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中心人才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BPO;专业群;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一、专业群建设的目标
以商务管理专业为龙头的商务管理专业及商务流程外包专业群带动专业群内各专业基于现代服务业全球化背景下探索政校行企多元协同的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抢抓国家级的苏州工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带动的的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带头人或项目骨干教师,打造高度职业化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成一批国际标准的实训认证中心,实现师资、课程、实训设施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专业群的办学水平,培育新的优势专业。
提升专业群内教学条件质量建设的同时,根据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注重实现师资、课程、实训设施和教学资源的规模效应,形成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比例达到80%以上。同时打造省内先进、适合工学结合的实训基地,每年可完成1000名左右的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任务;每年可以鉴定和培训600多人;毕业生双证书获得率达100%。对外项目服务将更加深入,教学和实践的结合将更加紧密,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另外,本专业群建设项目的完成还将有利于各专业依托校内资源,深入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有明显进展;有利于专业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专业核心课程质量有较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极大的增强,从根本上为提高职业教育水平奠定基础。
二、专业群课程建设
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商务管理及其商务流程外包专业群面向服务外包的BPO领域,以BPO管理为核心,融合了商务管理、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会计与审计专业、采购供应管理、物业管理专业、资产评估与管理。围绕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 服务外包行业的人才需求,拓宽、拓展学生的业务流程管理外包知识与技能。围绕人力资源外包、业务数据分析与处理、采购供应链外包、企业行政事务外包、营销客服与呼叫中心所需技能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以培养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等)服务业务技能为目标,围绕金融服务接包方业务如金融销售与呼叫中心、银行经营与开发、证券投资服务、保险等业务技能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会计与审计专业以培养财会外包业务技能为目标,围绕财务共享中心、会计事务所、企业财务数据处理外包等业务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采购供应管理专业以培养供应链管理外包业务技能为目标,围绕四方供应链管理中心处理外包等业务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物业管理专业以培养企业、入住写字楼等公司后勤外包业务技能为目标,围绕后勤服务内容(如银行的自动取款业务外包、点钞业务、货币押运、前台管理、写字楼运营与管理、企业会务、会展等业务交给物业管理公司完成)、物业设置设备外包维护、物业客户服务等业务进行课程体系设置。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商务管理知识范畴如营销、物流、客户服务与金融领域、财务领域紧紧结合,公司财务的支付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务内容进行了交融,而物业的后勤服务又为公司业务内容的完成提供支持与保障,同时物业后勤服务的外包,使物业管理的业务范畴也在不断向商务管理专业领域、金融专业领域拓展。所以专业群的建设,有助于公司业务的综合,并为公司商务与后勤服务外包提供技能保障。
三、专业群共享实训基地
构建商务管理及其商务流程外包专业群实训基地。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已经获批江苏省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和苏州市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实训中心,已经具有服务外包实训的基础与经验。商务管理及其商务流程外包专业群有充足的合作企业实训资源,现在已经建成微肯呼叫中心实训基地、易康萌思电子商务实训基地,物业管理专业的开设从一开始就以企业订单培养模式开展,设立物业管理东吴定向班和物业管理保利定向班,企业给定向班学生提供奖学金与助学金,并直接在企业资源平台上提供实训,实训项目由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师联合指导等。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创新途径,创建辐射商务与金融服务外包专业群各专业领域的实训基地,构建人力资源外包实训平台、供应链实训基地、创新金融实训室、银行柜台实训室、信贷服务实训室、中小企业财务共享实训中心、客户服务数据分析实训平台、ERP实训平台、智能楼宇实训中心等,通过“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形式,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的系列化建设,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专门化(或个性化)需求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体系,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校共享。
专业群将规划建设的共享实训中心包括12个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训室,改善专业群的实践教学条件。专业群共享实训室:共享实训室,海峡两岸汽车营销实训室3,赛富-SAP供应链金融实训室3,强生-信达区域后勤实训室3.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
一、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以“新零售、共享经济、社交化”等为代表的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它是以价值创造为灵魂,以客服需求为中心,以企业联盟为载体,以应变速度为关键,以新型网络为平台,对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会计管理运行机制和会计文化的传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企业组织变革和效率提升,为企业财务转型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武器。会计的第三次革命悄然而至,会计人才新需求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经济新形态下,除了一些财经类专科院校以外,大部分综合类高职院校的的会计专业招生在近些年开始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传统“账房先生求职难”的现状如何改变?是不是真的像社会上有些人所说:“未来的社会发展不需要会计”了呢?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探讨。其实不然,新经济业态的发展不是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改变会计发展的方向,拓宽会计的服务职能,提升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传统的财务会计强调的是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国家公认的会计原则指导下,按照专门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定期编制财务报表,主要向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报告,使之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情况,因此,人们将财务会计称之为“外部会计”。显然这种会计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新经济业态,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这些信息技术的出现要求我们的会计不能再仅仅停留在服务外部利益集团、简单做事后的会计核算,而是要求它向内部的管理服务职能转化,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服务,能针对决策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特定问题、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以权衡对比,然后向企业内部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有关价值控制的信息资料,帮助他们有效地实施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由此可见,不是未来的经济发展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更高层次的会计人员,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为什么在就业时屡屡受挫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要想在未来的人才竞争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那就必须及时调整思路,明确发展方向,重构课程体系,充分认清转型的必要性。
