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模式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PPP模式;项目管理;项目融资
一、PPP模式概念
PPP模式,也即是PPP项目经营,这是一种能够让政府公共机关与私营企业相互进行合作经营一个共同项目的模式,项目当中的三方分别为政府公共机关、私营企业以及非营利性企业三者;这三者之间通过共同经营一个公共事业项目,来达到相互合作的关系。在PPP项目经营模式当中,政府往往不会将项目的全部责任都推到另外两方身上,而是会与二者共同进退,一同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这也就使得三方所需要承受的成本与风险都大幅度的减低了,从而避开了风险威胁,实现了彼此之间的利益共享,并且充分的利用了债务性融资成本低而效益高的优势,实现了合作三方的互惠互利。
二、PPP项目管理方法
(一)PPP项目融资风险管理:通常情况下,PPP项目所需要进行投资的资金额度相对较高,因此项目在融资方面不可能仅仅只依靠PPP经营方自有的资金进行解决,大多数情况下,项目的经营都需要倚仗于大量的外部投资来完成融资,当前我国PPP项目融资的主要依靠的外部资金来源都来自于银行的贷款;在这种情况下,PPP的项目建设和经营,往往就需要承担巨大的融资风险,这些融资风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上,首先是PPP项目经营三方,是否能够完整的获得银行的资金贷款,其次是所进行贷款的利率三方是否能够承担,最后是银行的贷款到期后,三方的经营收益能否足够对其进行偿还。PPP项目想要完成运营建设,就必须要依靠于外部融资才能够实现,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其在进行外部融资贷款时所需要承担的巨大风险,就需要PPP项目三方,在签订PPP项目融资建设和贷款等有关合同之前,先一步征求所进行贷款的银行对合同中关系到融资贷款等方面的专业建议,并由三方共同商讨,制定出针对融资风险的相关预案,从而选择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融资方案,使项目的投资风险降到最低。
(二)PPP项目的融资模式管理:我国的PPP项目在进行建设的阶段一般都会采用无追索权的融资管理模式,而在回购阶段则会采取有追索权的融资管理经营模式,这样的融资管理模式,能够更好的规范借贷两方彼此之间对权利以及义务、风险的相互承担情况,使双方都能够不可避免的负担相对应的责任;PPP项目融资管理模式的当事人和责任承担人分别为融资人、投资人、中间担保人等,其中融资人指的是为了能够让项目得以开发建设并经营下去而成立的针对项目的经济实体,或是相关项目的责任公司;投资人一般指的是能够为三方所共同进行经营的项目直接提供融资的政府公共机关或是个人财团组织等;而中间担保人则指的是能够为三方经营建设项目的融资人提供相应的资金担保的责任组织或政府机构。
(三)PPP项目债务资金管理:PPP项目的相关经营公司一般会由政府给予相应的授权来进行经营运作,并由三方围绕某一项目主要经营公司来进行经营和建设;一般情况下,融资的主体大都为主要进行该项目经营的公司,其经营过程中的资本金大都由项目主营公司的股东以个人资产的形式进行出资,其资金将被用来作为整个项目运行的资本金进行管理和使用。项目的债务资金应该通过以向商业银行进行长期贷款的方式进行筹集,未经三方允许,任何一方不得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获得。项目的相应注册资金,应由该项目主要负责经营的公司股东,分期在两年之内以货币的形式交足;剩余的项目建设款项应由该项目公司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来进行解决。在项目进行建设的期间内,项目公司的相关股东不会对整个项目的贷款给予担保;建设完成之后,项目贷款资金会由公司的股东进行承担。
(四)PPP项目财务管理:PPP项目经营和建设的过程中,其财务一般需要进行投标及合同签订的事前管理、项目建设工程施工的财务事中控制管理以及项目完工后的财务管理等。其中,事前的项目财务管理与控制,需要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PPP项目建设前期的决策与资金准备上,并对所需要进行经营的项目可行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并对整个项目在运营过程中所可能会遇到的风险事项,进行提前的评估与鉴定,并预测出其所能够得到的收益,以此来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出风险最低的融资方案;而对于事中的项目财务管理,则需要项目经营三方,根据所建项目的规模、施工周期以及进度所需要消耗的资金来制定合理的资金安排方案,控制好资金的动向;至于事后的财务控制,则需要对项目建成的回购资金进行及时的收取,并确保项目建设之前所进行的贷款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归还银行,从而阻止不良信用记录的产生,并避免项目负责三方,受到长期贷款利息和违约赔偿金额所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结束语:
随着我国发展建设的步伐加快,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也相应的增加了,市场的需求孕育出了PPP项目经营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政府和私营企业、非营利性企业三方,都能够在经营的过程中获得较大的利益,从而产生出政府与民营企业共赢的新局面;本文对针对PPP项目的管理,提出了一定的管理建议,能够为我国的PPP项目经营给予一定的实际参考基础;只有完善的PPP项目管理方式,才能够使这种经营模式长久的发展下去,从而实现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杜亚灵,尹贻林. PPP项目风险分担研究评述[J]. 建筑经济,2011,04:29-34.
