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固定资产投资效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投资效应;宏观经济
2009年,在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推动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成为扩内需保增长的主要动力,2009年1-8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运行特点如下:
第一,投资增长加快,成为“保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年1-8月份,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321亿元,同比增长33.5%,扣除价格因素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为38.3%,比上年同期加快20.6个百分点,为近10年来的最高增长水平。根据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2009年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的实际增长率为35%,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7.6%,是过去10年43%均值的2倍,这表明4万亿投资计划发挥了积极作用,投资高增长成为抵御金融危机保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二,投资结构有所优化。这主要体现在:首先,第一、三产业投资增长明显加快。1-8月份,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同比增长68.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36.6%,这均高于第二产业29%的增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其次,国民经济中急需发展部门和地区的投资增长比较快。主要表现为:铁路投资增长126.5%,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增长54.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增长7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57.1%;水利投资增长65%;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分别增长42.1%和38.1%,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第三,民间投资有待加强。根据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1-8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41192亿元,同比增长40.1%,远高于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体水平。这表明前8个月的投资高速增长是通过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大项目来实现的,投资结构中民间投资明显不足。
2009年1-8月份,在我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背景、调整部分行业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宏观经济景气回升、新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高增长、土地市场升温提高地方政府资金配套能力等众多有利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仍会保持高位运行态势。根据中国宏观经济年度模型,预测200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227402亿元,名义增长率为32%,比2008年高出6.5个百分点,为近16年的最高增长率;剔除价格因素,投资实际增长率为34.4%,是2008年投资实际增长率的2.26倍。
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风险分析有以下方面:
第一,产能过剩加剧风险。尽管在本轮经济刺激计划中,国家十分重视经济结构调整,但客观上,投资高速增长使得我国产能过剩的风险进一步积聚。2009年第2季度,在高投资的驱动下,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了9.1%,已经高于第2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9%的增幅,特别是6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0.7%,重新回到了两位数的增长。但工业经济效益指标降幅明显下降,远低于2008年的水平: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13603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了4040.3亿元,下降了22.9%;1-8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速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26.45%。工业增加值的快速上升和工业企业利润的迅速下滑反映了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比较突出。正如中国人民银行报告指出,2009年一季度我国24个行业中有19个行业存在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从全球经济调整周期上看,由于全球化带来的增长红利高峰已过,虽然与去库存化相关的短期周期已接近尾声,但是与去产能化相关的中长周期却刚刚开始,这必将影响我国未来长期潜在产出,使得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在未来的较长时期内相对更加突出。
第二,地方财政风险。在本轮经济启动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在争上项目时过度追求规模,不顾地方政府财力限制,从银行过度融资,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的负债水平远远大于其财政实力,负债规模呈10-20倍的增长,政府债务率远远超过了风险警戒线。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遍地开花,过度负债现象严重;另一方面,银行盲目授信、资金运用不透明、信贷资金财政化等问题不断集聚,这给地方财政、银行风险和未来地方经济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
第三,银行结构风险。2009年以来,为配合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银行业贷款规模迅速扩张。1-7月份,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7.73万亿元,同比增加4.89万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72倍,同比增加172%。虽然,快速增加的银行贷款为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对推动我国经济企稳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银行贷款高速投放积聚的风险隐患也在迅速增加。对银行业本身来说,银行经营活动中的不审慎行为和冲动放贷、粗放经营的倾向有所抬头、项目资本金不足风险、房地产市场资产泡沫风险等新的风险等,威胁着我国银行业的安全。
第四,投资消费结构进一步失衡。2009年1-8月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为38.3%,创1997年以来历史最高值;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6.6%,不到投资增速的一半。根据中国宏观经济模型,预测2009年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例由2008年的57.3%骤升到69.5%,上升12.3个百分点;消费占GDP的比例则进一步下降,消费偏低、依赖投资拉动的结构性失衡进一步加剧。
参考文献:
1、柳建光,李子奈.关于投资乘数及边际消费倾向计算方法的讨论[J].统计研究,2006(12).
2、杨飞虎.我国投资乘数、加速数与经济增长探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7).
3、岳国强.4万亿新增投资的见效时间和拉动效应[J].中国投资,2009(3).
一、兵团固定资产投资利用效率分析
西部大开发实施前(1990-2000年),兵团生产总值缓慢增长,同期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虽高于兵团生产总值的增幅,但差距不大。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会议召开以来,由于对口援疆省份加大了对兵团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兵团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远高于兵团生产总值增幅,且增长势头强劲。
从宏观角度分析,考察固定资产投资的最终效益主要采用投资率和投资效益系数。
(一)固定资产投资率
固定资产投资率又称为资本形成率,由一定时期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形成生产性非金融资产的比重表示,是反映投资对经济增长拉动的指标。一般认为,投资率过低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过高又会影响到投资的效益,进而损害经济增长的质量。
图一 全国、新疆、兵团投资率变动折线图
从图一可以看出:1990~2012年,兵团的固定资产投资率呈现出增长――下降――加速的变化趋势。1990~2003年为上升趋势,年均增长2%;2003~2007年保持平稳态势;2007~2012年,投资率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增幅逐年增大,期间年均增长达8.7%。
1990~2012年,兵团投资率年均增长4%,而同时期新疆年均增长仅为2.9%。期间,1998~2004年,兵团的投资率甚至高于全国投资率。这表明,兵团的经济增长具有高投资拉动的特征。
(二)兵团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
投资效益系数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质”的指标,由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额同相应的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值表示,是衡量固定资产投资经济效益的主要指标。
