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保险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特岗教师;特岗计划;组织承诺;离职倾向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154-02
一、引言
特岗教师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特岗岗位教师”的简称,来源于特岗计划。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制办公室联合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规定用五年时间,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任教。河北自2009年起开始招聘特岗教师,目前共招聘特岗教师将近一万五千名。今年第一批河北特岗教师即将服务期满,研究这部分特岗教师的组织承诺对不断完善“特岗计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组织承诺最早由Becker于1960年提出,由于它对离职率和缺勤率有着较好的预测能力,所以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广泛关注。Firestone和Pennell(1993)研究指出:由于对教师工作的观察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在教育组织中承诺是一个决定性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组织承诺直接关系到教育能否成功。Reyes(1990)认为有承诺的教师所教的学生,表现较好,成绩较优。Hatton(1997)的研究发现,小学教师的承诺和学生的成功之间有密切的关系。
本研究中,所谓组织承诺是组织中的成员将组目标与价值内化,对组织和人事制度有强烈的认同感,具有较高的工作动机,且愿意留在组织中,为组织奉献心力。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通过同学、朋友帮忙寻找和在网上征募自愿参与调查的河北特岗教师,共发放问卷57份,排除两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共55份。其中涵盖中小学幼儿园的2009届到2011届的特岗教师,比较具有代表性。
(二)测量工具
人口学资料问卷包括特岗服务所在市、学校类型、性别、入职年份、学历、婚姻状况等共18个问题。
组织承诺问卷采用卢光莉在凌文铨、张治灿、方俐洛编制的“中国组织承诺问卷”的基础上编制的“高校教师组织承诺量表”。此量表应用较为广泛,在天津师范大学张静的硕士毕业论文以及广西师范大学李早华的硕士毕业论文中对中学教师群体和农村教师群体的适用性上都得到了证实。共25道题,包括理想承诺、经济承诺、机会承诺、感情承诺、规范承诺五个维度。采用五点计分。
采用樊景立1998年开发的离职倾向问卷,共四道题,一个纬度,采用五点计分,第三题反向计分,在国内被普遍使用。
三、结果与分析
(一)河北特岗教师组织承诺的总体水平
调查样本组织承诺的总平均分为3.15,略高于理论均值,说明特岗教师的组织承诺水平为中等偏上程度。经济承诺和机会承诺的平均分分别为2.44和2.60,承诺水平较低。特岗教师的感情承诺和理想承诺呈中等程度,平均分分别为3.58和3.169。这说明他们是怀抱着实现自己理想的愿望来报考特岗教师的,有着较高的牺牲和奉献精神,而且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也对学校产生了浓厚的感情。规范承诺最高,平均分为4.07,这说明特岗教师能够自觉地履行职责,在访谈岗教师们也都认为当教师是一个“良心活”,要有自己的责任感,所以在工作中会严于律己、尽职尽责。
(二)河北特岗教师离职倾向总体水平
离职倾向的平均分为2.81,略低于理论均值3分,说明特岗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离职倾向。虽然离职倾向并非是真正的离职行为,但是离职倾向是离职行为的指示剂,离职倾向较高的教师会积极的找寻其他的工作机会,如考事业编和公务员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精力和工作积极性。这与其他有关研究基本一致。如江西省2009年到岗特岗教师1 805人,中途由于各种原因离岗了58人;2010年到岗2 449人,截至2011年3月已离岗40人。
(三)不同背景特岗教师在组织承诺和离职倾向的差异性比较
1.学校所在地与承诺和离职倾向
在农村学校的特岗教师的组织承诺总体水平显著高于(P<0.01)县城学校的特岗教师的;农村学校的特岗教师在感情承诺、规范承诺显著高于(P<0.01)在县城学校的特岗教师。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农村学校岗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比较多,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建立浓厚的师生感情而愿意留在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婚姻与承诺和离职倾向
不同婚姻状况的特岗教师的机会承诺有显著差异。已婚的特岗教师的机会承诺明显(P<0.05)高于未婚特岗教师。这与以往的研究结论一致。
3.是否兼任班主任与承诺和离职倾向
兼任班主任的特岗教师的组织承诺总体显著(P<0.05)高于未兼任班主任的特岗教师。一方面,担任班主任会使特岗教师拥有班主任费;另一方面,担任班主任使得特岗教师更为珍惜领导和学校重视自己的这种机会,在组织承诺总体上则表现出显著高于未兼任的特岗教师。
4.保险的购买与承诺和离职倾向
