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会计具体准则

企业会计具体准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会计具体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会计具体准则

企业会计具体准则范文第1篇

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 对我国企业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不断完善,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我国企业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 (IFRS9) 的趋同过程中, 不但受到金融市场政策、利率水平、经济环境等诸多的外部因素的影响, 同时还受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制约。这些影响会降低国际会计准则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 若企业不能及时改善这些问题, 则会影响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中的执行效果, 从而影响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相关背景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由于原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 (IFRS39) 中对金融工具的分类和计量过于复杂, 很多企业的利用金融工具分类、重分类或计量过程中产生的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 IAS39受到诸多质疑和非议。因此,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 (IAS39) , 做出了针对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准则规定。随着全球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 旧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在企业财务报告的各种弊端日益凸显。2009年11月,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对金融资产相关会计准则进行了新一轮修订, 对金融资产的计量和分类重新进行了规定,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 (IFRS9) 由此诞生。2013年11月, IFRS9新准则将套期保值会计计量内容也纳入其中;次年7月,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最终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终稿, 并规定于2018年1月1日开始生效。

随着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的修订, 我国企业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为了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 财政部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趋同做了具体的时间部署。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进度同步, 我国财政部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 (财会[2010]10号) , 对企业会计准则中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做出了全面修订并重新金融工具确认、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和套期会计等一系列会计准则, 象征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保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体系持续精准对接、全面趋同。

三、《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 (IFRS9) 修订的主要内容

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 (IFRS9) 主要分为计量、减值、套期 (会计) 等几部分, 本次新准则的修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金融资产分类和计量进行重新规定

根据IFRS9的规定, 金融资产的分类主要取决于两项评估, 即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和合同现金流特征。根据评估, 金融资产的分类和计量类别由原来的四类改为三类, 分别是以摊余成本计量的债务工具、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且终止确认时累计利得和损失重分类至损益的债务工具以及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且利得和损失保留在其他综合收益中 (不可重分类) 的权益工具。在开展金融工具分类工作中, 应用国际会计准则能够对企业内部的金融资产或债务进行重新规划, 增加了相关分类的复杂性, 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分类的主观性, 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二) 对金融产的减值采用预期损失处理模式

现行准则IFRS39中, 金融资产的减值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 企业对金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赖于信用损失事件的发生, 即只有发生了损失事件时, 才能对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就造成企业信用损失确认的延迟, 是IFRS39的重大缺陷之一。根据新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 (IFRS9) 的要求, 企业需要根据金融资产所处的不同阶段, 在进行金融工具初始确认时需确认未来12个月的预期信用损失风险, 其信用风险在后续持有期间若有重大增加, 则金融资产在初始计量时确认其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信用损失, 并及时、足额地对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从而促使企业在能够及时、深入地分析金融资产信用质量变化, 及时揭示和防控金融资产信用风险, 促进企业资产减值管理效率的提升。

(三) 套期会计运用的限制条件放款

新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修订后, 企业在运用、持续运用和终止套期会计等方面的限制条件放款, 金融资产的套期范围扩大, 更加强调企业风险管理活动与套期会计的结合, 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运行过程中的金融风险, 更好地反映企业的风险管理活动。

四、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中执行的影响因素

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中的执行, 受诸多内外部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

(一) 金融资本市场环境

在当前金融深化的背景下, 我国的金融市场环境还存在着较大的缺陷, 主要是因为在金融工具与交易模式上, 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首先, 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是在国际金融市场基础上对原准则所作的修订和完善, 只有在发达、完善的资本市场中, 企业才能够有效确保金融资产确认和计量的客观性、合理性, 保证企业向其报表使用者提的供会计信息更精准、更有针对性, 从而为企业战略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其次, 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按照持有金融资产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和业务模式对金融资产进行分类, 要求更规范、更完善的金融市场与之相匹配。再次, 金融工具新准则还要求企业高度重视信息披露, 对信用风险等相关信息进行充分披露。因此, 金融资本市场必须提升整体透明度, 强化金融监管, 提升信息披露的质量和深度, 为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的实施创造条件。

(二) 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随着当前金融资本市场的不断健全深化, 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金融风险、信用风险等方面的风险日益持续加大, 企业对各种风险的经营管理和应对能力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要求企业按照预期损失模型对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 计提减值准备时能够基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前瞻性信息, 培育以信用数据基础的风险管理体系, 更好地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提升应对信用风险事件和信用损失的能力和风险识别及控制能力, 及时预警、控制和反映企业金融资产面临的各种风险。

