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水的科学小实验及原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更新实验教学观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坏习惯,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实验教学真正成为他们质疑、信息收集和处理以及探究的实践活动。
教学中,凡是学生能做的实验,我们都应让学生动手去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假设,然后为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进行实验。学生自己找出实验原理,设计和讨论实验方案,选取实验器材。而我们只需起到引导作用,给学生提供仪器,检验学生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尽可能提供学生实验方案中所需的仪器并加以指导。这样,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参与了问题的提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不仅学习了化学知识,而且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了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二、将验证实验改变为探究性实验
现行教材中的实验大都是验证性实验,我们在教学时要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可将原化学教材多数的演示实验、验证性实验选出一部分改为学生的探究性实验,并让学生参与这类实验的设计、操作、观察及实验结果的分析、推理、小结等,让学生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如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实验中我们可以给出四组药品CaCO3和稀H2SO4;CaCO3粉末和稀HCl;CaCO3和稀HCl;Na2CO3粉末和稀HCl,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探索,引导学生从能否产生二氧化碳和反应的快慢两方面进行思考,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归纳结果得出结论:制备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是大理石和稀盐酸。由于结论是学生亲自实验得出的,所以印象十分深刻。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能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使其看到的现象更清晰,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增强记忆,同时,在观察仔细的情况下对现象进行分析就得心应手,有助于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
三、让化学实验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
为了让学生体会到用化学知识能理解和解释身边的现象,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增加一些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验。例如我在教学“二氧化碳溶于水”时,我让同学们拿来了汽水,当他们打开汽水时,通过透明的瓶体可以发现有大量的气体(二氧化碳)溢出,说明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接着,我准备了一次性注射器给同学们演示了“二氧化碳溶于水”实验。我用一次性注射器先抽取一定量的水,然后再从集气瓶中抽取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通过活塞的运动来直观地进行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当压强增大时,二氧化碳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增加;当压强减小时,二氧化碳溶在水里的溶解量减少。又如,在讨论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教学内容时,我引导学生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关于人体自身的问题,让他们测试当地的雨水、饮用水、人的唾液等的pH,并讨论相应的环境保护方面的话题,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我还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借助化学实验和网络等完成“pH与人类生活”“pH与工农业生产”“pH与社会环境”等话题的探究,并形成初步的结论。这样,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当今社会生活、生产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化学、主动去探询,去用知识、智慧和行动来保护环境。
四、利用和开发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最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课堂延伸至课外,它能激发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例如,我把教材中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当作家庭小实验,提前一到两周布置给学生在家里做,并提供试管,到了上《金属防护和废旧金属回收》这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请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实验结果对照,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让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并启迪讨论“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经过这样的探究,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和防止铁生锈的有较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在家中自己做“硬水的鉴别”“巧除水垢”“燃烧鉴别羊毛织物与化纤织物”“有毒塑料袋与无毒塑料袋的识别”等实验,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小实验中呈现的新奇化学现象,又引起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探索化学奥秘的强烈求知欲望。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
当实验教学中遇到一些要求高、难、设备贵重的实验,往往难以实现时,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适应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信息收集、选择、处理的能力。
总之,我们在实验教学中渗透新课程理念,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科学素质,使得通过实验教学真正让学生热爱化学。
参考文献:
1.姜淦萍,项闪飞.化学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化学教育31,7-8,2000.
【摘要】
目的观察逍遥散及其拆方的抗抑郁作用,为探讨逍遥散的组方原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小鼠悬尾实验、小鼠强迫游泳实验及小鼠自主活动测定等观察逍遥散及其拆方的抗抑郁作用。结果逍遥散、单味柴胡、当归+白芍药对以及逍遥散去归芍组均能明显缩短行为绝望模型小鼠的不动时间,并对小鼠自主活动无影响;逍遥散去柴胡组与白术+ 茯苓药对未表现出减少不动时间的作用。结论 逍遥散具有抗抑郁作用,其君药-柴胡在方中发挥重要作用;“抑木扶土”可能为其组方原理之一。
【关键词】 逍遥散 抗抑郁 拆方研究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Xiaoyao San and its composition parts of prescription , so to explore the regularity of Xiaoyao San composition.MethodsThe tail suspension test, forced swimming test and locomotor activity test were adopted in mice, and the antidepressant effects of Xiaoyao San and its different composition parts were observed .ResultsXiaoyao San, single Chaihu, Danggui and Baishao compatibility,and Xiaoyao San without Danggui and Baishao significantly short ened the immobility time in the forced swimming test and in the tail suspension test in mice , while had no influence on locomotoractivity.Baizhu and Fuling compatibility,Xiaoyao San without Chaihu had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immobility time .ConclusionXiaoyao San has an antidepressant-like effect in the despair animal models of depression in mice .The principal drug Chaih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ts anti-depression effect.“Inhibiting wood (liver) to support earth (spleen)” may be one of the regularity of Xiaoyao San composition.
