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发言材料

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发言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发言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发言材料

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发言材料范文第1篇

【安全大会表态发言稿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山东XX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加快发展的理念,始终把安全生产作为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把施工人员生命重于泰山,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强化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排查,强化专项治理,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实现了在建工程质量安全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公司连续三年获得临沂市建设工程质量最高奖“沂蒙杯”,连续多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全县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安全生产是最大的经济效益。今年是我公司成立以来开工项目最多、档次水平最高、投资额度最大的一年,东方万象城、东方壹品、东方丽景、城市花园十一期、东方御景、星城国际等六大项目遍布县城东西南北,形成了全城六盘联动的盛世局面。截至九月份,所有在建项目没有发生大的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公司纳税2523万元,超过去年全年的总额,同比增长58.9%,居全县第12位,民营企业第4位,同行业高居第一位,是全县纳税千万元以上企业中增幅最高的。

在今年冬季安全生产工作中。我们将按照各级领导的要求,紧紧围绕“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层层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严、细、实”,抓管理,重奖惩。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划分岗位职责、标准明了、程序清楚,同时细化各岗位、各部门的考核细则,严格考核,真正做到依法治企、科学管理。实行重奖重罚的奖惩机制,调动各项目部安全生产积极性。

二是抓好现场管理。突出风险动态管理,切实落实风险防范措施,积极组织对重点环节应急预案的定期演练,提高公司整体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反映能力。结合企业6S日常检查,加强安监人员的监护力度,重点部位设专人监护,各施工点设专人加强巡视,发现隐患及时处理,紧抓经济效益的同时保障安全生产。

三是在安全技术、劳动保护、设备设施方面加强监管力度。对公司的各种施工设备设施,严格按照安全性评价要求进行严密细致的检修,不合格的坚决不予使用,新聘人员安全培训合格率达到100%,坚决杜绝安全素质不合格人员进入公司工作,堵住事故的源头,对于安规考试不合格者坚决予以清退,特殊工种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加强劳动保护用品投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四是加强公司的安全学习、培训管理。继续坚持每周一次的专项安全分析会议,传达上级文件、指示精神,查找隐患,分析不安全情况,制定整改措施,层层落实到人,及时堵塞漏洞,保证全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质量安全是工程建设永恒的主题,也是工程建设的生命线。在加快县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肩负的担子更重,承担的责任更大,但发展的机遇也更多。我们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做好我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并以“零伤亡、零伤害、零事故”作为我们全年的工作目标,不断加强和改进管理手段,完善各种管理方法,提高管理水平,切实加强现场安全管理,实现公司生产安全平稳运行,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幸福新苍山的伟大实践中,奋发有为、苦干实干,作出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安全大会表态发言稿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作为生产建设单位,在认真听取和学习了ew 7·9事故经过后,我们配电公司认真吸取本次事故教训,举一反三,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整改,我们愿以这次会议为契机,继续深入查摆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不断提升生产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确保全年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我本人也借助这次会议的机会,结合配电公司生产工作实际与大家一同交流探讨安全生产这个话题,恳请大家帮助批评指正。

一、 深刻吸取事故教训,确保安全稳定局面

继公司7月23日召开会议,传达ew 7·9事故和近期国网公司几起事故案例,并部署当前安全生产工作后,配电公司迅速行动,停工两天,于7月24日召开全体职工大会,传达7·9事故经过及公司有关安全生产的相关规定和部署,工作负责人和部分职工代表进行了表态发言,并于当日下午组织全体员工参观了公司安全警示展室。引导教育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观,生产观,树立大局意识、危机意识和隐患意识,每位员工都要写“安全生产保证书”,同时组织开展大讨论活动,从以往的事故中吸取教训,认真细致的查摆我们工作中的不足,通过这次活动,职工从思想深处真正的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识到了以往习惯性违章行为的危害,从思想上牢固树立了安全防线。

二、 围绕发展实际 推动安全生产工作再上新台阶

xx经理在初《致全体职工及家属的一封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让我一直牢记在心,那就是“安全关乎社会、关乎企业、关乎每一个。安全是金,平安是福,事故则是伤,是痛”。作为企业的一个细胞,我认为,我们每一个基层单位,每一位员工,无论什么样的岗位都要承担起安全这个,彻底消除麻痹大意的思想,为企业的发展尽心竭力,才能确保企业的长治久安,才能确保我们每一位员工和家庭的福祉。为此,我和我们配电公司坚决作到以下几点。

一是狠抓教育培训,提高安全素质。开展经常性的安全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在不断提高全体员工业务技能的同时,把扎实的安全理论基础知识传授到入脑入心,作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促进职工个体素质提升的同时促进企业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是强化现场管理,夯实安全基础。在施工作业过程中坚决执行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安监人员下现场, 工程建设坚持安全与质量、与速度并重的原则,彻底杜绝习惯性违章、野蛮施工、野蛮作业的现象。

三是结合生产实际,管理方法。配电公司承担市区全部10kv线路安装、维修、维护任务,作业面多,工作量大,相对事故隐患较多,必须在加强管理上下功夫,我们将在以后的生产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和提炼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在保证工程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确保安全局面可控在控。

四是提升防范能力,落实保障机制。我们常说“不发现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工作的重点将在隐患的整改落实上下功夫,开展经常性的安全检查,既要查设备,更要查思想,切实提高隐患的防控、管控能力,确保常态机制的落实。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多年来配电公司的发展得到了公司全体干部员工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今年,我公司又承担了市区摘转供工程任务,这既是公司对我们的关爱和信任,对于我们来说更是责任是使命,我们一定会以安全为保障,以高质量的工程、精优的业绩为回报,为保持公司的安全生产局面和可持续发展。

【安全大会表态发言稿三】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对于确保我区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建设局将认真贯彻会议精神,严格落实目标责任制,为确保全区安全生产态势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

建设局负责全区建筑安全和燃气安全的管理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xx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国家、盛市关于安全管理的一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建设“平安岚山”、“平安建设”、“平安燃气”的目标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安全管理为核心,以抓隐患整改为重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工作思路,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强化监督检查力度,确保了全区建筑、燃气行业平稳、健康、快速发展。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今后一个时期将是岚山建筑业大发展的黄金期,建筑规模不断膨胀,同时,随着岚山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区燃气使用普及率和供气规模也将日趋扩大,建筑施工和燃气使用安全生产态势不容乐观。为此,必须牢固树立安全生产常抓不懈的思想,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绷紧质量安全生产这根弦,绝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放松,要殚精竭虑,真抓实干,坚决遏制住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一、狠抓治理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工作。建筑市场秩序的规范是建筑施工质量和安全生产的着力点。一是严格基本建设程序管理,进一步理顺关系,形成各部门联动。二是加强招标投标管理,切实发挥好招标投标作用。三是继续加大执法监察力度。今年要在治理规避招标和假招标;治理不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逃避政府监督管理;治理转包、挂靠和违法分包等三个方面继续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在抓好经常性检查、重点检查和拉网检查的同时,把工业园区、乡镇建筑市场及房地产开发市场作为检查的重点对象,发现问题,及时按有关规定处理,保障建设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对施工安全和燃气使用的监督管理。继续严格执行安全报监制度,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承诺制度等。全面开展安全标准化活动及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推行《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和《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提高企业和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控制能力。以建立规范有序的燃气市场秩序为目标,突出抓好岚山区燃气专业规划和管理体制创新这两个重点,强化监督检查、宣传教育和规范管理三条措施,进一步加强燃气监督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尽快形成责权明确、管理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安全监管体系。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化教育培训,严格持证上岗制度。从维护和保障每一个工人的合法权益着眼,高度重视建筑业及燃气行业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建立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年度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加强进入新的施工现场和岗位,以及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时对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

