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的形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务;统计; 协调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前言
在企业中做好财务工作是重中之重,是发展的基础,而在财务工作的一大功能就是核算功能。企业的财务核算数据来源于统计工作,企业要想良好的发展,就需要将二者相结合,协调好二者的工作。
一、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1.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之间的联系
管理体制上的联系。在企业的管理体制上,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都是遵循“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的原则。统计工作是对企业的日常财务进行统计核算、管理,以更好地监督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工作是对企业的资金运转及其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进行核算与监督,进而为企业决策人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
工作范围之间的联系。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从核算的范围来看,二者的核算起点一致,目的一致,都是反映企业经济运营效果。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的财务工作和统计工作为其提供基础的信息,且二者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使得企业健康的发展。
2.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之间的区别
工作任务的区别,统计工作的任务就是收集和整理企业生产经营现象,并进一步的分析调查,从宏观的角度为企业经营提供真实有效的统计资料,并监督企业整个经营过程。财务工作的主要任务相较于统计工作的任务更加细微,详细的记录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运转的财务状况,将其整理出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信息,并监督企业的各种计划执行情况。
工作方法的区别,财务工作是以货币为主要的计量单位,通过一系列方法对企业的经济业务进行系统的记录,具有系统、严密等特点。而统计工作则是以实物、劳动、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调查,并运用方法对宏观经济活动的水平、效益等数量关系进行整理和计算,具有灵活、综合等特点。
二、企业财务工作和统计工作协调的必要性
财务通过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与评价,可以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基础。而统计则通过对社会的经济现象数量的研究,提供统计信息。财务与统计所提供的信息是企业管理所必需的信息,企业的很多信息来源均是来自财务与统计,或是二者所得信息经过整理与加工得来的。因此,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相互协调可以为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
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在经济发展飞速的同时,企业也应该快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竞争不断地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决策者会做出很多决策及计划,一旦决策失误可能会为企业带来无法避免的损失,所以,企业需要掌握准确的信息,才可以将不确定的因素降低到最低。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就是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以及预测未来状况。将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相协调,使得企业获得更及时、准确的信息,企业的管理者对这些信息整理和分析,从而可以合理科学的进行决策,以提高企I经营决策的准确性。
三、做好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协调性的几点办法
1.增加财务工作的基础性
财务工作可以为统计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和支持,所以,在工作中加强财务工作的基础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企业的不断发展,对预算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性要求越来越高,就要求企业在财务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强预算的管理,监督预算的执行过程。还需要财务人员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预算改革的一系列办法,根据新形势下的要求,来落实预算工作的相关内容,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2.建立合理的财务制度
企业各个管理部门都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出可行性的财务管理制度,使得财务人员在统计工作中有章可循。严格的执行此项制度,以来管理和约束财务人员和统计人员的工作。财务工作和统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应该对二者采取的方式来不断地调整、规范相关的指标,以来实现财务工作和统计工作的协调性。在建设制度的过程中,要使财务人员和统计人员相互协作,分工进行。在实际进行统计工作时,很多的是对财务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加工,涉及到大量的财务资料,所涉及的资料大都是来自于财务报表,在财务工作过着也会使用较多的统计原理。所以,应该加强财务人员和统计人员在工作中的协作和分工,做好二者工作中的交流,以来更好地协调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改变由传统工作模式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财务人员与统计人员在相互交流的同时,还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以提高工作效率。
3.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要想做好财务工作和统计工作的协调性,可以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和财务与统计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有效地减少财务工作和数据的重复性,从而可以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增加企业数据的处理分析能力。另外,还可以建立科学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以更好的协调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国家经济不断加快的脚步下,企业对财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部门应该加强内部的合作与分工,实现财务工作与统计工作的协调性,发挥其优势,使企业的资源利用最大化及实现信息共享,为企业的决策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关松青.协调统一统计与会计核算工作的关系[J].统计与管理,2014(05):78-79.
