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实验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涉及到的实验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实验方法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实验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实验 探究性教学

新课程标准中将学生的探究能力纳入培养体系与目标中。作为高度重视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苏科版教材,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涉及到了大量需要探究性实验验证的知识与概念,教师必须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探索意识的加强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一、以探究实验导入知识点

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平面成像特点”知识点为例,展开探究实验教学活动。首先由教师引入情景,提出猜想“同学们,我们回忆一下平日里照镜子时的情景,猜一猜平面成像的像与物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然后设疑:①成像的位置在平面镜的哪一方位?②成像与实物的大小关系?③成像至平面镜的距离与实物至平面镜的距离关系?为解决上述疑问,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法进行设计,如提供茶色玻璃作为实验工具,将其视作平面镜并竖直放置于一张方格纸上,准备两个同等大小的物体(如铅笔、橡皮、刻度尺等)。在平面镜前方放置一个实物,观察该实物所成像在平面镜前方或后方。然后将另一个同等大小的实物放置于平面镜后,要求与平面镜前方实物成像位置完全重合,对两者大小进行观察。然后计数方格格数表示成像与实物距离平面镜的距离。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并进行交流讨论。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得到结论,即平面镜所成像为虚像,成像与实物大小完全一致,且两者相对于平面镜的距离完全一致。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参与到课堂导入性探究实验活动的全过程中,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教学情景,活跃课堂氛围

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相关概念大多比较抽象,加之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有限,无法在第一时间很好的理解物理知识以及相关定理、原理,容易导致课堂氛围流于枯燥、表面的境地中。有研究中认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增添很多的趣味,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起创新、创造的意识与能力。如在苏科版物理教材有关“声音的传播”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概念,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景,让师生共同参与到实验活动中,以激发课堂活跃性。如规定前排学生不回头看,然后随机抽取后排的两名学生,让他们分别说一句话,然后让前排的学生猜测是谁发出的声音。前排的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感到了有趣,经过热烈的讨论能够得到正确答案。此时教师可以抛出问题“同学们可以告诉老师,你们是怎么猜对的吗?”在学生的答案中引入“音色”这一概念。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以一种轻松、趣味的方式参与到实验教学活动中,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进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与优化。

三、加大探究性实验开放性,提高学生参与主动性

在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活动中,引入探究性实验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并发挥学生的探究能力,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升华知识构成。教学工作者应当尽全力增强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这一知识点为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改变电压水平、设计电路图、以及选择器材的具体方法。在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实验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创新思路,如通过增加干电池数量的方式来调整电压水平,或通过增设滑轮式变阻器的方式调整电阻两端电压水平,并对不同状态下的电流变化情况进行观察等。教师选择其中具有可行性的方案,指导学生对自行设计的方案进行验证,并在课堂中进行交流与讨论。通过这种方式,在自行设计的探究性实验方案中得到电流与电压的对应关系,同时对提高探究性实验开放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而言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四、结束语

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引入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方式不单单是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物理学科教学所提出的要求,更是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需求之一。初中物理教学工作者应当积极更新并调整教学观念,利用探究性实验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出来,提高对物理问题的解决与探究能力,从而促进初中物理学科教学质量与水平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蔡红冲. 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J]. 中学物理(初中版),2015,33(8):21-22.

[2] 裴耀昌. 对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有效教学的探讨――以《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为例[J]. 广西教育B(中教版),2012,15(7):61-62.

[3] 朱秀萍. 初中物理探究实验中分层多级教学的应用分析[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23(12):119.

[4] 舒琳琳. 巧用橡皮泥做物理探究实验[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2,16(10):118-118.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实验方法范文第2篇

人教版初中物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物理基本概念、物理公式推演以及物理实验讲解往往比较枯燥,极易让初中生兴趣缺乏,且学习吃力。所以,探究人教版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对于初中物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物理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一、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概念

信息技术指代的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对传播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集成技术。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的实现各种信息和媒体技术的储存、展现以及编辑。而教育教学活动中,让物理教学与其他学科或者教学手段进行关联,并积极避免学科意识中的矛盾出现,这便是整合教学。故而,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指的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运用科学合理教学理念进行的教学行为。进而确保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教学手段等相关教学要素和教学过程进行整合和协调,最终让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激发,提升学习积极性。

