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利率

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利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利率

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第1篇

关键词:Bertrand 模型;Hotelling模型;差异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8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10-0004-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10.01

2012年6月7日,中央银行宣布降息,并且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上限调整至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这是中央银行首次打开存款利率上浮空间,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入实质化的推动阶段。目前,大部分银行主动上浮了1年期及以内期限的存款利率。其中,四大国有银行存款利率上浮力度要低于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绝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甚至将全部期限的利率上浮至区间上限。至此,商业银行存款争夺的“利率战”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我国银行存款市场特征

(一)明显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特征

我国银行存款市场寡头垄断特征明显,四大国有银行的存款占全国存款50%以上。刘蜀曦(2011)对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和华夏银行15家市场份额最大的银行进行了存款的CR4和HHI两个衡量市场集中度指标的测算,得出:2006—2010年存款CR4的平均值为72.41,HHI的平均值为0.1452。根据贝恩的划分标准,我国存款市场属于高度垄断的市场[1]。雷震、彭欢(2009)使用推测变分模型对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的市场结构进行测算,认为我国存贷款市场均为介于完全垄断和寡头垄断之间,且存款市场的竞争低于贷款市场,他的实证研究支持了这一结论[2]。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银行间揽存大战更趋激烈,关系营销、派送礼品、存款返点、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等是主要的竞争手段。

(二)存款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

在存款利率浮动化之前,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相同,存款产品和服务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动力,同质化竞争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存款客户定位同质化。各家银行都集中于大项目大企业,中小微型企业往往被忽视,导致热点市场过度竞争,而某些市场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二是存款产品定位同质化。各商业银行推出的存款产品功能、服务内容相差不明显,不能从目标客户群的具体需求出发,切实为顾客提供便利,缺乏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三是区域定位同质化。各家银行不论规模大小都实施跨区域经营,而且各家商业银行都将经营精力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区域尤其是中心城市,出现了全国性银行向海外发展, 区域性银行向全国及海外发展,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及全国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向城市发展的趋势,盲目追求规模,欠考虑经济效益。

(三)价格竞争面临“囚徒困境”

假设市场上只有银行1和银行2,他们在存款竞争中可采取“提高”或“不提高”利率两种策略。存款市场具有典型的“拔河效应”,当只有一家银行采取“提高”利率的策略,可获得从其他银行分流来的新增存款,意味着更多利润。表1表示两家银行采取不同策略组合下的收益。基于博弈双方都是理性人的假设, 双方都会考虑对方采取的策略对自己收益的影响, 于是都不约而同地采取提高利率作为自己的占优策略, (提高, 提高)成为该博弈模型的惟一纳什均衡。尽管双方采取(不提高, 不提高)的策略带来的收益要大于采取(提高, 提高)策略的收益, 但银行仍然竞相提高存款利率,陷入“囚徒困境”。存款利率不断攀升,将促使银行在资产业务上从事高风险项目,风险积聚的同时利息支出增加,行业利润下降,银行不稳定性增强。

二、商业银行存款定价的博弈模型

(一)商业银行的存款产品和服务无差异——Bertrand模型

Bertrand模型描述了在完全信息下,寡头厂商生产的产品无差异时的价格竞争情况。即假设银行提供的存款产品和服务是同质的、无任何差异,存款市场的需求函数为Q=Q(r), 满足Q’(r)

假设两家银行的存款边际收益率R是相等的。商业银行i的利润函数为?仔i= (R-ri)qi(ri,rj)。在Bertrand模型下,(r1*,r2*)=(R, R)是纳什均衡,即各银行的存款都定价于边际收益率,垄断利润为零。因此,各银行将竞相提高存款利率,直到存款利率等于边际收益率。此时,若继续提高存款利率,则存款利率高于边际收益率,银行将蒙受损失;若降低存款利率,则该家银行存款量为零。

(二)商业银行提供有差异的存款产品和服务——Bertrand模型的拓展

由于品牌、营销、服务质量、广告等原因,银行提供的存款产品与服务是不完全同质的,但又具有一定的替代性,定义一个系数?兹表示银行间存款的替代程度。若?兹接近0,则一家银行存款利率变化对另一家银行存款量影响很小,表明这两种存款存在极大差异;若?兹接近1,则两家银行的存款产品和服务越趋于同质。

假设市场只存在两家银行,即n=2时,

有上述可知,若?兹=1, 两家银行的存款产品和服务无差别,则r1*= r2*=R,?仔1*=?仔2*=0,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这和Bertrand模型结论相同。若00,即随着两家银行存款产品与服务差异的扩大,银行获得的利润就越多。

(三)商业银行存款产品和服务存在空间差异——豪泰林(Hotelling)模型

虽然银行提供的存款产品和服务是同质的,但若存在空间差异,也会对银行存款定价产生影响。假设有银行1和银行2,其提供的存款产品和服务分别位于区间[0,1]的a1和a2处,且a2> a1, 存款者对于存款的偏好h服从[0,1]区间上的均匀分布,即对于[0,1]上任何一点位置没有特殊的偏好。存款者若选择a1,需要支付交通成本t(h-a1)2;若选择a2,需要支付交通成本t(a2-h)2。当h=h*时,存款者偏好在a1处和a2处是无差异的。h*满足:r1-t(h*-a1)2=r2t-(a2-h*)2,从而得到:

存款者对银行1的存款需求为:q1=P(h≤h*)=F(h*)=a+, a即为银行1的稳定存款来源, 表明当两家银行存款利率相同时,存款者对银行1的存款需求; r1-r2称为存款价格优势,竞争强度越大,价格优势对存款量的影响就越大。

存款者对银行2的存款需求为:q2=1-q1=1-a-,1-a银行2的稳定存款来源。

两家银行的利润函数为:

?仔1=(R-r1)(a+),?仔2=(R-r2)(1-a-)