有没有给特岗教师买三险(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在理想承诺和规范承诺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保险的特岗教师的理想承诺和规范承诺显著高于没有保险的特岗教师。这说明为特岗教师缴纳保险会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启示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是德国的一所公立应用技术大学。该校成立于1994年,目前拥有在校生5000余人。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各校区分布在巴伐利亚州的各个地区,研究方向和重点都不同,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主要是以质量取胜,以高质量出名,属于巴伐利亚州(又称拜仁/恩州)乃至德国境内数一数二的应用技术大学,以培养应用型技术工程师为主要目的。目前与全世界135个国家的高校有合作关系。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教学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教学国际化为办学导向,学术氛围浓厚。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虽然校区不大,但是在德国的职业教育学校中名列前茅,德方不刻意强调培养学生数量的多少,学生数量多少并不是学校存在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学校最看重的是教学的质量。德国的公立学校学生是免费入学的,宽进严出。学校的资金来源为政府和企业资助,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下面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经济类专业为例介绍一下德方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以及实习安排等方面是如何建设的以及这些方面对我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经济信息系专业建设情况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下设经济信息系,主要开设专业和在校生人数如下:企业经济学(508人)、国际管理(270人)、旅游管理(314人)、经济信息学(360人)。男女生比例比较平衡。招生生源有外国学生、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文理中学毕业生、其他中学(包括职业中学)毕业的学生。学生总数中有74.14%的生源来自于巴伐利亚州本州。此外,经济信息系根据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并积极开拓新专业,如应用型国民经济学专业。该专业主要招收在经济学领域内有工作经验的学生全职学习,该专业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就去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再进行学习。工作问题如何解决?带着问题来进行研究学习,学习目的性非常明确。开设此专业的目的在于学校关注经济全局,希望帮助欧洲经济发展,尽可能减少希腊所出现的危机。
1.各学期教学安排
经济信息系本科学期安排与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是,1至2学期主要是以基础通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学习为主;3至4学期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学习,主要学习高级课程即管理模块的学习;第5学期是实习期,实习周期为18周,每个学生都要实习,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或学校介绍实习单位;6至7学期学生完成未修完所有学分和做本科毕业论文。
2.课程设置
以企业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为例,1至4学期学习的课程为企业经济学、会计学、数理统计、经济信息学、企业法、国民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管理学、社会管理系统、材料及产品经济、税法、内部控制、项目及进程管理、国际经济政治、商业计划定制、信息及信息管理等。选修课有通用经济信息(由多个课程模块构成有历史、算法分析、语言、行政管理、心理学)等。除此之外还要选修英文或法语等语言课程学习。第5学期为企业实习,6、7学期主要是毕业论文的撰写还有可以选择重点学习课题。如企业经济学专业可以从企业过程优化、计算机安全和控制、数据管理及分析三个模块选择其一进行学习。
单看课程设置可能看不出与我国院校课程设置有何区别,所以在这里我们以前面所提到的“经济信息学”为例说明一下。经济信息学这门课程并不像我国高校开设经管类课程一样,这门课程在修习开始前需要学生自主选择方向,有三个模块方向供选择分别是:企业过程优化、计算机安全和控制、数据管理及分析。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模块学习。在所开设的课程中有很多课程与经济信息学这门课程一样,涉及到多个模块方向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由此可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课程教学上严谨细腻。
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各具特点,如国际管理专业是全英文授课,还要有一年外国学习经验。就业方向主要是国外大企业、自己创业开办公司、本地企业在其他国家设立的分公司。
除本科外,在应用科技大学也可以继续进行硕士课程学习并取得硕士学位。如国际管理专业硕士学位的取得需要在取得学士学位后,通过三个学期修完全部学分和完成硕士毕业论文。需要读三个模块,分别是国际管理、财税控制、企业管理三个模块。其中国际管理模块包括战略计划、战略制定、IT策略/国际项目管理、国别战略评估等;财税控制模块包括财务合作(银行、保险公司等)、税收审核、税务战略设计、国内与国际会计制度等;企业管理模块包括国际企业管理、文化认知与交流、人员战略化管理和经济变化管理。每门课程都有相应的提高模块供学生选择学习。
3.实习安排与校企合作
如前所述,本科第五学期是实习学期,对于实习具体要求如下:
①实习期间学生通过实习要修够60-70学分。此学分为欧洲通用学分。
②实习至少8周。每周实习40至50小时。
③实习必须与公司签订正式的实习合同,并且就有关实习时间起止、实习岗位、实习期间报酬都要有明确的规定。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可以更换实习单位。
④实习期结束,学生有一周的准备时间向学校教授汇报实习经验和实习心得。
⑤教授对学生实习评估主要考察三点:一是实习结果(实习期结束后实习单位要给学生开证明来说明实习期的工作表现等情况);二是学生所写的20页左右的论文;三是问卷调查(包括实习是否有益?实习有何具体建议?)等。
