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环境保护条例

建筑环境保护条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环境保护条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环境保护条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生态建筑 绿色建筑评估 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政策

中图分类号:TU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537(2007)05―0146―04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建筑给于环境与资源影响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人类的大量行为发生在建筑系统之中,因此,建筑系统是生物圈中一个重要的能量与物质材料的流动环节。建筑系统在其全寿命过程中对资源和环境有很多消极影响,有数据表明,世界1/6净水供应给建筑,建筑消耗掉1/4的木材,消耗掉2/5的材料与能量。一个建筑使用6年所消耗的能量相当这个建筑建造阶段所消费的能量。建筑对环境的累积性影响,使其对民用建筑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必须要遵循全过程控制原则。从国际和国内实践看,分散型环境管理体制会产生的一些管理上的盲区,也就难于贯彻全过程管理原则。在我国,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作为环保工作统一监督管理机构,不仅需要在其职权范围内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还要研究制定建筑工程的环境政策。而环境政策的制定又会给建筑师的建筑创作提出新的挑战。

国内外对绿色建筑(生态建筑)的理

解逐步取得了共识

建筑体系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构建,现在普遍称生态建筑或绿色建筑。绿色建筑体系的界定原则,不在于它是否应用了某种绿色设计的技术方法,而是要从以下两个观点考虑它是否贯彻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时间上,要从建筑全寿命周期过程中,建筑对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在空间上,要从建筑材料及建筑使用功能,对室内、室外,对局地、区域及至全球环境和资源影响的考虑。只有在这两方面达到一定标准的建筑体系(设立标准才能定量化,但这个标准应是立足在当前技术经济水平下的认识,并应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修正提高),才能做到占用资源少(节约型、低消耗)、环境负荷小(少排放、低污染)、可循环率大(重复利用、可再生)。因此,应该说绿色建筑体系是符合生态调控规律的建筑体系。

绿色建筑的发展,可以大大减少或消除建筑系统对环境的影响。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些公认的生态型建筑典范高成本的摩天大楼,被冠以“生态之塔”的法兰克福商业银行总部大厦,低成本的荷兰林业与自然研究院办公楼(IBN-DLO)。我国首栋生态办公样板楼已在上海莘庄建成。对于一些生态建筑的认可是有科学根据,并不能一味的商业炒作。

国际上十余年的探讨与实践,对绿色建筑体系建立了各种评估标准。各国的评估体系原则上是一致的,但强调的重点,以及评估的方法各有特色。评估体系的制定必须要考虑到本国国情,包括气候、资源,以及经济技术水平等方面的特点。国际绿色建筑的主要评价体系有: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加拿大的GBTool,法国的ESCALE,挪威的Eco Profile以及荷兰的Eco-Quantum等。

评价目标一般包括环境、健康、经济三个方面,其中环境主要考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两个方面。具体涉及能源、水、材料、土地,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健康主要涉及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室内环境质量等因素,经济考虑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投资和回报等。

评价项目对不同的阶段设定不同的重点内容。其中规划:包括以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选址规划、场地设计、交通规划等:主体设计:意在改进建筑绿色生态性能的手法等:管理考虑绿色建筑的施工管理和使用管理等。最后以不同的级别来反映建筑的绿色水平。

我国目前现有的评估标准有两种一个是《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另一个是《奥运绿色建筑评估标准》,应该说还是刚刚开始,也有了一些评估实践,并逐步为开发商所关注。可以说,评估的建立与发展反映了对绿色建筑的理性认识。

环境管理部门促进绿色建筑实施的若

干政策

1、将预期环境(绿色)目标列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根据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我国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于建筑工程项目也在其中(表1)。

一般建设项目的设计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在定性上,可行性研究(feasibility study)包括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这一阶段是最关键的,解决的空间也最大,如果项目从立项就开始以绿色建筑为目标,那么将会得到一个更为满意的建筑产品。现在对于一般民用建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焦点在污染问题(见表2)。但随着我们认识的发展,可以考虑扩充一些环境评价内容。