求解利润最大化:=0,=0

得到两家银行的利率反应函数为:

r1R=(r2)=-ata, r2R(r1)=-(1-a)ta

两条反应曲线的交点给出由(a1,a2)出发的子博弈的纳什均衡,称为Bertrand-Nash均衡: r1*=R-(1+a)ta, r2*=R-(2-a)ta。

利润为?仔1*=(1-a)2ta,?仔2*=(2-a)2ta

当a=0时,两家银行存款不存在空间差异,这时有r1*= r2*=R,?仔1*=?仔2*=0,仍然无法获得超额利润, 与Bertrand模型结论相同。

在第一阶段,两家银行可预期到r1*与r2*及?仔1*(a1,a2)和?仔2*(a1,a2),若同时选择位置,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函数。对于银行1来讲,即求解最大化问题:

maxa1?仔1*=(1-a2)ta maxa2?仔2*=(2-a2)ta

可证0即银行2越往右移,利润越大,最优位置为a2=1。即两家银行位于线性城市的两个极端,通过定位于远离其对手的位置,使产品获得差异性,从而获得垄断利润,弱化价格竞争。

相应的均衡利率和利润为:r1*=r2*=R-t;?仔1*=?仔2*=

当t趋于零时,两家银行的存款产品和服务变得无差异,均衡利率趋于R,利润为零,再次与Bertrand模型结论相同。当t越大时,银行间存款产品和服务的空间差异越大,均衡利率越低,利润越高。

三、结论与启示

对于“存款立行”的商业银行来讲,存款的规模和结构制约了银行其他业务的规模和结构,存款是商业银行的根基。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仍处于高位,中央银行降息使商业银行存款竞争更趋于白热化。鉴于存款的不稳定性和存款竞争中的“拔河效应”,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存款竞争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差别化的道路:从传统、单一的银行存款服务, 发展到个性化、多样性、差异化服务, 以较低的成本提供高质量的多功能集合的金融服务,避免陷入“囚徒困境”。

由上可知:>0,产品和服务差异越大,银行获得的利润就越多。差异化战略的优势在于:首先,由于产品具有某种特殊性,提高了某一细分市场顾客的忠实程度,从而使该产品和服务具有很强的进入障碍或因此会导致额外的转换成本支出。当这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时,顾客对价格的敏感程度因为这种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而降低。也就是说银行通过存款产品或服务的差异化,可以增加税收性存款a,同时降低竞争程度,存款的利率敏感性降低,不会因为没有提高利率,从而导致存款流失或流失过多,避免了可能的价格竞争。

银行存款差异化战略可以从产品差异化,市场和区位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入手,具体策略如下。

(一)产品和服务差异化

一是将单一的存款服务不断延伸,由一项存款服务延伸至多项金融服务,不断进行各类金融服务的捆绑组合、开发和创新。例如为储蓄存款客户实行存、贷、汇、信用卡、国际结算、证券交易、缴纳水电话费等一条龙、个性化的综合服务。二是将存款服务在时间和空间延伸,开发数字化的金融产品。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虚拟银行等多样化客户自助终端的建设为客户提供的快捷服务。三是将存款服务层次的不断延伸,根据存款客户信息管理系统,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客户,建立重点存款客户分级管理制度,对存款客户在经营资源投入及管理方式上采取差别服务,甚至制定差别利率和费率。可根据客户存款月均余额、资金变动频率和交易活跃程度等设计不同功能、不同特征的创新型的存款产品,这些存款产品分别是不同的最低余额要求、存款利率、免费交易(包括取款、转账和票据业务等)最高次数和额外交易手续费率的各种组合。客户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存款产品,最大化满足客户的需求,维系客户的忠诚度。

(二)市场定位和区域定位差异化

豪泰林(Hotelling)模型的结论表明: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存在空间差异,则均衡存款利率会低于边际收益率,可获得垄断利润。银行通过合理的市场定位和区域定位,可以拉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空间差异。在这方面运用最成功的就是美国的社区银行。2009年,美国社区银行家协会( ICBA)对美国700多家社区银行进行调研,报告显示:55%的社区银行由于大银行客户转移而新增了存款,只有17%出现下降;57%的社区银行新增个人客户数量的速度增快,47%的社区银行新增公司客户数量明显上升;只有11%的社区银行放贷能力受到金融危机冲击。美国社区银行成功的重要原因是采取了典型的“求异型战略”,即采取了科学的市场细分和准确的市场定位及区域定位。美国社区银行市场定位较低, 主要关注当地的家庭、商人和农民, 侧重于服务当地社区居民、中小企业以及邻近农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它们并不寻求大量客户,不试图发展成为一家大规模的银行,更没有向全国扩容的意向。与全国性的大型银行优先服务大城市大公司大客户相比,美国的社区银行虽然规模小,但是具有较强的地域优势,容易融入所在社区。正是凭借其深厚的信息积累和优良的服务,通过简便的手续和快速的资金周转,深受美国下层社会和中小企业的欢迎。

美国社区银行的差异化战略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借鉴和复制。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 任何一家银行的人力、物力与资金都是有限的, 不可能满足市场所有需求,不要盲目追求规模,更应注重利润。大银行则以大中型企业为目标客户群, 以大中型城市为主要业务区域, 提供规范的批发型服务;中小银行以中小企业、居民个人为目标客户群, 服务于地方经济, 提供个性化的零售服务,通过这种市场补缺和避强竞争的市场定位战略和区域定位战略,弱化竞争。大中小银行形成一种互补之势,扬长避短,将差异性和互补性得到最好的发挥,获得各自的市场势力。