为了保证每一位学生按时实习以便顺利完成学业,学校有专门的“工作服务中心”穿梭于各大公司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并且在学校网站上有专门的“Career Service”栏目可供学生查找实习单位及提供岗位等情况,方便学生选择和联系实习公司。目前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主要的校企合作单位有安联保险、大众汽车、KVP(德国管理咨询公司)等。据统计每年有超过50%的实习生在完成实习后与所实习企业签订了正式的工作合同,所以学生实习相当于半只脚跨进了企业。
4.教授聘任与专业教学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和应用型人才的质量。不仅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乃至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所聘任的教授必须同时具备教师素质和工程师素质。受聘教授一般要求综合性大学毕业且具有相应专业的博士学位,当然还要有足够的满足专业教学的企业工作经验,还要具备将专业知识转换成实际应用的能力。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的教授选聘由专门的选举委员会组织进行,第一轮从专业资质、教学资质、个人资质三个方面考察;第二轮针对个人特质进行测试;然后进行综合成绩排名一般取第一名聘任为教授。教授总人数是按每40名学生需要一名教授来确定。
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非常重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专题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等多样形式。校内实习和实验室设施设备精良能够满足教学和研究需要。在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培训期间,在校园、在教室、在图书馆甚至在食堂随处可见两三人、三四人围坐在一起学习和讨论问题,学习氛围十分浓厚。
二、对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启示
德国与我国国情不同,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在人才培养上有许多值得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借鉴的特有经验。我国高职院校有必要学习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办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大到专业设置小到课程设置充分调研,剔除主观因素影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专业设置与地区优势和经济发展紧密关联且具有明显的应用性。代根多夫应用科技大学各校区并不集中在一起,分布在巴伐利亚州各个地区,每一个校区都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地区特色相结合,区域服务特征明显。而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不接轨的现象。高职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有很多与本科相似,没有突出职业特点,没有把职业性与专业性相结合。有的院校开设专业只顾眼前利益招生易就业难;有的院校盲目增设新专业招生难就业更难;有的院校建设专业没有按照市场的风向标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未就业就先失业。
所以充分调研,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努力建设一批适应本地区社会经济特别是产业发展所需的特色专业,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接轨和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和课程尤为重要。
2.顶岗实习落到实处,避免流于形式
德国FH教育中,学生实践环节就在企业生产线上进行,实践学分、总周数、每天实践小时数、实践论文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在德国企业是职业培训的主体,企业之所以会主动、积极的参与职业培训,在于德国各州在法律上对企业所做出的规定,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科研和吸纳学生实习,可以在纳税上得到好处。可以说在法律的大环境下高校和企业能够实现双赢!这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值得借鉴之处。
虽然我国高职教育也同样强调实践教学、顶岗实习、校企合作但真正落到实处的不多。总的来说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所以政府的鼓励政策尤为重要。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与企业联系,加深与企业、社会的交往,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努力建立合作双赢局面。促进产学研之间的纵向、横向交流和科研成果的转化。
3.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杜绝纸上谈兵
在德国FH教师选聘非常严格,特别是教授的选聘。教授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能力,还要能够将专业与实践与科研相结合。所以在德国要想成为教授没有企业扎实的工作经验是免谈的。
对于我国高职院校来说应鼓励那些无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积极参加实践进修,以强化教师的实践能力。应有计划按比例选派教师按专业对口到企业进行实践。支持并鼓励教师和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从而使教师增强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双师”素质的提高。同时,高职院校还应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将企业中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吸纳为兼职教师。
参考文献
