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队伍建设发言材料

队伍建设发言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队伍建设发言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队伍建设发言材料

队伍建设发言材料范文第1篇

为了传达贯彻全国、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总结我县近年来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全面部署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经研究,决定召开全县人才工作会议。出席本次会议的有:县委常委,县政协主席,县人大主席,副县长,县直属机关正职、总师,镇乡街道党政正职、党群副书记、工业副镇长;县规模企业、二级以上建筑企业负责人、象山中学、象山第二中学、象山三中、县职业高中、县水产技校、县技工学校、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台胞医院负责人,县水利局、县交通局、县规划局、县建设局四家设计院负责人,各类人才代表30名。

这次会议共有三项议程:

一是请县委书记肖培生同志讲话;

二是请县长周江勇同志讲话;

三是典型发言

下面进行会议的第一项议程:请县委书记肖培生书记给大家作重要讲话。大家欢迎。(鼓掌)

(讲话毕)

下面进行会议的第二项议程:请县长周江勇同志讲话。大家欢迎。(鼓掌)

(讲话毕)

下面进行会议的第三项议程:先请宁波天安集团作典型发言。大家欢迎。(鼓掌)

(讲话毕)

下面请爵溪街道发言。大家欢迎。(鼓掌)

(讲话毕)

下面请县职业高中发言。大家欢迎。(鼓掌)

(讲话毕)

下面请宁波申菱电梯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董国富同志发言。大家欢迎。(鼓掌)

(讲话毕)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各项议程已经结束,这次会议是我县历史上县委、县政府召开的第一次人才工作专题会议。这次会议虽然时间只有半天,但主题鲜明,要求明确,安排紧凑,内容丰富,开得很成功。会议的主要收获扼要概括有以下几点:

第一,认清了形势,深化了认识。这次会议深入分析了新形势新任务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在我县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小康大业,人才为本,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对于大力提升我县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有着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大家要把思想统一到肖书记、周县长的重要讲话上来,统一到这次会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抓好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明确了任务,理清了思路。这次会议,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县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通过这次会议,大家要找准做好人才工作的着重点和着力点,要按照肖书记、周县长的重要讲话精神,发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地把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和要求贯彻好、落实好。

第三,交流了工作,学到了经验。在这次会议上,天安集团、爵溪街道、县职业高中、申菱电梯董国富等单位和个人作了书面发言,另有6家单位作了书面交流材料,从不同侧面介绍了开展人才工作的做法和经验,各具特色,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大家回去后都要作出贯彻这次会议精神的初步打算,对一些全县性的工作提出好的建议和意见,我们将认真研究,很好吸纳。

第四,振奋了精神,坚定了信心。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要求非常明确,部署全面具体,指导及时有力。近些年来,我县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人才工作已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广大干部群众的人才意识普遍增强,全社会重才、爱才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无疑是我们更加卓有成效地做好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有利条件。这次全县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县做好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整体推进的新阶段。要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开创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现在,我县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是要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如何贯彻落实肖培生书记、周江勇县长重要讲话精神讲三点意见。

队伍建设发言材料范文第2篇

一.领导重视

按照县纪委、县委组织部关于开好2013年民主生活会相关要求,局党委及时召开了会议,专题安排部署民主生活会相关事宜,制定了实施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

二.精心组织

1.深入开展学习

民主生活会前班子成员通过自学和集中学习的方式认真组织学习了党的十、《廉政准则》及廉洁自律相关规定,为开好这次民主生活会打好了基础。

2.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

根据此次民主生活会的主题,对照党的十精神和《廉政准则》规定的52个“不准”,通过采取在局机关设置意见箱,向社会各界发放征求意见表,在局机关召开职工座谈会,开通热线电话,组织干部到基层,征求系统内职工、服务对象意见、建议和自己查、互相帮、群众提等形式,查找出了班子在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针对查找到的问题和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局政工股进行了认真的梳理汇总后,及时反馈给了班子和班子成员。

3.做好交心谈心和发言准备

一是在召开民主生活会前,局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开展了交心谈心活动,相互交换意见,沟通思想;分管领导主持召开了相关股室会议,征求大家对局领导班子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按照此次专题民主生活会的要求,针对班子成员在学风、生活作风、工作作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系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班子集体、班子成员个人认真撰写了自查自纠材料。

