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服务的感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评估阶段
(1)公司员工与公司文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等同于对子公司的财务进行新整合,必然会对员工的工作岗位进行调整。A公司的筹建小组在评估阶段的报告中着重强调该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2)业务流程。筹建小组首先对适合共享模式的业务进行评估,其次对子公司有关业务的具体运作流程进行评估和分析,对实行财务共享后的具体运作大致设计框架。另外,筹建小组对其它方面进行评估和量化分析,如未来的内部客户能否就此形成共识及配合、如何跟外部供应商进行顺畅的交流和配合等方面。(3)系统与技术方面。筹建小组依据具体操作框架模式对ERP系统进行评估,以确定现有系统功能是否可以满足共享的需求,对于需要开发部分,公司现存的技术是否可以满足要求等,对于如何保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顺利实行在系统技术层制定了方案。(4)投资的回收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对于资金的需求量很大,具体开支包括:建设或者租用办公场所、系统开支、用品支出、员工遣散开支以及培训费用。筹建小组对上述投资的成本支出和回收期进行评估,同时对投资成本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给公司带来的利益进行比较,评估该项目的必要性及可行性,为总部提供参考。(5)税务与相关法规。由于每个国家的税务规定和法规的差异,筹备小组对准备进入共享服务的子公司所在地的税收政策进行充分分析,对涉及共享服务中心的税务及法律问题进行强调,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规避和解决方案,以保证税务相关法规对项目的影响最小化。
(二)设计阶段
(1)设计流程。筹建小组在流程设计完成后,时常开会商讨这些流程的改善情况,以确保流程可以顺利的运作并且符合业务的需求,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满足客户需求。(2)员工与组织机构。该阶段的建设重点是改变员工的观念和建设企业文化。筹建小组充分研究现实中存在的难题,针对性地制定了沟通方案,经常与员工交流,宣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重要意义。对于相关人员,尽可能的进行转岗安置,确实需辞退的,制定相关的赔偿方案。(3)税务与法规。筹建小组对于共享服务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税务和相关法规的研究,并依据法规的特殊性因地制宜的设计了符合不同地区实际情况的流程。以我国为例,税务机关规定,对于增值税专用发票必须保留原件,筹建小组针对性地设计了以下流程:增值税专用发票不变,由供应商将发票提供给子公司,再由子公司进行扫描发往深圳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进行会计处理。(4)技术与系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离不开IT部门的支持,其不断地对流程和系统进行改进。因此,在评估阶段及实行阶段,IT部门在系统方面针对流程操作提出具有专业性的判断和建议,在技术方面也引入大量的开发来适应新型的财务管理方式。(5)办公场所。对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办公场所的选择也是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针对此问题,筹建小组对于待选地点相关方面的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和比较分析,主要涉及该地点的通讯开支、人才质量、租金、税收政策和税收法规、城市的位置等方面,最终将地点设在印度钦奈和中国深圳。(6)服务协议。首先,筹建小组对内部客户的期望值及公司预期目标进行了明确。其次,根据数据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服务范围、服务成本及服务质量进行深入讨论。以此为基础,筹建小组制定了服务协议,并经多次讨论以后确定了协议的具体内容,这就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后期的运作中有了合同范本。(7)定价模型。对于定价模型的制定,筹建小组坚持简单、便于计算谈判及收费的原则,最终采用了成本弥补方式的模型。该模型就是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成本的基础上增加一点的利润,并以各子公司实际业务数量为依据来决定服务费用的分摊。
(三)实施阶段
(1)团队建设。A公司针对苏州工厂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组建了项目小组来负责苏州方面的业务。同时向苏州工厂的财务人员请教学习,并对应收应付的工厂业务进行实际操作等。深圳的共享服务中心也组建了一个功能相似的项目小组,来完成前期的各种交接。(2)流程整合。项目小组以在设计阶段制定的流程为基础,并根据具体需求对实行财务共享服务后的流程进行新整合。在技术和系统方面,项目小组做出了深入研究,同时携手IT部门研发一些子系统,以满足财务共享服务新模式的需求。(3)关键性绩效考核指标(KPI)。A公司的共享服务中心在付诸实施以后,针对实行效果要作定期考核。为了保证考核的质量,可以从定性及定量两个方面来考核,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方面和每个岗位,针对各个关键性绩效考核指标(KPI)来考核。
二、A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价值分析
(一)间接降低了成本
在财务共享服务实行之前,A跨国公司在各个子公司及分支机构中都设置有完备的财务岗位,人员和岗位的设置以及各子公司之间资源的不协调,加之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给A公司产生了巨大的成本。在财务共享服务实行以后,经过合理的资源调配,不仅完成了扩大的业务,而且中心及子公司的财务人员并没有增加,这就间接的降低了人力资源的成本。
(二)形成了总部的财务监管,财务风险降低
在共享服务中心成立之前,各子公司财务处于分散状态,A公司的总部并不能准确地了解每个基层的财务状况。因为监管的缺失,很难发现潜在的舞弊行为。
(三)实现财务业务合流,增强了核心竞争力
由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使得财务都汇聚到了共享服务中心,这就给各个子公司的财务部门开放岗位,进行高层次财务人员的补充提供了机会,以此来强调财务管理在公司运行中的重要地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施,不仅推动了财务和业务的合流,而且增强了A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三、A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一)A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