[1]刘其兵.德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征和启示----以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3月
[2]刘宗建.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办学特色对我们的借鉴与启示.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6月
[3]李平.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基于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特色的思考,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年6月
[4]李杰.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学体系及其借鉴意义.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6月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就业难
随着硕士研究生大规模的扩招,其就业问题也不断凸现出来。研究生就业问题不但关系到毕业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到高等教育良性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解决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当下迫切的事情,本文对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进行深层次分析,旨在为问题的解决提出适切的建议。
一、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
1.人才相对过剩
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严峻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从2003年全国高校招收研究生26万人,到2013年研究生招生计划58.4万人,10年间招生人数翻了一番。《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数据表明,从就业率看,高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的现象已经显现。从2005年开始,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多,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首次出现低于本科生就业率的情况。以2011年高校毕业生为例,研究生就业率为86.62%,本科生为90.30%,专科生为94.10%,研究生就业率低于专科生就业率近8个百分点,而在研究生中,硕士生就业率明显低于博士生,即硕士生就业率是最低的。另据教育部统计数据,目前有约160万研究生在校等待就业,每年毕业季就会新增50万硕士毕业生,而市场上并没有足够多的对口岗位容纳新增毕业生。但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过剩是存在一定的时空当中的,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对硕士生还是有很大的需求量。以重庆为例,工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等行业领域的缺口约为40万人。
2.人才供需失衡
高等教育机构不少专业培养的硕士生并不符合就业市场需求。作为人才培养来源的高校,长期偏重于培养学术型人才,造就了白领、管理者居多的倒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但人才资源市场并不能容纳这么多从事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人员,供大于求的必然结果是劳动力过剩。而社会上急需计算机与电子信息类、临床医学、护理学、环境工程、生物制药、市场营销、建筑类、工业自动化、机械设计及制造、机电一体化、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等专业的人员。
3.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
硕士研究生相对本科生、专科生而言,普遍存在就业期望值过高,不能正确认识就业形势。首先,体现在毕业生对就业的区域选择上。据调查,毕业生对工作地点的期望依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苏州,而中西部贫困地区则问津者少。毕业生涌入东部沿海地区,加剧了竞争性,增加了就业难度。其次,体现在毕业生对薪酬上的期望值上。据调查,42%的硕士对薪水的期望是3000-5000元,40%的人期望值为5000-8000元。而据中华英才网的薪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最近几年内硕士的平均月薪是3668元。可见,毕业生的薪资期望值跟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二、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
1.宏观层面
(1)国家整体就业环境及就业市场机制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直接原因。就业环境是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背景,决定着硕士研究生就业的整体水平。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明显放缓,尤其是金融危机扩大化的影响,经济不景气,企业纷纷倒闭,硕士研究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此外,我国的就业市场机制还存在诸多不完善。我国的人才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能实现现代化、专业化、产业化。