三是召开基层站长和机关全体职工会议,通报了2011年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以来班子和队伍建设情况以及整改落实情况。

三.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12月27日上午,局党委在局机关一会议室召开了领导干部专题民主生活会。局领导干部、党委成员以及机关各党支部书记参加了会议。会上,局长首先代表班子和个人作了自查自纠发言,随后每一个班子成员也相继作了自查自纠发言,最后展开了民主评议。在自查自纠发言中,无论是班子集体还是班子成员,都紧密联系思想、工作、作风实际,开展积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既找到了单位存在的带有共性的问题,也找出了个人存在的问题,既有原因分析,又有努力方向。在评议中,每个同志都本着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同志负责,从团结共勉的愿望出发,坚持讲政治、讲原则、讲正气、实事求是、坦诚相待、以理服人的原则,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每一位领导班子成员都能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做到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会议最后,县纪委常委朱涛同志对此次我局民主生活会作了总结发言,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会前准备充分;二是会议主题明确;三是民主气氛浓厚;四是查摆问题准确;五是原因剖析深透;六是整整方向明确。

会议在严肃认真、热烈和谐的气氛中进行,通过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的召开,进一步查找出了问题,加强了团结,增强了友谊,增强了信心,增添了干劲,促进了工作。

四.会后认真落实工作

队伍建设发言材料范文第3篇

深入探讨点拨迷津,平等交流碰撞火花。在和谐、宽松的研讨氛围中,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的学员与公安大学相关业务系部的专家、教师一起,共同研究、讨论当前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际工作的结合进行重要探索和有益尝试,已成为2005年以来高级警官培训中的一道独特风景。

(一)根据培训需求,加大研讨力度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困扰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学员反映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结合不够密切的问题,寻求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新学期伊始,进修部通过多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在借鉴有关兄弟院校培训经验、巩固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原有“对口研讨”、“三级研讨”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加大研讨力度,积极开展培训班学员与我校相关业务系部专家、教师的专题研讨。

分管培训工作的校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强调在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开展专题研讨的特殊重要意义,明确这是实现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培训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确保培训质量的重要环节。2005年年初,经校长同意,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在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开展学员与学校专家、教师的专题研讨。

分管校领导专门主持召开了由进修部、教务处和有关教学系部参加的专题研讨联席会议,确立了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学员与我校专家、教师开展专题研讨的目的、指导思想和组织形式等,为专题研讨扎实、有效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调查摸底,确定研讨主题

公安部政治部在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调训学员通知的注意事项中明确提出,学员报到时要携带关于公安工作、公安队伍建设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个难点问题和一个典型案例。

为了结合学员所带热点、难点问题和典型案例,切实把专题研讨工作抓紧、抓实、抓好,进修部对2005年举办的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学员所带的材料分别进行了汇总、归纳,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调查摸底的过程。在第56期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学员所带的122份材料中,热点、难点问题有89个,根据学员提出的相对比较集中的问题,进修部将“问题探讨”确定为该期培训班的研讨专题,开展了以指挥决策班学员为主、其他班学员自愿参加的,与治安有关专家和教师共同进行的专题研讨。

经过这次比较成功的尝试和探索后,进修部对第57期警督晋升警监班学员所带200份材料中的154个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类统计,然后分别按照指挥决策班、队伍建设班、社会管理班、打击犯罪班确定四个研讨专题,即:“如何以人为本,科学用警,实现警力资源优化配置?”“民警合法权益受侵害现状及保障措施?”“实施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使公安交通执法工作面临什么样的挑战,如何应对?”“如何运用现代侦查理论和高科技手段,提高打击犯罪的力度和效能?”

