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实验的感受

科学实验的感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实验的感受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第1篇

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要提高其人文素养。从课程性质来说,语文的基础性要求教师抓好语文训练,并能够加强语言的运用,对教学观念、教学策略进行改革创新,有效突破阅读教学的难点。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是重要的环节,可是如何才能将语言训练落到实处呢?

我有幸聆听了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番茄太阳”》,其教学注重扎实的语言训练,注重学法的指导,更重要的是,他有一种本真自然的教学艺术,这是非常令人敬佩的,现择其教学片断进行赏析。

一、问具体,学字学词

课堂伊始,于老师便从检查预习作业入手,调查学生的学情,而后相机进行语言训练。

师:(板书“颊”)这是什么字?(学生读“jiá”)

师:“颊”字在课文中可以组成什么词?(面颊)

师:课文中哪一句出现了“面颊”?

学生找到句子:“她的小嘴呼出的温热气息拂过我的面颊。”针对学生的反馈,于老师让学生走到自己的面前。

师:(躬身)摸摸自己的面颊,面颊是哪里(生摸了面颊)?

通过实践,学生明白了“面颊”的含义。

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教师抛开课文和句段,单独解释词语,这显然背离了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探索能力得不到发挥。于老师先问字词,再问词义,将词语放在文本中进行教学。从这里可以看出,语言积累的一种有效办法,就是将字和词结合起来,而词离不开句子,要找到文本中的词语,而后理解词语,这样才能让语言学习变得具体可感,而不是游离在文本之外,学生也能从阅读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二、读出真情,训练语感

如何让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于老师采取的方法是一读再读,并划分了不同的层次。

师:这句话比较难读,先听老师读。

通过引读,于老师选择了其中的一句话(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作为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味。读的形式很多,有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

师:读书要用心,请大家想象一下,假如你就是失去了双腿的作者,听了明明的话,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带着这样的心情来读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生自由读)

师:书是读出来的,越读越有味道,要用心去读。

朗读在语言训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如何才能将朗读深入到阅读教学中?于老师做了有益的探索。他不但将学生引入了特定的情境,而且让学生将感情投向人物和情节,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到语言丰富的内涵。这种训练简单、朴素,又有极强的指导性,使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本真,从而启迪心灵。

三、批注、探究,用本真内化语言

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主旨,这是于老师教学的重点。他展开对文本的本真追问,让学生采用批注的方法解读文本。

于老师从课题入手设计了问题:我写课题时少了一个标点符号,是什么符号?(双引号)双引号有什么作用?(于老师投影出双引号的作用)

师:课题中的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引号里的内容有特殊的含义。

于老师从这里引出对课文主旨的探索,设计得非常巧妙。接下来,他让学生搜索文本,将课文中有引号的“番茄太阳”画下来。

师:读书要学会做记号,还要学会思考。请同学们思考每一处 “番茄太阳”的含义并写下来。

学生批注,于老师引导学生交流、探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番茄太阳”,第一次你读到了什么?你怎么批注的?学生活跃起来:“番茄太阳”是明明给太阳起的名字;明明心里的太阳就像番茄一样红;“番茄太阳”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出示正确的批读)

师:第二个“番茄太阳”为什么指明明的笑脸?

生:因为明明的笑脸给作者带来了温暖、光明和快乐。

师:你们从哪里读出来的?哪个地方?(生齐读:“每次看到这一幕,我的心就温暖起来……”)

师:第三次“番茄太阳”出现在哪里?告诉了我们什么?(明明的爱心感动了人们,这是爱的传递。)书的味道在字里行间,我们要好好读,用心思考,这样读书才有价值。

在文本解读中,教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分析太多,缺乏学法指导。于老师采用先批注再探究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理解、交流,然后带领学生在文本的语言中穿行,让学生获得本真的体验,避免了教师的生硬灌输。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第2篇

小学科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最为常见的是科学实验,科学实验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小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教学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过程并成为实验教学的主体,才是科学实验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必须培养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准备、自主探索实验方法、自主进行实验操作、自主进行总结等多种能力在内的自主实验能力。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科学实验课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着手:

一、充分激发实验主体的能动性

1、科学实验应该注意起点低,采用的形式灵活。对于初次接触科学实验的学生来说,要低起点、低要求,如做小水轮实验。学生只要高高端起水杯向小水轮的叶片倾倒,小水轮就会转起来。有些实验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如做磁铁实验时,可以设计一个钓鱼游戏,“鱼钩”由磁铁做成,“鱼饵”则有的是铁皮做的,有的是橡皮泥做的,有的是塑料做的。学生只要拿起“鱼钩”去钓,就能发现磁铁与铁的关系,学生的内心必将产生“我成功了”、“我明白了”的高兴心情。从而很好地提高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试验过程宜采用先进行感知,后进行实验的办法。教学中,我们不要先让学生掌握复杂的实验要领,而应该先用感官认识一些物体的基本属性。在教学《声音》时,引导学生初步探索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高低强弱等基本现象。可先让学生闭目倾听并分辨出一组已录制好的声音,如汽车喇叭声、鸟鸣声、流水声,把学生带入声音世界之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声音也是我们周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启发他们发出声音,于是便又产生了击掌声、咳嗽声、桌凳的挪动声……这就是实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步入了实验的世界,于不知不觉时学到了很多实验的知识。

3、教学中,应采用贴近生活的事例,提高认识。

那节课,学生在充分感受我国为四大发明文明古国而自豪后,我为学生出了一道计算题“谁能告诉我们一棵大树大约能生产多少张多大的纸?” 学生说:“一棵十米高的大树约能生产一万张科学书那么大的纸。”同学们立刻发出感叹:“这么多呀!”我把“10米、10000张”板书在黑板上。我又问:“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感受一下十米有多长?”当学生利用数教室瓷砖的方法进行感受活动后又一次发生惊叹。我接着问:“哪位同学又能告诉我们长成一棵如此高大的树木至少要多少年呢?”“大概十年吧。”我又板书10年。“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丰富呀,你们真能干!下面看看你们计算能力是不是也很棒。”“我们全校现有700名同学,如果每人每天用一张科学书那么大的纸,那么每天要用去多少张纸?一棵十年成才的大树造成纸约可供我们全校用多少天?”我将同学算出的得数“2天多”再次写在黑板上。沉默片刻后,我问:“看了黑板上的数据,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我的话激起了孩子们无尽的联想。“我认为我们要节约用纸。”“我们要爱护树木。”“我们要多种树。”“我们要发明不用树造纸的新技术。”……这些天真、朴实的语言正是孩子们此时此刻情感的真实写照,从中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他们分辨事物的能力正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飞跃性的提高。学生情感的表述与教师设计活动的目标可谓不谋而和,这种水到渠成之感着实让我兴奋。

二、创新课堂,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科学实验课,我们可以把学生自主实验的课堂教学结构确定为:自主准备实验、自主进行问题探讨、自主进行实验操作、自主总结实验结果五个环节,使学生真正成为实验课教学的主体。

1、自主准备实验,这是课堂教学之前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由自学教材和准备实验材料两部分组成。课前自学要求在上一节课下课时就向学生明确提出,让学生或阅读材料,准备材料;或观察记录;或思考提问。如《大气压力》的自学内容是:什么是大气压力?课文介绍了几个大气压力的实验?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你能感受到大气压力吗?材料的准备,一是让学生根据实验需要和生活实际从身边收集,改造一些材料供实验所用,这一点教师要依据不同的实验提出不同的要求。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放、安装实验器材。

2、自主进行问题探讨,这是学生自主实验的课堂教学结构的重要环节,也是在教师指导下探索实验方法的过程。包括师生共同讨论和分组讨论。首先是师生讨论,这一环节放在前面,一是为了教师尽快了解学生自学的反馈信息,二是便于教师把握课堂讨论的方向。讨论中教师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引导性发言,掌握实验进程;适当激发求知欲望,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引导确立小组讨论的议题。这里教师不要“一言堂”,挫伤学生积极性;也不要“揭谜底”,不时抛出问题的答案,使学生产生依赖性。然后是分组讨论,学生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启发,便于突破难点,还可使参与面扩大为全体学生,弥补师生讨论不足。

3、自主进行实验操作,这是自主实验能力形成的主要阶段。我们先把学生实验的全过程分成若干具体有序的步骤,使学生明确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环节,我们应遵循循序渐进的练习原则,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强化练习。

4、自主总结实验结果。其中包括填写实验报告,交流实验体会,总结成败得失,完成相关的练习等内容。

三、开展课外自主实验活动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第3篇

一、联系实验的主、客体,把握实验的目标要求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首先按照实验的设计方案,选择实验材料组成实验模型,然后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最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记录科学结论。在这个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实验教学的主体,而实验中的实验材料、模型则是客体,主、客体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与物的相互联系。