(1)对于个别领域而言,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行之后,工作效率降低了。究其原因,公司内部沟通不畅,由于共享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并未在子公司工作,反馈和处理问题时经常出现迟缓现象。(2)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人员流动性较大,员工更换频繁以及工作的相互交割,严重影响了办公质量和办公效率,经常出现没有对供应商提供的发票及时核算而导致货款迟延的现象,加大了共享服务中心与公司内部客户及外部客户进行合作的难度。(3)由于各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不同,使得共享服务中心与子公司在处理同一问题时,常常存在看法的偏差。因此造成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问题。(4)税务及相关法规的不同导致的问题。在我国,业务单位必须保留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原件。那么,供应商就要把发票寄往每个业务单位,再由业务单位进行扫描传输给共享服务中心进行处理,这个过程一不小心就会发生票据没有及时入账的现象,严重影响三方的沟通效率,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没有解决问题。
(二)A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完善建议
关键词:外资企业;业财融合;供应商平台
一、引言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行各业的市场竞争都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趋势,为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快速占领市场,企业财务与业务必要的整改和统一迫在眉睫。外资企业重视财务管理,注重风险管控,既要在中国境内长期稳定发展,又要把财务数据分析和美国本土相统一,陆续在中国境内建立共享服务中心,进行信息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融合。广义的业财融合是业务与财务融合的简称,是指业务发展与财务管理相结合,业务和财务融为一体,从企业的整体去思考业务开展是否符合集团发展的目标方向。YMX供应商平台是中国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和信息技术“三位一体”下的产物。其产生动机源于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和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由于有美国先例,可以认为这是一个较成熟的业财融合的平台。然而,中国供应商平台的“筹备—上线—运行”等融合过程中也受诸多因素影响。
二、YMX供应商平台业财融合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平台现状
外资企业的业财融合往往是先基于一个已经成熟的数据库基础上,由本公司技术开发或者外包给第三方开发一个可以依托的平台进行后续融合。YMX在中国先成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使用的财务软件是典型的ERP系统———兼容性强大的Oracle数据库。经过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的协商,在满足双方需求的基础上,经过近半年的数据统计、软件开发后,把线下供应商的业务处理流程规范化,标准化搬到了线上。所有数据集成汇总于“供应商平台”。同时在Oracle系统财务模块里建立会计总账和业务明细的勾稽关系:总账=明细账之和。按照供应商分类,供应商平台会自动汇总交易额,以合同中的约定时间为限做收入总账,并通过供应商平台将订单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供应商进行检查确认。供应商应在YMX发出订单后24小时内对订单进行反馈,包括确认或拒绝订单。确认好的数据直接按照合同中约定的付款方式关联到财务软件里“应付账款”等对应的会计科目,自动生成会计凭证,等待财务人员收到发票后进一步确认该凭证的正确性。
(二)当前YMX供应商平台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
1.融合意识尚未确立YMX供应商平台的建立基础虽然是在组织架构与人员岗位、制度与流程、系统与数据、方法与功能融合的前提下,但并不意味着财务、业务、信息三大部门的人员意识上产生了业财融合的理念和动力。在传统的企业分工合作中,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信息技术管理等各个部门都是分裂开来,各司其职。在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业务部门钻研经营,一心关注业务量指标的完成情况。认为帮助财务人员学习相应的业务知识,会让自己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不仅增加了工作量还浪费了时间;财务部门则看重资金安全,费用控制和潜在风险。自身不具备相应的业务知识,不了解业务领域,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信息技术部门关注日常数据维护和负责项目的跟进与完成,平台的建设应用了大量信息化技术,容易陷入到财务部门IT化的范畴,导致业财信息共享沦为使用会计语言的信息系统工具。各方都对其他部门的工作内容没有清晰了解和概念,导致了平台筹备时提不出有效建议,上线过程中出现错误,后期运行时遇到问题时,各个部门相互推诿,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2.平台数据的准确性不高作为电商平台,每一家供应商根据提品的不同,签订的合同必然有所差别。由于企业类型的不同,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涉及的税率也不相同。如果基础数据出错,将直接影响到每一笔订单的付款时间和税金计算的准确性。付款时间和税金计算的准确与否,还会涉及到公司的资金成本和纳税问题。外资企业大多处在成熟阶段,非常关注利润表,注意保持企业长期稳定和偏重当前盈利与风险的协调。一个企业的利润,不是单纯地来自经营利润,还有一部分来自现金利润和税务利润。虽然后期供应商在核对订单时可以提出异议,相关的财务人员也可以在系统里进行操作更正。但是,此类错误无论是对供应商造成的恶劣影响还是对财务人员额外增加的工作量而言,容错率都是零。但线下数据上传至线上,此类错误虽然出现率极低,却又在所难免。对税务利润在当期纳税时就可以发现,但对现金利润则体现为积少成多。3.平台数据的及时性不够数据来源于库房收发货数据的录入与上传,存在了部分人工录入和系统上传过程中出现的人为失误和系统错误。数据流向和对接的过程中存在时间上的差异,数据的不及时,将导致库房成本和公司信用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之所以要考虑控制合理的存货,就是因为存货本来就是一种对资金的占用,资金本身就有机会成本,大量的存货会导致利润的下降。除此以外,存货还得考虑它的储存成本和损耗,也就造成了费用,间接减少了利润。这也是很多企业都要求零库存的动机之一。但是如果存货太少也会造成一定的风险,会发生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的可能。所以线上数据更新的及时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于库存成本的控制。另外,企业有效的利用应付账款的方式之一就是对应付账款的按时支付。应付账款的按时支付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好的信用。企业信用度的提高,带来供应商更愿意赊销货物给企业,甚至会给企业享受一定程度的现金折扣。应付账款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可以视为一项短期融资。在合同规定的付款日期之间,企业所拥有的充足资金,既可以存入银行赚取利息,也可以进行短期投资。