Key words:Xiaoyao san; Anti -depression; Regularity of recipe composition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性的主要精神卫生问题之一,其相关病因病机的基础研究及药物开发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逍遥散源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疏肝解郁、调和肝脾的代表方剂,大量临床资料显示该方在精神科疾患治疗中运用广泛,疗效较佳。近年来关于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实验研究已有部分报道,但未见其拆方研究。本研究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小鼠行为绝望性抑郁模型,初步观察了逍遥散与其拆方的抗抑郁作用,以期为逍遥散的组方原理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器材
1.1 药物及药液制备逍遥散组成按照《方剂学》[1] 所载:柴胡9g,当归9 g,白芍9 g,白术9 g,茯苓9 g,甘草4.5 g,薄荷少许,生姜1块。以上药材均购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中医门诊部,经本校中药标本中心卢先明教授鉴定,均属《中国药典》收载药材。受试药物水煎液(包括逍遥散、单味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逍遥散去柴胡、逍遥散去归芍6 个组)制备方法为:取适量药材,8 倍量水浸泡30 min,加热煮沸,文火煎煮1 h,趁热滤过;再按同法煎煮40 min 及30 min;合并3 次滤液,文火浓缩至所需浓度,药液4℃冰箱保存备用。各组药物剂量均按上述所载成人一日用量25 倍进行计算。
1.2 动物ICR 雄性小鼠210 只,初始体重18 ~22 g,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提供,合格证号:scxk(川)2004 -15。
1.3 仪器ZZ -6 小鼠自主活动测定仪(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悬尾实验箱(40 cm ×30 cm ×40 cm,自制);强迫游泳实验玻璃杯(20 cm ×14 cm),电热恒温水温浴箱(上海医疗器械七厂)。
2 方法
2.1 小鼠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 TST)取健康雄性ICR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7 组:逍遥散组、单味柴胡组、当归+白芍组、白术+茯苓组、逍遥散去柴胡组、逍遥散去归芍组、蒸馏水组。每组动物10 只。各组动物每天灌胃给药或蒸馏水1 次,连续14 d。于实验第1 天,7 天和14 天给药1 h 后,将小鼠尾端(在距尾尖1.5 cm处)用胶布固定于水平横杆上,使其呈倒挂状态,观察6 min,记录后4 min 小鼠累计停止挣扎保持不动的时间。
2.2 小鼠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FST)参照Elzbieta[2] 等方法加以改进。分组及给药方法同小鼠悬尾实验。各组动物均于给药前24 h 进行15 min 游泳训练。实验时将小鼠单个放入游泳玻璃杯中(水温23 ~25℃),观察6 min,记录后4 min内小鼠的累计不动时间(s)。小鼠停止挣扎或呈漂浮状态判定为不动。
2.3 小鼠自主活动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法同小鼠悬尾实验。于实验第1,7 天和14 天给药1 h 后,将小鼠放入ZZ -6 小鼠自主活动测定仪中,适应2 min 后观察4 min 内的活动次数。。
以上实验均采用随机单盲法,在18:00 ~22:00 进行。
2.4 统计学方法处理各组数据以±s 表示,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one -way 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显著性水平α=0.05。
3 结果
3.1 逍遥散及其拆方对小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的影响见表1。与蒸馏水组比较,逍遥散组、单味柴胡组以及当归+白芍组ig 1 d,7 d均使小鼠悬尾不动时间显著减少(P <0.01),白术+茯苓组对不动时间无明显影响。逍遥散、单味柴胡ig 14 d 仍能不同程度减少小鼠不动时间(P <0.05 或P<0.01),而当归+白芍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全方去掉柴胡后ig 1 d,7 d,14 d 均未表现出缩短不动时间的作用(P>0.05);全方去掉归芍后仍在单次和连续给药后表现出缩短小鼠不动时间的作用(P<0.05 或P<0.01)。
表1 逍遥散及其拆方对小鼠悬尾实验不动时间的影响(略)
与蒸馏水组比较,*P
3.2 逍遥散及其拆方对小鼠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的影响见表2。与蒸馏水组比较,逍遥散组及当归+白芍组单次给药后能明显减少小鼠的不动时间(P<0.05),而白术+茯苓组及柴胡组未表现出缩短不动时间的作用(P>0.05)。连续给药7 d,14 d 后,逍遥散组、柴胡组、当归+白芍组均不同程度地缩短了小鼠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P<0.05或P<0.01)。全方去掉柴胡后在单次和连续给药后均未表现出缩短小鼠不动时间的作用(P>0.05),去掉归芍后ig7d,14d 仍能缩短小鼠不动时间(P<0.05)。
表2 逍遥散及其拆方对小鼠强迫游泳实验不动时间的影响(略)
与蒸馏水相比,*P
3.3 逍遥散及其拆方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见表3。逍遥散及其拆方各组在给药1d,7d 及14d 后,小鼠的外观状况和行为没有明显异常,并且各组活动次数与蒸馏水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逍遥散及其拆方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略)
4 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属于中医“郁证”范畴,疏肝健脾是历代医家屡验不爽的治郁法则[3] 。逍遥散作为调和肝脾代表方剂,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由柴胡、当归、白芍、茯苓、白术、薄荷、生姜、炙甘草8 味药组成。方中柴胡为君药,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当归、白芍共为臣药,与柴胡同用补肝体而助肝用,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实土以御木侮且使营血生化有源,共为佐药;薄荷疏散郁遏之气,生姜温中且辛散达郁,亦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
本研究采用经典抗抑郁药物筛选模型—行为绝望模型观察逍遥散及其拆方的抗抑郁作用。结果显示:逍遥散能拮抗小鼠的绝望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抗抑郁作用,这与吴丽丽等[4] 的研究相符。拆方研究发现单味柴胡、当归+白芍药对也表现出较好的抗抑郁作用,但当全方去掉柴胡后其作用消失,去掉归芍后作用仍然保留,提示柴胡作为君药在方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柴胡在逍遥散中的君药地位,而当归、白芍共为臣药,辅佐柴胡疏肝。其次,实验发现逍遥散去归芍后仍表现出较好的缩短小鼠不动时间的作用,提示“抑木扶土”[5] 为逍遥散的组方原理之一。中医认为“郁证”病位在肝,肝为藏血之脏,喜条达司疏泄开发,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只有化源充足肝才有所藏,进而使肝气条达,当肝气横逆、犯胃克脾则出现肝脾不和之证。逍遥散去掉当归与白芍后,依然保留了柴胡———疏肝使肝气得以条达,以及佐药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胃、益气生血,二者配伍后共奏调和肝脾之效,表现出抗抑郁作用。实验结果不仅为其“抑木扶土”组方原理提供了一定实验依据,而且进一步肯定了柴胡在方中的君药地位。此外,结果表明各实验药物组均不影响小鼠自主活动,提示药物在其有效剂量下对中枢神经活动无兴奋作用。
拆方研究是中药复方药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在全方研究基础上进行拆方研究是揭示方剂作用原理、提高中药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本实验验证了逍遥散的抗抑郁作用,初步探讨了其组方原理,证实“抑木扶土”为其组方原理之一。然而逍遥散的组方原则还包括养血疏肝、抑金疏木等方面[5] ,因此要完善其配伍规律的系统研究,还有待于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段富津.方剂学, 第1 版[ M].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59.