[2]叶晓d,周春燕. PPP项目动态集成化风险管理模式构建研究[J]. 科技管理研究,2014,03:129-132.
[3]伍迪,王守清. PPP模式在中国的研究发展与趋势[J]. 工程管理学报,2014,06:75-80.
[关键词]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生态城市
[中国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9-0051-0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突出了要破解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城市规划与建设要注重以人为本,节能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理论的提出和实践为城市建设和规划指明一条道路。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主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因而,生态城市的建设与实现必然要依托政府责任意识的强化、政府职能的发挥和政府职能模式的选择。本文将借助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来观察和探讨政府在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职能模式选择。
一、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概念的由来
政府的职能模式是指政府职能的整体性结构。一般说来,关于政府职能模式主要有三种观点:政府职能弱化、强化和优化。在近代社会,随着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发展,出现了两种主要类型的政府职能模式:保护型和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前者基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时期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对于政府职能范围加以严格控制;后者产生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特别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后,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宏观经济学所提出的加强政府干预。从发挥保护到承担干预功能,显然,政府的管理职能扩张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历程显然不同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强有力的政府干预是其经济腾飞的重要保证。因而由此产生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不同于以上两种模式。
如果说,保护型职能模式对应消极被动的政府,干预型政府职能模式强调积极的主动的政府,则引导型职能模式应为回应性和先导性。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结合了这两者的优点。这还突出表现在,近代以来的政府职能变迁都集中在经济方向上发展的片面性必然带来了包括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在内的各种新问题。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虽然在目前主要面向政府的经济职能,但却是在此基础上成长为全面社会管理的政府职能,是具有广泛的普遍的全面的社会合作主义管理模式。
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政府职能模式的讨论与实践几经波折。事实证明,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适合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殊历程的,适应中国政治体制和政府运行机制,亦能有力推动体制创新,促进中国社会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转型的。
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理论的集大成者张康之教授认为其主要方式应为依法行政,规范行政,透明行政,高效行政,服务行政,廉洁行政。政府的引导型职能应有以下几个根本任务:首先,政府需要在社会治理结构的变革中发挥引导功能,确立包括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合作的治理模式。其次,政府在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治理过程中,着重于战略方向的把握,通过“元战略”的确立实现总体引导。最后,引导型政府应当致力于引导社会走向社会自治。由上所述,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创新之一在于,其政府职能并没有局限在经济职能,而是全面社会管理。本文所论述的政府生态城市建设,则恰是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在生态管理职能中的具体体现,二者具有一致性。
二、政府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和引导型政府生态管理职能履行
人类发展至今,已经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生态化是从工业化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辩证否定,抛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了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的,注重复合生态效益的发展模式。相应地,政府职能模式的转变,由保护型或干预型转向引导型,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城市走生态化发展道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强调可持续性和可循环性,是一个生态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生态城市不仅能满足自然环境生态平衡,而且能满足人的发展需求。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具有鲜明的特点,和谐性,高效性,整体性,区域性。