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发言材料范文第2篇

一、完成工作目标情况

1、质量管理。一是成功召开全市第五次全市质量兴市大会,为成功召开这次会议,在年初由市政府办组织,我局牵头对全市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质量兴市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考核。评选出了*年度*市质量兴市先进部门、质量兴镇先进乡镇、质量管理十佳企业和质量兴市十佳个人。在大会上进行表彰重奖,提高了全市对质量工作的认识,充分调动了乡镇、部门和企业的工作积极性。二是积极推进名牌战略,对去年获得省名牌产品的5家企业加大服务力度,将列入今年中国名牌目录的曙光电缆公司和双兔米业公司2家企业贴前服务,帮助企业完善各项申报材料。同时,对我市产值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进行摸底,从中排出具有申报省、市名牌潜力的单位,作为培育发展对象,使名牌战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三是质量目标考核有了新突破,今年2月,在*市委、市政府工业发展大会上,对*年度质量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市政府获得质量目标考核二等奖,这标志着我市质量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平台,全市质量意识明显提高,质量水平大幅提升,实现了质量工作争先进位的年度目标。四是加强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的监督检查。5月17日,召开了全市工业产品许可证获证企业年度监督审查工作会议。重点学习《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获证企业后续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为获证企业打了一针“清醒”剂。根据《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年度监督审查规定》的要求,布置今年年度监督审查工作。四是积极引导企业学习实施卓越绩效评价。在去年卓越绩效评价起动工作的基础上,华富公司、移动公司、富裕达公司、红太阳公司等数家规模企业都在推广、宣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标准,确立行业标杆,运用各种质量管理工具,不断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和能力。

2、质量监督。一是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帮扶已具相当规模的申报国家免检,2家企业申报江苏省质量信用产品。二是积极开展3.15活动,在苏果广场开展现场咨询,对一批假冒五粮液等食品进行了曝光,进行名烟、名酒、化妆品等真假识别,组织黄金称重、眼镜、大理石放射性指标检测等义检活动。现场接受质量投诉10起,处理率达100%,共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4月24日,我局参加了市消费者协会组织的“消费和谐”进农村现场咨询服务活动。在卸甲镇咨询现场,宣传产品质量法律法规,以及农业方面和科技知识。现场接受消费者咨询20多次,发放宣传资料1000份。三是强化生产企业监管,认真做好全市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去年四季度监督抽查合格率不高,仅为80%,我们分析原因,调整工作思路,加强事前监督,加大不合格企业的后处理力度,今年一季度合格率上升了10%。四是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严厉打击食品生产企业的违法行为,按计划开展日常巡查。4月初,当蛋制品生产进入销售旺季时,为了全面了解去年“苏丹红”事件对*蛋制品销售的影响程度,了解目前*蛋制品企业销售状况。由局领导带队,到蛋制品生产企业现场办公,分别走访了秦邮蛋品有限公司、三湖蛋品有限公司等蛋制品生产企业,了解企业生产销售情况,指导企业按照规范要求生产加工,特别是原料蛋的进货环节,如何把关,听取了企业的汇报,并表态只要属于质监部门职责范围,企业需要提供哪些帮助,质监部门将全力支持。“五一”前,为确保节日期间广大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安全,切实防范和杜绝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我局开展了一次食品安全检查活动,共检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5家,抽取样品31个,发出整改通知书3份。

3、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一是组织开展化工生产企业特种设备专项整治。对全市50多家化工生产企业特种设备逐家、逐台过堂,确实摸清我市化工生产企业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现状,为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履行好把关责任。二是扎实开展特种设备日常安全监察工作。特种设备安全工作重在平时,贵在经常,今年已发出安全监管指令书34份,取缔非法充装点3个,调查处理特种设备一般事故2起,会同稽查对3家非法制造、安装、无证运行及严重安全隐患进行查处。三是认真组织三大节日安全检查。共出动人员50多人次对全市30多家重点场所进行检查。四积极开展特种设备安全宣传和责任告知。07年初下发年度安全监察工作要点,专门召开全市安全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全市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五是认真开展特种设备事故处理工作。今年,我市助剂厂和金飞达公司先后发生与特种设备相关的安全生产事故,我们接到报告后,第一时间赶赴事故现场,组织事故调查处理和应急增援工作。并通知相关单位吸取事故单位的教训,切实做好特种设备安全工作,以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4、行政执法。今年以来,我局稽查大队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在全市行政执法队伍评议中排名前移了10位。2月份邀请全市20多家重点企业负责人来我局,召开征求对稽查工作意见和建议的座谈会,就稽查工作如何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广泛征求意见,对国家一些政策法规和打假保名牌的具体措施,与企业负责人进行了交流。2月9日,省局对我局行政执法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检查组认为,*质监局行政执法工作领导重视,规章制度齐全,法律法规方面把关较严,能认真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在行政许可和公开办案以及服务经济等方面,已经进入全省前列,此次考核我局获得优秀等次。3月15日,按*市纪委的要求,稽查大队走进*电台“行风热线”直播栏目,重点围绕群众关心的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标准计量、特种设备安全、食品安全及规范执法办案队伍建设等方面问题,回答了听众的提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由于安排周密,活动计划详实,受到市纪委纠风办的肯定。今年上半年,共组织了酒和食品及非法印制的包装物、电信电能产品、小电器、农资产品、烟花爆竹、生产许可证产品等专项执法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挖掘案源48件,立案27起,涉案货值金额达80余万元,受理投诉20余件。组织开门审案一次,对所有一般程序案件均采用说理式告知书和说理式处罚决定书。今年,在*市“推行说理式执法文书规范自由裁量权”研讨会上,我局就推行说理式执法文书的实施情况作了经验介绍。

5、计量监督和管理。一是完成计量合格确认单位9家,落实计量保证确认1家,完成37家企业的计量合格确认的年度确认。二是开展了出租车计价器、餐饮饭店、集贸市场、金银饰品、眼镜、农用物资、粮食、棉花及医疗卫生系统计量专项检查。三是生产企业定量包装净含量抽查87个批次,合格个批43次。

6、标准化管理。帮助企业制、修订标准78个,新办标准证书170份,申报了1家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单晶硅、蓄电池2项国家标准,*鸭、罗氏沼虾2个国家级精品标准化示范区,黑大豆、柏林庄园葡萄、特种水产养殖、山水梨4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区,*鸭、罗氏沼虾增温养殖技术规程、罗氏沼虾示范区建设推广3个*市科技创新成果奖和当铺标准化试点项目。完成了*鹅饲料技术规程草案。我局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已被市局向省局推荐为先进单位。

7、代码和条码管理。新办换发代码证书653份,发放IC卡530张。整理代码数据库,完善问题数据270条,顺利通过市局考核。发展条码用户7家,续展28家,注销4家。

8、加大技术机构投入。在目前局即将建办公大楼,资金非常紧张的情况下,筹集资金15万元,进行服装检测中心的装修、购置衡检车和大砝码。今年,技术收入在去年增长的同时,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与去年同期相比收入增长19%。

二、坚持求真务实,不断加大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

局党组始终将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促进质监事业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着力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建设,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明显成效,06年我局在全市机关作风评议中,排名向前跃进了25位,在*是进步最显著的单位。在07年全市经济工作和作风建设会议上,市委陈书记对*质监局给予表扬,并要求质监局要继续努力,争先进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1、紧紧围绕牵动全局、政府关注、社会与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工作。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效能,在今年3月市纪委、市优办组织的“为投资者服务月”活动中,我局作了“优化投资环境,服务地方经济”的主题发言,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同时我局还利用这个契机向全市各乡镇、各部门发出了一份“服务月我为投资者做什么”的倡议书。

2、认真开展“阳光工程系列行动”。将此项活动作为改进质监系统机关作风建设的重要平台,成立了以主要负责同志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分管负责人亲自抓。制定了《围绕中心服务经济30条》和《主要执法依据》、《执法目录》、《执法流程图》、《自由裁量权实施细则》一起在网上向社会公布。我局还将“主要职能、阳光工程要求、行政许可程序、服务程序、收费标准和依据、及业务联系和投诉方法”等共15大类、170页编印成书,无偿赠送相关企业,为服务企业和依法行政提供一本可操作性和针对性都很强的《质监服务指南》。