科学实验的过程既体现着人与物的相互作用,又体现着相互的影响,这种联系在教学中主要包括,学生选择实验材料、组装实验模型;观察、分析、记录实验现象等。通过实验的开展,实验也反过来作用于学生,通过动手的实际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素养等。

(二)物与物的相互联系。

实验现象一方面体现着人与物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也体现着材料与工具、模型与条件的相互联系。选择不同的材料与工具,能够组成不同的模型,而不同的实验模型和条件,又能够呈现出不同的实验结果。

(三)人与人的相互联系。

实验过程中的交流与评价对于学生的科学实验过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交流是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探讨,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乐于实验的能力。评价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肯定,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联系实验各要素,建立实验模型

实验的目标要求确定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已经学会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来构建实验模型。这是一个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构建。例如,让学生设计热源,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利用热水产生热量,或者使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或者利用太阳进行照射产生热量等等。再例如,如何观察热在物体中传递。热是看不到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用触觉去感受,用融合现象来感知,可以联系已知的知识,用温度计来测量等等。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联系已知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验的材料和仪器,进行实验模型的构建。当然,选择的材料和仪器可以是多种,构建的方式也可以是多样,同学之间可以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实验模型的构建。

三、联系实验变量,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

这里的变量是指实验过程中,随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的量。对于同一个实验模型来说,变量的不同,可以导致实验的结果完全不同。这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考虑到实验变量之间的联系,进而指导学生把握科学的实验方法。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变量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对比实验和模拟实验进行演示。对比实验是通过至少两组实验,控制住变量,让自变量不同,其他所有的控制变量都相同,进行对比实验,主要用来揭示事物某种性质或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变量的变化对实验产生的影响。而模拟实验是指某些自然现象,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原因,不能直接地进行实验,只能通过建立一个相似的模型,并对此模型进行实验,来研究相应的自然现象。通过模拟实验,可以让学生体会自然科学中的实验过程。

四、联系实验现象,联系知识、经验等,引导学生掌握形成科学结论的方法

进行科学实验,要么是为了了解某种事物的属性,要么是为了验证某种科学假说,要么是为了揭开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等等。但不论是哪种科学实验,都与为了揭开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目的有关。而这种联系需要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来实现。那么,如何把实验现象与学习过的知识、经验相联系,从而解决问题,形成科学的结论呢?这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形成科学结论的方法。

(一)在现象与条件之间的联系中寻找原因

实验现象与实验的条件是有着联系的。一个科学实验的模型,它的变化,一方面与组成它自身的材料之间的联系有关,另一方面,与科学实验模型之外的变量有关。这个变量即是实验条件。因此,从实验的自变量着手,即能准确找到实验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而形成实验结论。

(二)在现象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中解释现象

当找到了产生实验现象的原因之后,还要尝试去解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由此更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带领学生回忆知识或者沟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将现象与所学的知识连接起来。

(三)通过实验结论与客观实际间的联系形成科学结论

通过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实验结论,那么,实验结论便是大自然的客观事实了吗?显然不能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两者之间还需要通过科学方法建立一定的联系,从而形成科学的结论。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归纳法和类比法了。通过归纳法,把多个相同类型的实验模型的结论联系起来,再进行归纳比较,从而得出一般的科学结论。只有通过上述的一系列的科学步骤,最后方能形成科学的结论。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初中科学 科学实验 有效性探究

科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通过实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所学科学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然而,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是一味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师的教学理念落后,科学实验教学方法陈旧,在教学实践中,仍旧采用演示实验和验证性实验等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过程模式化,科学教师准备好实验材料、仪器、试剂,学生在没有预习不了解实验的情况下就进入实验室。实验教学的流程是一成不变的三部曲: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实验――小结实验结果。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只是讲解示范,自导自演,很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难以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导致学生只是冷漠的旁观者,并不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将课本结论视为真理,深信不疑,缺少科学实事求是和质疑的精神,实验教学效果不佳;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遇到问题只会求助教师,很少通过和他人的合作共同探究问题的答案。这些问题都导致学生对科学实验课失去兴趣,难以实现科学课堂教学目标。总的来说,现阶段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不高。那么,如何让科学实验教学真正发挥作用呢?

