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化学实验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探究
作为化学教学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实验教学既可以起到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对学生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落实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也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本文就化学实验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实验兴趣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促使他们通过亲身体验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并有意识地将实验带给学生的兴趣感逐步转化为对实验本质的研究方面,使其成为促进学生探究化学实验的根本动力,以保证学生认知兴趣的持久性。实验教学中还可以适当增加实验技巧的难度,除了要求学生做好规定实验以外,还要开放实验室,设计包含新意和创意的综合类实验,增加实验考核力度等,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爱的操作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最终导致实验失败或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教师一定要不责备学生,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根源,重新操作实验,以此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当学生实验成功时,要及时给予学生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进一步实现价值观念化,进而将其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当学生遭遇失败后,教师要给予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帮助学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和决心,从失败教训中总结出新的经验,争取下一次取得成功。教师在进行考核时,一定要注重衡量学生设计实验的逻辑性、创造性、实验总结,以及他们的表达方式,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通过科学的思维意识来观察与分析问题,最终发展兴趣、获取成功。作为化学教师,一定要具有强烈的责任心,认真探究实验教学的内在规律,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启迪学生思维;并为学生营造和谐、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为学生提高动手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提供有利条件,帮助学生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增长。
二、重视实验的探索性,提高学生的探究创新的能力
在当前的化学教学中,大部分的实验属于验证性试验。在验证特定物质的性质、提取方法以及各种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时,学生只需根据说明进行简单模仿即可完成,根本体现不出任何的创新之处。探索性试验则不同,它最主要的目的是把教材中设计的各种实验与学生已掌握的化学知识结合起来,进行更高意境和更新内容的操作实验,把学生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创新;让学生站在一个全新的起点,更高的境界与高度上亲身体验科学探索的过程,努力探究新知,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获取新的成果,从各种角度、方法和层次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增强知识迁移与探究创新的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创新灵感。以溶液配制的实验为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先讲解,后实验,再验证,最后讨论。即教师先把实验仪器、基本步骤、注意事项在黑板上写出来,让学生按照设定的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考虑到高一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有关溶液配制、容量计算等实验知识,有能力独立完成这类实验。因此在实施教学时,教师只需告知学生实验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做实验准备,在学生开始实验操作时,教师也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只针对个别问题进行指导即可。如果对两个不同班级分别采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教学会发现,采用前一方法的班级课堂井然有序,学生操作规范,实验过程非常顺利,学生没有提出什么问题;采用后者教法的班级,课堂气氛积极热烈,学生积极性非常高,实验方法和步骤不尽相同,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实验完毕,教师检验各组实验成果,可以就其中一组或几组为代表进行点评,把学生实验中碰到的问题以及不正确的操作手法点出来,针对这些问题以及实验技能方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生的积极性会非常高,并就自己的实验操作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讨论甚至争论,再加上教师的精心点评和指导,最终获取正确的结论。
三、把化学实验向绿色化发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物质生活变得日益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个严重的世界性问题: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其中,与环境污染练习最密切的当属二氧化硫、各种卤素以及氮氧化合物。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完成教材设计的各个实验,然后再增加一些与环保有关的实验,针对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污染现象进行探究实验,开展绿色化教学。还可以把一些实验改成微型实验来提升学生兴趣。