对建筑开展环评报告的内容可以参考绿色建筑评估来制定,由于处在项目的策划阶段,所以不可能达到的绿色建筑评估的深度,评估主要是针对绿色建筑的目标是否达到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要求,以及措施是否有效进行评述、预测和建议。

任何建设项目都是多目标的体系,建筑工程项目也不例外,因此评价时也应该考虑多目标的评价方法。存在多目标,就要研究如何正确选择评价因子和各因子的权重。如可以应用费用一效益(BCA)分析方法:此外,寿命周期成本分析(LCC)可以更好地揭示和理解与建筑相关的费用。往往是较低的前期投入,会得到建筑系统整个寿命期间高得多的收益,因此这应该是项目前期研究的重要内容与方法。

最近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清华大学985科研项目资助的课题“建筑工程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BEPAS),对建筑工程项目的环评进行了方法论的探讨。将一次花费和今后花费的经济指标与污染度建立了联系,建立起建筑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但是,它建立的评价模型目前主要针对的是施工图设计阶段。那么或许对于民用建筑,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再出具环境影响报告会更全面,但根据各项法律的规定,环保部门的管理主要着眼于在基本建设程序中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只是项目策划阶段,可能不会达到类似BEPAS这种方法的深度。但可以借鉴BEPAS的评价思路,简化其方法中部分定量的内容。

根据环评法规的内容(见表3),结合绿色建筑概念,笔者认为,对于民用建筑环评应扩充一些内容(必要但可能不全面)(见表4):

针对生态建筑的目标是否达到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要求,以及措施是否有效进行评述、预测和建议。评价的时间跨度至少是50年。

2、制定建筑工程设计环境政策的若干思路

每个经济领域都有其自身产品、生

产过程、生产和消费群体。管理手段的设计需要考虑产业产品的特征,以方便政策的执行。作为一种产品,民用建筑有几个主要特点 (1)长寿命周期;(2)需要长期的外部供应:(3)所有者与使用者的差异性(如能源使用效率):(4)产品和生产过程有空间固定特征,(5)高资本费用等。

在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管理中,还缺少对生态建筑实现的政策手段,只要我们对建筑系统的环境影响有了深刻的认识,就应该而且完全可能在目前实施的环境管理程序中给予政策诱导与控制。

环境保护部门对建筑业的管理在现阶段要有三个新目标,政策手段也将围绕着这三个目标进行设计:

(1)Co2的减排,

(2)废弃物减量,

(3)人类健康一室内环境质量。

我们可以借鉴其他行业中实施的一些环境政策手段达到促进绿色建筑的目的。(见表5)

很多国家对建筑物制定了环境政策,也开展了很多实践。如荷兰的经验

荷兰住宅、空间规划及环境部1999年推出了专门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2000―2004五年规划,并命名为“稳固的植入(Firmly Embedding)”,意在把可持续建筑的思想植入政府部门和建设相关方,采取循序渐进的诱导方式,政策手段以市场驱动为主。

政策刺激在三个领域(1)能源有效利用,包含建筑业对履行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协议的贡献。特别强调现存建筑的改造。在自愿性原则下,推行能源效能工具,(2)可持续城市发展战略,使得可持续建筑在城市更新区进行发展,建设、改造与拆除方法的研究,(3)从消费层次上,建筑需求者和使用者对可持续建筑的潜在影响,主要指对生活质量和公共健康方面的影响。如建筑品质中舒适度、绿色空间要求以及亲水性居住等。

这些政策已经在建筑能源使用效率、城市建筑拆除与更新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如代尔夫特大学图书馆,鹿特丹Hoogvliet城区更新等。

总之,建筑对于环境和资源的深刻影响一定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及时调整我们的建设方针,否则社会将为现在进行的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承受更多的代价,另一方面,环境行政管理部门也有责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的管理环节和研究环境政策手段,来促进建筑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而上述这些问题更应该引起建筑师们的先觉,调整我们的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