二、目前会计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传统的会计执业重心正经历由以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向参与战略管理和流程优化的管理会计转型的过程中,这一转型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知识水平到能力水平的变化,使得会计职业的角色功能必须做出必要的改革和重新定位。2014年,财政部全面启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随后两年内陆续无线《管理会计案例索引》和《管理会计实践索引》,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标志着管理会计时代的到来,但是目前国内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较大。
(二)学校层面
目前,在全国1400多所高职院校还难以找到一份较为成熟的管理会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也上仅仅是开设了一门管理会计课程,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也是和20世纪80年代的教材体系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与传统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技能大赛影响力不大,技能竞赛平台有待升级。高职院校中拥有管理会计师资格和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凤毛麟角,对学生而言,学习管理会计未来能做什么岗位和职位,教师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引导。
(三)企业层面
根据网调数据显示,欧美顶尖公司财务部85%的会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从事账务处理会计工作的人员只有15%。相比而言,我国的企业基本相反,公司财务部内部做管理会计职能的人员不到10%,绝大部分会计人员任然从事低端的账务处理。根据财政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1700万持证会计人员中,核算型人员比例高达近90%,仅仅有10%的会计属于管理型会计。这也是现行《会计法》为什么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专业能力、遵守职业道德。在企业走访调研中,企业CFO认为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对高职会计毕业生来说很重,但是事实却很不满意;CFO看中的组织管理和价值创造能力,恰恰是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
(四)行业层次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近些年管理会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程度各有特色,在制造业应用的最广泛,其次是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卫生行业和教育行业等,这其中管理会计工具中的成本管理应用的是最好的。那么企业大咖们对我们未来会计人员的期盼是什么呢?华为总裁任正非认为:“财务如果不懂业务,只能提供低价值的会计服务、财务应融入业务、提升服务”;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海尔财务组织实施了融入财务、生态财务和共享财务”;而阿里的蔡崇信期望:“将来团队里面会有机器人同学,阿里的财务共享一直在尝试引入技术,实现运营的智能化、自动化”。由此可见,我们亟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会计人。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认清会计专业转型趋势,明确未来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传统会计人员的逐渐减少并不代表未来经济发展不需要财务人员,而是需要我们的财务人员与时俱进积极应对财务转型。随着业财融合理念和边界的变革,传统的“人人财务”将发展为“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共享财务”,这也符合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趋势,尤其是“双高水平”建设中高水平会计专业群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持续跟进财务数字化发展方向,提高会计人员数字化思维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的发展一定会朝着数字财务的方向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已成为企业重要的一项资产。企业每发生一笔交易,按照及时性原则就要适时进行核算,但是因为过去的条件限制不能及时满足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不能充分得以显现,而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这些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实时会计也就应用而生了,它能实时满易管理的需要,智能财务机器人的出现更是印证了这个事实,所以这也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三)持续升级财务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平台
现代企业会计追求的主题是持续优化工艺流程、精准降低成本费用、共享财务数据资源、全程参与战略管理、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警车中,财务应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发展管理会计,基于数据的洞察来支持战略决策,进而提升运营效率,服务企业发展,成为真正的企业价值管理者。在推动企业数字化管理进程中,财务运营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改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撑能力;推进业财融合发展管理会计;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是一场财务的工业革命,未来的财务一定是财务共享的天下。
(四)打通专业教育与“1+X”证书的有效衔接,充分实施书证融通
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要求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转型发展中要将数字化管理会计、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共享服务等这些财务类“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有效融入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持续做到“三个深化”。首先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工业互联网为平台,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课证融通、教育与培训的衔接和考核评价同步。其次是深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坚持成果导向,构建“素质、知识、能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提倡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充分贯彻“三教改革”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最后是深化会计专业管理会计方向建设力度,确立科学客观、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做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五)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会计专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会计专业转型势在必行的趋势要求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及时认清形势、转变思想,积极转岗。一方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主持或参与会计专业教改课题,参与会计专业教材编写和其他资源开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有效对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训实践。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转型发展是基于数字经济形态下的一次会计行业大变革,也是大势所趋。各高职院校应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既不能消极应对,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我们积极参与进来,认真分析自己在转型发展中的优势和短板,适时做出调整,尤其是充分调动会计专业的教师转变认识、行动起来,共同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转型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王立朋.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探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09):101-102.