与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处于后工业社会的发展模式不同的是,中国城市化要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同步,要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以我国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保障程度为前提约束条件。因此,科学选择符合我国生态资源与生态环境实际的城市发展道路与模式,生态城市建设无疑将是最佳的选择。我国社会发展历程并不是自然的能动的过程,需要用极短的时间内走完西方国家几百年自然成长的过程。在城市生态管理上,更有别于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国城市生态建设是与社会发展的工业化过程、城市化过程相互叠加的过程。同时,我国还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防灾减灾任务重。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在城市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成为主要的责任主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行生态管理,则是生态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政府应当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生态调控和提供生态公共服务来实现。同时生态城市建设的提出,也是应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之举。
适时提出引导型政府生态管理职能,则是对这股生态城市建设浪潮的理性考量。引导型政府生态管理职能在逻辑上包含于以全面社会管理为目标的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理念构思之中。该概念强调在政府和自然的关系之中,揭示政府生态管理职能的性质与方向,目的是维护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政府具有能够自觉地把握与运用自然生态及其管理规律,坚持以主动预防生态环境问题为主要特征的管理原则,走以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道路,建立健全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政策体系,构建与完善多元治理主体的生态环境合作治理模式,并引导社会不断走向生态环境自治的职责和功能。
按照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的观点来看,生态城市建设是生态城市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政府在具体的工作中,既要考虑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种需要,又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因素价值,并为达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进行具体行动方案的制定和选择。政府应当充分发挥这种主动性和先导性。生态城市建设和规划需要进行科学的论证,只有通过严谨细致多学科通力研究,并由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政策,靠的
是引导型政府职能的科学性和法制性。生态管理是政府责任,但不一定必须由政府直接生产或者提供。政府通过引导各种社会治理的主体,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的目标,强调合作治理。因此,按照引导型职能模式优化政府职能和城市建设势在必行。
三、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优化政府生态城市建设
中国政府在促进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参考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是一种理想的选择6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作为服务型政府构建的重要内容,必将是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有力保障。因此,在引导型政府职能模式看来,可以着力于以下几个层面,加强和改进生态城市建设。
第一,作为引导者自身应当确立生态城市理念,强化生态责任意识,把握和运用生态知识,加强生态政府文化建设。政府应当确立生态优先的观念,培养政府官员的生态意识和生态价值取向,切实把握好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改变单纯从自身政绩考虑,以GDP论成败的政府行为。引入以生态价值取向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当前,国内很多城市打着生态旗号,却是为政绩为GDP;以低碳优先为名,却大搞生态破坏之实,这显然与生态城市理念背道而驰。加强生态政府文化建设,树立起服务意识。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将生态伦理整合到政府伦理体系之中,应成为公务员日常遵守的工作伦理。因此,要加强学习型政府建设,构建政府知识管理平台,提高政府综合运用生态行政管理活动的能力。
第二,政府走以城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道路,建立健全完整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政策体系。构建生态型政府,设立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部门,完善生态城市管理体制。生态城市建设有赖于政府科学决策和实践,重视生态科技实际利用。政府应当引入环境专家决策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各项生态法律政策。完善生态型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真正建设成生态型政府。同时,生态作为一个系统,政府应当按照生态环境资源要素区分设置部门分工的管理体系。设立生态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对城市进行生态重建,力求为居民创造多样的自由生存空间。对于单个城市而言,应设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职能机构,成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城市建设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监督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该机构应当成为生态城市建设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具体举例来讲,政府在此需要主导调整和完善城市生态经济结构,使城市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加强旧城、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服务;制定科学政策,制定评价指标、生态补偿和环境约束政策和完善排污权有偿转让交易制度。
