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盈利机构会计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企业;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非盈利组织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的内涵
按字面的分析来说,非盈利组织指的就是没有任何盈利收入的组织,也就是说,这样的组织和一般的营利组织,有着一个显著的不同,那就是这个组织没有任何盈利的空间。这种组织的设立之初,就蕴含了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标准,在我国非盈利组织主要包括一些基金会、慈善组织、中国红十字会等。这样的组织一般也会有一部分收入,但它们的收入主要不是盈利性的收入,而是把这些收入运用到其他方面。
(二)非盈利组织的特征
概括来说,非营利组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非盈利性。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尽管非营利组织会有一部分金钱收入,但这并不是它的盈利收入,而是它作为一种组织存在的基本物质基础。第二、公益性,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一般具有公益性的特点,所谓公益性就是非营利组织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上大众的或者普遍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第三,一般非营利组织也有自己的组织章程。非营利组织也要有相应的制度措施,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并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种组织,而是建立在比较严密的制度措施之下的,没有相应的制度保证,非营利组织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基础,可以说,制度是非盈利组织的基础。
(三)现阶段我国非盈利组织的特殊性
在现阶段,我国依然存在着数目不菲的非盈利组织,非营利组织充斥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改革中,非营利组织也面临着以下特殊性:第一、缺乏发展的后劲。也就是说,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发展的动力,这既与非营利组织的特点有关,也与我国现阶段的政策措施有关,很多情况下,我国对非营利组织的鼓励措施不到位,也造成了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第二、部分非盈利组织存在严重的信任危机。部分非营利组织没能把本组织的各方面的收入做好规制,导致了严重的信任危机,如中国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都是由于其不能把其内部的整个会计管理过程以透明的形式传达出来,造成了公众对中国红十字会的极大误解,客观上也阻碍了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概述
(一)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
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远远高于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这是由于非盈利组织的特性所决定的,非营利组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就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在会计目标上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公开透明性。这是指的非营利组织对外的一个会计目标,因为对非营利组织来说,它的主要的运转资金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其组织外部,非营利组织要想取得组织外部的认可与信任就必须要保证自己运转资金的透明度,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不能仅仅做到内部的公开透明,因为这样的公开透明,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讲,意义并不大。第二、资金运营的科学性。与营利组织不同,非营利组织的资金主要投入不同的领域,而这些领域不会给该非营利组织带来任何的经济效益,所以,非营利组织在做出会计报表或者决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自己的资金运用到相应的主体当中去,确保非营利组织资金运转的科学性,这是非营利组织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其资金运转的主要目标。第三、公益性。上已述及,公益性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非盈利组织主要依赖于其公益性而对社会施加影响,并对社会做出贡献,公益向也是对非盈利组织会计目标的要求。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主体
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主体指的是非营利组织在实施会计行为时主要的会计对象。非盈利组织的会计主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通俗的说法,也就是说,非营利组织必须把其资金来源问题搞清楚,不仅非营利组织内部要搞清楚,非营利组织对外也要搞清楚,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当然要求,如果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搞不清楚,则很容易产生信任危机问题,很多非盈利组织在这个问题上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就是这种情况的说明。第二、非盈利组织资金是如何运转的。也就是说,通俗的说法就是钱是怎么用的,这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主体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说,钱是怎么花的。如果非盈利组织运用自身的资金进行营利行为就是严重的违反其基本章程和规则的行为,所以说,非盈利组织一定要在这个会计主体上做到账目清楚。第三、内部费用情况。这个指的就是非盈利组织内部工作人员或者内部办公情况的账目运作,这也是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主体之一。
三、企业会计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对比