四、借助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幻灯片、投影仪、视频录像等多媒体手段开展化学教学,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深入探究化学知识的欲望,把多媒体教学寓教于乐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自然,教学效果必定会非常好。比如,在学氧化硫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二氧化硫危害社会环境的视频,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进行纳和水产生反应的演示实验时,把烧杯放到投影台上面,让学生从大屏幕上仔细观察纳和水产生反应的现象。特别是向烧杯内滴入酚酞溶液,水变成红色后,再放入钠,学生就会看到一个白色的光球游动在红色的水里,仿佛宇宙中的星球,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进而调动起强烈的学习兴趣。
总之,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无可替代的部分,我们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并以此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不断提高高中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会.浅议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
[2]董文庆.谈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
【关键词】课程标准;新课程;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通过自己设计方案,进行操作实验,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学习化学方式,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依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实验探究教学”在化学课堂中渗透作初步的尝试。
一、利用新课程资源,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1.创设问题情景,诱发探究动机。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目的是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并提供必要的解决问题的工具。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是启发学生思维的起点,是探究实验成功的开始。
2.注重学生探究性实验开发。为了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在探究性实验中,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过程,使之变为探究型、设计型的实验。
二、注重实验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从实验在化学教学认识中的作用来看,实验探究的方法一般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这两种探究方法不仅在过程上有所不同,其功能也大不相同。
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是:通过“问题——假说——实验验证——结论”这样一个过程来体现的。但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去研究,体现思维的开放性和综合性。案例2:化学必修1P75“铁及其化合物的氧化性还原性”是一个较有价值的探究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氧化还原知识后,让学生提出不同价态铁元素与氧化性还原性关系的几种假设。然后,提供具有铁粉、FeCl2溶液、FeCl3溶液、氯水、稀硫酸、锌粒、铜丝、KSCN溶液、滴管、试管等器材的桌面实验环境。由于实验环境开放度大,在充足的时间内,学生基本上可设计实验并根据现象得出结论。这样的实验环境,探究空间大,学生思维也放得开,探究兴致也高了,探究效果也更明显了。
与验证性实验相比,探索性实验具有明显优越性:①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兴趣能够充分地被激发。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素养的基本品质。实验前学生不知道实验的现象和结论,这就要求学生认真、正确地操作。③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不去记现成的结论,打开了学生的思考空间,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探索性实验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问题为基础,依循“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实验假设观察实验再做假设再做实验分析、综合结论”的思路贯串始终。应用了探索性实验进行教学,可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而且有利于学生会不由自主的带着问题追根寻源,主动进入探究的角色。
三、勤于思考,积极发展学生的猜想假说能力
猜想假说是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形成新表象的过程,是实验探究能力的构成要素,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第一,让学生带着问题猜想。第二,让学生将问题与旧知识结合起来猜想,找出问题与已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猜想。第三,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猜想。案例3:比如“金属铜能否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探究”的化学教学中,有此学生类比盐酸的性质作出猜想:硝酸与金属铜不反应;也有些学生类比硫酸的性质作出猜想;浓硝酸与铜会反应但没有氢气生产,而稀硝酸与铜不反应。这是一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有关硫酸和盐酸的性质),通过对照、类比、推理,自主建构硝酸可能具有的性质的猜想与假设。之后通过实验论证其合理性,进而产生新的信息:稀硝酸与稀硫酸的性质又有差异,从而提出新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处于探究的兴奋之中,而且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使用新课改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归纳总结。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设计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