三、加强YMX供应商平台业财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转变思维方式和培养专业团队树立业财融合意识
1.思维变革现代企业经营有两大目标,即实现价值最大化和满足客户需求。在YMX,管理层(尤其是美国投资方)已经对业财融合有了足够的重视和支持,但在中国实行起来并形成业财融合的企业文化还需进一步推进和宣传。需要充分落实的是本地工作人员意识的转变,营造良好的融合氛围并形成融合文化。本文主要强调财务人员的意识转变。首先,财务人员要认识到财务数据只有跟业务联系起来,才拥有存在的意义。财务要懂业务,了解市场,并不是要财务去做业务,而是要知道公司所在行业的生命周期,驱动因素,公司在该行业中的位置,主要竞争对手,客户、产品优劣的简单对比;了解销售模式、采购模式、渠道特点、营销方式;尤其是风险在什么地方,如何进行有效防范及处理。有效监控将公司各个业务环节持续改进,规范运营才是提升效率之本。其次,财务人员要理解“共享服务”的真正含义。所谓“服务”不是无底线完全服务于业务或其他部门,而是需要财务主动嵌入业务前端,服务于业务,加强业财协同,有序衔接。这种可以称作嵌入式财务机制,具体操作是财务深入业务流程,以加强财务管理的执行力。其工作的重心是财务往管理方向开展,用业务的思维方式展开财务工作。2.培养专业人员财务人员思维转变,理解“共享服务”的真正含义之后,首先要尽快确定自身职业规划。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传统意义的会计职能必将被逐渐淘汰,财务人员必须向管理会计,财务分析或者财务BP(BusinessPartner)转型,成为业财融合型的财务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主动参与到业务中,提供财务“服务”,分析数据背后的业务。将财务分析和结果充分反馈给业务,为业务提供更多经营思路。其次,对财务人员进行沟通提升和自我营销的专门讲座,促进财务人员学习更多的商业语言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能够用通俗易懂的商业语言向业务人员讲明白自己所掌握的财务知识。再次,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或有奖问答,激发财务人员不断学习的兴趣。最后,形成专业财务团队,提高整体财务团队的专业知识、业务和信息技术等多方面水平及综合素质,包括对宏观经济、行业发展、企业战略的把握,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把这些转化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去,从而达到高效率的业财融合。
(二)通过有效沟通和组织培训来加强平台数据准确性
财务人员在供应商平台上判断数据的准确程度,建立在清楚知晓数据来源的前提下。如何获知数据来源准确度,要通过和业务部门及技术部门的有效沟通以及和供应商的定期培训。1.有效沟通建立快速反馈制度首先,通过会议方式来加强内控建设,针对供应商平台后续运行情况更新公司原有内控制度。通过和负责不同产品的业务分别开例会沟通,进一步了解平台上线后对于业务目标达成的优势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其次,通过日常交流方式来促进业财融合的顺利进行,无论是与业务部门还是与技术部门。整个平台内嵌一套系统完善的规避风险体系,但如果系统出现任何问题要及时反馈解决。所谓有效沟通,是一种顺畅高效的沟通,不是用财务语言向业务或技术阐述问题,而是把财务语言转化成其他部门能够理解的商业语言进行沟通。其中包括每天向技术部门反馈平台运行情况和每周向业务部门反馈业务数据情况,根据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充分利用电子邮件、电话、聊天软件等多种方式进行双方或多方会议,做到“平时记录问题—会上提出问题—会后尽快解决”。开启良性沟通的循环模式。2.组织培训消除信息不对称培训采用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相结合,互相了解增加信任。内部培训主要是指对业务人员的培训。例如,供应商平台上有多种可供业务人员选择的付款方式:现货现款、预付货款、订金货款、银行承兑汇票支付。财务人员要在从业务部门处了解供应商的偏向后,根据公司现金流的要求,向业务人员推荐最利于本公司现金流需要的结算方式及备选方式。然后由业务人员再和各个供应商洽谈合同,敲定具体合同细节及付款方式。双方确认后的合同扫描件需要上传至供应商平台留档。外部培训主要是指对供应商的培训。在可供选择的日期里,财务部门举行专项培训会,由专门的培训讲师面对面向供应商讲授供应商平台的意义及具体操作方法。阐明平台上线的必要性同时,更着重解释平台上线能给供求双方带来的好处和便利。经过PPT及实际平台操作演示等方式逐步讲解,给使用者带来视觉上的直观感受,从而了解一体化平台带来的快捷。进而加强交易双方的信任度。
(三)通过优化操作页面和定期盘点库房来增强平台数据及时性
1.平台操作页面友好化企业业财融合的实现,都必须依托于一个平台来完成交易,订单、资金与财务的同步,便于财务进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对于“供应商平台”的接受和使用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供应商平台操作起来“越简单,越友好”,人们的接受速度就会越快。所以以供应商平台为例实现业财融合,除了上述所列的思维变革、培养团队、有效沟通、组织培训之外。向技术部门定期描述平台使用感受,以便技术部门改进和开发出更“友好”的操作也是加速业财融合实现的手段之一。2.出入库单据线上流转盘点是指定期或临时对库存商品实际数量进行清查、清点的一种作业。真实准确的出入库数据直接影响到平台数据更新的及时性。电商企业的库房,产品种类繁多,出入库数量巨大。传统上的企业仓库,由于工作量太大,很难做到日清月结,每张单据的收集都会产生流转时间。供应商平台的上线,就是把传统的出入库单据由线下利用扫描枪,数据库等技术手段转入线上,以缩短每张单据产生的时间堆积。平台可以自动生产出入库单据,并按时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给供应商和业务部、财务部。同时数据流入oracle系统进行自动审核匹配。财务人员可以随时在平台上进行审核,从而大大缩短了日常盘点的时间。进而提高平台数据的及时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YMX以供应商平台为依托,将经营决策落实到财务数据上,通过对财务数据的追踪和分析,从中发现经营中的机会或漏洞,把传统的核算分析和监督逐步过渡到在业务过程中全程监督存在的风险,降低运营成本,加强财务管理,追求更多的企业利润,给业务部门和公司管理层及时提供准确的建议,这正是业财融合良性循环的体现,扩大了市场份额,促进了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业财融合归根到底是发挥企业各部门的职责,加强企业各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更快更好更准地提出建议,以此促进业绩提升和增加企业利润。借鉴这种新的思维新的方式,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内各电商企业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海鸣.浅析企业业财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举措[J].中国集体经济,2021(09):67-68.
