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税务会计师 价值创新 SSC 成果
税务会计师(CTAC)是以国家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及税务统筹管理、税务检查、纳税筹划等一系列与税务相关的税务工作,以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种企业税务会计专职岗位和专业会计人才。
2008年,在全国中央企业财务工作会上,国资委主任李融荣明确指出,中央集团企业应对财务实行集中管理,发挥集团资源规模效应、控制企业全面风险,适当分离管理职能和操作职能,实施有效益的财务管理体制变革。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根据自身战略转型规划,制定在三年内完成集团范围省级财务共享的总体部署。2008年完成了广东、四川、青海三个省公司的省级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的试点,2009年8月又在贵州、云南、宁夏、重庆、山东五省区进行第一批扩大试点,2010年中国电信集团财务工作会提出全面加快推进,北方统一模版,南方5-8个省全面实施省级财务集中。由此,财务共享服务中心(F-SSC,简称SSC)正式进入中国电信财务管理的舞台,税务会计师或税务会计人员以其独特的区别于普通核算会计的管理职能在指导企业会计实务操作和提升企业价值管理方面的优势彰显出重要作用与意义,并逐步走向舞台的中央,成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最给力的岗位之一。
一、省SSC中税务会计师重要作用与意义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英文解释为Finance Shared Service Center (F-SSC,简称SSC)是国际上大型集团公司通用的一种财务管理模式,近年来也在被国内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央企所采用,它是将不同地域实体的会计业务集中到SSC来统一核算和支付,统一报告业务管理方式。据统计,70%以上的财富500强企业正在应用SSC,90%的跨国公司正在实施SSC,共享服务模式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SSC的建立,可以实现会计政策的集中管理与深入研究,并通过核算业务集中处理,实现会计政策执行的一致性。通过系统、完整的管理体系的建立,形成标准化、流程化、系统化的作业过程,达到核算方法、流程、口径的统一,岗位职责规范、业务操作规范的统一和信息透明,从而显著降低企业日常事务的处理成本,提高效率,并支持企业集团战略有效执行。
因此,中国电信集团要求各省的财务共享中心必须设置税务会计岗,通过组织工作经验丰富具有初级职称和本科或以上学历的核算会计竞聘上岗。以下根据所从事的电信行业具体谈一谈税务会计岗即税务会计师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从组织结构上设置上,确立税务会计师在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改变过去兼职岗位编制设置,从岗位上细分将税务会计从岗职上区别于一般核算人员,归属于企业最核心的财务信息披露部室总账报告室,与报表会计、总账会计同一序列,统筹全省的税务管理工作。
税务会计师在履职过程中,对企业价值提升与风险管控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未成立SSC前,税务性工作一般由核算会计兼任,各分支机构人员的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对其工作要求,也主要是指执行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和国家财政税务政策做好相关税金的交纳,配合税务部门检查等一些相对简单的工作事项。
成立SSC后,分支机构的核算管理职能集中并上移,税务会计岗承担更多重要的管理性事务与延伸性的工作并通过税务会计师来完成,重要成效有:
负责制定全省的税务会计相关制度和省的税金核算业务的总体管理流程。SSC成立后,全省的税务核算格局已被打破,通过SSC这一渠道集中支付全省分支机构发生的各类经济业务,势必改变以往的业务模式。税务会计师依照相关规定,建立新的集中财务核算管理模式下的税务会计制度与业务流程。
负责全省的税务政策的执行。财务集中核算管理后,税务会计岗人员可以根据会计核算资料,随时了解本企业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并可从中对未按规定计算缴纳税款的问题提出异议,并敦促相关分支机构整改,以正确履行纳税义务。并通过聚拢全省的税务核算业务专家成立“税务政策研究小组”,在有效控制、防范企业的纳税风险和监督合法履行税务义务,有效执行税务政策和创新工作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与公司产品定价的相关税务筹划。参与企业产品定价的税务筹划,是税务会计师发挥主观能力性运用专化知识,在增强企涉税处理和应变能力,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维护企业利益方面的又一项亮点核心工作,也是电信企业在战略发展中对税务会计师提出的新要求。税务会计师在参与企业的经营活动中,通过充分的准备,合理筹划,使企业税负时间和金额安排实现最优化,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结论
总而言之,税务会计师在紧紧围绕中国电信的聚焦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和差异化发展策略,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核心,实施积极的税务策略,深化税务管理创新,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不断提升税务管理的战略性支撑服务能力,为企业实现全业务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关于开展涉税综合服务和认证业务的批复》国家税务总局 2003