[2] Elzbieta Nowakowska, Krzystof Kus, Teresa Bobkiewicz, et al.Role of neuropeptides in antidepressant and memory improving effects of venlafaxine[J].Pol.J.Pharmacol.2002, 54:605.
[3] 畅洪升,王庆国,关 玲,等.中医药抗抑郁复方分析和证治规律研究[J].中国民间疗法,2004, 12(2):60.
[4] 吴丽丽,徐志伟,严 灿.逍遥散和丹栀逍遥散抗抑郁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03, 16(3):14.
1.压强
(1)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的力叫做压力.压力作用在被压物体的表面,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压力与重力性质不同:压力是物体受挤压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物体水平放置时,对地面压力的大小、方向与该物体的重力大小、方向相同,但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都不相同.放在斜面上的物体,如图1所示,物体重力与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无论大小、方向、施力物体、受力物体都不相同.
(2)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反映了压力的作用效果,公式为p=■,单位帕斯卡,符号Pa.1Pa=1N/m2,表示1m2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1N.坦克的两条履带的总面积是受力面积,人行走时地面的受力面积是单个脚的底面积.
(3)在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在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也可以增大压强.
2.液体的压强
(1)压强计由带有橡皮膜的金属盒、橡皮管、玻璃U形管和红墨水组成.橡皮膜不受压强时,U型管左右液面相平;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型管左右液面出现高度差;压强越大,U型管左右液面高度差越大.
(2)液体对容器的底部、侧面和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3.气体的压强
(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压强,这种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装有少量水的易拉罐加热之后密封冷却时被压扁,纸片顶住倒置的一杯水而不下落,马德堡半球实验都是大气压存在的有力证据.
(2)最早做测量大气压实验的是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他测出的值相当于76c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通常把这样大小的大气压叫做标准大气压,约等于1.0
×105Pa.金属盒气压计,是利用抽去内部空气的波纹状金属盒在大气压变化时厚度发生变化的原理制成的.
(3)海拔越高,大气越稀薄,大气压越小.大气压还受到季节和天气的影响;一般冬天的气压比夏天高,晴天的气压比阴天高.液体的沸点与气压有关:气压减小时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时沸点升高.高压锅就是把气压增大升高沸点,使食物更加容易煮熟.
(4)液体和气体称为流体.流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飞机机翼如图2所示,机翼上方气流流速大压强小,下方气体的压强大于上方气体的压强,从而使机翼获得向上的升力.高铁站台上的安全黄线警示旅客不能靠列车太近,因为列车高速行驶带动空气流动,压强变小,旅客受到合力的方向指向列车.
4.浮力
(1)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称为浮力.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方向竖直向上.
(2)下沉物体也受浮力.石块在水中是下沉的,将重力为G的石块用细线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浸入液体中,测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G′,此时石块所受液体的浮力为F浮
=G-G′.
(3)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液,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物体所受的浮力也越大.
5.物体的浮与沉
(1)浸没在液体中物体的浮与沉,决定于它受到的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当F浮>G时,物体上浮;当F浮=G时,物体可以停留在液体内部任何深度的地方,称为悬浮;当F浮
(2)物体静止在液面上,有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这种状态称为漂浮.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上浮,最终静止时将处于漂浮状态,因此漂浮时的特征是F浮=G、ρ物
(3)可以改变F浮或G来改变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状态:在清水中加盐使鸡蛋上浮,是通过增大ρ液进而增大F浮实现的;潜水艇上浮时要排出水舱中的水,进而减小G实现了上浮目的.
考点扫描
考点1 压强
例1 如图3所示是一部电话机的示意图.电话机的总质量为0.64kg,把它放在水平桌面上,与桌面的总接触面积为2cm2,求它对桌面的压强.(g取10N/kg)
解析 本题检测压强公式和基本的单位换算.电话机放置在水平桌面上,F压=G
=mg=0.64×10N=6.4N,S=2cm2=2×10-4m2,p
■=■Pa=3.2×104Pa.
答案 3.2×104Pa
考点2 液体的压强
例2 1648年帕斯卡做了著名的“裂桶实验”,如图4所示.他在一个密闭的、装满水的木桶桶盖上插入一根细长的管子,然后在楼房的阳台上往管子里灌水.结果,只灌了几杯水,桶竟裂开了,该实验现象说明了决定水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是( ).
A.水的密度 B.水的深度
C.水的体积 D.水的重力
解析 要读出水的密度ρ水=1.0×103kg/m3这一隐含条件.液体的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在液体密度不变的情况下,管子很细,只灌入体积和重力都很小的几杯水,深度会变得很大,桶受到的压强也变得很大,进而裂开.
答案 B
考点3 气体的压强
例3 如图5所示,在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插入一根吸管A,用另一根吸管B对准A的管口上方吹气,看到A的管口有水喷出,这是因为流体的流速越 ,
压强越 .以下现象中不能用此原理解释的是 (填序号).①平行于岸边航行的船不能靠岸太近;②用吸管把饮料吸进嘴里;③狂风会把一些不牢固的建筑物的屋顶掀翻.
解析 解答关键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的模型.B对A管口上方吹气,导致该处气体流速大,压强小于玻璃杯内水面气压,在压力差作用下,水从A管冒出并被B吹开.①③都是“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原理,吸管吸饮料是吸走了管中空气,导致剩余空气小于外界大气压,饮料是被大气压压入嘴中的.
答案 大 小 ②
考点4 浮力
例4 翔翔在家探究鸡蛋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图6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甲、乙两图可知,鸡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 N.
(2)根据乙、丙两实验,他就得出鸡蛋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你认为对吗? ,理由是 .
(3)在实验图中,你还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写出一个) .