[2]叶子豪.业财融合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探究[J].山西农经,2021(05):128-129.
[3]陈文景.企业业财融合实施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3):82-83.
[4]龚建军.企业业财融合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1(05):85-86.
一、销售费用创新的突破口——思维创新“开启心中的锁”
使部门或个人“利益”成为公司更大的“利益”,让当前的“利益”成为战略发展更大的“利益”,基于这一理念,强调战略及未来的收益,通过思维创新来“开启心中的锁”,以实现各方对销售费用管理创新的认可,最终通过各个环节的财务管理来实现。
(一)对财务权力的理解
财务权力是财务制度、流程标准的落脚点,是一种无形的威慑力,是代表制度,流程的,与财务人员本人无关。财务人员有拒绝处理违反会计法规的事项并做出解释的权力。财务人员有对一切财务信息、资料和档案等保密的权力。
(二)对管理的理解
从字面意义来讲,管理其实就是“管事理人”。管:监督、控制,理:指导、服务、培训,先“管”后“理”,重点在“理”,理解制度并能很好的解读制度,通过制度管“事”,制度的权威性,管理的艺术性灵活运用,以“理”服人,目的是来帮助提高业绩。
(三)对销售费用管理的理解
从管“费用”提升到对“成本”的管理,也就是效益的管理,如果说管费用,对方会感觉是在伤害他的利益,而管效益管成本做分析,清晰化的数据将效益管到“人”,管到“点”,集成“面”,筑成“体”,挖掘数据后面的价值,对方会认为你在帮助他提高效益。
管理“效益”是一个团队的“作战”,不是单一性的个人“作战”,将个人作战变成团队作战。将“意见”变成“可行性建议”,将事后变成事前,将管理向上游延伸。由此提高个人和团队对整个组织的贡献。
(四)费用管理层的思考
战略问题细节操作:做能将战略“落地”详细的、可以操作的预算方案交决策层。
细节问题战略思考:指导流程上各岗位人员按照预算要求认真从细节做好,环环相链!
关键点:细节是指向战略!
二、销售费用管理创新的标准——增值
审视流程环节,去掉不产生增值的东西、去掉浪费,将增值的价值观植入每个人心深处,直至变成一种习惯——为客户增值、为公司增值、为自己增值、为家庭增值。
三、销售费用管理创新的着重点:流程创新
梳理流程,围绕“目标”,简洁和高效,避免流程链条过长贻误战机,销售费用管理者(审批者)疲于应付。
审批层级扁平化:制度内预算内的,特别追究第一审批人的责任。
特殊审批:超过相关标准的走特殊审批流程(须特殊申请报告)重点跟踪,审批程序复杂,且一定时间内超多少次特殊审批问责。
四、与战略发展及市场变化相匹配的“预算”、“多维度分析架构”、“科学的考评体系”
告诉企业如何衡量“钱该花还是不该花”以及“怎样花”?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提供数据方面的参考,有以下方式可以解决:
(一)预算
预算与战略方向的一致性,通过分类化、对象化销售费用信息,包括产品、部门(人员)、营销模式、营销活动、战略投入等的正确匹配,分析各项费用效益。有针对性的降低低效益费用的投入,有方法有目标有行动的提升费用效益。
第一,日常费用:制度管理、与日常行为关联的。第二,销售费用:销量管理、与营销政策关联的。第三,市场费用:品牌管理、与战略发展关联的。
根据公司的营销战略和市场开发策略进行营销费用的规划预算,建立科学和完善的费用值或不值的评价指标体系,避免造成困惑,错失市场机会。
(二)多维度分析架构:让数据真正舞动起来
建立KPI分析处理中心:站在“投入-收益”的角度上使销售费用管理价值最大化,权威化财务数据,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换成对决策有用的信息。
不单用“收入”这一个维度来分析评价销售费用投入。诚然,用收入来评价费用来得最直接最有说服力,但是,收入的获得相对于费用的投入具有滞后性,收入是营销费用带来的短期可见目标之一,而不能完全来衡量营销费用的全部效能,特别是与战略关联紧密的投入。从公司角度,建立口径统一、具有可比性的与竞争对手的比较分析。
一是利润表(损益表)。二是价值链应用:人工成本、运营成本、市场活动成本、商务成本、终端成本、广告成本等,按月度、季度、年度分营销人员、省区整体、省区分类等。三是成长分析:同上。四是份额分析:同上。五是销售力分析:人均销售、人均利润、人均工资(按省区、分类责任区)。六是贡献分析、各级保本分析。七是投入回收时间分析。从客户(含营销人员)的角度,让客户知道!包括客户收益、客户成长、客户份额以及客户贡献。
(三)科学的考评体系
一是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只有过程才能控制结果。二是变费用考核为费用管理。三是变绩效考核为绩效管理。四是考核的及时性:增值奖罚效应。五是一项工作结束后考核、一次营销活动结束考核、每月月底每年年底考核。六是绩效评价考核反馈:反馈考核结果——协商改善方案——沟通下达下一阶段计划绩效。
五、信息有效传递并产生、提升价值(知己知彼)
(一)从“树立标杆”到“标杆超越”
分层级定期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会议,变“个别沟通”为“团队沟通”,让营销分析落到实处。
将具体情况与标杆进行“定量化”的比较,结合实际对照、学习、借鉴,从而赶上和超越标杆或创造更高业绩的不断循环提高。
(二)改变只比个人收入不比对团队对公司贡献的习惯
让明明白白的数据来诠释营销人员对“业绩核算”的测想。个人或责任团队损益表上的数据是否能支持他们拿到更多的收入?让他们清晰能够得到什么?应该得到什么?用什么方法得到?
