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商业银行性质

农村商业银行性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商业银行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商业银行性质

农村商业银行性质范文第1篇

农村商业银行增值型审计的特点

1、审计理念发生根本性变化。增值型内部审计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审计理念。它要促使和帮助解决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并采取措施,防止问题再次发生。而传统的内部审计一直以来的仅仅是发现问题部门。

2、强调了价值增值观念。过去传统的审计不注重为农村商业银行增加价值。它开展的活动对农村商业银行相对来讲不增值。或者虽然增值,但由于所耗费的资源和成本大于增值所带来的价值。而增值性内部审计全面转变审计观念,关注焦点就是通过识别、防范、降低农村商业银行风险并提供评价、鉴证等服务增加农村商业银行价值,为农村商业银行增加价值也就成为内部审计自身存在价值。

3、将传统的内部审计目标“帮助被审计单位履行职责”改变为“帮助农村商业银行实现目标”。这里表明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总体服务范围包括整个农村商业银行,涉及所有人员、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从表面看这里变化是微妙的,但却是非常重要的,内部审计所关注的焦点从微观(农村商业银行个体成员)转向宏观层次(帮助整个农村商业银行)。这就是说,我们不仅看日常具体的经营细节,而且关注整个农村商业银行的战略方向,能够有的放矢地提出战略建议,同时规划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业务、协助支行、部门和总行达到他们期望的目标而不仅仅是评估已发生的业务。

4、审计业务范围扩大。增值型审计在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范围的基础上,将其业务扩展到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及内部控制等领域,其中风险管理是指农商行总行实施组织实施的风险管理、增加目标的可行,总之,凡是能为农村商业银行增加价值的鉴证和咨询活动,内部审计都积极开展。

5、审计服务对象扩大。传统的内部审计被认为是“管理者的耳目”。这是因为内部审计人员要根据农村商业银行的需要,来审查农商行各支行和总行部门的经营管理情况,并就有关情况向管理者提出建议。增值型内部审计的范围扩展到了整个农村商行银行,增值型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利益相关主体,其中的重要服务对象包括支行高级管理人员、总行经营管理人员、审计委员会和董事会。

构建增值型审计目标体系

1、以提高农村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为根本,促进业务增长方式转变。目前我国经济处于快速增长时期,经济结构由生产性向消费性转变已显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较大。内部审计工作要定位于促进农村商业银行抓住发展机遇,有利于指导农村商业银行加速将地方资源、信息转化为金融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速度;实现增长方式由传统要素增长驱动向创新驱动增长模式转变。

2、以推动资产保值增值为目标。资产业务是支撑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重要物质依托,是加速农村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运营载体。因此,内部审计必须始终抓住资产增量增效、保值、增值这个核心,不仅要评价基层支行信贷资产结构、效益情况,更要加大对整个农村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结构和资产负债比例的优化情况的监督评价,促进农村商业银行在做大、做优、做强农村商业银行资产上下功夫。

3、以促进管理水平提高为目标。农村商业银行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行业在市场竞争中结果的优劣。要对各项业务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实用性及执行制度的效率成本进行科学有效评估,在防化风险的基础上,向决策层提出整合管理资源,优化管理环节,紧密部门协作提高各项业务经营效率的建议。

4、以促进防化风险水平提高为目标。根据农村商业银行当前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要求,内审部门要切实开展好多层次、多方式的审计工作,审计内容效覆盖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的方方面面,对违规操作形成“威慑”作用。同时要通过审计加大对防范风险的新管理理念、应用程序、应用知识的检查、辅导、评价力度,使农村商业银行员工的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适应当前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现实需要。

实施增值型审计的主要内容和方式

1、通过内审的鉴证和咨询服务,为农村商业银行拓展业务和改善管理提供增值服务。一是根据经济发展转型时期金融竞争特点是,把握先机,对传统业务、拟发展的增值业务开展调查评估,本着充分开发地方金融资源的目标,贴近客户的服务需求,围绕农村商业银行金融产品设计、新业务品种研发推广、各业务品种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等方面提出辅助战略规划。二是对新产品的应用、先进风险分析工具及风险管理理念的应用推广进行辅导培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快速形成。如自助银行、网上银行、贷款风险分类、贷款新规的贯彻落实情况等。三是参与风险管理,不仅要对各项业务操作中风险易性环节的共性和个性问题进行揭示,并向总行管理层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建议,有效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而且要对各项资产的利用情况进行评价提出增收节支,防止资源不充分利用产生资源闲置浪费风险。四是围绕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和风险控制开展调查,对各项业务的审批授权进行分析评价,本着高效快捷、职责明晰,切实体现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灵活的基础上,提出业务流程再造、经营流程改善的措施建议。

