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耕地保护方法

耕地保护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耕地保护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耕地保护方法

耕地保护方法范文第1篇

国外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实践

国外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相关实践主要包括以下五种形式:第一,土地发展权的购买(PDR)或转移(TDR)。PDR是从耕地“产权束”中分离出土地非农化发展权,并由政府购买,耕地拥有者得到相应补偿,必须保持耕地农用,并可交易除土地发展权外的其他土地权属,非农化只有在耕地拥有者购回发展权时才能够发生,但有极其严格的购回条件[27]。美国通过PDR保护了约200万英亩耕地,但政府为此支付了高达15亿美元的费用[28],高昂的成本催生出了另一种做法,即TDR。TDR与PDR的不同之处在于,由开发商在农地保护区购买土地发展权,并获得在土地开发区建设更高或更密建筑的许可,政府基本不干涉按照市场机制进行的土地发展权交易过程[29]。英国、法国和加拿大等国家也通过设立土地发展权,补偿农地保护者的土地开发机会成本。第二,税收优惠或减免。美国的农地减税方法包括,农地的“特惠估税值”,即不附带条件的纯粹减税;区别征税,即依据农地开发时间征收不同比例的税金;限制性协议,即农地持有者同意在规定的期限内保持农地农用,以获得税收减免,否则将归还减免的税金[30]。加拿大对农户之间保持农用的耕地交易征收较低的资产税。英国、澳大利亚、德国、瑞典和荷兰免除耕地的一切财产税,英国的涉农建设也免税[31]。第三,农业补贴。一类是针对农地质量提高和农业环境改善的直接补贴。例如,美国的耕土地保护计划,政府对有益于环保的农地保护和利用行为提供奖励补贴或成本分担[32];欧盟的环境敏感地区项目(ESA),以每个会员国确定的本国最低良好耕作实践水平为基准[33],进行第一阶段的政府补贴,包括价格支持和农业补贴,若农民通过不懈努力超过基准水平,则相应获得更多补贴[34]。另一类是通过农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技术或信息服务等的公共投资,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增强竞争力的间接补贴。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等国家都有此类做法。第四,生态补偿。美国20世纪3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土壤保护,鼓励农民休耕或退耕,并给予农民相应的经济补偿,50年代末出台的“土地银行政策”就属于此类。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生态补偿的领域从最初的土壤生产力和土壤侵蚀,扩宽到后来的农业用水污染、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和湿地保护等,都对相应群体提供经济补偿。欧盟也有类似的休耕项目,每年每英亩的补偿额高达650美元[35]。德国、日本等国家也有将对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融入生态补偿的政策。第五,为农地的景观游憩价值付费的乡村旅游。在以色列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如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南部)和瑞士(北方)等,城市居民到乡村度假,需要为其享用的农地景观效益付费,是对农民提供农地外部效益一定程度上的补偿[36]。

国内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理论研究

国内有关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研究最早体现为对耕地资源价值的研究,随后是对耕地保护外部性和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研究,近年来才扩展到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研究。