一、转变观念,重视科学实验教学

科学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不仅对实际生活应用、提高学生基本素质有帮助,而且对学生理解事物本质、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有相当大的帮助。科学实验教学作为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科学基础知识,或者通过实验教学直接获取科学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学生领悟探究科学知识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一些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科学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科学这一门课程,重视科学实验教学,精心设计和准备每一个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有所收获,有所启发,而不是让实验流于形式,可有可无。

二、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前准备,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一切学习的前提就是做好课前预习。只有充分理解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和实验要素,才可以安全有效地实现实验目标。课前预习不仅只是学生的需要,对于教育工作者也同样重要。如何在教学前让学生理解教学目的,了解注意事项,提高学习兴趣,成为课前预习的重中之重。

只有充分做好课前预习及课前准备工作,才可以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感知,提高实验准确度,降低危险性,从而全面有效地推进初中科学教学进程。因此,教育工作者通过课前准备工作,通过提前工作提高有效性。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充分理解实验,不越位并提高操作准确度,才可以降低实验危险性,保证实验的有效性。

例如,在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前,一定要检查小灯泡、开关、电池等仪器是否正常。因为有些实验仪器极易损坏,实验时出现问题,会使实验失去连续性,影响实验进度,更谈不上实验的有效性。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一切主观能动性的初始就是兴趣。科学传奇人物――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只有真正提高学习兴趣,才可以认真并深入地理解和应用。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很多教育工作者对课本的照本宣科往往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同样很多课本原始的实验模型因为枯燥乏味并不受学生欢迎。如何把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向趣味性,是现今教育工作应该重视的问题。

1.利用多媒体,提高实验可视度。

科学实验教学中经常需要做一些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的能力。然而,许多演示实验由于某些原因,不利于学生观察,只有坐在前面的学生能够观察到,后排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只能看看热闹,对实验步骤、实验结果毫无概念。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重复再现,调节大小远近、动静快慢,从而使科学实验更直观形象,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到生活中不容易完成的实验现象,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多媒体图、声、文的配合,不仅给学生带来视听的刺激,传递给学生大量教学信息,将抽象晦涩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而且让学生获得美好愉悦的感受,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教学电压、电流,很难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这一抽象的知识点,而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过程和电流强度不同时的情景,同时,将电压和水压、电流和水流进行类比,使这一抽象概念变得形象可见,浅显易懂,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2.巧用材料,改进实验。

科学实验中所需要的材料,大多是生活中不常见的,学生普遍感到陌生。把陌生的实验材料变成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往往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做电路实验:课本上以镍铬合金丝作为实验导体,我让学生用自动铅笔芯和铜丝代替上述两种材料,实验的结果和原来一样。学生的生活中铅笔芯和铜丝都是常常看到的,简单易得,学生一方面可身临其境,自己驾驭实验,另一方面树立“科学就在身边,变废为宝”的思想,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及节约环保的意识。

3.提高演示实验的趣味性。

学生对科学课的演示实验和各种实验器材充满兴趣,但是如果学生在课前做过预习,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必然就会让学生失去惊奇感。如果教师提高实验的趣味性,让实验于平淡中显神奇,无疑会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不仅能够更好地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消除学生学习的恐惧和心理负担,而且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原理的理解,为今后的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进行探究黑匣子问题时,教师可以在黑匣子中放入各种各样的物品,让学生根据一定的提示进行猜测,一旦猜对,就把相应的物品当做奖品送给学生。

再如,在“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我让每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比赛。要求每一位参赛的选手,准备二氧化锰、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实验所需品,检验操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最后检验集气瓶中是否收集到氧气和氧气量的大小,对获胜的学生和小组进行奖励。通过竞赛的形式,极大调动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4.创造条件,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掌握运用实验手段分析问题的基本技能,而且能够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及良好的实验习惯与操作技能。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亲自动手参与实验,让学生成为实验的主人。

例如,在探究“水的浮力”时,我准备好实验材料后,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协助下完成剩下的实验步骤。比如,系铁块、把铁块进入水中、记录实验数据及数据的推导和计算等。学生通过亲身感受,能够更好地理解“水越深的地方,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的观点是错误的。

再如,进行“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时,我让两位学生上讲台将镁带与铜丝加热,当看到镁带先燃烧,并发出耀眼的白光后,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当铜丝由红色变为黑色时,学生们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了。实验后,两位学生在教室走一圈,让其他学生观察,这两位学生感到非常自豪。

三、结语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提出:“寻找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可以使教师教得更少,学生学得更多。”科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只有通过学生们一次次的动手实验,才可以真正理解掌握。因此,科学教师只有不断加深对各项实验的理解,明确实验目的,精心设计课堂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强化实验效果,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才可以增强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借此达到提高科学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沈丽.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上),2011(01).