2、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力审计,为农村商业银行实现风险管理控制提供增值服务。内部控制增值型审计主要是强调对管理风险的控制,保证被审计单位按农村商业银行所设定的目标经营,持续监测和确保被审计单位执行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对控制环境进行系统评估,对业务操作人员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评价商业银行管理层执行控制过程的有效性;对风险控制系统的充分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对内部欺诈开展特别调查。农村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公司治理作用除内部控制和风险控制这些“硬控制”之外,还要做好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的“软控制”,也就是对高级管理层的“高层基调”。随着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外部环境日益变化,高层基调等“软”控制更为重要。通过内部控制审计,切实体现农村商业银行业务活动以遵循内部控制为基础,围绕着风险控制与管理而展开,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在农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管理中的增值功能。

农村商业银行性质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改制;效率;Malmquist指数

文章编号:1003-4625(2015)06-0047-07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2003年农村信用社改制至今,已形成了600余家农村商业银行,占到全国商业银行总数的七成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支大军。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村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内外部问题,如有的银行市场定位还不清晰,把“中心城区作为第一市场、城乡接合部为第二市场、远郊农村为第三市场”,有的则大肆扩张,“拼命开支行、借理财产品补血”。2009年来相继爆发的北京农村商业银行“7亿元骗贷案”、吴江农村商业银行“违规发行4亿元次级债”、射阳农村商业银行“挤兑潮”等,引发了人们对“后改制期”问题的担忧。要掌握农村商业银行运行情况,摸清问题症结和突破口,常用的方法就是进行效率测度。

农村金融机构的效率研究国外相对较早。Devaney和Weber(1995)关注了农村银行效率与竞争市场的关系,银行效率愈高,市场竞争度愈低。Sueyoshi etc.(1998)对日本农业合作社(JA)的研究表明,生产和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形成了农业合作社双重性能,提高了其经营表现和运行效率。Bassett和Brady(2002)发现美国农村信贷机构在管理效率上优于大型商业银行,其原因在于拥有较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产权制度。Dong和Featherstone(2006)以中国各省农村信用社为样本,用DEA测算了运营效率和管理效率,结果显示省际差异不明显,但与地方政策和经济环境有关。Ariyarathna(2010)、Leatham(2011)对斯里兰卡农村合作银行和美国农业信贷系统的研究表明,规模大小对效率提升有积极影响,技术效率可提高银行效率。Cyree和Spurlin(2012)的研究表明,在与大银行竞争中农村银行利润率低,但有较高的资产回报率和持续增长的手续费收入。

2011年,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农村商业银行效率问题,杨青楠和解晟实(2011)运用DEA评测发现,上海农村商业银行由于规模效率低引起无效,其他9家农村商业银行运营效率均有效。李智琼(2011)、杨静(2012)分别以苏南、泗洪农村商业银行为例,进一步对影响经营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得出员工、利润、股权结构和贷款市场份额等对银行效率有正向影响,但资源配置、风险控制以及地区经济的影响不明显。王玲等(2013)、盛煜(2013)、陈洋(2013)把样本数由13家扩至16家,运用截面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出业务创新和管理水平是影响农村商业银行效率的关键,资产规模、股东持股比例等也是效率变化的因素,它们与效率之间是正向关系还是负向关系,还存在争论。王伟(2013)发现成本控制良好、盈利水平稳定、业务能力优秀以及适当规模资产的农村商业银行,在跨区域经营中绩效更为突出,但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明显。

从现实背景和文献综述来看,深入研究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效率十分必要。本文手工搜集到了21家样本银行改制期的数据,在前人DEA方法的基础上采用Malmquist指数,从整体和类型划分的角度,测度动态效率值,并进行效率分解和差异对比,最后给出针对性对策。

二、方法、变量与样本

(一)方法

选择Malmquist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来描述不同时期银行效率的演化,可以从更多方面分析效率的变化。其基本构成如下:

代表基于t和t+l期参照技术的Malmquist指数,Tch是技术进步,Ech是技术效率变化,在可变规模报酬下,Ech还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

(二)投入产出变量

本文采用中介法选择变量,得到以下3个投入变量和2个产出变量:

投入变量:“固定资产”主要指银行经营用房屋、各种设备等满足业务需要的硬件资产总量,是银行开展经营活动的一项最基本投入,数值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净值”一栏;“所有者权益”实质是银行的净资产,可以永久性占有,不仅代表银行权益资本的投入,还隐含了股东的投入预期,数值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股东权益合计”一栏;“营业支出”主要指银行经营中各项费税的开支,包含了职工工资与福利支出、机构运营费用等,代表了银行人员方面的投入效率,数值来源于银行利润表“营业支出”一栏。

产出变量:“营业收入”主要指银行获取的利息、手续费及佣金、中间业务、汇兑、投资等净收入,是银行经营产出的重要体现,且不与投入变量有包含关系,数值来源于利润表“营业收入”一栏;“贷款总额”主要指银行发放的各类贷款的总量,包含了近年来银行扩张背景下的经营特点,是银行经营效率的重要指标,数据来源于资产负债表中“发放贷款和垫款”一栏。