(三)银行形象差异化

银行形象差异化重点是品牌营销管理,形成品牌忠诚度,建立自己的忠诚客户群,是更高层次、综合性的差异化。银行存贷款等产品和服务通过学习极易被模仿,但银行多年的营销活动和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持久积累的印象,一旦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卓著的信誉和优良形象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首先,要根据自身特色,充分考虑顾客需求,确定能带给顾客的核心品牌价值来确立差异性,正确定位品牌。其次,要切实履行品牌承诺,建立恰当的品牌形象和品牌联想,并赋予品牌以服务、技术、产品创新等内涵,重视品牌要素设计,品牌要素互补,做好品牌等级和品牌组合的战略规划。最后,要突出品牌文化营销的理念,综合运用多种营销沟通方式,通过网络营销,公益营销等增加品牌资产。银行品牌是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重要标志,是在同质化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的重要手段。缺乏品牌和文化的差异化,银行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3]。

参考文献:

[1]雷震,彭欢.我国银行业改革与存贷款市场结构分析

——基于推测变分的结构模型[J].管理世界,2009(6).

[2]刘蜀曦.基于市场结构的银行存款利率定价策略研究[J].新金融,2011(11).

[3]肖遂宁.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J].中国金融家,2007(10).

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第2篇

实际上,变相的利率浮动在我国一直存在。多年来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甚至有的国有商业银行都搞过“贴水”存款。

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启动以来的情况说明,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两大冲击,一是农村信用社提高存款利率导致商业银行存款流失,二是商业银行降低贷款利率减少经营收入。不用说,这些影响都是负面的。会加剧银行利率风险

从国际经验来看,有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银行倒闭增加的情况。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近年来一些中小商业银行经营出现了困难,风险较大。利率市场化后,如果不能建立有序的竞争秩序,如果不能建立相应的存款保险体系,如果不能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那么毫无疑问,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亏损倒闭的风险将会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市场利率波动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和分析。应当说,这是进行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的前提条件。

为了防范和化解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倒闭的风险,需要及早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例如建立存款保险体系,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自律性组织的作用来保证有序竞争,严格执行国家已经颁布的限制不正当竞争的法律来约束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为防止利率失控还应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必要的利率管制,如对贷款利率设定下限、对存款利率设定上限等。会促进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

一是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真正做到《商业银行法》规定的“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实行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商业银行依法开展业务,不受任何单位和个人的干涉”。

二是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在对传统业务产品调价的同时,还必须注重新产品的开发。

三是有利于商业银行科学确定经营成本,制定价格,合理配置资金资源,提高效益。

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存款非理性定价行为;偏离度;压力测试;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7(3)-0023-05

一、文献回顾

国外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利率将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基于对远期市场环境判断的不确定,长期利率的变动方向和幅度是难以确定的。麦金农(Mckinnon)从金融深化的角度出发,证明了实际存款利率在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必然的上升。简森(Jansen)进一步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对长期利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他指出在存款利率管制时,金融市场存在着隐含贴息行为,当取消利率管制之后,名义利率必然上升,但实际的存贷款利率却有可能双双下降,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这是因为存贷款利率决策尽管关系紧密,但实质上是相对独立的自变量。萨罗普(Salop)则将企业竞争模型引入银行竞争领域,指出在存款利率限制保护下,商业银行数量会超出市场最优规模,当利率管制取消后,商业银行将面临更多的竞争,同时会增强对过去金融服务不足的行业的支持,风险管理能力强,管理水平较高的银行将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国内对存款利率定价的研究多为定性分析,对存款定价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和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邵伏均、陈彦斌(2014)等学者也指出,存款利率市龌后出现的名义利率价格的上升,以及利率不规则波动幅度和频率的加大和加快,都会提升整个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使商业银行间风险传染可能性增加,要做出预防系统性风险爆发的相关监管安排。王轶昕、程索奥(2015)对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理性分析与现实选择进行了定性总结。魏革军(2004)指出,应理性看待商业银行的非理,这里的非理性不单单有存款利率定价行为,还包括商业银行其他各种经营行为。黄树青等(2014)认为,由于银行业巨大的外部性,对竞争的适度管制并不违背市场化原则并且是必要的,比如可以设定资本金规模、资本充足率等一系列监管指标,指标数值在特定水平之下或者特定区间的银行,存款利率不得超过某一绝对值或者行业平均值(最高值)的若干百分比。

二、存款利率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界定

理论界关于“非理性定价”已经形成共识,即价格脱离决定其价值的基本面因素而主要由经济主体信念决定,均可称为是非理性的。结合理论界定以及我国商业银行的现实表现,我们认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微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非理性定价行为具有如下两个基本特征之一或两者兼具:一是盈利能力下降,表现为“利差”或(和)“息差”收窄,盈利能力持续下降,直至出现利差倒挂、息差趋于0;二是尽管一些机构仍能保持一定的利差或(和)息差,但是不良贷款率持续提高,资产质量持续恶化。

需要指出的是,一般情况下(正常经营情况)大型商业银行非理性定价程度较轻,因为他们自上而下已经建立起完善的存贷款定价以及内部资金转移系统,其总行严格依据利率定价系统对各类型存款进行科学化、精细化定价,分支机构均在总行指导下对各类型存款进行标准化定价;而小微型金融机构,如农信社、村镇银行以及城商行等,则采取的是跟风、攀比的定价策略,其为了稳固存款市场份额或增加资金来源,往往将存款利率定价提高到同业平均水平之上。此次调查中发现,小微型银行存款利率定价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攀比心理”,有47%的被调查法人机构(城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将存款利率“上浮到辖区同业平均上浮幅度”,而只有7%的全国性机构选择这种定价策略。

三、基于偏离度对金融机构存款定价行为进行度量

(一)基于核心金融机构均值计算偏离度(dve1)

1.核心机构的产生机制。这里的“核心机构”指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成员中的一类,是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依据一定规则遴选,通过财务约束、定价能力、定价行为和定价影响等4个方面共15项指标的评估,评选出来的自主定价能力较强、可以引导其他金融机构进行科学理性定价的自律机制成员---核心成员。目前,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核心成员有9家,分别是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

