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学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 键 词:金融;学科建设;优势特色;交叉培植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2)03-0069-03
一、 各高校的金融学科建设要契合自己的办学目标定位
现代金融的发展迫切要求金融学科的动态发展, 金融学科的定位必须适应现代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金融学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学科,其内涵和外延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20世纪初,金融学主要包括货币、信用和银行三个方面;后来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又加入了货币政策、金融宏观调控;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重组,资本市场理论获得发展;当今,金融创新和表外业务增长,金融风险规避与监管理论兴起,金融学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同时,金融一体化、金融自由化、金融市场化与金融电子化已成为金融实践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金融实践发展推进金融理论研究领域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表现为:研究对象的开放性、创新性与学科综合化,研究视角微观化,研究方法和手段数理化、模型化。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给金融学科建设提出了新挑战、新要求,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金融学科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用立意高远的战略眼光, 动态地把握金融学科体系的真实内涵,拓展与更新金融学科领域的内容,对金融学科建设进行准确定位。
金融学科建设的定位应与办学目标的定位相一致。高校的办学目标定位有多层涵义:一是办学层次的定位。 如高校把自身定位为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大学或定位为富有地区、 具有行业特色的学校,其学科建设的定位必然不一样。二是学科性质的定位。很明显,将院校办成诸如财经类、师范类、农林类、综合类或其他性质的院校,与之相适应的学科建设在性质定位上是不同的, 在确定的学科性质范围内的学科建设目标、 方向、 重点无疑不同。三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由于经济社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 综合化的, 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也是多层次、多类别的。如金融本科、硕士、博士层次,或如学术型、 管理型、 技术操作型等金融分类人才培养等。分层次培养不同类型的金融人才, 学科建设的布局重点、 分类人才培养科学衔接和比例构成是不同的。学科建设是学校的根本性建设,其准确定位无疑应契合办学目标。
二、走出“社会需求”的认识误区,找准金融学科建设的落脚点
金融学科建设以“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为其基本的原则。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陷入“社会需求”的认识误区:将“社会需求”简单等同于“市场需求”,导致学科建设上追求短期效益和短期目标;将学科发展的社会需求混同于就业“热点”,将优势学科与优势专业混同于“热门”专业,脱离自身实际,热衷于热门专业,盲目跟风、趋同,导致人才培养低水平重复和单一化,造成的人才市场供求结构的失衡与扭曲现象,最终使其原有的某种优势特色的学科或专业严重滑坡甚至消失。因此,我们应该走出误区,真正找到金融学科建设的落脚点。
一是学科建设必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但绝不意味着学科建设一味追求短期效益或短期目标。恰恰相反,确立学科建设的目标必须放弃对短期效益的追求,应树立高层次、高水平、综合性的目标价值取向。就金融学科而言,应注意紧跟金融学内涵上深化和外延上扩展的动态,以学科的综合、交叉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科的内在联系构建金融学科体系,做到金融基础学科宽厚、主干与重点学科突出、优势特色和新兴交叉学科发展迅速。
二是遵循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原则,要求金融学科建设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持续性。既要满足、服从于社会现实需求,又要超越其现实需求。这不仅因为“社会需求”比“市场需求”要宽泛得多,而且因为社会需求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变化之中,它不仅仅显现为现实的社会需求,还隐藏着潜在的社会需求。还因为金融基础学科在短期内难以体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从带动金融经济发展的长久利益和金融学科的根本建设来看又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或停留在就业“热门”专业这些外在化的现实需求上,就很难应对科学技术发展、金融经济周期变化等对金融人才多元化的、动态的需求,无异于无为地受市场牵引、被动地适应社会需求,忽视了对社会需求尤其是潜在的、具有拓展趋势需求的挖掘、引领和创造,难以抓住社会需求链条,无从发挥学科建设适应社会需求的整体效应。
三、认识现代金融学科的“学科群”特征,着力打造金融重点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