图二 兵团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及其滞后期投资效益图
由于投资项目种类、政策效应、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存在,会产生“滞后效应”,因此不仅需要考察当期投资效益系数,还要考察前期固定资产投资对该期GDP的影响,这种固定资产交付使用期和投资期的时间差形成效益滞后,称为固定资产投资效益滞后效应。
将图一、图二结合考察可知,兵团固定资产投资效益表现出以下特征:
(1)固定资产投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1990~1999年间,固定资产投资的利用效率较低,投资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使得固定资产投资率和投资效益变化背离; 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8年以来,兵团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和投资率显著提升,且同步递增。说明兵团固定资产投资利用率较高,有效带动了经济增长。
(2)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的滞后性较为明显。
由于固定资产投资从开始投放到交付使用有一个时间差,所以固定资产投资的这种效果会滞后释放。概括地说,生产总值增长对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反作用力,固定资产投资的发展要以经济增长为前提条件。但是,无论对于一个国家,还是地区来说,其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都具有一定的滞后影响,其滞后影响期的长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控的,决定其长短的直接动力来自于该国或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考虑。
由t期(当期)、t-1期、t-2期比较可知,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在t-2期表现最为明显,即当期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随着时间的延续,其经济效益逐渐得以凸显并逐步增大,滞后性较为明显。
二、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总值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变量选择和方程描述
1.模型变量的描述、数据整理
本文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对固定资产投资与生产总值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表2中列出了模型中使用的4个外生变量、3个内生变量、变量的含义、计量单位,观测指标的样本区间为1990~2012年,数据取自《兵团统计年鉴》(1990~2012年)。
表一 模型变量列表
其中,由于兵团地区政府支出数据无法直接得到,考虑到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变动额和管理费用支出总额的合计值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的高度相关性,其总和可作为政府支出的工具变量,因此,取其近似值:政府支出=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变动额+管理费用支出总额。
2.模型方程的描述
利用兵团1990~2012年的数据建立一个固定资产投资需求导向的经济联立方程模型,模型由3个内生变量方程组成:
(1)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方程
(1)
该方程描述了固定资产投资和GDP、固定资产投资滞后期的关系。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在分析固定资产投资的直接影响因素时,引入GDP和INV(-1)两个解释变量。
2.经济增长方程
(2)
该方程描述了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关系。城市化水平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作为社会消费能力的代表,成为带动刺激经济增长的因素,故引入这两个解释变量。
3.城市化模型
(3)
该方程描述城市化率和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人口的关系。
由模型主要内生变量的动态模拟图可以看出,INV、GDP、CS的拟合效果很好。
(二)结论
1.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着动态均衡机制,按照“加速原理”,经济增长可以推动投资以更快速度的增长;同时,经过资本积累,投资对经济增长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由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模型可以看出,兵团生产总值每增加1元,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应增加1.005元;上期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增加1元,可使本期固定资产投资额增加0.24元,上期固定投资的投入产生的效果,在当期不会完全释放,而是会产生滞后效果。
2.经济增长:理论上,如果投资产生的效益未被消费消化掉,那么该投资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浪费,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增长。由经济增长模型可以看出,与生产总值相关的是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滞后一期,即上期社会消费零售总额每增加1元,生产总值增加1.24元。
3.城市化:实践证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城镇化是工业发展的平台和载体,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集中与聚集,能够吸纳大量农业人口,为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生产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创造条件。
由城市化模型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城镇化水平相应增加0.07个单位。
三、主要结论
(一)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成为促进兵团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经济增长为资本形成和投资增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经济增长是增加投资的前提和基础。分析观察兵团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投资增长拉动的,投资增长对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至关重要。
(二)固定资产投资对兵团经济增长的长效作用增大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投资先于经济增长而增长,投资的作用在当年的经济增长中并不一定能够完全反映出来,但在随后几年会逐渐显现。近年来兵团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滞后期有所延长,决定其长短的直接动因的直接动力来自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考虑,兵团固定资产投资由见效快、周期短、难具长效机制的小项目向周期长、具有长效作用机制的大项目转移。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 经济增长 计量经济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2011年底,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471,564亿元,位列美国之后,高居世界排名第二位。比之刚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1992年时增长近15倍之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国内生产总值中投资部分一个主要类别,也是投资中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的主要部分。但是究竟固定资产投资对于国内生产总值有着怎样的影响?我国同一时期不同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是否具有一致性呢?这就是本文的研究内容。
一、模型设定
研究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经济增长的关系,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增长的衡量。最能够体现经济增长的数据就是GDP。
(二)数据范围的选择。为了代表我国主要城市,选择的数据范围是直辖市和全国各省的省会城市,但由于自治区的省会拉萨的数据不全,所以剔除,另外再剔除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所以一共30个样本。
(三)数据性质的选择。为了能够既分析出全国各地区变量间的平均关系,又能分析出相互地区间的差异,并且所用数据能保证基本正确,所以选择的是2011年中国30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截面数据。
(四)影响因素的分析。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特别是其中的固定资产投资更是起到了主要的促进作用。另外,为了分析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否相同,所以引入反映地区的虚拟变量。根据一般习惯性划分,根据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据此我们引入D1、D2两个虚拟变量。D1=(1,城市属于东部;0,其它),D2=(1,城市属于中部;0,其它)。
(五)模型形式的设计。由于本文主要是对我国主要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以对被解释变量地区生产总值(Y)与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I)进行回归分析,并将方程设定为简单线性型:。然后为了分析各地区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地区生产总值影响的差异,引入虚拟变量D1、D2,方程设定为多元线性型:。
二、模型的估计与调整