关键词:财务弹性;现金持有;剩余举债能力;企业绩效
一、研究背景
财务弹性是指企业为适应经济环境变化,及时调动财务资源以便预防和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能力。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一旦陷入危机,企业若不能通过协调财务资源化解危机,那么企业价值或其绩效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主动采取行动来保持财务弹性,以避免因财务危机对企业带来的潜在损失。但是,财务弹性的保持必须处于一个相对的适度。如果财务弹性过高,企业的机会成本和成本就会增加,从而不利于企业绩效的提高,而财务弹性偏低时,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较小,企业没有利用杠杆经营的优势,有可能会对企业绩效产生负面效应。
当前对财务弹性的研究主要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研究企业财务弹性对财务决策的关系,Arslan等(2013)指出财务弹性较强的公司能更好地利用危机时较低的资本价格来把握投资机会。二是探讨财务弹性对公司价值的影响,Gamba和Triantis(2008)基于理论模型分析发现,公司总价值随着现金持有量的增加而递增。但是,这两者的最终结果都应体现在企业绩效上,从最终的绩效就可以得知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以及公司价值的大小,从而了解怎样的财务弹性对企业而言是最理想的。因此,本文利用三个并列的财务弹性指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研究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本文选取2009-2012年中国深沪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企业财务弹性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财务弹性指标
已有的相关研究中,较多地以现金持有量或剩余举债能力等单个指标来衡量企业财务弹性,仅有极少数学者通过综合现金指标和杠杆指标对企业财务弹性进行计量。本文将借鉴Daniel(2008)和马春爱(2011)的研究方法,采用现金持有量、剩余举债能力和流动负债比率等三个指标并列衡量企业财务弹性,并探讨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二)企业绩效指标PER
本文分别以托宾Q、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做为衡量企业绩效PER的指标,代入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三)回归模型
PER=α0+α1Cash+α2ROL+α3Lev+α4Dsize+α5Salary+α6Size+α7Drect(1)
其中,PER为因变量,代表企业绩效,分别用Q、ROA、ROE和EPS四个变量衡量,Cash、ROL、Lev为自变量,代表企业财务弹性,其余变量如董事会规模Dsize、前三高管薪酬比例Salary、公司规模Size和董事长与经理两职兼任Drect为控制变量。
三、实证结果
表1 报告了财务弹性与企业绩效的回归结果。由表中结果可知,以托宾Q、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做为衡量企业绩效PER的指标时,无论是以现金持有量,还是以剩余负债能力或流动负债比例为指标衡量财务弹性,其与企业绩效变量都在1%的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财务弹性对企业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财务弹性越强,企业绩效越好。因此,上市公司可以通过适当增加现金持有量、提高资产负债率或流动负债比例来提高企业财务弹性,从而应对未来不确定危机,降低陷入财务困境的风险,提高企业绩效。(作者单位: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Gamba,Andrea,Alexander J.,Triantis. The Value of Financial Flexibility[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8,63(5):2263-2296
[2]Daniel N D, Denis D J, Naveen L. Sources of financial flexibility: Evidence from cash flow shortfalls[J]. Unpublished Working Paper, Drexel University, Purdue University and Temple University, 2008.