通过摸清情况,了解学员普遍关注的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使专题研讨的指向性得到了增强。

(三)提供研究平台,促进教学相长

由进修部组织、分管校领导出席的第57期警督晋升警监班的四次专题研讨,公安大学共有9个相关业务系部的27位专家、教师参加,发言的学员共有30位。

每一次专题研讨,学员们都积极、踊跃发言,学校专家、教师则在学员们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提纲挈领地进行解答,适时指点迷津,每次都因为需研讨的问题多而比规定的时间延长。

开展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学员与学校专家、教师的专题研讨,为学员与教师提供了一个交流经验、研究问题的平台。大家抓住当前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坦诚交流,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这种研讨的含金量非常高,是学员和教师两种资源的强强对撞,既体现了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关系,又体现了上与下的渠道、桥梁作用,更体现了学员和教师双方受益、互赢的动力关系。

二、在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开展学员与专家、教师专题研讨的思考

在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开展学员与公安大学专家、教师的专题研讨,应该是一种平等对话、开放讨论、自由交流、思维碰撞、启迪智慧的互动教学活动,营造的是学员与专家和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民主、宽松的交流、讨论氛围;倡导的是学员与专家和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共同的切磋、思维的碰撞、思想的交锋;改变的是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各自为战、相互脱节的状态;创新的是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际工作的紧密结合。

通过两期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5次专题研讨的实践,可以看出专题研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总结经验的同时,不能回避,专题研讨中还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笔者不揣冒昧,谈一些自己的粗浅思考,以期不断改进和提高专题研讨的水平,积极探索深化专题研讨成果的方法,真正实现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的有效链接。

(一)目前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专题研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专题研讨既有浅层次的,如交换信息,共享经验;也有深层次的,即结合学员提出的问题、困惑,学员与专家和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及时交流在处理这些问题时的成败、得失,在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对存在的共同困惑进行反思时,拓展广度、深度,横向扩展,纵向深入。对某些问题的深层次研讨,要将公安理论教学与适应公安实践需要密切结合,才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同步或适度超前,而不滞后于实践。

但是,在目前的专题研讨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如下问题:学员比较机械地陈述预定的发言材料,研讨缺少自己的见解和思想;学员与专家、教师滔滔不绝地“各抒己见”,进行独白,研讨缺少必要的交流与对接;学员与专家、教师或手捧笔记本忙着记录别人的发言,或“袖手旁观”,研讨缺少必要的质疑和争辩;学员与专家、教师在同一水平上就事论事,研讨缺少及时的调整和跟进,缺少不断的深入和提升……这些现象如果尽早发现、制止,就可以避免专题研讨流于形式,改变专题研讨缺乏实效的沉闷、被动局面。

(二)加强和改进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专题研讨的建议

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的学员与专家、教师在积极参与和亲历专题研讨的实践中,学

员们对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问题表现在,既希望在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能与同行交流、切磋,学习和了解其他地区和单位好的经验和做法;也希望得到我国公安机关最高学府公安大学的专家、教师的指导,这是开展专题研讨的最佳起点。专家、教师与学员虽有共同的方向,但在本体、条件、实践、知识等方面有不同专长、不同能力结构、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主观意见,所以容易与学员获得异质互补。这正是学员与教师的特殊资源优势。要变潜在的优势为现实的优势,充分发挥学员的实际工作经验优势和专家、教师的理论知识优势,实现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的有机统一,才能使专题研讨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所以,应该从组织者、学员和专家、教师三方面入手,完善专题研讨的内容和形式,深化专题研讨的成果,才能实现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际工作的有效链接。

1、组织者方面

开展专题研讨,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的学员能为学校公安理论教学送来新鲜的实践养料,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需要很好地总结经验,进一步开发和完善适合学员特点的、体现互动的、实现公安理论与公安实践密切结合的培训方式。作为组织者进修部,要充分利用上级公安机关与下级公安机关“结合部”的优势,既及时吃透上级公安机关的精神,又及时了解下级公安机关的需求,通过挖掘学员资源,提出课题,组织专题研讨,促进教学相长,不断提升研讨质量。

为了使专题研讨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首先要解决好主题问题。研讨主题对研讨能否取得成效至关重要。进修部既要密切关注最新公安理论研究成果,又要在深入、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善于发现、提炼大多数学员共同关注的公安实际工作中的现象、问题、困惑,从而贴近实际,贴近学员,选择现实中提出的、学员想弄清楚的问题作为重点,从学员的真实需要出发,让学员有想说、可说、能说的共同话题,吸引学员参加研讨,使他们畅所欲言。同时,要注意突出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先进理论的指导性以及学员和专家、教师参与的广泛性,发挥好组织、设计、引导、协调、促进的作用。

