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36-02

一、引言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普通本科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研究对象为公共组织的资金运动过程及其规律[1],开设的目的是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够理解和使用财务信息。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起步较晚,《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处于完善阶段。

二、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1.现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安徽师范大学2010级、2011级和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总人数为210人,有效问卷数为205份,无效问卷数为5份,获取学生对该课程现行教学模式的反馈意见如下:(1)教学内容方面。90.73%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内容系统性和条理性较强,能增加课本以外的知识点,并能结合授课内容给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但案例教学比重还较少,理论教学比重很大,希望可以增加案例教学比重。(2)教学方法方面。73.66%的学生认为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少授课教师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但也有学生反映多媒体教学的授课速度太快,不能完整记录笔记,影响课下复习效果,建议放慢多媒体教学速度;大多数学生希望授课教师可以在目前采用的讲授法、案例法和练习法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增加实地参观法和模拟实训法。(3)教学态度方面。95.61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的教学态度很认真,备课充分,精神状态很好;但上课过于严肃,和学生交流不够,授课语速有点快,声音不够响亮。

2.原因分析。(1)教学内容多且对数理统计要求较高。《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需要学生系统学习公共组织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技术方法,熟悉我国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财务会计规则,理论内容多,且涉及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知识,但其教学对象为非财会专业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对数理统计的要求并不高,再加上该课程的课时数少,以安徽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总课时数仅为51个课时,为了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授课教师不可能对涉及到的高等数学和统计学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导致学生不容易学,教师不容易教,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理论教学内容多,实践教学内容不足。《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是其教学过程的重要构成要素,但该课程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较低,以安徽师范大学2012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该课程实践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比例仅为17/51。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实践教学需要投入较多的经费去配备模拟实验室、购置仿真软件、安排师生参观实习等,而纯理论教学的经费投入则相对较少;其次,实践型师资缺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新兴学科,其师资队伍非常年轻,青年教师们大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学,没有机会接受系统专业的实践技能培训,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再次,开展实践教学的单位大多需要任课教师自行联系,而该课程的研究对象为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其实践教学基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上政府组织和事业单位管理的特殊性,单凭任课教师自身能力,很难争取到学生观摩和实践的机会。

三、改革现行教学模式的建议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课程应完善现行的理论教学加实践教学模式,综合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机械死板地记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思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1.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不能偏废。《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学》是应用型课程,因而有人以“学以致用”为目标,认为实践需要什么理论就讲什么,这使得理论教学缺乏系统性[2]。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在该课程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应系统地教授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课程的整体框架;而实践,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的作用,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调动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使教师结合实际,完善自身对理论的认识,并结合用人单位的需求,调整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课程本身并不具备教育的动力,它只有借助于讲授的方法才具有教育的效力[3]。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都是教师主导的填鸭式的课堂讲授,这种教学不能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要发展学生潜在的才能,必须在当前应用型大学的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法[4]。任课教师应结合每个课时的教授内容,在传统的讲授法、练习法等理论教学方法基础上,灵活使用案例法、实验法、参观法等实践型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运用到实践中,使其认识到理论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其学习能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系见图1。

讲授法可以向学生系统讲授公共组织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练习法可以督促学生课下复习和巩固教师课上讲授的知识,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讲授法和练习法是该课程教学的基础,是灵活使用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同时,由于学生缺少对政府组织、事业单位和民间非营利组织的了解,很难真正理解其财务活动内容,也不能深刻认识到学习该课程的重要性,所以通过参观法,带学生去公共组织财务部门实地观摩,并通过在实验室里利用仿真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案例法是理论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方法的结合,学生通过课下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课上讨论、发言,课后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形式,和教师共同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可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目前该课程授课教师多为青年教师,缺少社会实践经历,很难驾驭实践教学方法,不能解决实践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因此,高校应出台鼓励政策,对教师外出参加社会实践给予经费支持,并制定相关考核机制,将教师参加社会实践作为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硬性指标。教师可以挂职锻炼、顶岗培训、产学研合作、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丰富其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其实践教学能力。

4.建立校地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借鉴国外校地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在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日益密切的今天,地方高校必须改变过去相对封闭的教学模式,加强与地方合作,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5]。由于该课程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单凭授课教师个人能力,很难联系到去公共组织实地参观的机会,需要高校领导充分整合校友资源,与当地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联系,为该课程搭建实践教学的平台,建立起互惠互利的校外实践基地。各类公共组织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场地,为教师提供挂职锻炼、顶岗培训、志愿服务、调查研究的机会;高校利用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公共组织进行人员培训、提供咨询服务,还可以聘请公共组织的相关人员来进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姜宏青.公共部门理财学科的兴起与建设[J].会计研究,2008,(2):77-81.

