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企业 审计 核心要求

一、引 言

对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监查和评价,从而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真实的经济效益,为企业依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保障是企业财务审计的目标。所谓企业财务审计是指审计机关按照《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企业的资产、经济运行等情况的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监督,对企业财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依法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形成审计报告、审计意见和决定。以反映企业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处企业财务收支中各种违法违规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提高审计质量是财务审计的核心要求。财务审计具有它的独立性。社会审计组织、国家审计机关、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专职审计人员构成了审计主体。依法独立监督是《宪法》赋予审计的特别权力,也是国际审计惯例的基本要求。依法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财务收支情况、相关经济活动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及评价厂长、经理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等都属于审计对象范畴。依法审计不仅是对审计对象的要求,而且也是对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自身的要求。因此,提高依法审计质量对加强企事业单位的财务监督管理、经营管理至关重要。

二、企业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 受体制制约。多年来,我国审计实行的是双重领导体制,难以保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审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目前,我国的审计体制是:各地审计机关都是在上级审计机关和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人事管理权归地方政府,审计经费均由地方政府负责。例如,有的财务审计即使查出问题,也会考虑到当地政府各方面的关系而搁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种尴尬的局面很难做到财务审计的客观公正。

(二)审计方法落后。财务审计方法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成果。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多数企事业单位财务核算都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早已摆脱了手工作业。可审计工作仍然局限于看凭证、翻账本;手工制表、汇总审计数据,造成审计期限延长,审计成本加大,无法满足现代审计工作的需要;再有,由于审计人员缺乏计算机软件应用知识、现代审计技术手段掌握不够和综合素质偏低等因素,使审计结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多年来,各级审计工作大多仅局限于财务审计,审计过程主要侧重于财务上的纠弊查错,而忽略企业经济效益、生产经营状况、企业整体情况的相关审计。更缺乏从企业宏观角度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财务审计的目的,更不能为企业设计避免、防范、控制风险的策略和方法。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和途径

(一)完善体制机制 提高审计质量。

从目前我国国情来看,审计实行的双重领导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力,阻碍了审计工作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改革和完善现行审计体制,推行审计机关垂直领导的体制,是确保和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和要求。

(二)打破传统的审计方式 大胆创新。

针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多元化和企业管理的现代化,要求财务审计不断改变传统的审计方式,采用联合审计模式,组成综合审计机构,资源和信息共享,监督、纠察企业深层次问题,使审计结论对企业能发挥积极的整改、促进作用。例如,在企业效益审计中,应从资产的完整性,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会计资料的真实性以及利润情况等方面入手,维护国家财经纪律、评价企业管理水平,保证资产保值增值,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变革经营方式等;在财务审计进程中应避免对同一单位多次重复的、单方面的审计。应转变审计手段,改变传统手工审计为计算机审计、网络审计,不断提高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创新审计方式,把企业经营财务数据的审计与实地调查相结合,财务审计不仅要对企业各项经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而且要做到全面地了解企业概况,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从企业实际出发,提出一些合法的、合理的、适用的建议。

(三)加强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财务审计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法律性很强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有较强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严格遵守相关审计的各项法规、准则及政策;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其次,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审计人员在熟知各项法律、法规和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加强学习,获取有关审计、财务、经营、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获得专业技术资质。再次,要吸纳既懂业务技术又懂计算机的综合型人才,做到熟练应用各类电子软件的操作及运行原理,从电子数据内容中找出破绽。

四、结束语

现代财务审计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审计。对企业在项目立项、配套资金、项目管理、预期效益等方面给予恰当的、严谨的审计程序及其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对其经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审计人员要敢于迎接新形势下的挑战,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整体执业水平,真正肩负起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责任,做的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审计。

参考文献:

[1]刘莺.浅谈如何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质量问题研究[J].民营科技.2009(12).

[2]丁婧.浅析财务报表审计中的内部控制评价[J].大众商务.2009(22).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电力企业 财务审计 缺点 完善

一、内部财务审计的内容与定义

内部审计之父索耶这样定义内部审计:独立评价组织中各类业务和控制。判断其是否遵循公认的方针与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与标准,对资源的使用是否经济有效,是否实现了组织的目标。

中国内部审计协会2003年6月的《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定义为:通过对组织内部经营活动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客观的监督与评价,达到促进组织实现目标的目的。

作为内部审计中的一项财务内审,它的审核内容如下:对组织全年的财政收支执行状况的审核;对组织中重大的经济问题的决策与执行状况的审核;对组织中债权、债务情况增减的审核;对组织中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的审核;对组织内离退休职工工资发放情况的审核;对组织中车辆、招待、业务与费用的支出情况的审核;对组织中上一年度财政内审时发现的问题的整改情况的审核;对组织中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的审核。

二、中国电力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现状

(一)电力企业内部的财务审计工作缺乏创新意识

查错防弊型审计是电力企业内部常见的审计。会计报表、账本、凭证及相关资料成为审计的主要对象。对财务审计的表面化是审计工作的一项弊病。审计过程中采用的是对会计科目进行逐笔审查的传统方法,仍处在“就账查账”的低效率状态中。审计过程中常常忽视经济债务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手工收集审计资料的手段极大降低了审计效率。近年来虽然电力企业在财务管控、物资管控等相应的管控系统中配套使用ERP系统。但由于不统一的数据平台和数据标准,致使审计技术和审计手段仍不能顺利实施。

(二)独立性缺失导致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受阻

由于内部审计机构是在电力企业本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展开工作,所以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考虑到本单位的利益。在审计过程中受领导层的影响,对某些部门的审计工作难免有失公允。造成内部审计部门审计意见的发表是从企业的经济利益出发的现象,影响其公正性和客观性。这种审计管理模式削弱了内部审计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外界的认可。使内部审计的作用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极大减弱。

(三)审计固定资产时达不到全面覆盖

工程造价审计、竣工工程财务决算审计、工程管理审计、其他专项审计是电力企业固定资产内部审计的主要类型。其中开展较为普遍的为工程造价审计和竣工工程财务决算审计。而像工程管理审计仅在部分电力企业中得到开展。由此可以看出在对固定资产的审计过程中,工程建设,资产管理的合法性成为主要关注的焦点。而对资产运行,资产管理机制及运营效益等方面关注较少。审计工作仍无法向高层次的管理型、绩效型、风险型审计迈进。

三、电力企业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的加强

通过对我国电力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完善内部财务审计工作迫在眉睫。这就要求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从听取审计工作汇报,布置审计工作任务到处理审计查出的问题都要亲力亲为。要用审计工作取得的成果得到上级的支持和肯定。

(一)加强内部财务审计的监督职能

在内部审计的过程中,财务审计一直都是重中之重。内部财务审计活动早已渗透到电力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但在审计过程中注重资产的安全性和效益性,轻视资产的合法性,对一些低效率和不经济的制度过分重视都是导致审计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问题。那么如何扭转这一局面呢?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加强事前和事中的监督,杜绝单纯的事后监督,将损失降到最小。

一个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能够对风险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是十分重要的。在内部审计过程中,不同活动的相关风险成为评价部门职能的关键因素。内审人员要将风险评价贯穿于电力企业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不断修正最初的风险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力企业及时获得有效信息,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内部审计模式与电力企业制度的统一

只有建立与电力企业内部制度相统一的审计模式才能达到电力国有企业制度财产所有者与经营分离、制衡的运作机制。

在当今的电力企业中存在着“监事会”和“总经理领导”两种模式。由于监事没有企业经营管理权,所以不能兼任公司的经营管理职务。这就表示这种方式不能很好地通过审计促进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其主要的任务和目的。而“总经理领导模式”虽然有利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但是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却难以做出独立的监督和评价。考虑到审计工作的需要,监事会领导模式因领导层较少,具有超脱的地位和较强的独立性,更适合内部审计工作。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内部审计工作能否顺利有效的开展,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是关键。电力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录用、培训工作的重视。在人用方面,不但要看员工是否精通会计业务,熟悉电力企业的经营,还要注重员工的思想。只有拥有一支思想优秀、作风清明、业务熟练的内审团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电力企业财务审计的质量。

四、结束语

财务内审工作是电力企业能否顺利、高效发展的重要一环。在今后的工作中,笔者一定秉承刻苦钻研的态度,不断创新。通过对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探讨研究不断的积累经验,总结方法,改正错误。笔者将凭着对审计工作的热爱,在思想上,业务技能上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审计工作者,为电力事业的更好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监督保障

一、审计概述

1.1审计的发展史

中国的审计监督制度由来已久,我国国家审计产生于西周时代,其主要标志是“宰夫”一职的出现。秦汉时期是审计与会计由合一而渐次分离,审计走向独立的阶段,此阶段也成为我国审计立法的开端。

1.2审计的分类

在我国,按照不同的审计主体所实施的的标准,将我国审计分为以下几类:审计可分为国家审计、部门和单位审计及社会审计。

1.2.1国家审计,一般是指国家组织和实施的审计,主管国家大的审计工作,依法行使的某些审计监督工作,本审计属于外部审计。在企业内部,内部审计的目的是查错防弊,改善经营,将提高管理素质和经济效益做基础,是审计行业必不可少的职位。