第三,政府在生态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做“服务者”,发挥先锋和旗帜作用,但不应当成为“全能手”,而应当成为总体指导和战略引导。重视发挥元战略对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引导功能。政府应当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起引导作用,这反映了政府社会管理内容的多样性。但是与以往政府模式相比,政府的全面社会管理并不是政府包揽一切社会事物的管理状态,相反,恰是一种尽量压缩政府各种职能的状态,是一种借助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力量来进行的合作治理状态。因而,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应该尽可能少地直接介入到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过程之中,但是这绝不等同于自.由放任不管,政府应当牢牢把握生态城市建设的方向和性质,保证城市建设的全面性、服务性和科学性。从而,引导型政府生态管理职能就能把握住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主题,在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层面上设计规划和运行方案,而其他更具体的多领域多层面问题则由社会自身中的管理力量来加以落实。若把生态城市建设的具体主体精确的用地方政府角度考量,则需注意府际关系处理。加强政府间区域间的合作治理。单个城市的发展不应局限于自身的强大繁荣,城市间、区域间必须加强合作,建立公平的伙伴关系,技术与资源共享,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确保其在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范围内活动不损害其他城市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城市之间应当产生合力,共同构建目标一致的生态城市战略。城市政府应当着力战略方向,2010年3月《南方周末》刊登的“中国首份低碳城市市长问卷调查”显示,20位市长对发展低碳城市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所以“对于每个市长心中的一座低碳城的现状,国家应该制定总体规划,进行适当引导,以防一哄而上”。
1.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管理模式概念
教学管理是管理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思想,遵循教学规律和管理规律,对教学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过程。它是学校管理的核心,是科学管理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应用。教学管理模式是依据教学管理思想和规律形成的教学管理过程比较稳固的管理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
2.教学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教学管理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有:教育民主化、大众化的教育观;与终身教育思想相适应的终身学习观;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大众化教育的质量观。
教学管理改革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管理学、教育学及远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和心理学等。在以上理论当中,教育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学派、认知学派以及建构主义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构建教学管理模式的理论假设提供了依据;教育技术学中的技术手段为远程教育教学的现代化管理直接提供了实践方法。
3.实践基础与技术设施保证
中国电大一直进行着远程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探索。开放教育试点5年来,在探索具有现代化、本土化的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为构建科学的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平台。“天地人网合一、三级平台互动”的电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展,为开放教育试点的实施和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支撑着开放教育试点的教学及教学管理得以有效实施。
4.教学管理的改革
在开放教育试点中,中国电大为落实开放教育思想,建立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伴随着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的的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的改革主要围绕着学分制管理、学习支持服务、信息管理、教学全过程管理和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
5.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及其基本特征
通过研究与实践,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可概述为:在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教育教学规律,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适应自主学习方式,基于多级的管理系统运行、统一的教学质量标准和资源建设的整合与共享,并提供多功能学习支持服务,对教学全过程进行质量监控的教学管理范式。
该教学管理模式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多级的系统管理;教学质量标准统一;教学资源共享;管理手段现代化和网络化;多功能学习支持服务和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是对教学活动和过程的管理。广义的教学管理应当包括与教学活动直接有关的全部管理活动。
开放教育试点的教学管理是在全国电大教育系统中实施的,“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系统运行机制,使教学组织管理比普通高校更为复杂,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也变得更加艰巨。教学管理的内容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教师及其教学行为的管理。主要包括教学思想的管理;教师的组织管理;以课程教学方式改革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实施的管理;教师培训的管理等。