金融学科本身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它是由一个“学科群”组成的。现代金融学科的“学科群”特征,要求金融学科建设上有重点、有层次的推进,以最终体现金融学科发展的全面完整和真实有效性, 而首当其冲地是打造重点学科尤其是优势特色学科。
(一)合理学科布局
明确区分金融重点学科与一般分支学科, 着力进行三级重点学科(院级、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递进建设, 使金融重点学科的布局形成金字塔式结构,形成相互配合和支撑的态势,并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带动其他分支学科建设。
(二)以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为龙头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股票市场投资行为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相比国外比较成熟的股票市场,我国的股票市场具有强烈的投机性质。我国股票市场的参与者,大多是个人投资者,一方面本身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股票市场上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即使上市公司会公布相关的数据及财务状况,但个人投资者很难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因此我国股票市场上存在较为严重的“羊群效应”。国外的金融研究及投资领域,行为金融学早已被纳入主流金融理论体系,在投资策略的制定中,基于行为金融学的分析也正在逐渐占据重要地位。相比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行为金融学的相关分析方法并未正式投入到实践领域的分析,还停留在对其相关理论的引进和学习阶段,但我国股票市场所处的发展阶段对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有着一定的优势。一方面,中国的股票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上的交易数据完整,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能很好的判断投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的股票市场上价格的形成和投资行为还并不是建立在对任何信息的反映上,具有更高的投机性。因此基于上述两个方面,基于行为金融学对我国的股票市场进行研究有着重大意义,不仅能使行为金融学在国内得到充分发展,还有利于提高国内投资者制定投资策略的质量和有效性,同时也能维持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文献综述
Sinha(2015)通过实证分析从信息、投资者心理基础以及投资者的偏好等因素来分析了影响股价变动的原因。Shabarisha(2015)通过实证分析,从行为金融的角度分析了与金融投资相关的启发式偏差和投资者的偏见在投资中的作用。Sayed(2014)通过实证分析,对投资者在股票市场投资时的心理进行了分析。
苏政豪(2016)通过实证分析对股票投资决策中的处置效应及其应对策略进行了分析,从三种对象的股票投资决策的处置效应中,得出了投资年限高的投资者,要比投资年限低的投资者,有着更加弱化的处置效应。孙英博、戎姝霖(2016)通过实证分析对机构投资者参与度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进行分析,表明我国机构投资者参与度对股票市场总体波动性的影响较为微弱,机构投资者参与对股票市场波动有微弱的平抑作用。
三、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
(一)心理学理论
人在认知或获取信息的过程中是不能完全接受所有信息的,而且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人们通过感知和记忆来对信息进行“存储”,但是人们对于感知是有选择性的,而选择的范畴往往与他们的个人期望有关。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说,人们做出决策主要依据有以下三种情况:
1.代表性启发,是指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当人们对某项事情进行评估时,人们会更倾向于从过去的经历中寻找与此类似的事件,根据处理以往事件的模式来对现在的事情进行相同模式的判断,而并不考虑其概率。小数定律及赌徒谬误便是典型例子。
2.可得性启发,是指人们更倾向于根据回忆相关信息的容易程度来对事件做出推断,因此人们在做出决策之前的第一个想法,很可能是映像最深刻的那一个。而对于影响可得性启发偏差的因素分别有所接受信息的时效性,事件的新颖性和生动性,情绪一致性,和事件的想象性。
3.锚定与调整,是指人们在进行量的估计时,首先会设置一个初始值,然后根据所获得的信息来不断调整,最终达到自己认为的一个理想数据。但在现实中存在两个问题,初始值的设定不准确和锚定值的调整不充分。
(二)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度量目标对个人激励效用的大小,可以用公式M=∑V*E来表示,其中M代表激励效用的大小,V代表目标对于个人来说所具有的价值,E代表期望值。对于个人来说,当目标的价值越大,对实现目标的期望越高,这个目标的激励效用就越大。
(三)前景理论
该理论中有两大定律,第一,在人们盈利的时候,往往会更倾向于谨慎地做出下一步决策,并不参与冒险;当人们遭遇损失时,却往往显得冒险行事。第二,对于盈利和损失所带来的感受,人们的感知程度是有差别的,亏损所带来的痛苦要远远大于盈利所获得的快乐。
四、对我国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者行为的分析
(一)调查目的和设计
