内的私人银行的业务与个人财富管理业务有部分重叠。而我们一直专注于成为‘最值得信赖的财富管理服务提供者’,我们在多个城市的网点都设有优越理财专柜,配备专业团队来服务客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是有经验的,也有准备的。”关燕萍称。

关燕萍说:“作为香港大型的本地注册银行之一,恒生银行母行在香港拥有良好的客户基础,长于渠道推广和交叉销售。而国内市场的变化速度有时候超过外资银行的想象,作为将在中国长期投资的一家银行,恒生还想多看看、多等等。香港在整个国家金融业发展方面有一个很独特的作用,恒生银行还希望扮演一个紧密配合国家开放,尤其是人民币开放的香港银行,带动客户先行先试。”她表示,恒生银行不会猛进,银行的品牌及口碑至关重要。恒生中国的策略就是稳中求进,毕竟外资银行对市场的了解、对建立各方面关系等多方面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目前,昆明分行主要业务是向当地各类客户提供外汇及人民币服务,范围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提供信用证服务与担保、办理国内外结算、买卖或买卖外汇,以及提供资信调查和咨询服务等。昆明分行公司客户包括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及民营企业,行业涉及化工、橡胶、钢铁、汽车零售、制药、房地产等。

汇丰银行昆明分行:国际网络服务云南经济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昆明分行(下称昆明分行)于2011年8月16日正式开业,是汇丰在中国内地设立的第24家分行。成立三年多来,在不断深入了解本地市场基础上,凭借汇丰的全球网络优势和国际金融服务专长,稳步拓展业务,为云南企业捕捉全球经济机遇、为云南引入外商投资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往来迅速升温。东盟已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企业对东盟的投资也在不断增加。云南是毗邻东盟国家最多的省份,更是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门户。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日益紧密,云南企业在双边贸易和投资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在东盟地区,汇丰的网络覆盖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及越南7个国家。通过设立昆明分行,汇丰在西南地区的服务能力得以进一步增强。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日益紧密,昆明分行将协助当地企业把握区域经贸互动的商机,并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应用。昆明分行行长王喜松认为,“汇丰在云南的业务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找到我们自身优势和本土需求的契合点。通过昆明分行,我们能够更好地利用汇丰的跨境资源,协助当地企业把握区域经贸互动的商机”。

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之一,汇丰在全球超过7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在中国内地,汇丰同样是领先的外资银行,在56个主要城市设有173个网点。凭借全球网络联动优势以及跨境服务专长,汇丰在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及人民币跨境业务方面具备相当优势,这些业务也成为汇丰中国工商金融业务拓展的重点。随着越来越多的本地企业迈开拓展海外市场的步伐,汇丰的优势也进一步凸显。“凭借汇丰的全球网络,我们能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贸易服务项目融资、收购兼并及提供咨询,到上市、投资等等,都能够通过我们在全球范围的网络和服务资源提供支持,”王喜松表示。

近年来,汇丰更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服务,在欧美、亚洲、中东、非洲和拉美等20个主要海外市场设立了中国企业服务部,其中包括东盟地区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越南等国家。通过选派了解中资企业、会讲中文的汇丰中国的员工担任中国海外业务经理,为在当地发展业务的中资企业提供顾问服务、双边贷款、上市公司股本融资、贸易进出口业务等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同时,不断加快的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也为汇丰在云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据了解,中国以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总额由2010年的3%跃升至2013年的18%。王喜松介绍,汇丰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为客户提供从贸易结算、风险管理到融资的综合人民币解决方案。汇丰建立了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币业务网络,并在人民币业务方面取得了多项第一,包括首家在全球六大洲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国际性银行、在伦敦发行首个国际人民币债券等。此外,汇丰也是最早在7个东盟国家完成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国际银行。汇丰在跨境人民币服务方面的优势,可以帮助云南企业在利用人民币结算时节省兑换成本、控制汇率风险的同时,也可帮助企业更好地利用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优势,通过发行人民币债券等方式以较低成本筹集资金。

王喜松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云南的对外经贸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昆明分行将进一步发挥全球网络联动优势,为云南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为外资企业走进云南提供国际化的金融服务。”