解析 本题考查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算法,同时考查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以及控制变量法.(1)鸡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F浮=G-G′=0.6N-0.1N=0.5N.(2)乙和丙图比较,鸡蛋在水中受到浮力更大,但据此不能片面地得出答案,因为F浮与ρ液、V排液都有关系,而鸡蛋排开水和盐水的体积是不同的,没有控制变量,无法得出结论.(3)联系光学知识,可以发现鸡蛋浸入水中的部分变大.
答案 (1)0.5 (2)不对 没有控制排开液体体积相等 (3)鸡蛋浸入水中的部分看起来变大
考点5 物体的浮与沉
例5 用手将一重为5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的水重为8N,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为 N,放手后物体将 (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待物体静止时所受浮力为 N,排开水的体积是 m3.(g取10N/kg)
解析 对于浸没物体而言当F浮>G时,物体上浮;当F浮=G时,物体悬浮;当F浮G,物体上浮,根据二力平衡原理可以判断,当F浮=G
=5N时物体保持漂浮的静止状态,由F浮
=ρ液gV排液得V排液=■=■m3=5×10-4m3.
答案 8 上浮 5 5×10-4m3
实验探究
例1 某同学(利用小桌、砝码、海绵)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如图7所示,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是通过 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由甲、乙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受力面积一定时, 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3)由乙、丙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压力一定时, 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解析 有目的地观察是实验的重要要求,压力作用效果往往表现为受压物体的形变程度.仔细观察图片中海绵,发现凹陷程度乙最大.结合控制变量法,甲、乙控制了受力面积相等,乙、丙控制了压力相等,分别可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关系、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答案 (1)海绵的形变程度 (2)压力 (3)受力面积
例2 “帕斯卡裂桶实验”的演示,激发了学生“探究影响液体压强大小因素”的兴趣.他们设计了如图8所示的实验探究方案,图(a)、(b)、(d)中金属盒在液体中的深度相同.实验测得几种情况下压强计的U形管两侧液面高度差的大小关系是h4>h1
=h2>h3.
(1)实验中液体压强的大小是通过比较 来判断的,这种方法通常称为转换法.
(2)由图(a)和图 两次实验数据比较可以得出: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由图(a)和图(d)两次实验数据比较可以得出: .
解析 液体压强的大小涉及液体压强和深度两个因素,探究的过程关键在于控制变量法的应用;同时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无法直接显示,需要利用压强计转化为U形管左右液面的高度差来体现.一个实验就应用了两种重要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可见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过程与方法也值得关注.(a)(c)两次实验控制了液体密度相等,(a)中压强计的金属盒更深,U形管左右液面高度差更大,进而得出:液体密度不变,深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a)(d)两图金属盒所在深度相同,盐水的密度更大,压强更大.
答案 (1)压强计U形管两侧液面的高度差 (2)(c) (3)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种类)有关(或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例3 如图9所示是“探究同一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图.实验中保持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图甲和图乙中物体露出液面的体积相等,弹簧测力计测得的拉力大小的关系是:F1
F3=F4.则:
(1)由图甲和图乙的探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由图乙和图丙的探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由图丙和图丁的探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解析 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就等于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大小.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有关,要注意控制变量.特别注意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是物体所受的浮力,F浮=G-F.
(1)甲、乙比较V排液相等、甲的液体密度大、F1
(2)乙、丙比较液体密度相等,丙V排液更大,F2>F3,丙的浮力更大,所以物体浸在同一种(密度相同的)液体中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大,浮力也大.
(3)丙、丁比较V排液相等、液体密度相等,F3=F4,浮力相等,所以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
答案 (1)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时,所受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液体密度大,浮力也大 (2)物体浸在同一种(密度相同的)液体中时,所受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排开液体的体积大,浮力也大 (3)物体浸没在液体中时,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深度无关
例4 根据“浸入水中的铁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浸入水中的木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现象,某学习小组同学猜想:物体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与物块的密度有关.于是他们用若干体积相同、密度不同的实心物块和足够的水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或2或3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
时物块最终静止在容器底部.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浸入水中实心物块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块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3)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4和5和6的数据、现象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
(4)小明同学认为(3)实验数据有限,得到的初步结论未必足以使人信服,应该用更多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于是他决定进一步研究密度范围在 内的实心物块浸入水中后的最终状态,为上述结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
解析 判断物体在液体中的状态有两种办法,本题考查从密度关系角度来判断:ρ物ρ液,物体下沉.
(1)1、2、3次实验ρ物>ρ液,物体都是沉底状态.
(2)4、5、6次实验ρ物
(3)4、5、6次实验,物体密度越来越小,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不断变大.
(4)实验(3)物体密度都小于水,因此填写1.0×103kg/m3.
答案 (1)浸入水中实心物块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 (2)4或5或6 (3)最终漂浮在水面上的实心物块,密度比水小的程度越大,露出水面体积越大 (4)1.0
×103kg/m3
典例解析
例1 如图10所示,夏日的北海银滩,赛车手在水平沙滩上驾驶四轮沙滩摩托车.摩托车和人的总重约为3.2×103N,每个车轮与沙地的接触面积约为0.02m2.问:
(1)摩托车对沙地的压力是多大?
(2)摩托车对沙地的压强是多大?
(3)沙滩摩托车的车轮比普通摩托车的车轮要大得多,这样设计车轮有什么好处(写出一点即可)?
解析 (1)物体在水平地面上,它的重力和他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相等.F=G总=3.2
×103N.
(2)摩托车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四个车轮的总面积:S=4×0.02m2=0.08m2,F=G总
=3.2×103N,p=■=■=4×104Pa.
(3)减小压强可以采取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摩托车采取的是改变受力面积的方法.
答案 (1)3.2×103N (2)4×104Pa (3)在压力相同的情况下增大了受力面积,可以减小沙滩摩托车对沙地的压强,使车轮不易陷入沙子里.
例2 如图11所示,在瓶的a、b、c三处各扎一个小孔,并将孔封住.在瓶中注满水,打开a、b、c孔后观察到图示的情况,这说明:水对容器的 有压强;液体压强随 的增加而增大.