[2]李娟.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会计专业发展转型分析[J].管理观察,2018(09):144-145.
[3]曹方林.人工智能发展趋势下高职会计专业的转型与提升[J].纳税,2019(13):123.
【关键词】 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一、培养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危机,已经从以前的针对精英的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与会计职业的快速发展和成熟的国外会计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我国目前的会计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缺乏对市场动态竞争环境的分析与预计,培养的定位往往滞后于的市场变化,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使得人才培养与市场需要相脱节,具体体现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知识体系滞后性,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环境的变化要求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转型
现在,许多单位的会计人才知识的结构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该行业需要高素质复合型的应用型人才,市场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招聘会计人员相对于学历更看重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环境的变化要求必须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培养人才。
2、会计工作职能在转变
目前,大型企业从事财务核算的工作的会计人员的比例越来越少,财务部门从事决策支持、和预算管理等工作的人员比例越来越高,会计的角色正逐步发生改变,更多的有了管理和决策的职能。应用型会计学专业人才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二、会计专业人才模式创新定位
会计专业人才创新型培养模式应主要体现在:
1、以就业为导向,以会计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设计课程。充分考虑行业企业单位会计管理人才的用人需求,瞄准岗位任职条件,根据岗位需求开发课程。
2、改革课堂教学内容及授课方式,长期跟踪研究企业财务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深入一线发掘剖析最佳财务管理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结合鲜活的经济生活,创设意境,案例与观点的准确衔接;使专业内容科学化、简单化,实用化, 更加贴近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
3、准确定位学生需求,形成鲜明特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念。
课程准确定位学生需求,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强化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教学过程中采用有大量的贴近生活的案例,寓教于乐的游戏,强调沟通。
三、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体目标
本专业指导学生学习法律法规、会计、金融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系统地掌握财务管理的知识、理论、操作技能,具备进行资金筹集、投资决策、运营资金管理、收益分配、财务预算及控制、财务分析等业务实践操作的技能,旨在帮助学生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理解并遵守财务职业及商业道德操守,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分析、财务咨询、财务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体现了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按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理论联系实际,优化课程体系,深入进行教学改革,确定培养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
会计专业主要学习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学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掌握会计的理论与实务,具备综合的能力,能够在政府机关、会计中介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审会计核算、资产评估、管理咨询等。
2、应用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解决企业现代会计中预测、决策、规划、考核与评价问题的能力,注重学历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相结合。本着“学历+技能”、“技能+考证”的结合,形成“学历证书+国内执业资格”的链条,以便于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零距离”对接。
3、信息化目标
注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强化。在课程体系中加大“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财务建模”、“会计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审计”相关课程的比重和上机实践的课时。
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
当前我国经济新形势对会计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新要求,紧随企业和市场的发展变化,服务于经济和行业发展,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应用型财会人才,一方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人际理解能力和决策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课程研发、讲授及课堂设计方面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图: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案
1、从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着手,采取切实措施,重点进行课程的建设
(1)师资队伍方面。建设一支较高水平稳定的师资队伍,使青年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明确自己的科研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对现有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采取进修培养、鼓励在职读博士学位、努力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等措施,同时积极引进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改善课程教师的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结构。