二、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途径

(一)网络技术支撑教学资料

信息技术背景下,互联网中涵盖的教学资料愈发丰富,借助网络技术支撑教学资料,并

培养学生处理资料的能力是提升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探究的重要途径。网络技术为学生构建了太多的问题解决情景,也提供了更多课堂内外的更多物理知识。这样,网络技术就能让学生在相关教学资料的搜索之后完成亟待解决的物理问题。

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有关“电与磁”的相关章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诸如“磁场是什么”“磁场存在吗”“磁场存在的形式是什么”。学生一旦带有疑问,教师便可以带领学生在网络中搜寻相关问题的答案,进而解决磁现象和磁场性质的概念教学。

(二)计算机技术提供整合平台

说到底,初中物理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基础便是计算机技术搭建的教学平台。运用计算机

相关软件、PPT等多媒体软件为学生构建一个动态、新颖和方便的学习环境。进而弥补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欲望。

例如,在“电路串联和并联”的教学过程中,由于线路复杂、知识枯燥,学生往往很难明确分辨出电路的并联和串联状况,更不用说电路的正确连接。尤其是面对实物原件和电路图的偏差,学生更难正确处理。所以,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PPT、幻灯片等多媒体软件或者技术就能将复杂交错的电路元件拆分,并清晰展现给学生。亦或者教师借助某些网络视频直接展现电路的连接过程。

(三)生动进行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将信息技术与初中

物理整合进行教学,很多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将会更加生动和形象,学生也能在这一环境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归纳。

例如,人教版关于“浮力”的相关章节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明晰阿基米德原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说明浮力测量方法和浮力的概念。在引入教学概念和实验方法的时候教师便能通过计算机播放“曹冲称象”的动画片,进而结实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影响因素等。学生对于动画的关注度高,学习兴趣也就得到激发。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实验方法范文第3篇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探究活动为主要抓手的学科,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苏科版《物理》级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各种物理实验达到271个之多。“以实验促发展”,“从活动中学”,由此凸显学生主体学习的地位。实验活动因此成为学生知识自主构建的重要途径,它是将物理知识从可能性向现实化转化的有效手段。

传统的实验教学侧重于实验的严谨和注重物理知识规律的验证,教师为了顺利揭示实验规律,建构物理知识,总是始终围绕知识目标的达成做文章,先介绍实验所需的原理,对实验设计过程进行逐一分析,对实验器材的取舍和使用总是不厌其烦的讲解,这种传统的“照方抓药”式的实验设计过多凸显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离开教师的“拐棍”就无法开展实验探究,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猜想能力、设计实验方案等实验探究能力存在明显的不足。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物理实验教学所倡导的“实验活动方案”超越了单一“书本世界”,目的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生活经历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下面笔者就两个实验设计片段对比阐释一下“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物理实验设计。

一、传统的实验设计

苏科版初中物理实验报告手册是江苏省教学研究室为广大初中学生编写的与物理教材相配套的实验教材,每一个物理实验都是以实验报告的形式编排,对学生开展物理实验探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观察水的沸腾”是学生实验,其报告的框架体系如下:

实验目的:观察水加热到沸腾过程中的主要现象,能说出沸腾过程中的温度规律。

实验器材:(略)

实验操作要点与注意事项:(略)

实验与记录:(1)按照图示装置安装好实验器材(由下至上安装,石棉网的高度应根据酒精灯及其外焰的高度适当调整)。

(2)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观察水中发生的现象。

(3)水温到达90℃时,开始记录温度计的示数,以后每隔1min记录一次,直到水沸腾后2min。

数据处理:如图所示,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在坐标系中标出各个时刻的水的温度,然后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即可得到加热过程中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实验结论:由水的沸腾图像可知,沸腾前,水的温度 (不断上升/保持不变/不断下降);沸腾时,水的温度 (不断上升/保持不变/不断下降)。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 ℃。

思考与讨论:(1)由于水中有空气存在(常附着在容器壁和底面上),在加热过程中水向小气泡中汽化,而使气泡变大。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的变化有什么不同?(2)液体沸腾时需要吸热,你是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来验证这一结论的?