作为企业高级财务掌舵者的CFO和总会计师面对困难,必须展现出应有的魄力和胆识。只要是对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有益的工作,一旦认准了就要努力推进,而不应被困难所吓倒。但要推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光靠魄力是不够的,还必须认真总结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经验。纵观中国企业10多年来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全貌,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对于集团企业推进财务共享中心建设无疑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从自身出发谨慎决策稳步实施
虽然财务共享中心的理念是从西方发展起来的,但照搬西方企业的做法是很危险的。中国的国情和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中国的企业也与西方企业存在巨大差别,不加分析地照搬很容易招致失败,进而贻误企业的发展良机。对于CFO和总会计师来讲,不顾自身的实际推进财务共享中心建设很可能会毁掉自己的职业生涯。所以,在考虑建设财务共享中心之前,CFO和总会计师一定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业务、治理、管理、文化和结构,在此基础上研判自己所在企业是否适合建立财务共享中心。
而一旦通过分析、研判确定自己要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CFO和总会计师还需进一步考虑怎样选址、采取什么样的模式等一系列问题。
同时,CFO和总会计师在考虑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要注意渐进原则,可以先在分、子公司试点,待成熟后再推向全集团;也可以分步、分阶段实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二、以国际视野把握未来走向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已经经历很长时间的发展,各方面不断成熟和完善。到目前,财务共享的发展速度更是快得惊人,各种新特点、新方法层出不穷,这就要求CFO和总会计师在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时必须密切关注国际动向,同时要洞察未来走势。
未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着眼点将从“效率”转向效果,将更加关注企业的价值创造。具体来讲未来有七个趋势值得关注,如图3所示。
三、在推进过程中需要不断争取高层领导的大力支持和业务部门的全力配合
推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需对现有财务管理组织架构、操作流程、财务制度等方面进行较大的调整,工作量大,难度高,且不可避免地会触及现有内部利益格局。所以,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阻力和压力是不可避免的。这就需要CFO和总会计师发挥其应有的协调才能,努力争取最高层领导的全力支持,必要时要请求最高层领导出面协调。
此外,推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离不开其他部门配合。特别是在流程再造和制度整合方面,牵涉的面比较广,各部门利益也不尽一致,容易发生矛盾。CFO和总会计师要敏锐、开放,耐心听取其他部门的意见、细心做好解释工作、适当照顾其他部门利益。
四、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首先,共享服务在技术上要有统一的系统支持。企业的财务信息系统是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因此,系统平台的统一搭建和整合是实现共享服务的第一步。统一的ERP系统是保证共享服务平台顺利搭建的关键因素。建立一个好的平台很重要,需要有一个统一的IT标准和一个流程标准,这样整合可以更快。
其次,整合后信息的安全性不容忽视。互联网技术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提升了我们工作的效率;另一方面,它又蕴藏着极大的风险。建设财务共享中心后,集中在一起的信息在存储、传播中都会蕴藏很大潜在风险,需要更高的安全保障技术。
对于技术支撑,CFO和总会计师要有心里准备,并且要与公司其他部门密切合作,抽调精干力量组成技术团队。另外,也要注意整合现有资源,如ERP系统等。
五、人才是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最大障碍
人才队伍建设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以往的经验,CFO和总会计师在着手人才队伍建设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好充足的人才储备。由于分工的细化,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需要更多具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这就要求企业在筹备队伍时做好充足准备。
其次,要做好培训工作计划。由于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必然会带来一些流程的再造、制度变革、管理方式变革和工作方式变革,这就要求对财务团队进行密集的培训,以使其更好地胜任财务共享工作。
最后,要避免人才的频繁流动,尽量创造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提供更好的职业成长机会留住业务熟练的财务人员。
参考文献:
[1]李立颖.对我国集团企业FSSC模式下的会计工作质量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
一、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对于财务的影响
(一)单位会计核算形式出现改变