(2)教材建设方面。根据教学教材使用的有关规定,不断完善修订已经编写教材;编写、设计主干课程科学合理的习题集,供师生使用;积极推进课程考核手段、方式的改革。根据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并结合采用的自编教材,完成主干课程试题库建设,真正做到考教分离。
(3)BB网络平台建设。完善课程的网络平台BB系统的建设,实现课程的网络辅助教学,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网络课程、实验指导、在线学习、试题库等资源齐全。
在网络平台建设中,注重以学生为主,多方面、多渠道为学生创造学习氛围,强调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通过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演示使用等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2、完善课程资源,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产学研合作
针对高校在会计类课程教学方面的问题,以加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实践能力为起点,进行课程研发,致力于融企业实践、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与对外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课程开发,注重对学生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全方面的培养。
(1)结合课程特点,要求学生根据课程进度上网主动收集相关资料,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以形成自己的分析结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实践教学的内容,除了进行案例分析以外,还采用社会调查、模拟实验和实习等实践教学手段。并根据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不断改进实验条件、课程设计、实验方式和实验内容。
(2)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自觉实践各种好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CTE教学法”及“项目教学法”、“目标任务驱动法”等,教师授课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与多媒体适时交互教学相结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产学合作课程建设, 与高端财务咨询公司合作,深化教学内容改革。
以校企合作为依托,以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建设共享资源库,提升专业整体建设水平,凸显“厚基础、强IT、重实践”、“立足会计、融会管理”的专业特色,着力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人际理解能力和决策能力。
3、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根据课程的内容要求及教学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全面、系统地讲授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学生在课后全面、系统地进行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训练。一方面要注意继承课程成熟的基本理论体系和会计核算方法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跟踪学科前沿,高度关注会计理论、方法、实务的发展、改革动态,重视把新的成果及时吸收到课程教学中来。
(1)全程导入案例讨论。按照建设应用型课程的要求,在授课过程中全程导入案例教学。讲授基础知识时,把枯燥的理论学习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案例中,以社会中实际的财务现象为主,以案例来说明知识点。另外全部课程要有3—4个大案例来穿插每章内容,将各章的技能融合到一起,帮助学生提炼金融基础知识,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目标任务驱动法。转变学生角色,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上课之前搜集大量为教学使用的相关资料、案例,以实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课堂中从完成某一具体任务开始,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隐含在课堂的任务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目标,从而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再通过小组讨论、相互分析,总结分享,明确所要学习的内容,在老师或其他同学的帮助指导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使其以后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 模拟场景实践教学。建立专业实训室,模拟出财务场景,如:按照企业各部门开展实训设立采购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多个部门,要求学生掌握每个部门的相关职能和工作。在会计手工实训室进行会计原理实训、企业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课程的教学,通过工业企业经济业务的训练,要求学生掌握每一个财务岗位的职业技能。同时改革以知识继承为主、只注重书本理论内容、单一的课堂考核体系,建立了新的、开放式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估体系。增加技能性考核,以能力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以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特别是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
综上所述,重视创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抛球原有的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倡导 “应用型、国际化、新体验”的教学理念,立足会计、融会管理,在师资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以便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会计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幼凤.我国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之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11).
[2] 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1).
[3] 陈新民.完善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9(1).
[4] 颜淑姬.本科会计教育改革的新思路[J].财会月刊,2008(02).
[5] 张淑慧.校企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2008(03).