2.基于核心金融机构均值计算偏离度

四、实证检验

(一)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依据前面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非理性定价的界定,我们选择两类因变量:(1)盈利能力指标。我们用存贷款利差作为盈利能力指标的替代变量。(2)道德风险指标。我们用不良贷款率来衡量金融机构存款非理性定价行为带来的高风险信贷行为。

2.解释变量。鉴于本文的研究角度,以上面计算的两种存款利率定价偏离度分别作为解释变量:(1)对核心机构存款利率定价偏离度;(2)对全部机构存款利率偏离度。

(二)数据来源

实证部分所需数据采取调查方式取得。选取2014年1季度-2016年2季度河南省17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面板数据,共有1710个观测值。机构类型涵盖全国性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含农商行)、村镇银行五类。

(三)模型设计

1.偏离度对存贷利差的影响检。考虑到银行个体之间的差异,建立变截距、不变斜率固定效应模型,公式如下所示:

2.偏离度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检验。考虑到不良贷款率具有很大的惯性,即前期不良贷款率会对当期不良贷款具有较强影响,因此,我们建立具有一阶自回归项的变截距、不变斜率固定效应模型,公式如下所示:

(四)实证检验及结论分析

1.模型整体回归结果表明,以偏离度衡量存款定价是否理性具有合理性。回归结果显示,存款利率偏离度对利差具有较强的解释力,模型一、模型二的拟合优度均为61%,说明存款利率偏离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能力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当前存贷款息差仍然为商业银行主要盈利模式的情况下,存款利率偏离度对商业银行保持一定的盈利和持续稳健经营至关重要。因此,实证检验支持了我们选择偏离度作为衡量金融机构定价是否理性的设想。

2.不变斜率回归结果显示,在对非理性定价进行风险预警方面,对核心机构的偏离度优于对全部机构的偏离度。从回归结果看,模型一、模型二的斜率分别为-0.70和-0.77,说明对全部机构的存款利率偏离度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引起商业银行利差下降0.77个百分点,而对核心机构的存款利率偏离度提高一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利差只下降0.7个百分点。因此,以对核心机构的存款利率偏离度作为金融机构存款利率非理性定价行为的衡量标准,其安全性优于对全部机构的偏离度,因为对全部机构的偏离度在风险提示方面滞后于对核心机构的偏离度。需要指出的是,在用偏离度对不良贷款率的回归结果中,出现了回归斜率系数与理论相左的情况:偏离度与不良贷款率呈反向变化关系,即随着偏离度的提高,不良贷款率反而下降。出现这种与理论相悖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当前资产质量下降主要是受经济发展环境的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经济下行,而非存款定价问题;二是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应对内部外监管,大量使用各种手段隐匿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未能真是反映银行的资产质量。后面关于不良贷款的实证检验也出现了与实际和理论预期不符的情况,鉴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对模型三、四不做分析,特此说明。

3.变截距回归结果显示,在衡量非理性定价行为方面,对核心机构的偏离度同样优于对全部机构的偏离度;利差与不良贷款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为保持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需加强对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监督管理;不同区域的金融机构盈利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有所不同,对不同区域金融机构定价行为的监督管理和风险预警应区别对待。

五、基于偏离度视角对存款利率非理性定价行为的风险预警和监督管理

(一)基于偏离度对存款利率非理性定价行为的风险预警(压力测试)

由于基于对核心机构偏离度的优良特性,我们认为基于偏离度1对金融机构定价行为进行风险预警和压力测试具有合理性。因此,本小节基于上文实证检验中模型一的回归结果,计算在初始利差降低到不同程度时所要求的偏离度变动幅度,并据此分析如何基于偏离度1的变动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非理性定价行为进行压力测试和风险预警。首先我们将回归结果中的不变截距和不变斜率代入模型一得:

依据上述公式计算当利差spr降为初始利差spr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和0时,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的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偏离度变动幅度的要求,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不同机构类型看,当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水平保持不表的情况下,核心机构、非核心机构、城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存款利率偏离度分别提高3.9个、3.6个、4.59个、5.2个、6.41个百分点时,这些机构的利差仅下降一半,以2016年2季度的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利差水平6.7个百分点计算,五类机构仍能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当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水平保持不表的情况下,核心机构、非核心机构、城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存款利率偏离度分别提高5.13个、5.04个、6.16个、7.65个、9.28个百分点时,这些机构的利差只有初试利差的四分之一了;当核心机构、非核心机构、城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存款利率偏离度分别提高6.36个、6.47个、7.73个、10.11个、12.16个百分点时,五类机构的利差即降为0,已经没有盈利能力了。如果五类机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存款利率偏离度且其他机构保持偏离度不变,那么他们将发生利差倒挂、息差为负的亏损经营局面。

从不同区域看,当其他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水平保持不表的情况下省会城市机构、地市机构、县域机构偏离度分别提高4.22个、4.95个、5.62个百分点时,全部机构仍能保持较强的盈利能力,其利差仅下降一半;当省会城市机构、地市机构、县域机构偏离度进一步提高到5.55个、7.29个、8.24个百分点时,利差将下降为初试利差的四分之一;省会城市机构、地市机构、县域机构偏离度分别提高到6.21个、8.47个、9.55个百分点时,利差仅剩初试利差的八分之一;当省会城市机构、地市机构、县域机构偏离度分别提高到6.88%、9.64%、10.86%,利差即降为0。再进一步提高存款利率偏离度,全部机构将亏损经营。