(一)耕地资源价值研究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的开展,学术界对耕地(农地)资源价值和价格的研究应运而生,早期的研究侧重于价值理论和价格评估理论。学者们对耕地(农地)资源价值理论的探讨可谓百家争鸣,主要包括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使用价值决定论、多元价值论等[37],其中,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逐渐成为国内主流的价值理论。耕地(农地)价格评估理论方面,王万茂和黄贤金提出了农地估价的技术路线和程序等[38~39]。对耕地资源价值的核算仅限于市场价值,采用的方法主要是收益还原法[40~41]。深入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到了90年代中后期,大量农地非农化、征地补偿费偏低等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重新审视耕地资源价值,为我国建立科学的农地流转价格体系、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提供理论支撑[42]。该时期的研究侧重于对耕地资源价值内涵的挖掘,及其在征地补偿标准确定中的应用。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耕地资源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等外部性价值,应在征地补偿中显化以上外部性价值。根据所采用的耕地资源外部性价值评估方法,可将已有研究归为两类,一类研究多运用替代法、成本法等。郝晋珉,任浩在核算2000年耕地资源价值的基础上,认为现行征地补偿只显化了平均占耕地资源总价值16%的经济价值,耕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和生态服务价值均未体现[43]。陈思源,曲福田等认为农用地转用价格包括三部分,即农用地质量价格、农用地社会价值量、地面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并结合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创新了农用地社会价值量的评估方法,公式为:农民人均年农业纯收入/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农用地社会价值量/社会价值量[44]。边学芳,吴群等以江都市为例,采用假设开发法、替代法、成本法分别测算了耕地所有权价格、耕地社会保障价格和粮食安全价格、耕地生态安全价格,并依此确定耕地的征收价格[45]。王仕菊,黄贤金等依据耕地总价值测算出2007年全国征地补偿标准为49万元/hm2,是现行征地补偿标准的2.51倍[46]。另一类研究则运用CVM等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法测算耕地资源的外部性价值。蔡银莺,李晓云,张安录运用CVM的调查和研究表明,武汉居民每年保护耕地的支付意愿价值为9.67×109元,由此测算出耕地的非市场价值为5917l元/hm2[47]。高魏,闵捷,张安录运用CVM测算出江汉平原耕地非市场价值每年的支付意愿为5.31×108元~6.46×108元,并对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和环境经济学解释[48]。张鹏运用CVM评估农地价值,并将该理论数据同实际征收补偿数额比较,发现现行土地征收补偿政策严重侵害了农民的利益[49]。王湃,凌雪冰,张安录采用CVM估算出武汉市和平农庄休闲农地的存在价值为3.368416667×107元,应在估算农地总价值及农地保护决策中引起重视[50]。聂鑫,汪晗,张安录基于对四座城市失地农民以及相关主体的调查,运用收益还原法、替代法和CVM法分别测算了农地的经济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和外部效应,结果显示,基于公平思想的水田、旱地、菜地的总福利补偿价值分别为3414447×106元/hm2、3.4269945×106元/hm2和5.1589725×106元/hm2[51]。

(二)耕地保护外部性的研究

耕地保护外部性的研究是构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理论基础之一,随着对耕地资源价值研究的深入,学者们逐渐认识到耕地保护的外部性,并展开了深入探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耕地保护外部性产生的原因、具体表现、负面影响及外部性内部化的方法等。首先,对耕地保护外部性产生原因的探讨,范少冉认为是由于我国各地区承担着不同的耕地保护责任,某地区耕地过度非农化导致其他地区保护耕地的机会成本增加[52]。邵建英、陈美球认为是由于耕地不仅给农民带来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为全社会的稳定及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效益[53]。牛海鹏,张安录认为耕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导致了耕地利用和保护的区内外部性问题和区际外部性问题[54]。其次,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具体表现,牛海鹏,张安录认为主要包括具有公共物品属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其中生态效益具体有涵养水源、水土保持、改善小气候、改善大气质量、生物多样性和土壤净化效益,社会效益具体有粮食安全、社会保障、开敞空间及景观、科学文化效益[55]。再次,耕地保护外部性的负面影响,范少冉认为,一方面耕地保有量多的地区尤其是粮食主产区,牺牲了自身的多元化发展机会;另一方面极易造成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间耕地保护行为和目标的冲突,不利于农业发展[52]。孙海兵,张安录认为不能在市场中经济体现的农地外部效益的存在,导致农地比较效益低下,土地资源配置个体决策往往倾向于农地城市流转,使得农地供给不足,给整个社会带来不利或损失[56]。牛海鹏,张安录认为耕地保护外部性问题是耕地非农化速度加快的根本原因,影响和制约着耕地非农化驱动机制的作用过程,决定着耕地非农化驱动力的大小和方向[54]。最后,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钱忠好认为可采取政府直接管制、市场经济激励、自愿协商、社会准则或良心效应等四种方法[57]。范少冉认为应建立耕地保护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奖励或激励包括制定农用地的政府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补贴与保护政策等[52]。邵建英、陈美球提出应科学评估耕地价值,建立耕地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重构耕地保护的利益分享机制[53]。孙海兵,张安录的构想是增设农地外部效益财产权赋予农民,国家筹资组织购买以实现经济激励和补偿[58]。蔡银莺,张安录运用CVM估算出江汉平原农地保护的外部效益为4.8658×104元/hm2,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应在经济上实现[59]。牛海鹏,张安录主张将耕地保护机制和经济补偿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耕地保护基金,落实对农户保护耕地的直接补贴[55]。