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改革中,还要求各大型公立医院应用“平行记账”的核算模式,其要求医院的会计核算部门可以同时具备财务会计以及预算会计的双重功能,来实现财务会计工作跟预算会计工作的有效衔接。这样也就能够使得该公立医院的财务信息跟预算执行信息进行全面清晰的反映,从而促使财务管理水平得以提升。此外权责发生制的财务会计核算制度的实施,也就要求单位能够对纳入到部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现金收支业务同时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以及预算会计核算工作。
(二)会计分析方面
在新会计制度中取消了收付实现制这一核算基础,也就给医院财务状况的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形势下,医院的会计部门还需要采取趋势分析法来就不同时期中的会计信息进行细致的分析跟对比,来做好医院运营状况以及资金使用状况的趋势分析工作。此外在应用比较分析法的基础上就行业内同等条件的医院以及该医院单位不同时期内的业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也就能够就医院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发现,并能够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几点优化措施,对于医院的健康有序发展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在传统的医院财务核算过程中,多是通过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的基础,这也就导致了通过财务报表无法对医院的现金流量情况进行清楚的了解。但是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还将现金流量纳入了财务分析体系之中,并能够在基于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来做好医院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分析工作,这样也就能够对医院资金进出情况的合理性进行有效的评判,从而给医院各项财务战略的制定提供足够多的数据支持。此外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对于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中的财务分析指标体系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丰富跟补充,并且借助于预算管理类指标以及流动比率等偿债能力指标来及对财政的拨款使用率进行了分析研究,对于医院财政拨款使用情况的全面监督以及合理分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优化改革措施
(一)做好对财务人员的会计制度培训工作
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下,要求医院的财务工作人员能够转变自己以往的记账习惯以及陈旧的财务观念,并且就新旧财务制度之间的连续跟区别也需要有清晰的认知,这样才能够进行会计模式的及时转变,从而适应企业发展的各种需求。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中,对于传统的财务会计跟预算会计两个子系统进行了分离,这也就导致了财务工作的难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加,并且给医院的财务人员带来了非常大的工作挑战。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下,要求公立医院财务人员能够具备更高的专业能力,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也能够在结合“平行记账”的相关要求,来按照两个不同的系统编制将同一笔经济业务进行记录,从而满足该医院经济管理活动的各项需求。为了确保新旧制度两者能够得到顺利有效的衔接,也就要求医院能够进一步加强对财务人员们的培训力度,这样才能够促使财务人员们对于新的会计制度有清晰的了解,并能够促使财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以及专业素养得以有效的提升,这样才能够使得新公立医院的会计制度得到有效的落实,对于公立医院的各种财务信息跟预算信息也可以进行有效的反映,从而给该医院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进行财务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升级
在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实施之后,要求大型公立医院能够在结合自身实际运行情况以及新制度来对现有的财务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开发工作,在此过程中,还要求该医院新的财务信息系统能够满足会计制度中“双要素”、“双基础”以及“双系统”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够为医院精细化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说在进行财务信息系统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开发人员能够对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有清晰的了解,然后在结合了医院实际运行情况的基础上来进行后续的开发工作。
(三)加强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的建设工作