(三)样本银行

根据Bankscope数据库对中国500家商业银行排名的情况,本文选取综合实力较强、数据完整的21家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样本。如表1,样本银行设立时间上,在启动改制之前的2004年,就已经有3家银行先行,2004年之后的试点期内又有5家,2007年之后则设立了13家;区域分布上,东、中、西部的比例为15:4:2,基本与所在地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以及信用社改制范围相一致。资产和分支机构数量上,2013年样本银行资产合计30297.23亿元,占到全国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的35.6%,分支机构5596家,是全国数量24488家的22.g%;级别上,改制为省级(含副省级)、地市级和区县级的农村商业银行分别为7家、6家和8家,不仅覆盖了目前所有级别的银行,还凸显了区县级以上比例偏高的特点。总的来看,选取的21家样本银行代表性较好,在实践经营中具有引领性。

三、改制后银行的总体效率分析

(一)农村商业银行各年Malmquist指数及分解

运用DEAP2.1软件采用投入导向、规模报酬可变的方法,对改制后的21家样本农村商业银行分支机构Malmquist指数进行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4易知,7年间样本银行的总体效率呈小幅下降态势,年均下降4.4%,而在同一时期投入与产出变量均值年均增幅却高达12%-22%,资源的绝对增长却没有带来效率的同步提升,揭示了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粗放式经营特征,改制效果整体并不理想。事实上,相对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来说,农村商业银行成立时间晚、规模小、业务集中度高,改制后既要面临消化历史债务的压力,还要应对经济、社会和人文等各方面新环境因素的不适应所带来的困难,经营效率水平低,两极分化隐现(王伟,2013)。与此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在经营问题上还肩负着“政策性”任务,在营利性动机和“政绩”的诱导下,一些银行盲从性明显,最终导致了其效率值低于张强等(2012)测算的2006-2010年股份制银行(4.35%)、国有控股银行(1.4%)以及地方城市银行(-2.4%)效率增长值,也比蒋伟杰和张少华(2013)计算的16家上市银行2005-2011年Malmquist均值(0.3%)低,处于商业银行梯队的末位。

但图1也隐现了一些积极因素。2007-2008年和2008-2009年是各效率值趋稳的“窗口期”,其中技术效率变化Ech和规模效率变化Sech由高点回落,总效率Malmquist、技术进步Tch以及纯技术效率变化Pech由低点爬升。出现这一现象,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2006年银监会出台了《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2006年3号令),后于2008年修订形成了《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2008年3号令),在降低门槛等配套政策下,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环境得到优化,效率值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二是2008年前后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对银行业的消极影响,使得进入快速扩张的农村商业银行一定程度“降温”,其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出现了显著下降,但总效率和技术进步并没有下降,相反得到了改善和强化,因此出现了小幅回升的局面。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09年后,各效率值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到2013年,总效率、技术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波动有向上变化趋势,这既表明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日渐成熟,大起大落和爆发式增长已成为历史,又隐现了银行业正逐步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未来向好的信号越来越强烈。

进一步从Malmquist值分解情况来看,7年来技术效率变化年均增长率为5.2%,原因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增长2.4%和2.7%,代表了农村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迈出了一小步,同时开始产生规模递增效应。但技术进步呈9.1%的年均负增长,表明了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在网点规模扩张的同时,没有做到技术进步和创新的同步跟进,如有些银行在异地ATM设施、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投放上就不足,没有因地制宜地进行技术和服务创新。事实上,2007年来银行技术进步一直小于1,处于低位徘徊,直到2010-2011年,才出现积极信号,达到高点,但之后又开始回落,2012-2013年仍萎靡不振,技术进步值仅0.968。与之不同的是,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交替作用下,技术效率变化除2009-2010年外均是正增长,技术进步的副作用大于技术效率变化的正贡献,最终导致了银行总体效率的低下。因此,改制期的农村商业银行效率出现负增长现象,其原因在于技术进步的低效,需要高度重视技术进步的提升。

(二)各农村商业银行Malmquist指数及分解

同样运用DEAP2.1可得出每家农村商业银行Malmquist指数及分解,如表3:

表3对各银行改制期的效率作了进一步揭示。从数值大小来看,黄河、武汉、合肥科技、东莞、张家港和上海等6家农村商业银行,7年来效率均值大于1,表明它们处于经营的有效状态。其中,黄河、武汉农村商业银行效率年均提升幅度位居前两位,分别达到了7.7%和5.4%;张家港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效率年均增长处于6家银行的后两位,增幅1%不到。显而易见,处于有效状态的6家农村商业银行尽管效率是递增的,但幅度较小,且占21家银行的比例不足30%,农村商业银行的改制效果仍然不理想。其他15家银行中,效率值年均下降20%的有1家,为池州九华农村商业银行,下降10%-20%的有3家,分别是厦门、佛山和桐城农村商业银行,下降幅度在10%以内的11家,为余下的农村商业银行。由此产生了两大阵营:一个是由前6家银行组成的效率递增阵营,它们经营有效,一个是由后15家组成的效率递减阵营,它们经营非有效;处于递减阵营的15家银行又可以分为追赶型、跟从型和落伍型三种,追赶型银行可通过改进优化的方法,从资源上要效率,跟从型银行则要大刀阔斧地推进改革,从机制上要效率,落伍型银行在剖析自身的同时实施目标管理,从症结上要效率。