(三)耕地保护区域补偿的研究

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是经济补偿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一些学者围绕补偿原因和补偿机制架构展开了对耕地保护区域补偿问题的探讨。对区域补偿原因的探讨,吴泽斌,刘卫东通过对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含港、澳、台地区)耕地保护政策执行力的测度和评析,认为在耕地保护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的差异性,把土地利用分区和土地利用收益分配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区域间的利益补偿机制,矫正耕地保护政策执行较好区域的外部经济损失问题[60]。方斌等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从耕地保护易地补充的客观实际需求出发,结合已形成的易地补充的雏形市场,探讨了耕地保护区域经济补偿的可行性[51]。纪昌品,欧名豪从经济发展带来的耕地面积减少、区域间耕地保护压力与机会成本差异、区域间耕地保护责任与义务不对等方面阐述了耕地保护区域协调的客观性与必要性[52]。对区域补偿机制的架构的研究,根据视角的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主张建立以耕地资源价值为核心的区域补偿机制。张效军、欧名豪等[53~64]提出建立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的思路:确定补偿的价值标准;测算各区域最低耕地保有量,计算耕地赤字或盈余;确定面积标准,折算标准面积;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其中价值标准的确定依据耕地资源价值,但并非完全补偿,其研究表明,我国耕地的价值为112.68万元/hm2,经核算,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的全国平均水平为107.03万元/hm2。纪昌品,欧名豪提出了政府主导型-公共财政转移支付或市场主导型-区域之间协作的区域补偿途径[62]。苑全治,郝晋珉等以经济外部性理论为依据,建立了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理论模型和经验模型,理论模型重点模拟区域耕地保护外部性的影响及对策,而经验模型则探讨了补偿的主体、补偿标准的计算、补偿方式、制度保障和机构设置[65]。另一类研究主张建立以农地发展权为核心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机制。臧俊梅等认为农地发展权是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载体,应以农地发展权为基础构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下的区域耕地保护补偿机制,通过产权手段解决“异地指标调剂”的跨区域耕地保护问题[66]。任艳胜构建了基于主体功能分区的农地发展权补偿机制,即由开发型区域(优化、重点开发区)对保护型区域(限制、禁止开发区)因农地保护行为而引发的农地发展权损失进行的补偿,补偿标准对应于功能分区所造成的受管制农地发展权价值,而农地发展权价值通过农地最高回报价值与农地农业用途价值之差衡量,补偿资金分配模式有政府主导性补偿与市场补偿两种[67]。

(四)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集中于从宏观层面上探讨机制的整体框架问题。首先,建立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原因、依据和基本思路。朱新华,曲福田将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补偿界定为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的经济补偿,分析表明粮食主销区的土地产出效率高于粮食主产区,具有对主产区进行经济补偿的现实条件和愿望,并提出了机会成本税、GDP增长提成、基于市场贸易的产销区购销协作三类补偿途径[68]。姜广辉,孔祥斌,张凤荣等认为耕地多功能外溢引发的耕地利用低收益和耕地非农化的低成本,以及耕地保护的巨大机会成本是耕地转用的根本所在,由此应建立由两大部分构成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即基于耕地利用多功能外溢效应补贴的农户补偿机制和基于发展机会成本补偿的耕地保护区域平衡机制[69]。周小平,柴铎,卢艳霞等认为耕地资源配置中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建立经济补偿机制的原因,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是通过重新调整耕地价值分配、使耕地价值的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其基本思路是“公平优先、效率跟进”[70]。其次,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具体运行机制。原光,任德成认为利益平衡是构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运行机制的基本原则,补偿方式包括资金补偿、实物与科技补偿、保障补偿等,补偿标准的确定应以耕地的综合价值为依据[71]。陈会广,吴沅箐,欧名豪认为耕地保护补偿的理论依据包括外部性理论、公共物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服务功能理论,提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与代际补偿和以市场为主导的土地开发(发展)权转移与交易两种模式并存的补偿机制构建思路,以及加强法律政策、基金运作、土地规划、标准评估、市场交易等配套体系建设的建议[72]。牛海鹏将耕地保护外部性界定为耕地的生态社会效益,并认为耕地保护总体外部性=耕地保护区内外部性+耕地保护区际外部性,相应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由区内和区际经济补偿机制构成。以河南省焦作市为例,分别运用综合方法(当量因子法、替代/恢复成本法的集成综合)和条件价值法测算了耕地保护最高和最低经济补偿标准,表现为弹性区间,并可进行动态修正[32]。周小平,柴铎,卢艳霞等依据福利经济学的边际生产率分配论以及外部性内部化的基本原理得到了耕地保护补偿的三大基本条件,指出确定补偿提供者和接受者的依据是外部性的提供或接受情况,补偿额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耕地为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正外部性价值和耕地保护主体的机会成本损失,并应根据各地的占地压力实际进行梯度化补偿[70]。雍新琴提出以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损失为依据确定经济补偿标准,地方政府耕地保护的直接机会成本损失等于土地出让金纯收入,农户耕地保护的机会成本损失等于耕地作为建设用地与用于粮食生产用地的收益差额。补偿机制通过建立耕地保护台账、签订耕地保护合同和设立各级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委员会得以运行[73]。