(三) 我国会计准则的完善程度

金融资产的分类直接影响公司的利润, 而原准则中金融工具的分类比较复杂, 并且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给企业利润带来较大的操纵空间, 从而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发展, 我国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的规模逐渐扩大, 很多企业直接在海外上市, 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已不相适应, 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接轨趋势成为必然。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应用, 使企业金融资产、金融负债金融工具计量方法发生变化, 从而使企业会计行为更加规范、更好地符合国际标准。因此, 政府部门必须结合我国企业具体经济环境和会计实务的特点, 不断修订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 以适应新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从而更加有效地规范和解决我国金融资本市场的会计问题。

(四) 会计工作人员的判断能力

在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的执行中, 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是确保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规范执行的关键因素之一。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高低和实际工作能力, 是会计准则执行效果直接影响因素之一。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各类权益性投资需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 扩大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范围, 同时将金融资产的商业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作为分类标准, 涉及了财会、金融、评估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专业水平、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财会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 而且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及时而有效地应对和解决实务中的问题, 对财会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 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学习, 及时掌握新准则变化, 又能结合具体实务做出相应的调整, 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和会计事业服务。

五、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执行的建议

(一) 健全金融资本市场, 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披露的充分性

新准则修订更加突出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因此我们必须改进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 提高金融资产计量信息的公允性、客观性, 减少金融工具分类或重分类及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利润波动, 从而降低企业操纵利润的空间。健全的资本市场是金融工具的真实价值能够及时得到反映、信息的公开透明前重要保证。

(二) 强化公司治理, 全面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新准则更加强调企业风险管理活动与套期会计的有机结合, 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完备的信息数据环境, 强化集约化经营管理基础。企业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控制管理机制, 才能更好地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管理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 以有效监测、识别、计量和风险控制为主线, 不断完善企业业务运营模式和规章制度, 建立与新准则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系;

第二, 把控制有效风险放在首位, 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 针对各种经营管理风险提出风险管理建议, 定期评估各类单项风险和总体风险水平;

第三, 建立和完善金融资产分类制度、减值准备管理制度、互相监督牵制制度等风险制度;

第四, 构建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体系, 不断改进金融资产审计技术手段, 加强金融资产价值管理。

(三) 推动企业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创新, 确保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体系的全面趋同

虽然我国相关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但是针对金融工具准则的研究不够深入, 尤其是在对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处理时, 仍然在分类、重分类、计量确认等方面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 必须结合我国企业当前的实际情况, 努力加强金融工具的创新研究, 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首先, 政府部门需要新准则具体详细、可操作的应用指引, 确保企业新准则有效实施;其次, 各级财政部门要对新准则的实施进行监督和指导, 采用多种渠道和形式, 做好宣传培训, 指导企业掌握新准则的核心内容和主要变化;再次, 采用分步骤、分层次, 逐步过渡的策略, 允许部分企业延后执行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 确保新准则平稳实施。

(四) 加强财会人员培训,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我国金融工具与新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精准对接, 是企业经营管理、各种金融工具综合利用水平的协同调整。在新准则的具体应用、执行过程中, 财会人员首先必须认同国际会计准则带来的价值调整和经营管理理念的改变, 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各学习培训, 加强对新会计准则在业务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理解, 在进行金融资产相关的确认、计量时避免出现公允价值严重偏离的情况, 增强风险管理意识和整体协作能力。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 (IF-RS9) 是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对原国际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第39号 (IFRS39) 进行完善与精简, 是针对金融工具中的会计处理方式进行的较大幅度的改进。为了确保我国企业全面落实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 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 依据金融工具实质, 建立最佳的职业判断流程, 全面提升财务职业判断的精准性, 提升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保证新准则在我国企业能够平稳过度、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的修订完善和实施答记者问[J].会计师, 2017 (7) :3-5.

[2]中华会计网校.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的修订完善和实施答记者问[OL].chinaacc.com/zhucekuaijishi/ksdt/ym1704069746.sht, 2017/04/06.

[3]徐锐.关于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在我国企业执行问题的研究[J].财政科学, 2016 (12) :66-71.

[4]杨敏, 陆建桥, 徐华新.当前国际会计趋同形势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策略选择[J].会计研究, 2011 (10) :9-15+96.