从Malmquist的分解来看,技术效率变化和技术进步均对效率产生了影响。以排名前6的黄河农村商业银行为例,7年间技术效率变化年均增长17.9%,技术进步却年均下降8.6%,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改制期效率实现了7.7%的年均增长,技术效率变化对总效率的作用强于技术进步,即技术效率变化的正向拉动使得总效率有了正的增长。事实上,处于效率递增阵营的银行,技术效率变化值均相对较高,体现了这些银行在科学决策、组织、控制等管理职能上取得进步,提高了它们的经营效率。而处于效率递减阵营的15家银行,以无锡、厦门和池州九华农村商业银行为例,三者技术效率分别增长6.2%、0.7%和-3.0%,技术进步分别降低6.0%、14.7%和17.4%,效率值则分别降低0.2%、14.1%和20.8%,尤其是无锡农村商业银行技术效率升幅高于技术进步降幅,但效率仍然为负,可见造成这一阵营效率递减主要与技术进步大幅下降有关,这与效率总体分析得出的“效率负增长主因是技术进步的低效”结果相似。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效率递增与技术效率较高有关,效率递减与技术进步较低有关。

根据公式,技术效率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乘积决定。纯技术效率是企业由于管理和技术等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规模效率是由于企业规模因素影响的生产效率。从总体上看,7年来21家银行纯技术效率均值为1.024,即纯技术效率保持了年均2.4%的增长,意味着样本银行在管理和技术方面相对改制前有一定改善;规模效率均值为1.027,则表明样本银行规模效率呈递增态势,通过规模扩张和增设营业网点,可以提高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的技术效率,进而提升经营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均保持增长,但前者年均增幅略小于后者,表明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扩大规模产生的成效要略强于通过管理创新带来的效率提升。事实上,21家银行中有18家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均大于1,尽管数量上是相同的,但两者并非同步增长的差异也需要重视。尤其是一些农村商业银行热衷于“攻城略地”,而忽视了管理和技术的跟进,更需要有关银行和监管层加以关注。

四、不同类型银行改制效率分析

依据资产规模、区域范围以及股权集中度的不同,对农村商业银行进行类型分类,测度各自的效率值,从而进行类型比较。

(一)按资产规模划分

有关资产规模的不同会引起银行效率的分化,国内外学者予以了关注,但他们对资产规模的分类存在分歧。其原因,既与选择的研究对象不同有关,又与所处地区、时期和阶段密切相连。就农村商业银行而言,盛煜(2013)以2006-2011年间15家银行为例,对资产规模的标准定为1000亿元,结果显示,大于1000亿元的大型银行总体效率落后与小于1000亿元的中小型银行,但他在DEA测算中,没有遵守“样本量至少为投入产出变量个数的2倍”原则,因而结果是否准确有待验证。我们沿着他的思路,在表l的基础上优化了分组:一是以1000亿元以下(13家样本)为一组计算效率,尽管不能计算1000亿元以上(仅8家样本,同样不符合“样本量至少为投入产出变量个数的2倍”原则)的效率情况,但可以用1000亿元以下的效率与总体效率作对比,来侧面反映资产规模较大的银行效率;二是以800亿元以上(10家样本)和800亿元以下(11家样本)为完整的一组来分别计算效率,可通过它们的相互对比来找出差异。

如表4,与总体效率相比,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下的银行效率均值为0.941,同样处于效率递减状态,而后者低于前者,则表明了规模较小的银行改制后效率并无优势,相反,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银行具有比较优势(尽管效率值低于1),与盛煜(2013)的研究结论不同。第二组同样佐证了这一观点:资产规模在800亿元以上的银行效率均值为0.982,高于资产规模在800亿元以下的效率均值0.941,亦高于总体效率0.956。可见,资产规模在1000亿元或800亿元以上的银行,改制期效率仍然是递减的,只是与总体效率和资产较小的银行相比,具有相对优势,保持大的资产规模,对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效率提升有积极意义。但规模效率又警示我们,当资产小于800亿元时银行全部产生了规模递增效应,大于800亿元却有少数银行没有规模效应。因此,资产规模过大,将影响规模效率递增的产生,但有利于效率的整体提升,作为管理者要充分权衡这一关系:短期来看,做大规模有利于做强银行,可以先求外延扩张,后再强内涵建设;长期来看,如果规模带来效率提升这一“红利”消失,规模效率又不能递增,将有害于银行的可持续经营,要适当控制规模。此外,资产在1000亿元以下的效率均值与800亿元以下的相等,不应解读为两者的等同,原因是逐年效率不相等,当面板数据所跨时期和样本量发生改变,效率均值将可能改变。