(一)二者会计概念的区别
从根本的区别来说,企业会计指的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企业自身的盈利性特点,企业会计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所制作的会计报表,财务运算,财务决算等情况。也就是说,企业会计所追求的始终是一种利益剩余情况,企业会计在计算或者运用企业会计的过程中,总是把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非盈利组织会计恰恰与此相反,非营利组织会计没有利益需求,也不需要把盈利放在会计目标上,它以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为主要的会计主体。
(二)二者会计智能的对比
一般说来,企业会计的智能要比非盈利组织的智能更加明显,这主要是源于企业会计主要针对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结算、预算等财务情况来进行,而这些工作的复杂度在深层次上影响了企业会计的复杂度,这种复杂度又在客观上促进了企业会计智能的发展。非营利组织的智能化要较企业会计的智能要低,主要是源于非盈利组织的一般会计工作与会计流程并不复杂的特点。企业会计是随着是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而不断加以深化的,企业会计的发展的智能情况也是在随着这一智能化的进程而不断加以前进,所以,企业会计的智能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而非营利组织额智能智能依据以组织的特性而进行相应的会计智能。
(三)二者会计准则的对比
企业会计的会计准则要比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要更加复杂,这是因为企业会计准则必须建立在盈利的基础上,没有盈利的存在也就不会存在着企业会计智能,所以,我们认为,企业的会计准则是随着企业参与市场的竞争力不断增强而不断加以强化的,也就是市场竞争的越激烈,企业会计准则的复杂程度越高,这是由市场规律所决定的。非盈利组织的会计准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和单一,这同样是因为非营利组织不必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因,也就是说,非盈利组织没有盈利需求,也就没有了相应的会计准则来束缚其发展,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专责往往比较简单、稳定。
(四)二者会计报表的对比
企业会计报表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有稳定性的结构,这就是说,企业在其经营过程中,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尤其是资金来往状况往往有比较透明的制度要求,没有透明的制度要求,企业也就没有透明的盈利体系。而企业会计报表的这种透明,是对企业内部而言的,企业的会计报表是企业财务预算的基本的或者主要的依据,所以,任何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就特别注意其会计报表的制作质量。非盈利组织的会计报表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如企业的会计报表那么复杂,它的主要任务主要就是说明资金来源情况和资金运用情况。这是二者会计报表的主要区别。
四、构建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一)规范化路径探讨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始终处于不太规范的层面,这一方面是因为非营利组织本身并不需要特别地、专门地会计体系,因为非营利组织主要是基于其公益性而设立。从设立之初,非盈利组织就与会计的关系不是太密切,因为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会计体系主要是针对盈利组织而设立的,也就是说,会计本身在产生之初就不是针对非营利组织的。非盈利组织是在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不断丰富的基础上出现的。所以,这也就客观上造成了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的不规范。当前,非盈利组织需要规范其会计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第一、规范资金来源问题。非盈利组织的资金贡献主体必须特定化、规范化。不能有丝毫的紊乱,因为一旦非盈利组织的资金来源紊乱,就会导致其信任危机。第二、做好非营利组织内部的分工配合工作。非营利组织内部通常都是非盈利组织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内部腐败现象层出不穷,就是因为会计体系零散,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
(二)做好会计体系的内外的监督工作
这指的是,尽管非营利组织有其不盈利性的一面,但总的来说,非营利组织毕竟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及资金运转问题,只要存在这样的情况,一般情况下就容易滋生资金滥用或者不规范使用资金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情况,非营利组织必须对其会计体系做好监督工作,主要包括内与外两个方面:第一、内部方面。在非盈利组织内部要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监督机制或者监督机构必须绝对地独立于其他任何机构,也就是说,在非盈利组织内部的监督机构一定要保持独立性,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其绝对的监督性。如果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失去了其独立性,那么其监督作用就会大打折扣,设立这样监督机构的意义也就不大,甚至会危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第二、强化外部监督机构。这就是说,在非营利组织外部,要设立相应的外部监督机构,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一定要对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体系有一定的约束力,如果非营利组织的外部监督机构没有一定的对非营利组织的控制力,那么这样的外部监督机构的设立也是徒有其表的。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说,非营利组织的监督机构必须涵盖内、外两个方面,这样的监督机构才是有意义的和有价值的,也是对其会计体系规范化的一种帮助与促进。
五、非盈利组织会计规范化策略
(一)规范财务报告体系