关键词: 商贸物流专业群 校企合作 共享课程 ERP 课程体系
近些年随着国家信息化进程的推进,ERP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在国内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因此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急速增长。为顺应社会需要,高校计算机信息类、经济管理类和工业工程专业等都陆续开设ERP相关课程,但由于我国对ERP系统的研究、应用和教学起步较晚,各高校各专业对ERP课程的教学尚处于摸索阶段,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各层次复合型ERP人才是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概述
高校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服务区域经济目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准确把握商贸物流专业群定位和发展方向,主动适应商贸服务类工作岗位群的需求,建立商贸物流专业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根据专业调查和市场需求,在整体课程体系下提升专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及依赖程度是建设专业群的首要任务。
在国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方针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的ERP产业正以全球平均增长率三四倍的速度发展。据互联网数据中心的研究报告,中国ERP市场在2008年左右成熟,市场总量约为5.5亿美元,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应用ERP。伴随着ERP的迅速推广,对ERP应用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高校经管类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专业、国际贸易、会计等都相继开设ERP课程,但各专业之间相互独立进行ERP课程教学。ERP本身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涉及职业岗位相当多,岗位间既涉及不同专业知识,又有跨专业的知识应用,因此建立商贸物流专业群的《ERP》共享课程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能避免课程重复建设,节约资源,而且能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实现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从而使培养各种层次的复合型ERP人才成为可能。
二、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取决于课程教学体系是否能够支撑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高职作为培养高素质职业技能型人才的机构,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取决于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是否能够支撑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进而适应社会人才市场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和要求。根据专业群面向的特定“服务域”,明确各专业之间的依赖关系,深入分析专业群内各专业《ERP》课程教学的共性与差异性,围绕各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共享课程,按照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模块化必修与选修的课程内容,形成专业群各专业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的《ERP》课程体系。
(二)目前ERP课程呈现出各相关学科相互孤立的特点
由于ERP不仅是一种信息技术,更是一种适应企业管理需要的管理理念和思想,ERP应用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企业对ERP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企业基层员工必须对ERP有基本的理解并掌握与岗位相关的基本操作技能。鉴于此,对高职人才培养而言,学习应用ERP已不仅限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对于经贸类专业学生而言,理解ERP理论,应用ERP技术,已成为其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应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当前各高职院校经贸类专业的课程建设中越来越重视ERP课程建设,但各专业只建与自己专业直接相关的模块,如会计专业会计电算化等只学个别财务核算模块,而对于ERP系统最具管理效率的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供应链模块则通常只在相关课程中做理论介绍,极少能在统一ERP系统平台上进行综合业务处理;相反,物流管理等专业只学习供应链模块而忽略财务核算模块,使当前ERP课程呈现出各相关学科相互孤立的特点。由于缺乏对ERP管理平台全面系统的认识,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体会ERP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更无法掌握ERP软件的基本特点和操作方法。可以说,当前ERP教学现状与日益发展完善的企业ERP信息技术形成相当强烈的反差,直接导致高职商贸物流专业群的人才培养状况与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ERP技能要求落差的日益扩大。
(三)ERP共享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面对当前信息化化环境下ERP人才需求的大缺口,商贸物流专业群思考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ERP教学体系,紧跟信息化发展步伐,已成为高职教育顺应企业信息化发展潮流的迫切需要,对高质量人才培养至关重要。
三、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思路
教学体系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基于ERP平台的商贸物流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体系包括: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体系、教学方法体系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
(一)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共享课程,就要体现课程资源的共享性,由于专业群各专业就业ERP需求点不同,因此共享课程要体现专业间课程的差异性。因此本课题以就业需求为目标,以内容模块化为纽带进行共享课程教学体系设计,即各专业通过选学对应需求能力的模块实现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下表所示。
(二)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模式体系
本文结合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四维教学模式,如下图所示。
1.理实一体教学
这部分教学开设于大二第一学期,即各专业学生已经学习相应的前导课程,本课程是基于ERP软件的模块化教学,专业群中不同专业选择需要的教学模块进行教学学生,其他作为学生自学选修模块课下自主学习。模块教学以情境创设、任务驱动形式展开,在了解企业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进行ERP业务流程的操作应用。课堂一般以任务布置――任务讨论――任务完成――老师答疑、总结的形式进行。该课程考虑到软件应用和师资力量,适合与企业进行合作教学,实现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学校老师会安排到客户企业跟进项目进行学习挂职,企业老师和工程师会定期走进课堂,带来ERP前沿的东西和企业真实应用案例。在学期末,各专业安排一周实训课程,各专业会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设计相应案例进行模拟运作。