(2)我国现实行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是粗放型的,其追求的是一个量的增长,以致毕业生规模过于庞大。另外,各个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制度不同,一些国家把研究生教育看作是学术研究教育,而一些国家则把研究生教育看作是职业进修教育。我国研究生教育过去定义为学术研究教育,在研究生课程设置方面偏重于学术研究类型的课程,毕业生多面向科研院所和教学机构。由于硕士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科研院所和教育机构人已饱和。学术型的研究生偏多,应用型的研究生偏少,结构性矛盾突出。
2.中观层面
(1)在培养方式上,仍以大班集中授课为主,上课模式跟本科阶段基本一致,还停留在上课教师讲,学生记笔记的应试教育阶段,学生参与讨论的机会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也有限。在实践方面,缺乏实践平台、实验基地,大学与产业及研究所缺乏联系,产学研的链条断裂。在管理方式上,学生基本上处于“放养”的状态。教师带的学生多,加上教学、研究任务、行政领导职务,导师对学生疏于管理,对学生的指导作用甚微,以致培养的质量下降。
(2)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社会需要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对毕业生在能力与知识结构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分高校存在只根据学校自身的教学资源或自身的发展来开设专业的情况,而没考虑市场的需求,以致设置的专业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大量招收专业趋同的学生,培养出的人才无特色。甚至部分院校在师资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出于自身利益,盲目扩招。加上学校的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基本上仍然按计划体制的模式运作,导致最终培养出的研究生无明显优势、就业竞争力不强等一系列问题。
3.微观层面
毕业生自身的能力与错误的择业观也是影响当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就科研能力及知识而言,硕士生与博士生是处于不同层次上的。而部分硕士生为了文凭而文凭,对科研毫无兴趣可言,当面对高校或科研单位招聘时,竞争往往处于劣势。在实践能力上,由于硕士大多是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为目的,不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致硕士生跟本科生竞争时,用人单位往往更青睐于后者。再则,在就业观念上存在局限性,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就业意向上倾向于东部沿海大城市,倾向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而对有很大需求量的小城镇、民营企业,大多数毕业生表示对此不予考虑。甚至有报道,某毕业生放话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这也代表了部分毕业生畸形的就业心态。因此,研究生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促进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对策
1.国家及政府层面
(1)研究生招生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重点支持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坚决限制毕业生就业压力大、社会需求不足的学科和专业的招生规模。应调整研究生培养结构,减少学术型的研究生数量,加大应用型的研究生培养。
(2)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要加强正确的政策导向,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针对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歧视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对用人单位进行规范和制约。其次,对研究生就业要进行合理引导和扶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去中西部的小城市或城镇工作,鼓励研究生到民营企业工作,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研究生进行创业。[1]
(3)对未能实现就业的毕业生进行一定程度的保障或者提供进一步相关技能培训的机会。硕士生是政府、社会和家庭长期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劳动力市场的任何波动都会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损失,并对研究生本人和家庭产生消极影响,从而影响社会和谐。为此,政府在促进研究生就业过程中应责无旁贷。
2.高等教育机构
(1)高校现阶段应严格过程管理,提升研究生质量。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严进宽出的局面,放松了对学生的管理。高校应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型,不能片面追求数量,应强化过程管理,追求教育质量。严格学习过程管理,首先,及早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重视写作能力尤其是毕业论文。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和资助优秀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和国际一流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等。理论学习的同时,高校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让更多的研究生深入企业、单位和基层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达到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动手能力强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生的目的。