财务报告是任何非盈利组织都必须加以重视的工作。一方面财务报告是对过去一段时间内非营利组织工作的一种总结,另一方面,财务报告也是非营利组织下一步财政预算的基础。财务报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必须如实地反映非盈利组织的运转情况,在这个基础上做出符合非营利组织特点的财务报告,财务报告最大的价值就是反映财务状况的真实性。真实性的实现既需要专业的财务知识,又需要对非营利性组织有着独特的全面认识,还需要建立相应的、科学的监督机构,才能在最大意义上实现,非营利组织财务报告的规范化。规范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告体系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的发展特征,任何国家或者地区的非盈利性组织都把规范其财务报告体系放在其发展的重要位置。这是非盈利组织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其健康、良性发展使然。
(二)强化非盈利组织对资产的核算
资产核算,指的是在非盈利组织的运营中,对非营利组织所产生的动产或者不动产进行核算的一种方式。非营利组织应当定期对其本组织内部的资产进行一定的核算工作,只有把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本组织内部的资产搞清楚,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组织内部的财务报告和会计报表制作得更科学化,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的必然要求和当然含义。非盈利组织的资产核算必须在一定的监督体制下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资产核算规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化的必然发展过程。
(三)分步实现权责发生制
有权就有责,这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如果拥有权力的人没有相应的责任,那么拥有权力的人就会滥用权力,如果没有权力的人却有相当重的责任,那么势必会影响其工作的积极性。所以,在非盈利组织内部也要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这种责任制度是以相应的量化标准来实现的,我们认为,在非营利组织内部建立起相应的责任制度是非营利组织规范化运营的重要方面,也是非营利组织会计体系规范化的重要方面,意义重大。当然,我们必须认识到非营利组织的权责发生制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结合各个非营利组织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这是非营利组织的基本特征。因为每一个非营利组织的设立目标或者设立过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注意到权责发生制的实现的步骤性。
结语
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比较短,我国对于非盈利组织的研究实际上还有待深入。对于非盈利组织的会计问题的研究就显得更加基础薄弱。但我们必须结合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和特性,来探讨非盈利组织会计的发展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就是说,我们必须把非盈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放在首位,把会计理论充分在“非营利性”的指引下运用在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之中。
[参 考 文 献]
[1]陈羿擎.新型非盈利组织发展模式下的会计核算――基于公益创业视角下的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2016(8):48-52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都把会计要素划分为六大类,分别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把会计要素分为五大类,即资产、负债、权益、所得和费用。关于“所有者权益”的概念,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五章第38条明确规定如下:“所有者权益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包括企业投资人对企业的投入资本以及形成的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中的定义也保持了同一含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89年《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第49条对“权益”的定义为:“权益是指在企业的资产中扣除企业全部负债以后的剩余额”。并且,在第65条又对上述定义作了进一步的解释:“权益在第四十九条虽然只是定义为剩余额,它在资产负债表中还可以进一步地分类。例如,在一个公司或企业中,可以分别列示股东投入资本、留存收益,反映留存收益分配的准备金和反映资本保全调整的准备金……”。
本文提出的问题是:我国提出的“所有者权益”概念是否能够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提出的“权益”概念?它们的内涵和外延究竟有哪些区别?为了回答以上问题,我们且先对有关“(所有者)权益”的基本概念进行讨论。
二、权益概念及与其相关的会计理论
权益(即所有者权益)的概念首先产生于西方的会计理论中。1494年卢卡・帕乔利的复式簿记理论就包含了权益概念的雏型。随着会计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对于权益概念的解释也就各有不同,涉及到权益概念的主要会计理论有以下几种:
1.业主理论
业主理论被认为是对复式簿记学进行逻辑解释的最早的会计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企业的资产应与企业的权益相等,即公式为:资产=权益。会计是对企业的财富进行核算,而企业的一切财富都属于业主所有。因此企业的收益可被认为是企业业益的增加,企业的费用可被认为是企业业益的减少,企业的净收益表现为企业财富的增加,也就是业益的增加。
业主理论的特点是,它不考虑负债的概念,它认为利息是一种费用,应该在企业的净收益前抵减;所得税也是一种费用,同样是净收益前的一个抵减项目。这种理论比较适合于独资和合伙形式的企业。当企业的收入减去费用后,即净收益实现时,就应该把这部分增加的财富直接计入企业的股本账户。
2.实体理论
实体理论是随着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建立起来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把企业业主的权益和其他资产所有者的权益相区别,建立的恒等式为:资产=负债+股东权益。这种理论认为,负债是企业负有的责任,如果企业被清算,作为权益的所有者是股东,而不是企业资产的业主。