(一)地区生产总值对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回归
由于本文主要是对我国主要城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所以对被解释变量地区生产总值(Y)与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I)进行回归分析,并将方程设定为简单线性型:
回归估计结果所形成方程的截距项为负数,这与经济意义不符。说明模型的设定存在问题。因此改变模型的形式,将模型的两边取对数形式可得:
此时,无论是经济意义检验,还是计量经济学的检验,都是符合的,并且可以得出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地区生产总值有显著性影响。本文至此已经从实际数据的回归分析的角度说明了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关系。
(二)地区生产总值对其他因素的回归
地区生产总值Y对各地区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地区生产总值影响的差异D1、D2以及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I进行回归得i= -386.5998+ 2.340020Ii+ 439.8223D1 -35.67035D2此模型从结果上看一方面,截距项为负,与经济意义不符另外,D1与D2的t值在下也不显著,因此需要改变模型的设定形式。
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当Y取对数的时候模型的拟合效果最佳,因此采用此种设定再次进行回归得:
此时,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亦不存在自相关与异方差。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一个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对该地区的GDP的确有影响,其他条件不变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GDP随之增长。
(二)地区间的不同,也会导致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影响程度的不同,这可能是由于发展基础等因素造成的。
总之,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若以GDP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无疑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进而通过经济发展来促进社会进步。
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济增速必将放缓。因此,固定资产投资虽然也应增加,但增速应该放缓,着重与调整投资结构,从而实现对经济结构的调整,达到经济转型的目的。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探讨
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对象、范围及方法
1.1固定资产投资的意义
固定资产投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固定资产投资是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即固定资产再生产活动,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通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活动,国民经济不断采用先进技术装备,建立新兴部门,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增强经济实力,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物质条件。
1.2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对象、范围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整个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统计对象是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的数量,即以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的经济现象为统计对象,包括各种经济组织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从建设准备开始,经过建筑施工、设备安装、建成投产,直至投产后投资回收的全过程。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通过对固定资产再生产过程数量方面的统计,反映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规模和速度、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的结构和比例关系及固定资产投资的经济效果;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数量的研究,揭示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发展规律。
按照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为500 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农村农户投资。月度“ 固定资产投资” 数据,内容包括城镇和非农户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年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内容包括城镇和非农户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农户固定资产投资。
根据这种统计范围所计算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有着以下三方面的重要意义:为反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执行情况,为研究国民经济与地区综合平衡提供依据;便于同国外资料进行比较;为正确计算积累数值提供依据。
1.3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调查方法
根据调查对象的状况、对调查的要求和调查条件,现行国家统计调查制度中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主要采取以下三种调查方法:
一是在上述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范围中,除农村农户投资外,均采取全面调查的方法,通过布置基层表收集资料。国防、人防基本建设项目通过主管部门取得资料。
二是对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通过农村经济调查和农村住户调查取得资料。
三是根据不同时期经济管理的需要,固定资产投资统计也可采取普查、问卷调查、收集有关资料进行科学推算或估算等方法。
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
2.1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投资统计的理论基础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不能及时反映投资的新情况和新需求。二是以项目形象进度计算投资额的方法可核诵越喜睿计算程序繁琐,基层统计人员难以及时掌握。三是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政府部门干扰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现象比较普遍。四是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个别统计人员统计法治观念和数据质量意识不强,执行统计调查制度和工作规范不严格。
2.2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规范化
首先,统计规范化是投资统计工作建设的基础工作。这一工作做好了,统计数据的质量就有基本的保证,否则将影响整个统计工作的质量。
其次,统计工作规范化,也是采用电子计算机汇总数据与建立数据库存,应用电脑灵活使用数据,进行经济分析、预测与建立电脑软件的决策支持系统的基础条件之一。否则就无法实现统计工作中数据处理的现代化。投资统计工作规范化分为基层单位统计工作规范化和综合单位统计工作规范化。
基层单位统计工作规范化是整个统计工作规范化的一个构成部分,必须严格执行全国的投资统计分类标准、指标体系与报表体系报送时间的规范要求,遵循基层表编码填写规则及逻辑关系,遵循年报基层标准表中的各项指标代码逻辑关系填写报表内容。
2.3 领导重视、加强从业人员培训
项目单位不重视投资统计工作,工作开展十分被动。一是部分项目单位领导不重视投资统计工作,造成无专职统计人员,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二是基层单位人员配合程度差,视投资报表为额外负担,不能积极主动上报报表,每次报表都要多次催报,工作十分被动。三是投资统计人员业务水平有待提高。投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有些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统计报表制度和指标解释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但又找不到相关的指导资料,只能凭个人的理解来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投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基层统计力量的薄弱成为当前困扰统计数据质量和水平提高的重要障碍。加强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尤其如此,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进一步推进对统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在当前从业资格认证的基层上,进一步推进对从业人员定期的再培训,将统计培训教育纳入统计宣传和普及推广的常态化管理,特别是以制度的形式加以明确,也才能更有效地化解当前人员调动频繁出现的业务水平差、工作断层等问题,解决统计源头数据质量较差的问题。
