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变化趋势;波动性;结构变动
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
(一)数据的获得途径及计算方法
1990全社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引自张世贤2000年发表在《管理世界》第5期的论文《工业投资效率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实证研究》一文。在《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固定资产统计年鉴》并没有关于工业固定资产的直接统计值,对于1996年之后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本文通过全社会采矿业、制造业与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三个大类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加总的方式获得。1991年至1995年期间无法从统计年鉴和统计数据库中获取能直接准确计算出工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只能采用估算的方式。将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中工业项的投资额加总,并根据固定资产投资价格系数进行调整换算成1990年不变价格值,计算出相应的增长率,根据1991-1996年期间6年年均增长率值对计算出的各年份增长率进行调整,得出1991-1995年这五年的工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长率的估算值,并以此计算出这五年全社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际额(1990年不变价)的估算额。由于统计年鉴中统计数据的缺失,不能计算或者相对科学地估算1990年之前工业固定资产。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分析
1990年以来的18年里,考虑价格变动的因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4.46倍,年均增长率为16%。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15.28倍,年均增率为16.35%,高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分阶段工业投资增长情况如下:1991-1996年期间的6年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率年均增长率为13.62%,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7.33%;1997-2002年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7.31%,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年均增长率为10.91%;2003-2008年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8.0%,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21.04%。从分阶段的情况来看:2003-2008年期间,工业投资增速显著加快,比1997-2002年期间的工业投资年均增速高了近17个百分点,比1991-1996年期间的年均增速高了近14个百分点;2003-2008年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其年均增速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7个百分点,在这之前的12年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一直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3.6个百分点左右。2002年以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显著提速,其增速远高于此前各年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持续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而在此前的多数年份,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小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提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2000年以来城市化和重化工业化进程显著加速,带动了重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二是工业品出口的高速增长与工业品出口结构的升级,带动了轻工业投资的高速增长。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情况
2001年之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趋势大体上同步,2002年以来两者波动则体现出高度的同步性。为了进一步分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性,我们采用HP滤波的方法。
(一)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本文用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数据(1990年不变价)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度数据(1990年不变价)这两组数据作为基本数据,使用HP滤波方法分析工业投资波动情况。Hodrick-Prescott(HP)滤波方法是测定序列长期趋势的一种方法,其优势在于可以将趋势要素和循环要素进行分解而又不会损失序列首尾的数据,通过对惩罚因子的调整,HP滤波法更为灵活。
其基本原理是:设{Yt}是包含趋势成分和波动成分的经济时间序列,{YtT}是其中含有的趋势成分(Trend),{YtC}是其中包含的波动成分(Cycle)。则
