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交叉原因合并协调区别联系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的交叉重复已成为普遍。笔者以四所高校中的会计专业正在使用的会计系列相关教材为样本对此进行比较,这四所院校分别是厦门大学、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比较的结果如下: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可能交叉的内容包括:变动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日常业务预算、差异的、批量;而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可能重复的内容有:资金需要量的预测、资金时间价值、投资决策评价指标、经济批量、销售预测、利润预测、预算、资本成本的计量、经营杠杆。从总体来看,三门课程的重复几乎覆盖了管理会计的所有内容,管理会计是交叉重复的核心。这种状况不仅极大地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而且对会计专业的学科建设与也产生了不利。本文拟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思路。
一、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内容交叉的原因
1.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内容交叉的原因
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并非同时产生,成本会计的产生先于管理会计。十九世纪末,随着英国革命的完成,规模的逐渐扩大,由此导致了经营者对生产成本的重视。会计人员将成本计算与财务会计逐步结合起来,形成了记录型的成本会计。
二十世纪初,受泰罗管理思想的影响,在会计领域出现了标准成本制度,再加之预算编制的出现,使成本会计的工作重点由核算转为控制,成本会计成为独立的学科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离不开标准成本与预算的实施,这标志着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的原始雏形的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明显国际化。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成本会计不断吸取运筹学、系统工程、行为科学和管等的最新成就,使其内容不断完善,出现了成本的预测和决策、责任成本的核算等,从而形成了以成本核算为基础,重在管理的经营型成本会计。与此同时,管理会计在成本会计发展的基础上,也在不断与科学管理的最新成就相融合,成为一门以预测为基础、以决策为重心、注重内部控制的综合性边缘学科。
近一、二十年来,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成果引入企业,与其相适应的会计概念和(如适时生产系统、作业成本法、全面质量管理、战略管理会计和战略成本会计等)应运而生,这些方法的出现一方面表现为成本管理系统的拓展,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企业内部控制方法的变革,从而使成本会计和管理会计的领域与内容更趋同一。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密不可分。管理会计自产生之日起就与成本会计存在天然的“血缘”关系,其发展的过程也标志着成本会计的发展,虽然管理会计侧重于内部管理,而成本会计侧重于内部控制,但管理会计要进行内部管理离不开内部控制,由此造成了当今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界限的模糊,反映到教材上则是内容的重复。
2.相同的研究对象导致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交叉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均以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为研究对象,其具体范畴涵盖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并且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相同的内容,采用相同的方法,由此导致的交叉重复无法避免。
3.工作者不断使本研究领域扩展,导致三门学科内容交叉
在学科建设中,理论工作者不断拓展各自的研究领域,从而使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三科职能不断扩大。目前成本会计已不再是单单为财务会计而进行的产品成本核算,它已扩展到利用不同的成本信息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包括成本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随着新制造环境的出现,一些现代化的成本管理观念,如目标成本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价值链分析、作业成本法等也成为成本会计人员必须研究的领域;与此同时,管理会计理论工作者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目的,也在不断地扩展其研究领域,把触角伸到成本会计的各个部分,造成了其内容与成本会计的重叠。另外财务管理以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为目的,其工作环节不仅包括财务的预测、决策、规划,同时还包括财务的控制、分析及考评。显然三科的部分职能明显一致,由此导致的教材内容重复在所难免。
二、管理、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交叉的解决对策
1.出台教材编写大纲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教材重复交叉的,笔者认为必须成立由会计学会或财政部或部或三家联合牵头组织的会计系列教材编写大纲小组,并对大纲内容进行商议。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在于:(1)各院校教材的基本结构不规范,内容不统一,而且稳定性差。(2)各院校均拥有德高望重的会计先驱者,他们对本校系列教材的内容、结构很大,这种影响应避免。(3)要求各院校按照统一大纲编写教材,可使教材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保持每个学校的特色。(4)按照统一大纲编写教材,可使各院校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利于教师对相关内容的深入,而且也利于对学生具有较宽知识面的培养以及知识的融会贯通。
组织教材大纲编写组的成员应由不同院校的会计学术带头人构成。大纲应明确界定各科范围,总的编写原则应为:(l)力求保持各门学科的体系完整;(2)避免交叉重复;(3)反映会计各学科中稳定、共性和未来方向的内容。
2.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合并
为避免交叉重复,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应合并,将其称为成本管理会计。二者的合并有其必然性:(1)如前所述,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从其发展来看,两者密不可分,骨肉相连,不能割裂。(2)管理会计以成本会计为基础。虽然发展中的管理会计拓宽了原有成本会计的预测、决策等职能范畴,具有更广阔的领域,但它研究的基础设有改变。管理会计必须利用成本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决策和规划,如果缺乏成本会计作基础,管理会计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为空中楼阁而无法存在。(3)无论从我国还是从西方来看,界对于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界限是模糊的,尤其在西方人的观念中,成本会计与管理会计同质。如美国著名的斯坦福商学院会计界权威教授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成本会计也常被称为‘管理会计’。”