总而言之,统计人员要真正做到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树立锐意学习的观念,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要具有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综合利用各种统计调查方法,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做到统计信息获取方法现代化以及统计信息分析方法现代化,把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工作做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张立新.对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统计调查制度方法的改革的初步构想[J].《内蒙古统计》,2001年第05期.
[关键词]粗放式发展;R&D创新;固定资产投资;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08-0014-10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自我国“九五”期间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企业转型升级以来,已近20年,一直面临挑战,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至今仍是困难重重(Jia,2011)。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几乎每一个国家都受到了伤害,都把加快创新促进经济增长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走出困境和萧条的重要实现手段(Hausman,et al.,2013),对我国也是非走不可的道路(历以宁,2011)。这就需要研究我国企业粗放式发展的形成机制,包括粗放式发展的特征标志,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形成,我国粗放式投资对企业竞争力所产生的影响。通过这些研究,才能找到改进我国经济增长和企业发展的模式,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从历史看,在我国改革开放辉煌的30年里,固定资产投资始终作为我国政府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并不需要企业很高的技术研发和知识含量,就能有效地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促成企业的快速成长。或者说这种快速的经济增长并不依赖于企业的技术进步,只需要大量固定资产的投资拉动。这种不依赖于企业技术研发与知识含量的经济增长是我国粗放式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标志。要改变这种状态和粗放式发展的特征,就需要改变投资的方式,比如,增加企业员工创新教育与技术培训的投资(Tim,2011)。
那么,在这种粗放式发展的投资环境下,会对我国企业的创新行为和竞争优势产生怎样的影响?或者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行为会对企业创新投资行为产生什么影响,又如何影响企业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对此,本文从宏观层面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和微观层面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两个视角,来探讨我国粗放式投资环境对企业创新投入与竞争优势影响的内在机理,目标是为我国政府提出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企业创新决策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这也是企业创新,促进技术进步的社会责任(Oana,2011)。
本文的特色与创新性:我国企业粗放式发展,“九五”期间就提出了转型,到“十二五”已近20年,成效不大,本文对此的研究,有利于企业理解转型升级的困境,建立转型升级的内在机制,有效地选择转型升级的策略。此外,在我国现有关于企业R&D创新和固定资产投资研究中,前者主要集中在R&D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后者主要集中于宏观层面上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对行业或区域增长的贡献,很少将这两个层面的研究与我国企业粗放式发展模式联系起来,不利于把握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外部投资环境的内在机理,以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对此,本文将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作为两个维度,来研究企业粗放式发展的动机,对企业创新行为和竞争优势的影响,以从更高层次揭示我国企业创新行为与粗放式投资环境的内在联系,为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行为、企业创新与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提供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如图1所示:首先,在确定R&D投资对企业竞争优势是否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后,通过观察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调节作用,来判断政府与企业粗放式投资对企业创新效果与竞争优势的影响,以揭示出我国企业创新行为,竞争优势与粗放式投资环境的内在联系。
二、我国粗放式发展与企业投资行为
(一)我国经济粗放式发展的特征
(1)固定资产投资。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甚至出现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过度依赖能源资源的投入(谢伏瞻,2011)。据统计,在改革开放的1978年到198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达21%,累计总额达到24 074亿元,即使在国务院于1988年底“关于清理固定资产投资再建设项目、压缩投资规模、调整投资结构”的通知后,从1990年至1999年这10年间,也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发展最快的时期。此后,从2000年至2009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较为快速。以2009年为例,我国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 846亿元,比上年增长30.1%。从不同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23.9%,中部地区增长36.0%,西部地区增长35.0%。从2005年到2009年的5年时间内,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53%,投资增长速度非常快。①
(2)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效果显然。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中,其中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比如基础设施,生产设施和生产工具,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企业投资环境的要求,而且所产生的规模化生产能不断地满足和带动消费者需求的增加。比如,有统计显示,我国1991年~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则分别为64.85%、6.65%与28.70%。这有力地说明了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高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相比之下,劳动力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较低。这个结果也说明我国固定资产的大量投资是我国粗放型发展的典型特征。
经济增长受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拉动,反过来,也诱导和驱动着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促进经济的增长,形成两者的互动循环过程。比如,DeLong(1990)通过对美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检验发现,厂商的机器设备投资每变动1%,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0.33个百分点;而且Blomstrom & Lipsey(1996)还验证了人均实际GDP增长率与后一期投资率也有高度的相关关系,会促成后续期的资本形成与积累(Kravis,1982),形成更大规模的发展。
(3)低附加值的高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成果很多,而且几乎所有结果都显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靠固定资产投资驱动(杨召文、刘志杰,2005),创造高附加值的效率很低,属于粗放型发展。比如,徐瑛,陈秀山和刘凤良(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在1987年至2003年长达17年的发展进程中都主要是靠投资增加来拉动经济增长,有的时期还导致经济增长过热,相比之下,技术进步的拉动作用非常微弱而且波动很大,后劲不足。原因是固定资产的大量投资既可以满足扩大相关部门物质资料和科技设备等的需求,也可以直接扩张或间接地刺激相关部门的消费增长(赵梦涵,2002),对GDP增长非常显著(李朝鲜,2007)。即使是分区域的研究也表明,我国区域各省的经济增长,其主导因素也是物质资本而非技术进步或技术转移(徐现祥,舒元,2004)。但另一方面,从效率上看,我国当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效率不甚理想(和宏明,2006);投资每提高1%,经济增长率相应却只增加0.04%(邹薇,周洁,2007)。这意味着我国快速的经济增长,靠的是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属于低附加值的高速发展。
(二)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粗放式投资的激励影响
(1)激励了企业粗放式的投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重点是基础设施,比如,加大地区内的桥梁、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大幅地降低了这些地区企业经营的公共交易成本,如仓储与运输成本;同样,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区域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将促进这些地区物流、配送等服务业的兴起,会大幅地降低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激励的是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使企业有能力用更低成本的资源,承担更低的风险来促成企业的快速成长,或者说相比R&D技术创新投资,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会有更高的经营效率,更能快速地促成企业的成长。