(2)强化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核心保障措施不是形式上的各种规定,而是真正的导师负责制,即导师对学生的招生、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质量真正负责。建立对导师合理的监督和评价机制,将学生的培养质量作为一个考核项目,对不合格的导师取消其带学生的资格。同时,加强对导师的培训,通过岗前和在岗培训,提升导师的指导水平,以利于学生的长足发展。
(3)根据学校实际,做出调整。研究型教育机构应利用自己的学术优势,培养学术型硕士,在目标上,应追求质的提升而非量的增大。对于那些非研究型教育机构来说,则应该考虑培养应用型的研究生,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以市场为导向,确定研究生的培养方向。专业学位教育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突出特点是学术型与职业性紧密结合。减少学术性研究生,扩招一定数量的专业学位硕士生,能较好地应对当前就业问题。
(4)学校做好就业服务工作。首先,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从研究生处到职业指导中心,从专职职业指导教师到研究生专职辅导员到导师,再到校外资源,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体系。[2]其次,开设就业方面的课程,诸如,礼仪培训、言语培训、面试课程等。再次,学校应积极了解市场需求,主动收集就业信息,建立一个就业数据库,及时提供给学生,举办就业招聘会、宣传会等。
3.硕士研究生自身
首先,硕士研究生应正视当前就业形势,摆正就业心态,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的优劣势进行分析,合理地规划职业,调整职业期待值。其次,毕业生应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沟通交往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为人处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锻炼,修炼职业习惯、职业素养、职业技能、职业精神等,树立竞争意识。[3]再次,积累工作和实践经验,充分利用假期时间,一边实践一边结合理论,不断地提升自己。复次,毕业生平时也要多注意搜集各个渠道的信息,听取导师的建议,多与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们沟通。最后,树立多元的择业观念,破除专业对口观念、身份地位等级观念,树立多元的择业观念。
参考文献:
[1] 李恩,杨元哗.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问题思考[J].教育
与职业,2007,(15).
[2] 宋智.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1).
【关键词】社会 被害人 精神抚慰。
随着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恢复性司法理念的产生,各国对于被害人开始直接而全面的保护。首先,建立了国家补偿制度,对于那些因犯罪行为而受重伤或者死亡的被害人及其近亲属予以金钱补偿;其次,建立了相应的被害人援助制度,从提供法律建议、心理慰藉、经济援助等方面保护被害人;再次,刑事诉讼当中也注重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增加了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参与权。其中,对于被害人在受侵害后的社会救助与抚慰尚付阙如,亟待一套完备的体系帮助被害人更好的恢复。
一、社会对被害人救助的作用。
社会对被害人的救助主要体现在避免被害人受到“二次侵害”。二次侵害是指“被害人遭受犯罪侵害是第一次被害,犯罪之后由于社会的歧视、忽视以及在刑事司法过程中因为不当刑事司法行为所遭受的侵害是第二次被害。”i在现实生活中,被害人通常通过刑事诉讼程序惩治罪犯,获得经济赔偿,但其却不能因此得到彻底解脱,被害人常常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封闭心理倾向,强迫自己与社会生活分离。精神病心理学家桑德拉·布鲁姆在其《避难所的建造》一书中指出:尚未治愈的精神创伤易于被激发。如果没有对精神创伤加以妥善的处置,在经历此创伤的人、家庭甚至其后代的生活中,这些精神创伤都会被激发ii。精神创伤不仅是被害人的核心经历,而且也是许多加害人的经历。许多暴力事件的发生,实际上是先前经历了精神创伤而该创伤又没有加以妥善地对待,由此重新被激发。因此,恢复精神创伤对被害人来说是重要的。
国家对被害人的救助主要表现在职权性、物质补偿性、条件性。首先、国家的任何行为都是依职权所作出的,该行为具有合法性无疑但欠缺合理性。对于已经受到伤害的被害人更需要社会中有爱心的群体给予温和的、恰当的帮助与救济。其次,国家对被害人的抚慰与救济是以惩罚犯罪、给予被害人补偿金实现的,而对于被害人精神上的伤口却无法安抚,也无法帮助其更快的恢复与融入。在此,社会的功能则能更好的体现,特别是在帮助被害人弥补精神创伤、融入社会方面。最后,国家对任何救助行为都有严格的规定,符合一定条件和标准方能作出,也就是说,有很多被害人会因为救助标准的不合理而得不到救助。因为有的被害人虽然遭受的犯罪侵害较轻,但造成的伤害却很重,由于国家的严格规定,不能法外施恩。
因此,从上看出我们绝不能忽视社会对被害人恢复方面的作用,它是国家这个主体无法替代的,在救助方面具有人性化、温和化、全面化的特点。
二、构建被害人社会救助保障体系。
《刑法》(修正案八)实施以来,对犯罪人社区矫正已经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社会的矫正与救助作用得到认可。建立对被害人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已经势在必行。这个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建立被害人服务机构。我国尚无被害人援助机构,考虑到我国目前庞大的被害人队伍,这类机构很有建立的必要。同时这些机构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社会团体、民间组织iii。可以根据受侵害的犯罪种类不同,组建不同的服务机构,例如性犯罪被害人服务机构、未成年人被害人服务机构以及被拐卖妇女儿童亲属的服务机构等。
其次,提供特殊的医疗服务。由于社会中存在对犯罪事件的反感,使得无论是被害人还是犯罪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受歧视现象,因此被害人常常得不到应有的同情和应有的治疗或在医药费用上受到不公平的对待。这样不但被害人的伤情得不到有效治疗,其心理还会受到进一步的创伤。因此,各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待被害人应比一般的病人要重视。