3.成本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交叉内容的协调
(一)培养目标设置上的缺陷
培养目标是现代教育的定向标准,是选择教学内容,设计课程体系,采用教学方法直至确定教育制度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高校专业指导目录中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不够明确,人才模式定位也不够准确,存在以下缺陷:1.目标设置过于笼统,不便于分层掌握和操作。2.不利于学生树立合理择业观念。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使学生误以为自己经过四年大学学习,就是高级专门人才。选择职业“就高不就低”,使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状态不合理。3.将素质教育目标与专业技术目标相混同。大学是一种素质教育、通才教育,而非职业或成人教育。4.不利于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尽管我国已向市场经济转轨,但培养目标错位,导致教育观念落后,教师素质得不到快速提高。授课内容,不能结合我国企业改革实际,培养出的学生理论水平不高,应用能力更差。
(二)课程体系设计上的缺陷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根据不同环境、条件,寻求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判断进而做出决策的复杂工作,具有较强的应变性。它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其他知识与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对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地理与自然状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以及某些文学、艺术知识的了解,品德与修养,人际沟通与交往的能力等。涉及上述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在课程设置上明显不足。
1.重技术教育,轻素质教育,忽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比例失调,很少有开设“职业责任”之类的课程。2.主干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课程设置缺乏整体规划。3.重实务类课程,轻理论类课程。本科教育是奠定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阶段。要求学生掌握财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较宽的相关专业知识,而基础课相对薄弱,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4.不同层次教学内容衔接差,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抑制了学生的潜能。高校选用教材未能区别本科生与夜校,与研究生的层次;教学方法上是满堂灌”;教学手段上较少用电子化教学设备。这些都抑制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
(三)专业课程间内容交叉重复问题突出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均设置会计课程,恰恰财务管理与某些会计课程如管理会计、成本会计从内容到方法体系存在着边界交叉和内容重复现象。这种局面不利于财务管理学科体系的优化,导致资源浪费,给教学带来困难。降低学生的专业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培养模式上过于呆板划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例如,在教学管理上没有将规定性与选择性有机地结合,学分制只是学时制的翻版;在教学方法上,教学内容与现实经济生活脱节,文理知识互不兼容,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极少采用;在教学手段上,仍是“黑板加粉笔”,计算机辅助教学及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十分有限。
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上述问题,严重制约了该专业的发展,深入系统地研究该专业的改革问题是我们作为财务专业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基于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的财务管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构想
(一)确立科学的财务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财务管理本科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反映本科教育特点、适应新形势对财务管理人才的要求。为此,财务管理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培养具有优良品质和素质、广博和精深知识结构及全方位能力结构,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应具备三个特点:其一,提倡全面素质教育;其二,在就业导向上提倡实务工作、教学、科研三者兼顾;其三,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注重培养高级财务管理专门人才。
(二)正确界定财务管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合理设计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1.财务管理与经济学的关系。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表现为财务经济学,属于微观经济学范畴。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对社会再生产过程客观存在的资本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综合性管理。2.财务管理与会计学的关系。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筹资、投资、收益分配等财务活动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会计是对资金运动为主的经济活动所进行的信息管理。财务管理是一种资本运作活动,会计是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3.财务管理与管理学的关系。财务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是现代企业管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财务管理作为一门学科,表现为企业财务管理学,属于管理学的一个分支。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本进行配置和利用的资本运作活动。4.财务管理与财政学的关系。财务管理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微观价值管理,而财政学是在国家财政体系中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宏观价值管理,财务管理是价值管理中的基础环节。5.明确界定: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的内容。财务管理课程是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将财务管理分为初级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三门课,这在各高校基本已形成共识。但是,如何界定这三门课的具体内容,还是没有定论。有关这三门课的教材很少,即使有些学校出了教材,但在内容上也是各式各样。特别是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内容划分较为模糊,如何既避免相互重复,又要能体现基础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关系,很难把握。笔者认为,这三门课程之间要有承上启下的关系,又要体现财务管理学科的内在逻辑体系,具体表现如下:
(1)初级财务管理是财务管理的入门课,应主要介绍财务管理的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让学生对财务管理这门学科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学习中级财务管理和高级财务管理奠定基础。因此,本课程应包括财务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但不应过于深入和具体,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财务管理概论,阐述财务管理的概念及内容、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财务管理的任务和原则、财务管理体制等。②财务管理环境,介绍企业组织类别、金融市场一般原理、有效市场假说与信息对称性问题、企业税收制度等。
③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详细介绍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及计算,系统讲解单项资产风险与收益、投资组合的风险与收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④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主要阐述财务预测、财务预算、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的基本方法以及这些方法的简单应用。⑤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概括描述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如企业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筹资类型、资金成本、资本结构;投资环境、投资决策的分类、投资决策应考虑的基本因素、现金流量的计算等。
(2)中级财务管理是在初级财务管理基础上,更深入、系统、全面地介绍财务管理的专门知识,为详细地阐述资金运动全过程的管理,即资金筹集管理、资金运用管理、资金分配管理。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有:①资金筹集管理,详细阐述权益资金筹集、长期负债筹资、租赁筹资、流动负债筹资等各种筹资方式的特征、具体操作过程并对不同筹资方式加以比较和评价。②资产管理,系统介绍现金管理、应收账款管理、存货管理的各种方法。③投资评价,系统讲述长期投资决策的基本方法及案例运用,通过计算证券投资价值对证券投资进行评价。④股份公司盈利分配,主要包括:各种股利形式的比较、股利政策、股份分配理论、股票分割与股票回购等内容。
(3)高级财务管理是在初级财务管理和中级财务管理的基础上开设的较高层次的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财务管理学科发展的新动态和新成果,并对财务管理的一些专门问题进行研究。开设本课程的目的主要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眼界。同时,使同学们对财务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有更深的认识。本课程的具体内容应根据形势的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目前情况下,笔者认为高级财务管理应有以下内容:
①资本市场下的财务理论综述,系统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市场条件下的主要财务理论,如有效市场理论、现值分析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学说等;②新形势下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与对策,针对我国企业所面临的新的理财环境的变化,提出财务管理应采取的对策;③财务管理的特殊问题,着重介绍财务管理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如集团公司财务管理、企业购并财务管理、所有者财务、通货膨胀下的财务管理等。
国内学者关于财务管理假设重要性的研究最早开始于二十世纪90年代,主要是在借鉴西方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再结合国内实际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主要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起点论;另一种是非起点论。
最早支持起点论的国内学者是于君(1991)。她认为,建立财务管理假设理论是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的先决条件。者后来的研究者李沪松(1994)、林丽(1997)、宋华(2006)等也都倾向于这种观点。
反对起点论的典型代表是王棣华(1997)。他指出,不应过分高估财务假设的作用。财务假设本身有助于完善财务理论和更好地理解一些财务概念,但是这种影响绝不是决定性的。佟如意(2006)也指出,财务管理假设并不能对其他所有的抽象范畴进行推理,因此不可过分夸大其作用。在查阅众多国内学者对于财务管理假设的研究成果后,我们可以发现,支持起点论的学者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财务管理假设的作用是得到大部分国内学者高度重视的。
二、财务管理假设的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特征导向
林丽(1997)提出财务假设具备三个特征:客观性、动态发展性、适应性,认为财务管理假设应该包括五项:财务主体假设、有效市场假设、资金再投资假设、风险报酬同增假设及持续经营假设。王棣华(2003)认为,财务管理假设要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应该具备四个特征:同一性、贡献性、排中性和独立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财务管理的十个假设:独立理财主体假设、资金增值假设、货币时间价值假设、财务风险与收益相关假设、财务关系假设、利益分配假设、环境文化决定假设、财务可管理假设、财务理性人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
(二)性质导向
李沪松(1994)首先分析了假设的基本性质和整体性质,以此推断出财务假设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财务假设的基本内容:财务主体假设、资金市场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财务风险假设和管理行为假设。佟如意(2005)则认为,财务管理假设所具备的性质,除了陈兴述在《试论财务管理假设》中所提到的客观、普遍、独立、系统、包容、动态,还应该包括:对学科发展的作用必不可少、不能直接自我验证、面临知识更新的挑战。他认为财务管理假设还应该包括:管理行为假设、经济人假设和资源稀缺假设。彭宏超、马广奇(2007)认为财务管理假设具备八个特点,即客观性、普遍性、基础性、独立性、高度概括性、系统性、不能直接自我验证和动态性,其中比较新颖的观点是高度概括性和基础性。进而他们认为财务管理假设包括12 项基本内容:理财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货币时间价值假设、资金增值假设、财务风险与收益相关假设、有效市场假设、成本假设、所得税影响决策假设、现金流量至上假设、财务理性人假设、财务关系假设及财务可管理假设。
(三)原则导向
于君(1991)提出了构建财务假设理论应遵循的三大原则:解释性原则、预见性原则和简单性原则,并提出根据该原则,财务假设应该包括财务主体假设、财务自主假设、财务可控假设、资金市场假设和持续经营假设五大基本假设。郭收库(2006)认为,在构建财务管理假设理论体系时除了应该遵循解释性原则、预见性原则、简明性原则,还应该遵循适量性原则,主张借鉴财务会计假设,财务管理假设只需要四个就可以了。