调查报告采用了线上+线下的调查形式,调查内容主要分析我国个人投资者在以下5个心理作用下的具体表现,通过行为金融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来对这些表现进行具体解释,为了能增加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对主要类型的问题设计了两个或以上题目,从而减少被调查者可能存在的不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作答。
(二)调差报告的分析
1.过度自信。过度自信往往體现在人们会高估自己所掌握信息的准确性,而低估事实的重要性。而过度自信心理又可以进一步体现在自我归因和证实偏差的心理现象上。通过分析得知,超过60%的个人投资者能理性看待自己的投资判断能力,经济环境不佳时,大约50%的投资者则选择减少持有仓位的60%左右,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理性。一半以上的个人投资者将亏损原因归结于客观因素,大部分投资者对自己的决策都具有很高的预期。结合这四个方面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股市上的投资者相对以前能更加合理地进行投资行为,开始逐渐尝试去理性地看待整个股市的运转。
2.后见之明。后见之明也是一种过度自信的表现,当人们在看待事情发生后的结果时,会认为这个结果比事前预测时的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更大,进一步提高自信程度。调查显示,回顾往年股市的波动情况,有80%的个人投资者不同程度地认为,当股市大跌时政府会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只有6%的人认为政府将不会采取任何措施。这说明事后认为政府能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的投资者远远高于事前能够预测到的人数,也就是出现了明显的“后见之明”。
3.锚定效应。锚定效应具体表现在人们在对进行对事物判断时,往往会根据所接受信息的第一印象,也就是先入为主的思想,或者印象深刻的程度。调查发现,在作出决策判断时,有65%的个人投资者不同程度受到了给定值的影响,因此“锚定效应”效果明显。
4.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在股市中表现为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在情绪上往往会受到同类群体行为的影响。65%的个人投资者是通过他人的分析及建议进行投资行为,有34%的个人投资者是通过自己分析来做出决策,说明我国股市的投资群体逐渐形成了自主投资的理念。
5.政策依赖。政策依赖的具体表现在股市的运行并不是单纯依据市场的自身规律而进行调整运转的,而是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对其进行过度干预。有71%的个人投资者认为政府股市暴跌应该出台政策参与救市,有97%的个人投资者不同程度地将相关政策纳入自己决策方案的制定中,说明了中国股市的运转的确受到政府行为的很大影响,其在股市中依然发挥着主要的引导作用。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后发现,我国股市的个人投资者虽然仍存在较为明显的过度自信及羊群效应现象,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已有所改善,锚定效应和政策依赖效应较为明显,且产生这些效应的心理因素无法避免,投资者只能通过提升对自己心理意识的认知并加强自身对投资分析的能力来减弱自己认知偏差的程度。
(二)建议
1.对中国股票市场建设与监管的建议。
(1)明确政府在股票市场所扮演的角色位置。在整个市场中,政府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对制度的完善提供支持,而并不是通过股市这一媒介出台政策来调控经济,因此政府目前对市场的调控虽有一定必要性,但是一定要注意力度和频率。
(2)完善信息的披露制度。我国股市的参与者大部分仍然是中小投资者,属于信息获取群体中的“弱者”,因此,信息披露制度对于衡量一个市场的有效性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必须不断完善并实施与信息披露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制度,约束企业、机构的行为,维护广大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非理性投资行为,同时也可以提高市场运转的效率。
(3)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证券市场的监管。监管部门应该建立一个既能够相互制约又能够相互协调的多层次监管体制,而并不仅仅是由证监会来进行全权管理,从而造成监管的不完备性及单一性。
2.对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建议。
(1)投资认知上的建议。投资者应该对风险进行正确的认识,在制定决策时,权衡利益和风险,选择自己所能承担风险范围内的投资方案。树立正确的投资观念,不断学习来储备自己的理论知识及投资技巧,不断分析以提高自己的把控能力,不断总结以提升自己决策能力。投资者还应该树立起维护自身投资权益的意识,特别是国内的中小投资者。
(2)投资策略上的建议。个人投资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状况选择不同的投资策略,以期获得更好的收益,如反向投资策略,对于过去表现较差的股票进行买入行为,而对过去表现较好的股票进行卖出行为;动量投资策略,在进行交易操作前,对股票的收益和交易量进行值得设定,当股票收益或者股票收益及股票交易量同时满足设定值,那么就对股票买入或者卖出;成本平均策略,按照投资计划,以不同价格分批次对同一种股票进行买进或者买出,来达到对成本进行分摊的效果;时间分散策略,延长投资的期限,随着对某个产品投资期限的延长,市场的风险会逐渐降低,且资产具有更强的抗压能力。
参考文献
[1]Paritosh Chandra Sinha.Stocks’ pricing dynamics and behavioral finance:A review[J].Management science Letters,2015(5).