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发言材料范文第3篇

一、2020年工作情况

(一)疫情防控展示了新担当。

2020年,面对疫情突袭,我们知重勇担当,负重逆风行,啃下了疫情防控这个“硬骨头”。大年初二,在县疫情防控机构和部门职责不十分清晰的情况下,我们主动请缨,承担了全县所有可能引起人员聚集场所的所有市场主体的关闭任务。此项工作共涉及我县餐饮、酒店、KTV、茶馆等4459个市场主体。为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从大年初三开始,全员停休、全员上岗。没有制服,我们制作了300多只红袖标;嗓子喊哑了,我们为一线执法人员购买了30余部小喇叭;车辆不够,我们人休车不休,轮流巡逻在疫情一线。疫情期间,市场监管执法车队、红袖标、小喇叭,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靓丽风景线。我们连续奋战50余天,一线监管人员步行逐个门店拉网式排查,每天步行数万步,高强度、高风险工作,全局没有一名同志叫苦喊累,被县指挥部称为“敢打硬仗、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铁军”。当我县第一家隔离衣厂家在我们的帮助下及时达产达效时,所有县领导为我们市场监管点赞;当第一家口罩生产厂家出厂口罩时,县指挥部称市场监管是及时雨。在抗疫一线,我局涌现出了带病逆行奋战“疫”线的女所长李淑艳、抗疫一线逆寒绽放的铿锵玫瑰--陈永慈、奋战疫线与家人56天不见面--金力、自费资助孤寡老人的“硬核”所长--冯茹、“疫”线巾帼不输须眉--付春华、坚守战位永抗战疫“擎天旗”的执法大队大队长黄建华以及逆行“疫”线领头雁、铜墙铁壁战“疫”魔的基层所长代表万殿喜、孙新安、赵法堂、卢东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疫情期间我们共编写疫情防控工作信息27期,推送美篇45篇,电视台播放新闻6条,国家、省市、县新闻网站播发新闻27篇,18名同志被县以上媒体作为抗疫典型报道。

3月底,随着我县疫情的缓解,上级要求有序复工复产。在前期的一周内,由于我县地处2省4市6县交界地,地理位置特殊防控难度大,加之我县出现2例病例,大多企业持观望情绪,复工复产顾虑大,致使我县复工复产率连续一周处于全市倒数第一。面对这一形势,县里要求我们进驻企业服务复工复产任务,对此我们没有推诿,勇于担起这份重担。经党组研究,我们在全县县直部门中率先出台了服务复工复产20条措施,8名党组成员带队组成8个服务督导组分赴全县各行业、各乡镇宣传政策,督导复工。一周后,复工复产率跃居全市第一。为全县企业的复工复产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食安创建再结新硕果

2020年以来,我们充分发挥牵头部门作用,以坐不住、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向“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创建发起总攻,最终打赢了这场“攻坚战”。工作中,我们突出工作重点,细化工作责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对标创建验收标准实行常态化督导检查;全局干部职工铆足干劲,砥砺奋进,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敢战必胜的工作作风,按照“四个最严”标准,对食品店、餐饮服务单位、集贸市场、超市等食品经营单位进行拉网式排查治理。特别是终期评估创城攻坚阶段,我们多次召开推进会、调度会、现场督导观摩会以及积极打造“明厨亮灶”、“透明工厂”、“食安地图”,先后组织4次创建食品安全先进县问题整改专项行动,从城区沿街商铺专项治理向乡村延伸,撒大网、过细箩、全覆盖,对排查出的问题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实行销号管理,逐一列出时间表、路线图,采取立查立改、关停并举等措施,限期整改,完不成任务决不收兵,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强有力的雷霆之势,食品安全工作不断提升。2020年,我们组织监督抽检4375批次,开展食品应急演练1次,发现不合格食品216批次;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8次,农村食品安全专项整治5次,开展风险排查行动3次,责令整改468处安全隐患,行刑衔接运行顺畅,公安机关共立食品药品刑事案件5起,刑事拘留犯罪嫌疑人7人,逮捕2人,移送5人。10月27日,全市食品执法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我县食品执法监管经验在全市推广。在12月16日“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验收过程中,我县的创建工作得到了验收组的好评,表扬我县农贸市场等管理规范,在全省也名列前茅;并称我局在农村食品监管方面下了真功夫。

(三)服务经济发展工作展现新作为。

2020年以来,我们以持续深化“助企护企”活动为依托,紧扣我县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和“堵点”,在加强政策扶持引导的同时,集聚资源、整合职能,瞄准重点、精准护企,喊响“助企护企”最强音,坚持做到对诚信企业“无事不扰”“吹哨报到”,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在服务我县高质量发展方面向县委县政府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2020年,我们共为企业办理动产抵押业务67笔,为我县50余家企业办理贷款资金11.86亿元;帮助格鲁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格鲁斯”商标申报了中国驰名商标,帮助石化集团申报了省长质量奖,帮助我县牛集盐鸭蛋、鲁西南黄牛等4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完成申报,帮助三信木业有限公司“三信三优”和县青发木业有限公司“青发”商标等成功注册马德里国际商标12件,帮助指导玉皇田园综合体完成了省级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帮助县西瓜协会完成了团体标准创建,帮助方明药业集团公司完成2件PCT专利申请;授权发明专利有效量181件,比去年同期的75件,增长了141.33%,10年以上发明专利有效量18件,比去年同期的5件,增长了260%,申请发明专利60件,其中已授权专利7件。2020年,我局被县委评为“功勋单位”称号。

(四)冷链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取得新突破。

受境外疫情影响,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由于具有可在低温环境内长时间存活以及可以通过物体传播给人的特性,从6月份开始,全国多地陆续发生了病毒通过冷链食品传播的病例。加强冷链食品监管,又成了疫情防控的重点工作。为进一步做好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守住市场主阵地,打赢疫情防控战,最大限度防范进口冷链食品污染风险,确保冷链食品安全无“疫”,我们又义无反顾的擂响冷链食品安全保卫战的战鼓,扛起病毒剿灭战的战旗,成为了守护全县冷链安全的坚强“战士”。为严防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我县,我们采取双管齐下监管方式,进货源头、销售终端两手抓紧,实现进口冷链食品全过程闭环管控可追溯,做到了上可溯,下可查。为确保进口冷链食品的监管无死角,冷链食品风险监管不留“缝”,我们以食品加工企业、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商场超市、冷库、餐饮单位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为重点场所,以进口水产品、肉及肉制品和冷冻冷藏食品为重点品种,全面反复进行拉网式大排查和迅速处置,严防冷链食品被污染风险,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食品安全。我县共有冷链食品经营业户348家,经营人员824人,进口冷链食品经营户19户。深入这些商家认真仔细的排查冷链食品,并记录相关信息,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由于经常出入冷库、打开冰柜检查,不管是酷暑三伏,还是数九寒冬,棉大衣、棉手套又成了我们市场监管人员的标配。据不完全统计,我们共出动车辆1100余台次,人员5500余人次,共摸排农贸市场520余家次,冷库、商超2600余家次,开展冷链食品相关人员、产品及环境核酸检测12510份,经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未发生通过冷链食品传播的情况,守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和食品安全。

(五)市场监管工作取得新成绩

2020年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保安全、促发展、惠民生”三条主线,紧紧守牢“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三大安全底线,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抓牢重点、破解难点,时刻保持奋斗姿态,步履不停、奋斗不止,争做市场监管事业的最美奋斗者,相继开展了哄抬物价、虚假宣传、食品质量、防疫等药品医械产品质量、不正当竞争、放心消费创建等整治行动,突出保障了“三大安全”监管这个底线。