(四)概念导向
王棣华(1997)认为,财务假设的研究应该从财务的概念和财务假设的概念与本质入手,对财务有不同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财务假设。由此他提出自己的观点,即财务假设应该包括独立理财假设、谋取价值增值假设、财务风险假设、财务关系客观性假设、利益平衡分配假设、财务环境财务文化决定假设及财务可管理假设。王化成(1999)指出,要注意区分假设和一些相关概念(如目标、原则、实际情况等),否则提出的假设就会偏离原有的方向,超出假设的范畴。由此他认为财务管理假设应该包括五个一级假设:理财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资金增值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
(五)其他观点综述
关键词:管理会计;定位;财务会计;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12-0244-02
科学合理地对管理会计进行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与理论意义,有利于准确地把握管理会计本质,合理安排管理会计工作及有助于管理会计人员确定其在经济管理及生产经营中的位置,并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而在管理会计的定位问题上,近几年在我国却出现了诸多争论,例如有的学者认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他们具有融合的基础和需要”(李岩,2004),而另外有的学者则认为财务管理和财务会计之间具有联系,“并使之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的融合”(郭敏、张凤莲,2004)。实际上,这些提法由来已久,而且在实际工作中,管理会计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未能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那么,管理会计究竟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和其他学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笔者试图从目标和内容的角度,来论述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重新审视一下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地位。
1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关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认为,会计目标应该是: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会计的发展形成了两大分支:一是财务会计,二是管理会计。财务会计是以向投资者、债权人和企业外部相关方面提供投资决策、信贷决策和其它经济决策所需要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财务信息为主的一个会计系统;其内容主要含盖了货币资金、应收项目、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流动负债、长期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项目的基本核算,与所得税会计、外币业务、借款费用、或有事项、租赁、债务重组、非货币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与商品期货业务等特殊项目核算,以及三大基本财务报表与其附表(包括年报和中期报告)与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其基本流程是通过对企业基本业务的核算,最后形成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其基本职能是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状况,向公众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财务信息。而管理会计则是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短期、长期的经营和管理决策所需要的信息,承担了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需要的主要职责,其基本内容包括以变动成本法为基础的本量利分析、预测、决策、成本管理、全面预算和责任会计等;除了基本内容外,管理会计还包括增值会计、环境管理会计、战略管理会计、行为会计和国际管理会计等新领域。这些内容都要利用到财务会计或其他学科(例如统计)的核算数据,并反作用于财务会计。因此,笔者认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两大分支,在目标和内容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在会计中也存在着层次上的差异:财务会计处于提供数据和信息的基础地位,而管理会计则处于利用与加工数据和信息的较高层次,对前者的核算具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会计未来的发展是以管理会计为主导的,财务会计必然在会计中处于基础地位。
2 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虽然近些年来,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出现了融合的趋势,有些学者甚至认为以后者来取代前者,但是随着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以管理会计为主导的会计发展阶段即将到来(管理会计理应处于会计的较高层次),其与财务管理的并行不可避免。管理会计的目标和内容在上面已经有所论述,之所以要严格划分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范围,笔者认为还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企业经营管理中要用到内部会计报表,如变动成本法下的收益表、全面预算报表、责任会计报表、产品成本明细表、制造费用明细表、期间费用报表等,这些报表的提供,既不是财务会计的职责,也不是财务管理的义务,而只能由管理会计来提供;另一方面是管理会计的发展出现了两大趋势,都不可能列入财务管理的范畴,一是强调管理会计和作业基础管理的结合,发展了作业基础管理会计,使传统管理会计深入到企业经营活动过程的最基本的微观层次――作业,对企业的作业进行持续地改善;其次是强调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的结合,发展了战略管理会计,使传统管理会计能够满足战略管理的需要,更加明确了战略管理的导向。第三方面,管理会计又拓展出来一个新的前沿领域――人力资本会计。我们知道,战略管理在企业管理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它研究解决企业具有全局性、长期性和根本性的问题,对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起着规划和控制的作用,所以战略管理会计同样具有规划和控制的功能,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直接服务于企业目标,因而以战略管理会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管理会计的目标也从属于企业目标,即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对于财务的目标,笔者见到过许多相关论述,但认为都是财务管理的目标。财务管理的目标主要有三种观点: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即股东财富最大化),其中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观点;就内容而言,财务管理主要包括投资决策、筹资决策和股利决策三项,内容涉及财务报表分析、财务预测与计划、财务估价、投资管理、流动资金管理、筹资管理、股利分配、资本成本与资本结构、企业并购与控制、重整与清算等方面。财务管理过程应以财务会计、统计等所提供的财务数据和信息资料为基础,它们也可能会影响到财务管理措施的选择;而财务管理也会影响到财务会计、统计等的许多方面,例如财务欺诈事件最终在财务会计上得以确认和计量,直至对外披露虚假信息,安然舞弊事件即为佐证。就本质而言,财务管理是“本金投入和收益活动”,本金是各类经济组织为了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垫付的资金,增值性是其一大特征,从而决定了财务管理目标是追求投入资金增值,即企业价值最大化,所以财务管理的目标和企业目标是一致的;另外,财务管理活动只是企业活动的一部分;而且,在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委托关系中,由于经理人与财务人员处于关系的“内部”层次,二者不触及财产权关系,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因而说财务管理目标从属于企业目标。