(三)通过信息的有效传递,形成一种无形的威慑力,营造你追我赶的内部竞争场景
六、销售费用管理创新的护卫——和谐新团队的打造
为销售费用管理营造良好的环境——从财务人员自己做起,做一个有团队合作精神、有责任精神、有奉献精神的财务管理人员。 建一个将专业能力与营销有效融合转化为价值的财务服务团队。
(一)新员工的快速融入
培养岗位基础能力,提供融入营销团队的资源:了解、熟悉、融入营销团队,让企业文化一点一滴的融入到新员工的心中,让新员工一步一步感受到公司是一个充满着活力与激情、承载着梦想与希望的公司。
(二)搭建财务人员快捷沟通平台(沟通交流无障碍)
管理好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倡导指向“工作目标”有效开展的思维方式。让“责任”成为日常的生活态度和工作习惯,把负责精神和落实意识贯彻于工作和行动中。
让财务工作始终为营销服务,更好的创新销售费用管理;提高整个营销团队战斗力和抗风险能力。日常工作的方法、技巧、不足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把“复杂”的专业化技能转成为具体的行动。
不断提示作为一个财务管理者具备应有的职业道德外,同时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责任心等。
提倡“学会”换位思考、分析利弊,达到双赢,加强与营销其他部门的有效合作来提高工作效果——营销财务,服务创造价值。
提高承担压力的能力,让“矛盾”处于非对抗性状态。
七、销售费用管理创新的新循环——“制度流程的再优化”
优化销售费用管理流程、打造一流的执行体系,对销售费用管理进行反思反省再设计,构建共享财务、业务财务、战略财务金三角。
第一,战略财务:站在战略的高度,从公司、集团的层面去管理预算、成本费用、客户(含营销人员)提供的价值等一系列财务工作。
第二,业务财务:站在营销的角度提供财务支持,协助省区、分公司、事业部等提升业绩,同时协助战略层面财务在执行层面落地。(在专业销售费用管理的基础上对营销活动有深入的理解)
首先是狭义的管理模式的确定,即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其次是广义的管控模式,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具体的管控模式,而且包括公司的治理结构的确定、总部及各下公司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划分、公司组织架构的具体形式选择(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子公司制、及多中心网络式)、对集团重要资源的管控方式(如对人、财、物的管控体系)以及绩效管理体系的建立;第三个层面是对与管控模式相关的一些重要外界因素的考虑,涉及到业务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体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
三种具体管控模式
总部对下属企业的管控模式,按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而划分成“操作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管控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特点:
操作管控型:总部从战略规划制定到实施几乎什么都管。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如人事管理不仅负责全集团的人事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管理各下属公司二级管理团队及业务骨干人员的选拔、任免。
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为了保证总部能够正确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总部的职能人员的人数会很多,规模会很庞大。如GE公司在1984年以前采用的就是这种管控模式,导致总部职能人员多达2000多人。直到杰克。韦尔奇任CEO后才转变为战略管控模式,大大减少了总部参谋人员。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是头脑,下是手脚”。IBM公司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为了保证其全球“随需应变式”战略的实施,各事业部都由总部进行集权管理,计划由总部制定、下属单位则负责保障实施。
战略管控型:集团总部负责集团的财务、资产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各下属企业(或事业部)同时也要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规划,并提出达成规划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预算。总部负责审批下属企业的计划并给予有附加价值的建议,批准其预算,再交由下属企业执行。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也要求很高。为了保证下属企业目标的实现以及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团总部的规模并不大,但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做工作。如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协调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矛盾、推行“无边界企业文化”,高级主管的培育、品牌管理、最佳典范经验的分享等等。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有头脑,下也有头脑”。运用这种管控模式的典型公司有英国石油、壳牌石油、飞利浦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司都采用或正在转向这种管控模式。
财务管控型:集团总部只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资产运营、集团的财务规划、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下属企业每年会给定有各自的财务目标,它们只要达成财务目标就可以。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可以很小。典型的财务管理型集团公司有和记黄浦。和记黄浦集团在全球45个国家经营多项业务,雇员超过18万人,它既有港口及相关服务、地产及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业务,也有因特网、电讯服务等业务。总部主要负责资产运作,因此总部的职能人员并不多,主要是财务管理人员。GE公司也是采用这种管控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有头脑,没有手脚”。
可见,操作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是集权和分权的两个极端,战略管控型则处于中间状态。但是,有的公司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便于管控,将处于中间状态的战略管控型进一步细划为“战略实施型”和“战略指导型”,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分权。
广义的管控模式没有“最佳”只有“最适合”
广义的管控模式由于影响的因素很多,各企业所处的行业竞争环境和自身条件又各不相同,因此,并不存在一个“标准”或“万能”的模式,也没有“最佳”的模式,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模式,而且它们还必将随一些外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例如,影响集团公司组织结构具体形式的因素有竞争环境、公司战略、业务组合、行业特点、企业规模、管理传统、政府政策、法律规定、集团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等等,甚至包括经营者的风格。因而在现实生活中,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实际上往往是以一种混合的形式存在的,它们多半是以母子公司制为基础,同时混以事业部制和直线职能制。
又如,从业务战略的需要出发,对涉及企业集团主业发展方向的控股子公司,母公司可以采用股权置换、收购等办法使其成为全资子公司,以达到对该公司的完全控制;而对一家全资子公司,基于某种考虑,也可能出让部分股份使其变为控股公司或参股公司。