一是食品安全持续向好。2020年,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我们推进会、调度会、新闻会、应急演练、邀请新闻记者现场观摩以及“明厨亮灶”、“透明工厂”、“食安地图”等有序推进,网络订餐、校园周边、农村食品、食安护佳节、食安护考、“三小”食品整治以及问政、问政菏泽等整治行动扎实开展,各食品业态巡查规范、创城宣传、食品抽检、果蔬快检、飞行检查等齐头并进,我们举全局之力撒大网、过细箩、全覆盖,严格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补短板、强弱项,聚力攻坚食品安全质量监管,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保持了食品安全监管高压态势。投资50万元,推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量化分级评定和“明厨亮灶”等智慧监管,开展食品抽检4500余批次,食品快检2万多批次,有效地维护了全县食品安全良好秩序。二是药品医疗器械安全平稳可控。开展特殊药品、抗疫用医疗器械等高风险产品隐患排查整治,推进中药饮片、药品质量等专项整治行动。监督检查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经营使用单位700余家次。三是特种设备安全总体平稳。开展了县移动式压力容器安全生产规范化提升工程专项行动,积极推进菏泽市“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加强油气管道法定检验情况监督抽查。2020年,我们共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600多家次,检查特种设备1890台次;依据平台预警信息,及时对相关企业催告,确保了定检率、登记率不断提高,确保了特种设备正常运行。目前,我县特种设备占全市四分之一,为全市最多,特种设备定检率持续保持在100%,公共场所电梯安全责任险购买率100%,各项量化考核指标均据全市前列,全年安全态势平稳,做到了特种设备安全零事故。四是新型监管机制顺利推进。2020年,我们扎实推进“双随机”抽查为主、重点监管为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圆满完成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和2020年度“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计划。2020年,我县企业应年报数7751户,已报7217户,年报率93.11%;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年报数3352户,已年报3154户,年报率94.09%。五是质量强县成效明显。在产品质量领域共开展防疫物资生产企业专项检查、“三夏”粮食计量专项检查、口罩认证专项检查、建筑材料专项检查等10余次专项检查;在特种商品领域,以成品油、农资为重点,进行了监督抽检,配合县商务等部门清理整治非法加油站8处;保持“食品快检进市场”常态化,大力普及食品“你点我检”活动,检测食品2万余批次。建立健全企业标准网上自我公开平台,52家企业的186件在用标准在网上平台公开,全县16家重点用能企业全部通过能源计量审核,为全市通过审核最多的一个县。六是“放心消费在”创建进展顺利。2020年,我们召开3次放心消费单位创建推进会,消费警示5期,约谈27家大中型商超、19家药房,投资50万元建设餐饮服务单位明厨亮灶监控指挥中心工程,对全县大型餐饮店、学校食堂的后厨实施适时监督,投资12万元免费为10处学校食堂、5家商超配备了食品快件设备,联合省派第一书记,积极搭建共商、共建、共享的县优质农产品推广平台,帮助20多家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近100种优质农产品进入平台,通过平台积极推介我县黑麦酒、牛集盐鸭蛋、雷庄挂面、武胜桥红薯、西瓜豆酱、黑腐竹等优质农产品。2020年,共有“放心消费在”创建单位4564家,推荐市级示范单位10家,ODR企业发展26家,县汇够商贸有限公司等6家为示范创建单位,积极打造振东路放心消费一条街,制作放心消费宣传牌180块,制度牌120块、消费者投诉流程图120块,倡议书2000份,承诺书亚克力台签120个,吊旗5000张,灯杆旗20块。2020年12月24日在市局召开的全市消费环交流会上做典型发言。

另外,2020年我们的党建、扶贫、第一书记、万名干部下基层、驻村工作队以及滩区迁建等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2020年9月,被县政府、县政协评为“提案承办先进单位”;2020年10月,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功勋单位称号;2020年10月,荣获全县第六届“尼山书院杯”国学知识竞赛第二名、国学知识竞赛优秀组织奖;2020年10月,县第四季度门球比赛第一名;11月27日,全市食品执法现场会在我县召开;12月份,全市消费环境建设工作座谈会,我局做了典型发言。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管任务和监管力量不匹配。监管力量薄弱,两次机构改革,知识产权、盐业、商务执法等职能划入,工作量急剧增大,但与之相关的监管人员、专业性资源却未随之下沉,且缺少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制约市场监管业务的正常开展。

二是监管形势与监管能力不对等。随着新科技迅猛发展,网络订餐、微商电商等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监管对象由“实体店”扩展到“线上”,目前市场监管技术支撑手段滞后,传统的监管方式创新不足,监管风险空前增强。

三是干事创业激情不足。有时停留在确保完成各项重点工作任务和推进日常工作上,工作激情不高,进取心不足。我们班子成员现有7人,三定方案仅设置1正3副,现有班子成员严重超出编制数,上级对超出职数党组成员分流方案不明朗,加之我局现有公务员166名,实际编制只有75名,导致部分同志思想上有顾虑,认为政治上晋升晋级无望,工作中出现了“等一等、缓一缓、歇一歇”的松劲情绪,影响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是人员队伍老龄化严重。我局平均年龄47.5岁,40岁以下25人、30岁以下仅7人,人员积极性、创新劲头不足,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办法不多、能力不足,爱用老办法应对新问题,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敢于在全市全省全国创先争优的意识不强,等等。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三、2021年打算

一是围绕科学精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2021年,进一步强化职能担当,扎实做好重点场所防控、重点领域“物防”、信息追溯管理、防疫物资质量监管等相关工作,全力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大局。

二是加强食品药品监管。2021年,注重源头防范,加强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强化药品安全全程监管,提高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能力,着力防范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不断巩固质量安全稳中向好的基础。

三是持续推进质量强县战略实施。2021年,加强高位谋划和推动,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四是扎实开展市场秩序突出问题整治,加大重点领域治理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统筹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扎实做好消费维权工作。

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发言材料范文第4篇

今天,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建筑业发展暨推进施工质量“十大”环节管理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回顾总结去年建筑业工作情况,分析2010年建筑业发展形势,动员广大建筑业企业坚定信心,积极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对我市建筑业的冲击和挑战,为打造建筑业强市,实现转危为机、跨越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刚才,洪国良同志回顾总结了去年建筑业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对今年工作进行了部署;四个单位分别代表建设、施工单位作了典型发言;刘绍干同志对全市推进建设工程施工质量“十大”环节管理作了动员讲话,我都表示赞同;会议还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通报表彰,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为富阳建筑业发展及城市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建设者表示崇高的敬意!下面,我再讲三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进一步坚定我市建筑业发展信心

在过去的一年,我市建筑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挑战,和衷共济,迎难奋进,适时调整发展战略,整个行业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行业主要指标稳定增长。全市144家建筑业企业共完成建筑业产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7%;上交税收3.8亿元,同比增长12%;实现增加值17亿元,同比增长15.6%。

2.企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拥有一级资质企业9家,去年二级升一级资质企业4家,三级升二级资质企业14家,核准三级资质企业8家,增项31家;完成申报一级、二级建造师236人。

3.建筑市场开拓取得新进展。去年共办理工程交易、招投标等工程项目344项,建筑面积272.95万平方米,造价33.24亿元;办理质量安全监督181项,建筑面积202万平方米;办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215项,面积257.38万平方米,造价32.06亿元;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213项,建筑面积196.56万平方米。办理外地进富建筑类企业65家,其中参与政府投资工程44家。

4.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全行业深入贯彻落实质量技术标准,着力加强施工现场的质量安全管理,建筑工程质量不断提高,创优夺杯工作取得可喜成绩。20*年度,创建成功省级文明标化工地2项,市级以上优质工程2项("*杯"),*市文明标化工地6项,“*杯”7项,富阳市标准化管理工地10项。

5.企业社会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20*年,我市建筑业企业在自身发展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大力开展“百企千岗”活动,全年新增就业岗位5695人,建筑业从业人员达49424人,为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正视不足,进一步增强加快建筑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虽然我市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为改善城乡面貌、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1.从建筑业整体情况看,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建筑业整体实力还不强,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二是建筑队伍技术含量偏低,建筑人才紧缺,增长方式落后;三是建筑企业资质较低、技术装备较差,改制企业负担较重,市场竞争力较弱,在与外地企业竞争方面存在明显弱势。