各公立医院还需要对新旧会计制度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区分,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科目的转换工作,这样才能够保障该医院新会计制度的有效落实。此外公立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工作比较薄弱,通过加强预算管理的模式,则能够为医院战略目标的制定提供足够多的依据,从而促进医院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说各公立医院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预算编制质量,强化预算执行以及控制意识,从而满足我国财政管理部分的各项需求。
三、结语
通过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对于医院的财务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说各大型公立医院也就需要充分重视这次改革,并需要借助于多种优化措施来对现有的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不断的规范与加强,这样才能够实现该公立医院朝着新的会计制度的转变,促使该医院的核心市场竞争能力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财务预警的功能
一个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具有以下五大功能:
1.1信息收集
它通过收集政治、经济、政策、科技、金融、各种市场状况、竞争对手、供求信息、消费者等与企业发展有关的信息,集中精力分析处理那些对企业经营和发展有重大或潜在重大影响的外部环境信息,同时结合企业自身的各类财务和生产经营状况信息,进行分析比较。
1.2预知潜在的财务危机
经过对大量信息的分析,获得财务危机的先兆信息,当出现可能危害企业财务状况的关键因素时,财务预警系统能预先发出警告,提醒经营者早作准备或采取对策以减少其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1.3控制发生的财务危机
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一方面财务预警系统密切跟踪危机的进展,另一方面迅速寻找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的原因,使经营者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措施,阻止财务状况的进一步恶化。
1.4提供对策
当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时,能够提供有效的、便于操作的处理财务危机的基本对策和方法,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
1.5避免类似财务危机再次发生
财务预警系统通过详细地记录财务危机发生的原因、处理经过、解决的措施以及处理的反馈与改进意见,对企业现有财务管理及经营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改进建议,不断增强企业的免疫能力,同时不断完善财务预警系统。
2财务预警的意义
任何企业的财务危机绝非朝夕之间突如其来,往往是企业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与危机前的种种征兆重视不够,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以至于财务危机不断恶化,最后引致危机爆发。因此,对企业的财务运营过程进行跟踪、监控,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早察觉财务危机的信号,预测企业的财务危机,使经营者能够在财务危机出现的萌芽状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预防失败,以提高管理质量。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对财务运营进行监控预警,无论从哪个立场分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1对于监控部门来说:
根据财务预警系统提供的信息,可以进行监测和预警;对于经营者来说,能够在财务危机尚未出现时或出现的萌芽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企业经营,预防失败;对于上市公司,可依据此揭示财务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公司经营策略,以避免沦入ST、PT的行列;对于准备借“壳”上市或买“壳”上市的公司来说,可以通过关注预警信息寻找到宝贵的“壳”公司;对于投资者来说,可以根据财务预测指标的动态分析进行正确的投资选择,并在发现企业的财务危机萌芽后及时处理现有投资,避免更大损失;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可以利用这种预测,帮助做出贷款决策并进行贷款控制,防止坏账发生;对于审计人员、法律人员来说,可以据此更为准确地对上市公司经营情况和前景做出判断,避免因未能准确披露而招致的法律诉讼。
2.2从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而言:
自从1997年东南亚引发金融危机并迅速波及到全球以来,人们开始反思探讨造成危机的根源,各项研究表明,除了经济、金融体制和腐败等深层次原因外,引发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的经济信息不全,缺乏必要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因此就宏观经济运行的角度而言,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可操作性强的危机监测预警系统十分必要。
2.3从企业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世界经济处在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态势下,亚洲经济危机从本质上讲是现金流量的危机,是资金短缺的危机,造成这一危机的原因:一是公司过度负债的筹资观,二是公司盲目向高风险行业扩张和大肆推进国际化的投资观。事实上亚洲金融危机产生的经济基础是东南亚企业早已潜伏的财务风险和危机。曾经名噪一时的韩国大宇集团一夜之间神话般的破灭了,成为亚洲金融危机最迅速的牺牲品,其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没有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危机并早做处理。