再如,从经营风险因素考虑,如果预计该公司在异地的经营风险大,可设立一个子公司,使其负有限责任;反之,则可考虑开设分公司,以减少母公司的应税税基和运营成本。
管控模式的有机体系
确定集团公司管控模式涉及的第三个层面的问题,是对与管控模式相关的一些重要外界因素的考虑,包括业务战略目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流程体系以及管理信息系统。
管控模式对于集团公司是十分重要的,但如果就事论事往往难以说清楚,解决不了问题。首先,管控模式的选择应该以什么为标准?管控模式的制定需要从何入手?要解决这些问题,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公司战略目标。因为管控体系的建立是以完成集团特定的战略目标为目的的,它是为实现集团的业务战略目标服务的。所以,集团公司管控体系建立的基准是集团的业务战略。要实现集团公司的有效管控,首先应该把本集团的业务发展战略理清楚,给整个集团一个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让所有的员工都知道路向何处走,劲往何处使。否则,集团公司的管控体系就失去了确立的依据,盲目建立起来的管控体系往往是无效的。
其次,管控模式如何具体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员工,并使之真正有效?管控模式的问题不是仅仅停留在管控模式本身就能解决的,它需要有具体的途径帮它落实。例如,一个公司的战略目标很清晰,治理结构和组织架构也很匹配,部门职责划分也很清楚。但是不是工作就可以自动有效地进行?目标就一定能顺利实现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它们还缺乏落实的保障条件。可以想一下,如果一个企业的岗位职责不清晰、薪酬福利不合理、绩效管理不健全、员工培训跟不上、员工发展没前景,员工们会有工作积极性吗?企业的目标最终能实现吗?因此,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落实,还应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完善和配合。
再次,工作流程也是能使集团公司管控体系有效运作的一个重要支持体系。工作流程即做事的过程,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与企业工作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存在的价值一是能增加工作的价值、提高工作的效率;二是能减少错误、降低风险。绝大多数企业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但却无法保证员工都能严格遵守。而优化的工作流程,可以将这些制度、标准要素有效地衔接起来,形成规范的工作程序,保证各种制度标准的实现和工作的有效进行。特别是在集团公司的管控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扩展而日益复杂时,如果没有优化的工作流程体系,集团公司将难以避免效率的损失和风险的产生,有效的管控也难以实现。
但是,现在也有一种过于强调工作流程的看法,似乎只要把工作流程梳理清楚了,一切管理方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同样是十分危险的。
在流程与其它管理、尤其是与人的因素之间,流程不是一个刚性的约束因素,不可能制定好一系列流程之后就可以让大家照章办事而万事大吉了。人是活的,如果工作流程不与员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相配合,流程将无人遵守,制度将无人执行,标准将无人参照,再好的流程也将是个摆设。
百事通
在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中,公司治理结构并不缺失,相关流程制度也都很完美,但为什么仍然出现了将公司拖入破产边缘的巨大亏损?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原总经理陈久霖没有约束,子公司对集团、对外界完全是个“黑箱”,他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为所欲为。又如,我国的银行大都有健全的制度和严格的工作流程,但近年来仍然大案频发,“巨额骗贷”一起接一起?究其原因,根源大多在于相关行长们置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于不顾,一个人说了算。因此,流程只是企业管理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建立和完善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停留于此。
其次,管理信息系统也是支持集团公司管控模式实施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和应用对企业、尤其是大型集团公司管理效率的提高影响非常大,甚至是革命性的。企业规模的大小必然造成组织结构的变化-规模大的企业很容易形成多层次的管理结构,而每多一个层级,不仅会造成管理上的低效率,而且势必会对信息的传递产生干扰,使最终到达企业领导层的信息失真。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准确了解下情,过去企业里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减少管理层次,或决策权力下放。但这样都会有新的风险产生,如管理幅度过宽而导致对市场的反映速度慢,或是由于权力下放过大而导致管理失控,等等。因此,企业在业务规模扩大的同时,经常处于权力“放、收两难”的境地。
近10年来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和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出路,使企业能够做到在组织扁平化的同时,保证企业领导层管理幅度的扩大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其关键在于它能大大提高企业内各种信息的传递速度、共享程度和透明度。与此同时,有许多企业在运用ERP系统时都必须根据管理软件的特点要求在业务流程进行了重大的调整或改革,从而导致组织结构的优化。
综上所述,一个有效的管控模式不是狭义的,而应该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集团的发展战略居领导地位,它是集团公司管控模式形成的依据。而人力资源体系、公司流程和信息系统则是管控模式得以实施的支持体系,它们帮助管控模式真正有效地运作起来,并最终实现集团的战略目标。它们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支持的有机体系,因此我们称其为“集成的管控体系”。如图所示。
总部功能定位
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确定的关键在于总部的功能定位。据美国ConferenceBoard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44%的公司总部不知道自己的角色和职责是什么,可见总部的存在价值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中国的集团公司历史不长,集团公司总部的功能定位更是一个新的问题。集团公司总部的基本职能是什么?集团公司总部应该如何定位?这是集团公司实现有效管控的一个关键问题。
不同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如采用财务管控型的集团公司,其总部集权程度低;而采用操作管控型的集团公司,其总部的集权程度就高。但不论总部集权程度如何,其目标都应该是为集团整体创造合理的附加价值,为集团整体目标的实现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总部职能定位是应为集团整体提供附加价值。如果总部定位不合理,不仅不会带来附加价值,而且会带来毁损价值。比如:集团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健全,对总经理的监管缺位而导致总经理决策严重失误;集团公司组织结构不合理,总部各部门之间以及与下属企业之间相互扯皮;管理层次多,经营决策官僚化,贻误商机;总部不能对下属业务单位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及内行指导;绩效考核指标片面,误导业务单位经营活动,等等,这些都是常见的问题。
集团总部提供附加价值的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五大职能来实现:
领导-包括制定集团战略方向,管理集团业务组合,建设集团企业文化,建立集团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确定并实施重要的投资并购活动,创建集团共同的运作政策、标准和流程,培育集团核心竞争力。
绩效获取-包括审核批准下属企业的战略目标,管理考核下属企业的绩效,监督和管理下属公司的财务状况,管理集团品牌,监控集团的运营风险。
资源调配与整合-包括制定和实施下属企业间的资源共享机制,整合资金管理、市场营销渠道和供应链,核心人才和能力的培养。
关键的公司活动-包括股东关系管理,对顾客、供应商、中介机构、协会、政府等公共关系管理,集团危机管理。
为集团公司运营提供服务和专家支持-包括提供各种共享服务、信息技术支持、质量标准、保险、养老金管理、人事财务处理、政策咨询、教育与培训、国外服务。
明确了总部的功能定位之后,总部与下属公司间的相互关系和职责分工就比较容易理顺了。随之而来的集团公司的具体管控模式的选择、组织形式的确定、组织内各部门职能的定位和职责划分等等工作就都有了明确的依据。与此同时,相应的支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就可以顺理成章了。比如,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最基础的工作-岗位设置及其职责描述、价值评估等工作也就有了依据,从而又能够在此基础上搭建起薪酬、绩效、能力、招聘、培训等一系列的管理体系。又如,管控模式的明晰也使得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工作流程的设计和优化有了科学的依据,从而保证了公司整体工作流程的高效运行。再如,在整个集团管控体系明晰、合理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帮助组织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防范经营风险,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因此,总部的功能定位是确定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的一个“纲”,它在管控模式确定中起到纲举目张的关键作用。
但是,总部功能定位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仍据ConferenceBoard公司的调查,公司总部的功能未来将有以下的变化:一是总部的服务功能将大量外包,以提高总部的成本效率;二是部分总部的功能将更加强化,如高管人员的选拔和培养、经验交流和战略规划;三是弱化在研发、质量、营销等方面的功能,使之更加贴近市场;四是通过整合内、外部资源,为下属企业提供更多的服务;五是强化总部的影响力,即总部在提高整体管理水平的同时,应给下属公司带来更多的附加价值。总起来说,集团总部的功能定位越来越从原来的、以“管控”为导向的角色向以“提供附加价值”为导向的角色转变
【论文摘要】本文首先对当前金融危机下企业成本管理所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然后分别从将企业成本控制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以控制成本支出,加大应收账款等的回收力度以节约资金占用,减少企业外包项目费用,引入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制定周全的成本管理计划等方面提出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策略建议。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迄今已从金融领域扩展到实体经济领域,严格控制企业成本,是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举措。
2009年4月,财政部颁发《关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9]52号),要求企业财务部门针对当前金融环境,积极做好财务应对举措,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着力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该文件明确指出,进一步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强化各项预算定额和费用标准的约束力。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强化精细管理,推进挖潜增效,降低企业成本费用水平。重点加强对原材(燃)料及辅助材料的采购管理,妥善处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的关系,努力把原材(燃)料及辅助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大力倡导节俭意识,尽可能减少非生产性支出,努力降低管理费用。可见,金融危机使企业收入增长受到严重影响,“节流”——成本管理在当前环境下,显得更为重要和更符合现实需要。
一、金融危机对成本管理提出更大挑战
1、宏观环境的不利影响,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
当前全球经济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一是全球经济进入了周期性的经济下行区间;二是出现了全球性的大宗商品价格的急剧上涨和波动以及通货膨胀压力;三是中心国家的金融危机风波蔓延和美国经济外部不平衡的持续调整。目前美国次贷危机继续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世界经济处在衰退边缘,国内市场需求萎缩,企业面临营业收入下滑、成本费用刚性支出、盈利能力下降等多重困难。这些就使得我国港口建设整体增速放缓,特别是南部沿海港口受影响显著,部分港口出现了负增长。航运市场中,预计集装箱运输和油轮的前景仍然不乐观,整体处于底部。而全球干散货运输2009年将会比较悲观,全球经济增长减弱,大量新船投运对BDI都有负面的影响,整体期租水平会相对2008年会大幅下降;同时由于中国的国际贸易市场进一步的放开,WTO对中国市场的优惠措施也逐渐失效,本来依靠低汇率、高出口退税以及较为低廉的劳动力带来的出口公司的利润开始降低,不断升值的汇率也给中国出口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南方很多中小出口生产商和贸易公司已经很强烈感受到了经营的压力。企业要在此困难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下去,不得不竞相压低价格、放宽信用额度,特别是在外贸出口受限的情况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会日趋白热化。以某勘探设计公司为例,其业务服务于水运工程建设领域,该领域与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政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2008年,该公司开展的项目前期咨询论证工作明显少于上年同期,而且大型港口设计项目明显减少,项目收款相比往年也难度加大。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于该公司未来的生产经营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现。
2、企业融资难度加大,资金成本较高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主要影响之一就是金融危机导致企业筹资困难,银行不愿意向企业提供贷款,或者提高贷款利率,使实体经济的运行规模不可避免地出现萎缩。而金融部门银根缩紧,部分银行已将相关造船、勘探设计等行业列入高风险行业,使企业融资难度更是“雪上加霜”,特别是对于大型企业来说,由于前期工程勘探设计论证时间较长、基础性投资较大,运营生产周期也较长,当金融危机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压缩贷款规模,提高资金成本时,会使得这些企业生产经营一下陷入困境,财务风险也一下子得到放大。
二、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
1、将企业成本控制与企业战略有机融合
成本控制不仅仅是为了企业提高利润,更不是单纯为了企业应对当前金融危机下的临时举措,而是为了企业能取得持续性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这就需要企业首先通过对行业维、市场维、产品维等外部环境,以及诸如投资规模、垂直一体化程度、生产经验、生产技术、厂房规划布局、生产能力运用程度等企业内部条件的分析,找到企业自身的优势、弱点和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威胁,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与企业战略定位相匹配的成本控制战略。