[5]黄幼文.新企业会计准则对银行业的挑战及其对策[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 , 2011 (2) :55-57.

[6]财政部会计司课题组.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J].会计研究, 2009 (07) :3-21.

企业会计具体准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解读;经济效果

当前的企业会计准则是以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33号文件为基础进行修订而来的,自2014年7月开始实施。该《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是对企业会计工作发展需要的迎合和顺应,对当前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规定,能够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增强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性。

1、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框架

1.1基本准则。通俗来说,会计准则就是会计从业人员开展相应的工作时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而《企业会计准则》就是以法律的形式对会计从业人员的具体行为和操作进行规定,起到约束和强化的目的,切实发挥会计工作的职能,避免各类违规行为的出现。在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其第一层次为基本准则,这是《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基础,保护对会计目标的规范,基本的会计假设、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是对整个会计工作的框架构建,起到总领作用。1.2具体准则。具体准则是对基本准则的细化,《企业会计准则》共分为38个分项,按照业务的类型可以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具体来说,首先是一般业务准则,针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常规会计工作,如存货、固定资产、收入、借款等会计业务进行业务流程和内容的确定;其次是特殊业务,这是针对特殊行业制定的会计准则,是根据行业特点和会计工作需求进行的准则革新,重点针对石油等化石能源行业、金融保险领域等;三是报告准则,该部分内容具有普适性,通过对报告、报表等的指标、内容和格式等的约束,实现会计报告体系的统一性,提高了会计报告的解读效率,能够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状况。1.3应用指南。应用指南是侧重《企业会计准则》的工作应用,通过对会计科目设置,分录编制和报表填报等具体工作进行示范性指导,提高《企业会计准则》的实践性,降低企业会计工作的难度,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解读

2.1《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主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就此来看,该《准则》的适用主体是极为广泛的,涵盖在华的所有企业。然而,实际的执行过程中,由于企业个体的差异,《企业会计准则》的许多条款是针对大中企业设定的,对于广大的小微企业而言,《企业会计准则》过于繁杂,可执行性不强。针对此问题,国家于2004年颁布《小企业会计准则》,实现对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细化。此外,国家于2001年颁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实现国内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管理、所以,《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企业主要为除金融企业以外的大中型在华企业。2.2《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内容。《企业会计准则》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应用解读构成,凡是满足基本准则要求的企业会计工作都可以按照具体准则的要求开展相应的会计工作,涉及到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和报告等多方面内容,重点对会计决策过程进行界定。2.3《企业会计准则》的人员要求。与其他工作制度、规定相比,《企业会计准则》的专业性较高,要求会计从业人员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否则将导致《企业会计准则》出现应用问题,对企业的会计工作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3、《企业会计准则》的应用基础分析

3.1真实、完整的财务数据。会计工作是建立在真实的企业经营活动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会计部门和人员无法参与到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环节,将难以及时收集到真实的财务数据,进而影响到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导致《企业会计准则》的开展缺乏真实、完整的财务数据,影响到会计工作的职能发挥。所以,应该提升企业中会计工作的地位,给予其相应的职权,使其能够参与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相应的财务数据并报请企业负责人审阅,由其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以此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数据。3.2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企业会计准则》涉及到企业财务管理的各方面,具有涵盖面广、专业性强、工作量的特点,应用时应该保证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这需要借组信息化的财务管理系统实现,通过对财务软件系统的有效应用,降低《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难度,提高企业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发挥《企业会计准则》的积极作用。