国内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的实践

1999年~2003年连续5年粮食产量的下滑,催生出了以2004年~2009年连续6年中央1号文件为标志,包括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促进耕地保护的惠农支农政策,以上政策可视为国家对耕地保护的微观主体——农民在经济上一定的补偿。实践证明这些旨在调节利益分配的补偿政策是有效的也是可行的,2004年~2008年粮食产量和粮食种植面积均实现了稳步增长,2008年粮食产量刷新历史最高水平,达到52850万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粮食生产下滑和耕地保护乏力的态势。现有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有许多可取之处,例如农业税的减免切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粮食直补的直接到账方式广受农民们好评等。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诸如补偿标准太低,单纯的政策性补贴导致农民和地方政府对其长期性的预期不稳定,资金来源及运作方式成本较高等。因此,创新现行耕地保护制度,建立长效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显得迫切而重要。近年来,国内一些省、市也开始试行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74]。《佛山市基本农田保护补贴实施办法》规定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进行补偿,标准为800元/亩•年,每5年调整一次。东莞市从2008年1月1日起,对属于村集体超额分摊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和非经济林地统一实施财政补助,标准为500元/亩•年。成都市设立了耕地保护基金,建立起耕地保护经济补偿和契约式管理机制,通过财政转移支付,耕地保护基金主要用于农业保险补贴、耕地流转担保、耕地保护责任农户养老保险补贴和耕地保护责任集体经济组织现金补贴,标准为一类耕地400元/亩•年、二类耕地300元/亩•年。以上实践为我国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研究和建立提供了借鉴。

耕地保护方法范文第2篇

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确定的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省长、主席、市长为第一责任人。

三、国土资源部会同农业部、统计局等有关部门,根据《纲要》确定的相关指标和生态退耕、自然灾害等实际情况,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提出考核指标建议,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下达,作为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

四、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遵循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从20**年起,每五年为一个规划期,在每个规划期的期中和期末,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考核一次。考核的标准是:

(一)省级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国务院下达的耕地保有量考核指标。

(二)省级行政区域内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得低于国务院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考核指标。

(三)省级行政区域内各类非农建设经依法批准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后,补充的耕地和基本农田的面积与质量不得低于已占用的面积与质量。

同时符合上述三项要求的,考核认定为合格;否则,考核认定为不合格。

五、考核采取自查、抽查与核查相结合的方法。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按照本办法的规定,每年组织自查,并向国务院报告耕地保护责任目标的履行情况。

(二)国土资源部会同农业部、统计局等部门,每年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抽查,作出预警分析,并向国务院报告。

(三)在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年,由国土资源部会同农业部、监察部、审计署、统计局等部门,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履行情况进行考核,并将结果报国务院。