(二)基于偏离度对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监督管理

本文的实证检验证明,不同类型与不同区域的金融机构,其存款利率偏离度变动对盈利(利差)的影响不同,因此,我们应该对不同机构采取差异化监督管理。具体监督管理方面,鉴于上面的实证检验结论,由于核心机构具有较强的自主定价能力,为便于操作,我们以核心机构存款利率平均偏离度为参照,对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机构实施差异化监督管理。理论上讲,上述不同情形下的压力测试,依据偏离度变动既可进行风险预警,也可以开展日常监测,并据此进行监督管理,但是由于压力测试需要一定的技术条件,需要进行复杂的计算,以此作为日常监测和监督管理的手段,成本消耗较大,因此,我们还需寻找更为便捷的方式开展日常监测管理。根据实证检验和敏感性压力测试结果,我们进一步计算出基于偏离度1基础上的两种偏离度:一是各类型金融机构平均偏离度与核心机构平均偏离度的偏离;二是各区域金融机构平均偏离度与核心机构平均偏离度的偏离(见下表)。

我们可以依据对这两种偏离度的日常监测开展对不同类型、不同区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定价的监督管理。对不同类型机构可以采取如下监管策略,非核心机构、城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的存款利率偏离度与核心机构偏离度分别在0.11%、1.37%、3.75%、5.8%以内;省会、地市、县域机构的平均偏离度与核心机构平均偏离度分别在0.12%、3.43%、4.51%以内。

六、配套政策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全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核心成员遴选机制,使核心成员更好发挥利率定价引领作用。加强对核心成员的评估考核和监督管理,保持成员组成家数的相对稳定,加强核心成员定价信息披露。

二是进一步完善存款利率报备系统,为基于存款定价偏离度监测管理非理性定价行为提供技术支撑。增加核心成员平均利率查询功能和单个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水平和偏离度的实时查询功能,增加对偏离度变动的风险预警及其实时预报功能,及时追加新设机构的利率报备,将新设金融机构及时连接人民银行利率报备系统。

三是切实加强对存款利率非理性定价行为的监督管理。继续强化行业自律,进一步完善外部监管,银行业利率定价具有很强的外部性,设立合理的限制指标并不违背市场化原则。例如,监管当局可以设定以资本充足率、资本金规模等参数为核心的一系列指标,将商业银行按照指标数值分为不同等级,从而限定其存款利率不得超过行业平均值的百分比或某一绝对值。

参考文献

[1]黄树青,孙璐璐.存款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定价策略的动态选择[J].上海金融,2014,(5):34-39。

[2]孙欣华,张勇,孙丽华,葛新.基于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存款非理性定价预警机制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6,(10):43-48。

[3]魏革军.理性看待商业银行的非理[J].西部论丛,2004,(8):48-49。

[4]魏革军.利率定价是银行盈利能力建设的核心[J].中国金融,2013,(4):13-16。

[5]张毅杰,何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与改革趁势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2):90-92。

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理财产品;利率市场化;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10-0034-04

近年来,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迅速,逐渐成为居民资产保值增值的重要投资方式。在我国存款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银行理财产品冲破存款利率限制,成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对理财产品在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的优势和有效性进行分析,探讨其在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特点

理财产品对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主要通过理财产品收益率发挥作用,因此本文首先对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特点进行分析。理财产品收益率是指理财产品的投资回报率,包含预期收益率和实际兑付率两种含义。预期收益率是银行根据设定的投资方向、配置策略等计算出的投资收益,其反映市场报价水平,最终不一定实现。实际兑付率是理财产品到期实际兑付的收益率水平,反映市场实际交易价格。按照预期收益率发行是理财产品的重要特点,数据显示2012年公布已实现实际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中,符合预期或超预期的产品占比达到90%以上。可见,预期收益率体现了银行及投资者对市场收益水平的合理预期,是对市场资金价格较为真实的反映。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较好地反映了市场预期。从理财产品发行方看,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可配置的资产类型日益丰富。从2010年开始,理财产品资金主要投向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和其他类资产市场。商业银行在确定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时会综合考虑市场收益、基准利率、同业等价,以及经济走势、通胀预期、市场资金充裕程度等因素。从理财产品投资方看,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会综合考虑其安全性、收益性。由于理财产品的投资性质,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收益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高。因此,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不仅综合反映各类市场利率,也是经过发行方与投资方博弈后最终确定的收益水平,市场普遍能较好地反映预期。

二是体现市场化的“准存款”收益水平。理财产品按照发行对象可分为面对个人客户、机构客户和高净值客户三种不同的客户类,是目前金融市场中交易主体最为丰富的一类产品。根据华宝证券2012年年度理财产品报告,针对个人客户发行的理财产品市场占比高达66%,可以说个人客户是购买理财产品的主要力量。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大量采用结构化设计,将高风险的投资标的通过资产池打包与产品分级设计的方式合理分散到多个产品中,针对普通消费者所出售的理财产品资金投向主要为债券和利率等市场,因此属于低风险、收益相对较高的类存款理财产品。现阶段,理财产品已成为银行存款的最大替代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也逐渐被理解为“准存款”收益水平。

三是具有较高的市场影响力。从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看,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23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理财业务,共发行理财产品32152支、同比上涨67.67%;理财资金余额为7.6万亿元,占据同期人民币存款余额的8%,且继续保持加速态势。从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看,大多为企业和个人,我国已进入“全民理财”时代。市场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积极参与有效提高了理财产品的市场影响力,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水平也极大影响了投资者对存款利率的心理预期。

二、理财产品对推动存款利率市场化的作用分析

(一)理财市场发展迅速,对利率市场化形成倒逼机制

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利率依然实行上限管制,利率管制长期压低资金价格,对真实市场利率形成压抑,甚至产生“负利率”。如2010年和2011年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分别为2.25%和3.5%,而同期的CPI却达到3.3%和5.4%。利率管制使得普通银行存款在投资者投资组合中的优势逐渐丧失,资金“脱媒”现象开始出现。