五、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发展
良好评价激励是课堂教学高效有序的“催化剂”。恰到好处的评价激励,不仅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也是对学生探究劳动的肯定,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对探究活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要真正发挥评价激励的作用,教师需要从学生不同角度综合考虑。对学生精彩的反馈,特别是有独到见解的地方,教师要特别予以强调给予表扬,指出其新奇之处,让学生有成就感。对学生不够全面的反馈,教师要肯定其合理的一面,对不足的部分,要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对学生完全错误的回答,教师不能一脸苦相,置之不顾,而要分析背后的原因。如果发现错得有道理,教师要及时调整教学,实施“补救”。
总之,新课程化学实验探究的构建与优化,教师要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出发,合理选择探究问题,精心准备实验环境,确保实验探究时间,拓展选择空间,设法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也是化学新课程改革的主题,它始终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尤其营造良好探究的课堂主旋律,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良.优化实验教学,培养探究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7(7)
【关键词】高中化学 实验现象 异常成因
一、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
1.因试剂的纯度引起的实验异常。高中化学实验中,不同的实验对其所选择的实验药品纯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限于中学化学实验条件,有些实验往往产生“失常”现象。例如在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时,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备CH4气体,在用石英玻璃管燃烧时却发现火焰呈黄色。这是由于制备气体时反应物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所致,使产生的甲烷不纯,含有丙酮等杂质气体。因此可以在实验前将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充分炒干、研细、混匀,同时要保证碱石灰过量。
2.因试剂加入顺序的先后引起的实验异常。教师或学生在实验中,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例如在做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观察不到白色沉淀,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3.药品保存方面引起的实验异常。实验室购置的药品不一定会马上使用。有些药品会因为在实验室保存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作用或者人为地药品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最终导致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出现。比如在检验Na2SO3中的SO2-3离子时,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加入稀HCl后,产生可以使石蕊试纸变红的酸性气体。但是无论HCl量多少,试管中始终会有少量白色沉淀无法溶解。实际上,由于SO2-3离子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化成Na2SO4,所以看见有不溶于HCl的沉淀也就不足为奇了。
4.因药品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实验异常。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做学生实验时由于实验习惯的问题,在取用药品时用量很随意,很容易出现出乎意料的现象。例如在做银镜反应时,在一洗净的试管里注入1mlAgNO3溶液,然后加氨水到完全溶解,再滴几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热几分钟却始终得不到光亮的银镜。分析原因,应该是银氨溶液配制时氨水量未控制好引起的。在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过量,教材描述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实践经验证明,氨水过量越多,银镜反应的效果越差。所以我个人建议,加氨水时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到还略显浑浊(不可使沉淀恰好溶解至溶液澄清)为止,这种银氨溶液氧化能力最强,实验效果非常好。
5.因副反应的存在导致实验现象异常。很多化学反应中都有副反应的存在,有些副反应甚至影响实验结果,干扰实验现象。例如高中化学《氮和磷》一节有这样的练习:“用大试管收集一试管NO2气体,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不久看到试管里红棕色气体消失,水面上升至容积的约2/3处……”事实上由于收集的气体中常常含有NO等物质,存在副反应NO2 + NO + H2O=2HNO2,实际水面上升要远远大于试管体积的2/3 。
二、异常现象的合理利用