渣打中国昆明分行:支持在“家门口”的投资与贸易

2014年12月15日,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昆明分行(下称昆明分行)正式开业。作为渣打中国开设的第26家分行,昆明分行进一步扩展渣打在中国西部的网络布局,也再次印证渣打中国重视增长型城市的发展战略。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首席执行总裁兼副董事长张晓蕾表示,“昆明不仅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更是内地和西南地区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门户。随着‘一带一路’的部署实施,中国和东南亚、南亚的互联互通成为备受瞩目的经济增长点,昆明正处于东盟‘10+1’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圈、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圈的交汇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而上述‘三圈’都是渣打长期深耕细作的区域,我们是唯一一个在东盟十国都设有分支机构的国际银行。凭借独一无二的网络优势,对当地市场和客户的深入了解,以及跨境人民币领域的领先经验,渣打将为云南‘走出去’和‘引进来’的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支持他们在‘家门口’的投资与贸易。”

据悉,新落成的渣打中国昆明分行位于昆明市中心的东方柏丰商务中心东楼,以创新产品、快捷服务和高效运作深化当地的金融服务。该分行针对云南企业客户,并为其提供多币种全方位的综合融资及金融服务,包括贷款、担保业务、保理业务、大宗商品、外汇风险管理、资本市场融资以及海外并购顾问咨询及项目融资等全方位金融服务支持。此外,渣打中国也将为当地企业量身定制资金管理模式和方案,帮助其实现资金集约化管理,并协助其建立国内外资金管理平台。

渣打是一家领先的国际银行,在全球一些最有活力的市场上经营150多年,拥有员工超过86000名。该行为遍布亚洲、非洲和中东市场的个人和企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他们进行投资、开展贸易,并实现财富增值。这些市场为集团带来90%以上的营运收入和利润。渣打的文化传承和企业价值都在其品牌承诺 “一心做好,始终如一”中得到充分体现。渣打集团有限公司除在伦敦及香港的交易所上市外,还在印度的孟买以及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上市。

渣打银行自1858年在中国上海开设首家分行以来,在华业务经营从未间断。2007年4月,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成为第一批本地法人银行之一。这充分显示了渣打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以及在银行业的领先地位。截至目前,渣打银行在全国拥有27家分行、78家支行和1家村镇银行,营业网点达到106家,其中包括2014年3月初开业的上海自贸试验区支行。

马来亚银行昆明分行: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2014年12月1日,马来西亚马来亚银行有限公司昆明分行(下称昆明分行)在获得中国银监会于2014年12月1日颁发的《金融许可证》,顺利完成工商营业执照、机构代码以及税务的注册登记工作后,于2014年12月10日正式成立。目前,昆明分行与各监管部门的主要监管系统已联接完毕,符合对外营业条件,并自2015年1月4日起进入营业状态,预计2015年4月9月正式对外开业。

马来亚银行是马来西亚最大的银行和金融集团,同时也是马来西亚证券交易所(Bursa Malaysia)最大的上市公司。目前,马来亚银行在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设有2400余家分支机构,包括全部10个东盟国家和伦敦、纽约、香港、上海和新加坡5个金融中心,全球员工总数超过4.7万人,服务客户超过2200万余人。作为一家金融控股集团,马来亚银行提供的业务范围宽广,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零售银行以及贸易融资等许多的产品和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马来亚银行是东盟地区网络覆盖最大的银行之一。

据昆明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马来亚银行第三家分行选择落户昆明,正是基于东盟-中国合作不断加强,马来西亚不仅对华贸易居东盟国家前列,而且成为了昆明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在此背景下,昆明分行的设立,不仅加强了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金融交流合作,更将有利于推动云南与马来西亚,甚至东盟各国品牌企业相互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目前,昆明分行开展的外汇业务包括:吸收公众存款;发放短期、中期和长期贷款;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买卖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币有价证券;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办理国内外结算;买卖、买卖外汇;保险;从事同业拆借;提供保管箱服务;提供资信调查和咨询服务;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据负责人表示,目前昆明分行主要经营以美元为主的外币公司业务,但依据最新监管政策,昆明分行已具备申请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基本条件,并将于2015年内向银监部门提交业务申请。届时,昆明分行将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发挥马来亚银行在东盟地区网络覆盖面广的优势,为西南地区“走出去”、“引进来”的企业提供更为全面、便捷的金融服务。