(2)弱化了企业R&D投入的动机。在这种粗放式、低成本使用资源的投资环境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本身也能在多方面促成企业的快速成长和发展,比如,可以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满足我国庞大市场的需要,取得市场收益;同时,通过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规模效应还能降低生产成本,也会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在这内外两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下,有动机追随和利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低成本投资优势,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而不是技术创新投资,以获得企业快速的粗放式发展,弱化了企业R&D投入的动机。
(3)增加了企业创新投入的机会成本。在这种粗纺式投资环境的激励下,企业R&D投资的外部性,比如,R&D溢出效应,也降低了企业进行R&D投资的动力。原因是R&D投资产生的溢出效应,使企业的创新技术很快被其他企业模仿而迅速地失去研发优势,导致企业R&D投资需要承担很高的风险。相反,企业利用政府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带来的低廉物质资本投资,收益快,风险小,结果使企业有很强的动机跟随政府的粗放式投资,加大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这意味着政府固定资产的大量投资,增加了企业进行创新投入的机会成本。
三、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一)我国企业走出困境,获得竞争优势的实现手段
当前,我国企业走出困境,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是改变企业在价值链中位置,占据有竞争优势的高端价值链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谁的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谁就能最早抢占市场最高点,取得产品价格上的优势。而产品的改进和新产品的开发靠的是企业的研发活动所形成的发明创造和专利产品(徐欣,2010)。企业的这些发明创造和产品专利,构成了企业取得成本优势和差异化优势的基础和前提,是企业获得高端价值链,取得竞争优势的源泉。
国外对此的相关研究包括:R&D投资对企业销售增长、边际收益率等指标产生的影响,从而得出R&D支出与企业业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比如,研究表明,企业R&D支出会显著影响企业市值与账面之差(Ben Zion,1978);企业的利润增长与公司专利权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Grabowski,1968;Koeller,1995)。随后的研究包括:Chan,Lakonishok(2001)发现R&D投资水平与其后的超额报酬率显著正相关;尽管R&D研发的失败风险可能会模糊或抵消掉R&D价值创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但Asthana与Zhang(2006)的研究已表明,R&D活动给企业带来的超额报酬率大于R&D项目本身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消极影响。
国内对此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许多的结果,比如,尽管中国上市公司R&D投资水平比较低,但R&D投资不仅与公司业绩正相关(程宏伟,2006),与股东报酬显著正相关(马嘉应,2003),而且R&D活动还可以带来企业期权价值的增长(陆桔利,2006),对企业经营业绩所产生的贡献要高于固定资产投资(薛云奎、王志台,2001);企业R&D投资是企业知识创造与积累的重要过程,得到的研究结果是专利权与企业的研发投资显著正相关(李春艳,2011)。
从国内外的研究看,R&D投资与企业利润、回报和价值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企业R&D投资是企业获得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原因是企业R&D投资可以使企业在市场上有更大的盈利空间和更多的经营决策主动权,更有能力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即使在上下游产业的竞争与价格变动的冲击下,也能保持更高的承受能力。理论上,尽管企业价值活动来自于企业的研发、设计、制造、生产、营销和经营管理等各个环节,但创新和技术进步在知识经济下所创造的价值份额越来越重,尤其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和强化,越来越依赖于R&D投资。事实上,早在1912年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就指出,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动力,只有技术创新才会打破经济“循环流转”的僵局,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形成差异化优势,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增长。一旦新技术只掌握在少数企业手中,这些企业不仅可以通过新技术降低产品成本,建立价格优势,迅速地抢占市场,而且还可以通过网络和渠道锁定客户市场,形成竞争对手进入这些市场的高壁垒。
更重要的是,R&D投资是通过技术进步作为企业增长的主动力,相比固定资产投资所产生的投资诱导效应,在到达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衰减趋势,呈现出边际报酬递减现象,经不起市场的波动,而企业R&D投资可以获得持续的竞争力。比如,华为始终将R&D创新投资放在重要位置,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即使在2008年金融海啸的巨大冲击下仍然保持了逆势强势增长的势头。事实上,企业越早认识到R&D投资的战略意义,越易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原因是企业越早形成的新技术和新产品,首先从生产环节就领先竞争对手,其次由于新产品的差异化,进入的是一个空白市场,可以获得与上下游商家的议价能力,在赚取高回报的同时,还领先于后来的竞争者而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持续的发展。综上所述,可提出如下假设:
H1:企业R&D投资可以显著地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粗放式投资环境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行为与竞争优势
为什么粗放式投资环境有利于促成企业成长?根据Solvay和Sanglier等(1998)设计的一个公司成长模型。他们认为企业成长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种市场因素引起的需求,二是企业长期技术进步的趋势。在我国改革开放,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不仅为有效地扩大市场供给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前期准备,而且可以有效地扩大需求,鼓励和引导市场消费,因而在我国企业成长的这两个因素中,是市场需要,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的物质匮乏导致的市场需求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快速成长。
粗放式投资环境会对企业的许多投资行为与R&D投资效果产生影响。首先,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经营行为的影响。政府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意在实现GDP的快速增长,但同时,政府营造的投资环境与政策也是企业投资行为的风向标。比如,政府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会引导企业利用政府的投资来改变预期企业的投资前景,将更多的资金投资于见效更快、风险更小的固定资产投资,或是最大限度地利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来为企业谋求更多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投资并不是完全出于市场化程度下的最理性投资,对形成企业的持续竞争力具有非理性的选择。显然,这样配置的资产,与企业R&D投资所需要固定资产的配置结构并不完全一致,不利于企业R&D投资的价值创造,或者说R&D投资对企业绩效的贡献水平将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与发挥。尤其是对非常看重GDP增长的一些地方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提升地方政府绩效更有刺激作用,更驱使着企业跟随政府行为,对政府投资政策做出积极响应,比如,驱使着企业搞好政企关系,进行公关游说以获得最大的政策优惠和经济效益。从这个意义上看,政府固定资产的大量投资,不仅会削弱企业R&D投资的积极性,也会削弱R&D投资所能形成的竞争优势。
其次,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投资乘数理论,政府增加投资会使得国民收入更大幅度的增长。在此基础上,许多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将其拓展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和产业乘数效应。根据产业乘数效应,在一定区域和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以特定产业或企业投资为诱导因子,带动相关产业的扩张,产生集聚效应,最终带动该区域的经济成倍增长。在这种乘数效应的诱导与激励下,政府更有动机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使得一定数量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能刺激出企业或社会投资数倍于政府投资的数量,促成经济的粗放式快速增长。粗放式增长又反过来促成政府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的投资,并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该投资又会通过多级传导与扩散对相关产业产生影响,通过企业与居民的投资产生放大效应,导致更深层次的粗放式发展。这种互动的循环作用,会更严重地削弱企业R&D创新投资的动机和R&D投资所能形成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政府大幅度的固定资产投资,会直接或间接地导向、影响和干预企业的创新行为与创新效果,使得企业在粗放型发展中有动机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寻求成本更低的增长方式,结果会导致企业投资行为偏离R&D形成竞争优势的方向,削弱了企业R&D创新形成的竞争力。由此可提出假设:
H2: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会削弱企业R&D投资所能取得的竞争优势。
(三)企业粗放式投资如何影响R&D活动形成的竞争优势
在成熟市场上,企业R&D投资决策由市场的需求与竞争决定,非常复杂,因而围绕企业R&D活动所配置的固定资产投资也有多种选择。比如,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为了实现企业R&D成果的转换,则企业配置的固定资产应与R&D投资策略保持一致,以形成固定资产的专用性。根据已有的研究,若固定资产投资的专用性越高,那么取得和维持这种资产的准租金就会越高,不仅可以使企业形成行业壁垒,进而获得超额利润,同时还能扩大企业产能,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经济(Klein,1978)。在这种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均与R&D投资具有高度的战略一致性,这时的固定资产投资已成为企业R&D成果转化的重要实现机制,也是实现企业R&D投资转化为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如果企业R&D投资是为了形成、改进和改良企业现有的固定资产,那么,企业R&D投资的结果将形成或增强固定资产的某种专用性,同样能使企业获得R&D投资所能产生的竞争优势。
在这些过程中,固定资产就成为企业R&D技术转化的物质载体,所产生的竞争优势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是否与R&D活动的匹配和协调性程度相关,也决定了R&D成果转换为企业竞争优势与R&D价值创造能力的程度,图2是其作用原理。
从图2可以看出,企业R&D活动形成的竞争优势与企业R&D投资和相匹配的固定资产投资相关。对于成熟市场中的投资行为,两者的匹配和协调程度较为一致,R&D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就较为明显。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特别是新兴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与R&D投资存在着不一致性,因而R&D投资所产生价值取决于两者的相互作用,即:
R&D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的相互作用=
λ固定资产投资*R&D投资*cosα (1)
其中λ表示与固定资产投资和R&D投资额无关的常数因子,图2中的角α则代表固定资产投资与R&D目标间的契合与一致程度。当α=0°,则代表固定资产投资满足R&D成果转化所需的全部固定资产与硬件资源,两者的投资方向和决策依据的参数完全一致;当α=180°,则代表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的R&D投资所依据的决策参数完全不同,这样的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R&D投资所需要的技术转换背道而驰,特别在资源约束的条件下,会阻碍R&D成果的转化和R&D技术在企业中的有效应用和实施。
在许多企业的实际情况下,α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比如,当0°
尽管R&D活动通过改进现有产品或通过新产品的差异化来赢得企业的竞争优势,但这种优势在固定资产投资的调节作用下可能产生两种结果。第一种可能是为了R&D成果的转化而购进必需的技术设备、生产线,或是为了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对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进行学习与升级,此时的固定资产投资与R&D投资的目标是一致的,固定资产投资会增强R&D投资对企业绩效的贡献,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将产生“1+1>2”的效果。
第二种结果是在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的乘数效应作用下,新增固定资产是为了扩大原有产能,目标是通过大量资源与生产要素的投资,而不是通过R&D创新投资来获得粗放式的快速成长。在追随这种粗放式快速成长的过程中,当企业超过一定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就会出现边际收益率递减的趋势,这时的企业如果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更是以生产要素的投资带动企业的成长,这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结果会导致企业在价值链上处于越来越低的位置,甚至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将与R&D投资的价值活动要实现的目标背道而驰,结果只会削弱R&D投资所能产生的价值和所能形成的竞争优势。
根据上述分析,在我国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中,许多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是为了顺应政府提供的投资环境,将大量的生产要素投资到见效快,利润来源直观的项目,但缺乏技术创新与技术含量的支持。或者说,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不仅消弱了R&D投入的动机,也与R&D投资需要的固定资产投资配置背道而驰,导致企业边际报酬率递减,企业最终没有持续的竞争力,后劲不足,甚至产生严重过剩。由此可提出如下假设:
H3: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会削弱企业R&D投资所能形成的竞争优势。
四、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一)如何刻画企业R&D投资形成的竞争优势
企业竞争优势一般包含3个方面:①差异化形成较高的市场份额;②低成本形成超出同行业收益的平均水平;③集中优势形成较高的经营效率。对企业R&D投资来说,这3个方面产生竞争优势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新产品的增加或现有产品的改进所带来销售收入的增加、产品成本的有效减少,最终结果都会体现在销售毛利率的提升上。因此,R&D投资能否产生竞争优势,可以通过销售毛利率来有效地刻画,这是本文用销售毛利率刻画竞争优势的重要依据。事实上,销售毛利率的本质反映了企业的销售定价与成本之间的相关关系,该指标越高,则说明成本与价格之间的空间越大,企业由此产生的议价能力也越大,在同行业中处于更加优势的地位,这也是R&D投资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的重要标志。
因此,毛利率作为衡量R&D投资是否形成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它可以反映出产品的竞争力、行业内地位和生产技术水平是否先进等,也代表了企业产品销售的获利能力。如果企业可以通过研发活动提高毛利率,意味着企业新产品的增加或现有产品改进,可以在材料成本、生产技术水平、供求关系和市场定价权等方面形成的优势,在同类产品市场上拥有更大的伸缩空间,即使面对上游成本上涨和下游价格打压的竞争与冲击,也有很强的承受能力。这是企业 R&D形成竞争优势与高端价值链的典型特征。因此,企业毛利率是R&D投资是否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替代变量,也是衡量和刻画企业竞争优势的最基本指标。同时,考虑到企业研发活动产生的绩效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但实证研究却并未得到一致的结论(程宏伟,2006)。本文在研究中也考虑了这种滞后性,同时也作为检验和判断本文结论是否具有稳健性的敏感性测试方法。
(二)数据样本与模型变量设计
自“九五”提出转型以来,2003年~2007也是我国粗放式高速发展时期,因而选择2003年~2007年间在沪深两地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有利于研究企业粗放式发展对企业R&D创新行为的影响。相关财务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CCER Data);R&D支出数据是从各家上市公司的年报中手动收集而成,年报来源于巨潮网(.cn);各地区当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按主要行业分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共涉及13个行业。剔除了金融行业的公司,最后我们得到在连续3年时间内至少披露过一次R&D支出的上市公司数据,有效样本容量为896。
在此样本期间,考虑到我国2002年《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R&D支出数据,但没有具体规定在哪个科目进行披露。为统一口径,本文研发费用从“支付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明细项目下提取,提取的科目包括“技术开发费用”、“技术改造费用”和“研发费用”(谢小芳,2008)。模型变量如表1所示。
(三)模型设计
为检验假设1、假设2和假设3,建立如下回归模型:
GPM=a0+a1RD+a2RDt-1+a3RDt-2+a4FAI+a5lnPA+a6CONTROL+a7lnTA+a8LEV+a9lnNOC+a10AREA+a11IND (1)
GPM=a0+β1govFAI*RD+a1RD+a2RDt-1+a4FAI+a5lnPA+ a6CONTROL+ a7lnTA+ a8LEV+ a9NOC+a10AREA+a11IND (2)
GPM=a0+γ1FAI*RD+a1RD+a2RDt-1+a4FAI+a5lnPA+ a6CONTROL+ a7lnTA+ a8LEV+ a9lnNOC+a10AREA+a11IND (3)
所有这些模型的实证检验都是采用STATA9.2完成。
四、描述性统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1. 企业竞争优势的总体状况
本文对896家样本企业毛利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GPM表示毛利率,wGPM则分别代表修正首尾各1%的异常值以后的毛利率指标。从表2中可以看出,毛利率处于
-0.1138与0.7631之间,均值为0.2440;除了少数毛利率为负之外,大部分企业的毛利率均属于正常范围。
2. 主要变量相关系数
根据模型变量的计量方法,可以得到各个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为:
企业R&D支出在当期、上一期以及上上期之间的相关度为30%~40%左右,均非常显著;企业各期固定资产投资与R&D支出或者没有相关性,或者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各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与R&D投资或者相对独立,或者没有关系,原因与我国粗放式投资环境的影响相关;企业毛利率与当期、上一期以及上上期的R&D支出都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R&D支出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实证结果分析
1. 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机制
为检验假设1,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方程(1),多视角地观察了R&D活动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和贡献,这包括考虑了不同时期的R&D投资(模型1和2),不同样本(模型3)和企业规模(模型4和模型5)的影响,结果如表4所示。从表中的各个模型看,企业的竞争优势与企业R&D创新投资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与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企业固定资产存量和总资产规模都没有相关关系。这说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不是靠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与资源要素的投资形成的,而是靠R&D活动的知识积累与技术含量获得的。这个结果提供了区分和甄别粗放式与知识型企业的重要实证证据。
根据表4中模型1和2的结果,当期及上一期R&D投资均与当期企业的毛利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上上期的R&D活动对当期的毛利率几乎没有任何贡献了。这意味着R&D投资对企业当期及滞后一期的毛利率的贡献非常显著,而滞后两期的效应就很微弱了。这个结果一方面说明,毛利率作为企业是否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R&D投资能够在投资的一段时间内有效地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这个结果也从侧面说明我国企业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换代的速度基本为1年~2年。因此,企业要保持持续的竞争力,不仅需要R&D 投资,还需要持续的R&D投资,才能使自己的产品永远走在市场的前列。
考虑到企业披露R&D信息可能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导致每年披露研发投资的样本也不相同,对此,我们选取连续3年披露R&D信息的企业(共183家)作为样本,回归结果如模型3所示,其结果与前文完全一致;同时,考虑到企业的总资产规模扩大时,会产生一定的规模效应,降低相应企业的平均成本,还设计了模型4和5的检验来考察上述结论的稳定性,结果相同,说明其实证结果是稳健的。
根据上述模型结果和分析,不难得出结论,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R&D创新投资,而且这种竞争优势一旦形成,还需要持续的投资,才能形成企业持续的竞争优势。
2. 粗放式投资环境对企业R&D投资竞争优势的影响
为检验粗放式投资环境对企业R&D投资形成竞争优势的影响(假设2),通过回归方程得到的结果如表5中模型1所示。
从表5中的模型结果看,尽管R&D投资对企业竞争优势有显著的影响,但政府固定资产投资营造的环境却对此带来的是反向的负面影响。从表5的模型1结果看,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R&D投资的交叉项对于企业毛利率的回归系数为负,且具有显著性。这说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R&D形成竞争优势产生的是负向作用,不仅无助于提升企业R&D创新获得的竞争优势,而且还显著地削弱了企业R&D活动在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中的能力。
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R&D投资形成竞争优势产生的反向结果表明,政府投资规模越大,对企业R&D投资产生的竞争优势削弱程度越大。这意味着企业R&D活动对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越大,相应地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R&D活动产生竞争优势的负面影响越大,进而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也会产生更大的削弱作用。
为什么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R&D投资的交叉项系数会显著为负?这说明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R&D投资的目标发生偏差。原因是企业在追随政府投资的行为过程中,导致企业大量投资的资源偏离了企业R&D投资的核心目标,属于粗放式投资,阻碍了企业R&D活动核心价值的实现能力。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会削弱企业R&D投资所产生的竞争优势,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R&D投资效果的影响
为检验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R&D投资产生竞争优势的影响(假设3),利用回归方程得到的结果如表5中模型2所示。
从表5中模型2的结果看,尽管企业R&D投资对企业毛利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高了企业在同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但这不是由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相反,总起来看,表5中的各个模型结果都表明,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反向地降低和削弱了企业R&D创新投资所带来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当企业增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会显著地降低企业R&D创新活动所带来的竞争优势。因此,如果企业为了迎合粗放式投资环境,进行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取得短期的经营业绩,而不是有效地配合企业的R&D投资与R&D价值创造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结果将显著地阻碍企业R&D投资形成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微观层次粗放型成长的典型标志。
表5中模型3的回归结果,是基于企业固定资产存量对R&D投资效果影响的研究。与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相比,固定资产存量反映的是企业现有固定资产积累的总量,得到的结果依然是企业固定资产的存量与R&D投资形成竞争优势呈现负相关。
上述这些结果说明,企业固定资产资产,无论是增量还是存量,都显著地抑制了企业R&D投资形成的竞争优势。原因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粗放式发展中,企业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虽能扩大再生产,增加产能,形成规模效应,但对企业R&D活动应形成的竞争优势产生了明显的抑制效果。这个结果意味着在我国粗放型增长方式下,企业R&D创新与企业固定资产扩张朝着各自不同的目标进行,最终导致了R&D投资本应形成的竞争优势被粗放式的投资增长削弱了。
根据上述结果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会削弱R&D投资对市场竞争力的贡献。因此,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只是要做出固定资产决策,更重要地是要做出R&D决策,而且要还使这两个决策的目标与决策依据保持一致,才能取得持续的竞争力。相反,简单地追随政府固定资产投资产生的乘数效应,企业将难以提升R&D创新所产生的竞争优势。
稳健性测试:本文从多个视角,通过不同模型和样本进行了检验,得到的结果都相同。同时,还通过对异方差可能引起的偏差进行了修正,其结果也相同,这说明本文得到的这些结论是稳健的。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一)研究结论
(1)R&D投资可以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这个结果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原因是企业R&D投资形成的竞争优势最终会转化为企业的利润和价值增加,这是企业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2)尽管我国政府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可以降低企业的公共交易成本,有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但对企业投资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却是削弱了企业R&D投资所形成的竞争优势。原因是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对企业的带动效应,使得企业忽视了R&D投资与应配置的固定资产投资的一致性,削弱了本应形成竞争优势的内在联系,结果导致了企业投资行为的短视。
(3)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使得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削弱了企业R&D投资所能产生的竞争优势。原因是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下,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主要动机是扩张企业规模,促成企业快速长大,而不是通过提高企业产品与服务的技术含量,做强企业。这种企业层次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并没有与R&D合为一力,结果是R&D投资的竞争优势被减弱。
(二)政策启示