这种理论把利息看成是权益的分配,而不是费用,把所得税则看作是企业的费用,而不是对收益的分配。由于这种理论认为企业的净收益并不能看作是业益的增加,所以企业发生收入或费用时,都不会引起业益的增加或减少。而净收益是属于整个企业的,需要将它在债权人和业主之间进行分配。只有企业宣布股利后,才能反映出企业股东权益的变化。实体理论强调对资产的计量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而业主理论则比较强调对资产的计量以现行成本为基础。
3.剩余权益理论
剩余权益理论是实体理论的又一种形式。实体理论把股东看作是企业的权益者之一,但股东并不是企业的业主。著名的会计学家佩顿认为,会计核算与剩余权益有密切的关系。剩余权益理论认为,会计的方程式应该是:资产-特定权益=剩余权益。这一方程式认为,企业资产、负债和收益等各方面的变化,最终都可归结为是持有普通股的股东的剩余权益的变化。因此,剩余权益理论十分强调将企业的债权人、优先股持有者和普通股持有者的权益进行明确分类。上述恒等式中的特定权益主要是指债权人的权益和优先股持有者的权益。这一等式还暗示,如果企业在蒙受重大损失被清算时,在普通股持有者的剩余权益不存在的情况下,那么取而代之的剩余权益就是优先股持有者的权益或者是债权人的权益。所以,剩余权益理论又被认为是业主理论与实体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4.企业理论
企业理论是一种发展了的实体理论,它被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化的大型公司或企业。这种理论不但保持了实体理论中关于实体与实体的所有者的利益相分离的概念,并且认为一个大公司好似一个社会机构,它在为各方面的利益者经营。所谓各方面的利益者,广义的概念就是包括企业的股东、债权人、雇员、客户、与企业有关的政府部门(税收部门、制定法规的部门等)以及社会公众。因此,这一理论又被称之为“社会会计理论”。
这一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以增值概念替代了传统的收益的概念。建立的会计平衡公式是:增加的价值=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企业已耗的商品或劳务的市场价格。因此,企业所增加的价值应包括如下内容:(1)支付给股东的股利;(2)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3)支付给雇员的工资;(4)上交给政府的税收;(5)企业的留存收益。
很明显这一理论认为,会计所提供的财务报告的信息对象范围,不应仅仅限于企业的股东和债权人,而应该是全社会,即社会上各方面的受益者。例如,利用会计信息,企业的雇员可以通过工会要求增加工资;企业的客户可以通过市场管理机构和立法机构,要求有一个公平的价格;政府部门则可以通过制定税收政策,对企业的经营进行鼓励或限制。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企业的股东并不十分乐意将企业净收益的一部分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投资,因为他们认为,企业的再投资不一定代表了股东的最大利益。这是因为对企业再投资后,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增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了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最终的受益者是全社会而不仅仅是企业的股东。股东们所关心的往往是这样的投资是否会给他们带来较多的未来的股利收入(增值额的一部分)。
三、所有者权益的基本特征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所有者权益”与“权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权益一般可理解为对企业全部资产所拥有的所有者的索取权,至少包括了债权人权益、优先股持有者的权益和普通股持有者的权益;而所有者权益一般指一个实体的资产抵减其负债后的“剩余权益”,它一般为企业业主所拥有。我国会计要素中的所有者权益显然指企业所有者(业主、股东)对企业净资产的要求权,从数量上讲就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因此,权益,从广义看应当包括所有者权益和债权人权益两个方面,从狭义角度主要是指所有者权益。
就所有者权益概念的外延而言,它具
有以下七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1.企业的资产抵减负债后的净额,称为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反映某一实体的资本规模、财务实力和财务状况好坏的主要指标和标志之一。
2.在企业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实务中,所有者权益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例如:(1)权益;(2)业益;(3)股东权益;(4)资本;(5)权益资本;(6)资本;(7)自有资金;(8)资本和储备;(9)合伙人资本,等等,不一而足。对于政府和非盈利组织而言,权益还可称为公共权益、贡献权益和政府权益,不过,在政府和非盈利组织中的权益和企业中的所有者权益在实质上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企业的所有者权益代表了所有者的重大决策权、资本受益权、选择管理者的权力,而政府和非盈利组织中的这些所有者(正确地说,应该称之为“资财供应者”更恰当)的权益一般没有这样被他们自己所看重或者可以说被他们自己从根本上放弃了,所以说,政府及非盈利组织(主要指公营的非盈利组织)有时根本不存在企业意义上的“所有者”,他们只能称之为“资财供应者”。
3.“所有者权益”与“资产”、“负债”的性质完全不同。资产是指资金的运用,资金在企业内外某一时点的分布情况,它在会计恒等式的左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虽然同为资金的来源,在会计恒等式的右边,但其性质仍有巨大不同,负债体现为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且这种要求权位列所有者权益之前,但其没有所有者权益的上述资本受益、重大决策、选择管理者这三项权能。从投资风险看,债权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要小于所有者的投资风险,因而其要求的投资报酬(利息)也比所有者的投资报酬(红利或股利)为低。
4.尽管“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对于某一经营实体的资产均具有索取权(要求权),但所有者权益是指对某一经营实体的净资产所具有的最后的索取权,位列在债权人之后。企业上交所得税之后的净利润从所有权角度看全部属于所有者,不管他拿走的也好(红利),留在企业中的也好(留存收益),都是他的,至于留多少,拿多少,分配的权力也在所有者自己的手里,任何人不得干预。债权人的收益(主要是利息)往往是固定的,而且先拿,因此风险要小,而所有者的收益(净利润)往往是不固定的,而且比债权人后拿,因此所有者投资的风险要大。
5.“所有者权益”本身不能独立地存在,它必须与某一经营实体中的“资产”并存,必须依附在某一实体的资产之上,而资产则可以独立地存在并具有意义。当然它的背后也体现为“权益”(包括债权人权益和所有者权益)。“资产”和“权益”(包括“所有者权益”)是同一个东西(资金)的两个不同侧面,一个体现为资金运用,一个体现为资金来源。两者性质相反,数额相同,形成了会计的恒等式,奠定了复式记账的基础,也形成了财务管理中筹资、投资的原理。