2.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
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是贯彻落实国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该举措结合各专业教学需求及ERP系统本身的需求,体现具有职业特色和零距离企业真实任务体验的特点。通过跨专业综合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逐步完成实训教学项目开发与完善,使学生通过校内模拟实训与仿真性实训取得比校外顶岗实习更好的实训实习效果,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这部分教学开设于大二第二学期,属于大综合实训,需要各专业学生共同搭建小团队,实现企业整体运作的模拟训练。
3.职业资格认证
为了普及信息化,全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与知名ERP软件开发企业联合进行职业资格认证,对掌握ERP相关知识并会应用ERP的人员颁发此证书。该证书的获得能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ERP。以职业证书为导向,加强ERP人才职业素质培养。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而拥有ERP职业证书,无疑会使学生走出校门时拥有就业优势。在设计ERP课程教学模式时,应充分满足学生职业证书的考核要求,拓宽学生的就业领域。学生的职业素质决定了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和事业成功的可能性,因此,以职业证书为导向,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与职业技能教育,实现零距离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4.企业信息化应用大赛
杭州新中大总裁石钟韶曾说:“事实上,ERP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大白菜。ERP在企业中的成功嫁接需要供应商与企业长时间、精细而密切的配合。”大赛要求学生熟悉企业各个部门及部门间的管控风险,熟悉企业全流程,企业信息化的程度、问题及优化意见等。通过大赛,学生更了解企业的协调运作,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三)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方法体系
从教学效果和质量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设置有模块分解法、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等,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基础部分ERP概念的理解是学生最难理解,也是老师最难讲的问题,因此上课采用故事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ERP;采购、存货、销售、物料需求计划、厂内生产/委外、工艺、财务等分模块采用情景教学法,如×年×月×日仓管部的×××接到供应商×××的送货通知,根据合同进行验收入库。进销存各部分学习完毕后的厂内供应链,以及整个企业包括生产、供应链在内的练习课堂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来实现,实施过程主要有创设问题情境、分配角色并明确分工任务、根据角色进行操作、反馈信息和教师进行评价总结等几个步骤。
合适的、通俗易懂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商贸物流管理专业群《ERP》共享课程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本课题教学评价体系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另一部分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两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教学评价体系。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采用多元化过程体系,打破传统结果评价模式和学生被动式的评价模式,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学习小组甚至企业教师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建立一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的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通过学生自评、团队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途径,采用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方法采用一种客观的多元评价模式,
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是毕业生评价和企业评价。统计毕业生从事ERP相关岗位的比例,调查了解学校课程对其工作的影响程度,通过鉴定表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打分及对学校ERP课程教学的意见及建议。
参考文献:
[1]包忠明.高职专业群平台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以现代纺织贸易专业群为例[J].职教论坛,2014(21):60-61.
[2]王琦峰.行业需求对接的物流管理专业ERP课程课堂教学改革[J].软件导刊,2015(6):191-193.
[3]胡玲,吕晓梅,桂国明.浅析复合型ERP梯次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思路[J].科技广场,2014(10):196-198.
1.1搭建“供需双方”交流平台,制定符合实际的培养目标
结合国情,建立以教育厅(局)等政府部门为中介的多渠道“供需双方”信息交流平台,形成以用人单位把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信息及时通过一定的渠道反馈至院校等教育主体,院校以此信息制定符合实际需求的培养目标,并力争取得用人单位支持的长效对接机制。一方面政府部门可邀请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类似于会计教改研讨专题会或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一些类似于人才需求市场调研大型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行业协会的优势,利用其“关注教育和交流面广”资源来获取人才需求信息;再就是院校可通过举办反哺母校等活动,邀请杰出校友授课、座谈等形式,主动与校友会接触交流,动态获取人才需求信息,建立流动性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力争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
1.2构建“校企共同体”,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能
通过构建“校企共同体”,形成教育、政府、市场(企业)“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和由学院、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构成的多元化会计教育主体,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能。政府要充分发挥其主导和宏观调控功能并应以合作的姿态与院校、企业等共同推动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企业不仅是用人单位,也是继续教育基地,因而应从长远的、发展的观点与政府、院校等部门合作,并参与到学院的教学、管理和决策之中。院校应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不断地新陈代谢会计专业知识,动态设置、调整专业和开发以企业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共建核心课程体系,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教育媒体及创新教育方式;当然在倡导继续教育、终生教育和学习成为“非正规环境下”的教育时代,注定个人也将成为会计教育的重要主体。
2建立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目的在于创设职业化环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人才培养模式是教学改革顶层设计,是教学管理的基础。基于“校企共同体”的工学结合倡导政府主导,校企共赢,构建契约方式的相互联系、相互开放、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是校企合作新模式,基本体系是“校企联动、联通岗位、共建课程、创建课堂、双师共育”。