当然,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还有很多联系,它们都以财务会计等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为主要基础,相互提供所需信息;目前它们都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都具有外向性、全局性和长期性的特征,即立足于企业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革的背景,充分汲取战略管理的基本思想,从更高的角度来进行企业管理会计方面的规划和控制,以及企业财务方面的管理,它们的最终目标一致,都是为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服务的。不过,分别较高层次的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各自具有不同的工作重点,我们应该尽可能划清二者的界限,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管理会计重在向企业管理当局提供经营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为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管理会计实现目标的机制可以描述为:通过企业会计上的严格控制,采取最优的管理办法,充分考虑成本性态和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而财务管理则重在资金管理及其流转,包括资金的短期循环和长期循环,做好财务决策、财务计划和财务控制;财务管理实现目标的机制可以描述为: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取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达到最大。
3 管理会计的定位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管理会计的定位可图示如下:
管理会计的定位可以表述如下:在一个具体的企业中,管理会计应该处在高于财务会计、而与财务管理同等重要的地位;二者均以财务会计、统计等所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为基础,各司其职,彼此实现信息共享,共同为实现企业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发挥各自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汪兴元 ,徐慧萍.财务与会计的区别和联系[J] .财务与会计导刊,2003,(3).
(一)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很多会计工作者的综合素质不高,因此,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拓展,并辅以法律法规的理论学习,能有效提升会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此外,企业的管理层需要综合考虑会计基础的各方面,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将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位职员身上,并将其同绩效考评相结合,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奖惩机制,促进会计基础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加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现阶段,有关会计基础的管理制度并非欠缺,而是数量相当之多。但是,由于有关会计基础的管理制度数量过多,造成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强,缺乏应有的管理效果。会计基础是财务工作的基础内容,对于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加强会计基础管理的执行力度,强化管理手段的有效性。
(三)实现岗位设置的科学化
某些单位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在人员配备上总是不够充分。其实,会计基础工作大都是依靠管理者的重视以及部门之间的配合得以实现。因此,应当对岗位进行科学化的设置,并配备足够的专业化人才,从而强化对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效果。(四)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企业应当以会计管理的现实状况为基础,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指导,将会计基础工作的内容加以完善。该项工作主要涉及到两个部门:基础管理部门和体制管理部门。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涵盖以下几方面:预算管控、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会计基础的综合管理主要包括会计纪律、绩效考核和审计监察等。综合来看,完善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助于促进会计基础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五)规范会计基础管理工作的评价流程
会计基础管理效能的有效发挥,既能够促进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又能够促进会计基础管理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一套系统化的会计基础管理评价流程。一方面,以相关法律法规为标准,以高效性、系统性为原则,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另一方面,将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加以有效的贯彻落实。此外,企业还要开展定期的制度学习活动,就员工的学习状况进行考核,并且对考核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评价。
(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的控制和管理力度
就会计基础管理而言,健全的会计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强化对于会计基础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旨在最大程度地发挥会计的监管作用。因此,应及时找出会计基础管理活动中出现的漏洞和弊端,并将其予以彻底、有效的解决,从而防止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形成损害。要做好这项工作,会计工作者应当身体力行,不断强化和提高自身的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坚决摒弃不当行为,充分发挥会计的监管作用。
二、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