6.所有者权益的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创办时或在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时所有者的投入资本,在我国会计上主要指实收资本(股本)和资本公积,二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净利润中留存在企业的部分,即留存收益,在我国会计上主要指盈余公积(包括公益金)和未分配利润。
7.所有者权益的内部结构将随着这个经营实体红利(股利)的分配和资本保全政策的变动而发生变动。
摘 要 逻辑起点和逻辑结构是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逻辑起点在整个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起到最基本的作用。它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属于最简单普遍的范畴,它所涉及到的内容决定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包含的各个要素。本文首先分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以及必要性,基于此,对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进行了若干思考。
关键词 财务会计 概念框架 构建 逻辑起点
各国会计准则为避免概念基础的不一致应该在国际会计的趋同下建立概念内容相一致的会计准则。这样有利于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也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至今为止,我国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会计概念框架体系。对会计准则的概念及相关内容没有进行深入了解将造成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化的标准不统一,势必给国际会计组织协调带来一定的麻烦。所以,我国应顺应当代经济发展的潮流尽快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会计概念框架。本文首先分析了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以及必要性,基于此,对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进行了若干思考。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以及必要性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作用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会计准则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避免会计准则与其它不同准则在使用过程中引起的冲突,要保持逻辑的一贯性,并要协调好财务会计准则与编报财务报表相关的一些准则、规定以及程序。二是对现有的会计准则作出一定的评价,反馈其中的不足,并借鉴国外的会计准则。指导督促会计准则的者更新会计准则。三是对会计准则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处理并及时解决,并为会计准则的制定者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必要性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可以为财务会计制定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是财务会计准则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的会计准则对会计进行业务核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会计准则起到主导作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通过其基本概念及内容可以很好地指导窥视准则的制定,并完善会计准则的不足。它还可以对已制定的会计准则进行评价,对会计准则中发生的一些具体事项进行会计分析和处理。但是基本准则与具体准则仍达不到一致性,它们之间仍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并不能很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实施。所以,目前为止我国还没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会计准则。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的经验,将国外已经建立起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运用到会计准则的构建中来。我国会计准则建立的步伐应该顺应国际化的趋势,尽快建立起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二、构建我国会计概念框架的若干设想
(一)以财务会计目标为逻辑起点
会计理论通常以逻辑起点作为出发点,如果我们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进行深入研究和了解,它将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有极大的帮助和指导意义。财务会计目标中的“决策有用论”和“受托责任论”两种观点在会计界一直受到广大关注,并引起了很大的争论。有关学者认为,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定位应以我国的经济体制为依据,应站在信息使用者的角度去考虑。会计目标的层次性和阶段性是财务会计目标的两个主要特征,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所服务是会计目标所要达到的目的。并且要为各类企业和非盈利性机构提供一些实用的会计信息。财务目标因其复杂性决定了我国财务会计报告有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会计信息的义务,并要反映企业的相关现金流量,财务经营状况。财务目标的实施有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其作出经济决策。