[2]苏政豪.股票投资决策中的处置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财经界(学术版),2016(15).
[3]孙英博,戎姝霖.机构投资者参与度对我国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6(25).
【论文摘要】 在新形势下,传统金融学教学出现诸多不适宜的地方。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师素质几个方面探讨目前金融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改进意见。
一、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金融资源的配置逐步市场化。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不再是国家计划,而是市场机制。同时市场化改革也使我国的中小金融机构体系得到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格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
其次,金融创新迅猛发展。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全面放开,金融创新工具不断涌现,改变了传统意义上以信贷、融资、货币等为主要特征的金融的概念,资产组合、创新工具交易与定价、市场营销等已逐渐成为金融业经营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再次,金融活动的日趋国际化。这不仅意味着我国金融机构的经营业务将不断地突破国界走向世界,直接参与国际竞争,而且国外的金融机构与经营业务将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市场,展开与国内金融机构的竞争。
从我国目前的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无论是课程设置、学科建设、培养方式,还是学生心理素质、竞争意识的培养都与上述目标存在差距,并且现有的金融学科建设水平与世界金融学科前沿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黄达,2001),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金融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制约了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从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推进金融学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改善人才结构和人才的知识结构,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国际竞争力,以适应我国金融国际化、现代化的需要,就成为当前我国金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二、当前我国金融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模式单一。目前,我国一方面高校金融学专业普遍存在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的问题,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和个性;无论是在专科生、本科生的培养,还是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上,培养目标过于宽泛而且大同小异,通常都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坚实广阔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高级金融人才”,研究生无非多加了“具有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一条。该培养目标很难体现不同层次人才的区别,特别是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之间也没有明显差异。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随着我国本科教育的逐渐普及和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毕业生已出现结构性过剩,不少本科生已面临就业困难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仍定位为“高级的金融人才”是不合时宜的。另一方面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金融体系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金融运行发生了巨大变化,金融机构进一步多样化、多元化,各种金融机构迅速发展起来,除需要从事金融研究及管理的高级人才,还需要大量从事实际业务操作的应用技术人才。
2.课程体系设置不太合理,有些教学内容陈旧。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课程设置重复,缺乏系统性。一方面不少课程的内容存在重复,如货币银行学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的不少内容是重复的,往往会形成了授课内容的重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本科与研究生之间的专业课缺乏衔接,并且教学内容也存在重复,教学方法也没有显著的差异,造成了不少研究生的厌学情绪,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2)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微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安排比较少。宏观金融理论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全面把握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运作、宏观金融形势与政策等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如果没有微观金融理论作为支撑,则显得比较空泛,对金融业的内在特征和运作机制很难有深刻的理解。
(3)教学内容老化现象普遍存在。目前一些传统专业课程(如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等)的教学内容仍停留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上,教材中的许多内容已不合时宜,与现实有一定差距。
3.教学方式和手段需要进一步改进。现在国外很多大学都采用了案例教学法,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或者是项目课题研究教学法,效果很好。我国高校运用并不广泛,主要原因有两个方而: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以灌输为主的教学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导致学生的独立创造性被日渐消蚀,很多案例讨论课因冷场而不了了之。(刘明显,2008)二是教育经费的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很多大学的硬件建设受到忽视,教学设施差,教室安排紧,导致教育手段、教学方式单一。
4.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是教学的主体,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培养合格金融人才的关键。我国金融学专业教师队伍中相当部分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高尚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传统理论功底,并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地提高理论水平,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具备了培养金融专业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曾康霖,马骁,1998)一方面在金融专业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情况下,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普遍比较繁重,加上职称评定的科研压力,使教师很难有时间和激励外出进修与参加社会实践(张亦春,蒋峰,2001),进行知识的更新;另一方面教学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教师的教学科研条件有待提高,不少教师忙于赚钱,到处兼职,忽略了真正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人才的培养。
