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象征主义;写作手法;讽刺
象征主义技巧包括象征体和本体两个方面,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必须要有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依靠联想建立,就是从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别的事物,也就是从本体想到象征体的相似点、相近点,从而使抽象的思想、意义、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它是一种隐晦、含蓄而又能使读者产生体会愉悦的美感的技巧。美国批评家格兰斯登评论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比福斯特的其他任何作品更接近于简・奥斯丁的作品(特别是《傲慢与偏见》);但它是其小说中最具有劳伦斯作品特点的一部。”作者福斯特善于利用细节,以含蓄的手法揭示和暗示人物的性格、情感和思想矛盾等,将象征主义技巧熟练的运用到作品中,使得其作品精彩纷呈,耐人寻味。
1.标题的象征意义
标题《看得见风景的房间》(The Room With a View)中,“view”本身有两层意思。一是风景,景色;二是观点,看法。小说一开始,便以“看的风景的房间”这一情节吸引了读者的眼球。露西与表姐因没能得到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而懊恼,好心的老爱默生先生立即愿意把他和儿子有风景的房间让给她们。爱默生先生这一慷慨的行为象征着他们父子对热忱生活的观点,他们代表着意大利式的热情奔放的生活态度。然而这一做法在中世纪却是不被接纳的。“身份较高的游客们对此震惊”,就连当事人巴特利特小姐也吃了一惊。两拨人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达到了讽刺人们腐朽思想的效果。最终在牧师毕比先生的调节下,几经波折交换了房间。毕比先生代表的是传统宗教,腐朽思想与热情奔放的态度的沟通竟然需要宗教做为媒介,这也是一处讽刺。
与爱默生父子不同,露西的未婚夫塞西尔的“房间”与“风景”却又别有意味。他说“我有个想法――我敢说是个错误的想法――你我一起在房间里时,你感到更加自在。”他说他常将她和某种风景联系在一起,而她却将他和没有风景的客厅联系起来。塞西尔的“房间”是对露西的专断控制,他总是想保护露西,时刻想改变露西的性格使她融入他的世界。他告诉她怎样才算迷人,符合淑女的标准,告诉她男人心中女孩子的气质。而他却忘了“风景中最要紧的是空气和距离。”他高喊着民主,却连最基本的自由也不愿意给露西。
“风景”与“房间”贯穿全文,使之有了更广阔的意义。房间代表着令人窒息的室内环境,传统的英国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塞西尔便是其代表。而风景代表着开阔的户外,它象征着大自然,自由,真诚和爱。乔治是其代表。他说,“即使我把你抱在怀里时,我还是要你有自己的想法”。这正是露西所向往的自由和独立,也是她冲破重重阻碍,推掉婚约,与乔治在一起的动力。
2.人物名字的象征意义
女主人公露西的姓“Honeychurch”是一个重要的象征,“Honey(蜂蜜)”寓意大自然赋予的甜蜜,而“Church(教堂)”则代表了封建传统的教条,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问自由的甜蜜与封建教条如何并存?一方面,夏洛蒂告诉她“女人的使命是鼓励别人去取得的成就”,“如果她亲自去冲锋陷阵,那么她将受到指责,继而被人看不起,最后大家将不理睬她”。塞西尔保护欲的说词也禁锢着露西,促使她想要多读书以迎合他的标准;另一方面“她心底也涌现出各种奇怪的欲望。她也迷恋狂风,迷恋波澜壮阔的全景和一望无际的绿色大海”。“狂风”,“全景”,“大海”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露西向往它们,也正代表了她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的追求。因此她的骨子里有两种思想在挣扎。
塞西尔的姓氏“Vyse(维斯)”与wise(智慧)谐音。表面上塞西尔博学多识,是一个智慧的人,但他的智慧却是在传统文化道德的教育下形成的,难免具有了陈腐虚假的影子。如“他碰到不痛快时,总是煞费苦心的与人周旋,本来回答‘是’或‘不是’就可以的时候,他却要巧妙的讲上半天。”作者在这里就讽刺了中产阶级智慧的愚腐。