4、《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4.1有助于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在传统的会计工作中,对于企业生产的人工成本仅考虑工资、福利等,对于劳动保护、培训、教育等未包含其中,这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被人为分割,造成会计工作的范围划分不合理,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功用发挥,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而《企业会计准则》则将人力资源管理的会计内容进行拓展,是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时间,能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会计基础,发挥应有的管理职能,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4.2给予企业自出创新以有利的支撑。过去,企业的利润计算时,需要将企业的创新、研发等支出扣除的,导致企业的当期利润被抵消一部分,对企业的创新热情造成极大的损害。针对此问题,《企业会计准则》将技术研发过程中的支出按照准则的具体规定进行资本化,转化为无形资产,以此消除利润低下给企业自主创新造成的不利影响,推动企业的技术升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4.3避免公允价值计量对企业产生的不利影响。所谓公允价值是指市场化机制下,买卖双方在公平、自愿的情况下就某一资产所达成的成交价格,一般应用于企业重组、股票、债权等方面。由于公允价值的市场性特点,必须对其进行严格限制,否则将对企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所以《企业会计准则》在分析国内的市场条件和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将共运作引入《企业会计准则》并进行严格限定。具体来说,将公允值进行计量并记入所有者权益,但是并非立刻归入当期损益中,而是待资产处置时记入,以此避免公允值计量产生的不利影响。4.4实现企业财务报告体系的统一。《企业会计准则》借助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实现对企业的会计工作框架、业务开展流程和财务报告编制格式等会计工作的统一,形成规范、统一的财务报告体系,消除因会计工作准则不统一导致的会计工作兼容性问题。具体来说,一是构建统一的会计工作框架,通过合理的会计假设形成统一的会计工作区间和内容,避免因此导致的会计计量不匹配问题;二是对财务报告的格式、指标及填报方式进行规定,借助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表格构成健全的财务报表体系,用于企业会计工作的相关方面,提高财务报告的合理性;三是便于相关人员的财务报告解读,规范和格式和统一的填报方式增强财务报告的可读性,使得其他人员能够轻松的借助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4.5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企业会计准则》是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的标准性规范,对企业会计工作的会计、内容和业务流程进行详细的界定,增强了企业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合理化,能够全面、客观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未来发展情况。而且,统一化的财务报告的格式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能够降低相关人员的信息解读难度,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效率,实现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大幅提高,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总体而言,《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开展会计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国家相关部门根据国内市场的发展情况和会计工作的需求制定的规范性法律,对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的水平提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应该为其提供适宜的应用环境,发挥其对企业发展和经济效果提升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小金.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效果及改进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2(7)

[2]王金霞.对新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分析见解[J].中外企业家,2013(8)

[3]黄蕴洁,肖绍平.小企业会计准则特点解读[J].财会月刊,2012(10)

[4]戴亚芳.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外资,2012(13)

企业会计具体准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界定

一、引言

从目前看来,我国管理与经济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就是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界定问题。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规范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改变。对中小企业来说,如果采用一模一样的财务报告规范必然会造成混乱。与会计准则扩展息息相关的会计准则超载会对中小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我们解决会计准则超载现象有很多不同的好方法。实行差别报告制度的做法就很不错。实行差别报告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的准则应该准确适用在层次不同的实体之上。另一个不错的选择是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事实上,实施差别报告制度最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制定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我们在明确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的基础上,有利于制定高效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

二、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之中小企业界定的方法和思路

由于中小企业服务的目的不同,所以我们必须从两个完全不一样的角度对小企业进行界定。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给企业带来不少优惠,同时也达到了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管理与控制的目的。这就要求政府应该从管理角度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另一方面,准则制定机构为了让中小企业财务报告和会计核算更加具有规范性,应该从会计角度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

1、界定中小企业与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关系。一般来说,我们在对中小企业与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界定的时候,有两种途径可以让我们进行选择。一种是先将中小企业界定好了,接着再为已经界定好的中小企业制定合适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另一种是先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好了,接着再去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试图让早以制定好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能够符合各类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毫无疑问,后一种途径明显与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相违背。因此,第一种途径是较为不错的选择。

2、中小企业的界定标准。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质量好坏与否取决于怎么样界定中小企业。当我们对中小企业进行界定的时候,考虑的首要标准并不是企业规模,而是有没有考虑到公共的利益或者责任。第一,定性标准:缺乏公众利益或责任。公众利益与公众责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只有做到对公众负责,才能实现维护公众利益的目标。第二,定量标准:规模大小。产生差别报告制度的最初动因是必须按照企业规模大小的标准进行确定。第三,缺少公众责任或者规模小:一种选择。与当前采用多种标准对中小企业进行确认相比,仅采用一种标准对中小企业进行确认会显得更为简单。但是,仅采用一种标准的话难免过于绝对,存在一定不足之处。为了实现差别报告制度的目标,我们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标准。

3、中小企业是否继续分级。实行差别报告制度是企业分级的主要目标之一。为了给中小企业制定合适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我们应该单独罗列出相关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单独列出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的主要原因是企业之间的财务报告存在很大区别。当前我国企业根据具体规模不同大致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企业。相同的会计制度能同时适用在大型和中型企业上。当然,究竟要不要对中小企业进行分级,我们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三、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问题