其次,每期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专题研讨之后,进修部要建立多元反馈机制,深入了解研讨的真实效果,以及学员和专家、教师的真实感受。例如,可以通过无记名问卷调查、或召开座谈会的方式,了解学员和专家、教师对专题研讨的看法:研讨主题是否恰当?研讨形式是否有利于交流?是否真正互动了?专题研讨对他们是否真正有所帮助?通过专题研讨他们是否有了新的思考?研讨中的观点对他们的理论教学工作和公安实际工作是否有建设性建议的作用?等等。

2、学员方面

学员带着问题来,或专题研讨主题确定后,学员以积极的思维方式来围绕主题,认真思考工作中的困惑、疑虑、问题,这是实现专题研讨真正互动的基础。在问题的驱动下,学员才会主动思考,所以学员是否带着思考,是专题研讨能否向纵深方向发展的重要因素。

学员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需要与有经验的同行沟通,与专家、教授对话,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专题研讨获得的理论、知识、经验、方法经过吸收、消化,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新思维和促进工作发展的新理念,从而指导工作实践,合理规划未来。

专题研讨的价值不在于给学员和专家、教师多少答案,而在于引发学员与专家和教师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对话和深度思考,促使大家交流、沟通、合作,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所以,尽管没有一个最终的标准答案,但大家对问题的认识要更加深刻,每个人在其中都要有所收获。

3、专家、教师方面

专家、教师与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学员开展专题研讨,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对专家、教师的要求高,因此,专家、教师要建立一个团结、协作的小组,以弥补每个单独的专家、教师在知识结构上和专业上的不足。

专家、教师从公安理论层面进行分析时,要贴近、紧扣学员的工作实际和疑惑、不解问题,运用最新理论成果去分析和回答问题;解疑释惑时,既要高屋建瓴,凸显学术功底,又要深入浅出,做到通俗易懂,以引起共鸣,把研讨引向深入。

专家、教师还要将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教学能力。专题研讨的立足点是放在解决学员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上,但着眼点应放在公安理论教学与公安实践的结合上。现实问题是获得公安理论的原动力和方法论基础。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泛的。公安理论教学不能脱离公安实际,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每次专题研讨后,专家、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反思,发现、探求、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并上升到理论高度,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接受检验,这样就完成了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一再理论的过程,使实践不断发展,理论不断成长。

4、专题研讨的内容和形式方面

为了避免专题研讨的低水平重复,确定研讨的内容时,不必只局限于学员带来的热点、难点问题,还可以结合我校专家、教师进行的研究课题,结合公安部业务局部署的当年的工作重点来考虑研讨主题;确定研讨的形式时,可以结合学员的工作岗位和专家、教师的术业、专攻,来分层、分级进行,还可以邀请公安部有关业务局的调研部门参加专题研讨。

专题研讨既要有预设、计划、准备,即研讨组织者、学员和专家、教师对研讨的主题、中心、问题在研讨前要有必要的准备但更要强调即时、生成、生态,即全体参与者不要因为事前的准备,干扰、破坏了对研讨进程的现实关注,丧失了对研讨中产生的新问题的敏感性。过度的准备往往容易导致“照本宣科”、“循规蹈矩”,使研讨失去活力和真实。

专题研讨既需要倾听、认同、分享,更需要有针对性地质疑、探讨、论证。学员和专家、教师要围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办法,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这是保证专题研讨向纵深发展的推进策略。

5、专题研讨成果的深化方面

队伍建设发言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师资队伍建设 双师型 团队建设

国内以二本为主的地方院校开设艺术设计专业大都缘于世纪初的扩招,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要保障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师资队伍建设是根本。然而,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总共不过十来年的时间,因此建设起点低、建设滞后,亟待加强和改进。

一、建设现状与问题

1.年龄结构问题。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以35岁以下的年轻人居多,当年他们大多本科毕业教本科,从教时比学生大不了几岁,即便10年过后,这一队伍仍在补充年轻血液,只是招募的已多数是二十五六岁的硕士毕业生。年轻的队伍固然富有朝气,然而年龄结构的不合理,从队伍建设角度而言则是缺乏专业学术带头人,不容易建立起梯队。从中长期发展来看,则在结婚生子、职称申报、学历提升方面造成“拥挤效应”。