1.2.2社会审计,它是指社会的会计师事务所成立的相应机构。由于其主要承办海外等大型企业的财务审计和管理咨询业务,故社会审计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审计形式。但从审计主体与被审计单位的隶属关系来看,审计部门又可分为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财政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

1.2.3内部审计,就是是企业或单位实施的内部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活动。只有依法实行内部审计制度,不断地加强内部管理和监督,我国的经济才会有所发展,使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外部审计,是指独立于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以外的国家审计机构所进行的审计,以及独立执行业务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进行的审计。

二、审计存在的弊端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健全的内部审计质量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保证审计质量是促进审计成果,运用的关键。随着当今经济的全球化,处在改革和发展中的农村信用社不仅面临内部风险,还有来自外部的各种风险,当今企业的审计部门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由于审计线索的不确定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在手工记账的情况下,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都记录在会计档案中,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核定这些审计线索达到审计目的。但是若在网络经济下处理审计线索,由于网络的信息量过大、数据过多,在处理审计数据过程中,一旦审计人员对原始审计数据做出更改或删除,这对于数据的完整性造成很大的破坏,同时也会给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很大的弊端。

2.2投资者盲目的决策造成的风险,有些企业负责人尤其是个人独资企业,往往都是一个法人,一般都是个人说了算,在进行业务往来时,并没有慎重考虑,最后,在投资失误后造成了资本难以挽回。

2.3由于审计部门职位分配的的不恰当性导致审计风险。在当今审计工作下,尤其在网络经济下,若对于数据维护、系统管理和数据输入、数据核对确认等岗位不作适当的分离,即身兼多职的情况一旦发生,帐套主管和系统管理员、以及数据处理员的人员一旦一人兼任,分工不明确,有些人就会利用计算机网络上的弱点造成数据的篡改及泄露,假账一旦做成,将造成一定的风险,虚报利润,做假账,最终造成审计数据的丢失,失真,往往导致严重的企业财务风险。

2.4由于我国众多小规模企业的建立,经纪业务性质的不同,内部审计人员,素质较低,许多人员的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统计、计算机、概率、线性规划、审计、工程、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够成熟。导致会计、审计和管理知识的专业人员较少,最终造成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影响审计监督的作用。

三、审计工作中质量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只有不断的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实行严格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尽可能减少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由于企业面临的风险来自的方向不同,既有来自大环境的风险,也有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前者虽然不可以避免,但后者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进行防范。为了全面使审计质量的提升,当面临审计工作中的不足时,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才能确保财务的真实性。

3.1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重点加强审计准则和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只有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和行业准则的要求,建立健全的审计控制制度,才能减少营私舞弊的现象,审计风险才会有所控制,审计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严格遵守行业准则,才能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3.2在审计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断的进行培训和管理,只有把审计质量问题的有关措施落到实处,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使审计人员最终拥有会计、审计、经济基础理论,并与网络审计体系相结合的技能,打造一支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审计专业队伍。

3.3作为社会经济运行的监督保障系统的审计,它不仅仅是通过对有关部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进行审查,还要利用其真实性进行职能方面的评定。只有不断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突出审计工作的重点,把审计的风险降到最小化,才能建立良好的审计运行体系;只有不断地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才能为控制审计风险做出保证。

3.4只有不断地加强先进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将传统模式和习惯模式打破,打造交流平台,建立沟通渠道,经常与其他组织或部门沟通,有目的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用好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此来挖掘审计深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

四、结束语

在审计工作中只有不断加强对重要资金、重点部门、关键领域的审计监督,准确掌握经济运行的真实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才能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促使该稳的稳住、该进的上去,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者单位:哈尔滨德强商务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彤;浅谈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J];财会通讯;2009年16期

[2]洪玮瑛;新形势下金融企业审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5期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范文第4篇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英国、新西兰等盎格鲁撒克逊国家大都根据新型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行政管理和公共财政制度的改革。随后,这一改革逐渐扩大到了包括瑞典、芬兰在内的北欧国家以及荷兰、法国等欧洲大陆国家。新型公共管理理论的基本原理是政府部门应当引入市场机制,行政管理模式应当由输入控制和注重过程转变为输出控制和以客户为导向。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要求是:1.通过实行国营企业私有化和/或引入公共行业私人股权方式转变政府职能;2.通过建立独立的机构和/或制定绩效考核措施实行“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3.通过引入权责发生制等企业会计原则改革公共会计制度和预算制度。

近年来,日本通过引入政策评估、建立独立的行政机构等方式,也在以新型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逐步进行改革,因为这一理论的广泛实践能够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改进公共财政。一些以新型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实行改革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能够有效发挥市场机制和输出控制作用的基本框架。在这些国家中,最高审计机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调查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在帮助有效实行以新型公共管理理论为基础的改革中的作用,引用了2000~2001年间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和美国等地进行的实地调查案例,并分析了日本会计检查院今后的作用。

二、西方发达国家的总体趋势

(一)“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和最高审计机关发挥的作用

在西方发达国家,自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经济增长速度减缓,中央政府的财政状况日趋恶化,这些中央政府不得不强化各种措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力图重新恢复财政平衡。而与此同时,专注于预算、人事等输入控制的行政管理模式有其自身的局限性,这是人所共知的。鉴于财政状况的日趋恶化以及社会民众要求增加政府服务并使其多样化的呼声,中央政府更需要将有限的资金合理、高效地分配到每一个政策项目上,这一点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为应对局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将预算制定、人事管理的决定权赋予了各个政府部门或独立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同时,这些发达国家还引入了所谓“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一种以提高工作成果、工作绩效为目标的行政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首先要设定目标,然后根据这些目标对工作绩效进行考核评估。在实行了“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的国家中,都是议会控制着政府,政府向议会负责。这样一来,为每一政策项目或每个独立机构制定任务目标和定量绩效指标的绩效计划就必须提前提交议会予以审批。绩效计划完成之后,要出具绩效报告,反映实际绩效成果,并提交议会。

政府各部门及独立机构的工作绩效由其进行自我评估,议会要对反映评估结果的预算和其他一些提案进行检查。为了使议会确保“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关键是要提高评估的质量以及评估结果的可靠性。为了保证评估结果的可靠性,需要有一个第三方代表议会对以下项目进行检查:1.对每一政策项目是否都明确制定了任务指标;2.是否选定了能够正确评估每个政策项目执行结果的绩效指标;3.是否采取了适当的行政管理措施以便最有效、最高效地实现每个政策项目的目标;4.是否针对不同情况设置了适当层次的绩效指标目标值;5.实际取得的绩效指标目标值是否正确、是否存在偏见。

要完成上述任务,这个第三方必须满足以下要求:1.独立于执行政策的政府;2.其组织机构的规模足够大,足以应对政府所有部门的所有政策项目;3.具备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经验。在运用新型公共管理理论进行行政管理改革的西方发达国家中,最高审计机关恰恰发挥着前面所述关于第三方的作用。在本文“三、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这部分里,将详细讨论这些最高审计机关的工作情况。

(二)公共会计制度/预算制度的改革与最高审计机关发挥的作用

在西方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经济结构趋于老化以及社会发展迈入老年社会,政府部门的可持续能力越来越成为人们经常讨论的议题。其结果导致中央政府不得不经常对政府部门持有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民众今后要承担的税负/社会保险费以及其他一些事宜作出解释。引入绩效考核制度以后,要求从经济、效率和效果三个方面来评估每一政策项目或每个独立机构的绩效成果,这样每一政策项目或者每个独立机构都必须密切关注项目成本或行政成本,从经济、效率的角度来进行评估。在公布政府部门的财政状况以及从经济、效率和效果三方面开展绩效考核工作以来,中央政府不断被要求建立一个框架,在预算中反映财政状况和绩效信息。

为此,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他们的公共会计制度和预算制度进行了改革。他们将权责发生制等一些企业会计原则引入公共会计制度,并且引入了以权责发生和成果/支出为基础的预算制度。这一新型的公共会计制度/预算制度要求为每个政策项目拟订一项包含预算数额的预算提案,并提交议会予以审批,因为政府要对议会负责。项目实施完成之后,还要编制资产负债表、管理成本表等财务报表提交议会。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自然会包含每个政府部门的主观判断,议会必须要对预算和其他一些能够反映这些财务报表信息的提案进行检查。不过,要想真正有效地实行这种包含了一些企业会计原则的公共会计制度,前提条件是要提高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的质量,并确保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为确保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代表议会的第三方必须要检查:1.每个政府部门是否依据政府部门会计准则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编制财务报表;2.这些财务报表是否如实地反映了每个政府部门的财政状况和管理成本。

为完成这些任务,第三方必须符合以下条件:1.独立于编制财务报表的政府;2.有法定的权力要求修改/改进不适当的政府部门会计准则或其他相关法律法规;3.具备行政管理的相关知识经验。在运用新型公共管理理论进行行政管理改革的西方发达国家中,也正是最高审计机关在发挥着上述第三方的作用。