2、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控制成本支出
良好的成本管理模式,应是在企业上述所确定的长期战略规划下,应用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控制成本支出。这首先需要建立比较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要对预算管理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编制规则及实施细则、预算执行、控制、分析及调整,预算考评及激励、以及内部协调制度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其次,将所有重要指标汇总,深入研究各个指标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指标体系。最后,建立跟踪追查制度以控制日常成本支出,完善预算考核机制。在全面预算实施过程中,一旦发现预算执行中的成本超支现象,应建立实时的预算跟踪调查制度,及时解决预算执行中的各种问题,将全面预算管理与“流程再造”和“不断改进”理念相结合,并充分保证预算管理内容、编制方法、应用工具、考核机制等同步进行,一旦步伐失调,预算管理体系将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3、加大应收账款等的回收力度,节约资金占用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骤增,特别是勘探设计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更大。企业应当高度重视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管理,强化合同订单管理,提高预收账款比例,减少预付款金额。加强货款回收管理,落实催收责任,提高应收款周转速度。强化应收账款风险预警预报,采取必要的保险或再保险办法,降低坏账比例。密切关注业务相关进出口国政治经济形势,认真研判进口国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适时调整出口策略和方式。重点加强国外客户授信管理,客观评估国外客户信用状况及支付能力,及时调整出口销售结算方式,严格控制因出口带来的坏账风险。
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最为重要的就是进一步加大款项的收款力度,尤其是应收账款的回收力度,以减少应收账款所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降低财务风险,维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说来,首先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对重点户列出账目清单,集中清欠,严禁资金流失。其次,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寻找债务链,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账方式找到解脱债务链途径,避免或减少坏账的发生,必要时,可通过诉讼程序来挽回损失。对于货款回收问题,要确定一套清欠工作奖惩机制,提高销售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应收账款恢复其流动性,减少贷款极其利息,因此需要建立一套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销售部门和销售人员的经营责任制。公司应与有关人员层层签约,明确责、权、利,并实行严格考核。
4、减少企业外包项目费用
这一点主要是针对勘探设计企业或建筑施工企业而言的。鉴于当前金融危机下企业经营业务的缩减,设计项目的减少,公司应尽量减少外分包,控制毛利率的下降,也可为公司可持续发展作下较好的铺垫。企业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生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对可以不需外分包的项目实行奖励的办法,做到“实惠留给员工、效益留给企业”。
5、制定周全的成本管理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成本控制并不是一味的压缩成本支出,在当前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需要制定周全的成本改善计划。否则在热火朝天的降低成本过程中许多公司会犯下盲目的错误,削减或收回对公司长期策略十分重要领域的投资,如研究开发支出、产品营销及广告等。这些领域的大幅缩减会影响公司利用经济复苏的能力,应尽量避免。因此,建议企业应合理安排短期和长期的改善措施。在经济衰落时期,公司往往急于削减成本却忽视了某些重要的改进机会。分步措施提供了一个短期成本节约和长期结构调整的较佳组合。第一步通常包括增加短期机会,如降低可自由支配的开支,增加成本控制力度;第二步包括中期机会,如流程改进、共享服务、外派辅助流程及策略化采购资源;第三步一般包括长期机会,如重新设计或外派核心业务流程,调整公司业务模式,重构全球供应链和扩大技术投资。通过良好的成本管理规划和设计,第一步节约的成本可以为第二步和第三步中重要的结构调整提供部分或全部资金,并且在金融危机时期第二步和第三步活动的效率通常能够提高。企业可寻求专业的咨询公司,在执行的过程中有专业的队伍去推动,有外部压力,成效上能更好.也能更客观、公正地去发挥作用。
6、引入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和手段
随着企业生产经营中间接费用的比重增加和结构改变,许多费用甚至完全发生在制造过程以外,如设计生产程序费用、组织协调生产过程费用、组织订单费用等等。作业成本法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本计算方法,以顾客链为导向,以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地改造,强调协调企业内外部顾客的关系,从企业整体出发,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要求企业物资供应、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各项作业形成连续、同步的“作业流程”,消除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使企业处于持续改善状态,促进企业整体的优化,确立企业竞争优势。这些特点,非常适合于各个“产品”差异较大,但是产品生产流程相同的勘探设计企业的生产。它改革了生产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并使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趋于一致,大大提高了成本信息的真实性。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来更好地对他们的产品、服务进行定价,以便使他们收到的收入与所付出的成本能够配比;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所提供的信息更好地选择产品组合。
同时,在作业成本法下,企业应通过重新梳理供应链,抛弃没有竞争优势的作业,选择自己最具有专长的作业活动进行整合经营,集合成自己的供应链以降低企业成本。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回答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来审视企业已经有的供应链。一是哪一个作业活动体现了公司的竞争优势?二是公司的竞争优势体现在差异化、快速化,还是低成本运作?三是这种竞争优势能不能持续?四是公司的财务数字能不能验证领导层的看法?五是供应链中的哪一个作业活动可能最需要改善?六是这种改善可以带来财务上的哪些改善?找出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的环节,勇于舍弃,以达到优化各部门供应链,最终达到优化整个企业的供应链、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敏:论以考核促进成本管理[J].企业导报,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