(2)学生及其学习行为的管理。主要包括学生学习管理模式的改革;个别化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管理等。
(3)教学资源与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的管理。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资源的管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的管理等。
(4)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管理。主要包括入学测试和入学教育管理、选修课和课程补修管理、多种媒体教学管理、实践性教学管理;学习测评管理等。
(5)教学点的管理。主要规定教学点必须具备的办学条件、严格教学点准入机制、建立教学点三级共管制度;严肃对教学点违纪违规情况的处理等。
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管理的内容,既表现了对传统面授教育教学管理内容的继承性,更突出表现了教学管理内容的拓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教师及其教学行为与学生及其学习行为的管理内容创新,实现了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教与学行为的重新整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和课程教学资源管理,为远程教学活动的实施提供了可靠保证;远程开放教育条件下教学过程的环节管理和质量监控,能够有效解决远程教学质量保证中的难题,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和信息管理,突出了远程教学管理的鲜明特色*加强教学点管理,解除人们对开放教育面广量大向基层延伸后如何保证教育质量的疑虑。
二、各级电大教学管理职责
电大系统由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教学点)四级组成,实行“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在电大系统中,四个层级的管理职责有所不同。建立教学管理职责的层级体系,是实现教学管理目标的重要组织保证。
在电大教学管理中,上级电大对下级电大进行业务指导,下级电大对上级电大及时进行信息反馈。电大系统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的教学管理涉及到教与学的全过程。主要的管理要素有五个方面:
(1)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包括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说明、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的制订等。
(2)教师管理:包括各级教师资格的认定和聘任、承担的职责、教师的培训、考核等。
(3)教学资源管理:包括教学资源的整体规划和设计、课程和媒体的编制、软件系统开发、资源传输与接收、教学资源的维护、评估等。
(4)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过程中关键学习环节有:入学测试和入学教育、建立个人学习计划、逐步进行自主学习、使用多种媒体自学、开展小组学习、网络学习和交流、参加面授辅导等集中学习活动、形成性考核及作业、集中实践教学(论文、毕业/课程设计/实习等)、期末考试。
(5)考核管理:考核分为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中央电大受教育部领导,主要负责宏观计划、指导和监控*负责电大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进行专业统设课程建设,提供课程资源,对省级电大的教学和教学管理进行指导,对教学(包括考核)和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监控。
省级电大根据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负责根据中央电大制定的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出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省电大自开课程的资源建设,组织实施教学,对下级电大进行监控。
地市级电大和县级电大(教学点)具体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负责执行、实施上级电大的教学管理规定。两级电大的职责在某些方面有所区别:地市级电大对下属县级电大(教学点)有指导和管理职能,可以有少量自开课程、负责招生、考试,提供技术服务,进行三级培训。县级电大(教学点)则是落实上级电大所规定的各种计划、方案,使用各种课程资源。在开放教育试点之初,原则上县级电大只能设置专科专业,本科专业的设置放到地市级及以上电大。
对上述管理要素的职责分工构成中国电大系统教学管理职责的基本结构框架,体现了电大统筹规划、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管理方式的特点。这种管理方式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效果,推动了开放教育试点的顺利实施,保证了电大系统教学管理的有效运行。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作为全国性的教学大系统,各层级电大均有比较好的教学条件(特别是师资),电大学生在学习方面有良好的场所,在各个方面均能够有所依托,得到电大提供的有效的学习支持服务。
分级管理、分工协作的方式,经过20余年的实践,已经磨合成型,效果良好。充分利用资源,降低了教学和管理成本,提高了电大在教育市场的竞争能力,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有效保证了远程开放教育的有序开展,并有利于对教学全过程的监控,形成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它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层级较多,容易造成信息流失、衰减,影响信息的准确性。由于电大系统分布范围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教学条件差异明显,如何为不同条件的地方电大在管理方面提供有效的支持服务,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
教学管理制度是指学校管理过程中制定的教学行为规范和准则,具有一定的法治效应和约束力。是教学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强化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加强教学质量控制的重要保障,更是其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和教务工作规范化的基础,是开放教育试点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依据和保障,也是将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并从实践中验证、发展和丰富相关理论的有效途径。