六、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提供的各地区耕地面积、生态退耕面积、基本农田面积以及分等定级的数据,将作为考核参照依据。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要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和农户。要按照国家统一的规范,加强对耕地及基本农田的动态监测,在考核年向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提交耕地、基本农田的面积和等级情况的监测调查资料,并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

国土资源部采用抽样和卫星遥感监测等方法和手段,建立抽样调查制度和监测网络,会同农业部对耕地、基本农田面积和等级情况进行核查。

七、国务院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结果进行通报。对认真履行责任目标且成效突出的给予表扬,并在安排中央支配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时予以倾斜;对考核认定为不合格的责令整改,限期补充数量、质量相当的耕地和补划数量、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整改期间暂停该省(区、市)农用地转用和征地审批。

耕地保护方法范文第3篇

研究区概况

开县位于重庆市东北部,地处大巴山南麓、三峡库区腹地、长江三峡水库小江支流回水末端,东与巫溪、云阳县接壤,南与万州区毗邻,西与四川省达州市的开江、宣汉县交界,北与城口县相连.全县辖4个街道、21个镇、13个乡.土地利用结构中,农用地319786.08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0.48%.其中,耕地90094.35hm2,占农用地面积的28.17%.

样本数据来源

1样本区特征

农户调查数据搜集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分层随机抽样法,选取开县38个乡镇进行抽样,最终选择了长沙镇、温泉镇、郭家镇、中和镇、南雅镇、铁桥镇、南门镇、岳溪镇、九龙山镇和敦好镇10个镇.对各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居高、中、低的3个镇各选取2个代表村进行调查.各村抽样户数约为全村总户数的15%,调查内容为农户户均人口、家庭劳动力比重、家庭老龄人口比重、家庭受教育程度、劳动力性别构成、耕地面积、非农收入比重等(表1).调查主要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进行.

2问卷调查

由调查人员会同各村村长、社长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甄别,各镇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453份,其中有效问卷425份,占回收问卷总量的93.82%.首先进行问卷试测,在深度访谈设计问卷之后,课题组对农户进行问卷试测.问卷试测是2010年12月在长沙镇进行的,参加问卷试测的有8个农户户主,对试测结果需进行总结和有效性分析.之后对问卷进行修改,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本文的正式调查问卷.

3数据特征

1)不同类型农户的比例

针对10个镇共6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统计,其中纯农业户、农业兼业户、非农业户分别为46,332和222户,所占比例分别为7.67%,55.33%和37.00%.非农业主导型农户比例大大超过了农业主导型农户,其中农业兼业户所占比例最高,可见当前农户兼业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图1).

2)不同类型农户家庭构成差异

从户均人口看,当前农民分户居住现象较为明显,户均人口在3~5人间.其分布特征是:户均人口在3~5人间.其分布特征是:户均人口数由开县县城及城市发展组团中心镇区向周边镇递减,且距离县城及组团中心镇越近,兼业程度越高.户均人口与家庭劳动参与度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非农兼业户达到峰值,户均人口为4.12人,劳动参与度为815%.主要原因:非农兼业户“三代型”家庭结构为多元划分提供了便利,家庭劳动力参与度较高,农户倾向于农、工兼具的经营模式;纯农业户与非农业户趋于“两代型”家庭结构,劳动力参与度较低,倾向于单一的经营模式.家庭较高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龄人口比重和女性比例有利于农户由纯农业户向非农业户转移,主要因为老年人与女性在家庭中更多承担起看守宅院、照顾小孩的责任,较少参与到兼业劳动中,同时文化程度较低的农民因不适应城镇对劳动力的要求,也倾向于在家从事第一产业.

4结果分析

1)农户对基本农田保护的认知

对农户进行基本农田保护重要性的调研显示,68.51%的农户认为基本农田保护很重要.有21.28%的农户认为重要,但需适度,不能过分强调基本农田保护而忽视农户农地利用的权益.农业户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重要性的认知程度高于兼业户.仅有6.06%的农业户认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不重要,有15.53%的兼业户认为不重要,是农业户的2倍多.这与农业户对耕地的依赖程度高于兼业户对耕地的依赖程度有关(图2).