2.1校企联动
实施工学结合的关键和难点是在如何“结合”上。校企联动是指校企双方按照校企合作模式,贯穿企业全程参与会计学科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双方“共建生产性教学基地、共建工学交替管理制度、共建研发中心、共建创业基地”,从而实现”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成果共享”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要求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学计划制定、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研究与开发之中;另一方面院校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双教”能力教师队伍的建设、工学结合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等方面都要以企业的需求为标准,从而凸显出企业的主体地位。
2.2联通岗位
联通岗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其核心是“首岗胜任、多岗适应、可持续发展”。会计专业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通过充分诠释企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准确把握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构建基于企业岗位需求的项目课程体系。始终将企业岗位需求这一主线贯穿至整个课程体系开发之中,从而实现课程体系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通过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岗位技能标准、共建核心课程群、共同实施教学项目,形成“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校企共管”三位一体深度合作的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从而实现企业岗位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3共建课程
以高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知识需求为主线,从职业岗位(群)出发,在明确会计岗位所需基本能力、专项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会计行业人才需求状况,提炼出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审计实务操作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模块,紧扣专业核心模块对其进行重新解构,形成多个有利于组织教学的子模块,以此为依据构建主干课程体系,建立以精品课程为主线,以“会计学原理、财务与成本管理原理、财务核算与管理的准则和实务、成本核算与管理的准则和实务、会计综合实训”等为核心课程,以财务软件、办公软件、数据库为主的教学软件,全面带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形成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
2.4创建课堂
创建课堂就是要创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要对课堂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重新构建,使其与“校企共同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主要分为校内教学和校外教学,在校内教学中首先力争为学生提供仿真实践教学环节: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如设置虚拟的银行、税务机关、虚拟的企业及供应商、客户单位)、仿真的会计工作内容(如会计核算、分析、检查)、仿真的会计工作程序、仿真的会计信息载体以及仿真的会计岗位(如基本岗位分工、成本会计、出纳)等,让学生在仿真的会计工作环境下按会计实务规范流程要求进行全面系统的实际操作。其次,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创建上,将课程内容分为课程导入和课程项目,课程导入部分摸拟企业的实际资料,在此基础上按各个项目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教学组织中以《工作任务单》形式将涉及基本概念、方法、技能融入其中,在完成基本理论和方法讲授后,提出完成任务的基本要求,并指导学生进行相应实际操作。最后展示项目完成结果的实际资料,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做到“学”和“做”的深度融合,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体验会计岗位的工作环境、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并能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中,课堂教学改革创新的成功是人才培养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2.5双师共育
“双师型”教师是现代职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瓶颈,但又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双教”能力教学团队作为职业教育特色,这就要求教师队伍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研发能力,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建设“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具体措施:首先是充分利用“校企共同体”平台,要求各专业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职业能力提升计划,并鼓励参与适度的学生管理工作,一方面便于专职教师把握企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熟悉企业转型、升级所急需的人才要求,进而指导其不断更新知识,从而快速提升岗位技能,另一方面通过适度参与学生管理,便于动态把握学生的思想波动及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从而不断地提升管理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继续学习的能力。其次是与企业的兼职教师身份互认,角色互换,互相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建立系主任与厂长、教研室主任与车间主任、教师与师傅对接的长效联系、信息反馈制度。
最后是建立以兼职教师为主的师资资源库,通过有选择性地对企业员工进行针对性的岗前技能培训使其熟悉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掌握基本教学方法、手段,使其能承担实践性的教学指导工作,同时把能胜任教学的企业“会计专家”聘为兼职教师,并带教津贴等一系列措施,建立“双师共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建立“校企共同体”,实施了以“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主体的“一线三级平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会计职业能力为主线,以“校企共同体”为主体,依托校内实训室为第一级平台,通过课程嵌入式实验、实训、专业基本技能等训练,完成专业通用能力的培养;以仿真实训、生产性实训基地为第二级平台,按照“工学结合”模式进行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实训,完成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以校外实训基地、顶岗实习为第三级平台,将教学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融于一体,凸显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从而完成对会计岗位能力的学习、运用与提升。
3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