居民存款是银行负债的重要来源。为防止存款流失,各商业银行竞相研发高收益理财产品,从而绕过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加强对存款的争夺。2012年理财产品平均到期实际年化收益率为4.66%,远高于同期3%的1年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这暗示着理财产品市场自发的利率市场化开始推进。从美国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看,20世纪70年代,美国商业银行为突破Q条例的存款利率上限管制,通过金融创新产生了大额可转让存单、可转让提款通知单账户等存款利率市场化工具,大大扩展了美国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种类,突破了货币当局对于存款最高利率的限制,Q条例也从名存实亡走向正式废除。对我国而言,理财产品的发展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形成倒逼机制,加速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二)理财产品收益率可作为市场利率和存款利率的中介发挥利率传导作用

银行理财产品作为市场化定价产品,其对市场利率敏感性较高。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标的超过50%的理财资金投资于债券市场、利率市场等对市场利率敏感性较高的产品,理财产品收益率受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非常直接。从理财产品期限看,1年期以下短期理财产品占据理财产品市场的99%以上、3个月期以下的占60%以上。可见,短期理财产品占据现阶段我国市场的主流。本文将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简单替代短期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进行分析。就目前而言,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SHIBOR)是认可度较高的市场指标性利率。通过将3个月期SHIBOR与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分析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市场化利率之间的关系。经过计算,3个月期SHIBOR与短期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9715,高度正相关。这显示,理财产品收益率充分反映了市场利率水平,而市场利率对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有重要影响。银行理财产品从资金来源看,替代了大量银行存款,从资金运用方面看则替代了部分银行贷款。作为金融市场利率和存贷款利率之间的中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对存款利率预期会产生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当前利率传导机制中金融市场利率不能有效引导存贷款利率的问题。

(三)理财产品差别定价现象明显,预期收益率充分体现市场风险补偿机制

我国理财产品市场上,各类发行主体差别定价现象明显。其差异性部分可理解为信用溢价,信用溢价是对产品可能发生违约情况的风险补偿。就理财产品而言,发行银行自身的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为理财产品提供了信用背书,信用溢价是理财产品收益率市场化的重要表现。由表1可以看出,我国理财产品溢价情况与银行自身规模成正比。国有银行理财产品信用溢价最低,这与国有银行自身良好的资产规模和综合实力相对应。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依次提高。与国有银行相比,这两类银行在理财产品设计研发及市场认可度上相对较低,相对较高收益率是对其风险相对应的补偿。同时,各发行主体收益率波动性高低与产品平均收益率恰好相反,城商行的收益率更为稳定。城商行资产规模及市场认可度相对较低,采用稳定收益率对于提高其市场认可度和挽留客户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市场机制下的必然选择。信用溢价的存在,说明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不仅与理财产品投资标的密切相关,同时也受发行主体自身实力的影响,充分体现了市场化条件下的风险补偿机制。

表1:各类发行主体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

和收益率波动性

[银行类别\&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其他类银行\&产品平均收益率\&4.02%\&4.55%\&4.75%\&4.58%\&收益率波动性\&1.04\&0.72\&0.45\&0.42\&]

资料来源:华宝证券研究所。

(四)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推动理财市场日趋规范,理财产品收益率对市场利率的反映程度将不断提高

理财产品最初是银行为应对存贷比压力而创新的一种变相吸收存款的方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理财产品普遍存在资金投向不明、期限错配等问题,由此引发的风险日益引起监管层重视。针对理财产品在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监管层陆续出台监管措施,以规范理财市场的发展。如2010年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对银行通过银信合作方式调整资产负债表、规避贷款额度管理进行了规范。2011年9月30日,银监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理财风险进行警示。近期,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对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向“非标准化债券资产”进行严格规范,对非标准化债券产品的“资金―资产池”模糊运作模式进行了厘清,规范了资产池模式中理财资金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提高了资金投向的透明度。监管政策的日益完善,有助于理财产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对理财资金投向进行规范,有助于理财产品真正实现代客理财,其收益也将更加体现真实市场收益。

三、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助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披露不透明,理财产品收益率真实性存疑

从各银行公布的理财产品信息看,大多数银行理财资金投向标的表述模糊,仅公布资金投向的金融市场类型和大致比例,对具体投资品种、投资比例、风险情况、存续期盈亏情况以及最终实际收益率等信息披露不足。如2012年到期的银行理财产品共20901款,仅10215款产品公布到期实际收益率,占比不足50%。在公布到期实际收益率的理财产品中,也仅限于公布最终收益率数据,对于理财资金的具体投向及在各个市场的盈亏状况并无披露。信息的不透明为银行内部操作创造了空间,而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是否真正为其实际投资收益率便值得怀疑。作为利率市场化的有效突破口,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若不能保证为真实市场收益率,则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市场化利率的联结纽带将被切断,该收益率水平便不能真实地反映市场利率水平。

(二)理财产品以短期为主,收益率期限结构较为单一

由于短期理财产品对银行可形成存款沉淀,各银行通过发行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争抢资金,减轻存贷比考核压力。监管层为有效控制银行通过发行超短期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规避监管要求,自2011年底,禁止银行发行1个月及以下期限的理财产品。由此带来2012年1个月以下超短期理财产品的骤减和1―3个月理财产品暴增。理财产品期限以短期为主的格局并没有改变。期限结构的单一性反映出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尚不成熟,其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为了配合传统存贷业务、规避政策监管而产生。由此带来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期限结构的单一性使其在推动多种期限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的作用有限,难以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效突破口发挥过渡作用。如图2所示,自2010年以来,期限6个月以下的理财产品一直占据理财产品总数的80%以上,其中1个月以内的超短期理财产品发展迅速。

图2:银行理财产品期限(2005―2012年)