我国拥有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我们应该努力让中小企业的财务报告更加规范。第一,企业会计核算规范。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个体工商户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是企业会计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会计规范体系划分的层次分别为:会计行政法规、会计法律和会计部门规章等等。会计部门规章是会计规范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这些会计规范与中小企业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三,企业分级。为了能够给强化企业宏观管理提供有利的参考,为了企业能够通过采用不一样的会计制度让自身的会计核算与财务报告更加具有规范性,我们应该维持现有的企业划分模式。

四、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基本问题

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新型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个条件是将相关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构建好。第一,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名称。我国能把中小企业会计准则规范命名为“小企业会计准则”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型企业、拥有公共责任的企业和大型企业等都不在中小企业会计准则规范的范围之内。第二,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一般来说,较小的规模和缺乏公众责任是现代化小企业的主要特征。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就是小企业会计准则。由于这些小企业具有较小的规模,相关部门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设定一些具体的划分标准。不论任何形式的企业组织,只要达到相应的标准就被认为是小企业。第三,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分级。我国现有会计管理水平还不高,开展会计工作的目的和要求也不一样,目前尚不具备对小企业会计准则进行分级的条件。

五、总结

总而言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对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界定问题的思考,在实践中,要清醒的意识到在对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进行界定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实践情况,对中小企业会计准则之中小企业界定的方法和思路进行了探讨与研究,围绕我国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建设的基本问题展开相关讨论,以期对中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界定问题有着更深入和全面地了解。

参考文献:

[1]崔金勋,史安娜.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架构[J].山东社会科学,2012.

[2]刘波.小企业会计准则制定问题探讨[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

企业会计具体准则范文第4篇

一、《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内容

《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一套单独的准则,该准则由第1章至35章的正文和术语汇编组成,其与前言、资料来源表、结论基础、解释性财务报表和列报与披露一览表一并,具体内容如下:

(一)前言在前言中,该准则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了简要的说明,解释了通用财务报表旨在充分满足广大使用者(比如股东、债权人、雇员和公共部门)的一般信息需求和满足那些无权要求主体按其特定信息需求编报报告的广大使用者的一般信息需求,包括单独列报的报表或在其他公开文件(例如年报或招股说明书)中列报的报表,还解释了《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权威性、结构及维护问题。

(二)正文正文的内容主要源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共35章。第1章明确了中小主体的范围。规定中小主体是这样的主体:一是不负有公共受托责任;二是向外部使用者公布通用财务报表。外部使用者包括诸如不参与管理业务的所有者、现有和潜在的债权人以及信用评级机构等。同时规定,如果符合以下条件,则主体负有公共受托责任:一是其债务或权益工具已在公开市场(国内或国外的证券交易所或场外市场,包括当地的和地区性的市场)交易或者正发行这样的工具以备在公开市场交易;二是作为其主要业务之一,以信托方式持有广大外部人士的资产,如银行、信用合作社、保险合作社、保险公司、证券经纪人和经销商、共同基金和投资银行。第2章确立了相关概念和一般原则,指出中小主体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有关主体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的信息,以帮助那些无权要求主体按特定的信息需求编制报告的广大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报表也呈现了管理层受托责任的结果。确立了编制中小主体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概念和一般原则,指出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要求,是基于来自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和完整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一般原则。第3章至第10章确定了财务报表编制的标准。该部分解释了财务报表的公允列报,确定了财务报告(财务状况表、综合收益表和收益表、权益变动表和收益与留存收益表、现金流量表、财务报表附注)中列报的信息以及如何列报,界定了主体应列报合并财务报表、单独财务报表和联合财务报表的相关情形及编制这些报表的程序,还提供了对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所使用的会计政策的选择和应用、会计估计变更和前期财务报表中差错的更正的相关指南。第11章至第31章规定了具体业务的会计处理。规定了金融工具(包括基本金融工具和其他金融工具)的确认、终止确认、计量和披露,还规定了存货、联营中的投资和合营中的投资、投资性房地产、不动产、厂场和设备、商誉以外的无形资产、企业合并和商誉、租赁、准备和或有事项、负债和权益、收入、政府补助、借款费用、以股利为基础的支付、资产减值、雇员福利、所得税、外币交易、恶性通货膨胀的会计处理。第32章至第35章定义了报告期后事项,并规定了确认、计量和披露这些事项的原则,规定了关联方披露的范围和内容,提供了关于中小主体涉及农业、采掘活动及服务特许权这三种特殊活动时的财务报告指南,还规定了首次使用《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体应如何过渡。