关键词:中石油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0-0205-02
“本届榜单最大变化莫过于中国石油超过委内瑞拉石油公司,综合排名跃居第四,紧随排名第三的埃克森美孚。”这是1月上旬美国《石油情报周刊》(PIW)公布世界50大石油公司2012年度排名的开篇语。此次排名是根据原油储量、天然气储量、原油产量、天然气产量、炼油能力和油品销售量6项指标的综合测算,中国石油综合排名从2003年的第10位跃居第4位。中国石油的业务遍布中东、北非、中亚、俄罗斯和南美等地区。目前,中国石油与排在第3位的埃克森美孚公司主要指标的差距明显缩小。同时,在2012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石油从2001年第83名跃升至第6名,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当前,中国石油全面建成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已进入决定性阶段,国际合作程度日益深化。为适应公司国际化发展需求,公司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改革和调整,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改变现有的会计和报告业务管理方式。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FO王国樑在接收埃森哲(Accenture)高层访谈时提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会计工作模式是世界的潮流”。目前我们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意见非常坚定。中国的企业的文化是上层做的决定,下面执行。中石油在2000年重组上市以后,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以“三个集中”为目标,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相当于在原来不动格局的集中管理。而共享中心走出了原有格局,面对内部第三方。虽然刚开始会觉得不习惯,但是企业要提高竞争能力,提高透明化。比如,我们下面各个公司之间支出差距就很大。要想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建立共享中心将是必由之路。通过共享中心强制实现标准化、流程化。共享的目的虽然是节省成本,但是最后解决的不仅仅是节省成本,还带来管理水平、财务透明度、标准化程度的大幅提升。 将来所有的财务报账通过共享中心来审查,有助于科学决策,建立共享服务中心这个战略方面公司管理层看法是一致的。”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近年来出现并流行起来的会计和报告业务管理方式。它是将不同国家、地点的实体的会计业务拿到一个SSC(共享服务中心)来记账和报告。这样做的好处是保证了会计记录和报告的规范、结构统一,而且由于不需要在每个公司和办事处都设会计,节省了系统和人工成本。但这种操作受限于某些国家的法律规定。与普通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不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优势在于其规模效应下的成本降低、财务管理水平及效率提高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升。
一、有效降低运行成本
通过分析共享服务中心人员每月处理凭证的平均张数、单位凭证的处理费用等数据,计算比传统财务运行模式减少的各类消耗。共享服务中心的效益主要通过减少人员数目和减少中间管理层级来实现。如果共享服务中心可以建立在一个薪资水平较低的地区,通常成本的降低效果更显著。通过在共享服务中心建立新型的组织结构和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能显著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并形成不断进取的企业文化。2012年,中国石油销售收入3 523亿元,拥有各类财务人员4.1万人;而世界排名第一的壳牌公司2012年收入4 845亿元,拥有财务人员1万人左右,其中50%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工作。单从财务人员数量上就可以发现共享服务中心的成本效益优势。
二、财务管理水平与效率提高
例如,对所有地区公司采用相同的标准作业流程,废除冗余的步骤和流程;共享服务中心拥有的各地区公司的所有财务数据,数据汇总、分析不再费时费力,更容易做到跨地域、跨部门整合数据;财务专业人员相对集中,公司容易提供相关培训,培训费用也大幅节省,公司也可以承受招聘资深财务专家的费用,这样,共享服务中心人员的总体业务水平较高,提供的服务更专业。此外,共享服务中心的模式也使得IT系统(硬件和软件)的标准化和更新变得更迅速、更易用、更省钱。目前,中石油集团总体有10大板块,主要包括勘探开发 (E&P)、炼油化工、销售、天然气与管道、海外业务等板块,这几大板块都有自己的财务,都是为了支撑板块的分析而设立的。如果将这些板块的财务整合到统一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必将大大提高集团的财务管理水平与效率。
三、有效支撑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
集团公司在新的地区建立地区公司或收购其他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马上为这些新建的公司提供服务。同时,公司管理人员更集中精力在公司的核心业务,而将其他的辅助功能通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提供的服务完成,从而使更多财务人员从会计核算中解脱出来,为公司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和高层领导的战略决策提供高质量的财务决策支持,促进核心业务的发展。目前中石油在海外设立的分公司正在试点共享服务中心的财务管理模式。2008年8月中石油成立的昆仑燃气公司业务分布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覆盖近100座城市,供气能力达50亿方以上,拥有全资子公司、分公司、控股公司、参股公司100多个,目前已经在公司内部实现了“共享服务中心”财务管理模式。
四、向外界企业提供有偿服务
目前,成功运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公司已经开始利用共享服务中心向其他公司提供有偿服务。例如,壳牌石油(Shell)建立的“壳牌石油国际服务公司”(Shell ServicesInternational)每年约8%—9%的收入来自向外界提供服务。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又是发展中国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绝大多数在中国开展业务,同时中国企业也在大力开展海外业务,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中石油能够成功运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不仅能够提升财务管理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提供有偿服务形成新的盈利业务。