资料来源:华宝证券研究所。

(三)目前的理财产品发行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收益率曲线

从理财产品的发行日期看,大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日期是不连续的。从理财产品的流动性看,各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合同均规定在理财产品存续期内,投资者不可提前终止理财产品。同时理财产品目前还没有形成可供交易的二级市场,因此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日波动性难以体现出来。当理财产品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时,该收益率曲线可以作为市场化存款利率的重要参考,但由于理财产品发行的不连续性及其不可流动性,较难绘制出精确的、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收益率曲线。

四、结论与建议

理财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现阶段实行存款利率管制政策,银行为应对资金脱媒、突破利率上限而采取的一种金融创新。理财产品实质上反映了由市场力量自下而上推动的存款利率市场化,是对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益探索。理财产品可以作为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是因为其有独特的优势。从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特点看,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是在综合反映各类市场利率基础上,经过发行方与投资方博弈后最终确定的收益水平,较好地反映了市场预期收益率。与其他市场利率相比(如Shibor),理财产品资金主要来源于实体经济,其收益率较好地体现了金融机构从实体经济融入资金的真实利率水平。由于理财产品在人们投资组合中的比例不断提高,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水平极大影响了个人投资者对存款收益水平的心理预期,具有较大的市场影响力。

从理财产品对推进我国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有效性看,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突破了存款利率上限,加速存款“脱媒”,对存款利率市场化形成倒逼机制。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市场指标性利率Shibor呈现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其对市场利率的敏感性较高。作为金融市场利率与存贷款利率的中介,理财产品收益率有助于推动形成存款利率市场定价机制。作为一种市场化的“准存款”收益水平,其走势在一定程度上对存款利率未来市场化后的走势有较强的指示作用,尤其是现阶段丰富的短期理财产品对3个月以下的短期存款利率市场化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另外,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也推动理财市场日趋规范,理财产品收益率对市场利率的反映程度将不断提高,为其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提供了保证。

由于现阶段我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尚不成熟,理财产品收益率作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突破口还存在诸多难点。如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透明,为银行内部操作创造了空间,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是否真正为其实际投资收益率值得怀疑。现阶段理财产品多为短期性产品,期限结构单一,使其作为多种期限存款利率参照作用有限。由于目前理财产品流动性较差,难以根据其收益率的波动性绘制出连续的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收益率曲线,因此根据理财产品收益率精确分析存款利率走势还有较大难度。

针对现阶段理财产品在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方面存在的不足,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确保理财产品收益率真实反映实际投资收益率。商业银行应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多层次的信息披露机制,保证所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保护理财产品客户的金融信息知情权。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对理财产品的后续风险状况进行持续监控,并及时公布理财计划执行情况,以便投资者及时掌握资金动向及资产变动情况。投资期结束时应详细公布实际收益率,包括各个投资标的的实际盈亏情况。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投资者及监管者对理财产品运营情况进行监督,确保理财产品实际收益率真正为代客理财的市场收益率,从而保证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可参考性。

二是促进理财产品创新,丰富产品种类,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的有效性。银行应加强理财产品创新意识,重视理财产品研发,理财产品设计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注重产品细分和客户分级管理,丰富理财产品类型。针对风险偏好不同的客户设计不同期限、不同投资标的的理财方案,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丰富理财产品收益率期限结构。针对目前理财产品不能提前兑付的缺点,商业银行可进一步探索理财产品的二级市场交易机制,提高理财产品的流动性,推动形成有效的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

三是监管层应注重培育理财产品市场,发挥其市场利率发现功能。监管层应重视理财产品在突破利率管制、促进利率市场化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应在理财产品的研发设计、投资管理、产品运作、风险防控等方面加强监管,同时制定相应的监管办法和规章,在制度层面保证银行理财业务有法可依,推动理财产品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可考虑将理财产品收益率纳入利率决策调整的参考体系,让其在发现真实存款收益率水平上发挥重要作用,为存款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波,巴曙松,马小可,金玲玲.银行表内理财产品助益中国利率体制并轨[J].农村金融研究,2012,(9).

[2]王江渝.理财产品收益率在利率体系中的作用[J].中国金融,2013,(10).

[3]谭艺群.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创新的博弈分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2,(4).

[4]袁亚凯.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金融纵横,2012,(1).

农村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银行转型战略

历史上的甲午之年都是不平静之年。同样,2014年的甲午之年对我国金融市场而言同样是不平静的一年。这一年的9月20日,阿里巴巴在纽约上市,成为美国股票市场历史上最大的IPO,预示着互联网电子商业模式将以更快的速度席卷我国城乡各地,对传统银行业冲击最大的P2P互联网金融模式将推动传统银行加快改变经营和盈利模式的进程;11月17日,上海证券市场“沪港通”正式开启,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11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把存款利率上浮幅度从2013年的1.1倍扩大到1.2倍,预示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已经提速; 11月30日,国务院和中国人民银行又下发了《存款保险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标志着解决利率市场化后银行破产、兼并问题的方案即将出炉。在国家经济、金融改革等诸多变革因素的影响下,传统银行业只有通过战略规划调整实现快速转型创新,才能在金融改革的大浪中站稳脚跟,求得发展。本文主要结合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财务影响以及各类银行的竞争优、劣势等方面浅析中小银行应当选择的转型战略。

一、利率市场化对银行财务的主要影响

传统银行业的经营利润主要来自经营存、贷款的利差收入,其盈利公式可以简化描述为:银行利润=资产(贷款)规模×利率-负债(存款)规模×利率-经营费用。在互联网金融冲击和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上述银行利润的会计要素将发生重大变化,深度影响未来银行利润的变化趋势