三、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

(一)澳大利亚

1.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

(1)制度概述

根据联邦政府1997年通过的决议,澳大利亚引入了“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果/支出制度”(AOOF:Accrual-basedOutcomesandOutputsFramework),并要求在1999~2000财政年度间,在预算程序中实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和绩效考核。根据这一新制度的要求,每个政府部门都要在其为每一财政年度拟订的部长预算说明中解释以下项目:1.预定实现的成果(指标);2.考核预定成果实现程度的绩效指标;3.实现预定成果预计所需的(行政管理活动)支出;4.考核预计支出完成情况的(性质、数值及价格)绩效指标。这些预定成果和预计支出的实际完成情况要在绩效报告中予以反映。绩效报告作为每个政府部门年度报告的一部分,要提交给议会。

(2)最高审计机关的作用

在澳大利亚,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在“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中发挥着如下作用:

A.从整体上全面实施联邦政府绩效考核,并提高绩效考核的质量

为了从整体上提高联邦政府开展的绩效考核工作的质量,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于2001年根据其对10个政府部门的实地调查结果,出具了一份综合报告。在这份报告中,联邦审计署指出:①考核预定成果实现程度的绩效指标不合适;②绩效指标所选目标值不合适;③实际取得的绩效指标数值不准确、不可靠。联邦审计署在报告中还介绍了一些政府部门好的作法。

B.提高政府各部门绩效报告的可靠性

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并没有对所有政府部门的全部绩效报告都进行审计。相反,在绩效审计中,联邦审计署只是重点选择了几个政府部门的绩效报告,这样做有助于提高这些报告的可靠性。例如,在2001年度报告中,联邦审计署就建议澳大利亚自然遗产联合会应当引入一项查证制度,以提高绩效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2001年度另外一份报告中,联邦审计署还建议为明确目标成果和支出之间的关系,澳大利亚税务局应当引进目标成果中间指标值。

2.公共会计制度的改革

(1)改革概述

根据1992年联邦政府通过的决议,自1994~1995财政年度起,政府各部门都要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将这些财务报表作为年度报告的组成部分提交议会。根据《1997年财务管理和会计责任法案》的规定,每个政府部门都要编制财务报表,同时财政管理部负责汇总所有政府部门、联邦机构及联邦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向议会提交。

(2)最高审计机关的作用

在澳大利亚公共会计制度的改革中,联邦审计署发挥着如下作用:

A.全面实施并改进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

a.从1992~1993财政年度起,澳大利亚开始在一些政府项目中试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并根据项目试行结果,逐步加大在政府部门中试行新会计核算制度的力度。为了在所有政府部门中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联邦审计署于1994年就试点项目的实际执行情况了一份综合报告。联邦审计署在报告中指出:①掌握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相关知识技能的人员不够;②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的优越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③会计核算有关人员未能接受必需的培训。联邦审计署对此也提出了改进建议。

b.为提高政府部门财务报表的质量,联邦审计署于1996年制定了一本准则指南手册,详细讲解了如何依据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编制财务报表。在这本手册中,联邦审计署解释了:①财务报表的标准格式和内容;②财务报表项目的运用及分类标准;③财务报表项目的评估标准,并举例说明。此后,联邦审计署每年都要出版一本经过修订的指南手册,及时反映会计核算制度的有关变化和政府部门的要求。

c.为促进有效利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生成的相关财务信息,联邦审计署于1999年根据其对7个政府部门实地调查的结果出具了一份综合报告。联邦审计署在报告中指出:①财务信息的指标值尚未设定;②决策时未利用有关财务信息;③绩效考核时未利用有关财务信息。联邦审计署对此提出了改进建议。此外,为了提高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的质量,联邦审计署还制定了1996~2002年5月期间适用的28份准则指南手册(“良好实践作法指南”系列)。在这些手册中,联邦审计署解释了:①资产等项目的会计处理;②开展内部审计的方式方法;③财务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联邦审计署还介绍了一些政府部门的好的作法。

B.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a.政府各部门编制的财务报表的组织构成由财政管理部颁布的《财务管理与会计责任规则》予以规定。根据这些规则,政府各部门要编制:①财务成果表;②财务状况表;③现金流量表。根据《1997年财务管理和会计责任法案》的规定,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有权对这些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对以下情况发表意见:①财务报表是否依据财政管理部颁布的《财务管理与会计责任规则》而编制;②财务报表是否如实反映了每个政府部门的财务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联邦审计署出具的独立审计报告构成政府各部门年度报告的一部分,连同相关的财务报表要一并提交议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联邦审计署的独立审计报告帮助提高了政府各部门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b.财政管理部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的组织构成由《1997年财务管理与会计责任条例》予以规定。根据这一条例的规定,财政管理部编制的合并财务报表要包括:①财务成果表;②财务状况表;③现金流量表。根据《1997年财务管理和会计责任法案》的规定,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有权对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对以下情况发表意见:①合并财务报表是否按照《1997年财务管理与会计责任条例》的规定而编制;②财务报表是否如实反映了联邦政府的财务成果、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联邦审计署出具的独立审计报告连同合并财务报表一起提交议会。通过这一方式,联邦审计署的独立审计报告也有助于提高联邦政府合并财务报告的可靠性。

3.最高审计机关在新型公共管理其他领域中的作用

除了上文提到的作用之外,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在新型公共管理中还在以下方面发挥着作用:

(1)关于独立机构的审计

在澳大利亚,独立机构一般并不负责政策的执行。但Centrelink则是一个例外,它根据《1997年联邦服务执行法案》的规定成立,属于社会保障部的一个派生机构。政府各部门都要与Centrelink签订一份商业合作协议,接受Centrelink所提供的诸如支付社会保障款项等的服务项目。联邦审计署于2000年对Centrelink进行了绩效审计,以评估它的效率和效果。在审计报告中,联邦审计署指出:①与所提供的服务规模相比,Centrelink各地分支机构的预算和人员数量存在不足;②各地分支机构的绩效数据未按统一口径收集,因而无法对Centrelink进行数据对比和绩效评估;③未建立评估效率所需的成本会计制度。联邦审计署对此提出了改进建议。

(2)关于联邦机构和联邦企业的审计

在澳大利亚,联邦机构和联邦企业要依据《1997年联邦机构和联邦企业法案》的规定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相应的财务报表。根据这一法案,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有权对联邦机构和联邦企业编制的这些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联邦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构成每个联邦机构或联邦企业年度报告的一部分,连同它们的财务报表通过政府主管部门一并提交议会。通过这样的方式,联邦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帮助提高了联邦机构和联邦企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在这些联邦机构和联邦企业中,那些完全由联邦政府投资、被确定为政府企业的公司还要拟订企业发展规划,对未来3年内的绩效指标值予以说明。为提高所有政府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质量,联邦审计署根据其对所有政府企业的实地调查结果,于2000年出具了一份综合报告。在报告中,联邦审计署指出:①一些政府企业未向有关政府部门提交企业发展规划;②部分政府企业未根据资本的加权平均成本等财务数据制定相应的指标值;③有些政府企业在年度报告中没有包含反映其目标成果完成情况的绩效报告。联邦审计署对此提出了改进建议。

(3)与联邦企业等私有化进程相关的审计

1993年以来,由于财政状况不断恶化,联邦政府的作用备受批评,大量联邦机构的资产被售卖,许多联邦企业实行了私有化。这些资产和有价证券的售卖所得使联邦政府的预算余额大幅增加。为了评价资产售卖及私有化进程给联邦政府的收入所得或其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所带来的影响,澳大利亚联邦审计署近年来针对部分联邦机构的资产售卖以及铁路和航空行业联邦企业的私有化等进行了绩效审计。例如,联邦审计署在1995年的审计报告中指出,尽管没有达到预定的利润预期,澳大利亚国家运输有限公司仍然打算进行资产售卖。另外,在1999年的审计报告中,联邦审计署曾建议为降低资产售卖的成本,联邦航空机场公司应当通过竞争招标的方式聘用外部咨询师。

(二)新西兰

1.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

(1)制度概述

根据《1998年国家部门法案》的规定,在1989年及以后各年,政府各部门的行政长官和主管大臣要签订“工作绩效协议”,对行政长官要完成的绩效指标予以说明。1993年及以后各年,各部门的行政长官和主管大臣还要签订“进购协议”,其中要明确行政长官移交给主管大臣的支出数额,并阐明工作绩效指标的性质、执行时间、数额以及成本支出。每个季度都要就这些工作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形成绩效报告,并提交主管大臣。

根据《1989年公共财政法案》的规定,政府各部门要起草“部门工作预测报告”,对计划完成的绩效指标作出说明,并将该报告提交众议院。“部门工作预测报告”中提到的绩效指标应与“进购协议”中的支出数额一致。此外,还要就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编写“工作目标和服务绩效说明”,作为各部门年度报告的数据材料提交众议院。

(2)最高审计机关的作用

在新西兰,审计署在“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中发挥如下作用:

A.从整体上全面实施政府绩效考核,并提高绩效考核的质量

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政府绩效考核的质量,新西兰审计署于2001年、2002年编写了综合报告。在这些审计报告中,审计署介绍了:①保证目标成果与成本支出绩效指标值之间稳定关系的方法;②收集可靠绩效数据所用的方法;③选择绩效信息纳入年度报告所用的方法。同时,审计署在报告中还介绍了一些政府部门好的作法。

B.提高政府各部门绩效报告的可靠性

根据《1989年公共财政法案》的规定,新西兰审计署有权对政府部门编写的“工作目标和服务绩效说明”进行审计,就该说明是否如实反映了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发表意见。审计署出具的审计报告作为年度报告的组成部分,连同相关的“工作目标和服务绩效说明”一并提交众议院。这样,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有助于提高政府各部门绩效报告的可靠性。除审计报告外,审计署还要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对每个政府部门的财务控制制度和财务信息体系进行评估,出具“财务评论”。审计署将这些“财务评论”提交众议院行政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对政府各部门编写的“工作目标和服务绩效说明”进行检查。

2.公共会计制度的改革

(1)改革概述

根据《1989年公共财政法案》的规定,自1991年起,新西兰政府各部门要依据《公认会计准则》(GAAP)编制财务报表,并将这些财务报表作为年度报告的组成部分提交众议院。该法案还规定,财政部负责汇总所有政府部门、英国直辖机构及国有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新西兰政府财务报表,向众议院提交。

《1989年公共财政法案》规定,从1991年起,政府各部门都要以权责发生制和成果/支出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在这样一种预算制度下,“预计用款”中的全部数额表示在“进购协议”中各部门行政长官与主管大臣共同认可的成本支出总额。

(2)最高审计机关的作用

在新西兰公共会计制度的改革中,审计署发挥着如下作用:

A.全面实施并改进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

a.自1978年新西兰审计长弗雷德·赛里斯提倡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以来,审计署一直积极地致力于公共会计制度的改革。例如,在制定《1989年公共财政法案》草案时,审计署曾向负责审核草案的众议院财政支出委员会派出一位官员提供咨询。在新西兰,政府各部门从1991年起相继实行了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为保证所有政府部门普遍实行这一新的会计核算制度,审计署还对政府各部门新设资产负债表和中期财务报表进行了审计。

b.在新西兰,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负责起草《公认会计准则》(GAAP)草案。该委员会由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92年设立。此后,独立机构会计准则审核委员会将对《公认会计准则》(GAAP)草案进行审查并最终定稿。财务报告准则委员会由10位成员组成,其中审计署的助理审计长在该委员会担任副主席。

B.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a.除了前面提到的“工作目标和服务绩效说明”外,政府各部门还要编制:①财务成果表;②财务状况表;③现金流量表。根据《1989年公共财政法案》的规定,新西兰审计署有权对这些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就以下情况发表意见:①财务报表是否依据《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规定编制;②财务报表是否如实反映了每一政府部门的财务成果、财务状况等情况。审计署出具的审计报告构成政府各部门年度报告的一部分,连同相关的财务报表一并提交众议院。这样,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对提高政府各部门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是有帮助的。

b.财政部编制的新西兰政府财务报表包括:①财务成果表;②财务状况表;③现金流量表,等等。根据《1989年公共财政法案》的规定,审计署有权对新西兰政府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对以下情况发表意见:①新西兰政府财务报表是否按照《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规定编制;②该报表是否如实反映了新西兰国家政府的财务成果、财务状况等。审计署出具的审计报告连同新西兰政府财务报表一并提交众议院。因此,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也有助于提高新西兰国家政府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c.根据《1994年财政责任法案》的规定,新西兰每年都要在预算程序中编制《财政战略报告》,对拟定的一些财政目标予以说明,例如经济周期中的净平均负债率应当低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0%或更多。在拟定财政目标的西方发达国家中,相关的财政指标通常由国民会计核算制度(SNA,theSystemofNationalAc鄄counting)计算确定。不过新西兰的财政指标包括净负债额,但没有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些财政指标通常根据经过审计署审计的新西兰政府财务报表而确定。另外,《1994年财政责任法案》还规定政府作为一个整体,每年要在预算程序中编制“财政状况预测表”,并通过将《财政战略报告》及“财政状况预测表”中提到的目标值/预测值与实际数值进行对比,对政府的财政管理状况作出评价。在对新西兰政府财务报表的审计中,审计署要对实际数值进行审查,借此帮助提高这种评价的可靠性。

3.最高审计机关在新型公共管理的其他领域中的作用

除了前面提到的作用外,新西兰审计署在新型公共管理中还在以下方面发挥着作用:

(1)关于独立机构的审计

在新西兰,包括英国直辖代表处在内的英国直辖机构也承担部分政策执行职能,它们是依据《1989年公共财政法案》在政府部门之外设立的独立机构。该法案规定,英国直辖代表处要编写《意向报告书》,阐明3年期的绩效目标值,并就这些绩效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拟制《服务绩效说明》;每个英国直辖代表处还要根据《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规定编制相关的财务报表。根据《1989年公共财政法案》,新西兰审计署有权对各个直辖代表处的《服务绩效说明》和相关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审计署出具的审计报告作为每个直辖代表处年度报告的组成部分,连同《服务绩效说明》和相关的财务报表一并通过政府主管部门提交众议院。通过这样的方式,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帮助提高了所有英国直辖代表处的绩效报告及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为了加强政府各部门对英国直辖机构的管理,新西兰审计署根据其对6个直辖机构的实地调查结果,于1996年出具了一份综合报告。审计署在报告中指出:①个别主管大臣对英国直辖机构的监督控制不力;②未按照正确的方式对直辖机构进行绩效考核;③对英国直辖机构负责人的补偿过高。审计署对此也提出了相应的审计建议。

(2)关于国有企业的审计

新西兰《1986年国有企业法案》要求政府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应由国有企业来完成。从1987年起,国有企业已在电力行业(新西兰电力有限公司)、通讯行业(电信总公司)相继成立了一些公司。这些国有企业要按照《1986年国有企业法案》的规定,依据《公认会计准则》(GAAP)编制相关的财务报表。根据这一法案,新西兰审计署有权对每一个国有企业编制的相关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构成每个国有企业年度报告的一部分,连同它们相关的财务报表一并通过政府主管部门提交众议院。这样,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对于提高所有国有企业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是有帮助的。

审计署选择部分国有企业进行了绩效审计。例如,在2000年度的一份审计报告中,审计署重点对国家航空运输服务集团公司进行了审计。这是一家由新西兰航空总公司和一家外国公司共同投资成立的合资企业。航空运输控制系统的供应商由原来国内的一家老牌企业变成了这家合资企业下属的一家外国公司,国内企业则蒙受了这一变化所带来的损失。

(3)关于地方政府的审计

根据新西兰《1974年地方政府法案》的规定,各地方政府要制订年度发展规划,对计划的绩效指标予以说明,同时就这些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编写绩效报告。地方政府还要按照《1989年地方政府法案(修订)》的要求编制相关的财务报表。根据《1977年公共财政法案》的规定,新西兰审计署有权对各地方政府编制的绩效报告和相关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作为地方政府年度报告的组成部分,连同绩效报告和相关财务报表一并向社会公布。这样,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就帮助提高了各地方政府绩效报告及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审计署必要时也对地方政府进行个别绩效审计或是全面的专题绩效审计。例如,为提高各地方政府财政管理的质量,审计署根据其对所有地方政府的实地调查结果,于1994年和1999年出具了综合审计报告。在这些报告中,审计署介绍了一种利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下的财务信息进行财务分析的方法,还介绍了有关外包行政管理服务项目的一些好的作法。

(三)英国

1.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

(1)制度概述

按照1988年的“未来行动方案”,英国在政府各部门内成立了执行机构,具体负责政策的贯彻实施。根据政府1992年通过的决议,各执行机构要制订工作计划,对预定的绩效指标予以说明。关于这些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的绩效报告作为各执行机构年度报告报表的一部分提交国会。

根据政府1998年通过的关于全面检查政府支出决议的规定,各执行机构要就1999~2002财政年度拟订“公共服务条约”,对所在政府部门未来3年的政策目标和绩效指标予以说明。目前,按照2001~2004财政年度“公共服务条约”及2001~2004财政年度“政府服务执行约定”的要求,绩效考核工作正在进行。其中,2001~2004财政年度的“政府服务执行约定”规定了实现“公共服务条约”中的政策目标所需的行政管理工作。关于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的绩效报告构成政府各部门的部门年度报告的组成部分,向国会提交。

(2)最高审计机关的作用

英国审计署在“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中发挥如下作用:

A.从整体上全面实施政府绩效考核,并提高绩效考核的质量

a.为提高政府各部门绩效考核工作的质量,英国审计署根据以往的绩效审计成果以及应执行机构要求对其绩效报告进行的查证结果,于2000年了一份综合报告。审计署在报告中介绍了:①选择合适的绩效指标值对执行机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所用的方法;②收集绩效性能数据所用的方法;③如何编写有说服力的绩效报告的方法。同时,审计署也介绍了一些执行机构好的作法。

b.“公共服务条约”中的技术注释解释了所选绩效指标值的定义、绩效指标的考核方法以及数据来源。技术注释初稿由政府各部门拟订,提交技术审查小组审核并最终定稿。审计署的官员在技术审查小组中担任咨询顾问。

c.为提高所有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工作的质量,英国审计署根据其对17个主要政府部门的实地调查结果,于2001年就政府各部门关于“公共服务条约”的绩效考核情况出具了一份综合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审计署介绍了:①选择合适的绩效指标值来评价各执行机构政策措施所用的方法;②收集绩效性能数据所用的方法;③提高绩效指标完成情况的方法。审计署同时也介绍了部分政府部门好的作法。

B.提高各执行机构及政府各部门绩效报告的可靠性

a.英国审计署并不是对所有执行机构的全部绩效报告都进行审计,它只是审计部分执行机构的绩效报告,或是根据一些执行机构的要求对其绩效报告进行审计。审计署出具的审计报告作为各执行机构年度报告的组成部分,连同绩效报告一并提交国会。这样,审计署的审计报告就有助于提高各执行机构绩效报告的可靠性。

b.到目前为止,英国审计署还未对政府部门关于“公共服务条约”的绩效报告进行过特别审计,这种特别审计的目的是提高这些绩效报告的可靠性。不过,审计署已经打算将来要开展这项工作。这是因为国会上议院的一个项目组审查了对绩效报告进行外部审计的必要性,并于2001年发表了《沙曼报告》,建议审计署应当对政府部门的绩效报告进行审计。审计署已经据此拟定了一本标准指南手册,规定对以下项目进行核实:①拟评价政策与绩效指标值之间的关系;②绩效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③与英国财政部合作完成的绩效报告的透明度,财政部对“公共服务协议”及其他组织拥有管辖权。审计署正在为审计所有政府部门的全部绩效报告着手准备。

c.英国的一些财政目标是根据《1998年财政稳定法典》的规定而制定的,这些目标包括净平均负债应当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0%或更少。根据全面检查政府支出决议的要求,确定未来3年的支出总额要考虑税收等预计收入以及财政目标,然后根据“公共服务协议”中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来分配预算。因而,对于确立“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的财政框架来说,预计收入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为此,英国审计署根据《1998年财政稳定法典》的规定要对以下各种先决条件进行审计,以提高收入预计的可靠性:①预计税款收入的先决条件———如经济增长率、利率和物价上涨率;②作为私有化的后果之一,出售股票预计收入的先决条件———股票价格;北海油田预计收入的先决条件———原油价格。2.公共会计制度的改革

(1)改革概述

在英国,自1988~1989财政年度起,各执行机构都在依据英国《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作为各执行机构年度报告的组成部分提交国会。政府部门自1999~2000财政年度起,也在依据英国《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财务报表(各个部门汇总其下属的所有执行机构形成的合并财务报表),并将这些文件提交国会。根据2000年实施的《政府资金与报表法案》的规定,所有政府部门都必须编制财务报表,英国财政部负责汇总所有政府部门的合并财务报表,编制政府总报表。自2000~2001财政年度起,财政部开始尝试编制政府总报表。在2005~2006财政年度及以后年度,财政部将编制正式的政府总报表并提交国会。

(2)最高审计机关的作用

在英国公共会计制度的改革中,审计署发挥着如下作用:

A.全面实施并改进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

a.英国于1997年制定了《资金会计核算指南》,作为政府部门会计核算准则。财政部起草了《资金会计核算指南》初稿,此后这一指南随着组织机构和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得到修订。在《资金会计核算指南》的初稿起草和以后的修订中,英国审计署一直在协助财政部。1996年,财政部设立了财务报告顾问委员会,负责《资金会计核算指南》初稿与历次修订提议的审核及最终定稿。审计署的助理审计长是该委员会成员,代表审计署发表意见。

b.在政府部门历经四道发展历程之后,英国于1998年在政府部门中实行了资金会计核算与预算制度。为保证所有政府部门全部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英国审计署对每个政府部门就每个发展历程都进行了审计。例如,审计署对每个政府部门第一发展历程的会计准则、对第二发展历程的新设资产负债表以及第三历程的试行财务报表都进行了审计,并将审计结果向国会下议院公共账目委员会作了汇报。

c.在审计发展历程之前,为提高政府部门编制的试行财务报表的质量,并改进对其进行审计的效率,英国审计署于1997年制定了一本准则指南手册,作为《资金会计核算指南》的补充。在这本手册中,审计署就以下内容向政府部门提出了建议指南:①编制试行财务报表的程序;②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d.为提高各执行机构和政府部门财务报表的质量,并改进对此进行审计的效率,英国审计署还于2001年制定了部门准则指南手册。在该手册中,审计署就各执行机构和政府部门应当注意的问题(以是/否的形式)列出了核对清单,如:①包括《资金会计核算指南》和《1985年公司法案》在内的有关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②各财务报表相互之间的一致性;③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

B.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a.《资金会计核算指南》规定了各执行机构编制的财务报表的组织构成,包括:①营运成本表;②资产负债表;③现金流量表。根据《1921年英国财政部、审计部法案》的规定,英国审计署有权对这些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就以下情况发表意见:①这些财务报表是否如实反映了每个执行机构的营运成本、财务状况及现金流量等情况;②是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③各执行机构的收入与支出是否符合国会下议院的目的要求。主计审计长的证明和报告作为各执行机构年度报告的组成部分,连同相关的财务报表一并提交国会下议院。通过这样的方式,审计署帮助提高了执行机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b.《资金会计核算指南》也规定了政府各部门所编财务报表的组织构成,包括:①营运成本表;②资产负债表;③现金流量表。并就以下情况发表意见:①这些财务报表是否如实反映了每个政府部门的营运成本、财务状况等情况;②国会审批通过的预算数额是否正确分拨到每个政策项目;③每个政府部门是否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了正确的会计处理。主计审计长的证明和报告构成政府各部门年度报告的一部分,连同相关的财务报表一并提交国会下议院。因此,审计署对于提高政府各部门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也是有帮助的。根据《政府资源与报表法案》的规定,审计署还必须对计划自2005~2006财政年度起正式编制的政府总报表进行审计。

3.最高审计机关在新型公共管理的其他领域中的作用

除了前面提到的内容之外,英国审计署在新型公共管理中还在以下方面发挥着作用:

(1)关于非执行机构的审计

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英国在政府部门之外成立了一些非政府部门的公共团体,它们也承担一定的执行政策的职能,被称作“非政府部门公共团体执行机构”。根据1992年通过的政府决议,这些“非政府部门公共团体执行机构”要拟定工作计划,阐明未来3到5年期的绩效目标。关于这些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绩效报告构成“非政府部门公共团体执行机构”年度报告报表的组成部分提交国会下议院。为提高所有这些执行机构绩效考核工作的质量,英国审计署于2000年公布了一份综合审计报告(前文1、(2)A、a部分曾提及)。

根据政府1996年通过的决议,在1999~2000财政年度及以后各年,“非政府部门公共团体执行机构”要根据英国《公认会计准则》(GAAP)的规定编制相关的财务报表。英国审计署负责对部分“非政府部门公共团体执行机构”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审计报告作为“非政府部门公共团体执行机构”年度报告报表的组成部分提交国会下议院。因此,审计署对提高这些执行机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也发挥了作用。2001年度的《沙曼报告》曾建议审计署应当对所有的“非政府部门公共团体执行机构”都进行审计,审计署已经表态接受这一建议。

(2)关于公共行业私人股权项目的审计

每当英国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就会重新审视政府的作用,其结果是1992年起,英国开始引入PFI项目(后来劳工部将其改为公共行业私人股权项目),即在交通运输、医院等行业允许利用私人部门的技术经验和资金。英国审计署对这些公共行业私人股权项目进行了个别绩效审计或是全面性的专题绩效审计。例如,审计署在1998年一份审计报告中指出,目前正在由高速公路代办处和环境、交通运输及地区部共同实施的公共行业私人股权高速公路项目在用现值法计算时,错误地使用了政府直接控制项目适用的8%的折现率,而不是应当使用的公共行业私人股权项目适用的6%的折现率,这样的计算结果导致该项目价值高估6800万英镑。为提高所有政府部门执行的公共行业私人股权项目的质量,审计署根据以往关于这类项目的绩效审计结果,于1999年了一份综合报告。审计署在该报告中介绍了:①在招标阶段鼓励竞争的方法;②可选方案的比较方法;③对投标人绩效合同能力进行评估所用的方法。

审计署还介绍了一些政府部门的好的作法。

(3)与国有企业私有化相关的审计

1979年以来,由于财政状况不断恶化,英国政府的作用备受审视,许多政府部门的资产被售卖,不少国有企业实行了私有化。这些资产和有价证券的售卖所得极大地增加了政府的预算余额。为了评价资产售卖及私有化进程给政府的收入所得或其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所带来的影响,英国审计署近年来对部分政府部门的资产售卖以及石油和航空行业国有企业的私有化等进行了绩效审计。例如,审计署在1997年的审计报告中指出,英国石油公司和英国航空公司在出售有价证券时,未实行公开招标,而是采取了机构投资者包销的方式,其结果造成有价证券的售价低于市场价格达0.11%~4.3%。