分析:这种实验编排设计看似水到渠成,步骤清晰,实验过程比较严谨,方便学生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脉络分明,适合学生进行现象观察和数据记录。但实际这样对活动过程的处理是对教材实验活动的生搬硬套,在实际教学中效果非常不理想。虽然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始终在叮嘱学生注意观察温度计的变化、气泡和声音的变化以及杯口出现的“白汽”等,但由于学生既有的知识水平和操作能力有限,实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学生不清楚应该观察哪些现象?记录哪些实验数据?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合理分析?为什么要采用数学上的图像来研究物理问题?反思实验设计过程,我们发现,这样的实验报告只是笼统的提出实验目标和设计方案,研究问题的手段和方法单一,学生的合作参与过程没有体现,更多的是给予器材和实验步骤,至于到底应该在实验过程中如何观察实验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数据处理没有更多的关注,导致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漫无目的。

二、“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实验设计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在对“探究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时采用以下设计:“探究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在新课标中属于“理解、运用”层次的,对于学生来说该知识建构要求比较高,如果只停留在表象的接受,必然难以掌握“欧姆定律”真正的内涵与应用的范畴,当然也难以关注到实验背后的方法和能力的提升。

三、两种设计的对比分析和对“活动单导学”的诠释

对比两种实验设计的编排,从表面上看没有多大区别,都是按照实验操作顺序进行实验。传统的实验设计更体现出老师主体的作用,学生只是方案的执行者,没有个体的自主充分活动的余地,只是让学生对照实验报告手册亦步亦趋的操作实验,验证实验规律;而“活动单导学”的实验方案设计的编排更侧重于从生活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对实验方案设计与实验器材的取舍完全交给学生主宰,凸显学生主动探究实验的主体性。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体能动性体现非常明显,如实验方法的选择,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等。

“活动单导学”的实验设计最大的特点是将整个实验操作分解成若干个系列活动,每个活动都呈现出阶梯性和层次性,实验目的明显,在逐步深入理清和分析问题时,学生思维自由,探究手段多样化,通过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将问题推向解决的最高端。而对于学生来说,问题解决虽具有一定难度,但仍然是“跳一跳够得着”。因为在每个活动中都有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协作,让学生在自我思考和合作讨论过程挖掘学生的直接经验,通过实验活动拓展延伸,将简单的模仿实验变成独立的思考,层次清晰,能最大限度地体现出老师的“总指挥”的作用:把课堂看成战场,把打仗权交给学生,学生通过打仗,问题才能暴露;老师指挥打仗,及时调整方法、策略;活动方案为“纲”,步步引导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深入[2]。在“拐棍”的指导下,探究的对象和手段的选择更有目的性和自选性。数据处理的手段由老师规定的物理图像变成由学生自己选择分析数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对数据处理并进行“有效”筛选,学会反思,更能切身体会到物理图像这些手段对物理规律的研究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陆亚东.浅谈“活动单”导学模式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物理教学,2011,(5):35-36.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实验方法范文第4篇

基本的科学的物理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实验法、逻辑思维方法和数学方法等。前两种方法是基础,然后运用数学方法定量分析,再建立物理学理论体系,思维逻辑方法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几种方法密不可分。具体而言,实验方法包括间接测量法、实验推理法、控制变量法、实验归纳法;逻辑方法包括理想化方法、比较法、类比法、等效法;数学方法包括图象法、数学定义法。选择不同的方法,探究不同的问题,是一种技巧,也是教育工作者应传授给学生的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心仔细。备课时深入研究教材,分析其中的科学方法;课堂上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科学方法;在实验中提炼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达到能对知识进行解构、转化、重构的境界,能够运用课本上的知识,解决课本以外的问题。

二、如何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不是某一种单一方法可以完成的,要全方位思考,多角度努力。笔者总结了一下一些方法,供同行参考。

1.创新教学思路,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转变的,是教学观念。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教学不只是为了教会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教师课堂讲解,学生整理笔记,并不利于物理的学习。思维活跃的初中生更愿意去探索物理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其次要完善的,是教学方法。“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工作者特殊的岗位性质决定了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方能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辅导。停滞不前的教学方法只会造成落后的局面,影响物理教学质量。第三要创新的,是教学思路。初中生思维活跃,教师时常跟不上节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己也要创新。创新教学,寻找最便捷最科学的方法解答学生问题,善用最简单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都能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2.在习题中实施物理方法,作业编排走向系统、多样