Yt=YtT+Ytc,t=1,2,3,…,T①
HP滤波的思想就是从{Yt}中将YtT分离出来。一般的,时间序列{Yt}中的可观测趋势{YtC}被定义为以下最小化问题的解。
min(Yt-YtT)2+λc(L)Ytt2②
c(L)=(L-1-1)-(1-L)③
其中c(L)是延迟算子多项式。将式③代入式②,则HP滤波的问题就归结为损失函数的最小化问题,即要使得下式最小化。min{(Yt-YtT)2+λ[(YTt+1-YtT)-(YTt-YTt-1)]2}最小化问题由c(L)YtT2来调整趋势的变化,并随着λ的增大而增大。HP滤波依赖于控制平滑程度的惩罚因子λ的设定。当λ=0时,满足最小化条件的趋势序列即为{Yt}本身;随着λ的增加,估计的趋势逐渐变得光滑;当λ趋近无穷大时,估计的趋势将接近线性函数,HP滤波就退化为最小二乘法。对λ取值存在一个权衡的问题,即要在趋势序列对实际序列的跟踪程度和趋势的光滑程度之间做一个选择。对于年度数据,本文使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建议的λ=100。
(二)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性分析
用HP滤波的方法,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II)序列,分解为工业固定资产趋势序列(II_TREND)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序列(II_CYCLE),并得出趋势图,根据序列的变化,2002年以来趋势线变得更为陡峭,表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显著提速。从波动序列看,1998年至2005年期间,存在一个跨时7年的投资缺口。这样还不能直观评价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幅度,通过进一步测算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偏离率指标(偏离率=Cycle/Trend),可以清晰地得出其波动情况。在图1中给出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II_Cycle/Trend)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偏离率(NI_Cycle/Trend)指标序列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偏离率序列的波峰、波谷绝对值均显著小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序列,这表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相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而言更为剧烈。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偏离序列波峰值为33.81%、波谷值为-31.17%,峰值与谷值之间的时间跨度为8年(半周期),表明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周期较长但波动幅度剧烈的特征。
三、工业投资的结构变动
(一)数据来源及轻重工业分类根据
在中国,传统上会将工业分成轻工业和重工业两大类,轻工业主要是由生产消费品及其中间产品的工业行业组成,而重工业主要由生产生产资料品及其中间产品的工业行业组成。本文研究工业投资的结构变动主要探讨,工业投资在轻工业与重工业之间的分配比例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再生产资源在消费品生产和资料品生产的分配情况。由于在《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中并没有轻、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1990-2003年的轻重工业投资占比主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给出的各行业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数据计算,2004年以来的占比则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城镇各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计算。轻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及记录媒介的复制、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仪器仪表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旧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重工业则包括:采矿业、电力燃气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以及除轻工业行业外的制造业各行业。
(二)工业投资结构的变化趋势
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轻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增加值在工业中份额的变化:1993-1999年期间,轻工业投资占比20.63%逐渐下降到12.06%;2000年以来轻工业投资占比逐渐上升,2005年轻工业投资占比重新回到20%以上,2006年、2007年该值分别为26.69%和26.65%,2008年轻工业投资占比下降至24.80%。近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显著加快、重化工业化的趋势十分显著,轻工业工业增加值占比迅速下降,同期轻工业投资占比却稳步提高,这一现象似乎令人觉得不解。但是通过对轻工业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近十年来我国轻工业的产品升级换代十分迅速,出口量的快速增长也带动了许多轻工业产品的升级换代,轻工业装备的更新改造和升级换代也非常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轻工业投资占比上升和工业增加值占比下降同时出现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Gilbert, R.J.Mobility barriers and the value of incumbency.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M]. Amsterdam: North-Holland Publishing,1989.