三、新形势下对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培养目标的调整。首先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坚持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原则,以中国经济的国际化、市场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为背景(王广谦,2001;杨志坚,2002),明确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在金融本科生的培养上,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的通用求,使所学知识能够很好地运用到工作岗位中去。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在继续扩大专业知识的广度的同时要突出专业特征,以培养对金融学专业知识及学科前沿有深入研究、能胜任金融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及业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同时还要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能力。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要求掌握坚实广阔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道德素养,使他们能够对较复杂的金融经济问题进行深入而全面的分析,成为能够把握金融运行规律与发展趋势的国际性专门人才。
转贴于 转贴于
2.加快课程体系的改革。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学生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及较高科研质素的重要基础,也是各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宏微观兼顾,补充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我国高等金融教育的发展应该顺应金融理论发展的微观化趋势。为此,金融学课程体系应包括货币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这两部分内容,且二者应共同发展,总体思路是“宏微观兼顾,补充微观金融中的实用性课程”。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决定了宏观调控不可或缺,所以货币政策、中央银行等“宏观金融”内容必须占据一席之地,同时需要充实“微观金融学”中实用性课程的内容。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改变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模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推行老师授课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基本原理与学科前沿相结合的灵活的教学模式。有条件的单位应普及多媒体、网络化等先进手段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还应该注意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需要进一步改进我们的考试制度,一方面要通过课堂考察与期终考试的结合,客观地评定学生的成绩,可适当增加课堂考察的次数及其在成绩评定中的权重,避免不少学生在考试时“临时抱佛脚”,不求平常努力、只求考试过关的死记硬背式的应试方式,减少学生对期末考试的投机心理(曹廷贵,2002);应该根据不同课程和学历层次采用导学式、互动式、研讨式、案例式、情景式等多元化和复合式的教学方法,合理使用双语教学,充分运用电子化与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技术,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考核体系,确保教学质量。(赵 汕,2008)
4.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水平。要培养出高素质、国际化的金融专业人才,还必须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整体水平。这一方面需要各高校对目前的人事制度及用人机制进行必要的改革,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形成教师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另一方面为教师的培训提供更多的机会、更便利的条件,而不是制定许多条条框框去限制教师的进修、深造。可以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福利待遇的同时,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体系,在此基础上按贡献大小进行奖金及其它收入的分配,拉开教师的收入差距,避免“大锅饭”造成的奖金福利化及其激励不足。
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及其聘用应采取灵活的政策,不应设置工作年限等方面的限制,应根据教师的工作业绩来确定,并且评定标准也不能简单化地规定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多少论文,还应该进一步看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否则就会造成教师在研究上“短、平、快”现象(杨胜刚,乔海曙,2001),使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难以得到提升。鼓励并资助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名牌大学进修或攻读学位,或参加各类全国性和国际法的学术会议,使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学科建设水平及学术动态,及时进行知识的更新。总之,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我国金融专业高等教育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重要条件,也是适应金融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引进海内外杰出人才,通过他们高水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5.强化实践教学。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尤其重要。要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要积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给大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要继续通过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业合作,巩固、扩大和发展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下大力气巩固现有的校内外各类实习基地,并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实习基地;要倡导产学研结合,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为高校建设大学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提供有力支持;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要根据金融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条件,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新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上既应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也重视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既重视理论知识考试,也重视实践动手能力考核。
参考文 献
[1]黄达.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当代经济科学.2001(7)
[2]曾康霖,马骁.金融学科建设与金融人才培养[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1)
关键词:金融学;专业人才;民汉融合;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新疆财经大学在本科生专业人才培养中基本实行汉族教师给汉族班学生授课,民族教师给民族班学生授课的民汉分离教学和民汉分离考核的管理办法。近年来,新疆财经大学特别强调民汉一体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号召全校各个学院抓好民汉融合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倡汉族教师为民族班学生授课,鼓励汉语水平较高的民族学生到汉族班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品质优良,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备金融学(含保险)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为目标,为全疆培养了大量的金融专业人才。多年来,金融学院在金融专业人才民汉融合培养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最先派汉族教师为民族班学生授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随着民汉融合培养人才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金融学院又进行了大胆的实践,一是实行民汉混班教学;二是实行民族学生导师制度;三是实行民族教师为汉族班学生授课。