(三)其他术语汇编对准则中涉及的术语进行了归纳,资料来源表对准则中涉及内容的资料来源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了对照分析,结论基础对该准则的立项、讨论过程、讨论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解释性财务报表和列报与披露一览表对财务报表的列报与披露给出了详细说明。另外,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还规定,为了更好的减轻中小主体的负担,初步定于每隔三年对《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做一次有限的调整,修改的生效日期与其日至少间隔一年的时间。

二、《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特点

《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主要特点包括:在制定模式上采用了分立法;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逻辑起点;内容源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体如下:

(一)在制定模式上采用了分立法从实质上来看,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实施差别报告制度的一种措施,而实施差别报告制度的方法主要有一体法和分立法。一体法是指在一个会计准则框架下考虑和处理中小企业问题并且在准则中提供报告豁免条款的办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准则制定者必须关注中小企业的报表使用者对每一个特殊问题的特殊需求,也迫使准则制定者考虑让中小企业参与准则制定过程,缺点在于中小企业在应用自己的准则时,迫使到主导会计准则体系中寻找,增加了执行成本。分立法是指单独制定一个准则,将其他准则中阐述的所有与中小企业有关的问题都集中在该会计准则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符合规定的中小企业可以直接按照相关的准则执行,降低了企业的执行成本,但其缺点在于准则制定者在制定的过程中主观随意性较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基于使用者需求,选择使用分立法制定《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二)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逻辑起点《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概念框架、原则以及解释公告中摘录基本概念,并且考虑使用者需求和基于成本效益的原则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适当修改,其对资产、负债、权益、业绩、收益、费用等的基本界定都源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因此《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以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为逻辑起点。

(三)内容源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具体内容是源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内容体系制定的,但又存在着一些变化。一是与中小主体无关的准则都删除了。如删除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4号――保险合同,因为保险公司以信托方式持有广泛外部主体的资产,负有公共受托责任,还删除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3号――每股收益、国际会计准则第34号――中期财务报告,因为这两部分的内容往往针对的是有债务或权益工具在公开市场上交易的主体,属于赋有公共受托责任的范畴。二是该准则只保留了简单的会计政策选项。如不允许不动产、厂场和设备、无形资产的重新估价选择,投资性房地产只能选用成本模型不能选

择使用公允价值,除非主体无需付出过度的成本或努力就能可靠计量其公允价值等。三是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原则都简单化了。比如借款费用和开发成本全部费用化,不允许资本化,取消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持有至到期投资的金融资产的分类,中小主体应用于资产、负债、收益和费用的计量基础主要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等。四是对财务报表的披露要求大幅度减少。该准则简化了业务的具体确认与计量原则,与这些具体原则相关的披露也随之简化。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于使用者需求和成本效益的考虑做出了适当简化,即满足了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使用者比较中小主体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及现金流动情况的需求,也减轻了中小主体编制财务报表的负担。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还决定,最后是否采纳《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将由各个国家自行决定。

三、启示与建议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所有上市公司实施。刘玉廷(2009)指出力争2010年除小企业外,所有大中型企业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届时,将全面废止行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制度等原有规定,从而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统一会计标准和指标口径,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并完善资本市场。而《小企业会计制度》作为我国当前唯一的中小企业会计标准,自2005年1月1日正式实施以来,从其设计的合理性还有执行效果来看,都存在不尽人意之处,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会计标准的改进势在必行。处于保持一致并便于衔接的目的,可考虑将我国的中小企业会计准则命名为“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建立小企业会计准则启示如下:

(一)引入“公共受托责任”界定其适用范围按照认识问题的一般规律,应先明确什么样的企业属于小企业,然后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界定什么样的企业属于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使用范围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建议可以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实践经验,引入“公共受托责任”的定性概念,再结合有关部门规定的小企业的定量概念。时发奇(2009)将公共受托责任的本质内涵定义为:存在众多外部利益相关者,并且该利益对于这些外部主体是切身而直接的,并且这些外部主体无法通过其他途径获取他们所需的企业财务信息,因而只能依赖企业提供的通用财务报表。刘永泽(2007)认为,我国具有公共责任的企业包括:一是上市公司;二是其他具有公共责任的企业,主要是指为社会公众服务的组织机构,其活动涉及到大众的利益,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基金投资公司等。基于以上论述,我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应适用于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业:一是没有“公共受托责任”;二是规模符合国家规定的小企业的标准。这样的话,无论什么行业、什么组织形式的小企业,只要符合小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小企业范畴的,就应当遵循小企业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具体准则范文第5篇