综上所述,中石油集团公司建立自己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必然趋势,所以,应当加快这一进程,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近年来,因董事会治理失效而导致财务危机发生的时间频发,四川长虹因董事会制定的以规模取胜的战略思路导致巨额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而发生了严重的财务危机。中科健公司因治理结构不完善,对高管层严重缺乏监督和制衡,导致公司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巨人集团在成立不到六年就陷入了财务危机,以上事件中所提到的财务危机的爆发,内部治理结构失效是关键,而内部治理的核心是董事会治理,因而可以见得董事会治理十分重要。
二、研究假设
(一)伴随董事人数的增加,董事成员间的交流沟通会有障碍,会导致“群体性思维”这一现象,董事们会产生偷懒行为,决策的质量会随着降低。因此,本文认为随着董事规模的扩大,增加了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出假设1:董事会规模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二)目前我国董事会“内部人控制”现象突出,问题较为严重。董事长在兼任总经理时,权利过于集中,监督机制失去效力,所以,相比较两职分离而言,两职合一将加大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提出假设2:二职合一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三)由于委托问题的存在,从而造成股东、董事会和经理人中间,始终有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此,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就越能抵消内部人控制的负面作用。提出假设3: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负相关。
(四)从目前我国的董事会会议现实情况看,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董事的出席率不高,议事规则不健全等问题,不能起到增强董事会治理的效果的作用。
提出假设4:董事会会议次数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正相关。
(五)董事会成员越高的持股比例,董事们将要承担因财务决策的失误造成的损失。董事持股将个人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联系起来。
提出假设5:董事会成员总持股比例与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负相关。
三、统计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
本文选取了2010~2014年间在我国沪、深两地上市的A股公司,并对样本进行如下筛选剔除:(1)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公司;(2) 剔除数据缺失不全的公司;(3)剔除数据存在奇异值的公司。最终取得2752家上市公司的8542个样本观测值,行业类型18个行业大类。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统计分析均使用STATA12.0软件完成。
(二)变量与模型
本文以经典的Altman模型中的Z值作为衡量财务危机可能性的关键指标,z=0.012x1+0.014x2+0.033x3+0.06x4+0.999x5,其中X1=营运资本/总资产,X2=留存收益/总资产,X3=税息前利润/总资产,X4=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负债,X5=销售收入/总资产,Z值越大,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可能性越小,解释变量为董事会规模(LNBSIZE)、董事会两职设置情况(DUALITY)、独立董事比例(INDEPENDENT)、董事会会议次数(FREQUENCY)、董事持股比例(PERCENT),控制变量为:公司规模(LNSIZE)、财务杠杆(LEV)和总资产增长率(GROWTH)。本文控制了5个年度哑变量和18大类行业哑变量。
(三)统计结果及其分析
1.描述性统计。为了消除极端值对统计结果的影响,我们对Z值与GROWTH指标在1%水平(双侧))上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描述性统计结果详见表1:
从上述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①财务危机衡量指标Z值方面,根据Altman模型可知65.72%的样本公司财务状况稳定,其Z值大于2.675;1671家样本公司可能走向财务危机的边缘,其Z值小于1.81;剩余1257家样本公司Z值位于1.81与2.675之间,属于灰色地带,无法判断其财务状况。全行业Z值的平均数为7.102,远远大于2.657,说明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总体财务状况稳定②董事会规模方面,董事会人数的自然对数最大为2.8904(18人),最小为1.3863(4人),且平均值为2.1571,说明董事会规模差异略大,但人数基本控制在9人左右。③根据理论,为减少“内部人控制”的影响,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约74.53%)实行董事长与总经理的两职分离。④独立董事所占比例方面,从样本数据来看,99%的上市公司均达到证监会的最低要求。⑤董事会会议次数的标准差为3.7528,表明公司会议的召开次数相差悬殊,一年内召开董事会会议次数最小为1次,最大为57次。⑥董事会持股比例方面相差巨大,约三分之一上市公司持股比例为0,严格遵守我国公司法中有关“董事在任职期内不得购买本公司股票”的规定。同时还发现:上市公司规模(LNSIZE)相差较大,标准差为1.237;资产增长率(GROWTH)均值在20%以上,远远大于我国GDP的平均增长率;财务杠杆即资产负债率(LEV)水平在44%左右,整体偿债能力尚可。
2.回归分析。模型回归结果表2所示,根据模型回归数据发现,样本R2值为35.26%,调整后样本的R2值为34.61%,并且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说明该模型拥有较高的拟合优度和较强的解释能力。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2,说明模型中的各自变量之间不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问题。
本文通过上述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论:
1.董事会规模与企业陷入财务危机的关系显著为正
2.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合一与财务危机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即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公司更不易发生财务危机。
3.独立董事比例与财务危机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但负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银行业引入公允价值会计的动因