云南银监局:积极支持优质外资银行入滇

据云南银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外资银行对云南金融生态环境起到了良性促动的作用。第一是对经济发展贡献度不断增强。外资银行能够发挥业务优势、产品优势,找准定位、创出特色,持续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2008年以来,外资银行累计发放各项贷款逾110亿元;同时,在滇外资银行存贷比较高,2014年12月末,云南省外资银行整体存贷比为133.96%,表明在滇外资银行自省外引入资金支持本地贷款发放,实现了自身的提质增效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双赢”。

第二是主动交流、推介经验。外资银行通过加入地方银行业协会和建立定期业务交流学习机制等方式,在同业中积极推介先进的管理理念与优势业务经验。第三是积极开展公众教育。外资银行利用理财投资方面的优势与经验,积极开展公众教育。如汇丰中国在外资银行中最先启动了消费者教育计划,并积极在云南进行推广。第四是承担责任,服务地方。外资银行开展了大量的公益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好评。如东亚中国昆明分行在昆明寻甸县鸡街中心小学成立了“萤火虫乐园”,积极改善学校教学条件;恒生银行昆明分行在云南大学设立了恒生奖学金等。

外资银行入滇经营发展具有以下优势:一是能够有效促进云南与东南亚经贸往来。得益于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天然的地缘优势与文化纽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稳步推进,云南省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目前在滇设有机构的外资银行中,大部分在东盟国家也设有众多的分支机构。例如渣打银行在东盟10个成员国均设有机构;来自马来西亚的马来亚银行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通过境外网络联动,为中外企业提供快捷高效的结算渠道,进一步促进云南与东南亚的经贸往来。二是能够积极助推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在滇外资银行可以向外资企业提供关于云南经济金融第一手的信息,并可以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协助外资企业与中方企业建立联系与合作关系,将外资企业“引进来”。由于外资银行混业经营,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有丰富经验,再依托先进的投融资产品和遍及全球的网络,能够有效协助中资企业金融海外投资、并购,是中资企业实现“走出去”战略的理想助推器。三是能够不断促进人民币跨境结算。外资银行在跨境人民币结算方面具有三大优势:网络优势,即大型外资银行在全世界都遍布分支机构,机构网络通达;结算优势,外资银行多在香港、新加坡等东南亚的核心金融中心建有多种货币清算中心,人民币已作为一种主流货币纳入了清算范围;产品优势,依靠境外清算中心和灵活的经营策略,外资银行可以按照境内企业客户的需求定制人民币结算产品。

与此同时,受制于云南外向型经济发展规模不足、金融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等因素,外资银行在滇发展也面临业务发展模式与地方经济发展匹配度不高、本地化程度不足及缺乏适应外资银行文化的从业人员等困难。

对此,该负责人给出了以下建议:第一,积极引进优质外资银行入滇。在银监会统筹安排和指导下,云南银监局将继续在充分尊重外资银行商业抉择的基础上,在《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和《中国银监会外资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的框架下,积极支持优质外资银行入滇设立机构,确保外资银行准入“绿色通道”畅通,并全力做好审核工作。

第二,建议地方政府加强对外资银行的政策支持力度,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在帮助外资银行本地化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如地方政府可以向外资银行引荐当地的优质企业和项目,拓展信贷业务,同时积极考虑给予税收和物业租金等方面的优惠。同时,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在市场和银行之间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使外资银行能够及时获得市场信息,顺利融入本地市场。

第三,加大国际金融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建议结合云南实际研究有关政策,吸引优秀金融人才,促生本地人才集聚效应。一方面,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吸引海内外高端金融人才进驻昆明,创新金融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实行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配置和契约化管理,制定和完善有利于金融人才集聚的政策措施,例如在户籍迁入时给予便利措施、发放住房安置补贴、在子女教育等方面实行优惠政策等。同时,加快推进云南省金融人才建设工程,加大对在职银行从业人员培训,使之熟悉并掌握国际金融业务所需的技能。

总把关:苏丽霞

栏目主持:黎 风

执行编辑:杜 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