2)农户对耕地保护责任的认知

农户对不同主体在耕地保护中作用的认知程度将会对其耕地保护意愿和行为带来一定影响.有接近43%的农户认为自己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更大一些,有23%的农户认为政府在耕地保护中作用大,有34%的农户认为两者在耕地保护中的作用一样大.可见农户对耕地保护比较关注.总体来说,农户认为自己的责任更大一些,其中兼业户认为政府的责任更大.这种认识与大多数农户认为耕地与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只有自己才会尽心尽力地保护自己的耕地有很大关系.有一些农户认为政府拥有行政权力,能够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更有效地保护耕地,而自己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政府应该在耕地保护上肩负更多的责任.

开县农户耕地保护理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农户保护耕地完全理决策假设

理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理性的,是有限理.人的理性为个体的意志所控制,而个体意志的控制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Ajzen和Fishbein根据有限理性的行为理论,经济人的理不仅仅是经济理,而且包括安全、自尊、情感和社会地位需求在内的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多种理.因此,经济人不仅仅是追求效用或利润最大化惟一目标,也是追求包括社会地位、自尊和情感等多种目标.本研究认为农户宅基地流转决策行为是有限理性的,是追求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面的多种理.农户的宅基地流转决策行为目标不仅是追求收益最大化惟一目标,还包括追求职业兴趣、居住环境、收益程度等其他目标,其行为是具有追求多种目标的有限理[14].当前,开县耕地保护由政府主导.因此,假想当政府耕地保护工作推进方向与农户需求一致时,农户响应程度高;反之,农户响应程度低.

2基于Logistic的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

Logistic回归模型是针对二分值响应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其自变量可为定性或定量数据.耕地保护行为是一个二分因变量关系,即进行耕地保护和不进行耕地保护,所以该实证分析适用于Logistic回归模型[15-17].

2)指标体系

设因变量Y为农户耕地保护行为,若农户发生了耕地保护行为,因变量为1,若没有发生耕地保护行为,因变量为0.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整理和分析,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共选出农户自身变量和环境变量两个方面,共9个影响农户耕地保护完全理的因子变量(表2).

3)结果分析

应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在处理中,采用了以假定参数为基础作似然比概率检验,向后逐步选择自变量的筛选方法,根据调查数据建立模型.采用以上方式对Logistic回归模型处理后的结果如表3.其中核心成员受教育年限、家庭非农收入比、家庭成员社保状况、非农就业率、耕地保护有偿补贴因子在5%的水平下检验均为显著.不显著的影响因素包括:家庭核心成员年龄、农户家庭人口数、家庭生命周期、工作离家距离、政策宣传等因子(表3).

耕地保护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字:耕地动态变化;驱动力;主成分分析;宿迁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宿迁市作为新兴城市,也是农业大市,以生态高效农业为发展目标,耕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尤为重要。本次研究首先分析宿迁市1997-2010年耕地动态变化特征;然后运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探讨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因素;最后提出相应的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

2宿迁市耕地动态变化分析

2.1研究区域概况

宿迁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属淮海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江经济带的交叉辐射区。全市总面积8555km2,属暖温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2010年全市GDP达1015.21亿元,年末总人口546.28万人,城镇化率43.3%,耕地面积4379km2。

2.2宿迁市耕地动态变化特征

经统计,1997年底宿迁市耕地面积达4520km2,2010年底则为4379km2,14年减少141km2,年均减少10km2。

图1宿迁市耕地面积

数据来源:《宿迁统计年鉴》(1998-2011)

1997-2010年宿迁市耕地面积变化分为2个阶段:(1)1997-2001年为耕地快速减少阶段,耕地从1997年4520km2减少到2001年4416km2,5年减少104km2,年均减少20.8km2;(2)2002-2010年为耕地缓减保平阶段,耕地从2002年的4393km2减少到2010年4379km2,9年减少14km2,年均减少1.56 km2(图1)。

3宿迁市耕地动态变化驱动力分析

3.1分析方法

3.1.1指标选取。根据科学性、系统性、主导型、独立性、实用性原则,结合宿迁市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特点,从经济、资源、技术3个方面选取11个指标作为驱动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具体指标:X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X2人均GDP(元)、X3GDP(亿元)、X4城市化水平(%)、X5二三产业比重(%)、X6农药(吨)、X7化肥(万吨)、X8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X9粮食单产(kg/hm2),具体数据取自《宿迁市统计年鉴》(1998-2011)。