2.从建筑业管理方面看,还存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建筑市场秩序规范难。少数建设单位招投标设限,或少数附属工程不招投标。二是外地进富企业挂靠多。外地企业挂靠、出借资质等行为还时有发生。三是质量安全管理基础弱。有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投入不足;监理单位监理人员配备不齐、安全生产监理职责履行不到位。四是市场主体违法违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建设单位没有取得施工许可证就擅自开工、未经竣工验收的工程就擅自投入使用;有的建设单位背离招投标文件,签订不合理的附加合同条款;有的施工单位重投标、轻合同,施工合同签订不规范,引发合同纠纷。

三、突出重点,切实做好建筑业发展管理十项工作

1.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市场各方主体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的检查,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要深入开展建筑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重点查处在市场经营活动和资质审批中存在的弄虚作假行为,对存在虚假招标、围标、串标、签订阴阳合同、转包、挂靠、违法分包等行为,以及在申请资质时提供虚假证明材料、伪造业绩的企业和人员,要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公开曝光一起。对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要坚决清出建筑市场,绝不姑息迁就,切实维护市场秩序。下一步,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对企业资质、个人注册执业资格的动态监管。

2.严格法定基本建设程序监管。各职能部门要按照工程建设规律,严格落实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招投标、施工许可证、工程建设监理、合同管理、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等制度,依法加强法定基本建设程序的监管,尤其要认真核查建设资金落实情况,对资金落实不到位的项目,坚决不予办理施工许可,防止新欠工程款。

3.切实提高招投标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要积极探索科学、公正、合理的评标方法,对现有招投标办法进行深化研究。严肃查处招投标活动中规避招标、擅自采取邀请招标、围标、串标,以及招标机构虚假、串通招投标、高价出售招标文件获取非法利润等违法违规行为。

4.重点加强对中标后违法分包、转包、不履行合同等方面的监管。要严厉打击违法分包和转包等违规行为,对存在此类行为的主体单位,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整治,对责任主体依法给予严肃处理。要强化合同管理,及时发现和查处签订“阴阳合同”、任意进行合同变更、不合理增加合同条款、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协议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营造诚信经营、忠实履约的市场环境。

5.切实落实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责任。依法理顺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对工程质量、安全、施工许可实行统一监管。抓好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的贯彻执行,落实建设主体安全责任。继续深入开展各类专项整治活动,严肃查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加大检测试验管理力度,整顿和规范检测市场。加强建筑节能监管,鼓励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提高工程建设水平。强化保障性住房建设质量监管,在保障性住房中全面推行分户验收制度。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房屋建设质量安全。

6.加强联动配合,提高执法效能和管理水平。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加强资质审批、招投标、施工许可、质量安全、合同履约等各监管部门以及有形建筑市场之间的配合协作,强化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联动管理,实现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全过程管理和联动执法。同时,加强与司法、监察等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促进建筑市场健康发展。

7.创新监管体制机制,进一步转变监管方式。加强对国有投资项目的全过程监管,对非国有投资项目,要在确保依法建设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转变监管方式,突出业主负责制;加快推进建筑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8.积极推进企业诚信建设,健全和完善各项市场机制。加强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信用管理,健全有效的诚信奖惩机制,完善市场各方主体诚信体系。加强建筑市场动态监管,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秩序。加大工程担保、保险推行力度,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合同履行,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9.引导企业规范管理,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一是要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企业要进一步理清在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拓创新,努力开辟一条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子:(1)要按照现代企业用人标准,将家族式的用人管理向职业经理人的管理转变;(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坚持严管、增效,不片面追求量的扩大,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3)要重点培养和选择在建筑经济管理、科技应用与创新、工程预决算等领域的优秀人才,形成高层次的人才优势,促进全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二是要不断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在地域拓展上,有能力的企业特别是资质等级高的企业要大胆走出去,积极开拓市场空间。在行业内部,企业之间要实行组团作战,以集群优势开拓市场。

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发言材料范文第5篇

新年伊始,我们就在这里召开全市工业与科技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全省经贸工作会议和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去年工业与科技工作,部署今年任务,确保工业与科技工作开门红,推动全市工业经济再提速。刚才,大会对一批全市工业与科技工作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市等5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进行了交流发言,海安县计经委、如东县科技局等4家单位进行了书面交流。下面,我强调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去年工作取得的成绩

刚刚过去的2003年,是贯彻党的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起步之年,也是我们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面对非典疫情的严峻考验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全市工业与科技战线干部职工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良好势头,工业与科技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好成绩。一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去年1-11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完成增加值272.43亿元,增长21.55%,为近9年来最高增速;累计完成现价产值1019.88亿元,增长29.71%;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达到102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5.94亿元,分别增长25%、46.56%。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95亿元,实现利润50亿元,分别增长20%、40%。二是工业投入增势强劲,增幅列全省首位。去年1-11月,全市工业投入完成工作量210.69亿元,增长117.43%,增幅列全省首位,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年180亿元的加压指标,工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2.41%;投资10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工作量117.26亿元,增长194.4%,全年预计可竣工投产282个,当年竣工率45%,比全市工业点评会提出的竣工率40%的目标高出5个百分点。到11月底,全市重点跟踪的100个2000万元以上项目已全部开工,竣工59项,竣工率59%,高出要求9个百分点。全市在手的37个超亿元工业项目已开工实施31项,其中7个项目已竣工投产或基本完成。年争取到的6个国债项目全部开工。预计全年可完成工业投入230亿元,增长127.5%。三是科技创新成绩喜人,多项工作省内领先。市本级和六县(市)两区全部通过科技部科技进步考核,首次实现全市满堂红。科技计划项目有了新的提高,实现了我市在国家"863"、"973"计划重大专项立项上零的突破,争取省级以上科技计划立项和经费扶持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加快,新增国家重点新产品29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69个、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4家。南通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被科技部命名为先进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信息化300工程和制造业信息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8家。产学研结合成效显著,签订科技合作项目成倍增长。四是工业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大企业改革取得突破。国有资本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和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大而盈、大而难"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合纤厂、冶厂、汽锻厂等17家工业企业实施破产;通棉三厂、协宝热电等一批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钢绳集团、宝灵化工、醋酸化工、万达锅炉等4家大企业改革基本到位。市区全年完成工业企业深化改革59家,退出公有资本4.3亿元,置换职工身份2.3万人,全市工业企业改制面已达99.1%,公有股本占比下降14.4个百分点,达到43%。五是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去年,全市共发生各类事故4606起,死亡687人,比前年分别下降3.96%、9.73%,其中,企业职工伤亡事故63起,下降42.73%,死亡35人,与前年持平。全市共发生一次性死亡3人以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5起,死亡22人,分别下降50%、56.86%;工业企业未发生一次性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全市一次性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继续保持零的纪录。

全市工业与科技工作取得这样喜人的发展成绩确实来之不易。回顾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我觉得主要有这样两点值得记取:一是工业经济主体地位更加突出。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双超"目标和工业提速增效的要求,把工业经济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实施"以工兴市"第一方略,千方百计保持工业经济的强劲增长势头。为抗击"非典",及早部署"两线作战",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为全面落实"双超"任务,工业战线同志负重奋进,三次调高标杆,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由年初的13%调高到18%。为切实推动工业经济大提速,我们先后制订出台了6个政策性文件,建立了全市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季度分析制度和分阶段组织召开的专题推进会议制度,各级凝心聚力促发展热情进一步高涨。二是各地、各有关部门服务工业经济主题更加鲜明。各级政府以服务经济、服务项目、服务工业投资主体为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拓宽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将招商引资作为一项全局性工作来抓,咬住沿江开发、江海联动重大机遇不放,加强开发区、园区建设,全方位构筑成本"洼地",成立招商局,为招商引资服务;以项目为中心,全方位跟踪服务,扫除项目障碍,拉动了工业投入全面增长。把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作,增强企业活力和产业竞争力。积极协调生产要素,全力化解电力、运输、资金、原材料等要素瓶颈制约,保证工业企业正常生产。在各级政府统一领导下,经贸、科技和各相关部门既结合职能分工、履行职责,又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形成了齐心协力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在看到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不足与差距。主要有:一是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指标虽然实现了高增长,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我市重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国内快速增长的汽车、钢铁、电子信息等产业,在我市占比很小,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更少。三是我市投入虽然实现高增长,但工业投资还存在规模不够大、大项目不够多、对经济有效增长拉动力不够强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要引起足够重视,在部署今年工业与科技工作时予以充分考虑。