再如马车夫法厄同,他与希腊神话中的法厄同同名。法厄同是太阳神赫利俄斯和海洋仙子克吕墨涅的儿子,人们都不相信他是太阳神的儿子,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他恳求父亲让他驾驶一天太阳车。结果法厄同由于缺乏经验,车毁人亡。在此文中,福斯特刻意选择了这个名字,马车夫法厄同虽然是一个次要角色,但是他莽撞直率的行为体现了意大利人热情、开放性格特征。马车夫的表妹普西芬尼,同样引自希腊神话。她是主神宙斯与谷物女神得墨特尔的女儿,后被冥王哈德斯抢去做了妻子。作者安排法厄同和普西芬妮不顾世俗眼光,在一起相爱,是为了启发露西发现自我找到真爱。
3.音乐和绘画的象征意义
文中露西是个擅弹钢琴的女子,在多处情节中出现了她弹奏钢琴的场景。作者何意这样安排呢?艺术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也是人类情感的重要体现。露西一碰音乐就“不再百依百顺,也不屈尊俯就。”她弹奏的乐曲并不完全照搬曲谱的风格,她时时流露着对曲子的自我理解,包含着自己的思想情感,就连毕比先生也经常说弹钢琴的露西与生活中的露西不一样。在孙儿辈请她弹琴时,她弹了舒曼的作品,塞西尔嚷着让她弹贝多芬的曲子,可她摇摇头,又弹起了舒曼。在音乐的领域里,她有自己的喜好与解读,并不轻易受人支配,这时她是自由的。这与她投塞西尔所好,去读书迎合他的品味形成鲜明对比。音乐里的露西无一处不体现了她渴望冲破社会传统束缚,获得女性自由解放的思想。
书中第九节的标题就是“露西作为一件艺术品”,艺术品本身毫无生机而言,只有通过欣赏者的各种理解才能赋予它丰富的意义和美感。塞西尔眼里的露西就像莱奥纳多・达・芬奇画中的一位美人,他希望她安静的像一幅画,她的意义由他来给予。这里的艺术品象征着塞西尔对露西的专断控制。毕比先生在意大利写的日记中描绘了一幅画面,露西是一只风筝,表姐巴特利特握着绳子。风筝的寓意不言而喻,想要追求自由却始终被人束缚着。此刻束缚她的是以巴特利特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第二幅是线断了。塞西尔对此的理解是,露西即将嫁给他了,因此她只会被约束在房间里,而不再有追寻自由的权利。毕比却说,线断了是因为拉绳子的巴特利特摔倒了。飞走了的风筝象征着露西最终找到了幸福和自由,这对后文情节的发展也可以说是一个暗示。
福斯特使象征主义成为一种模式,始终贯穿全文。它的成功应用让作品不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更引领着读者去深入发掘其内在意义,读之品之更觉意味深长。本文浅析了象征主义在全文中应用,揭示了其在推动情节发展上的独到之处,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主题。■
【参考文献】
[1]侯维瑞.现在英国小说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156.
[2]爱・摩・福斯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M]巫漪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Q = 《北京青年》周刊A = 海清
Q:你最注重酒店的什么元素?
A:我比较注重酒店的Housekeeping,当然更重要的是视野。我很在意酒店的整洁度,酒店周围环境是否安静。比如我安排一个7-9天的行程,我一般都会留出充足的时间,而不会去赶行程。我太了解自己了,越是到旅行的后面,我就越懒,可能几天什么事情都不干,跟平时在家里状态一样,会躺在床上看书,所以这时候我需要我住的酒店也能像我家一样,让我感到舒适。
Q:有过工作之余明明可以在家休息,但是为了体验什么是你钟爱的服务跑到酒店去住的经历吗?
A:有过,主要是因为喜欢酒店丰盛的早餐,那家酒店餐厅的环境很舒适,会让人很有食欲,在那种氛围下,心情也可以得到舒缓。更是因为以这样的方式,换个环境,我的身体不用远行,我也可以让我的心放松下来,给心度个假。
Q:你希望你能住在什么样的酒店里?
A:应该是周围风景好的酒店,我个人认为挣钱就是为了花掉,所以一般出去玩不但会订商务舱,我都会住四星级以上酒店。我记得我去巴塞罗那的时候就挑当地最好的酒店住。去欧洲国家一定要住好的酒店,至于去东南亚就要领略市区有特色的酒店。特别是很多都是根据历史遗留改建的,像我就住过一个在湖中央,根据老皇宫改建而成的酒店,需要乘绳索船渡过去。选择这种类型的特色酒店时,还是一句话,挑一个贵的,价格最终决定一切,哪怕多个5美元、10美元,可能接送等配套服务就好很多。
Q:你住过Banff(班夫)酒店吧,有没有什么打动你的细节设计?它是什么呢?