2.4从企业所处的国内环境来看: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商业银行;银企关系;财务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8-0054-05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传统的理论认为,资本雇佣劳动,股东投资设立企业,投入的资本转化为专用性资产,比如设备、厂房等。由于这些资产具有专用性与可抵押性,使得企业经营的风险由这些专用性资产的所有者承担,按照风险与权益相匹配的原则,出资者便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在此理论影响下,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把内部治理结构简单地抽象为股东与经理的委托关系,关注的是如何在股东和经营者之间配置财权,以解决委托人如何选择设计最优合同来克服问题,始终强调股东权益的保护。
20世纪80年代后期,鉴于美国兴起的“敌意收购”运动对公司利益相关者的消极影响,美国28个州改革了公司法,在立法上确立了利益相关者的思想。从此,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得到了发展。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论认为,公司行为的物质基础是法人财产而不是股东的资产,其权利基础是法人财产权而不是股权,那些投资于法人财产的利益相关者享有法人财产的权益。除了股东以外,债权人、经营者、员工等都为法人财产的保值和增值做出了贡献,他们同样享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所以,公司应归利益相关者共同所有,股东对企业的绝对控制是不合理的,股权的运用应当受到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制约,公司应由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二、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关于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最早见于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所的一份备忘录。当时,作为一个术语,利益相关者被定义为:“那些没有其支持,组织就不可能生存的团体。”随后几十年时间里,经济学家们陆续对利益相关者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弗里曼(1984)给予利益相关者经典定义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人”。克拉克森(199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那些已经在企业中投入了一些实物资本、人力资本、金融资本或一些有意义的价值物,并因此承担了一些形式的风险,或者说因企业活动而承担风险的组织和个人。
综合理论界的观点,利益相关者应该是这样一些人:他们向企业提供专用性资源并承担企业经营过程中有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因而共同享有企业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如果要更具体地来划分一个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的话,可以这样归类:(1)向企业提供财务资本的股东和债权人;(2)向企业提供人力资本的经营者和员工;(3)向企业提供市场资本的顾客和供应商;(4)向企业提供社会资本的政府与公众。
三、银行――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银行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除了为企业提供巨大的资金支持外,在客观上还具有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职能。可以说,银行是企业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银行在企业财务治理中的作用。
(一)银行是企业资金的主要提供者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企业资金来源通常是由两部分组成:自有资金和外部资金。由于技术进步和规模经济的要求,企业很难单独依靠有限的内部资金来获得发展。所以,外部融资成了企业筹集资金的主要方式。
企业外部融资一般又分为两种模式: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直接接触,根据协议的条件直接融通资金,其表现形式一般为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间接融资指的是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金融中介机构为媒介来进行资金的融通,表现形式为企业从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银行)那里贷款以获取资金。
企业实际中可运用的外部筹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银行借款、股权融资、债券融资三种。虽然股权和债券融资具有很多优点,但企业真正想运用还受到很多因素的限制。就拿股权融资来说,由于我国目前股票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市场容量有限,企业上市条件过于苛刻,门槛较高,每年真正能符合条件从而被主管部门批准上市的企业并不多。另外,企业从完成改制到成功上市,往往需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但企业的融资需求却是相当紧迫的,资金不能迅速筹集到位会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错过良好的机会,而且,企业发行股票要求对市场公开信息,这有可能暴露企业的商业秘密,所以很多企业并不愿意。债券融资运用情况也不见得比股权融资乐观。目前在沪深两市挂牌交易的企业债券寥寥无几,除了和我国债券市场不发达原因有关外,债券融资本身手续复杂,条件苛刻,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因此,银行一直是企业融资的主要提供者。