3.1.2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通过SPSS将选定的指标与耕地面积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提取与耕地变化相关性大的驱动因子,进而进一步总结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机制,为耕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对策建议的提出指明方向。

3.2分析结果

宿迁市耕地面积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GDP、城市化水平、二三产业比重、大中型拖拉机、农药、化肥、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单产成负相关,当耕地面积减少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GDP、城市化水平、二三产业比重、大中型拖拉机、农药、化肥农业机械总动力、粮食单产指标值变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GDP、GDP、城市化水平、二三产业比重的相关系数大,说明经济发展、农业科技水平与耕地面积数量变化有较大影响。

4对策建议

在耕地面积与耕地变化驱动因子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为了实现耕地保护与持续、合理利用,提出以下对策建议:(l)提高劳动者素质。人是技术创新和技术选择的主体,通过基础教育,提高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大力培养土地利用专门技术人才,促进技术发明创造和推广利用。(2)创新耕地保护理念。耕地的利用与城市发展、经济建设矛盾越来越明显。但是我们要在思想观念上适应发展需要,创新耕地保护理念。从土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坚持生态型耕地保护机制,创新耕地保护理念。(3)高效利用土地、培育高效农业品种。针对近年来宿迁市耕地质量下降的情况,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又要保障人们吃饭问题,要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大对粮食生产的科技投入,同时防止工业污染土地。(4)禁止闲置、荒芜耕地,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对于可耕种收获的耕地加强监管,建立相关制度法规杜绝荒废耕地、闲置耕地的方式,解决由此带来的土地使用权、租赁合同等的关系问题,使土地得以高效、正常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张永民, 赵士洞. 近50年赤峰市耕地动态变化研究[J]. 资源科学, 2002, 24(5): 19-25.

[2]李晓文. 近10年来长江下游地区耕地动态变化特征[J]. 自然资源学报, 2003, 18(5): 562-567.

[3]李平等.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J]. 地理研究, 2001, 20(2): 129-138.

[4]汪朝辉等. 湖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4, 13(1): 53-59.

[5]邵晓梅等. 山东省耕地变化趋势及驱动力研究[J]. 地理研究, 2001, 20(3): 298-306.

耕地保护方法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通过实地调查和统计分析方永州市耕地保护现状以及耕地保护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明确了耕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了保护耕地的现实意义,提出了相应的保护耕地对策和建议;粮食安全问题已向人们发出警告,保护耕地刻不容缓,耕地保护的问题不仅存在于永州,还广泛存在于全国各个省市县,因此,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有效的耕地保护体制,将是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

一、03年到06年耕地保护状况及面临的困难

首先,耕地保有量稳中有增。一是新增耕地超过建设占用耕地。2006年与2003相比,永州市新增耕地比建设占用耕地多0.3065万亩。二是耕地保有量增加。永州市2006年耕地保有量为513.7382万亩。比与湖南省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面积增加0.4343万亩,完成了湖南省政府下达的耕地保护责任目标任务。其次,基本农田保护基础工作有所加强。一是完成了基本农田数据库建设。二是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和完善了各项法律制度。及时掌握了全市基本农田保护动态情况,确保了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三是开展了耕地保护情况调研。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县区加以整改,增强了县区保护耕地的意识和责任。第三,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目标。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控制在省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内,从源头上保护了耕地。同时,凡经批准的建设占用耕地的项目,一律实行了先补后占或按规定的标准足额缴纳了耕地开垦费,严格执行了补充耕地与建设用地项目逐一挂钩制度,确保了占补平衡目标的实现。第四,认真实施土地开发整理。2006年,永州市全市实施土地整理项目12个,争取国家、湖南省投资6397万元,整理面积3164.19公顷,新增耕地471.12公顷,使2万人受益。第五,违法违规占用耕地案件得到严肃查处。2006年,永州市共查处土地违法案件369宗,其中违法占用耕地29.61公顷,查处率100%。乡镇、村组企业违法违规占用耕地18宗,面积9.5公顷,100%查处并结案;农村村民违法违规占用耕地建房357宗,面积15.5公顷,大部分已处理到位。