目前我国经济环境的状况是资本市场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较弱。上市公司所创造的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相对较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大部分都是潜在的投资者。决策有用论是会计目标的主要定位方向。由上述可以看出,我们拟构建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需要满足于不同报告体的需求。我们在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构建时,要对其定位依据、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对象的适用性以及计量的不同原则进行相关描述,并要对各种会计目标进行相关阐述。
(二)明确概念框架在我国会计制度构架中的定位
目前为止,我国会计制度框架分为三个层析。首先是属于法律层面的《会计法》;其次是行政法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是由国务院颁布的。最后是部门规章: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是由财政部门的。我国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属于会计制度构架的第三个层次,以并列的形式存在。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会与财务报告条例的内容有一些重复,但实质上,它们的内在还是有区别的。国外的观点认为,概念框架不属于GAAP应独立于会计准则之外,不具有会计准则的效力。
据此笔者认为,在我国的财务概念框架中如果将基本准则会计准则独立出来,那么它的位置应相当于《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地位。既可以为《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进行指导,又可以为会计准则的制定进行指导。在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不完善的情况下还能够为财务报表的制定者一些指导和参考依据。财务概念框架中的内容会与财务报表条例中的内容有一些重复,或者是本质上的不统一会增加制度使用过程中的费用,也会在执行过程中导致一些麻烦。据此,我们要对财务概念框架的法律权威性和强制性格外重视,在对财务概念框架进行构建时也要着重考虑到这两点。基于此,也要适当考虑根据概念框架奠定其法律基础后修改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或者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废止。
(三)深化理论研究,创新观念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要基于完善系统的理论。我国对财务会计理论的研究较国外而言起步较晚,现今我国所使用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国外专家精心研究出来的成果。目前,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尚少,还不够深入细致。这就需要我国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对其做进一步的研究,争取早日达到国际化会计准则的研究水平。还需要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不断创新,对人们多进行宣传与推广,推动新观念的实施。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最终要按照国际化会计共同的要求。
(四)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构建我国概念框架主体
会计目标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有利于将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结合,又有利于将会计环境与会计系统很好地结合起来。会计目标的观点一直存在着争议,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是其中争议较大的两种观点。但目前为止,这两种观点也是会计界对会计理论探讨的主要观点。根据我国的国情来看,还不能像西方国家的会计目标那样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目前我国的会计目标只能以受托责任观为主,决策有用观为主的形式存在。
会计假设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要作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它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现今是一个信息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计理论必然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一些变革。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有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对传统的会计假设进行一些修改。持续经营在会计假设外延扩展的形势下不能再适用于所有的企业,货币计量和会计分期也将受到或多或少的冲击。
财务报表要素在会计准则中被划分为以下六个部分:收入、成本、收益、负债、所有者、资产。较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而言还不够清晰,财务报表要素在西方国家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更为详细。所以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应满足于所有企业和非盈利机构的需要,丰富其中的内容,并加入全面收益的内容。
结束语: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实施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不管是对会计实物而言还是对会计理论而言,其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较国外的财务会计准则而言,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较少,起步较晚,但其基本雏形已经形成。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不能操之过急,应基于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在构建的过程中不能完全摒弃会计理论的内容,应该取其中的精华部分,将其中合理的内容运用到其中。也要充分肯定会计理论的作用,既要趋同于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又要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
参考文献:
[1]汪纯.浅论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财经界(学术).2010(18).