(二)银行对企业具有经济上的监督控制职能
西方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1985)研究发现,银行对企业具有鲜明的控制能力,即金融机构作为贷款人或股东可以通过明确或默认的契约直接或间接地部分控制企业的管理者,作为贷方的控制可以在合同上明文规定,也可以表现为拒绝企业的贷款。作为股东的控制可以通过董事选择程序进入董事会,也可以通过拒绝进一步提供资本的方式来实现。银行对企业经济上的控制要求主要源于银行经营金融产品的高风险性。事实上,银行在竞争中的风险是借出去的钱有可能不能按时收回,导致本息偿付危机,而支付危机又常会导致银行破产倒闭。所以,为了防范风险,银行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信誉非常关注,并希望通过自己的控制来促使企业向经营好、效益高的方向上发展。银行对企业实行的是相机控制,一般情况下并不干预企业的日常活动。银行平时只是收集信息,只有在批准贷款与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时,银行作为债权人的作用才是重要的。尤其是在经济形势恶化时,银行会强化对企业的监控,通过帮助企业改进管理,调整结构转产革新,或者清算企业资产,重新安排债务,以保证银行贷款的安全和收益。
银行不仅有监督控制企业的动力,而且还具备监督控制企业的条件。首先,银行在监控企业方面具有净成本优势。由于单个投资者进行监督的成本太高,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考虑,有必要由一部分持股人代表其他持股人来进行督察控制以减少控制成本。而银行与企业交往的信息优势使它能有效地承担监督职责。可以说,银行是被挑选出来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的代表。其次,银行的声誉有助于银行对企业的控制监督。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水映风险的大小,由于存在风险,银行监控客户就依靠良好的形象和声誉。再次,银行除了具有较为充分的信息优势外,还有很多具备专门知识的人才,能够对企业的投资进行审查和评估,选择出最优的方案。另外,银行遍布各地的分支机构可以对企业贷款项目进行跟踪督察,构成对企业的约束。
(三)财务控制权相机配制――银行对企业财务的干预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银行贷款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降低贷款风险并维护银行作为企业债权人的财务利益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财务控制权的相机配置来让银行部分享有企业的财务控制权。因为财务控制权是所有权的核心内容,笔者借鉴张维迎先生(1996)描述公司所有权状态依存的例子来解释说明。设x为企业总收益,p为股东最低预期收益率,W为应付员工的合同工资,r为债权人的合同收入(本金加利息)。如果企业处于“W+r
四、构造我国银企新模式――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
西方各国的银企关系模式是由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发展战略、民族、历史、文化及政治和法律制度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无论是美国商业银行与企业间接结合的模式,德国银企完全融合的主持银行模式,还是日本银行与企业有限结合的主力银行模式都各有其特点,我们只能综合借鉴,不能盲目照搬其中任何一种。结合我国目前情况和对西方银企关系的综合借鉴,我国采取以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为主要特征的银企新模式是比较合适的。
(一)我国商业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现状
目前,有关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呼声日渐提高,但实务部门却不甚热情,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缺乏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积极性。大多数情况下,银行出于控制风险的目的,只是在贷款前进行审查,在贷款到期后进行追缴而已,并不过多参与贷款期间企业的财务治理工作,对企业的监督仅停留在表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理论方面存在约束
在理论界,主流的看法还是银行与企业之间应该仅保持借贷这一种关系。银行作为债权人,除了可以拥有依法收回贷款本息的权利外,就不能过多干涉企业的治理了。对于企业来说,银行的作用仅限于提供了贷款这条融资渠道而已,企业的财务治理与银行并不相关。在这种理论的长期影响下,银行和企业双方都缺乏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方面的意识,如果有人建议让银行委派代表进入企业的董事会参与财务决策,我国的银行和企业都会认为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2. 制度方面存在约束
围绕银行对企业进行财务监督这个问题,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许多制度,如银行对企业的授信制度、“三查”制度、主办银行制度、债务清算制度等。但这些制度都只是强调银行对企业经营和理财行为的外部监督,并不涉及到内部控制,而且很多都带有随机性和盲目性,并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需要的是一套既有外部监督,又有内部控制的制度。但目前来说,我国《商业银行法》和《证券法》都禁止国有商业银行直接持有其他公司的股票,从法律和制度上排斥了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主观权利,使银行在企业关系中长期处于被动地位。