A:它沿袭了苏格兰豪华城堡的风格,其中蔚柳溪水疗中心中央地带的瀑布和矿物泳池设计的非常巧妙,被雄伟山脉壮美景观所包围,在身心放松的同时还能够欣赏到落基山脉的自然景致。
Q:在Banff有体验到和其他酒店不一样的服务吗?
A:这家酒店有着超过125年的历史,它给我的第一感觉便是浓郁的历史特点。正如它所坐落的艾伯塔省班夫国家公园一样,很美,给人以恬静的感受。
Q:住Banff(班夫)的时候是在夏天吧,加拿大的夏天和国内的夏天很不一样吧,你领略到了怎么样的风情?
A:在这里,你无时无刻不在与大自然亲密的接触,空气很清新,还能够有机会偶遇野生动物,比如黑熊、麋鹿。我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加拿大一年一度的国庆节,人们用不同的活动庆祝这样一个特别的日子,大家都换上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载歌载舞的享受节日的快乐。这个被落基山脉环绕的国家公园,既有它的壮丽雄伟,又不失它的那份宁静与慢享体验,可以说适合一个人、情侣们、一家人或者一群好朋友们一起来,徒步、划独木舟、攀岩等都是你亲近自然的好方式。
Q:对也想前去Banff酒店的朋友有什么特别的推荐吗?一定要尝试的菜品或是服务项目是什么?
A:酒店的下午茶,还有当地著名的艾伯塔牛肉,都很棒。在班夫小镇里有个叫Maple Leave的西餐厅,曾荣获2次加拿大Gold Medal Plate奖项的行政总厨Michael Lyon以及厨师长Salvatore Polizzi总能为人带来惊喜。
《胭脂扣》导演:关锦鹏 主演:梅艳芳、张国荣
某夜,一个冷艳的女鬼来到报馆求登寻人广告。她原是50年前石塘咀的名妓如花,当年拜倒在她裙下者众多,可她却独钟情富家子弟陈振邦。他们的恋情遭到陈家反对,遂以胭脂盒为信物私订终生。然而,在生活的窘迫下,他们走投无路,终于选择了殉情。可是,如花在阴间苦等陈振邦50年而不得,于是来到阳间寻找。在两个年轻人的帮助下,她终于找到了潦倒而衰老的陈振邦。如花将胭脂盒归还,说:“谢谢你,我不想再等了。”转身离去,只听到陈振邦懊悔的声音:“如花,原谅我。”胭脂扣终还,然而53年的痴心等待,和那些芳华绝代的时光,最终都随风逝去。
《新桥恋人》
导演:列奥・卡拉克斯 主演:朱丽叶・比诺什、德尼・拉旺
米歇尔是个富家女,可是心里却并不幸福。她失恋,患上眼疾,情绪低落之下决定去流浪。她喜欢画画,在街头遇到断了腿的埃里克斯,画下了他抽搐的脸。埃里克斯是个一无所有的流浪汉,却爱上了米歇尔。两人开始了热恋,流浪中互相取暖,互相疗伤。然而米歇尔的视力慢慢模糊,她的心愿是在失明前看看博物馆的画。满街都贴着米歇尔家人的寻人启事,埃里克斯感到米歇尔即将离他而去,悲伤不已。他用枪打碎自己的手指,疯狂地烧掉寻人通知,却没有留得住一段即将幻灭的感情。后来,在飘雪的圣诞夜,米歇尔与埃里克斯在烟花灿烂的塞纳河上重逢。他们在船上,在灯火阑珊夜渐行渐远。老船夫在身后呢喃:“让巴黎腐烂去吧!”有的人的爱情就是如此,像浪花一样不断地升腾,停息下来就是痛苦。所以,不需冷静思考,能走多远是多远吧。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
一所大空间的房子,一间很高的带天光的画室,夕阳余辉里浓得如油画般淡不去的气氛,还有看得见景色的窗子,这些曾经期待实现的理想,现今天已画布中跃出成为刘亚明居住的现实,并与他平静的绘画生活交织在一起,让这位油画家整天生活在了油画之中。
蓝 图
居住的理想不仅止于拥有一处房子,更是创造出适于自己居住的环境,无论实现与否,每个人都会在心里不停地勾画着一个蓝图,从2003年开始,在京的一批艺术家开始酝酿创建一处真正意义上的艺术村,参与的人都希望这个艺术村既能成为建筑艺术的展示地,又是艺术家们真正理想的生活之所。自然,刘亚明也在其列。因为他正需要一个大的空间和离自然更近的居所,以实现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定义。
设计房子之初,有很多朋友建议他多去看一些别人盖的房子,但最终他还是决定不去了:“我还是决定按照自己的想法,把自己头脑中和内心中的想法呈现出来。一个人接触的东西太多,会影响自己的原初判断。” 从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山坡,到后来成形的建筑区,从建筑外观设计到最后的生活细节,所有参与艺术林项目的人都在不遗余力地在力求完善自己的居所设计,因为他们知道,艺术家的房子也应该是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刘亚明也在想要为自己打造一个适于油画家居住和工作的空间,那该是一个大的空间,有通透的天光和有变化的光线。