目前,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在校金融专业(含保险)本科生共17个班811人,其中民汉混班11个班,共有学生548名(其中民族学生占21%);6个民族班,共有民族学生263人,民族学生占学生人数的比重为43%。金融专业人才民汉融合培养目标的实现仅限于汉族教师为11个民汉混班学生授课,其中21%的民族学生可以100%的听取汉族教师专业课程的讲授,1个民族教师为两个民汉混班学生使用汉语讲授金融专业课程,民族学生一律实行民汉教师导师制度,目前基本上保持在民族教师为民族班学生授课,汉族教师为民汉混班学生授课的状态。然而,汉族教师为民族班学生授课的仅占教师人数的4%不到,民族学生占民汉混班学生人数的21%,显然,民汉融合教学的受众范围较小。
二、国内外借鉴
发达国家高校在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不存在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学生进行分离教学和分离考核的现象,每个学生不论来自哪个国家、哪个民族一律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考核办法进行教考统一管理。
发达国家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一般都是由各大学自己确定,以体现各自培养人才的特点。在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上也是由各个学院自主决定。在美国,各个高校金融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一般是以“适应社会需要,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为基础,强调着重培养“善于学习、应变和应用”的人才,施教方式比较注重能力、个性和素质的培养。经济学院中的金融学教育侧重于宏观分析和理论基础,商学院的金融学教育侧重于工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两种类型的本科教育都关注对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发现问题和归纳问题、分析性思考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日本,各个高校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是“面向国际的世界通用人才”。日本一桥大学经济类学科(包括金融)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终生受益的原理性知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九州大学的培养目标是“在国际市场上有专门教养的专门人才”。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金融本科的培养目标是“为将来可能接受的职业训练、工作或深造打下一个宽广的人文基础”。学生主要通过对有关经济理论课程、应用类课程和管理类课程的学习,为应聘于各类组织和下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由于发达国家政治、经济、金融、教育等领域国际化程度很高,因此美国、日本、加拿大等高校金融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都很注重使用国际化的教学手段,日本高校为了实现“面向国际的世界通用人才”的培养目标非常强调英语教学。
国内著名高校在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不存在对不同民族的学生进行分离教学和分离考核的现象,每个学生不论来自哪个民族、哪个国家一律按照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考核办法进行教考统一管理。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具备宽广的视野,较扎实的金融学基础,较强的数学功底、计算机和外语应用能力,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应用型、实践性人才。厦门大学金融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宽口径、厚基础、重技能、会外语、善交往、能合作、守信用的,能满足大金融口径需要的,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业务能力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复旦大学金融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本科学生须具备金融方面特别是国际金融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及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业务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内外有关金融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突出的外语能力和计算机技能,并能在国内外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和企业胜任与国际金融相关的各种工作。中央财经大学金融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能够在各类金融机构、涉外经贸机构和相关政府机构等从事实际业务、经营管理、调研咨询和政策研究等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由于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承担着全国高水平金融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虽然学生来自全国五湖四海,民族构成复杂,但是在金融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中从未实行过民汉分离教学模式,为了实现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这些高校以汉语教学为主,同时强调英语授课,以培养适应我国在实现国际化进程中对国际金融专业人才的需要。
全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对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进行系统训练,注重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式培养,课程体系设置侧重于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掌握金融分析基本工具和方法,要求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应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需要的工具。二是品德操行、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培养。三是综合素质教育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开放意识、法律意识和先进思想意识;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及求解能力;掌握整合金融信息能力、应用现代科技手段能力、应变能力和协调合作能力。在实现以上目标中并未进行民汉分离教学和考核管理,全国56个民族的学生一律按照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行学、统一考核管理模式。
三、对策选择
由于新疆少数民族自治特点,为了尊重少数民族习惯,长期以来新疆财经大学在本科生专业人才培养中基本实行汉族教师给汉族班学生授课,民族教师给民族班学生授课的民汉分离教学和民汉分离考核的管理办法。但是,在社会选才用才过程中,我们发现,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民族学生就业人数占全院就业学生人数的比重仅为10%左右,民族班毕业生就业率仅为34%左右,民汉混班毕业生就业率70%左右,民汉混班的民族学生就业人数占民汉混班就业生人数的比重只有14%左右(以上数据仅为2010年毕业生统计),民族学生就业率不高的问题特别突出。
为了解决民族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作为新疆高校应该在民族学生培养目标及方法上进行有益的探讨,通过提高民族学生综合素质以达到社会对金融专业本科人才需要的标准。
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应该继续坚持金融专业本科人才民汉融合培养目标不动摇,在实现民汉融合人才培养目标过程中,切实落实民汉融合教学以下各个环节:一是加强、加大汉族教师为民族学生讲课的力度,民族班学生的每门专业课程均由汉族教师承担,将民汉融合教学的范围和教学课程扩大,不要仅限于个别老师、个别课程、个别班级实行民汉融合教学;二是继续实行民族学生民汉教师导师制度,明确制定民族学生导师工作的内容、目标和标准,加强民族学生导师工作的考核,开展民族学生导师工作的奖惩,将民族学生导师工作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三是实现民汉教考统一考核制度,监督、督促民汉师生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真正实现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理论基础扎实,品质优良,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备金融学(含保险)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等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为新疆社会各界输送合格的金融人才,提高就业率,特别是民族学生的就业率,让他们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为新疆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8.