(二)按经营区域划分

根据样本银行总部所在地与网点分布的关系,可将它们的经营区域分成“本地为主”和“异地特征”两种。“本地为主”指的是银行网点大多数位于总部所在地的区县内,它们采取的是“固守本土”和“深耕细作”战略;“异地特征”则是营业网点有相当比例不在总部所在区县内,这些银行有较强的异地扩张动机,实施了跨地经营战略。“本地为主”检验的是本土化经营效率,“异地特征”则是考察跨区域经营效率。表5对样本银行做出了类型划定:“本地为主”的银行本地网点数占比要求在50%以上,共有常熟等13家农村商业银行,“异地特征”的银行异地网点数占比要求在20%以上,共有北京等11家农村商业银行。

表6给出了两种分类下效率值。本地为主的银行效率均值为0.941,低于总体效率均值0.956,这意味着,把本地市场作为主战场的13家银行在效率上并不占优。但我们也注意到,本地为主的银行并不是所有年份效率均值都低于总体效率,相反,在2008-2009年、2009-2010年以及2012-2013年前者还高于后者,因此具备条件的本地为主银行可以考虑“先行先试”,但大规模异地扩张仍需保持谨慎。因为异地特征的银行尽管走出了与本地为主银行相反的趋势,且效率均值接近1的有效状态,但也应注意到,6个年份阶段中,它们有4个是保持效率递增的,2010-2011年更是高达7.6%的年均增长,但仅仅在2008-2010年间,效率均值出现了大幅下降,并最终影响了7年的总效率。而2008-2009以及2009-2010年正是世界金融危机肆虐银行业的时候,异地经营首当其冲受到影响,面临这样的系统危机时需要尽早做出反应,减少异地网点铺设,避免战线拉得太长,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率。

(三)按股权集中度划分

股权集中度与公司治理存在密切关系:当股权高度分散时,股东无法有效地主动表达利益诉求,容易出现“用脚投票”和“搭便车”行为,从而非常不利于对管理层的监管;当股权高度集中时,大股东牢牢控制公司经营权,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名存实亡,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将会出现。因此,适度的股权比例可有效促进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进而影响银行经营管理成效。事实上,改制后的农村商业银行已经历了起初的股权分散问题和之后的股权集中问题,只是缺乏该期间公司治理背后的经营效率对比研究。我们可按照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大于30%和小于30%,对样本银行进行分类,通过比较它们的综合效率来观察股权集中度对经营效率的影响。通过统计,持股比例大于30%的有北京、上海、张家港、江阴、池州九华、厦门、黄河、东莞、合肥科技以及桐城等10家农村商业银行,剩下的11家银行持股相对分散作为另一类。

由表7可知,股权相对集中的银行效率均值为0.954,低于总体效率均值0.956和股权相对分散的效率均值0.968。换言之,7年来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之和大于30%的银行取得了相对低下的经营效率,而持股比例之和小于30%的银行却取得了相对较高的经营效率。因此,股权相对分散对过去7年的农村商业银行经营成效影响积极,原因可能是,农村商业银行由信用社转制而来,原有的大股份也被替留下来,大股东“一言堂”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效率提升有较大的阻碍作用,股权稀释就成为必然。但我们也要注意到,股权相对集中的银行效率均值处于三者中的最低,其原因在于处于2007-2008年起步期的效率值太低,仅为0.776,但其在最近的2010-2013年期间3个效率值一直大于1,虽然没有拉升总效率,但其趋稳增长的态势,却显示了较强的后发优势。因此,我们认为,股权相对分散对农村商业银行经营初期意义非凡,银监会2014年修订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就对发起人持股比例上限做了严格规定,但适度的股权集中,却能为银行焕发新的增长点提供动力。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农村商业银行性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存款保险制度;农村商业银行;利弊分析

1.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进展

2015年5月1日我国正式推出存款保险制度。据央行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3月31日,全国3658家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已全部办理投保手续,保费全部归集完毕。以2014年投保机构经营数据计算,2015年5月至12月的应交保费折算成年度保费后占全部投保机构吸收存款总成本、税前利润和营业成本的比例仅为0.33%、0.59%和0.40%。自存款保险制度实施以来,银行存款保持平稳增长,大中小银行存款格局保持稳定。截至2016年1月20日,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134.6万亿元,较2015年4月末增加11.2万亿元,增长9.1%。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保障银行安全的重要举措,对防范银行业危机、规范银行经营行为、增强金融系统稳定性、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2.利弊分析

由于截至目前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推出仅满一周年,存款保险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尚不能完全显现,但也已有所体现。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农村商业银行数量已达1000家,截至2016年4月末农村商业银行总负债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比例13.6%。农村商业银行对服务“三农”、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并且随着随着农信社全面改制成农商行,农商行未来在涉农金融机构中的将逐渐上升。农商行的发展好坏会直接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而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对农商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2.1积极影响

2.1.1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增强了农商行的竞争力。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可改变人们对国有大型银行“大而不倒”传统观念,存款保险风险处置作用也降低了农商行对风险发生的顾虑,可自由的参与竞争。此外,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服务“三农”的作用,在政策上享有一定的帮扶,其竞争力会有间接的提升。