3. 关系方面存在约束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还不是真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关系。目前来说,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都是政府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的工具,共同的目标都是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大局,背后的实际控制者都是国家。所以,银企双方在交往过程中缺乏市场独立主体意识和地位,企业会存在过度依赖共同主体的思想而对银行债务百般抵赖,银行会因企业债务得到政府、国家的担保,而不主动去关心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不积极地去参与企业的财务治理。尽管法律对商业银行的独立性作出了规定,但由于很多情况下仍受国家政策和行政命令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缺乏真正的独立性,并不能有效地参与到企业的财务治理中去。
(二)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方式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基本思路是:首先,要调动和提升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的积极性,要让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不受法律和体制的约束。其次,要做到“四个专门”,即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要有专门的权利、专门的人事、专门的条款和专门的步骤。专门的权利指的是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要依靠一种权利。这种权利一般来说是债权,但如果银行能在股权上取得一定的掌控,那将对企业形成更有力的约束。原因很简单,控制权源于股权,在股权的掌握上取得优势,在企业的控制上也就占得先机。专门的人事指的是银行要派专门的人来参与企业的财务治理。事成于人,良好的人事参与机制有助于银企双方的协调与沟通。专门的条款是指银行要设置专门的条款来约束企业及其经营者的行为。而专门的步骤指的是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必须分为事前、事中、事后的步骤来进行,不同的步骤有不同的处理方法。
按照以上思路,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方式的对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债权控制和股权控制相结合
在银行凭借债权无法对企业实施财务控制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借鉴德国和日本的经验,允许银行对企业实行股权控制。由于我国转轨经济过程中社会环境和制度结构的不完善,银行债权不仅未能控制企业,反而被企业所控制,形成“人质”问题。而且,债权人要想取得企业的控制权,一般要等到企业陷入支付危机时才能得到,此时银行控制企业的成本将非常大。所以理想的选择是银行同时拥有企业的债权和股权,这样无论企业处于何种状态都可以实施有效控制,并使得债权控制和股权控制相互补充。至于如何选择股权控制,目前可行的办法有三种:一是由银行出面牵头设立投资基金;二是把国家股权交由银行托管;三是银行债权转股权。当然,银行限于自身的控制能力,不可能对所有的企业都进行控股。在选择控股对象时,应当选择那些产品市场前景好、有发展潜力、盈利能力较强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至于那些银行不能控股的企业,银行在一般债权管理之外可以寻求其他方法,如委派外部董事或财务监察专员介入。
2. 银行的人事介入
银行参与企业的财务治理,最好的方式就是银行派专门的代表进入企业的监事会和董事会,取得企业重大财务决策的话语权。这种人事的派遣可以股权投资为基础,也可以贷款联系为基础,甚至还可以在没有实际资本联系的情况下发生。银行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和最大的利益相关者,有理由派人介入到企业的财务治理中。由于银行的利益相关性,派遣独立董事可能不妥,但是派遣人员作为企业外部董事或者兼职董事,甚至财务监察专员还是可行的。外部董事和兼职董事可以在企业作出重大经营决策、财务决策之前提供相关建议或意见,而财务监察专员则有权监督企业日常财务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采取相关措施,确保企业资金运转的安全和稳定。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董事会里就有很多来自纽约大银行的代表,他们为公司献计献策,贡献不小。一般情况下,银行派遣的人员并不干预企业的日常事务,企业的日常财务与经营决策权仍然在内部董事手里。但银行方面的人员在监督公司财务决策与运作、沟通银企信息、确保银企财务决策科学性方面,还是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3. 协议保护性条款的制订
银行的审慎和信贷配给机制及抵押担保机制,为银行贷款的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对于期限长、风险大、流动性和可转换性差的长期贷款来说,银行利益的进一步保障还有赖于对企业及其经营者行为的限制。银行与企业签订贷款协议保护性条款,可以对企业及其经营者行为进行限制是银行在财务上治理企业的一种手段。从财务方面来看,保护性条款可以有:对抵押和担保的限制,防止企业过多利用自有资产为其他企业提供抵押和担保;对营运资本比例和资金流动性的限制,防止企业盲目投入过多的资金,确保资金的安全性和效率性;对债务期限和债务资金用途的限制,确保借款资金专款专用,降低被挪用而不能按时收回的风险;对股利分配的限制,防止企业因分红过多导致资金不足,从而影响偿还银行本息的能力以及企业自身进一步发展的能力。除了这些限制,保护性条款还可以规定企业在作出重大财务决策时需要得到银行的首肯,必要时银行甚至可以直接控制董事会等。