[2]崔志娟.关于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问题探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7(3):56-61.

[3]佐藤正夫.教学原理[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86.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范文第2篇

(一)资产重组不征增值税的法律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增值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13号)规定:“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属于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其中涉及的货物转让,不征收增值税。”

(二)资产重组不征营业税的法律依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资产重组有关营业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1年第51号)规定:“自2011年10月1日起,纳税人在资产重组过程中,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债务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的行为,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其中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

(三)资产重组免征契税或减半征收契税的法律依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关于企业事业单位改制重组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2]4号)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止,公司在股权(股份)转让中,单位、个人承受公司股权(股份),公司土地、房屋权属不发生转移,不征收契税。”同时第三条规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依据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合并为一个公司,且原投资主体存续的,对其合并后的公司承受原合并各方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第四条规定:“公司依照法律规定、合同约定分设为两个或两个以上与原公司投资主体相同的公司,对派生方、新设方承受原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第五条规定:“国有、集体企业整体出售,被出售企业法人予以注销,并且买受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妥善安置原企业全部职工,与原企业全部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对其承受所购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免征契税;与原企业超过30%的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三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减半征收契税。”

二、对《关于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问题的通知》的简析

(一)有关职工安置费用的形成

所谓企业职工安置费用指的是由于企业内部自身的重组导致相当部分的职工被迫离职,为了安置离职职工的失业状况,确保这部分离职人员的生活不受影响,企业务必要按照相关的国家规定支付给这些离职人员适当的经济补偿,同时也要缴纳相关的社会保险费等其他费用。企业在重组的过程中可以从净资产中预先提取有关离职员工的安置费用,确保符合国家规定的离职人员能够在失业之后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和社会保障。但是我们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费用与预先提取的费用之间存在着偏差,因为依据当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需要计入企业当前损益,并且在内部辞退的协议上务必要明确企业离职人员的生活费用要比当地当前的最低工资水平的百分之七十高,但要低于该企业平均工资的百分之七十,另外还要确保这批离职人员与原先内部辞退的人员待遇是一样的,不能出现过大的差别。

(二)连续支付的职工安置费用

企业在处理离职人员的安置费上有两种方式,其中有一种安排是将已经离职退休的人员交给存续企业来进行集中性的管理。但是在这种方式下,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用是由原企业以货币的方式交给了集中管理的单位。在收到重组企业的安置费用后,管理单位务必要对离职员工进行长期性的管理,直到最后一位离职人员离世为止。所以说企业重组有关职工安置费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同时也是一种连续支付的过程。对于后续支付有关离职员工的安置费用,企业可以根据实际的离职人员的性质将其分为三种:内部辞退人员、离休人员、退休人员。针对不同性质的离职人员,企业所采取的安置费用范围也是有所不同,但是务必要确保离职人员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国家也可以加大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可能的情况下为离职人员提供一些过渡性的福利补贴,确保离职人员特别是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收入水平。

(三)有关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问题

实际上很多企业对于有关职工安置费用的安排是比较全面的,而且也能够严格地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但是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出现了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与缺陷的内部管理与控制体系有关。具体来说,部分重组的企业对于有关离职员工的安置费用上采取了弹性处理的方式,不少在职人员在对费用总额进行控制时,会侵占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用。另外还出现在开展和组织离休人员安置费用上,机关离职人员的费用水平是高于普通基层的离职人员。还有就是有些离职人员已经过世了,但是离职人员的家属没有及时地告知企业,使得企业仍然发放该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用。这些财务管理上的问题对企业的利益造成了损害。为了改变这种安置费用财务管理的状况,要求企业务必要从内部管理和控制上严格地处理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用,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三、职工安置费用财务管理与控制方式