总的看,2003年遇到的困难比预想的多,取得的成绩比预期的好。所有这些,是全市工业、科技战线及相关部门认真贯彻党的大及其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的结果。在这里,我谨代表市政府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工业、科技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向今天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表示热烈的祝贺!希望你们再接再厉,争取更大的成绩。

二、认真分析形势,正确把握今年工作重点

当前,我市正处在经济跨越发展的起飞阶段,做好今年的工业与科技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是宏观经济环境总体良好。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出现了较快的增长态势,美国经济明显好转,日本经济温和复苏,欧盟经济走出低谷。据世界权威机构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增长4%、世界贸易增长5%以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态势仍在加速,我市利用外资强劲增长的势头有望继续保持。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在总体上继续保持连续性、稳定性,特别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届三中全会精神,将极大地改善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为各项工作增添强大活力。二是区域经济发展蓄积了良好基础。市委确定的一条基本思路、四项工作方针、六大工作重点和"八个第一"的战略举措,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并将继续对南通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双超"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南通经济发展进入了高速增长的起飞平台。第二次产业已占GDP的半壁江山,经济结构的优化将加速推动工业化进程。固定资产翻番式跃升,为跨越发展集聚了更为强劲的拉动力。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号角已经吹响,体制创新的优势为跨越发展增添了充满活力的内生力量。4个县(市)步入全国基本竞争力百强行列,县域经济的勃勃生机开始迸发。濒江临海、靠近上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开始显现。全市上下政通人和、心齐气顺,凝心聚力、团结拼搏,攀高争先、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和昂扬的精神风貌,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创造了最佳的环境。三是不利因素需要高度重视。经济形势总体向好的同时,今年我市工业与科技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表现为:电力、煤炭、燃油、运输等部分生产要素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钢材、棉花等原材料价格上扬;国家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调整国债投资结构,企业直接融资和争取国债支持更加困难;出口退税政策调整,我市传统的纺织服装、一般机电产品出口难度加大;国家用地计划管理趋严,土地资源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将进一步突出。面对大好的发展机遇和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们必须认清形势,振奋精神,肩负起经济起飞的历史使命,为工业经济再提速而努力拼搏。

今年工业与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大和届三中全会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实施"以工兴市"第一方略,以科技为先导,猛攻投入,决胜改革,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全面实现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争当江北"两个率先"排头兵提供强有力支撑。

今年全市工业与科技工作主要奋斗目标是: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确保增长19%,力争接近和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工业在GDP中占比提高1.5-2个百分点;2、工业投入确保完成330亿元,力争37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投入同比增长60%,工业投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60%以上,技术装备投资占工业投入的60%以上;3、重点跟踪的100个2000万元以上项目竣工率达60%,全力推进80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4、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6%,销售收入增长18%以上,实现利润增长10%,新产品利润率提高2个百分点;5、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增加1.5个百分点,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5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1.5个百分点,专利申请数1200件以上,专利授权数550件以上;6、2000万元以上增长点企业净增销售收入100亿元。

围绕跨越发展的要求和奋斗目标的实现,重点抓好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扩大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扩大工业经济总量,迅速提高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主要任务,也是争当江北"排头兵"的题中之义。必须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能力,全力确保跨越式目标实现。

深入开展"对标找差距"活动,提升工作标杆。目标是方向,目标是动力。回顾去年的工作,我们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发挥目标的导向、激励作用,坚持高点定位求发展,以"拼命跳、够得到"的高目标,增加工作的压力和动力,提升各方面的工作标准和要求。今年提出工业增加值增幅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标,相应地、如皋、海门、港闸区、开发区要增长24%以上,海安、启东、崇川区要增长22%以上,如东要增长20%以上,这是一个高定位的目标,也是超常规的目标。要确保高定位目标的实现,工业投入是关键。今年全市工业投入要力争完成370亿元,相应地、海门力争分别完成60-70亿元,启东、如皋力争分别完成45-50亿元,海安、如东、市开发区力争分别完成30-35亿元,港闸区力争完成20-25亿元,崇川区力争完成15-20亿元。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分解落实,坚持能快则快,在苏中、在全省、在更大范围内找标兵,定时限,立志赶超,目标一定能够实现。深入开展对标找差距活动,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一种比学赶超、跨越发展的浓烈氛围,以赶超对象为参照,提升经济发展标杆。全市工业要赶超常州。去年1-11月,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比常州少380.67亿元、60.47亿元,各占常州的72.8%、81.8%,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低于常州近1个百分点。表明我市与常州的差距仍在加大,工业经济融入苏南的压力仍然很重。我们必须争取更快的速度,只有这样,差距才可能缩小,才能最终实现赶超。县域经济在全市地位举足轻重,各县(市)、区要树立与强者争高低、与勇者过高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争创第一的雄心壮志,广泛开展"苏中比领先、长三角比快慢、百强县中比发展"的对标找差距活动,力争到2007年各地工业经济在苏中全面领先,整体跨过长江,融入苏南。经过1-2年的努力,、海门、启东要超丹阳,如皋、海安、如东要超泰兴;到2007年,、海门、启东要赶上太仓,如皋、海安、如东要赶上江都。崇川区、港闸区、市开发区也要找准目标,分别赶超常州天宁区、我市崇川区、温州开发区。要全面与对手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差距和薄弱环节,制订切实可行的赶超计划,落实赶超措施,加快发展步伐。

加强生产要素调控,确保工业经济稳定增长。随着经济全面升温,要素紧缺将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帮助企业解决要素瓶颈制约为重点服务内容,下大力气抓生产要素的组织、协调与调度,早作准备,早抓落实,早备货源,争取主动。要努力缓解资金紧张矛盾。积极应对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继续大力开展重点企业银企合作,组织企业参加省、市银企洽谈会2-3次,保证资金优先向重点企业和增长点企业倾斜。继续安排市级扭亏增盈贴息资金,改进贴息贷款管理办法。推行营销人员货款回笼终身追索制度和风险抵押制度,杜绝资金暗流和体外循环。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强内部资金管理,大力压缩两项资金不合理占用,提高资金营运效率。要强化电力、运输要素协调。针对工业用电趋紧的实际情况,实行峰期供用电管理办法,合理避峰、错峰,科学限电、让电,保证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的生产用电。加强电网建设和运行管理,确保电力正常、安全输出。注重交通运输区域调度,做好压力较大的长江航道南通段的清障保航工作,优先保证华能、天生港电厂等的电力燃煤运输需要,做好公路、新长铁路交通道口管理和运输协调,保证重点企业生产经营物畅其流。

(二)完善规划,整合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

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合理利用我市优势资源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需要。要抓住工业向园区、开发区集聚这个关键,完善规划,整合资源,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