2、Jin,Hehui., Yingyi Qian, and Berry Weingast. Regional Decentralization and Fiscal Incentive: federalism, Chinese Style[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5(89).
3、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宏观组.产权约束、投资低效与通货紧缩[J].经济研究,2004(9).
一、资本形成的总量变动特征
从1869年到1955年,美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1946―1955年与1869―1878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9倍以上。同期,美国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增长。1946―1955年资本形成总额年均水平与1869―1888年期间相比,增长了8倍(即增长了约900%)。
从年均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看,1869―1898年间,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额(包括基建投资与生产设备投资两部分)为9.6亿美元(1929年不变价),1946―1955年达到113.6亿美元(1929年不变价),增长了近11倍。将美国GNP的长期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增速相比较,可以看出:从长期趋势来看,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了与国民经济总量增速大体相当的增长速度。
从资本存量(固定资产加净存货)来看,1869年是450亿美元(1929年价格),1955年达到11910亿美元(1929年价格),增长了25倍多。由于美国总人口出现的大量增加,因此,人均资本存量增加幅度要小得多,但也增长5.4倍多。特别是从1869年到1929年,60年间人均资本存量翻了两番多。
从资本形成率的变动情况看,从1869年到1928年,美国资本形成总额占GNP的比重基本在20―26%之间波动,其中,1894年达到最高值(26.2%)。而进入上世纪30年代后,由于正遇经济大萧条,美国资本形成率水平也跌至低谷(1934年仅有13.9%)。进入40年代,特别是二战结束后,美国资本形成率水平又逐渐回升,1950年间达到18.8%
20世纪上半叶除去战争时期和大萧条时期外,美国储蓄率的水平大体在12―13%之间,私人储蓄贡献了其中的8.5―9.1个百分点,企业储蓄贡献了约3个百分点,而政府储蓄贡献了不到1个百分点。
我们将美国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各自波动周期中的波峰年份与波谷年份相比较,可以发现,在20世纪年代以前,美国投资增长的周期对经济增长的周期的影响在时间上有长达数年的时滞,投资增长的波动往往“先行”于经济增长的波动,有时甚至像是逆经济周期而波动,如1870年代中期在投资达到波峰时,经济增长却正处于周期的低谷,而在1880年代初期,经济增长达到高点时,投资增长却正陷于波谷。但在1920年代以后,两者之间的波动则逐步趋于一致。
二、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比例结构
1900―1919年其间,美国私营部门投资、地方政府投资、联邦政府投资(不包括军用固定资产)各自所占的份额变化不大,大体在92.5∶6.2∶1.3左右。从1920年开始直到二战前这段时间,私人投资所占份额则持续下降,政府投资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在此之后,私人投资与政府投资所占份额又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调整,逐步恢复到1920年代的比例关系。
从政府投资内部结构看,联邦政府投资在1930年代之前所占份额一直很小,但在1930年代出现明显的增长,所占份额从20年代的0.6%上升到7.5%。二战时期更是增长迅猛,其资本形成份额(不包括军用固定资产)达到13.2%,超过了地方政府。但在战后的1945―1955年时期,联邦政府投资又回落到约3%的水平。因此,从和平年份看,美国政府投资主要是由州及州以下地方政府承担的。
三、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结构
(一)按四大产业部门划分的投资结构变动
1、农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
尽管美国农业产出量占四大部门总产出量的份额从1880年的35.8%下降到1948年的10%,同一时期美国农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其资本形成额占四大部门的比重从1880―1890年的12%上升到1990―1922年的约17%,而后又下降到1922―1948年的12%。
2、采掘业投资先升后降,出现大起大落的趋势
1880―1890年,采掘业净资产形成额占四大部门资本形成总量的份额是6.5%,而后上升到1890―1922年的9.4%。因此,可以说,这两段时期是美国采掘业投资高增长的时期,其结果是采掘业资产存量份额(占四大部门总的资本存量)从1880年的2%左右,上升到1922年的7%。但在1922―1948年期间,采掘业投资增长过于缓慢,净资本形成额仅有0.6亿美元,使得其资产存量份额又下降到5%左右。
3、制造业投资持续高增长
自188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了高增长,其净资产形成额占四大部门总量的份额不断上升,结果是制造业建筑与设备的存量占四大部门总资产的份额从1880年的9.1%上升到1948年的33.5%。制造业投资与产出增长之间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在从1880到1948年近70年间,美国制造业产出增长了近14倍,而制造业的总资产增长了约17倍。
4、公用事业投资份额稳步下降