看得见的风景
对建筑和居住空间,刘亚明始终赞同一个观点:一个人的居住环境和他所使用的每一样东西,都应是主人审美素质和品位的体现。之于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待人会友的厅堂一定是完整大气的,一定是一进大门,视线就能穿过客厅窗户看见西边的风景,看到客厅内全部的景致,并能很快惬意地融入这个的空间及其氛围之中。
在这个家,厅堂的开敞,像一个具有怀的人一样,让你能欣赏到更多的美景。这是座外观干净、简约的建筑,其西边和南边的所有窗户都含纳着山脚下的一片200年的柿子林和走向很好的山势。这让童年曾傍山依水而居的主人离自己期望的理想生活竟是这么近。在一个高台上居住,视线很远,看得见日出,也看得见日落。他自小生活在四川的丘陵地区,十分怀念那时的景色。刘亚明说,他一直梦想居住的小区会有起伏的丘林或是一条小河,而眼前,这一切正如他梦想中的那样:“在这个被景色环抱的家里,我每天都会坐下来欣赏日落,那时的光线会特别强,直接从餐厅西的窗户射进来,让整个房间的基调都显得更厚重,氛围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屋子满满的深而暖的光线……”
家的内容
有大房子的另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拥有一个属于个人的大而舒敞的画室,光线一定要好。现在的这个画室很大,南北走向,拥有稳定的光线,气氛清净。虽然一层空间是完整的,但画室近8. 5米挑高,还是在结构上使建筑的内部富有节奏变化和跳跃。在这方空间里,主人最得意的是一根完整的长木,这可是主人在建造房屋期间闲暇时去远郊的木材市场淘来的宝贝,是一件藏品,又是最贴近自然的舒服的实用物。
至于每天的生活,可以形容为浸在油画里,这并不只是指画室有多么不同,而是因为整个家的确都因油画而相互贯穿着,无论是主人的工作生活,还是朋友们拜访时所围绕的主题,都多是因油画而展开的。房子很朴素:老式样的怀旧灯,6公分厚的火烧木地板,旧木料的顶棚,其中还锈铁材质的嵌入均表述着主人对自然向往和怀旧情绪,纯粹而本真,于有意无意间形成了一种古典的油画氛围。
在房屋落成后的三个月的时间里,有很多朋友前来参观。同是来自家乡重庆的一个音乐人,那天就在那张巨大的餐桌上喝醉了,说也是他理想中的生活,到了这里就像回家一样。这让刘亚明感动不已。他觉得,同一地方的人,血液里的很多共性因家原有的气息所激发,相互感动并彼此温暖着,这才是家应该具有的真正内容。
生动而富有情感的片段
在打眼的设计之后,是更具实际内容的使用环节。当整个住宅如主人期望的那样,从一层绘画区和会客区延伸至楼顶的休闲区并由大量画作贯穿连成一体时,空间本身的文化基调也便更充分地显现出来同时,也使一些构建的细节开始变得更具韵味。
依原有的地貌建起的下沉式会客空间,从房子建造的最初就被保留了下来,并进而形成了人在屋子里就能与自然地貌的互相交流,既保留了原地貌的自然感觉,也让室内的空间分区更加明确,而其在这座独立建筑中又具有很好的保温作用。
对现实的超越
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一种形式,是对不可能发生的或超自然的事情的描述。它是文学原有的一种倾向,往往带有寓言的特点。幻想小说中的虚构因素并不是一味的空想,它所包含的现实因素并不亚于现实主义作品。西方幻想小说大约出现在18世纪后期,主要是在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的背景上发展起来的,古代的神话故事多成为幻想小说的素材来源,如古希腊、罗马神话、荷马史诗、伊索寓言、亚瑟王传奇等,18世纪末哥特小说的兴起对幻想小说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幻想小说以现实生活为基本参照,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展现奇异的故事,叙述现实生活中所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事。