2.1.2有助于农商行吸纳公众存款,提升其负债能力。银行的负债主要表现为社会公众的存款,自2015年一季度至2016年一季度农村金融机构总负债规模呈上升趋势,第二季度开始增长较快;并且占金融类金融机构的比例自第二季度以来下降的趋势趋于平缓。根据各地的持续监测,自存款保险制度正式实施以来,银行存款占比方面,大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占比较2015年4月末略有下降,中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占比略有上升。《存款保险条例》将偿付限额设为50万元人民币,能够为99.62%的存款人提供全额保护。存款保险对公众存款有了明确的制度保障,农商行在公众心目中的信用度便有了大幅的提升。鉴于我国中小银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普遍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越来越多的资金会流向农村金融机构和中小型商业银行。

2.1.3迫使农商行进行产品创新,发展中间业务。存款保险压缩了银行利润,为了弥补利润的减少银行需要创新新金融产品来吸引公众投资,同时中间业务的比重越来越大,非信贷业务的开展提升了银行业务能力。2.2消极影响2.2.1存款保险导致农商行经营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规定投保机构每6个月交纳一次保费,且存款保险费率由基准费率和风险差别费率构成。然而就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来看,农商行的风险状况不如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因此在支付基本的保费的基础上农商行还需要承担较高的风险差别费率。银监会统计数据,2015年一季度至2016年一季度农商行资产利润率变化。总体来看农商行的资产利润率呈下降趋势,并且自存款保险制度实施后下降速度有加剧的趋势。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存款总额约为9万亿元,贷款总额约为5.98万亿元,六个月存贷款利率分别平均约为2.06%和5.60%(考虑到目前存款保险每六个月缴纳一次,因此采用六个月期的存贷款利率作为测算标准)。净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1-所得税率25%).不同存款保险费率下保费的缴纳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导致了银行的利润的减少。

2.2.2存款保险的实施使大额存款流进大型银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提示了公众,银行业在自由竞争的状态下有破产倒闭的风险。在国有商业银行“大而不倒”的思维模式下,出于风险的考虑储户存款逐渐流向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保险赔付限额50万人民币的规定以及高风险农商行破产时变更存款银行的繁琐使部分大额存款流向国有商业银行,阻碍了农商行的发展。

3.应对措施

3.1进行集约化、精细化管理。面对存款保险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在降低银行日常运营成本同时,寻找新的获利方法;增强风险防控能力,增强风险评级降低差别费率,节约成本。

3.2优化负债结构,提升负债管理水平;提升资产业务的盈利能力和运作效率,在量的积累的同时注重质的改善。

3.3增强乡镇与农村市场的宣传与推广,大力发掘乡镇与农村市场的潜力;提升客户服务质量,努力在客户心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使得公众对银行有较高的认知度。

4.结论

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对于农商行来说既有利也有弊,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将是利好。由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针对“三农”以及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等,总体上来说其对象的资金量相对较小且与银行的业务往来中除小微企业外多数集中于存取款业务,存款保险50万的赔付限额几乎都能满足其对银行风险的的要求;且农村金融机构存款利率往往高于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此外,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总体文化水平较低、金融素养缺乏,对于存款保险强化约束和防范风险的作用不能科学的认识,作为典型的风险规避型群体边际储蓄倾向较大,看到地更多是存款保险对存款人的保护;而且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很少在村镇地区设有分支机构,因此农村商业银行具有近水楼台的地域优势。鉴于以上因素,存款保险制度将使得农村和乡镇地区的资金更多流向农村商业银行,增强农商行盈利能力,推动农商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耿少林.存款保险制度对农商行的影响分析[J].时代金融.2015,(10).

[2]胡浩.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小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J].经济师.2016,(04).

[3]曾淑华.中国存款保险制度出台对村镇银行的影响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6,(10).

农村商业银行性质范文第4篇

摘要农村商业银行引领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内部风险控制与管理中,农村商业银行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现状,提出了内部风险控制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现状

(1)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健全。首先,缺乏一支高素质、全方位的风险管理人才队伍,风险监管方面的人才数量有限,质量不高,精通于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专业人才更是严重缺乏;其次,风险监管系统的建设相对滞后,多数的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系统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银行也没有适合本身的风险量化和评估模型,缺乏足够的数据收集和积累,难以做到风险控制的高效率和精确度的要求。很多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大同小异,没有自身的特色。内部风险控制的着重点放在信贷风险的管理,没有根据商业银行本身的实际情况提出控制策略和操作规范,也缺乏系统全面的风险控制平台,这样的农村商业银行很难抵御金融市场的各种风险。

(2)风险防控意识有待加强。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但是农村商业银行目前的人力资源数量和质量有限,专业技能也不达标,肯定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加大商业银行的风险。另外,银行高层的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充分意识到内部风险防控的重要性,也会对银行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给银行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分布存在不合理之处,平均每个营业网点的工作人员比城市商业银行要少得多,人力资源的匮乏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