2.学历结构问题。学历学位也是制约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主要问题,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逐渐发展,世纪初开始从事教学的本科生们,在结婚生子、买房买车以及学位进修等方面瞻前顾后、左右忙乱,这对日常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由于国内高校设计学博士点少,对绝大多数设计专业教师而言,进入博士阶层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而从团队建设角度来说,在校内各专业间横向比较时因硕博比低而缺乏发言权,在校外与其他层次高校纵向比较更缺少竞争力,各类研究课题、建设项目往往与其无缘。

3.职称结构问题。由于扩招迅猛,多数年轻教师日复一日整天忙于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年工作量甚至达到700节以上,根本无暇顾及教改科研。可是实际工作却无可奈何地要“拔苗助长”,在毕业论文指导时连助教也充当着讲师、副教授的角色。由于大家同时起步,在每一级职称晋升中拥挤、竞争,历经10年仍然处于起点较低的水平。在国家人事政策实行岗位设置与聘用制度后,在上一级岗位满员的情况下,他们将只有长期待在现有助教或讲师岗位上观望,等着前人空岗后递级而上。

4.研究水平问题。除了前述三个刚性的可比性指标,有些教师的教改科研长期在低水平徘徊则是隐形的。由于仅仅“对付”过自己毕业时的本科论文,有些教师并未掌握系统的研究方法,有的甚至自己撰写论文时也要重新学习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再则就是学术视野问题,由于地方院校的区位问题,教师普遍缺乏对外交流的机会,勿论国际视野,连较新的专业信息也多要通过网络渠道得来。从很多高校现状来看,部分设计专业青年教师对如何凝练研究方向、如何积累前期成果、如何做好课题论证都不是很清楚,有些甚至连“学科”“专业”“专业方向”三个名词都难以界定清楚,这些因素直接导致所谓研究往往成为实质上的低水平复制。

5.实践能力问题。艺术设计是与社会应用紧密挂钩的一门学科,所以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但同时也是一项容易忽视的隐性指标。由于多数教师“从学校到学校”,并无从事社会实践的经历,因而对于设计的实施与设计管理很容易停留于理论层面,部分教师对于平面印刷、环艺施工、服装工艺等实际操作流程中易出现的问题不甚了解,如果其所在高校同时又不加强各类实训工作室建设,则教学无异于“空对空”。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问题虽然在各地方院校得到不同程度的解决或改善,但问题依然严峻。要培养高素质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地方院校艺术教学呼唤一支高素质的设计专业教师队伍。

二、建设策略与思路

1.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术梯队建设不过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在目标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当前,多数地方院校艺术师资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研究力量分散,研究行为个体化,不能形成合力,难以形成研究团队和重量级研究成果。那么该如何统筹兼顾而使之不至于割裂分开呢?笔者以为,明确学科研究方向是关键。艺术学升级为第13个学科门类之后,设计学成为一级学科,在各地方高校,艺术设计是作为一个专业开设的,大多下设平面、环艺、服装等专业方向,也有少数高校开设有服装设计、工业造型等专业。无论哪种情况,都应当思考如何结合本校实际,明确一个学科研究方向,使教师的教研科研都紧紧围绕这一中心展开,实现科研与教学相生相融,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在完成学科建设阶段性目标过程中,造就一批名师与专家。

2.提倡培养双师型设计专业教师。对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来说,创新的作品最终要靠社会实践来检验和承认,因此,本科教学中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达到这一目标:一要有合理的课程设置,二要有优秀的师资。双师型教师的概念最早出现在高职教育领域(1998年原国家教委《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其核心是指教师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开展专业实践。这一概念对艺术设计专业师资建设是有借鉴意义的:只有善于将理论紧密结合实践、从实践中不断革新理论的教师,其教学才不会流于空谈,其科研才会与时俱进。在设计领域材料不断更新、技术不断革命、观念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教师也只有勤于实践,才会使自己的设计教学紧跟时代,乃至推陈出新。