同时,耕地保护中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少、项目建设占用耕地面积逐年增大、农业结构调整和退耕还林减少耕地多、乱占滥用耕地现象比较严重、耕地质量下降等困难和问题。

二、对策建议

(一)建设用地要有序规划,力求"少而精"

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显示,除生态退耕外,耕地减少的最大影响因素是建设占用耕地。因此,首先必须要明确用地的用途,若是工厂,一定要远离农田,不能影响农作物产量;其次,在进行用地规划时,尽量少占耕地或做到不占耕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再者,铁路、公路的修建应尽量避开耕地,如绕道、打隧道或在穿过农田保护区的区域上方架桥,车辆从桥上通过,桥下耕地则不受影响;此外,还应加强旧城区的改建。永州市零陵区是一座古城,对于一些既无文化价值又不能作为居住用途的建筑应该拆除,另行规划重建。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通过增加容积率、开展共同协作的方式以减少辅助设施的占地等方法来节约用地。

(二)补充耕地要“多而广”

1.开垦荒山,增加耕地。荒山不仅可以作为建设用地扩张的考虑对象,也可用于耕地的开垦,如在坡度适宜的荒山上改良土壤,开垦梯田。

2.进行土地整理。有些地方农田并不宽裕,而各类农宅村舍还零散地点缀在农田之中,更将农田挤得支离破碎,既占用了"寸金之地"的良田,也给规模耕作制造了障碍。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进行土地整理,提高土利用率。

3.回收土地,增加土地储备量。土地的收回对象包括土地使用合同到期的、使用划拨土地单位搬迁的、停止使用原划拨土地的以及公路、铁路报废的。但在实际工作中,这项工作往往会拖上几年甚至几十年,有的时候收回的土地得不到再利用,导致因建设需求而进一步蚕食耕地。此外,村集体也应加大土地回收的力度,以便进行统一管理,更好地利用、保护耕地。

4.及时复垦。因挖损、塌陷等造成耕地破坏的,由用地单位和个人负责复垦;灾区耕地的恢复,首先安顿好受灾人员,而后对损失面积全面核查、落实责任到乡、村、组和每个灾民,各方协助,及时全力进行复垦和整理,以期重新利用,尽快种上农作物。

(三)严禁占用耕地和随意扩大建筑使用面积。

当前,出现了随意增加建筑使用面积的现象,房产证上规定的是150m2,调查结果却达到了180m2,这种现象多出现在农村,村民们通常会在屋后、农田的旁边、或者干脆就在农田上加盖矮房矮棚。对于这种违法行为,基层政府所要做的不仅是强制执法,更要进行教育。

(四)加强思想认识,作好基础工作,预防耕地再度损毁。

永州市曾因强降雨而致受灾面积大,灾情严重,损毁的多为基本农田,恢复的难度较大。我们要做的,一是要加强耕地保护的认识,二是完善体制,加强基础建设,由政府牵头组织农业、水利等有关部门,对农田、塘坝和河道进行勘测和规划,投资建造和加固防护堤、防护坝,清淤河床和塘泥,以便泄洪分流和蓄水;还可以在耕地的周围挖造水沟水渠,便于引流排水和拦劫水源,防止水旱灾害的再度重创,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结语

不仅在永州市,在全国各个省市县区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耕地保护问题,但总的来说,就是耕地数量的减少与耕地质量的下降。近十几年,我国已从一个粮食自给自足的国家转变成一个粮食的净进口国。根据我国人口的增长及粮食需求量增加,以及我国粮食单产的增产与耕地复种指数的逐年提高的情况,到2010年,如果我国粮食完全自给,则需要的耕地量为19.2亿亩,若实现95%的自给量,则需要耕地18.24亿亩。而耕地保有量每减少2000万亩,粮食自给率就会下降1个百分点[1],按照目前耕地减少速度,不用几年,18亿亩的耕地保有量将会很快被打破,因此,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耕地保护体制,同时又如何保证所制定的政策体系的有效实施,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必须要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