一、《小企业会计准则》出台的历程

2009 年9月19日,国务院印发了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通过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帮助小企业克服困难,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加快与小企业相关的准则的修订工作迫在眉睫。2010年11月1日,财政部了《小企业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此次修订是在《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调整,使得制度执行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得到了解决,目的是以准则代替制度,并在内容和体例上作了修订。这是我国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推进我国会计国际趋同,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又一重要举措。2011 年 10 月18日财政部制定并《小企业会计准则》,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小企业提前执行。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同时,财政部2005年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将予以废止。会计准则代替会计制度是会计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是我国的会计改革与时俱进的体现。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重大变化

(一)形成针对小企业的会计准则体系

为了突出小企业的鲜明特点,财政部在制定该准则时,充分结合《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既不是像前者那样按会计要素等内容分项目独立成体系,也不是像后者那样独立成制度,而是扬长避短,形成制定一套适用于小企业的准则体系。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两部分组成,内容更加充实完整。《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规范小企业通常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为小企业处理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具体而统一的标准。采用章节体例,具体规定了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全部内容。《小企业会计准则》由正文和附录两部分组成。正文部分规定了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本要求;附录包括会计科目表、主要账务处理举例、财务报表的格式和编制方法以及附注的主要内容三部分。附录二是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会计科目转换对照表。《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和财务报表》,以供小企业会计人员自学和使用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规定会计科目的设置、主要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的种类、格式及编制说明,为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

 

(二)严格界定小企业的适用范围

《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采用的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于2011年6月18日联合的关于《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小企业会计制度》的适用范围是200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两者适用范围的依据不一样。《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自之日起执行,《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同时废止,这为《小企业会计制度》向《小企业会计准则》过渡提供了依据范围。

 

《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的小企业:一是不承担社会公众责任即非上市公司以及金融企业,二是经营规模较小,三是不属于企业集团内的母公司或子公司。为了使《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适用范围界限更加分明,按照新出台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具体标准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基本涵盖了国民经济的主要行业;同时,规定还特别指出个体户和涉及标准行业外的其他行业都可参照执行。在新标准的划定上,兼顾了国情和国际化,最大的突破是设立了微型企业标准,并对各行业中微型企业予以不同定义,如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而建筑业则是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这些标准,与国际标准基本通用。

 

(三)实现与税法的协调统一

小企业最主要的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之一为税务部门,以税法规定为基础制定《小企业会计准则》,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会计与税法之间的差异,减少小企业在计税过程中涉及的纳税调整事项,有效地协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所得税法》的关系。

 

1.资产计量方法与税法一致。《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资产采用历史成本,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如小企业资产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没有采用税法上不认可的现值、可变现净值等计量属性。2005 年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对各项减值均予以确认,这一规定与所得税法中对资产损失的认定存在差异,因而形成了会计所得税与纳税所得之间的暂时性差异,需在申报纳税时进行调整。而《小企业会计准则》充分考虑到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任何资产都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是在资产损失实际发生时予以确认,并且资产损失的确认与税收法规中资产损失的确认条件协调一致,契合了税法的“实际发生”原则等。

 

2.长期资产的摊销年限与税法一致。《小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小企业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并考虑税法的规定,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和预计净残值;无形资产的摊销期自其可供使用时开始至停止使用或出售时止,有关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了使用年限的,可以按照规定或约定的使用年限分期摊销,小企业不能可靠估计无形资产使用寿命的,摊销期不得低于十年,这些规定与所得税法保持一致。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内容和摊销期限与税法保持一致。同时规定,小企业的长期待摊费用包括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建支出、固定资产的大修理支出和其他长期待摊费用等;长期待摊费用应当在其摊销期限内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其对长期待摊费用的核算内容、摊销期限均与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规定完全一致。

 

《小企业会计准则》在制定理念、计量属性、核算原则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税法的规定和税务部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既便于小企业会计人员据以进行会计处理,同时也减少税务部门对企业的计征成本,提高征管效率,有利于促进小企业实行查账征收,又为税务部门进行监管、依法治税提供了更加明晰的会计信息。

三、首次实施《小企业会计准则》时需注意的几点问题

(一)会计科目与国际准则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