[2]毛斌双.浅析我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建.知识经济2011(8).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准则 改革
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体系建立在财政部于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实施起来的。而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则是财政部在深入研究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它全面反映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明确指明了未来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的新方向。
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经济体制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而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及制度已实行了将近15年,其构架体系不免显得相对落后,故不管从形式还是实质上来看,事业单位进行会计准则的改革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1.保证各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统一。在会计核算、会计基础、会计信息质量等方面,我国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对各行业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既不方便综合各事业单位的报表,很难建立将来科学的合并报表制度,也不利于比较事业单位之间提供的会计信息。而且目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主要适用于国有事业单位,这明显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十分迫切的。
2.加强会计理论的全面性。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并没有在定义有关会计要素时,真正体现各要素的经济特征和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质量要求,也没有过多地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理论的不全面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征求意见稿重新规定了各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这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完整会计理论体系的内容。
3.保持与国际惯例趋同,奠定了我国未来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制定国际会计准则的经验表明,作为具体准则制定的基本法则和概念基础的“会计概念框架”通常是被包含在会计准则体系中的。而我国未来政府会计准则的制定目的是建立一套既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特点又借鉴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经验的会计体系,基本准则和若干具体准则必然将包括在这套体系中。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进行改革,可为我国未来政府会计具体准则的制定积累丰富经验并奠定深刻的理论基础。
二、与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相比的主要转变
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的主要内容来看,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从细节来看,可发现其实质内容已有很重大的变化。
1.准则定位和适用对象的转变。这种转变可从征求意见稿的行文中看出,现行准则的定位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其建立和实施的基础就是《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征求意见稿则定位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大大拓宽了之前所界定的范围。同时,征求意见稿正式将现行准则的“规定”更名为“原则”,从这也可看出,未来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进行一定的抽象、概括,仅对具体制度的制定提供指导意义,不作过于具体的规定。同时,现行准则主要适用于各级国有事业单位,而征求意见稿则将其适用对象确定为境内设置的各类事业单位,去掉了“国有”二字,表明不管是国有事业单位还是非国有事业单位,都将使用统一的会计准则。
2.会计目标的转变。现行准则主要体现了决策有用观,这是因为“决策有用观”符合当时事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要求。而征求意见稿则重新规定了事业单位的会计目标应该同时兼具“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即要反映事业单位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要为财务报告使用者合理配置资源,有助于他们进行相关的经济决策。同时也列举了财务报告使用者,如举办单位、债权人、政府及其机构、事业服务的接受者及社会公众等。由此可见,从决策有用观向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二者兼顾的会计目标转变已经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随着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步伐的迈进,我国的会计准则改革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这全球化进程同样也对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发展提出了要求。由于事业单位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拨款和补助,故其一般是非盈利性的。虽然事业单位经营的目标不是利润最大化,但政府还是会要求事业单位合理使用资金,所以事业单位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本单位使用资金的情况进行核算和监督。同时,制定事业单位的会计准则也需要很高的成本,但和事业单位中出现的信用缺失、资金滥用、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相比较,它参照会计准则的具体规定来开展会计工作是与发展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准则改革时,一定要遵循市场化的需要,并坚持经济适用性。
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备受关注,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现今事业单位会计面临的一个大难题就是如何在兼顾可靠性的同时,更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因此,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准则改革时,一定要尊重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发展需要。由此,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改革才能更好地与国际趋同,建立统一的事业单位会计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征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S].2012.