科学实验的感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 实验教学; 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59-001

小学科学实验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是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在《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1学生的实验科学素养的发展是很重要的。然而,从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发展状况来看,大多数教学的课堂实验活动表面热热闹闹,其实,实验进行的比较孤立,与思维过程的联系程度不深,这是不利于改善教学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对于当前课堂中实验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到位,缺乏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因此,教师如何提高教学科学实验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实验,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举措。

一、明确实验目的

科学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这是科学实验严谨性的最基本要求。实验要为教学服务,为的是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例如在《谁流得更快一些》一课中,存在很多有关液体流动的实验,无论是水在玻璃板上的流动,还是花生油在玻璃板上的流动,都是为了证明不同液体的流速是不同的,都是有明确目的的。如果为了实验而实验,缺乏明确的目的,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的表面现象,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验,结果是不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带领小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一定要事先明确实验目的,紧紧围绕实验目的设计实验,以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二、确定实验重点

实验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另一大因素就是实验重点是否明确。比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3课《谁流得更快一些》,教学重点就是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流速比赛前关于液体用量、高度、时间的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个实验没有确定出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这个重点,就不能够保证实验中除了黏度其他条件相同,从而对学生得出的结论产生错误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结论

实验重点确定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实验变量,来构建抽象的实验模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结论。这一过程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但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粗浅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时候教师要适当呈现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结论。比如《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可以让学生观察食盐和水,沙和水混合后的变化,很多学生都会说:“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你看到了什么认为食盐在水里溶解了呢?”学生认为变小了,消失了就是溶解的表现。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前概念设计过滤分离、观察高锰酸钾的溶解过程等环节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2

四、总结实验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总结实验效果,学会自我探究,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先是进行设想,然后进行充分地实践,就会带来不同的感悟。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机会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并不对学生意见提过分肯定或者否定的评判,应该预备一个讨论时间,让其他学生提出不同意见,从而提升所有同学的理解。最后教师提炼出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现象,并做总结。例如有学生在进行电磁铁的实验时说:“电磁铁也有磁极,钉尖是南极,钉帽是北极,磁极可以改变?”显然,前半句只是他对实验过程的一个简单解读,教师不能对这个总结草率地进行否定,而是征询其他同学的意见。有学生修改说:“磁极是可以改变的,钉尖不一定是南极,钉帽也不一定是北极。”教师给予肯定,补充一定的讲解,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有的学生总结:“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发生改变,电磁铁磁极就发生改变;改变电流方向,电磁铁磁极也发生改变。”整个探究过程让学生充分地投入思考,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除了上述几点,为了更好的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还要注意其他几点问题:一是拓展学生设计实验的思路,二是加强实验的小组团队合作。

实验的设计通常由老师来完成,但是如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实验,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解传热实验时,启发学生将热源设计为:酒精灯、炉火、热水、太阳能等,告诉学生选择质地相同的一种金属作为传热物体,但并不限制形状,可以是条状的直线金属丝或者弯曲金属丝,可以是片状金属,也可以是金属容器;虽然我们看不到热,但是可以通过热传递的现象来感受。学生可能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会想到用手摸去感知,但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以前曾经做过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实验”中借助小米等轻小物体来观察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时的现象来提示学生用蜡烛、油熔化现象来观察,把轻小的物体用蜡烛粘在金属上,观察看不见的热是怎样传递的。在设计实验变量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变量的组合,建立一系列的抽象的实验模型。

另外,建立科学实验合作小组,分组讨论实验任务,增强团队合作意识,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十几个科学实验合作小组,每个小组四到五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比如,科学教材中的“生物的多样性” 这一研究课题中,每个小组成员都积极的讨论有关我们学校生物的问题,然后每个小组找出一名代表来发言,教师做出最后的点评,这种探究方式,不仅使学生认识到了多种多样的生物存在的意义,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我们要把科学知识和科学实验都当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科学素养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让学生在自发状态下热衷于探究活动,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