国际会计计量发展趋势的要求
虽然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在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曾引起过激烈的争论。但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传统计量模式缺陷的日益暴露,加强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在国际上已是大势所趋。例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999年的《初步意见:以公允价值报告金融工具与某些相关资产和负债》中建议,要完全按照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又如,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和FASB对金融工具会计确定的最终目标,就是在资产负债表中按照公允价值计量所有的金融工具。此外,欧盟、澳大利亚等90多个国家和香港等地区都要求或建议从2005年1月1日起使用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加强公允价值计量在银行业的运用。
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在需求
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金融发展必然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会计制度。自1992年以来,我国对会计制度进行了多次重大变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直到2006年出台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之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还存在较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与金融的发展。
例如,欧盟2004年公布的对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初步评估认为,我国在欧盟制定的五个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中只有一个达标,而未达标的指标之一就是我国尚未建立一套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准则体系。同时,世界贸易组织的某些成员国因为不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拒绝接受根据我国会计准则计算的成本会计数据,要求改为采用根据国际会计准则计算的相关数据或第三国准则下的数据,这使得我国企业在反倾销诉讼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此外,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要求制定符合国际标准的会计准则,以避免海外上市公司不得不编制两套不同标准的财务报告,减少跨国融资和投资的成本。
公允价值计量对国外银行财务波动的影响
从国际经验来看,反对在银行业全面使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理由之一就是公允价值计量会加大银行财务的波动性,从而影响金融稳定。这是因为,在混合计量模式下,虽然资产或负债项目经济价值的减少会及时得到确认,但经济价值的增加却只有在实际实现时才会被确认。而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资产或负债项目的经济价值无论是减少还是增加,在实际实现前就能及时得到确认。因此,与混合计量模式相比,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能够更为及时、全面地反映资产或负债项目经济价值的变动情况,从而也相对地增加了银行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波动性。或者更为准确地说,在公允价值计量下,银行的财务报告将更加及时、准确地反映其自身财务的波动性。
有学者对美国206家银行1995年至2000年的财务报告进行过具体分析,通过计算其净收益、综合收益(包括部分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化)和公允价值收益(包括所有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变化)三种替代收益指标的波动程度,并检验波动程度的风险相关性。他们发现,从平均数角度来看,银行综合收益的波动程度是净收益的两倍,而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程度是净收益的五倍;同时,公允价值收益的波动程度更能反映银行的内在风险。
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银行财务波动的影响
本文选择了14家上市银行连续三年的财务报表作为分析样本,从资产、负债和权益等多个方面进行比较,并从财务波动性角度来分析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银行的影响。
上市银行资产负债总体情况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银行的资产情况,本文通过将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和以非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来进行考察。总体来看,2007~2009年,我国上市银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不超过总资产的10%,且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比有持续下降的趋势。而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公布的数据,美国上市银行2008年的这一比例为31%,远高于我国情况。
从单个银行来看,城市商业银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占比最大,股份制银行次之,国有控股银行的比例最小。城市商业银行中,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所占比例连续三年均超过10%,个别年度甚至达到25%;股份制银行中,占比最大的为招商银行,三年均超过11%,其他银行占比均未超过10%;国有上市银行平均占比不到8%,除中国银行2007年和2008年达到13%以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各年度占比均不超过9%,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这说明,相比城市商业银行,国有上市银行在配比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方面更加谨慎。