[2]李花果.解读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会计之友,2012,(20).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主要问题;完善措施
1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原始凭证
目前,我们国家存在着较严重的会计原始凭证失真的状况,不容忽视。因为他既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也减少了国有资产的遗失。这个现象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也不例外。可以表现为原始凭证的填写不完整以及真实性的质疑。
1.2 记账凭证
记账凭证中遇到的问题大体上不外乎这几种:单位填写的会计凭证摘要不够全面;会计科目不遵守相关规范,不能再规定时间内及时处理业务;事业单位开设银行专用账户时单独记账、保管相关收支业务的会计凭证,私自设立“小金库”;年终结账有的事业单位不结转会计凭证的收入和支出,而是将他们进行对转,这样“结转”的科目便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结余的状况;会计凭证的覆盖内容缺乏完整性。
1.3 账务设置
由于一些事业单位使用的账簿没有遵守财政部门的同意规定,甚至有些企业不设置总账科目,这样导致各明细账目无法进行核对、控制以及平衡账务,而固定资产如果无法入账就形成了帐外资产。有些单位会将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帐混着用或者多年度使用一本帐。不规范的更正账簿登记发生的错误,例如挖补、涂抹、刮擦等等都是不规范的更正方法。
1.4 财务报告及其他
一些事业单位在财务报告部分缺乏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而单单只有一张报表。同时也存在着财务报告内容缺乏完整性和帐表不符的情况。
2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有些事业单位内部缺乏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仅仅由一人或者多人专职或兼职的内部的审核监督。有些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实行统一的财务管理事项。
2.2 会计岗位设置和人员配置缺乏合理性
有些事业单位使用无相关从业资格的人员从事财务工作,缺乏相关的专业性知识,不按规定设置专职性的财务人员。甚至有些单位存在过于杂乱的业务,有过多的兼职人员,又有一人兼任会计和出纳导致同一人既管钱又管帐。甚至有个别单位为求便利,由会计或者出纳一人保管全部的银行存款印鉴。
2.3 会计事前、中、后审核监督只在乎形式
有很大一部分单位没有设置内审机构,或者有的单位即便建立内审机构但是内审机构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是更多的企业不遵循规章制度,将已经定力的制度只是装裱在墙上,当做装饰品,或者是应付相关部门的检查审计,却从未遵循过。
3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适用范围不全面
现在运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适用范围很窄,仅适用于国有事业单位。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出现了民办学校、股份制医院等等非国有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只适用于国有事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产生了矛盾,导致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不全面。
3.2 会计要素不全
现在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要素为资产、负责、净资产、收入以及支出,而现在的企业会计准则则规定了会计要素为资产、负责、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以及利润。既然企业会计中德利润与事业会计中德结余很相似,而利润又是企业会计要素,那么结余也应该作为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
3.3 记账基础双重选择
现在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而经营性收支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虽然为了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现行的事业单位会计过多采用收付实现制。但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事业单位更多滴应该考虑运营成本。
4 完善事业单位会计问题的措施
4.1 加强会计资料的处理方法
不能涂改原始凭证所记载的各项内容;有开具单位重开或者更正原始凭证记载的错误内容,而且更正工作须由原始凭证的出具单位进行更正,同时还要加盖出具单位的印章;不能改正原始凭证的金额出席错误,只能让原始凭证开具单位重新开具原始凭证;原始凭证的开具单位必须保证开具的原始凭证准确无误,而针对那些填制有误的原始凭证,单位必须更正和重新开具,不可以拒绝进行。正确、规范的处理账簿登记发生的错误,诸如红字冲销法、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等,不可以涂抹、刮、擦、挖补等等。
4.2 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各事业单位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来建立一套内控可行性比较强的财务管理制度,明确规定现金管理、财产审批、审批权限分配、财务计划制定和事实、资金筹集和使用。
4.3 打破限制,形成通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统一而通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既是国家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的理论依据,又是单位准则的准则基础。事业单位具有非盈利性和公共性的特点,会计制度驾驭在准则之下,重视事业单位财务的整体效应,规范了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事业单位,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进行横向比较,符合国家惯例。
4.4 增加“结余”会计要素
参考企业会计准则,可以把结余定义被定义为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的业务成效,分为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净余额为扣除所得税后的事业单位结余余额。同时,还建议取消“结余分配”科目,增加设置“所得税”支出的科目。
参考文献
[1]赵丹形.关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J].北方经贸,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