抓好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产业空间布局规划是指导工业经济发展的蓝图,也是推进工业化首先要抓好的一个重要环节。省委李书记去年在南通考察时强调指出,南通江海开发和工业布局要搞好长远规划。因此,今年要把优化我市产业空间布局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全力加以推进。争取上半年完成高水准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下半年动员组织实施,迅速拉开南通工业大发展的框架。一是明确产业定位。充分进行调查研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沿江开发规划,全市一盘棋,在区域空间内对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进行科学定位。原则上每个特定的空间确定一个重点发展产业,在主攻发展产业的同时,着力延伸上下游产业、拓宽中间生产加工业。沿江沿海以发展能源电力、船舶修造、精细化工、钢铁冶金、生物医药等重化工业为主,城市纵深工业区以发展现代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精密机械、食品加工等具有都市型特点的工业为主。二是政策驱动,启动市区工业布局调整。根据产业空间定位,从整体上和战略上调整现有工业布局,加快城市核心区工业有序地向外转移。以现有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主体,以重点乡镇工业园区为辅翼,使符合条件的企业向配套完善的特色工业园区优先搬迁、集中。市区工业布局调整重点要搬迁改造一批污染企业、淘汰退出一批劣势企业、发展一批都市型"无烟工厂"。根据企业搬迁改造中将会遇到的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土地、税收、财税分成、能源配置等企业、县(市)区、乡镇村组普遍关注的配套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三是为工业发展预留空间。产业空间布局要充分考虑远景发展要求,为工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弹性空间,适应资金流入和产业转移的需要,特别要为大的招商引资项目落户提供支持。用工业化聚集人气,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整合园区,集约发展。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合理划分园区功能,组织推进工业布局调整。一是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在园区功能定位上,要注意培养特色,有利于产业集聚和块状经济的形成。园区布局要与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以建设现代化新功能区为标准,以园区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加快完善园区功能,互促共进。二是实施园区整合。在明确园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针对部分园区载体小、多而散、功能单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现状,一手抓园区扩域,一手抓园区整合。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针对性地进行整合重组,该撤销的撤销,能连片的连片。对改变土地用途、不符合总体规划、占用耕地严重、没有工业项目的工业小区予以撤销。以强并弱,扶强扶优,对区域相邻、功能相似的工业小区予以合并,实行一区多园,走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发展的路子建设园区。三是提高投资强度。坚持集约用地,实行土地资源整体开发、集约经营,做到规划定方向,项目定土地,投入定面积,把好投资密度和土地产出关,提高工业园区内的土地使用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继续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产业承载力。基础设施建设是园区建设和发展的第一环节。要坚持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适度超前、加快建设的原则,积极探索园区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及标准厂房的市场化开发运作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参与园区开发和经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千方百计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以园区"八通一平"为目标,加快园区道路、供电、给排水、供热、供气(汽)、通讯以及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入区企业的生产、生活需要。

(三)把民营经济作为"以工兴市"重要增长点来抓。

民营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民营经济是贯彻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决策部署,围绕打造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目标,推动全市民营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为工业经济再提速注入活力。

在丝毫不放松外资、国资、银资投入工业的同时,更加注重民资的投入。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为主线,抢抓发展机遇,构筑资金流不断涌入的"洼地",吸引民资、外资、国资、银资大积聚,强势推进工业投入持续跃升,蓄积工业大发展的高能量。要以利用外资为龙头,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大项目。要加强与国家国资委的联系,争取189家中央特大型国有重点企业直接投资我市。随着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民营资本已经成为一支增长最快、机制最活、活力最强的有生力量,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招商引资热情空前高涨的经济发展格局中,谁能撬动民资的车轮,更多地吸引民资的投入,谁就能赢得发展的动力和先机。我们要努力营造"崇尚财富、创业至上"的浓厚社会氛围,激发人民群众的创业热情,引导民间资金由银行存款向产业资本转变。

要拓展和通畅民资对工业项目的投资渠道,鼓励市内外社会资金投入各类工业项目。要有组织地引导市场输出,以外设市场带动工业发展,依靠外设市场提升产业和产品知名度,吸引外地客商来通投资办工厂。要借鉴招商引资"撑杆跳"的成功经验,拓宽招商领域,创新招商形式,组织赴上海、广东、浙江、苏南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招揽市外民商,着力吸引国内500强民营企业来通投资,兴办大项目。

加快培育区域特色,构筑产业集群优势。突出特色,壮大规模,鼓励民营企业延伸产业链,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努力形成独具特色的产业体系和企业群体,增强整体竞争力。以现有民营工业为基础,建设以家纺、色织、机电、钢丝绳、电子材料、水产品、IT、化工为主产品的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即以三星、川港、姜灶、家宝园区为核心的家纺用品产业集群,以先锋、观音山、小海、新开、岔河园区为核心的色织布产业集群,以天汾、柴湾、英田、东源、海安园区为核心的机电产业集群,以竹行、张芝山园区为核心的钢丝绳产业集群,以平潮、中天、通光园区为核心的电子材料产业集群,以吕四、环港园区为核心的水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中联科技为骨干的电子产业集群,以惠丰、北新园区为骨干的化工产业集群。在建成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强极核,培育特色板块经济,形成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共同发展。

扶强扶大,培养民营经济"单打冠军"。认真研究扶大扶强的政策,对运行质量好、扩张能力强的民营企业,对成长性好、爆发力强的民营科技型企业,对出口量大、具有一定国际经营能力的外向型民营企业,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力强的新上民营大项目,在资金、用地、技术、人才、服务等方面实行重点倾斜,促进民营经济在做大做强上尽快取得突破。各县(市)、区要排出一批销售上规模的大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引导民营企业实施资本经营战略,借助资本市场提升经营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各地要扶持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产上规模的民营企业规范改制,多渠道争取上市,从证券市场获取大量资本。引导民营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以多种方式广泛集聚货币资本、实物资本、技术资本、人力资本,以有限的企业资本控制更多的社会资本,迅速把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

深化改革,为民营经济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对照"两退一大"工作目标,坚持"增量式改革、开放式改革、市场化运作",围绕"两置换一保障",实现公有资本退出基本到位、企业改制全部到位,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为民营经济发展腾出空间。一是继续集中力量攻坚,确保"大而盈"、"大而难"企业改制任务顺利完成。在人力投入上,要继续从市有关部门和单位抽调精干力量,充实改革一线。着眼于引进战略投资者,抓住企业大分化、大重组和国际资本、产业加速向长三角转移的大好机遇,吸引和选择具有技术、管理、资金优势,能带来增量投入、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大公司、知名企业参与大企业改制重组,通过合资合作和强强联合,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采取切实措施,全面完成中小企业改制。通过退出一批、重组一批、淘汰一批,完成天字味精、自行车厂、造纸厂、无线电器材厂、华翔箱包厂等37家中小企业的改制扫尾工作。三是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产权流转机制,大力推进企业资产重组。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建立产权交易中心、专业交易市场和小型交易所相互配套的产权交易机构,构筑产权流转顺畅和交易自由的平台。运用拍卖收购等方式,配合全市产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引导,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通过贸易洽谈会、投资说明会、集中招商引资会等载体打通外资、民资进入各类产权领域的通道,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聚,推动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四)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双倍增"计划,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高新技术产业化是新型工业化的最主要特征。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双倍增"计划是我市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技术进步、实行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速度、质量、效益与结构相统一的现实选择,是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体现。要充分认识实施高新技术"双倍增"计划的重要意义,倾注精力、财力和物力,加快四个步伐。

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工业投入要从关注投量转到投量、投效并举上来,既要多投,更要多产。要紧紧围绕总量力争370亿元和"三个60%"的要求,以增值税政策调整为契机,加大设备投入,做到增加设备投资、增加产能与增加投入总量并重,狠抓项目开工与狠抓项目竣工产出并重,抓亿元项目与抓有比较优势的项目并重。重点推进产业突破性的项目、重大国资项目、投资超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及单位土地投资密度大的项目。根据我市产业结构现状和历史经验,目前工业项目投入产出比平均在1:1.8左右,对照这一标准,各县(市)区、各控股公司都要认真排出一批年内的竣工项目和产出项目,进行重点跟踪。