解析 打开a、b、c孔后发现,水都能射出,因此液体对容器的侧壁有压强.观察水射出的水平距离发现,c孔中的水射得最远,因此该点压强最大,在液体密度不变的情况下,深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例3 用如图12所示装置粗略测量大气压的值.把吸盘用力压在玻璃上排出吸盘内的空气,吸盘压在玻璃上的面积为4×10-4m2,轻轻向挂在吸盘下的小桶内加沙子.吸盘刚好脱落时,测出吸盘、小桶和沙子的总质量为3.6kg,则大气压的测量值为 Pa.若吸盘内的空气不能完全排出,则大气压的测量值比实际值偏 .
解析 这是一种比较简便实用的测大气压值的方法,根据实验原理与我们学过的压强知识相结合即可轻松得出结果.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使吸盘脱落的总重力恰好等于大气对吸盘的压力,然后由p=■即可求出此时的大气压强值了.大气对吸盘的压力F=G=mg=3.6×10N
=36N,大气压的测量值p=■=■Pa
=9×104Pa.不过吸盘内的空气很难完全被排出,吸盘内部气压会导致大气压的测量值偏小.
例4 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给日本带来了灾难,清除铯污染已是迫在眉睫.对于土壤中的铯,可用一定浓度的酸液清洗并去除.为测量酸液的密度,技术人员展开实验探究,如图13所示:①取一装有铁砂的密闭玻璃瓶,用细玻璃丝悬挂在校零后的弹簧测力计下方,测得其重量;②将玻璃瓶完全浸没于水中,测得拉力大小;③将玻璃瓶完全浸没于酸液中,测得拉力大小.问:酸液的密度是多少?(g取10N/kg)
解析 解题的关键在于②③两图中玻璃瓶都是浸没状态,V排酸=V瓶=V排水.根据①②可以求出V排水,利用等量关系可以得出V排酸大小,再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即可求出酸液密度.过程如下:G=4N,F浮水=G-F拉水
=(4-2)N=2N,V排水=■=■m3
=2×10-4m3,浸没V排酸=V瓶=V排水=2×10-4m3,F浮酸=G-F拉酸=(4-1.6)N=2.4N,ρ酸=■
=■kg/m3=1.2×103kg/m3.
例5 某中学学习小组在研究马铃薯在水中的沉浮情况时,通过往水中加盐,终于使马铃薯漂浮在水面上.由于时间关系,当时并没有及时收拾实验器材,几天后收拾时,惊奇地发现原来浮在水面的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他们决定对这一现象进行探究,提出以下几种猜想:
猜想1:可能由于水的蒸发,盐水的密度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2: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质量变大,导致马铃薯下沉;
猜想3:可能是马铃薯在盐水中浸泡几天后体积变小,导致马铃薯下沉.
(1)经过一番讨论,他们马上否定了猜想1,你认为他们否定猜想1的理由是:
.接着他们就猜想2和猜想3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操作:
①取三块马铃薯,编上A、B、C号,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
②配制一大杯盐水;
③将三块马铃薯放在盐水中,使其漂浮,几天后发现马铃薯都沉在容器底部,将其捞出、擦干,分别测出其质量和体积.实验数据如上表:
(2)表格中,编号为C的马铃薯在盐水中下沉后的密度是 g/cm3.
(3)请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后回答:
猜想2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的;你认为导致马铃薯下沉的原因是
.
解析 ρ物ρ液,物体下沉.
答案 (1)盐水密度大于马铃薯密度,马铃薯应该上浮 (2)1.21 (3)错误 马铃薯的密度变大,大于盐水的密度.
仿真测试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小朗打乒乓球时,不小心将球踩瘪了,但没有破裂.对于该球内的气体,没有发生变化的物理量是( ).
A.质量 B.密度 C.压强 D.体积
2.盛油的厚壁钢瓶内压强很大,相当于大气压的1万到2万倍时,虽然瓶壁无裂痕,瓶内的油依然能从里面渗出,其主要原因是( ).
A.油分子被压小了
B.油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金属原子间有空隙
D.金属原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如图所示,用两食指同时压铅笔两端,左手指接触笔尾受到的压力为F1,压强为p1,右手指受到的压力为F2,压强为p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F1F2 C.p1p2
4.下图中,采用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是( ).
5.为便于书写,粉笔的形状为一头粗一头细.小明把一支新粉笔先后两次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一次正放、一次倒放,如图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正放的粉笔对桌面的压力大于倒放的粉笔对桌面的压力
B.正放的粉笔对桌面的压力小于倒放的粉笔对桌面的压力
C.正放的粉笔对桌面的压强大于倒放的粉笔对桌面的压强
D.正放的粉笔对桌面的压强小于倒放的粉笔对桌面的压强
6.如图所示,甲、乙、丙三个容器底面积相同,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装有同种液体且液面相平,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关系( ).
A.p甲=p乙=p丙 B.p甲>p乙>p丙
C.p甲
7.如图所示,两只纸船漂浮于水面静止,用注射器在两船之间横向快速注水,两船将( ).
A.静止不动 B.向中间靠拢
C.向两侧分开 D.向同侧偏移
8.如图所示,在远洋轮船的船舷上,标有数条吃水线,其中标有W的是北大西洋载重线,标有S的是印度洋载重线.当船从北大西洋驶向印度洋时,轮船受到的浮力以及北大西洋海水密度ρ1与印度洋海水密度ρ2关系,应是( ).
A.浮力增大,ρ1=ρ2
B.浮力减小,ρ1=ρ2
C.浮力不变,ρ1>ρ2
D.浮力不变,ρ1
9.如图所示,关于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气泡受到水的压强变小、浮力变大
B.气泡受到水的压强变小、浮力变小
C.气泡受到水的压强变大、浮力变小
D.气泡受到水的压强变大、浮力变大
10.把重5N、体积为0.6dm3的物体投入水中,当物体静止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g取10N/kg)( ).
A.物体漂浮,浮力为5N
B.物体漂浮,浮力为6N
C.物体悬浮,浮力为5N
D.物体沉底,浮力为6N
二、填空、作图题(11~16每空格1分,11~16每空格、每图2分,共37分)
11.如图所示为小莉在水平地面上玩滑板时的情景.她的滑板重40N,与地面的总接触面积为8×10-4m2,当体重为440N的小莉站在滑板上时,滑板对地面的压强为
Pa.