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是可能的,关键是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如何对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意外中蕴含着正常,关键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如果设法搪塞或者回避的话,就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抓住实验中的意外,也就抓住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若能积极引导并给予合理的分析解释,也就能化慌乱为沉着、化意外为平常,反而能因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外”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教学目的也就能轻易实现,使师生双方在探索活动中相互得到提高。
1.利用异常现象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求我们教师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分析、研究,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进一步使教师树立起“科研先导”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我在上《铁和铁的化合物》第一课时,需要演示Fe和水蒸气反应制H2实验,但是按高中化学教材图示和步骤操作实验几乎就不能成功,为此我采用了多媒体模拟实验来代替,在课后评析中有了较大的争议。之后我再认真的进行反思总结,查阅资料,终于发现《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改进和铁粉选择》一文中采用石英两通管、用电热丝竖直加热方法,此装置不但克服了原方法的弊端,还具有升温时间短,出气速率快,课堂演示效果好等优点。
2.利用异常现象进行反思性实验教学,逐步使学生养成去思考、会思考的习惯。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实验失败或误差较大时,教师应见缝插针积极引导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反思失败的原因以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改进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例如:在做盐类水解实验时,学生在测定NaCl溶液的pH时却发现其结果往往不等于7,而是略大于7。这时就不能主观臆断地把结果记为7,而应该让学生从溶液、环境、试纸等方面仔细探索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教师此时要当好“领路人”角色,多与学生交流,鼓励其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讨,这样不但提供学生主动思考、表达的机会,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出现,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的失衡。教师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彻底解决,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给学生留下知识盲点,并自身失去对实验教学的信心。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变“异常”为“正常”,是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善于观察、自主探究的科学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教师本身也提供了一个提高专业素质,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
1.实验现象异常的成因
1.1 因试剂的纯度引起的实验异常。
高中化学实验中,不同的实验对其所选择的实验药品纯度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限于中学化学实验条件,有些实验往往产生“失常”现象。
例如在做甲烷的燃烧实验时,用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制备CH4气体,在用石英玻璃管燃烧时却发现火焰呈黄色。这是由于制备气体时反应物受热不均匀,局部温度过高所致,使产生的甲烷不纯,含有丙酮等杂质气体。因此可以在实验前将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充分炒干、研细、混匀,同时要保证碱石灰过量。
再如在做原电池实验时,在观察到除了铜片上有大量气泡产生以外,作为负极的锌片上也会有较多的气泡生成。这种现象是由于锌片不纯,含有C、Fe等杂质且金属表面粗糙,容易产生微小电池而使氢的超电压减小,最终使得一部分氢气在锌表面析出。
1.2 因试剂加入顺序的先后引起的实验异常。
教师或学生在实验中,若将化学试剂的加入顺序变更以后,有可能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
例如在做溴与苯酚取代实验时,将苯酚溶液加到浓溴水中,观察不到白色沉淀,而只能见到溶液变成了黄色。若将反应物的加入顺序改为“将1-2滴浓溴水滴入苯酚溶液中”,保证反应中苯酚过量,则预期现象很明显。
再如Cu(OH)2的制备是高一的一个学生实验。若按教材要求的方法和步骤,向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可以产生大量的絮状沉淀,但是对该沉淀进行加热时有时就是看不到黑色CuO。实际上,按如上操作一般生成的沉淀只能是绿色的碱式硫酸铜,致使观察不到Cu(OH)2的受热分解现象。所以,建议将步骤改为“向盛有NaOH溶液的烧杯中滴加几滴CuSO4溶液”,确保生成Cu(OH)2过程中NaOH始终是过量的。
1.3 药品保存方面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室购置的药品不一定会马上使用。有些药品会因为在实验室保存过程中,由于长时间与空气中的氧气、水蒸气等作用或者人为地药品保存不当而发生变质,最终导致实验过程中异常现象的出现。
比如在检验Na2SO3中的SO32-离子时,加入BaCl2溶液后产生大量白色沉淀,加入稀HCl后,产生可以使石蕊试纸变红的酸性气体。但是无论HCl量多少,试管中始终会有少量白色沉淀无法溶解。实际上,由于SO32-离子具有很强的还原性,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等氧化成Na2SO4,所以看见有不溶于HCl的沉淀也就不足为奇了。
1.4 因药品用量的不同引起的实验异常。
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在学生做学生实验时由于实验习惯的问题,在取用药品时用量很随意,很容易出现出乎意料的现象。