再次,提供有效的经济援助。被害人受害之后,由于突然遭受巨大的财产损失或因治疗身体遭受重大损伤而支付巨额医疗费,往往在经济上会遇到困难,虽然被害人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获得被告人赔偿和国家赔偿,但由于具有滞后性且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其要求,我们应通过保险赔偿、社会援助、社会捐助等途径对其给予适当的经济援助。这类经济援助是非常必要的,是社会救助对国家救助的必要补充。因为国家只有在判处被告人有罪后才能启动附带民事诉讼和国家赔偿,而在之前的一段诉讼关键时期却得不到物质补偿,这是很大的漏洞。
同时,应为被害人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应当在被害人受害之后及时向他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消除和缓解被害人所受的心理损害,被害人的亲友、邻居、同事、刑事司法人员、医疗人员和其他人员及新闻媒体应对被害人的被害经历表示理解与同情,不能对其进行歧视,而应向其提供感情上的支持。尽量发挥社区的矫正、修复功能,恢复被破坏的社会关系,修复被害人的损失。
最后,尊重被害人的人格。应对司法人员、医疗保健人员、自愿机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其他有关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认识到受害者心理健康的需要,对受害者不应抱有轻蔑甚至是指责的态度。对涉及被害人隐私的案件不应传播,并限制新闻媒体公开报道。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动员社会力量为被害人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包括生活、就业等方面,以促进被害人人格尊严的恢复,使其重归社会。
应当指出的是,社会对被害人的保障体系并不能代替国家对被害人的救助制度,国家仍然是主导。只有国家以其强制力为保障,才能实现惩罚犯罪、追索赔偿金,即“矫正的正义”。而且社会救助体系应当形成与国家救助制度相配套的补充体系,互通有无、信息共享,从而营造一个包容、安宁、和谐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孝福著。《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的运行机制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2]冯卫国著。《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会中的刑罚趋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陈彬,李昌林。论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J].政法论坛,2008年4月。
注释。
1参见刘会平,《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问题研究》,硕士毕业论文,吉林大学,2009年10月。
【关键词】广告 电影 广告电影化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双重提高,受众对广告的要求已不再单纯地停留在广而告之的层面上,而是要求在获得清晰信息的同时可以获得美的感官体验;同样,企业也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地传递产品信息,而是迫切希望在广告中传达出企业的核心理念,使得产品除了具备使用价值外还寄托了消费者的情感诉求,消费者一旦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就很容易接受产品成为潜在消费者。可以说,广告似乎正在从营销的阴影里走出来,而消费者似乎也从被动的接受广告到主动的欣赏广告转变。①
一、完美结合
2004年冯小刚导演执导的《天下无贼》中,诺基亚广告的植入为很多企业找到了大肆宣传产品的良好契机,之后很多企业看到了品牌植入电影带来的丰厚利润进而大肆实践。可以肯定的是,广告植入电影确实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是企业和广告创意人借大片炒作沸腾之际的聪明之举。但我们知道,植入的广告会不同程度地打断观众的观影连续性,影响观众对电影的正常接受。②由此看出,广告植入电影带来的利润是巨大的,但却不是长久之计,人们消费看电影绝不会喜欢通过广告来休闲,因而寻找一种最佳的广告表现形式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事实证明,广告电影化确是明智之举。可以这样理解,“广告电影”是电影的一个新门类,或是广告的一个新品种,它是电影和广告跨界设计的产物。它运用了电影的拍摄模式,从文案到角色到演员,从灯光到场景到音效视频都按照电影的套路来呈现,不同的是,电影广告是利用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诠释商品外在的突出性能和内在的品牌价值,甚至包括企业的核心理念和一些向外延伸的人文情感方面的可以引起共鸣的东西。这时的广告脱离了平时电视里旁白的补充宣讲,而是把所有的内容都交给人物和故事情节本身去诠释,这使观众更容易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更容易被吸引和感动,进而为消费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二、案例分析
如今,很多大品牌都试图制作了自己新产品的电影广告。与一般的广告时间只有30秒到1分钟不同,广告电影时间却长得多,如宝马汽车hostage的广告宣传片《英雄救美》长达9分54秒;联想笔记本的主题宣传片《爱在线》长达6分钟;威驰新风的新车宣传广告《威驰新风》长达5分10秒;可口可乐的电视短片《要爽由自己》长达4分59秒;力士的新升级柔亮洗护系列产品的广告长达7分钟。
(一)案例一
广告电影中,宝马的hostage广告是很好的范例。我们都知道,宝马以先进的技术和典雅的风格享誉全球,其“品质、效率和专业化”的品牌价值理念造就了它特殊的社会象征意义,在全世界,宝马一直都以重视品牌形象而著称。而宝马的广告传播也总是极尽所能地演绎出品牌核心价值,那就是“驾驶的乐趣和潇洒的生活方式”,在宝马汽车M5系hostage的广告传播中,宝马公司采用了电影广告的全新表现形式。