(一)管理流程简析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的企业在重组之后,由总公司来负责离职人员安置费用的账务管理和预先提取,但是对于离职人员的日常生活管理则交付于存续企业来管理和控制。不管是采取一次性的安置费用补偿方式,还是采取连续性的安置费用当前计提,都需要通过总公司来进行统一地发放与计提。其中采取连续性的发放方式需要由下级存续企业对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用账务处理进行管理和安排。具体来说,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安置费用的财务管理中,主要有省的分公司来进行财务的核算工作内容,离职人员所在地区的基层部门对这些离职人员进行日常的管理。在支付费用上各个基层的部门可以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先垫付已经发生的安置费用,等到月底或者是公司年底定期汇总的时候,省分公司财政部门依据原有的财务资料和数据进行审核,拨付之前垫付的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用。

(二)控制方式分析

前面提到企业重组后支付给离职人员的安置费用,务必要确保离职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这就要求企业务必要采取一定的控制方式来确保安置费用财务管理的可行性、合理性和合法性,防止企业内部个别人员行为的出现。一般的做法是总公司会在年度结束的时候委托有关的会计事务所对本公司的各地子公司离职人员安置费用的使用情况进行调差和审计,从根本上避免有关问题的出现,并且尽可能地从中发现问题,采取积极的手段解决问题,使得企业在重组的过程中,实现职工安置费用的转款专用,真正地将职工安置费用用到实处,而各地子公司也要依据公司的制度和有关的法律政策来给予合理的福利补贴和活动经费。具体来说,那些离职人员、退休人员每个月的活动经费需要根据制定的员工经费标准来执行。活动经费不仅要包含经常性发生的项目费用外,还需要包含一些日常琐碎的事项开销,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子公司务必要保留好各种原始的单据和资料,定期向总部申请报销。

(三)职工安置费用的多种支付途径

我国法律上并没有针对企业重组中职工安置费用的支付途径进行硬性的规定和要求,因此企业便可以根据离职人员的具体性质,采取不同的支付途径来实现企业与员工之间利益的最大化。通常情况下,职工安置费用的主要支付途径有现金、债券和股权这三种。如果企业采取一次性的支付方式,那么现金支付的途径便是可行的,同时也避免了后续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而且我国对于一次性支付的方式有一些免税的优惠政策。但是还是有少数企业管理人员选择了股权的支付途径,从国家法律、企业实践上看,这种途径是不建议的。另外在企业重组后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选择债券这种支付途径,但是务必要在相关部门批准的前提下执行。

四、结束语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组织战略 财务管理 绩效管理

在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过程中,其财务管理以及绩效管理就是最为核心的两个部门。根据系统论的有关角度来看,企业内部各种管理职能和要素之间都是存在各种联系的。但是在我国的企业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以及绩效管理因为是两个并行的存在就不利于强化财务管理功能,同时也不利于提高绩效管理效率。本文就对此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对财务管理和绩效管理关系的分析探讨

在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指的就是对企业的财务活动进行组织以及对财务关系进行处理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这是企业实现其经济效益的基础。绩效管理指的是企业在对内部组织以及员工的行为和工作结果进行管理的系统,其目的就是充分的挖掘出员工的潜力来提高员工绩效以及组织能力。但是不论是企业的组织财务还是组织绩效,其主要目的都是围绕着企业的组织战略以及组织目标来实现的。从本质上来说企业的绩效管理就是一种实现企业战略性的管理工具,其所有的活动都是围绕着组织战略目标实现来进行展开的。企业财务管理在实现企业组织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其作用主要为设定战略目的以及实施。所以从企业组织战略出发就一定可以找到企业绩效管理与财务管理的交叉点。从企业活动内容来看战略性的绩效管理分为绩效计划和监控以及评价和改进等几个环节,其内容上都是互相关联的,以此形成了一个封闭系统。而企业的财务管理则是一些较为独立的工作来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一个强大的整体。因此在企业中以战略性绩效管理为主线,让财务管理辅助其中来提升绩效管理效率。