例如在做银镜反应时,在一洗净的试管里注入1mlAgNO3溶液,然后加氨水到完全溶解,再滴几滴新配的乙醛溶液后水浴加热几分钟却始终得不到光亮的银镜。分析原因,应该是银氨溶液配制时氨水量未控制好引起的。在向AgNO3溶液中滴加氨水不可过量,教材描述为“氨水加到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实践经验证明,氨水过量越多,银镜反应的效果越差。所以我个人建议,加氨水时直到最初产生的沉淀溶解到还略显浑浊(不可使沉淀恰好溶解至溶液澄清)为止,这种银氨溶液氧化能力最强,实验效果非常好。
1.5 因副反应的存在导致实验现象异常。
很多化学反应中都有副反应的存在,有些副反应甚至影响实验结果,干扰实验现象。
例如高中化学《氮和磷》一节有这样的练习:“用大试管收集一试管NO2气体,倒扣在盛水的水槽中,不久看到试管里红棕色气体消失,水面上升至容积的约2/3处……”事实上由于收集的气体中常常含有NO等物质,存在副反应NO2 + NO + H2O =2HNO2,实际水面上升要远远大于试管体积的2/3 。
1.6 因实验温度控制不当引起的实验异常。
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温度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一个反应能否发生、向什么方向发生等问题。所以,温度的合理控制对实验现象与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例如在做乙醇的氧化实验时,将螺旋状的铜丝加热变黑后,如不迅速插入乙醇,反复几次,并不会看到铜丝变红亮,也不会闻到有刺激性气味。因为铜丝插入速度太慢,使铜丝温度下降后反应就不能发生了。
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除了上述原因以外,所用试剂的浓度大小,试剂选用的恰当与否,酸碱介质环境,仪器的选用及装置是否合理,以及实验操作者自身基本操作是否过关等方面也会引起实验的异常现象。
2.异常现象的合理利用
实验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是可能的,关键是采取正确的补救措施。如何对待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意外中蕴含着正常,关键是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如果设法搪塞或者回避的话,就错过了最好的教育时机。抓住实验中的意外,也就抓住了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若能积极引导并给予合理的分析解释,也就能化慌乱为沉着、化意外为平常,反而能因化腐朽为神奇的“意外”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记忆,教学目的也就能轻易实现,使师生双方在探索活动中相互得到提高。
2.1 利用异常现象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
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求我们教师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思考、分析、研究,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进一步使教师树立起“科研先导”的意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
去年我上《铁和铁的化合物》第一课时,需要演示Fe和水蒸气反应制H2实验,但是按高中化学教材图示和步骤操作实验几乎就不能成功,为此我采用了多媒体模拟实验来代替,在课后评析中有了较大的争议。之后我再认真的进行反思总结,查阅资料,终于发现有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装置改进和铁粉选择》一文中采用石英两通管、用电热丝竖直加热方法(如图1),此装置不但克服了原方法的弊端,还具有升温时间短,出气速率快,课堂演示效果好等优点。
2.2 利用异常现象进行反思性实验教学,逐步使学生养成去思考、会思考的习惯。
当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实验失败或误差较大时,教师应见缝插针积极引导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反思失败的原因以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改进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例如:在做盐类水解实验时,学生在测定NaCl溶液的pH时却发现其结果往往不等于7,而是略大于7。这时就不能主观臆断地把结果记为7,而应该让学生从溶液、环境、试纸等方面仔细探索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教师此时要当好“领路人”角色,多与学生交流,鼓励其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讨,这样不但提供学生主动思考、表达的机会,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
2.3 利用异常现象,积极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探究的水平和创新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只要学生留心观察实验过程,注意捕捉奇特的变化,就可以发现许多实验异常现象,对这些异常现象进行探究会得到很多重要的发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对见怪不怪的现象着手探究、发现问题。中学化学中异常现象很多,其中很多异常现象都可以成为学生进行探究的极好材料。
本学年我个人任教高一和高三,在指导高一学生学习元素周期表时,探究“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的递变规律”,分别用镁条和铝片与稀硫酸反应,发现铝片与稀硫酸几乎不反应,基本上看不到气泡。
这一现象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和酸的通性等是矛盾的,引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在疑惑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当时我也困惑的逃避过去了,第二天在高三复习资料黄冈专刊专题六中的24题发现类似,引起了我强大的求知欲,原题大意是这样的:在相同的条件下,将两块完全相同的铝片放入c(H+)相同的稀硫酸和稀盐酸中,发现稀盐酸中产生H2速度比稀硫酸中快,请设计实验分析原因。于是我鼓励高三学生去对此现象大胆猜想、探究,进行了一系列的假设和实验设计:
疑问:根据离子反应方程式的分析,反应的实质是单质铝与氢离子反应,那么为什么氢离子浓度相同的稀盐酸与铝片反应的速率却比稀硫酸要快得多?