【关健词】在职护士;基础护理;教学;改进
【中图分类号】R47.4【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02-01
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成熟与发展和其它学科一样,必须从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为基础,我国的护理本科临床课程的教学大多数仍是按照传统医疗模式进行。广西中医学院珠海教学点在职护士专升本“基础护理”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专门提供本科护理学类专业使用,本教材虽然从2004年9月开始对原有教材内容进行了修订,体现了“三基五性”的原则,力求做到“四个适应”[1],但随着我国医学各专科领域的迅猛发展,本教材某些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临床护理学科发展的需求,“基础护理”完全依赖教材教学已不能满足在职学员的知识结构与工作需求,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
1对象
选择广西中医学院珠海教学点在职护士专升本3年制2009级2班学员为实验班与对照班,实验班43人,对照班54人,学员均为参加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正式录取的在职护士,工作时间3~5年,分布在珠海2级以上综合医院。
2教学内容设计
根椐全国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新编护理学基础》第1版教材及教学大纲,结合广西中医学院成人高等教育2009级3年制护理学专业专升本教学内容要求,对照班按传统面授授课;试验班将与《新编护理学基础》教材相关的循证护理的最新理念融入教材教学当中。
3增加的教学内容
将我国临床近年通过循证护理获得的最新理念融入“基础护理”教学当中。将其中《新编护理学基础》教材已改动的内容特别列出,重点讲解,反复强化,难点突出,力求以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为依据,将最佳诊断方法,最有效治疗方案,最精确的预定估计应用于患者,结合护理专业技能和多年的临床经验,以最佳证据为基础开展护理工作。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
4结果
授课完成后,两个班均进行理论考核[2],内容为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实验班增加教学内容未例入考试范围。根据统计结果,实验班学员缩短8学时教材授课时间用于新增教学内容教学,但对教学大纲要求掌握内容与对照班比较(见表1),P>0.05为差异无显著意义,未影响《新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效果。
表1两班学员《新编护理学基础》结业考试成绩对照
5讨论
5.1 《新编护理学基础》是一门研究维护、增进、恢复人类身心健康的护理理论、知识、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应用学科,是治疗疾病、护理病人、促进和增进健康的重要领域。可是,随着临床各学科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护理高等教育教学用书尚不能及时更新,书中内容不能满足临床医学发展需求,作为护士专升本在职教育,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教育契机,将书本中过时内容进行删减,把临床最新成果融入《新编护理学基础》教学当中,使学员在专升本教学中,更贴近临床,更利于最新医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并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5.2成人教育中,将教材相关的循证护理最新理念融入到书本教学内容当中,对教学质量不但没有影响,反而还能激发学员临床思维意向,培养护士创新思维,习惯不受致于教材常规思维定式,而是独劈蹊径。在有限时间完成本科教育同时,接受医学先进观念,从多角度多层面分析问题,解决临床问题的新思路,将最新进展与现实工作更加紧密结合,不断解决问题中,激发在职学员的临床思维新意向,并可促进临床护理工作能力的全面提升。
5.3基础护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在护理教育中,注重让学生研究过程,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熟悉循证护理,可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让学生树立安全、出色的护理照护,建立研究和分析以往经验之后做出决定的理念,在全面提升护理队伍整体素质方面起着不容匆视的作用,所以,“基础护理”教学内容的改革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姜安丽,王玉玲,陈华丽,等.新编护理学基础[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