12.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匀速滑动,在木块前端离开桌面至一半移出桌面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木块对桌面的压力 ,木块对桌面的压强 .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3.如图所示,在装有适量水的盘子中央,固定一支点燃的蜡烛,然后将一个透明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蜡烛火焰很快熄灭.盘中的水在 的作用下进入杯中.这一过程中,杯中水柱产生的压强将逐渐 .
14.某学校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其中介绍了当乘坐的小轿车不慎落入水中时,所应采取的自救方法.如果河水较深,车沉入水中后将无法打开车门,此时不要惊慌,在水将要没过头部时深憋一口气,待水充满车厢后,就可以打开车门逃生了,这是由于最初轿车沉入水中时,车外水的压强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车内空气的压强,会产生一个向 (选填“车内”或“车外”)方向的压力差.随着车内水面升高,车内外的压强差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5.登山运动员在攀登高峰时会出现“高原反应”,这除了高原缺氧、寒冷之外,还因为那里的大气压强比平原地区
(选填“大”或“小”);在高原上用普通锅难以煮熟食物,是因为普通锅的密封性能较差,锅内气压受外界大气压影响,使得水的沸点比平原地区 (选填“高”或“低”).
16.我国第五代隐形战机――歼20已研制并试飞成功,速度可达声速的2.35倍.若以680m/s的速度飞行,10s内可飞行
m;飞行时,以 为参照物,飞行员是静止的;机翼的横截面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形状,是利用了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 的原理,从而使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压强差,为飞机提供升力.
17.某工地运载“渣土”使用6轮载重汽车.此“渣土车”装载渣土后总质量为12t,则该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力为 N.
规定车辆对地面的压强不得超过7×105Pa,假设每只轮胎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恒为0.02m2,则该车装载渣土后对地面的压力不得超过 N,进而判断此次“渣土车” (选填“超载”或“不超载”).(g取10N/kg)
18.王庆在验证“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的关系”时,用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烧杯、小桶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甲、乙、丙是其中的三个步骤示意图,还差一个步骤丁图才能完成,则丁是测量 的.设甲、乙、丙、丁四个步骤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依次为F1、F2、F3、F4.金属块受到的浮力
= ,被排开液体受到的重力= ;如果关系式 成立,就可得到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19.小华用牙膏探究物体的沉与浮.牙膏悬浮在水中,牙膏所受浮力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重力.向水中加入食盐并使其溶解,牙膏将
(选填“上浮”或“下沉”).如果不加食盐,将牙膏内部分空气排出,再次放入水中后,牙膏将 (选填“上浮”或“下沉”).
20.如图所示,物体A静止在斜面B上,请画出A对B压力的示意图.
21.如图所示,重为10N的物体静止在水中,请你画出它受浮力的示意图.
三、探究解答题(22题8分,23题10分,24题9分,25题6分,共33分)
22.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利用A、B两物体、泡沫等器材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1)实验中小明是通过观察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
(2)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实验,能够得到的结论是 .
(3)若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应通过比较 图所示实验.
(4)如图(丁)所示,小华同学实验时将物体B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发现它们对泡沫的压力作用效果相同.由此他得出结论: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你认为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
.
23.为了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弹簧测力计、量筒、烧杯、铜块、蜡块、细线、水(ρ水=1.0×103kg/m3,g取10N/kg)及其他简单辅助器材.
第一小组:任务是探究铜块的下沉条件.他们用两种方法测量了铜块受到的浮力:
方法1:称重法.测量过程及示数如图(甲)所示,则铜块所受的浮力为 N.
方法2:阿基米德原理法.测量过程与示数如图(乙)所示,则铜块排开水的体积为 mL,根据F浮=G排=ρ水gV排可计算出浮力.通过实验可得出铜块浸没在水中下沉的条件是 .
第二小组:任务是探究蜡块上浮的条件,需测量蜡块(ρ蜡=0.9×103kg/m3)浸没于水中时所受的浮力,你准备选用第一组上述两种方法中的方法 (选填“1”或“2”),并简要说明操作中还应采取的措施:
.
24.如图所示,小明用一满瓶纯净水和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海绵做实验,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小明想:一瓶纯净水能产生多大的压强,竟把海绵压陷得那么明显?于是就开始想办法计算它.他从商标纸上查到这瓶水的“净含量”是600mL;又发现空瓶很轻,瓶重可忽略不计;又测出瓶底面积为35cm2,瓶盖面积为7cm2.根据小明收集的数据,请求出:
(1)这瓶纯净水的重量?(g取10N/kg)
(2)瓶子正放时对海绵的压强?