猜想与假设:溶液中除氢离子外的其他离子(Cl-、SO2-4)可能会影响反应速率。稀盐酸中产生H2速度比稀硫酸中快,那么,是否Cl-对反应有促进作用,SO2-4对反应有抑制作用呢?。
探究方案制定与实施:用1mol/L的稀盐酸和0.5mol/L的稀硫酸分别与相同的铝片反应,验证了这个题目的正确性。两者再进行对比实验分别检查Cl-和SO2-4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再进行对比实验:
2.3.1 若往稀硫酸中加入一定量固体NaCl后,再与Al反应,发现反应的速率的加快。
2.3.2 若往稀盐酸中加入一定量固体Na2SO4后,再与Al反应,发现反应的速率的减慢。
通过以上等实验对这些“异常”现象加以分析、探究,唤起了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将“苦学”变为“好学”、“乐学”,这正是当前教育改革所追求的教学理念。
3.总结
关键词: 高职行业英语 微课教学 实证研究
高职行业英语是介于普通用途英语或公共基础英语(EGP/GE) (先修课程)和专业英语或专门用途英语(ESP)(后续课程) 之间的“行业泛化英语”,强调英语与专业及职业相结合,具有鲜明的行业导向性、相关性和实用性。目前,在基于职场化需求的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由于行业英语的专业性、工作任务的典型性,很多英语语言技能需依赖语言环境或典型工作情境才能实现教学与工作的无缝对接。翻转课堂的微课程由于通过简短视频重构学习过程,汇集图、文、声像等媒体的呈现形式,使学习在时空、地域、知识碎化上具有较大的自由度,正好弥补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上存在语言环境缺失、工作任务流程陌生、实践手段单一等弊端。
一、行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背景基础知识模糊
行业英语开设的时间一般放置在学生学习一定系统的专业课和大学英语课程之后,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行业英语的时候,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然而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发现多达80%的学生,对已经学过的有些专业知识几乎是零印象,或者当时学的时候就没有完全弄清楚,通过调查、访谈,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专业课的教师多半采取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概念、术语的讲解、练习,忽视行业要求最重要的实践环节――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操作体验,有些学生对于某些设备、操作流程,只在教师的讲课中听过,在书本的例子中见过。因此,专业知识是一知半解的,专业背景是模糊的。
(二)行业英语的语言特点
行业英语中的长词、生僻词、专有词汇比较多,这些词大多读音都比较复杂,在应试教育背景下的90% 的学生,原本读就薄弱,读行业英语的词汇、短语时,更是“望词兴叹”,不仅读不准,更记不牢。一些行业英语的句子结构带有典型的“制式语言”风格,如商务英文合同,很多规定和套词,都是沿袭下来的中世纪的古英语,有很多的拉丁语、法语词汇,这无形增加了学生学习行业英语的难度。
(三)教师本身的问题
高职院校中教授行业英语的教师,几乎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虽然语言上过关,但是对于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业务操作流程并不是很精通,尤其是机电英语、计算机英语、护理英语等这些专业比较“专”的学科,英语教师到相关行业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比较少,因此,在教学上并不能很好地将职业与英语衔接起来。
二、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的实证研究
(一)实验步骤及研究内容
(二)实验效果
1.微课程所形成的语境对行业英语的正成效影响。
语境让学习的一切有了生命力。语境中有场景、有情感、有情节等,可以丰富对新学词汇的认识、对工作流程的熟知。遇到一个人一时想不出是谁,但是可以回忆出在什么样的情景中曾经遇到过,这就是情境再记忆中的作用。人的记忆有视觉、听觉、味觉和动觉等,语境可以充分调动自己的不同感官,强化记忆效果。普通班的许多学生谈到记忆单词就是手捧专业词汇表,从前到后,不分青红皂白地朗读背诵。这个当然也需要,但是不能总是这样单调进行,事实证明,这样丝毫不过脑子的盲目背诵,不过三天,所学单词就全忘记。通过实验班的课前微课自主学习形式研究,80%的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场景记忆深刻,对场景下的任务工作流程熟知,并在真实的情境下,所学习的词汇、短语、句型熟记程度达到70%以上,而且遗忘的速度比较慢,当语境再出现时,记忆的恢复程度比较快。