要做好双师型设计专业教师的培养:一是要做好政策引导,创设氛围和环境;二是教师要自觉身体力行,通过各种途径寻找与专业相适应的实践项目,多开展产学研的校企合作;三是校院两级要搭建起校内外的实践基地与平台。由于校外实践基地自身的商业运行带来的条件限制,因此,建设完善的校内实践平台才更具实效,比较通行的做法就是成立教师主导的工作室,约定其在教学、科研、经济三方面的责、权、利。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能够通过激励机制促进教师成长、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好方法。如果学校为教师参与实践提供一定的硬件条件,降低了教师参与设计实践的商业风险,对激发教师积极性是十分有利的,但其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参与面往往不够,通常示范效应大于普及效应。

3.建立符合专业实际的评价机制和晋升通道。由于其他传统学科的强势地位,美术学、设计学学科在二本院校普遍难以得到足够重视,在各种绩效评价机制的设立上,高校都是实行一刀切政策,不考虑特殊的专业背景,是十分不利于艺术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比如由于美术类国家核心期刊数量少,的难度也就相对大得多;艺术作品参展获奖在很多高校也难以获得认同,在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后,很多学者呼吁,艺术作品应按照学术论文获得同等的智力成果对待。此外,在职称晋升和硕博比评价方面,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国内设计学学科硕、博士点的建设现状,不能搞不同学科专业的等量齐观。

4.在学历学位、课程进修方面,应当建立定期培养制度,尤其是要创设条件让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或出国访问、考察,使之开阔视野。艺术是一门国际性语言,是通过图形、色彩等的组织搭配向观众“说话”,无需英语、日语、汉语等语言文字来做过多的解释说明,所以,不应当设置过高的外语语言考核门槛。只有建立有序的培训制度来加以落实,才能保证教师知识体系的不断更新。

5.从教师层面来说,应当建立起自我建设意识。首先,设计专业教师应当从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角度,明确自己的发展定位,并自加压力,迎头赶上。目前在青年教师中普遍存在一些现象,他们或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或想做教改科研却苦于方向不明;由于平时缺少积累,到职称评定、课题申报时就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其次是校院两级如何落实“青年教师一帮一”制度问题,如果这一制度流于形式,则由于缺乏教学方法、研究方法上的传帮带,很容易出现个人和群体都缺乏发展后劲的情况。再次,设计专业教师要剔除那种把设计实践作为经商赚钱手段的思想。由于买房买车的现实压力,一些青年教师将工作之余的精力放在了“解决温饱”的问题上。这种观念如果带进以实践教学为目的的校内工作室,就会导致教育导向失衡,因此,我们既要通过制度来进行规范,教师个人也应做到思想自律。

结语

队伍建设发言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培养;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韩秋黎(1957-),女,河南武陟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纪委副书记,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01-0049-03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很多学校已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长期以来,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1年,学校“双师型”教师占到专业教师的47%,2006年达到74%,在同类高职院校中一直居于领先地位。本研究从实践出发探讨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范例。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理解――观念基础

(一)“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双师型”教师也称“双师素质”教师,通常是指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有教师的学识水平和资历,又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质,能从事相应的专业技术工作的教师。从“双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来看,一方面必须具有工程师素质,熟悉生产、技术、工艺和管理;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又要能按照教学规律,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融会贯通、挥洒自如地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职业教育课堂教学中去,同时,把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办法传授给学生。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造就“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既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难点问题。甚至有人说,学校里的教师不可能达到“双师”。这主要是针对职业技术院校教师实际具有或达到的能力水平而言。事实上,大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师素质”或“双师型”教师,关键就在于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之间的差距。换句话说,与企业的工程师或技术专家相比,从事职业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缺乏实践工作的体验,他们对应用技术的实效信息的把握往往不够,缺乏对企业相关岗位实际能力要求的了解。尽管有些教师也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具备了“双师”素质,但是,一般来说,在对生产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及时运用和直接把握程度上,学校的教师仍然会逊色于长期在生产、实践第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可以说,职业经验是“双师型”教师的必备条件。职业教育要想培养出适应能力强的学生,必须具有实践能力强的教师。要让专业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关键是要解决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职业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如果自己没有专业实践的经历,或者没有机会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不要说自己难以胜任教学,结果只能是闭门造车,培养出动手和应用能力强的学生便是一句空话。况且,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除了肩负教育和自身学习的任务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即科学研究。要求“双师”型教师具有在职业领域运用高级技能创新,出成果的基本能力。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模式选择――物资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建筑市场火爆,建设类人才紧缺,市场需求量很大,建设类专业成了“香饽饽”。一方面,一些学校不管条件是否具备,纷纷开办土建类专业,甚至师范类的学校也开起了工民建专业。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效益的差别大,社会上建设类专业人才收入高,导致许多专业教师人心思动,不安心于教学工作。而建筑类的专业人才甚至高校的毕业生又不愿意到清贫的学校来任教,更不用说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学校到高校招聘有关专业人才,连续多年都是空手而归。过去,专业课教师囿于校园,埋头教学,从事实践锻炼或训练的机会很少。而他们一旦“下海”后,又往往不情愿再回到单纯的教学中。解决这些矛盾的较好的办法是以校办产业为基础,在校内为“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