(3)要使瓶子倒放时对海绵的压强与正放时相同,有什么办法?(举出一种即可)
25.当当同学从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带回一个“小美人鱼”工艺品,他想知道这个工艺品的密度,于是进行趣味实验.根据图中所示的实验数据(ρ水=1.0×103kg/m3),请求出: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掌握溶液的基本特征,了解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了解溶液在科研、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课前预习】
1.提高科学核心价值观,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液氧用于火箭发射——氧气具有可燃性
B.洗涤剂清洗油污——洗涤剂有乳化功能
C.氢能源未广泛应用——氢气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
D.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铁丝在空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C.铁和硫酸铜溶液发生反应,溶液质量增大
D.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不一定含有非金属
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盐水的沸点比水低
B.无色澄清液体一定是溶液
C.只有固体能作溶质
D.溶液的各部分性质均相同
4.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衣服上的油污用汽油或用加了洗涤剂的水可除去
C.一瓶合格的生理盐水密封一段时间,不会出现浑浊
D.实验室常将固体药品配制成溶液进行化学反应,以提高反应速率
5.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中只能含一种溶质
C.植物油加入水中可得到溶液
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小军同学需要快速配制一杯可口的白糖溶液,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冰水溶解
B.用热水溶解
C.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
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
7.下列物质放入水中,能形成无色溶液的是
A.高锰酸钾
B.蔗糖
C.植物油
D.面粉
8.下列生活及化学实验中涉及的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被雨淋湿的自行车钢圈上慢慢出现了锈渍
B.用汽油洗去沾在衣服上的油渍
C.用磁铁分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
D.电灯通电后发光
9.下列洗涤方式应用乳化作用的是()
A.用汽油洗油污
B.用水洗去盘子上的食物残渣
C.用洗衣粉洗衣服
D.用盐酸洗水垢
10.家用洗涤剂可以洗去油污,汽油也可以洗去油性物质,两者的原理是(
)
A.前者为油能溶于洗涤剂中,后者为汽油能乳化油性物质
B.前者为乳化作用,后者为溶解作用
C.两者都是溶解原理
D.两者都是乳化原理
【学习探究】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溶液是指
或
物质分散到
物质里,形成
、
混合物。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
,被溶解的物质叫
。
2.从组成上看,溶液是由
和
组成,从质量上看,溶液的质量等于
和
的质量之和,溶液的体积
溶质与溶剂的体积之和。溶质可以是
、
、
,如果两种液体互相溶剂时,一般把量多的一种叫做
,量少的一种叫做
,水是最常见的
,此外
、
等也可作为溶剂。
3.物质的溶解通常伴随着
的变化。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时溶液温度
;硝酸铵溶于水时,所得溶液温度
;氯化钠溶于水时,所得溶液温度
。
4.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
。洗洁精、洗衣粉等洗涤剂具有乳化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着水流走,而不聚成大的
,从而使乳浊液的稳定性
,洗涤剂的这种作用称为
。
互学探究
[探究一]蔗糖和食盐的溶解
步骤
现象
结论
食盐加入水中
食盐可以___在水中
蔗糖加入水中
蔗糖可以___在水中
思考:如何从微观上理解这一现象?
小结:蔗糖表面的分子在___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并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氯化钠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___分子的作用下,向水里运动扩散,也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去了。
思考:(1)我们刚才得到的液体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_____
(2)每种液体各部分一样吗?_____
(3)放置了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看到哪种液体析出沉淀?_____
1、溶液的定义:_____或_____物质分散到_____物质里,形成_____的、_____的_____。
溶液的特征:(1)溶液具有
性:溶液各个部分的组成
;
(2)溶液具有
性: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____(“会”或“不会”)分层,即只要
,所加入的物质也不会分离出来。
注意:溶液的均一性和稳定性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思考:溶液中水具有什么作用?
溶剂:能____________的物质。溶质:__________的物质。
练习:在蔗糖溶液中,溶质是___,溶剂是___。在食盐溶液中,溶质是____,
溶剂是____。
2、问题:只有水能做溶剂吗?不溶于水的物质是不是什么时候也不会溶解呢?
[探究二]:
溶质
溶剂
现象
碘
水
碘
_____于水
碘
汽油
碘
_____汽油
高锰酸钾
水
高锰酸钾
_____水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
_____汽油
植物油
汽油
植物油
_____汽油
结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_____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中的_____也不同。
【解决问题】:讨论:当衣服上沾上油渍时,用水很难冼去为什么?我们可以怎么办?
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三]水和乙醇能够互溶吗?
在盛有2mL的水的试管中滴加2~3滴红墨水,振荡,然后再用滴管缓缓加入约2mL的乙醇,不振荡观察现象,看溶液是否分层,然后震荡在观察是否分层,静置后观察溶液是否分层。
溶质
溶剂
振荡前
现
象
振荡后
现
象
静置后
现
象
结论
乙醇
水
酒精和水_____,形成____。
想想:大家能否举出溶质是气体的例子?________
小结:溶质溶解前可以是:____体、____体、____体。
3、溶质和溶剂的判断:
固—液型
液体—溶剂
固体—溶质
例如:________________
气—液型
液体—溶剂
气体—溶质
例如:________________
液—液型
,非水溶液中
量多—溶剂
量少—溶质
例如:___________
液—液型
,水溶液中
水无论量多、量少,水为溶剂
例如:___________
注:通常没有指明溶剂的溶液中,水是溶剂,其他的是溶质。
思考:请你能否再举出一些溶液?指出其溶质、溶剂。并谈谈溶液的用途?
二、溶液的用途
见课本
【课后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不变
B.发现煤气泄漏时,可用明火查找泄漏点
C.洗涤衣服上的油污可用汽油乳化
D.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是因为铝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2.下列消毒液的溶剂不是水的是
A.75%医用酒精
B.过氧乙酸溶液
C.过氧化氢溶液
D.碘酒
3.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法用水鉴别硝酸铵、氢氧化钠两种固体
B.用水浇灭着火的纸箱,其原理是移除了可燃物
C.天然水经过自然沉降、过滤、吸附,即得纯水
D.使用加有洗涤剂的水可去除衣服上的油污
4.下列物质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A.牛奶
B.汽油
C.泥土
D.高锰酸钾
5.下列有关水和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减少
B.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后得到的水是纯净物
C.通过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将食用油溶解于水形成溶液
D.试剂瓶中的溶液在使用时不慎洒出一部分,剩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减少
6.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
A.水能溶解所有的物质
B.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C.洗涤剂可使油污溶解在水中