为实现教育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对以下主要环节进行管理与监控:
1.制度建设与创新
试点中,各地电大都十分重视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适应试点工作需要,注重制度的延续性与发展性;优化试点管理机制,注重制度的开拓性与创新性;针对各地实际需要,加强制度的协调性与互补性;适应学生学习需求,增强制度的适应性与个性化。
2.教学文件的管理
主要运行程序包括专业设置需求的分析论证;专业设置规划;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教学(包括集中实践环节)系列实施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说明和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制定;专业教学方案与课程教学方案的落实。
3.课程建设的管理
试点中,中央电大逐渐建立和健全了课程资源建设的管理、开发和监控机制。基本流程包括:以教学计划为依据编制课程建设规划;组建课程组;制定教学大纲;编制和审定一体化方案;向主讲主编颁发聘书、签订协议;制作多种媒体教材;审定、验收多种媒体教材;试卷(题)库的审查与验收;课程试用与总结性评估;课程管理与选优评估,另外还有课程资源的传输与维护。
4.教学点设置与管理
教学点管理工作主要包括:规定教学点的条件与职责;教学点的申报;教学点自身的教学管理;对教学点的质量控制。
5.师资管理
开放教育试点的师资队伍包括:教材主编、课程主讲教师、专业主持教师、课程主持教师专业责任教师、课程责任教师,以及辅导教师、导学教师等。中央和省级电大以及试点分校均以本校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职教师相结合。师资管理的具体工作有教师的配置、教师的聘任、教师的培训、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管理,以及教师的考核等。
6.学籍管理
主要包括:入学注册和学籍取得;建立学习者学籍档案;成绩审核;课程免修免考和学分替代;学籍异动;纪律与奖惩;毕业(单位"审核与颁证等。
7.课程考核
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由中央电大负责60%以上专业学分课程的课程考核,有统设必修课、专业限选课;省级电大负责不超过40%专业学分自开课的课程考核以及社会实践和实习、毕业设计或毕业作业考核的具体组织实施。
课程考核闭循环的运行主要有命题、组织、考核实施、成绩合成、成绩上报等五个环节。统设必修课考核坚持五个统一:统一作业、统一作业评分标准;统一试卷、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试卷评分标准。
8.学习过程管理
主要有八个环节:入学测试和入学教育;组织开展自主学习;组织教师的面授辅导等集中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多种媒体和网络资源的学习;检查教师对学生形成性考核及作业的评价;检查集中实践教学的落实情况;对终结性考试的组织。
9.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体现在人机结合的系统管理。注重综合运用计算机及网络通讯技术、采用现代化处理和控制技术,进行数据管理、信息,实现办公自动化,为教师、学生和管理者提供完整统一、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教学和管理信息,为各级管理部门和领导提供教学反馈信息,和服务决策。
系统有开放电子公务/办公自动化系统;网络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评估监控系统;电大在线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考试系统;各级电大校园网、财务管理系统、教材管理系统和图书资源管理系统等。
电大教学管理运行的主要特点表现为:
统一标准和要求。各级电大的教学管理制度、方案,凡是中央电大有明确要求的,均须执行中央电大制定的统一标准,符合中央电大的统一要求;各省级电大实施性教学计划中,中央电大统设课的学分不得低于该专业毕业总学分的60)。又如形成性考核,规定未完成者不得参加期末考试。
自上而下的监控。中央电大对省级及以下各级电大进行全面全过程监控,而省级电大同时对下属电大进行全程监控。
管理运行多级和单级并行。多级运行指教学管理的每一项计划、制度、方案,都由中央电大向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电大逐级传输,得以落实。单级运行指的是每一层级的电大,都有自己的教学管理流程。以上两种形式的管理运行同时存在。
建立反馈制度。反馈制度的建立,使电大系统整个管理流程形成闭循环,有利于改善教学管理的运行机制,兴利除弊,同时保障电大系统教学管理的运行畅通无阻,得以及时进行合理的调节、修改。
信息化、网络化的管理手段。现代化手段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管理的时效性。
四、教学管理监控
教学管理监控是教学管理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目的是确保教学质量目标得以实现。监控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订立标准、测量进度来分析差异、纠正错误。开放教育试点经过5年多的实践,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
1.教学管理监控框架
主要从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条件、教学对象四个大方向的关键控制点对教学管理质量进行监控。
2.管理监控主要方法
电大系统对教学管理监控的方法主要有程序化监控、预防性监控和直接监控等。
(1)程序化监控。主要是指通过制定工作制度、工作规范、工作操作程序流程等,确保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管理效果不会因工作人员的品行、工作能力、知识水平的差异而发生管理效果的差异。
(2)预防性监控。主要是充分估计教学管理中容易出现的教学事故和服务事故,建立防控机制,确保教学管理达到预定的目标。
(3)直接监控。电大系统目前对教学管理的监控主要采用直接监控的方法。从宏观层面上,中央电大对全国电大教学管理的监控是通过年报年检、教学检查、巡考蹲考和评估实现的,从微观层面上,地方电大、教学点对教学管理的直接监控主要是监控教师课堂面授和网络教学服务,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
3.系统管理监控特色
电大系统的教学管理监控具有与其他普通高校教学管理相区别的特色。主要表现为建立内部分级控制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进行监控和评估;强化对教学点的教学管理监控力度;“五统一”教学控制(中央电大面向全国开设的专科、本科专业,执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计划中的统设必修课程,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实行统一考试并执行统一的评分标准;重视教学管理过程的控制;建立督导队伍和社会监督机制。
2004年中央电大组织了较大规模的开放教育试点毕业生情况追踪调查,以掌握当前教学管理的真实效果,进一步总结成绩,调整偏差,保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