(四)美国

1.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

(1)制度概述

根据《1993年政府绩效成果法案》的要求,美国政府(24个主要部门)要在1999财政年度及以后各年拟订年度绩效计划,阐明每个部门:①计划完成的战略成果;②评价战略成果完成情况的绩效目标;③实现绩效目标的战略措施与所需资源;④核实绩效目标年度数值的程序。政府部门的战略规划制定了5年左右时间的战略目标,这些绩效目标就是根据战略规划确定的。政府各部门每年都要编制关于绩效目标完成情况的年度绩效报告并提交国会。

(2)最高审计机关的作用

美国审计总署在“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中发挥如下作用:

A.从整体上全面实施政府绩效考核,并提高绩效考核的质量

a.在正式实行绩效考核之前,美国曾于1994~1996财政年度期间进行过一些项目试点。根据试点的结果,绩效考核工作全面展开。为确保所有政府部门都能够正确地进行绩效考核,审计总署继续就项目试点结果编写综合报告,并就提高绩效考核工作质量应当注意的方面表述自己的意见。例如,在1996年的《关于1994财政年度13个试点项目的绩效审计报告》中,审计总署指出:①只有明确战略成果与绩效目标之间的关系,才能评估战略成果的完成情况;②只有根据相关成本信息制定了绩效目标之后,才能进行效率评估;③只有在年度绩效报告中披露了过去几年的实际绩效指标数值,才能真正进行绩效目标的评估。

b.试点项目结束以后,审计总署就(截止2002年5月)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情况了19份(“实现成果管理”系列)综合报告,对提高绩效考核工作质量应当注意的方面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例如,在2002年度的《关于24个政府部门编制的2002财政年度绩效计划和1999/2000财政年度最终成本报表的审计报告》中,审计总署指出:①要想在预算中反映绩效考核的成果,理想的方式是年度绩效计划中的绩效目标分项应当与预算文件中的行动计划分项保持一致,但是只有少数几个政府部门保持了这种一致性;②根据成本信息进行评估的理想方式,是年度绩效计划中的战略成果分项应当与最终成本报表中的计算单位分项保持一致,但同样只有很少几个政府部门达到了这种一致性。同时,审计总署还有代表性地介绍了一些年度绩效计划、预算文件和最终成本报表分项相互之间的一致情况。

c.为提高所有政府部门的绩效考核质量,审计总署于1994年至2002年5月期间,制定了3份(“执行指南”系列)准则指南手册,介绍了政府部门在制定战略规划和年度绩效计划时应当注意的若干方面。例如,在1996年的指南手册中,审计总署解释了:①政府部门在制定战略成果时应当对所处社会及经济环境条件进行分析的必要性;②为每项战略成果和有助于实现战略成果的每个分部制定绩效计划的必要性;③如果由于受到某些政策的影响,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不够理想,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的必要性。同时,审计总署也介绍了政府部门一些好的作法。

审计总署之所以积极倡导绩效考核并努力提高绩效考核的质量,其原因大概在于它认为根据《1993年政府绩效成果法案》的规定,审计总署属于监督机关。而由于《1993年政府绩效成果法案》是由国会发起实行的,预算管理办公室在这方面却并不主动。

B.提高各执行机构及政府各部门绩效报告的可靠性

根据国会的要求,美国审计总署到目前为止已经对所有政府部门的所有年度绩效计划和年度绩效报告都进行了审计。审计总署指出了某部门提交评估政策的问题所在,认为这些重要的政策本应当成为国会考虑的重点,并就此向该部门提出了改进意见。例如,审计总署在其于2001年完成的《关于交通部2000财政年度绩效报告及2002财政年度绩效计划的审计报告》中,它提出了如下建议:①如果一项政策绩效目标的层次设定不正确,应当将其调整到正确的层次上,并解释这一变化的原因;②如果某项政策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不够理想,应当启用替代方案;③对交通部来说,确保交通渠道的安全这一政策日益重要,其绩效目标中应当包括与交通渠道有关的死亡及受伤人数。审计总署的审计报告都提交到了国会,并借此提高了所有政府部门绩效计划及绩效报告的可靠性。

2.公共会计制度的改革

(1)改革概述

自1996年起,美国政府24个主要部门都要依据《1990年财政总长法案》和《1994年政府管理改革法案》的要求,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作为政府各部门年度报告的组成部分提交国会。根据这两个法案的规定,美国财政部负责汇总所有政府部门、部分立法机构/法律机关及政府企业等的财务报表,编制美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

(2)最高审计机关的作用

在美国公共会计制度的改革中,审计总署发挥着如下作用:

A.全面实施并改进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

a.成立于1990年的美国联邦会计准则顾问委员会起草了一份联邦政府适用的会计准则初稿,经财政部、预算管理办公室和审计总署审核通过后最终定稿。根据《1990年财政总长法案》的规定,美国财政部、预算管理办公室和审计总署这几家对联邦政府编制的财务报告负责的部门,共同成立了联邦会计准则顾问委员会。该委员会共9名委员,其中一位来自审计总署(总会计师)。在1993年至2002年5月期间,联邦会计准则顾问委员会共拟订了3份《联邦财务会计核算概念说明》和22份《联邦财务会计核算准则》,这些都属于联邦会计准则。199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发表声明,承认联邦会计准则顾问委员会作为制定联邦政府适用的公认会计准则的指定机构。

b.根据《1990年财政总长法案》的规定,政府部门要就周转性基金/信托基金及商业活动等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相应的财务报表。不过,《1994年政府管理改革法案》要求针对所有政府部门所有活动的财务报表———包括美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都要实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其原因大概是早在1994年,美国总审计长查理斯·A·鲍舍尔根据审计总署在《1990年财政总长法案》颁布实施之后花费三年半时间对一些财务报表的审计结果,在众议院政府工作委员会作证时指出:①实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已经产生了正确、有用的财务信息;②找到了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体系的不足之处;③认识到了财务信息系统利用最新IT技术的必要性。同时,鲍舍尔还请求国会在编制政府部门所有活动的财务报表以及美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时实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

c.为提高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的质量,美国颁布实施了《1996年加强联邦财务管理法案》。根据该法案的规定,政府部门必须按照以下各项的要求实施财务管理系统:①联邦财务管理系统准则;②联邦会计准则(包括《联邦财务会计核算准则》);③美国政府总账户准则。该法案还要求自1997财政年度起,美国审计总署每年都要就政府各部门贯彻执行《1996年加强联邦财务管理法案》的情况出具综合报告,对以下情况予以说明:①政府各部门是否按照《1996年加强联邦财务管理法案》的要求实施其财务管理系统;②政府各部门是否根据联邦会计准则(包括《联邦财务会计核算准则》)编制相关的财务报表;③是否制定了相应的联邦会计准则(包括《联邦财务会计核算准则》)。同时,还要求将这些审计结果报告国会。

d.审计总署认识到,只有当政府各部门符合了《1996年加强联邦财务管理法案》的要求,它们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的质量才能得到提高。为此,审计总署又针对1998年至2002年5月这一时期制定了10本准则指南手册(“核对清单”系列),详细说明了政府各部门在实施各自的财务管理系统时应当注意的问题。在“核对清单”系列中,审计总署就24个政府部门在满足《1996年加强联邦财务管理法案》的要求时应当注意的几个项目(以是/否的形式)列出了核对清单,这些项目是:①差旅费用管理系统、人事工资管理系统与资产管理系统;②加工处理财务数据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③将差旅费用管理系统、人事工资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以及加工处理财务数据的成本会计核算制度综合在一起的财务管理总系统。

B.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a.预算管理办公室第19号公告规定了政府部门编制的财务报表的组织构成,包括:①资产负债表;②最终成本报表;③财务状况变化表。根据《1990年财政总长法案》的规定,这些财务报表应当接受政府各部门的总检查长或是与总检查长签订审计合约的外部审计公司的审计。审计总署已经为这些审计人员制定了政府审计准则和财务审计手册。通过这种方式,审计总署帮助提高了这些审计报告的可靠性。

根据《1990年财政总长法案》的规定,审计总署有权替代以上审计人员对政府部门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到目前为止,审计总署还没有对每一政府部门包含其下属所有机构的财务报表进行过审计,只对个别部门(如美国税务总局或是隶属于财政部的公共债务局)包括部分下属机构的财务报表进行了审计,就以下情况发表了审计意见:①这些财务报表是否依据联邦政府适用的公认会计准则(如《联邦财务会计核算准则》)而编制,是否如实反映了每个下属机构的财务状况与最终成本;②针对财务报表编制过程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③财务报表是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

b.财政部编制的美国政府合并财务报表包括:①资产负债表;②最终成本报表;③政府工作与财务状况变化表。根据《1994年政府管理改革法案》的规定,审计总署有权对政府合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并就以下情况发表意见:①政府合并财务报表是否依据联邦政府适用的公认会计准则(如《联邦财务会计核算准则》)而编制,是否如实反映了联邦政府的财务状况与最终成本;②针对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编制过程的内部控制是否有效;③政府合并财务报表是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编制。审计总署出具的审计报告连同政府合并财务报表一并提交国会。因此,审计总署对于提高联邦政府编制的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质量也是有帮助的。(鉴于联邦政府的财务信息系统不够可靠、内部控制不够有效,审计总署没有对1997至2001财政年度政府合并财务报表的适当性发表意见。1997财政年度的政府合并财务报表是第一个遇到这种情况的。)