1.存款利率易升难降,整体呈上升趋势

发端于2013年6月的“余额宝”吸引了广大民众将“零用闲钱”归集存放变成准定期的高利率存款,迫使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14年初纷纷推出类余额宝的理财产品,强力对抗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存款的分流。在两力角逐下,银行的资金成本快速上升,突出表现为:利率最低廉的活期存款转化为准定期的存款,利率较高的定期存款通过理财产品的演化变成更高利率的负债。据统计,福建、湖北、青海、黑龙江4个省份的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2014年的存款平均利率比2011年上升了27.59%,净利润增幅同比平均下降了20%以上。

2.贷款利率易降难升,整体呈下降趋势

在存款利率大幅上升的背景下,大部分商业银行基本采取了提高贷款基准利率上浮比率的应对策略,以保证有足够的利差空间完成利润考核指标。但互联网金融方便、快捷、廉价的融资方式打破了银行垄断经营金融媒介的局面,银行贷款利率难于保持高位,在利率市场化后期,金融竞争更加激烈,贷款利率必然处于下行态势,且下降幅度将超过存款利率的上升幅度,存贷款净息差将快速缩窄。例如,福建、湖北、青海、黑龙江4个省份的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2014年的存、贷款净息差平均比2012年下降了19.55%,高于同期存款利率上升幅度9.5个百分点。据专家预测,到2015年,全国银行业整体净息差将比2013年缩小0.2―0.5个百分点,在全面实行利率市场后将再缩小0.5-1.0个百分点,一部分中小金融机构可能出现经营亏损的局面。

3.经营费用上下波动剧烈,整体震荡上行

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对存、贷款业务的分流以及银行间的同质化竞争,各家银行不惜血本,纷纷加大计算机软硬件投入和加快社区金融便利店的布设以及提高金融人才的招聘薪酬,固定投资成本和人力变动成本将随着业务竞争的激烈程度而剧烈变动,而且呈现水涨船高的态势。例如,福建某城市商业银行近三年投入软件开发、升级的费用高达2.7亿元,占每年度营业收入的比例接近10%,比一般年度的投入比例高出5个百分点,管理费用显著上升。

4.银行经营利润快速下降,股东分红压力急剧上升

多数银行目前的资产75%以上集中在贷款业务,负债80%以上集中在存款业务。在贷款利率下降以及存款利率和管理费用率双上升的三个会计要素作用下,银行的经营利润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股东分红压力急剧上升。例如,2011年至2014年上半年期间,16家上市银行的平均利润增长率从28.95%下降到10.64%,股金分红不及投资者预期而出现股价跌破净资产的现象经常出现。

二、县域中小银行的特殊经营压力

以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县域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基本上是以县级法人机构为单位进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人均业务规模小、保本点高、业务机构单一等先天性竞争劣势决定了其抗财务风险能力明显低于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下面临特殊的经营压力。

1.县域银行机构快速增设,同业竞争加剧。

近年来,特别是2012年利率市场化改革加速以来,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行跨区域增设机构明显增多;村镇银行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在全国县域遍地开花;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经营重心下移县域;小额贷款公司及其他融资性公司也大量组建。如:福建、湖北、黑龙江三个省在2012年、2013年期间县域共新增银行机构292家。僧多粥少的格局拉低了县域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利润。

2.业务结构单一,新业务利润增长点较少

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对县域中小银行的新业务准入监管较严,如理财业务、外汇结算、融资业务、票据承兑与贴现业务等只允许规模较大、监管评级较高的中小银行开办,大部分小规模的县域中小银行未能获得新业务开办权,90%以上的业务收入集中在贷款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到5%,单一的收入结构严重影响了未来业务的竞争能力。

3.大额建设费用摊销面窄,基础运营成本较高

当前银行业最大的投资成本可以说是IT建设成本。要保持一家银行正常经营、管理的软、硬件系统至少要100个以上,需要培养一大批计算机开发、维护人员和购建严密的灾备系统才能保证24小时业务不间断运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通过总行开发、全国各地分支机构分摊共享的机制可以摊薄高昂的IT建设费用。县域中小银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所有的IT建设费用只能靠本机构自行消化,单位固定成本远远高于大型银行。据某家县域银行测算,该行每笔结算业务分摊的IT建设费用高达2元以上,导致资产利润率低于同行的50%以上。

三、中小银行的转型战略

中小银行虽然不具有大型银行的规模优势,但具有贴近市场、灵活经营的优势,加上丰富的人缘、地缘、亲缘等资源,通过实施转型创新战略,能够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中保持差异竞争优势。

1.细分城乡市场,巩固和提升贷款议价能力。

城乡个体工商户、居民、农户对贷款的需求金额不大,对利率不敏感,但要求贷款审批快,满足随贷随用的需求。而县域中小银行的营业网点遍布城乡各地,对市场反应敏捷、授信决策链短,能够满足小额、快速的个人融资需求,较高的贷款利率能够被接受。因此,县域中小银行应逐渐淡出大型银行密集的城市红海领域,转向大型银行难于触及的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的蓝海领域,进一步细分市场,做好个性化授信服务,保持较高的贷款定价权,维持适当的利差空间,为消化其他财务费用打下基础。

2.抢抓改革机遇,提高市场份额

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看似对中小银行不利,但中小银行却可以化危机为商机,通过发放灵活便捷的小额贷款获得较高的贷款收益率,腾出一定的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从其他商业银行吸引50万元以下的存款资金,抓住城镇化建设的有利商机,做大存贷款基数,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稳固和拓展城乡个人存贷款市场,保持稳健的盈利能力。

3.取得政府支持,用好用活优惠政策。

从2009年开始,国家陆续出台了对中小银行的扶持政策,如对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村镇银行按贷款平均余额每年给予2%的补贴,对农村信用联社的股金分红所得税减半征收等。中小银行应用好用活这些优惠政策化解经营风险,减轻财务负担,集中优势资源投入软硬件建设,提高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为经营转型提供强有力的后台支撑。

4.抱团取暖,发挥小法人大系统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