(3)缺乏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目前,很多农村商业银行的制度执行的不够严格,没有按照现代化的商业银行标准对银行进行风险控制和管理,导致农村商业银行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管理层和监督层分工不合理;工作人员职责混乱;整体效率低下;决策质量不高等,这无疑加大了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给银行的经营带来恶劣的影响。

(4)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有限。与城市商业银行相比较,农村商业银行的资金质量和数量明显较之差距较大,而且农村商业银行存在的不良贷款比例比城市高,无疑增加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此外,农村商业银行很容易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受到区域经营的限制,加之贷款的集中率高,投入与产出不协调,使得其在处理内部经营风险和自身资产之间关系时受到影响,增加了金融风险。

二、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的控制措施

(1)完善内部风险控制管理制度。首先需要将影响银行经营与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风险管理,从整体到局部对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全方位的整理,列举出风险事项及前因后果,并归入到统一的风险管理工作中。其次,设立战略性的风险控制长期和短期的目标,结合现状针对风险监管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考虑农村商业银行的性质和规模的基础上完善风险控制体系的目标。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要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有法可依,工作人员有组织、有纪律,务必让工作人员和操作流程遵守相关的制度规定,将内部风险降到最低。

(2)健全激励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管理不仅要加强上级对下级的控制管理,还需要员工加强自身的管理。首先,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农村商业银行整体将内部风险防控作为首要的工作目标,降低银行内部风险带来的损失。另外,将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控制的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相结合,有利于防范银行内部道德风险,强化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力,加强银行内部管理。工作人员应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素质水平,严于律己,在自身的岗位上发挥出最好的水平。

(3)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与银行风险控制有着很大的联系,因此,银行务必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其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农村商业银行人力资源严重匮乏的情况下,高素质银行骨干一定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把握好银行的整体业务,及时进行查漏补缺。要想预防银行的内部风险,首先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监控机制,然后加强内部监督,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在办理银行信贷业务的时候,重点审点人士,对贷款企业和个人进行详细评估,以降低信贷风险。农村商业银行要对原有的根据工龄和职位决定薪酬高低的方式进行改革,将员工专业技能、工作效率、质量与奖罚挂钩,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风险控制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4)完善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一是将银行的各种信贷业务信息准确无误地存储在计算机里面,同时将员工的资料与记录进行保存,提高工作的准确度。二要做到信息的绝对保密和安全,保证银行所有的数据信息不被泄露。三是在信息化系统中增加实时控制和信息反馈的功能,以提供给银行高层人员,便于他们随时了解银行的状况,制定出适合银行实际情况的内部风险控制方案,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三、结语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是国家经济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有的风险防范措施仍然不够完善,很多内部风险控制问题需要解决。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务必要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机制,将内部风险控制措施落到实处,尽可能地降低内部风险带来的生命财产损失。

农村商业银行性质范文第5篇

关键词:银行会计;农村商业银行;内部风险;表现形式;成因;防范对策

一、农村商业银行的基本发展状况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自2011年以后已经呈现快速发展趋势,每年新增银行数量超过120家以上,截止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拥有农村商业银行超过300家。如此快速的发展趋势不但为银行IPO(首次公开募股)迎来突破,也实现了区域农信社的全面改制,在国家银监会的全力推动下,全国各地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步伐也明显加速。2014年后,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改制与农村商业银行合并,这也让地方农村商业银行在涉农金融机构领域拥有了更重砝码,机构营业网点比重上升到全国各大商业银行首位,从各个方面来看都可以证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已经步入正轨。

二、农村商业银行会计内部风险表现形式及成因

虽然我国农商行发展已经在路上,但是规章制度的发展滞后还是让其内部风险问题频出。作为农村金融机构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农信社的转型过程中吸收大量股份,构建合作制度且希望建立一套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合作体系。但整体发展上农商行受制于农信社固有的规则与规定影响,在改制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机制缺陷,这导致他们一时间无法跟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其内部管理缺陷也就逐渐展现出来,特别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会计内部控制环节也逐渐呈现风险多样化与扩大化,导致农商行在经营环境与业务发展局面出现不良变化,发展陷入困境。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会计内部风险表现形式

农商行目前在会计内部风险表现形式方面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具体来讲以下指出3种主要表现形式。

1、柜面操作风险

农商行临柜业务中会表现出柜面操作风险,其风险类型还细分为4类:经营风险,这是指员工在柜面操作上的失误行为,例如重要岗位随意失职;业务风险,在工作环节,柜员在柜面操作上可能会出现工作不严谨,由此导致业务操作失误;系统故障所导致的操作风险,农商行在会计系统方面发展相对滞后,容易出现系统故障漏洞或错误,这也会导致柜面操作失误;最后是外部事件所导致的经营风险,像外部欺诈现象就能直接导致临柜业务操作失误,形成柜面业务风险,为农商行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基于上述几点,必须通过柜台柜面业务流程再造功能,并构建动态管理体系才能防范柜面操作风险。