3.最高审计机关在新型公共管理的其他领域中的作用

除了前面提到的内容之外,审计总署在美国新型公共管理中还在以下方面发挥着作用:

(1)关于政府企业的审计

美国的政府企业必须制订战略规划,拟定未来5年时间的发展总目标;同时还要制订年度绩效计划,阐明为实现发展总目标所需的绩效目标。政府企业要就这些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编写年度绩效报告,并提交国会。审计总署没有对所有政府企业制订的全部年度绩效计划进行审计,只审计了所选政府企业的部分年度绩效计划。审计总署出具的审计报告要提交国会。这样,审计署对提高所选政府企业制定的年度绩效计划和年度绩效报告的可靠性起了帮助作用。

《1945年政府企业管理监督法案》和《1990年财政总长法案》要求政府企业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准则编制相关的财务报表。根据《1990年财政总长法案》的规定,这些财务报表要接受

各政府企业的总检查长或是与总检查长签订审计合约的外部审计公司的审计。审计总署已经为这些审计人员制定了政府审计准则和财务审计手册。因此,审计总署也有助于提高这些审计报告的可靠性。根据《1990年财政总长法案》的规定,审计总署有权替代以上审计人员对政府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到目前为止,审计总署仅对联邦存款保险总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了审计,审计依据主要是《联邦存款保险法案》的有关规定。关于联邦存款保险总公司的审计报告连同该公司相关的财务报表一并提交国会。这样,审计总署也帮助提高了联邦存款保险总公司编制的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2)关于公共行业私人股权项目的审计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财政状况不断恶化,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备受批评。根据1992年4月的《第12803号总统令》,美国开始引入公共行业私人股权项目,在公园、政府建筑物等国家财产的建设与管理方面允许利用私人部门的技术经验和资金。根据实地调查结果,美国审计总署已经对一些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的公共行业私人股权项目进行了全面的绩效审计,或者与一些私人资产管理公司签约实行了公共行业私人股权项目研究课题的外包。例如,审计总署在2001年就将美国总务管理局过去准备研究的10个公共行业私人股权项目的成本———利益分析外包给了审计公司。在根据这些分析结果完成的综合报告中,审计总署指出:①10个案例中有2个案例的内部收益率可能较低;②10个案例中6个案例的现金流量为负值。同时,审计总署还建议总务管理局应当进行一些项目试点,以体现在新的预算拨款、现有国家资产的处置、内部收益率的利用以及现金流量等方面,公共行业私人股权项目方式相比其他选择的优越之处。

四、对日本的启示

日本的行政管理界已经接受了新型公共管理的基本原理。就“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而言,日本于2001年1月引进了政策评估制度,并于2001年4月相继成立了一些独立性的行政机构。对公共会计制度的改革来说,独立行政机构已经实行了一些企业会计原则。不过,中央政府只是自1998财政年度起才开始(尝试)编制资产负债表。本文这部分将根据这些条件,以前面几个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作为参考,来分析日本会计检查院的作用。

(一)“以绩效为基础的管理”

1.从整体上全面实施政府绩效考核并提高绩效考核的质量

政策评估制度要求使用项目评估、绩效考核与方案评估三种评估方法。其中有些方法是日本第一次引进的,因而政策评估制度可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正式确立,并体现出预期的成效来。正如很难来确定政策的成效、或是很难在政策的输出(行政管理活动)与其成效之间建立临时联系一样,政策评估方法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改进到真正有效的程度。

有鉴于此,建议日本会计检查院应当:①对政府各部门政策评估工作的进展和评估结果的利用情况进行审计;②根据审计结果,要求改进不适当的做法,并介绍一些好的作法。这样,会计检查院就能够帮助政府各部门全面开展政策评估工作,并提高政策评估的质量。

2.提高政府各部门绩效报告的可靠性

根据《政府政策评估法案》的规定,日本公共管理、国内事务与邮政电信部有权开展评估工作,以确保政府各部门能够客观、严格地按照政策评估制度的要求进行政策评估。日本内阁于2001年12月批准通过的《政策评估基本原则》和公共管理、国内事务与邮政电信部于2002年4月的《行政管理评估方案》对这种评估工作作出了详细规定。根据这一规定,公共管理、国内事务与邮政电信部有权“对行政机关政策评估程序的客观性、严格性进行检查”。换句话说,公共管理、国内事务与邮政电信部的检查只是表面上的。

因此,建议会计检查院应当:①在政策评估方面,核实经济节约计算数值这一项目审批的前提条件,并核实事先计算的成本———收益比,审计时将其与实际数值进行对比;②在绩效考核方面,审查绩效指标目标值的层级设定是否合适,绩效指标的实际数值是否正确、没有偏见。通过对政府部门政策评估工作的详细情况进行审计,会计检查院能够帮助提高这些政府部门所做绩效报告的可靠性。

(二)公共会计制度的改革

1.全面实施并改进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

在日本,独立行政机构自2001财政年度起实行了企业会计原则。不过在中央政府,财政状况解释方法研究组(财政部)到1998财政年度才开始(尝试)编制资产负债表,财政制度理事会到2001财政年度才开始着手研究对特定账户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财务报表的操作指南。但这些工作并不是统一组织进行的。因为行政管理工作与企业活动之间存在着差别,这样即使在公共会计制度中引进了企业会计原则,政府会计准则也仍旧需要。要确保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能够正式确立,成立一个委员会是相当重要的,它负责对总账户、特定账户、公共企业以及独立行政机构实行政府会计准则的情况进行检查。因此,如果成立一个政府会计准则顾问委员会,建议日本会计检查院要参加该委员会,并作为政府各部门财务报表的审查机关,对会计处理的原则与程序表述自己的意见。因为政府会计准则是判定相关财务报表是否正确编制的标准。借此,会计检查院有助于确保在政府各部门中实行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制度。

2.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

在日本,政府企业和独立行政机构的财务报表是由内部审计师负责审计的。如果独立行政机构的资本超过1000万日元,其财务报表也要接受外部审计师的审计。这些审计人员出具的审计报告对提高财务报表的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审计人员在审计中应当遵循的政府审计准则对于保证审计报告内容的正确性以及明确审计活动的范围相当重要,但这一准则到目前还没有制定出来。

由于预算与人员的限制,日本会计检查院无法经常对所有政府企业和独立行政机构的全部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但是会计检查院可以通过制定政府审计准则来帮助提高审计报告的可靠性。政府审计准则应当规定:①合格审计人员的资格条件;②审计程序;③审计报告的项目内容。

财务报表应当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会计准则等的要求编制。但是如果这些法律法规未能正确反映组织机构和实际情况变化的话,以此编制出的财务报表是无法如实反映政府企业或独立行政机构的财务状况与成本情况的。而内部审计人员和外部审计人员没有权力要求修订这些法律法规,他们只能把这些法律法规视作给定条件,在财务报表中表述自己的意见。

如果这些法律法规没有正确地反映实际情况,日本会计检查院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性:①对正确理解政府企业或独立行政机构的财务报表应当注意的方面予以说明;②如果财务报表没有如实反映政府企业或独立行政机构的财务状况,要求修改调整财务报表;③如果有关的法律法规未正确反映实际情况,要求对法律法规进行修订。

五、结束语

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司治理 民营企业 内部审计 发展策略

一、引言

“十”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正是这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力量的重要创造力和驱动力。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对于有效吸纳就业、改变落后经济面貌、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推动社会发展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民营企业投资者越来越关注公司治理能力,并希望通过内部审计功能的有效发挥来推进企业内控体系建设,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而由于我国的审计制度是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而产生的,企业内部审计研究起步较晚,在内部审计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民营企业上了一定规模以后,企业治理弱点逐渐暴露出来,企业管控风险在不断加大。因此,我国的民营企业要想实现价值增值和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和改善公司治理,将内部审计进一步提升至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高度。

二、文献综述

国外相关研究都肯定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今后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提供了良好的指导性意见。美国的Brink(1978)曾预测,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将发挥重要作用。Roussey(2000)肯定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表明了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表现方式,他指出“内部审计可以依靠审计人员职业能力有效发挥治理功能,可以为企业的发展献言献策,可以逐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2005年美国“萨班斯法案”的颁布,进一步推动了公司治理的内部流程,极大地促进公司治理的法律要求,它将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作为企业防控舞弊的首个屏障。