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步伐。继续大力实施信息化300工程和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把改造提升我市传统产业作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提升纺织服装、机械电子、化工医药、船舶制造等传统行业信息化管理和装备制造水平。要大力运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构筑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研发、生产平台,加快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同时,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步伐。要认真实施产学研"121工程"。巩固和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及上海有关高校的联系和合作,按照"优势互补、讲求实效"的原则,重点加强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及环保产业等领域的广泛合作。要继续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卓有成效的产学研活动,为企业搭建平台,促进项目、技术、资金的有效对接。要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业高起点、高标准建立和完善研发机构,强化核心技术的自主开发,努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群。加大已建的37家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努力提升研发水平,从本地企业的生产实际中找课题,推动具有市场前景的重大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我市企业、产业的发展提供源动力。各级工业和科技部门要加快关键平台的建设,为企业提供网上交易、形象设计、产品包装、计量测试方面的共用技术平台,以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降低企业成本。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一是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结合我市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需求,本着服务于科技创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的原则,坚持政府主导,鼓励多元投入,培育和发展软件园、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各种类型的科技孵化器。经过2-3年努力,再建综合性、专业性孵化器10家,新增孵化场地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在孵企业300家以上,累计毕业企业150家以上。培育出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拥有市场发展前景和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省级以上开发区都要开辟科技园,加快建设综合性或专业性孵化器,吸纳民营科技企业入园发展。鼓励高校院所、大型企业参与科技孵化器建设。市政府将设立南通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启动资金,制定出台有关政策措施,为孵化器及在孵企业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各地也要研究制订相关配套政策,支持科技孵化器的发展。二是加强科技计划的集成支持。帮助指导企业积极申报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争取得到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的立项和科技经费的使用,要重点用于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提高科技资金的集中度,集中力量支持一批为南通经济发展起重大带动和促进作用的重点科技项目和高新技术企业。三是加快以促进知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为目标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按照业务特色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信息化、机制市场化的要求,规范科技中介服务市场,提高服务水平。加快培育一批具备专业特色、市场信誉高的骨干咨询企业,通过体制创新、竞争上岗、绩效挂钩等措施,抓好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情报所的建设,加快形成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服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为全市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型企业提供全方位、宽领域、多功能、综合性的科技创新服务。同时,要强化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实现与全国各大技术市场、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信息互通,构筑"技术信息与网上交易平台",完善国内科技成果库,建立专利信息库,为企业提供丰富的科技成果和专利信息。

(五)突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总量同工业、科技发展目标相适应。

实施"以工兴市"战略,加速南通工业化进程,人才是关键。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建立强大的经济管理干部队伍、企业家队伍、专业技术工人队伍和专家队伍为目标,切实把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为全市工业、科技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明确重点,探索培养人才的新方法。要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基础人才队伍的有利条件,分类分层次开展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要拓宽培养、培训渠道,利用企业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建立固定的培训基地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定向培训。要将企业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即将应用的高新技术、力量薄弱的关键岗位,作为培训的重点,让学员带着课题学,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进行联合攻关,学成后迅速实施成果转化。要有计划地组织企业家培训。分期分批组织民营企业家出国考察,引导他们拓宽视野,激发创大业的激情。要开展"学习型企业家"评选、表彰、宣传活动,鼓励企业家赴清华、北大、复旦等著名高校深造,结交大老板、接触大资本,启发大思路。通过参观考察和学习培训,造就一批决策思维全球化、措施切合本地化的高水平企业家。在通高校要面向本地企业,为企业服务,和国内知名高校联姻,开设与我市支柱产业联系紧密的对口专业,为企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蓝领工人"。

面向市场,建立吸引人才的新机制。人才队伍建设,核心在政策,关键在机制。要建立政策导向机制,消除人才"引、用、培"等环节的政策障碍,形成以政策推动制度创新,以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人才新机制。要完善人才配置机制,打破部门、单位壁垒,允许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自由流通,让各类人才在工业领域找到施展才华的合适位置,让急需人才的产业、企业吸聚更多市场公认的企业家和经营管理人才,业绩公认的专业技术人才。要健全协调配合机制,工业、科技主管部门与劳动、人事等部门间建立一种协调一致、统筹兼顾的工作机制,在市场调节的前提下,发挥应有的调控职能,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能够执行到位、落实到位。

营造环境,搭建使用人才的新舞台。吸引人才的目的是使用人才,决定人才去留的主要因素则在于能否为人才提供并不断创造良好的事业发展空间。一是造氛围。要加大对知识、人才的舆论宣传力度,广泛形成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建载体。结合招商引资、建设工业园区,积极探索经营人才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载体的建设,提供优惠政策,完善配套设施,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搭建广阔舞台,形成业兴才聚、经济繁荣的可喜局面。三是重投入。在高层次急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上要舍得"花重金",对关键技术课题和重点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人员要舍得"下本钱"。

开明开放,创造激励人才的新举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才已成为国家与区域竞争的焦点。应对日趋白热化的人才竞争,必须要有高人一筹的创新举措,开明开放的留人手段,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在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同时,要建立和完善有效激励机制,大力改革分配制度,以业绩论英雄,按贡献取报酬,真正使一流的人才、一流的贡献,获得一流的报酬,充分体现知识的价值、劳动的价值和人才的价值。在激励形式上,大胆探索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新机制,逐步实现分配形式多元化。对取得绩效的各类人才,在考核评价的基础上,实行事业激励或加薪、期权、现金奖励;按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试行并探索知识入股、技术入股等分配形式,吸引优秀人才和关键人才,从而把他们的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紧捆在一起。同时还要给名分,对部分具有真才实学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晋升职称;对在本职岗位上有突出成绩的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要给荣誉,提高知名度。

三、努力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加速工业化进程提供良好的环境

今年工业与科技工作的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狠抓落实。应该看到,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我国已经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我们熟悉的一些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工作思路必须调整,方法必须创新。

(一)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工业占GDP比重达45%,科技对新型工业化的影响深远,第一方略与第一生产力对全市经济发展大局举足轻重。实现全市跨越发展目标,工业与科技战线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充分认识自己肩负的重任,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咬定目标,狠抓落实,确保完成各项任务。

(二)切实提高为企业服务的水平。企业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工业企业是"以工兴市"的主战场。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各级政府对市场主体的管制逐步放宽,政府职能进一步向宏观调控、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转变。能否搞好服务,关系到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关系到跨越式目标实现。一是跟踪项目服务要更到位。要以项目为重点,对投资总量上规模、技术水平上档次、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项目实施重点跟踪。对项目的前期准备、立项审批、开工建设、生产经营、市场开拓、人才引进进行全程服务,确保意向项目快立项,批准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建设,投产项目快达效。二是搭建平台服务要更有效。要通过举办洽谈会、恳谈会、推介会,组织参加博览会、展示会等活动,为企业搭戏台、建桥梁、织纽带。三是提供基础服务要更扎实。要加强宏观政策和经济形势的研究,为企业提供政策、信息、策略咨询。加强统计、预警体系建设,夯实工作基础。要发挥规划和产业政策对行业健康发展的导向作用,建立完善行业信息制度,加强调控和引导。四是部门联动服务要更协调。工业与科技工作涉及面广,急事、难事、大事多,需要方方面面的协作配合。各级政府要上下联动,加强领导,做好协调工作。经贸、科技部门要发挥主体职能作用,统筹安排,主动沟通,与有关部门密切协同,共同推进全市工业与科技工作跨越式发展。要积极引导、鼓励、发展各类商会、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信息引导、行业自律、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三)增强加快发展的动力。要建立健全加快发展的动力机制,为工业与科技的长足发展提供不竭动力。要强化考核奖惩机制。完善目标考核管理办法,推行工业与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层层分解任务,一级一级落实责任。要对全市工业与科技工作目标进行再分解、再细化,明确序时进度,任务分解到部门,责任落实到人头。要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加强工作督查,对不符合进度要求的要重点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典型问题要及时解剖,采取有效措施,推动任务顺利完成。要加强目标责任考核,重点考核工业投入、产值、增加值、重点项目开工、竣工及工业技术进步贡献率,对考核先进的单位及负责人要加大奖励力度,对后进单位也要予以鞭策。要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对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实行一月一通报、一季一分析、半年一小结。要分阶段对各地、各部门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排名,并在媒体上公布。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现场推进会,通过听情况、看现场,迅速掀起比学赶超的热潮,营造加快发展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