2.大量反复,易于建库。
微课教学模式在课前、课上有目的、按计划、按任务流程,反复运用,加深在特殊情境下的词汇、短语、对话、单据等内容的大量反复记忆、练习。课前自主学习阶段初学、初记,提前把词汇搞定可以为阅读扫除障碍,铺平后续道路。课上研究阶段,反复练习、应用。重复是词汇记忆的基本方法,不是人人都能过目不忘。只有及时记忆,才能不断积累。实践阶段大量反复运用,是学习语言的目的,也是学习语言的手段。在“用”中学习是智性英语坚持的一个理念。只有运用,才能有成就感,只有运用,才能灵活掌握,只有运用才实现语言的自身价值。在哪里运用?怎么运用?在微课精心设计的场景中运用,在写作实践中运用,在口语练习中运用,尤其是大量反复应用,可以增加词汇、短语、句型的复现率,也可以实现检查场景中词汇的附带学习,最终建库,就是建设自己的词汇库,即基础英语库和行业英语库。实践证明,通过微课教学实践的这一年,实验班学生的词汇量、行业专业词汇比普通班的学生要多出5个百分点,基本做到学以致用。
3.语音语调准确度明显提升。
实施过程:
① 微视频教学(5分钟~10分钟) 主要给出一个语言情境的短片、或场景对话,让学生观看。
② 提出学习任务、布置任务内容:各组找出对话中不懂的词汇、短语、句型。
③ 各组重新观看微课程内容、练习发音、朗读。
④ 游戏:检查单词的背诵、朗读。
⑤ 根据微视频教学内容,角色扮演,句型对话练习,并展示结果。
⑥ 课下作业,完成微视频对话的配音练习,QQ上传音频、视频资料。
⑦ 教师进行成绩评定,资料存档。
实施效果:
经过一年的微课视频教学,学生的英语口语无论是从语音、语调,还是从口语交际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实验教学研究阶段,通过微课学习行业英语的学生明显地在英语表达方面“收放自如”,无论是发音、还是语调、语流,都显得技高一筹,而且通过课堂的反复操练,这些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勇气、与小组活动成员的沟通能力、在模拟表演实训中的控场能力明显增强。
三、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存在的不足
1.学生学习能力、初始水平不同,运用微课程视频教学效果不一。
由于参加实验的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各不相同,那么使用同一个微课程教学软件的效果不尽相同,导致最终的学习效果也不同。
2.个别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很好地完成实施进程。
个别学生不能很好地融入小组活动中,对任何布置的口语任务不感兴趣,学习没有积极性。经调查访谈,个别学生的英语仅达到26个字母会读,小学英语单词认识,任何句子听不懂,英语基础知识相当薄弱,这样的学生在实验班级里与其他学生有很大的学习差距,因此,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学习资源利用率低。
由于学校的网络设置不公开,再加上学生的智能手机配置不一样,很多学生只能在课上进行很好的微课程视频教学,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但是课下,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习的状态基本是游移的、不集中的,那么就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并且建立对知识的整体感知,不利于学习者系统的知识梳理,导致学习成效较低。
(二)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努力做到微课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能兼顾不同水平的学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并通过定期的学习效果调研,及时调整学习的内容与方向。
2.做到对学生学习的有力监管与监控,对惰性比较大的、对任何学习都不感兴趣的学生,采取淘汰制。
3.做好与计算机专业教师、行业专业教师,结对共同设计微课程的教学方案,发挥计算机教师课程制作熟练的优势,不仅在微课程的制作水平、呈现效果上水平上升,更主要的是节省英语专业教师的大部分时间,用来更好地进行课程设计或教学内容的选取,大大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顾小清.终身学习视野下的微型移动学习资源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4]吴靖.微课程的建设需求与实现方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11).
[5]朱琦,李兆君.大学英语课程微型学习的内容选择和活动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2(8):77-79.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