结论1的启示:在我国粗放式发展过程中,政府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所产生的乘数效应,使得许多企业的投资行为都存在着短视化行为,是固定资产投资诱导的粗放型增长。对此的政策启示是,企业要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R&D投资的重要性。这个重要性的核心体现在企业要瞄准市场定位,且这种定位决策不宜受太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企业要坚持R&D创新投资,才能形成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论2的启示:在我国粗放式发展过程中,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几乎都以GDP总额作为地区经济增长的唯一参考因素,而固定资产投资无疑会刺激GDP迅速增长,产生乘数效应。在这样的投资环境作用下,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没有对企业R&D创新投资本应形成的竞争优势产生积极作用,反而是削弱的负面影响。这个结论的政策启示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需要政府自身在拉动社会投资的过程中,考虑对企业和社会创新行为的影响,即政府投资的资源配置应考虑如何支持和促进企业R&D投资形成的竞争优势。比如,政府应加大对公共服务及产学研等科技合作平台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目标是引导出企业进行R&D创新投资的市场化行为,减少非市场化因素的影响,才能使政府推动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效率,创新型国家建设才能落到实处。
结论3的启示: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尽管所形成的商业环境为企业提供了许多的投资机会。但企业面对这些机会时,需要企业从可持续发展和可能形成竞争优势的长远战略来选择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以确保企业R&D投资本应产生的竞争优势不被削弱或消失。反之,若企业在追随这些投资机会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与R&D投资活动不配套、不同步,尽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能获得短期的可视效益,但却是以牺牲企业R&D投资本应产生的竞争优势为代价,得不偿失。对此,企业应将目光放到增强自身持久竞争力上来,确保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与R&D投资合为一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 释]
① 资源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参考文献]
[1] 程宏伟,张永海,常勇. 公司R&D 投资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 科学管理研究,2006(6):110-113.
[2] 和宏明. 我国当前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6(1):102-103.
[3] 李朝鲜,白先华. 投资周期波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5):41-44.
[4] 历以宁.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机遇与挑战[J].经济研究,2011(6): 12-13.
[5] 李春艳. 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基于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J].集体经济,2010(4):111-112.
[6] 马嘉应. 信息电子产业研究发展支出费用与股东报酬之关联性[J].中国会计评论,2003(1): 93-109.
[7] 谢小芳、李懿东、唐清泉. 市场认同企业的研发投资价值吗?[J].中国会计评论,2009(3):299-314.
[8] 谢伏瞻.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机遇与挑战[J].经济研究,2011(6):4-6.
[9] 徐现祥,舒元. 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进[J].经济学季刊,2004(3):619-638.
[10] 徐瑛,陈秀山,刘凤良. 中国技术进步贡献率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06(8):93-104.
[11] 薛云奎,王志台. 无形资产信息披露及其价值相关性研究——来自上海股市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01(11):40-47.
[12] 杨召文,刘志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投资与经济波动的实证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4):9-12.
[13] 赵梦涵. 论我国扩大内需条件下的固定资产投资及宏观调控[J].东岳论丛,2002(3):31-34.
[14] 邹薇,周洁. 中国省际增长差异的源泉的测算与分析:基于“反事实”收入法的经验研究[J].管理世界,2007(7):37-46.
[15] 陆桔利. R&D和企业增长价值:我国上市企业的实证检验[J].经济论坛,2006(1):126-127.
[16] 徐欣,唐清泉. R&D活动、创新专利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0,4:20-29.
[17] Asthana, S. C., Zhang, Y.Q. Effect of R&D investment on persistence of abnormal earnings[J]. Reviews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 2006, 5:124-139.
[18] Benjamin Klein. Competing Monies, European Monetary Union, and the Dollar: The Case Against the Europa[J]. UCLA Economics Working Papers, 1978, 115.
[19] Ben-Zion, U. The investment aspect of non-production expenditures: an empirical test.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1978, 1: 224-230.
[20] Blomstrom, M. Lipsey R. and Zejan, M. Is Fixed Investment the Key to Economic Growth[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6, 1:269-276.
[21] Chan Louis, K. C. Lakonishok. The stock market valua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2001, 6:2431-2456.
[22] De Long J. B. Interpreting Procyclical Productivity Movements: Evidence from a Cross-Nation Cross-Industry Panel[J]. J. Bradford De Long's Working Papers ,136,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Economics Department, 1990.
[23] Grabowski, H.G. The Determinants of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 Study of the Chemical. Drug, and Petroleum Industrie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8, 2: 292-306.
[24] Jia Xiaowei, Sun Qi, Gao Yanfeng. New Approaches to the Green Economy of China in the Multiple Crises[J]. Energy Procedia, 2011, 5:1365-1370.
[25] Hausman, A., Johnston, W.J. The Role of Innovation in Driving the Economy: Lessons from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 in press.
[26] Koeller, C.T. Innovation, Market Structure and Firm Size: 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Model[J]. 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1995, 3:259-269.
[27] Kravis. World Product and Incom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Real Gross Product[J].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82.
[28] Oana, P., George, C. D., Catalin, M. Promot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a Green Economy and Innovative Jobs[J].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15:1020-1023.
[29] Oana, P., George, C. D., Catalin, M. Promot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a Green Economy and Innovative Jobs[J]. 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1, 15:1020-1023.
[30] Solvay J. and M. Sanglier. A model of the Growth of Corporate Productivity[J].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 1998, 5: 463-481.
[31] Tim Jackson, Peter Victor. Productivity and Work in the Green Economy: Some theoretical reflections and empirical tests[J].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and Societal Transitions, 2011, 1(1):101-108.
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Enterprise Extensiv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
Tang Qingquan ,Li Hongwei ,Li Haiwei
(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