福斯特对幻想及幻想小说有过专门的论述,在《小说面面观》中专门设立一章探讨小说中的幻想,他对幻想作了如下定义:“小说中已经不止有时间或人物或逻辑或它们的衍生物了,甚至不止有命运了。我说的‘不止’,意思并非多出了一样将以上这些方方面面排除在外的东西,或者将它们统统包括、包容在内的东西。我的意思是说有一种东西,像一束光横切过上述之种种,在这里它可能跟它们紧密相连,周详地把它们所有的问题一一照亮,而在彼处,它又会在它们上方一掠而过或者径直穿透它们,恍若它们并不存在一般对其视而不见。我们将给这束光起两个名字:幻想和预言。”他对幻想的定义显然已经超越了现实主义的范畴,幻想可能在作品中一闪而过,也可能对作品产生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的叙事模式,幻想从一开始就向传统的叙事模式提出挑战,在对我们熟悉的现实世界的描绘中注入新奇的陌生感受,给人以奇异的体验和深刻的启示。幻想小说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使我们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的现实世界。幻想小说像诗歌一样是对现实的隐喻和拓展,是对经验的强调和超越,将我们引向一个崭新的世界。
福斯特的幻想小说虽然数量不多、篇幅短小,但因其中所包含的深刻主题而使其幻想小说熠熠生辉。其幻想小说指的是他在“一战”前的不同时期写下的一批短篇小说,如《惊恐记》《另类王国》《天国公共马车》《助理牧师的朋友》《永恒的瞬间》《始于科娄纳斯的路》《树篱的另一边》《塞的故事》《协作》《机器停转》等。这些小说或戏仿古希腊、罗马的神话故事,或引用著名作家及其作品中的人物,多用诗一般凝练含蓄的语言将小说主题含蓄地表达出来,并运用典故、神话故事来隐喻主旨,情节离奇荒诞,意蕴丰富深刻,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福斯特的小说中充满着旅行,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的主人公去意大利旅行:《最漫长的旅程》《印度之行》的书名本身就点明了旅行,可见福斯特对旅行的偏爱,他本人也曾多次游历意大利、希腊、印度等地。旅行只是人物进行探寻的方式,他们离开封闭狭小的中产阶级的生活圈子,来到风景优美、民风朴实的意大利等地,感受到心灵被释放的欣喜。
其幻想小说的特点之一也是通过旅行表达主题,人物往往被带离有形的日常生活,前往陌生的奇幻世界。他们在意大利、希腊、天国、想象的国度、英国各地旅行,常常在旅行中感受到一种新的心灵体验,这些体验往往与他们原有的观念相矛盾,他们或者试图调和,或者进行反抗,或者安然接受,或者与之失之交臂。
对生命真诚的诠释
《天国公共马车》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快乐的天国之行;《始于科娄纳斯的路》中不仅有现实的希腊之行,还有主人公卢卡斯的心灵之旅;《树篱的另一边》展现了一次抽象的人生之旅;《惊恐记》《塞王的故事》《永恒的瞬间》描写了一行英国人来意大利旅行的故事;《另类王国》《助理牧师的朋友》《协作》中的主人公则是到附近的树林、丘陵、海滨农舍郊游。其人物在旅行中探寻,他们或探寻成人世界中逝去的纯真,或探寻宁静的心灵归宿,或探寻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或探寻生命的真谛与意义,或探寻真挚爱情出现的瞬间。
《天国公共马车》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乘坐公共马车到天国游历的故事。小男孩在家附近的空巷子里发现了一个写着“通往天国”的旧路标,据说那是一个名叫雪莱的人制造的玩笑。傍晚他独自来到小巷,看到了班车公司的通知,通往天国的马车只有日出班车和日落班车。他心想或许这只是一个玩笑,但在梦中他似乎真的看到了公共马车。于是,在凌晨时分,他怀着好奇又独自来到小巷,果真看到了通往天国的马车。马车是由托马斯·布朗先生驾驶的,男孩儿和布朗爵士一起来到了天堂,看到了彩虹桥、高山、河流、唱歌的人们,以此结束了他逃学的一天。他向父母叙述公共马车的事,却遭到父亲的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