4. 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须按事前、事中、和事后专门的步骤进行
事前,即企业作出投资决策前,银行应该对企业提出的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对项目的可行性、盈利性、必要性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自身跨行业、跨部门、跨国界的信息资源,完整、准确、及时地筛选出高质量的投资方案,避免投资过程中出现逆向选择问题。事中,银行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到监督方面来,必须密切监察经理人员的行为,关注投资项目的进展情况,留意企业其他经营活动,紧盯资金特别是贷款资金的使用动向,防范企业经理人员的道德风险行为(如私自挪用资金,把贷款投向其他高风险项目等)。事后,银行的工作主要是对项目完成后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评价,研究企业的发展潜力及发生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如果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银行就无需对企业进行过多的干预;但如果企业财务状况恶化,项目亏损严重,银行就要根据事前的协议和约定启动紧急控制方案,比如更换企业经理人员、变卖非盈利资产、停止不必要投资、严格控制现金流动,提供紧急融资援助,等等。一般在企业进入危机的时候,银行应以救援为主,可以通过重组的手段使企业起死回生,只有企业到了真正无可救药的地步,才应该果断地申请破产清算。
五、结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表明:企业应由它的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银行作为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是企业极其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因此,银行有理由参与到企业的治理活动特别是财务治理活动当中去。但在我国,很多时候银行监督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银行在与企业的交往中总处于被动的地位。其中体制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观念。我们一直以来都低估了银行的作用,没有意识到银行在企业财务治理和监督上是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转变这种观念,让银行参与企业财务治理,不但能激发银行的投资热情,还可以有效地监督经营者的行为,抑制内部人控制,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促进企业债务资金的有效利用,最终形成良性、互动的银企关系。
参考文献:
[1]【日】青木昌彦.日本主银行制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4.
[2]樊光鼎.银行与企业的产权融合及银行参与公司监控问题的探讨[J].中国工业经济,1995,(6).
[3]Freeman, R.E. Strategic Management : A stakeholder approach[M].Boston Pitman.1984.
[4]Clarkson. A stakeholder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and Evaluat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1).
[5]伍中信.建立以财权为基础的财务理论与运作体系[J].会计之友,2001,(4).
[6]【美】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7]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J].经济研究,1996,(6).
[8]沈红波.我国上市公司债权人治理弱化及其对策[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10).
[9]王继祖.美国金融制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4.
[10]张精华.德国市场经济体制[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11]【瑞典】E・伯格洛夫.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理论及政策含义[A].【日】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人控制和银行的作用[C].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12]徐铁祥,蔡碧红,肖俊.公司治理与财权安排[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2).
[13]徐联初,肖晓光.银行对企业控制权与我国企业治理结构的改善[J].金融研究,1999,(8).
Stakeholders and Financial Governance of Companies
Li Shuqin1, Zeng Junping2
(1. Accounting School, Shijiazhuang Economy School,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2. Finance Office, Hebei Costal High speed Road Management Department, Qinhuangdao 06600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