在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实行的时间较短,多数投资者与管理者缺乏对审计职能的认识,对内部审计的作用知之甚少,开展内部审计的民营企业更是屈指可数。但在理论界,我国的学者还是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黄裙、王善平(2007)提出了“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确保审计的独立性,运行内部审计可以有效发挥监督管理的治理功能,可以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刘运国、胡丽艳(2005)探讨了“内部审计在提升企业治理水平中发挥重要作用及不同内部审计模式对公司治理产生的影响。”王会金和唐厚燕(2008)认为“内部审计部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报告,可以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改善企业管理,实现企业治理的目标。”

综上所述,对内部审计的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内部审计目标、定位及效果表现等理论研究阶段,内部审计实际应用研究文献则鲜有少见。如何将内部审计理论引入到现实民营企业,以提升内部审计理论的应用水平,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同期待。本文试图以公司治理视角下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为基础,探求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中设立的依据,辨析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联性,揭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产生问题的根源,寻求公司治理下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发展策略,以期补充和完善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同时也为内部审计理论应用于我国民营企业治理实践提供一种现实指导。

三、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联性辨析

(一)两者理论基础具有高度相关性

公司治理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导致的,其理论基础是受托责任理论,而内部审计则是对这种受托责任进行第三方鉴证的授信责任。即公司治理是履行受托企业治理责任,内部审计是履行受托企业鉴证责任。二者在理论上具有共同之处,都产生于委托理论,都是为了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关系而达成的契约关系。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和企业公司治理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一个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一个健全的企业内控制度来保障,而内部审计正是这种内控制度创新和深化的重要保证。

(二)两者最终目标具有高度重合性

公司治理是通过管理部门的设置、运行及部门之间的联系机制,来协调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它不仅包括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的内部治理,而且涵盖来自企业的外部治理,其目的不仅是保证所有者利益的最大化,也是保证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监督内控体系,它是将企业各项内控制度和业务系统进行综合性评定,针对企业各部门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系统环节实行监督检查,从而揭示企业执行内控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此来有效防范企业运行风险,不断增强企业整体管控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确保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股东财富最大化。显然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最终目标具有高度的重合性。

四、民营企业治理模式对内部审计的影响分析

公司治理是内部审计实施的前提和保证,是促进内部审计有效开展的组织结构,内部审计是保障公司治理的内控机制,是公司治理的一项内控制度组成内容,内部审计活动必定受企业治理结构统一指挥和协调。由于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不同企业文化的民营企业,会有着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相应地,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又影响和决定着不同的内部审计组织结构和审计模式。从公司治理角度看,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模式可以分为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和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

(一)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

在董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下,股东大会选出董事会,董事会再根据股东大会决议,设置监事会、审计委员会等机构。在这种模式下,审计委员会是董事会下的一个机构委员会,主要负责企业运作的监管责任,充当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角色。在董事会的授权下,审计委员会按企业相关的审计制度和工作流程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对企业各管理部门和机构进行监督,并向董事会报告。这种模式下审计委员会一般是由具备会计知识和审计技能且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且成员中大多数为独立董事,内部审计人员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工作,较好地保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特点是:内部审计人员属于企业行政体系的一部分,受审计委员会领导与监督,可以无限制地与董事会保持密切联系,无限制地对企业生产运营活动及其相关财务资料等进行检查,有权持续地对企业的财务活动及内控制度进行评价与监督,协助管理层建立内控管理流程并进行监控,防止出现重大过错或舞弊,帮助企业高管有效地履行管理受托责任,促进企业利润的增长,它是一种兼顾财务管理型的内部审计。

(二)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

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下,公司设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监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审计委员会对监事会负责。审计委员会由监事会提名组成,受监事会监督。在这种模式下,监事会的主要职责是评价企业资金使用、利润与薪酬分配等财务活动;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审计企业财务活动及结果,如对企业财务报告的鉴定,提请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方面。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相对于其他模式,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较高,能保持较好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职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以监事会为中心的内部审计模式特点是:股东大会下设立监事会,内部审计受审计委员会领导与监督,审计人员做出审计报告后直接提交董事长和经理层,内部审计人员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跟踪督促,反馈经理层执行审计意见的情况,既有监督权还有决策权;内部审计人员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关注内部控制建设,防范企业风险,其目的是维护股东和职工利益,维护企业资产安全完整,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它是一种管理建设型的内部审计。

五、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产权结构、审计队伍、理论研究等因素的影响。

(一)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是导致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弱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为止,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章程、规范还不完整,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未能从制度层面明确企业内部审计职责、权限、工作范围等,使得内审人员在工作中不能合法有序地开展审计业务,在内审过程中,审计工作主要依赖于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又由于内部审计工作范围不明确,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随意性强,无法系统识别管理风险,审计结果差异大,审计质量无法保证,审计决定执行力度不够,审计整改不到位。

(二)审计队伍维度结构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存在维度结构,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相应的审计理论和岗位技能,难以适应内部审计岗位工作。很多内部审计人员没有相关从业资格,审计观念落后,对审计工作的认识仍停留在账项审计阶段,对企业治理缺乏理解,对风险识别和判断能力不足,不能发现风险和内控问题,影响了审计效率和效果,最终导致审计质量不高。另外,很多企业没有单独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而是附属在其他职能部门,如并入财务部门,由财务人员兼任。这种设置导致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丧失审计独立性,无法客观公正地审核和评价审计结果,不能有效发挥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同时,内审人员受企业利益的牵制,无法按内部审计要求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科学性,内部审计失去其应有的功能。

(三)理论研究滞后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理论相对匮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绩效评估缺乏一个公认的评价体系,致使内部审计流程难以制度化和标准化。在很大范围上,现在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是参照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比较,虽然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但由于其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方式的不同,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很大差异,目前的学者对此研究还很少。此外,专家学者对内部审计方法的创新和内部审计质量的监督与控制等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同公司治理水平相比较,内部审计的创新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内部审计工作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促进内部审计发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障碍,同时也极大地束缚了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进一步发展。

六、现代公司治理下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策略

基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和企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变化,民营企业应该明确内部审计定位,强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逐步改变产权单一化,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同时建立高素质内部审计队伍,促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转化,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保护性和建设性作用。

(一)明确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定位,强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

现代企业的核心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而内部审计工作的行为是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内在要求的实现。因此,首先在国家层面上,要给企业内部审计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尽早出台适合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法规,并将政府审计的理论指导和监控范围作用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标准、流程和方法进行必要的帮助与辅导,促使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行为规范有序,确保内部审计质量得到有效保障。其次在企业层面上,民营企业要结合内部审计发展的客观需要,学习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企业内部审计先进经验与做法,强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手段。在企业内部审计方面,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成功开创了世界内部审计范例,通过内部审计,公司的经营状况得到巨大改善,公司的投资目标得以年年实现,公司依靠的是公司审计部。因此,当下的民营企业应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在企业章程中对内部审计机构和职能做出明确规定,并按照企业运行体制的原则,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及相关审计准则,使内部审计工作逐步实现制度化和标准化,充分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二)改变民营企业产权单一化,增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

一个成熟的产权制度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要改革单一的产权制度,激发企业的内在活力。就目前民营企业的发展实践来看,促进民营企业产权多元化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供借鉴:一是吸收国外资金,实现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二是实行股份改造,力推企业上市;三是员工持股,实现股份合作制;四是购并重组。只有多元化产权结构才能摆脱家族化管理模式,才能使投资者为了实现资本利益最大化,主动地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进行监督管理,使企业价值得以进一步提升,这样审计地位就会逐渐的提高,管理层在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上就会更加注重规范性、合理性及必要性,从而树立审计权威性,增强审计独立性,以此推动内部审计的发展。比如采用“英美模式”内部审计组织模式,将内部审计归属于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之下,独立于企业的管理层,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能,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三)建立民营企业多元化内部审计队伍,提高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

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是建立一支懂业务的高素质内审队伍。伴随着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的发展,内部审计人员的构成也日益多元化,这支队伍不仅要能熟练掌握会计、审计知识,而且还要了解现代企业治理策略,掌握计算机信息收集与处理的方法,才能不断适应日益扩大审计领域的需求,才能使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展现出它应有的职能作用。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必须根据自身的定位与发展要求,建立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多元化内部审计专业人才。为此,民营企业应当重点关注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选拔任用,打破任人唯亲,注重内部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多层次、多渠道组建审计团队。同时支持和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参加各种业务培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内部审计手段和方法,不断优化审计人员职业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促进民营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四)转变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认识,促进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成果转化

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民营企业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基于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管理的现状,内部审计机构是否设置首先取决于民营企业管理层的重视程度。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自筹资金、自我发展、自我约束,企业要谋求科学发展,必须树立科学正确的稽核机制和监督机制,权利失去了控制与监督,管理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民营企业的管理必须设置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一套符合民营企业发展的内部审计制度,使企业的内部审计具有专业性和独立性,同时要积极责成有关部门认真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克服困难,消除不利因素,促进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真正实现内部审计成果的利用与转化。Z

参考文献:

1.畅娟.公司治理视角下的内部审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