二、财务管理在绩效管理中的功能性分析

在企业统一的组织战略指引之下,财务管理活动可以紧紧的围绕着绩效管理的四个有效环节来进行展开。这样一方面可以有利于把我组织战略的方向,另一方面有利于为绩效管理的四个环节提高有效服务。

绩效计划阶段主要分为目标的确定以及指标的设计两个部分。在确定企业绩效目标的过程中,部门以及个人的目标都是来自分解组织目标的过程中,组织目标的核心就是财务目标。所以在确定部门以及个人的绩效目标时财务部门就需要提供准确清洗的财务目标,并且协助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此进行目标分解,让企业员工可以更为明确自己的工作权限以及职责。

在实施绩效活动完成之后,就进入了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也就是绩效考核。从方式来说绩效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追求一种全面并且客观的绩效考核,所以360度考核就成为了目前企业组织绩效考核中较为通用的形式。现在还要较为常用的形式就是第三方考核,财务部门的考核就是其中的重点。因为财务部门进行的考核其主要作用就是反映出企业不同部门或者不同员工在财务上的表现,第二就是考核指标都是可以进行量化的指标。所以在考核的方式上来说财务部门的考核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增强绩效考核的信度。

从绩效考核结果来看,在完成考核之后进行审核是必须的环节。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确保考核结果可以跟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从而确保企业绩效管理的目标得以实现。在这个审核过程中主要就是对部门和员工工作结果与企业财务目标进行一致性的考核。除此之外,从运用考核结果方面财务管理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来看绩效考核其结果一般在薪酬以及培训等几个角度得以实现。其中在薪酬提升方面其额度的设定也需要符合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通过设定合理的薪酬形式以及水平设计来实现积极性的激励。

在绩效管理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绩效改进。在这个阶段首先就是对企业部门和员工绩效的改进,其次就是对于绩效管理系统的改进。在第一个方面主要是通过改进绩效计划让其目标可以更加具有现实操作性。在第二个方面就是借助企业财务管理活动来改进绩效管理系统。

三、绩效管理中运用财务管理程序设计分析

如何更好的在实现企业组织战略中的绩效管理上运用财务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环节来进行设计:

首先就是确定企业组织和部门的绩效目标,然后通过组织会议等来进行目标的分解。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财务部门就需要参与到设定企业绩效目标中来。通过合理的发挥财务预算的作用来实现绩效目标确定的科学化。进入到了绩效的监控阶段之后,就需要从成本支出的角度来发挥出财务部门在控制和监督上的作用。在绩效管理的第三个阶段,也就是绩效考核阶段,财务部门主要负责数据的审核和质量的佐证,在分析出考核结果之后就需要对考核结果的准确性进行分析和检验,并且为下一步的绩效反馈进行材料的准备。在最后一个阶段也就是绩效改进方面,财务部门主要负责改进计划在财务科学性以及可行性的检验。

最后就是在绩效管理中运用财务管理的人员管理因素。首先就是可以通过在财务部门内部设置绩效员工来从事有关工作,或者在财务部门中选出一批员工从事兼任绩效管理工作。但这两种形式都有所不足。

四、结语

企业绩效管理是其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结合企业财务管理来推进企业绩效改进就是企业工作中关键所在。同时因为绩效管理和企业组织管理都存在很大联系,于是就更应该在企业战略目标基础上来实现绩效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朱辉.企业集团内部绩效管理模式构建[J].中国城市经济,2010(10)

[2]陈秉钊,刘婷婷,范军勇,彭坤焘.智力密集地区人力资源与城市功能和空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以上海市杨浦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6(03)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范文第4篇

    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提高已故离休干部的无工作配偶的生活困难补助费标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补助标准:

    已故离休干部配偶有子女无工资收入的每人每月生活困难补助标准提高到130元;配偶无子女又无工资收入的,每人每月生活困难补助标准提高到170元。

    2.补助时间:

    自1994年10月起改按上述标准执行。

公共组织财务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民间财务管理 双重管理 信息披露 监督管理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政府改革的稳步推进,民间非营利组织得到了迅速发展壮大,他们在调动社会资源、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民间组织财务管理的地位