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类别来看,主要包括: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衍生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及投资性房地产。考察各上市银行的总体情况,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这四类资产中所占的份额最大,2007~2009年,分别占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主要资产的86%、87%和92%。其次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三年占比分别为10%、9%和5%。排在第三位的是衍生金融资产,三年占比分别为4%、4%和2%。投资性房地产占比最小。
由此看出,2007~2009年,我国14家上市银行选择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比例有所上升,而持有的风险相对较大的衍生金融资产则有所减少,表明在美国衍生金融工具泛滥进而导致次贷危机后,我国银行业对投资方向进行了调整,偏向风险相对较小的“保守”投资工具。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上市银行的负债相对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资产,规模要小得多。整体来看,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在2007~2009年分别为0.34%、0.43%和0.21%。而根据SEC的报告,美国银行业在2008年的这一比例高达15%。
从单个银行来看,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最大。中国银行的这一比例在2007~2009年最大,2007年达到2.056%。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占负债总额的比例较高,2009年占比分别为0.383%、0.136%。而城市商业银行的这一比例相对较小,其中南京银行完全没有使用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负债的类别来看,主要包括交易性金融负债和衍生金融负债两种。2007~2009年,交易性金融负债额是衍生金融负债额的1.5倍、0.8倍和2.4倍,以交易性金融负债为主。
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银行财务波动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对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变动的损益科目上。该科目综合反映了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等项目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上市银行当期损益的影响程度。从2009年14家上市银行的年度数据来看,有六家银行存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八家银行存在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总体上,14家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合计为-85.34亿元,占净利润合计比重的绝对值为1.95%。由此可以初步判断,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净利润的整体影响不大。
从2007~2009年连续三年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的比率(即净利润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程度)来看,南京银行的敏感系数相对较大,三年平均系数绝对值大于10%,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从单个银行来看,2009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绝对值最大的是中国银行,其公允价值变动净损失为92.44亿元,占净利润的10.83%,中国银行也是公允价值变动额占净利润比率最大的银行。绝对值最小的为深发展银行,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为0.02亿元。从标志变异指标来看,14家银行2009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占净利润比率的极差为13.44%,标准差为6.56%。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净利润影响的个体差异比较大,公允价值变动对个别银行的净利润造成了较大影响。
公允价值变动对上市银行股东权益的影响主要包括直接计入资本公积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股东权益对公允价值敏感程度可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与股东权益的比值来衡量。
总体来看,2007~2009年,14家上市银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与股东权益比值的平均值分别为0.45%、2.38%和0.24%,标准差分别为4.26%、2.05%和1.16%。由此可见,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股东权益的影响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具体情况如表4所示。
从单个银行来看,民生银行2007年股东权益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系数高达13.51%;在2008年,仅有中信银行和宁波银行的股东权益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系数为负;在2009年,有五家上市银行的股东权益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系数为负值,变动幅度较大的是建设银行的2.35%和招商银行的-2.47%。这说明,公允价值变动对银行股东权益影响的个体差异较大,公允价值变动对个别银行的股东权益造成了较大影响。
结论与建议
从宏观上看,公允价值会计未对我国上市银行的整体财务状况带来实质性影响。但从微观来看,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上市银行的财务状况带来了较大影响,一些上市银行净利润或股东权益对公允价值变动的敏感程度较高,而且在连续三年中出现较大的波动,说明公允价值会计的使用确实增加了我国单个上市银行财务的波动性。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虽然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比较全面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但仍有一些资产和负债项目由于缺乏活跃的市场或有效的估值技术而不能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二是监管当局“谨慎适度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