2、会计核算风险

会计核算风险在商业银行中时有发生,它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工作疏忽、不专业、随意性过强所导致的,具体表现形式为核算时疏忽造成损失,以下主要论述有关会计核算风险的表现类型。农村商业银行会计在信息披露方面不完全进而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例如某一农商行为股份有限公司,它旗下有多个村镇子公司,在这些子公司进行编制合并会计报表过程中,应该首先确定最合理的披露范围与编制方法,明确综合财务报表内容基础,并根据数据来源,基于权益法来实现会计编制内容调整,将农商行各个子公司的股份投资财务情况反映于合并报表中。在反映过程中应该做到信息真实,这样才能体现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但实际上近些年来某些地区的农商行在会计内部信息披露方面表现不充分且不真实完整,导致信息失真问题的出现。

3、会计结算风险

会计结算风险多发生于农商行的会计人员与在债权人、债务人之间,它是在结算过程中所产生的风险,涉及银行结算账户。会计结算风险主要包括以下3类:银行汇票签发风险,银行会计未能按照银行规定来记载汇票中的绝对事项,导致空头汇票签发;汇票放款风险,一般为付款行会计未能对银行票据真伪进行有效鉴别,在票据记载事项审核方面处理不到位,未能做到在审核无误后才付款;最后是银行承兑汇票的承兑贴现风险,某些债权人少缴纳甚至不缴纳保证金,导致到期不足付款的承兑风险发生,这其中还涉及到会计对汇票真伪的确认疏忽,造成承兑贴现风险。基于上述3种风险,可以归结为一个案例来说明,某银行员工从管理库款中去除5万元存入到自己的股票账户,导致空库。该员工又根据空库金额伪造储户取款凭证并按照凭证下账。在上述行为中员工在柜面操作方面没有遵守钱账分管内控规定,且凭借伪造凭证挪用公款,未将该部分账款纳入到核算与结算部分,故意造成账实相符的假象。按照该方法,该员工在5年间挪用多笔公款,造成银行巨大风险及经济损失。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会计内部风险的主要成因

上述3种风险在当前我国农商行中时有发生,已经成为农商行向前发展阻碍,究其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首先就是农商行多由农村信用社改革产权制度合并转化而来,整体管理制度缺乏,管理体制表现松散,无法实现正常的三农业务、投资理财有效管理,导致会计内控风险频频发生。其次是内控流程不稳,尤其是在前、中、后分离管理模式实施方面未能做到合理调配。例如上级管理不严而导致会计在财务核算与结算过程中容易钻空子,造成员工违规操作,形成经营风险,让内控流程形同虚设。

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会计内部风险防范对策

(一)有效规范和健全农商行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监督制度

当前我国农商行在有效规范和健全会计运营操作风险监督方面缺乏严谨制度,对国家的《会计法》、《商业银行法》中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执行不够到位,所以在未来应该为农商行制定一套先进的会计管理细则章程,要求其按照章程及相应会计监管制度来行使行为,提高会计一切行为的可操作性与针对性,保证农商行内部管理始终依法执行。

(二)实施合理内控机制

农商行应该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来做到责任分离与相互制约,有效实施内部控制职责要求,强化农商行内部控制手段,并实现以下3点内控制度操作:第一,要落实三项收费制度,做到会计人员“互控”原则;第二,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岗位约束制度,避免出现任何岗位违法行为;第三,要做到定期对银行空白凭证和有价单证的有效检查,并同时完善事后监督机制。在内控机制建设方面,还应该为农商行内部建立会计内控评估责任制度,为会计设置内控评价审计小组,时刻检查其内部各方面操作,并定期落实月度结账,同时落实年终考核问题。根据《银行会计制度》相关内容,结合银行实际状况来检查会计账目,并将会计数据作为重要数据基础,分析当前银行资金的使用质量与使用程度,优化银行会计内控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对各种风险进行实时分析,解决风险难题。

(三)建立会计事后风险监督惩罚制度

要解决当前农村商业银行的传统弊病,检查会计的所有核算、结算与柜面印、押是否存在交叉代办、分用、分管行为,并对一切受理凭证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同时建立会计事后监督机制,督促会计人员的账务核算业务自觉行为,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如果发现银行员工不认真履职行为,则要及时发现及时指出,对银行员工所犯下重大错误所造成的风险进行处理的同时,也要追究银行员工其相应责任,并严厉惩罚。

总结:

在当前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不容忽视,特别是柜面业务风险控制与防范更应该成为农商行未来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要做到合理规范、合理防范风险,强化自身内部控制实施对策,强化监管动力,保证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合法、有序和安全高效化。

参考文献:

[1]邓庆宏,周兵.试论农村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防控--以江西省安义农村商业银行为例[J].会计之友,2014,(26):52-54.

[2]边红薇.浅析农村商业银行支付结算风险控制与防范[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5,(11):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