物理学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得规律、变式练习、策略运用和迁移。前面提到的概念教学,属于习得规律阶段,以陈述性为主。变式阶段和迁移阶段,如何将陈述性的知识转化为程序性,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给学生多次变式练习的机会,显然是不错的尝试。教会学生理解题意、知识定向、运用方法、列式运算,对于学生正确理解、运用物理方法很有帮助,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教师需讲解清楚,何种情况下要用何种物理方法。这又涉及到情境训练,笔者将在下一节中进行论述。值得注意的是,作业的安排并非越多越好,单一、零散的安排,只会加重学生的压力,而并不会加强他们的逻辑性,高耗低效。改变作业的编排方式,从整体的角度出发,例题、随堂测验、课后作业要形成体系,新授、分章、期中、期末、一轮复习、二轮复习、高考模拟,要分阶段、有侧重点地安排练习。作业不一定局限在“笔头”,还可以有整理知识点向老师提问、观看名师视频进行学习、帮老师收集资料换位思考等。作业设计是一门科学。

3.体验式教学培养科学素养,从情境训练感悟物理

枯燥的讲述式教学,已不能适应当前需要。学生不愿意听,不愿意学,兴趣得不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培养学习兴趣,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对于学生和教材进行分析,选择有效的体验策略,通过“激情引趣,初尝体验;实践体会,充实体验;评价反馈,内化体验;总结迁移,升华体验”四个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已有学者在高中教学中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一教学方法同样适用于初中生,但如何制定出更符合初中生行为习惯、性格特点的体验策略,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进行探索。运用好问题情境法、听觉信息情境法、角色体验情境法、视频情境法、活动体验法等多种方法,寻找一条合适的情境训练之路,亦能提升物理教学质量。

三、总结

初中物理涉及到的实验方法范文第5篇

1 形成性评价的涵义

形成性评价其实就是对教育教学过程、方法、计划等不同的活动进行一定的判断及诊断.从中了解到具体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提供相关的信息反馈,以保证以后的教学活动能更加完善.

2 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首先,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形成性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探究精神得以提高.其次,高中物理教学中应用形成性评价体系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实现教与学之间的紧密结合,学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找出自己的短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形成性评价体系可以完善教师自身素养,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3 形成性评价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3.1 纵向的评价

首先,采取分层教学的模式.学生在初中的学习基础各不相同,步入高中之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也不相同.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差异进行分析,从而实施分层教学.例如,高中物理教学中经常会涉及到“测量运动物体的加速度”这一问题.目前,有多种方法可以进行加速度的测量.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一种高中阶段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用“打点计时器”进行测量.教师通过介绍打点计时器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测量,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其次,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去理解并运用“频闪照片”的方法来测量加速度.其计算加速度的原理与打点计时器通过纸带计算加速度的原理很相似.接着,教师通过介绍“光电门”的原理,引导学生用光电门来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其操作方法要比前两种更简单,但原理有所不同.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掌握更现代的方法――用“DIS实验设备和位移传感器”来测量物体的加速度.这是一种近年来非常流行的用电脑软件结合传感器的测量方法,其特点是容易操作和测量、实验精度很高.但是,要求实验操作者熟悉相应的实验应用软件、能进行传感器与实验装置的组装并懂得传感器的原理.这样一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不同,在使全体学生都掌握最基本方法和原理的基础上,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知识、方法和原理.教师分层教学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知识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其次,实行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目前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性评价体系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传统的授课模式进行改变.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进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产生条件”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本身就比较陌生,其中涉及到的物理量也比较抽象.所以,学生不容易得到“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真正条件.此时,教师首先可以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供学生使用.然后设置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如:想要观察到“电磁感应现象”应该要使用哪些器材?“电磁感应”是“电”感应出“磁”还是“磁”感应出“电”?“感应”如何通过实验器材的操作来呈现?学生通过讨论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方案.然后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实验方案进行验证.当学生观察到了“电磁感应现象”以后,老师便可对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提问:哪些情况下会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有什么共同规律吗?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发生的规律和条件.最后学生跟据老师的引导进行总结归纳,并设计实验最后验证.这样的开放式教学符合时展的需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个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得到极大的调动,探索的欲望能够得到有效的增强,各方面的能力能够有明显的提升.

3.2 横向的评价

首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就是对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进行评价.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时间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评,课堂限时检测便是最常见的形式之一.比如,老师可以精选少量具有典型意义的习题,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限时检测.检测时不需要采取一人一桌的方式,这也是为了让学生的自觉、自律意识得到更好的培养.检测完成后,老师把正确答案公布在黑板上,让学生交换批改试卷,学生互相批改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相互评价、相互学习、相互研究的过程.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最后,教师根据检测的结果,能够清楚了解每个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从而可以对不足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高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