宝马M5系定位于中高档车型,其主要目标人群应该是中青年男性,并有一定经济基础。根据针对目标人群的调查分析,广告诉求点应着重放在性能和情感品味上。宝马的“人质篇”或说是“英雄救美篇”就是在此定位下打造的电影广告。
这则长达9分钟的广告为观众展示了一个英雄救美的豪壮故事。其中,男主角形象符合目标群体的欣赏品味,可谓“成功人士”,同时动用情感因素,采用绑架、警匪等多种紧张刺激的元素,让他开着宝马车对被绑架的女士实施营救,而在营救的过程中,他的宝马车的速度和刹车性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可以看到他在和时间赛跑,而广告中飞跃和特写的镜头也让车子的性能得到了实际的检验,可以说消除了消费者的顾虑。同时在人物设计上采用了金融家、背叛者,加上英雄式的叙事方式,在表现手法上融合了很多电影元素,表达上可圈可点。整个广告采用了多种元素,同时又有紧张感,让人感觉欲罢不能。
这则广告不但让人们享受了像好莱坞大片一样的视觉盛宴,还通过男主角的实际驾驶帮观众完成了驾驶的非凡体验,让车子在刹车、速度、平稳等性能上得到了最有力的诠释。同时,广告也在情感的深层次上宣扬着宝马车是驾驶者的好朋友的理念。整则广告既符合宝马车的核心价值理念又给观众以不一样的视觉冲击和情感体验。
(二)案例二
2003年4月10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张艺谋导演和TOYOTA合作的广告电影片《威驰新风》。这则广告片第一次播映,就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赚足了受众的眼球,整个策划和运作过程堪称绝妙。这则广告和宝马“人质篇”有着明显的不同,虽然都是汽车的广告,但威驰的理念是“重返五彩缤纷的日子”。它所体现的是在都市生活的男女们因为工作压力大而感情淡漠,最终因为车的陪伴,享受驾车的乐趣而重新返回五彩缤纷的日子。
广告中男女主角从上车就开始争吵,发泄心中的不满,即使路边风景优美。而后两个人都气呼呼地走下车,这时,一个路人被车子吸引不禁进入车里,碰到了卫星导航,碰到了音响开关,一首流畅的音乐委婉而出,歌词不仅描述了两位主角的心情,也隐含了威驰轿车的一些特点和性能,男女主角被熟悉的旋律所感染,他们回想起从认识到现在的点点滴滴,两个人脸上又露出了幸福的微笑。
整则广告向人们传达的是拥有威驰轿车的幸福和喜悦,它可以带领驾车者重返五彩缤纷的日子。广告中,男主角几次使劲关车门,拉松保险带的动作和卫星导航的特写都在向观众传达和展示着威驰车的良好性能,它既满足了人们对车子使用度的要求,又在整个情节的设计上启发人们要努力发现和珍惜身边的幸福,要学会释放压力,这其中就可以通过驾驶威驰汽车去重新找回生活中多样的色彩。
可以看出,广告中体现的威驰车的目标定位和宝马不同,它的目标受众是事业小有发展,但生活压力大,人们超负重,生活枯燥无生气,缺少人文关怀的白领阶层。它在推销产品的同时准确分析了白领的生活现状,并通过威驰可以帮其改变现状这一理念去处理整则广告,这就使广告贴合了目标受众的心理,在情感上形成了共鸣,从而刺激了他们的购买欲望。
三、优势独特
电影化的广告之所以越来越得到广告主和广告制作人的青睐,主要是因为这种广告有着自身独特的功能和优势。
(一)电影化的广告可以给品牌以充分的展示空间
由于其时间较其他广告长,所以信息的含载量就会相对扩大。因此,广告创意者可以有更多的发挥和设计空间,充分表现产品的性能和品牌的深层价值。
(二)电影化的广告可以赋予产品更强的吸引力
在故事情节的需要下,广告一般会启用和产品相符的家喻户晓的明星来代言,让他们成为广告影片中的主角,用故事的形式来诠释产品,使产品对观众而言更有吸引力;同时,较长的时间可以给产品以更长更具体的性能展示,而且脱离了以往广告中旁白说明的方式,而是通过主人公的亲自使用而突出性能,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产品的吸引力。
(三)电影化的广告在塑造品牌能力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故事情节的设置、渲染和推动都对塑造品牌形象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故事中的深层次所指正体现了企业的人文理念,因此在广告中既宣传了产品也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赢得观众的信任和青睐,进而获得更多消费者的支持,形成对品牌的“忠诚”。
(四)电影化的广告可以塑造更加稳固的忠诚度
物质资源的丰富也带了商品的同质化问题,一种新的商品或是成功的商品必然会引来大批的模仿者。如何让稳固自己的地位?这就需要企业对自己的产品进行精准定位进而与其他产品区分出来。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它所具有的独特的情节、环境、人物等一系列的要素可以成为产品定位的很好的途径,让消费者在沉浸于影片故事情节产生的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建立对品牌的忠诚,而这种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忠诚是相当稳固的。
广告的最终目的是把产品如期的销售出去。而电影化的广告除了产品销量所带来的收益外,它本身所具有的电影特性也使它在票房上取得收益。如可口可乐于2006年8月推出的《神奇工厂》一步曲在网站上后,短短20天的时间就创下了186万的浏览记录,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之后,2007年9月,公司又推出了二部曲。远东可口可乐台湾分公司品牌经理柯光信表示,可口可乐这次的广告策略,是仿效电影3D动画片的营销手法,曝光的媒体以网络为主,再配合电视30秒的广告播放,吸引消费者上网欣赏广告影片。③作为广告的一种,电影化的广告无疑也具备了一般广告所具有的增加产品曝光率,促进产品销售,提高企业知名度,促进企业发展等功能。
事实证明,电影化的广告这一新兴广告方式的合理成功的运作对广告业和企业发展都将产生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伴随着全新的历史性变革,电影化的广告将成为广告与电影不断融合的典型代表。④随着个别电影广告的成功运营,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都已经开始并有着日渐走红的趋势。因而,在今后的广告市场中,电影广告一定会成为广告产业的朝阳,越来越得到广告主和观众的喜爱。
参考文献
①程宇宁,《从宝马电影广告看广告创意的嬗变》,《广告大观》(理论版),2009(2)
②徐宁宁,《电影植入广告中的观众心理学研究》,河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
③springleaves,
④陶丽萍、崔栋君,《电影广告化的优势与发展前景》,《电影评介》,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