(一)兴办校办产业。校办产业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做后盾。学校除了自办产业外,还积极鼓励教学系根据各自的专业性质特点成立企业(公司)。校办产业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模式:

1.学校主办。学校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根据土建类专业的特色,申办了建筑规划设计院、工程局等校办企业。校办企业独立运作管理,对外承接设计、生产任务。在满足学校教学工作的前提下,采取教师轮流到校办企业接受实践锻炼的方式,给专业课教师从事专业实践提供场所和创造机遇。

2.企业挂靠。一种是挂靠到学校的企业经济实体;另一种是学校利用主管企业的资质成立的经营实体。企业均为独立经营的经济责任单位。

3.专业工作室。以专业教师为主组成的具有较强专业性质的专业实体公司或工作单位。

4.学校参股。学校作为股东入股参与相应的企业。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校办企业,搭建了专业教师参与专业实践锻炼的不同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了发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的用武之地。

(二)实现产学研一体化。产学研一体化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在校办企业中,专业教师将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使产学研得以紧密结合。同时,教师通过所接触的企业相应的技术工作,参与企业的运作和管理,将相关的现场经验。管理知识的案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将职业素质要求传授给学生。教师还可以将所承接的设计生产任务直接交给学生做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实现真题真做。这样一来,不但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也使教师在实践中锻炼成熟。学院的建筑规划设计院自1994年成立以来,前后共有56名专业教师在其中有过执业经历,从而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家一、二级注册建筑师、结构师等执业资质的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不仅如此,校办企业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成长的机会,凡在设计院工作过的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适应社会需要,使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自然为学院的招生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三)工程技术资质的考核。具备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称是“双师型”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学校依托校办的企业,积极为教师从事专业实践以及获得相应的工程系列职业资格和有关职业技能等级提供条件,给予业务工作资质认定的帮助,解决专业课教师申报工程系列职称的渠道及报考注册师的相关考核问题。教师在申报工程技术系列的职称时,通过不同形式的培养计划对专业教师的实践经历予以肯定,校办企业根据教师参与实践工作的情况出具考核意见,保证专业教师符合“双师型”标准。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措施――政策基础

(一)实施特殊津贴制。积极支持鼓励教师获取所从事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确定了紧缺人才培养方案,对具有“双师素质”的各类专业教师,如获得了国家注册建造师、结构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律师等从业资质的教师每月给予特殊的津贴补助,颁发优秀人才岗位津贴。

(二)重视继续教育。对提升学历的专业教师,由学校给予资金的资助,并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尽可能对参与学习的教师给予时间上的照顾。同时,通过制定和完善教师培训、进修规划和规程,与被资助的教师签订相应的服务协议,维护专业教师队伍的稳定。

(三)培养人才为主。创造条件,对校办企业给予政策扶持。院办产业创建初期,是以锻炼和培养教师为主要目的,注重社会效益,不以盈利为目标。校办的设计院在社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生产与课堂之间搭建了一个有效交流和转换的桥梁,使教师有了用武之地。