D.通过活性炭吸附可将海水淡化
7.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加热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生成的物质:蓝色溶液中出现黑色固体
B.向铁粉中加入足量稀硫酸:黑色固体逐渐减少至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放热
C.汽油加入高锰酸钾中:暗紫色固体逐渐减少,溶液由淡黄色变为紫色
D.检验水通电分解后负极得到的气体:木条燃烧更旺,产生蓝色火焰
8.下列物质中不属于溶液的是(
)
A.食盐水
B.糖水
C.泥土水
D.澄清石灰水
9.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后者溶质的是
(
)
A.氯化氢、盐酸
B.生石灰、石灰水
C.铁、硫酸亚铁
D.酒精、碘酒溶液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长期放置后不会分层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B.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
C.硝酸铵溶解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D.食盐水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Na+和Cl﹣
1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请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高钙牛奶”中的“钙”是指______(填“元素”、“原子”或“分子”)。
(2)“八月桂花香”。从分子的角度解释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______。
(3)从微观角度分析:H2O2和H2O的化学性质不同,原因是______不同。
(4)碘酒常用于消毒,该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
12.(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①生理盐水溶剂____②标出FeCl2中Fe化合价_______
(2)下列属于溶液的是
______(填序号)
①蒸馏水
②油水混合物
③黄河水
④豆浆
⑤盐酸
⑥碘酒
(3)将锌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入到盛有一定量硝酸银溶液的烧
杯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若将所得滤渣加入稀盐酸中,有气泡产生,则:滤渣里一定含有______(填写化学式),滤液中一定含有______(填写化学式)。
13.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硫酸铜溶液中的溶剂是___________。
(2)日常生活中常用___________的方法降低水的硬度;
(3)通过电解水实验及对生成气体的检验可知,水是由___________组成的。
14.把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可以得到溶液的是_____
A
面粉
B
氯化钠
C
蔗糖
D
汽油
15.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①溶液都是无色透明的
②溶液中各部分都是均一的
③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④气体、液体、固体均可作溶质
⑤任何条件下的溶液都是稳定的
⑥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少的一定是溶质
⑦在溶液中进行的化学反应速率较快
⑧食物里的养料经消化变成溶液才能被吸收
⑨溶质在溶解的过程中,有的放出热量,有的吸收热量
⑩溶质在溶解时,扩散过程中吸收热量,水合过程中放出热量
【参考答案】
【课前预习】
1.A
2.D
3.D
4.A
5.D
6.A
7.B
8.A
9.C
10.B
【课后练习】
1.A
2.D
3.D
4.D
5.A
6.B
7.B
8.C
9.A
10.A
11.元素
分子不断运动
分子的构成不同
酒精
12.
⑤⑥
Fe、Ag
Zn(NO3)2
13.水
加热煮沸
氢元素和氧元素
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实验的教学作用,我凭着十来年的物理教学经验,总结归纳出下列基本的物理实验设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物理实验要真实、客观地反映和揭示概念规律,因此,实验的设计应该具有科学性。教师不能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人为地设计有悖于科学性的实验。欺骗的行为一旦被揭穿,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会产生极大的负面效应。因此,物理实验教学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二、简单性原则
无论是探索某个现象,还是验证某个规律,实验的目的应尽可能明确,器材方法应尽可能简单。在实验器材上使实验简洁,通常有两种方式:采用现代设备或是利用日常用品做实验,尤其是变废为宝。如用损坏的卡口白炽灯炮,去掉玻璃炮,在两根粗金属丝上加上锡箔,稍加改造,便可制成验电器。
三、直观性原则
物理实验的特点就是让全体学生对具体的物理现象与实验过程用感官直接观察和感受,所以要尽可能地增大实验的可见度和可信度,以便提高物理实验的直观性。
1.增大可见度
在物理实验中,要想增大物理实验的可见度。首先实验应该克服空间条件制约。有些物理实验容易在水平面上完成,却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如果对实验进行“化水平面为竖直面”的处理,就可以增大实验的可见度。例如磁感线的演示,先将适量的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并置于磁铁上,通过连续轻微地敲击玻璃板,使铁屑在磁场中逐渐有序排列。这样实验虽然完成了,但只能进行平面展示。如果事先准备好了一张大小合适的稍厚的白纸,在一面上涂抹上胶水,利用白纸的胶水面,将玻璃板上铁屑粘住,就可以进行竖直展示了。
竖直展示增大了实验的可见度,在教学上增强了效果,使同学们观察实验更加得清晰、直观了。
要想增大实验的可见度,其次是要改进实验装置和方法。教材中出现的一些实验演示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如果对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行适当的改进,可以克服不足,增强演示的直观性。如在高中物理必修1“人教版”P56“问题与练习”演示玻璃瓶受力发生微小形变的实验中,要想实验现象明显,应该用毛细玻璃管代替细管,且最好用蜡油子密封好瓶口,这样现象直观明显,达到增强可见度的效果。
2.增大可信度
物理实验能否达到教师预期的效果,是实验教学的关键,只有增大实验的可信度,才能确保实验的成功,因此做好铺垫实验的准备知识很重要。
一般地说,学生关于某个物理问题的准备知识越丰富,其思维也就越活跃、越深刻。因此,对每个物理实验,教师都要在认真分析研究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实验做一些必要的讲解,介绍实验所需的准备知识,强调学生观察应注意的事项,讲解即可以在实验前进行,也可以配合实验同时进行。通过铺垫实验的准备知识,促进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深刻认识,从而增大实验的可信度。
四、趣味性原则
教育心理学指出:“人的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学生的学习也是被一定的学习动机所支配,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设计趣味性强的物理实验,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巨大的学习动力。趣味性实验我认为主要表现为“新、奇、趣”。
1.新
推陈出新,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交流变压器实验,如果用长导线代替“可拆交流演示变压器”的副线圈,随着绕线在铁心上的线圈匝数增多,可以观察到小灯炮从不亮到亮的逐渐变化过程。这样的演示让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神奇”实验的过程,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2.奇
出奇制胜,更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探究欲望。如在“探究动量定理”知识时设计瓦碎蛋全的实验,用锤子砸瓦碎了而鸡蛋完好无损,学生们感到不可思议,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基础上,教师适当地启发、引导,很自然地过渡到动量定理内容的知识。
3.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轻松的学习氛围往往学习效率更高。如学习摩擦力内容时的“魔术球”的演示:将一个实心的小球,中间挖一个弯曲的小通道,用细绳穿过小孔,通过手拉两端细线的松紧程度,就可以控制小球的下滑的快慢及随意的停止。这样的实验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揭密的过程就是压力大小与摩擦力大小关系的学习过程。
五、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任何工作的前提,在物理实验设计中,教师及学生规范地操作是实验安全性的重要保障。特别是电学实验我们更加应该注意安全性原则,一定要规范地操作,否则发生事故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