民间组织是非营利组织,它不以获取利润为目的,它们提供服务是服从于某些公共目的和为公众奉献。民间组织在一定范围内为社会公益服务,也就是在完成某一社会使命。

在我国,民间组织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已成为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相并列的第四大社会组织,其蕴藏的能量和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绝不亚于民营经济的崛起,因此我们要加强民间组织的管理尤其是对它的财务管理。

二、民间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与权力没有相分离,造成财权不分。我们通过观察现在的民间财务管理制度不难发现制约其健康发展的主要就是其组织的财权不分,财权掌握在某一个人手中,其结果就会造成财务管理的混乱,不能发挥它的最大效力。这种财权不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官办现象严重。许多民间组织从成立到组织开展活动的所需资金,几乎完全由政府部门一手操纵,协会的会费等相关费用也由政府部门统一收取管理。二是会员利益无保障。协会要发展必须首先要维护会员的切身利益,而会员的利益往往又要通过协会以各种形式的资金或实物作报酬。

2.民间财务管理的人员综合素质较差,尤其是专业水平。财务管理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人员来管理,但是由于民间财务的特殊性就决定了民间的财务管理人员具有加大的随意性。主要表现在财务管理人员的选用上,比如在选用财务管理人员上多是由民间组织的管理者直接任命,结果就会造成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既没有会计证,也没有进行任何的会计培训和继续教育,或者是有的民间组织为了节省成本干脆不设置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而是由其它单位的会计人员兼职,这样就会造成民间财务管理的混乱。

3.我国的民间财务管理制度还不健全,缺少有效的监督。我国现行的法律发规对于民间财务管理的规定还不够具体,导致有关的部门对许多的财务管理还很难进行查处,而且我国对民间组织实行双重管理体制,这样也很容易导致监督管理的不到位,使多个部门推卸责任或者说双管”机关各自在履行职能不能完全的形成统管合力,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工作审核、监管要求不严,从而使部分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管理比较杂乱。

三、对策和建议

民间组织的财务对于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针对现在的民间组织在财务管理中的不足进行改正从而完善我国的民间财务,具体措施如下:

1. 完善我国的民间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健全民间财务管理的制度。

(1)完善现有的民间组织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在我国当前的法律法规中对于民间组织法的规定还不具体,一些相应的规定及处罚没有规定细化,导致法律法规在实行的时候缺乏具体的法律依据,因此我国要对现有的法律进行更加全面细致的规定,对民间组织法律法规建设,重点要深化到对民间组织具体各项行为活动的规范和引导,从而完善我国的民间财务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2)建立一个适合民间组织的财务管理制度。一个民间组织是个特殊的个体,它的生存需要一定的资金,一个优秀的组织就是要把这些资金进行合理的科学管理,使它发挥最大的效益,这就要有专业的财务人员来对这些资金进行管理,这些管理的依据就是加强对收入与支出的控制,规范预算。可以说一个民间组织要想长远发展就必须建立预算管理制度、印章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度来健全民间财务管理的制度体系。

(3)建立以科学合理的外部评估机制。通过制度化的评估可以促进民间组织的责任、效率与社会公信度的提高。作为民间组织的管理部门应当对于民间组织的资金管理情况进行制定系统的评估机制,从而引导民间组织能够很好的使用这些资金,或者由具有年审机构的管理者在年审的时候,对于资金使用很好的民间组织进行奖励,并给予级别上的奖励。可以说等级评定的目的在于激励竞争,引导民间组织加强对财务的科学合理的管理。

2.加强国家有关部门对民间组织的财务管理的监督。

加强监管部门对民间组织财务的监督、管理,完善民间组织信息披露制度。由于民间组织的特殊性,因此国家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民间组织的财务的监督管理,国家有关部门应当不定期的联合一些关联部门对民间组织的财务进行检查、审计工作,并且促进民间组织开展财务公开、透明和规范的工作,是外界了解和监督民间组织的财务情况。比如将年度工作报告及财务状况通过报刊、网站等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还要通过新闻媒体对违法、违规情况进行曝光,充分发挥社会舆论作用。

3.加强民间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发挥内部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