(四)奖励科研成果。制定相关的奖励政策,对“双师型”教师或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产学研结合取得的成果给予奖励,调动教师参与实践和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成长环境――机制基础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相应的机制做保障。

(一)建立有效的培养运行机制。在校办企业工作的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参与相应的技术或管理工作。

一是全脱产参与社会实践的模式。由学校选送教师进行专门的实践培训或到企业顶岗实训。在进行生产实践期间不再担任教学工作任务,教师作为企业的临时编制,接受相应的生产任务,由所在企业进行管理和考核。参与生产实践的教师定期向学校汇报实践的成果。

二是教学和生产实践兼顾的模式。即教师并不脱离教学岗位,每学期仍需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在课余时间外以课题或项目组成员的身份承担设计任务,或参与其它生产实践。

三是教师在校外挂职锻炼的模式。在不影响教学的前提下,支持专业课教师走出校门,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到社会上的企(事)业单位中兼职或挂职锻炼,自主从事专业实践活动。

(二)校内培养。破除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采取教师工作室,向企业派遣访问工程师等模式,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不同的校办产业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专业实践平台。专业教师轮流在院办产业中担任相应的业务工作,增加实践锻炼的经历。尤其校办设计院的主要骨干技术力量,均是学院的专职教师。他们既从事设计院的设计工作,又兼负了大量的教学或教学行政管理工作。他们在为社会提供设计咨询服务的同时,锻炼了能力,提高了水平,同时也缩小了与社会同类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收入的差距,稳定了教师队伍。

(三)外部引进。聘请企业的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或聘请企业的专家、技术人员到学校参与相关的教学教改等活动,担任兼职教师,协助学校开展专业开发与建设工作。

五、“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人才价值――效益基础

如果说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学校的骄傲,也是学校的一笔宝贵财富的话,更重要的或者说更有意义的则是在学校工作中切实发挥好“双师型”教师的作用。

(一)实践性教学作用。通过“双师型”教师所从事的生产实践,为学生进行实践课题指导,在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中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应用水平。学校建筑系的专业实体公司和工作室,几乎就是课程建设的源泉,专业建设的“实验田”,为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学校所在地湘潭市的每一个居住小区几乎都有该系室内设计专业工作室的设计作品;市内某大型商场装饰工程是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社会实践成果。城镇规划工作室则完成了省内外一大批农村规划。由“双师型”教师组成的专业实践工作室已完成了一批实践成果,这些对于参与其中实践的学生的影响远比成果的取得更有意义。

(二)专业带头人作用。由“双师型”教师牵头实验、实训室的建设,或主持新实验、实训项目的开发;依靠“双师型”教师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精品课程建设中打造体现本校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品牌、课程品牌。

(三)科研主力军作用。利用“双师型”教师到企(事)业单位兼职的有利条件,与企业联合申报科研课题,承担相应的设计和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提升学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像2006年学校已获得立项的关于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省级科研课题,就是由教学成果走出学校转化为实践课题的成功范例。对教育教学改革来说,由于“双师型”教师直接掌握生产和管理一线的现状和第一手信息,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有更深入的体会,在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中就更有发言权,更能把握教研教改的方向。

(四)连接的纽带作用。通过在企业兼职的“双师型”教师与企业间的亲密接触和经常性沟通,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与相互了解,同时,也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或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五)服务社会的作用。“双师型”教师均具有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这些专家型的“双师型”教师除了教学外,还可担任建筑与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工程预决算、工程监理、房地产估价等等领域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利用这个资源优势,学校以适当的组织形式发挥“双师型”教师的技术专长,以咨询、技术服务、培训等形式服务社会,促进学校的发展。学校设计院成立以来,已在省内外承担了上百个规划建筑设计项目。随着这些设计项目的完成,也扩大了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

(六)教育示范的作用。一方面,激励青年教师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不断提高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眼中的“参照物”。学生对有成功经历的“双师型”教师充满羡慕和崇敬,因而,教师自身的教育力量是无穷的。多让“双师型”教师以教学或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指导、班主任管理等形式,向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对帮助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树立理想,勤奋学习,自强不息,回报社会有着深远的意义。

综上所述,建设好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院校永恒的课题,也是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办出有特色的职业院校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