1880年公用事业资产存量所占份额曾高达60%,但此后其资本形成额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1890―1922年期间,降幅较大,使其资产存量份额持续下降,至1848年下降到43.6%。而公用事业产出份额则从1880年的4.9%增加到1948年的15.4%,增加了2倍多。与其他三大部门资本―产出比率下降或上升的幅度较小的情况不同的是,公用事业的资本―产出比率出现了大幅的下降,从1880年的23.6下降到1948年的2.5。
(二)采掘业与制造业内部各分支行业的投资变动
1、采掘业各分支行业
在采掘业各分支行业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高增长,其资本存量占采掘业资本总存量的份额从1870年的10%左右上升到1890年的26.8%,到1940年进一步上升到69.3%,其后基本保持不变(1953年为68.2%)。非金属矿产开采业的资本存量自1890年之后,也是持续稳步增长,但增幅远小于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金属、无烟煤、烟煤开采业的资本存量在1919之前均保持持续增长之势,但在1919―1940年之间都出现了负增长。金属和烟煤开采业的资本存量在1940年之后出现了小幅的回升,而无烟煤开采业的资本存量在1940―1953年间仍继续负增长。
2、制造业各分支行业
1953年金属及金属制品业资本存量是其1880年的36倍(增长35倍)。其中,钢铁与有色金属增长22倍多,机械制造业(除交通设备外)增长32倍多,交通设备制造业则增长了数百倍。但在1920年代及30年代上半期这段期间,除交通设备外,金属及金属制品业投资增长相对低迷。化工业资本存量从1880年到1919年,增长了12倍多,此后到1953年,又增长了349.6%。炼油业资本存量从1880年到1919年,增长了36倍多,此后至1953年期间,又增长了近8倍。
在其他行业中,建材业、橡胶制品业、造纸业的资本存量在整个时期内,也一直保持着长期平稳增长的势头。印刷业资本存量在1937年前一直稳定增长,但在37年后,增长停滞。皮革制品业资本存量在1919年增长平稳,但在此之后则长期增长迟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纺织业和木材加工业在1919年前,一直保持较快的投资增长,但在此之后经历了一定的下滑,但在1937年后,其资本存量又开始平稳上升。
从1953年各行业资本存量占制造业总资本存量的份额来看,美国制造业固定资产存量规模最大的几个行业依次为:钢铁和有色金属(占14%)、机械制造(13.9%)、食品饮料业(13.1%)、炼油业(12.5%)、化工(9.8%)、交通设备(9.4%)、纺织业(7.9%)。
四、住宅投资的发展趋势
20世纪20年代及战后经济恢复时期(1946―1955年)是美国住宅投资高速增长的时期。美国新建城镇住宅投资总额1921―1930年比1911―1920年增长了339%。但30年代大萧条时期及二战时期,美国住宅投资大幅回落,1931―1940年新建城镇住宅投资总额仅是前一个10年的30%多点。与同时期美国资本形成总额相比,可以看出,美国住宅投资在经济繁荣时期及经济萧条时期,其“涨幅”和“跌幅”都要明显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整体的涨跌幅。
同一时期,美国住宅建设与投资的发展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如:单位住宅的建设成本明显下降:从1889―1908年的5679美元(1929年不变价格)下降到1946―1955年的3894美元;固定资产折旧率明显提高:从1889―1909年的37%上升到1941―1955年的44%;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自有住宅比例从1900年37%提高到1950年的53%;一家一户住宅比例从1930年代之前的不足2/3上升到1946年的87%。
从住宅投资的融资结构看,自20世纪初以来,以抵押贷款和预售款为主的企业外部资金渠道来源所占比例呈不断提高之势,从1911―1920年的48.5%逐步上升到1946―1955年的73.0%,而自有资金占比成不断下降之势,同期从51.5%下降到27.0%。
五、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
(一)企业投资的内部融资结构变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资本折旧费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比率、总自留资金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比率呈长期上升的趋势,但公司储蓄在净资本形成中的比重并未出现长期上升的趋势。如果只考察没有受到战争与经济大萧条影响的年代,即1987―1914年、1920―1929年和1946―1956年这三个时期,可以看到,美国企业资本折旧费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比率从第一个时期的0.39上升到第二时期的0.56,而后又上到第三个时期的大约0.60。而同时期,美国企业总自留资金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比率分别为0.72、0.84、0.81,也显示了长期向上升的趋势,虽然,这种向上的趋势略有波动。但这三个时期,企业利润留成(未分配净利润)占资本形成的比率分别是0.33、0.28、0.21,呈略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可以判断,内部资金来源渠道在美国企业资本形成中的比重上升主要是由资本折旧比率的上升造成的。
(二)企业投资的外部融资结构变动
1、股权融资比重
20世纪初以来,股票发行在美国企业外部融资中所占的份额并不稳定。如果只考察没有受战争与大萧条影响的几个时期,可以看到,在20世纪初期(1900―1912年),股票融资的份额是0.31,而后在20年代上升到0.43,但在二战后的十年中,下降到0.21。股票融资份额的变化,主要是有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长期外部资金来源在企业所有外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发生变化,二是股票在长期外部资金来源(还包括债券、抵押贷款等)中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
根据相关数据测算,我们可以看到:该时期美国企业长期外部融资占所有外部融资份额的变动从与上述股票融资份额的变动趋势,走向大体一致:在20世纪初期(1900―1912年)是0.82,20年代上升到0.93,二战后又下降到0.63。其次,股票融资在企业长期外部融资中的比重呈长期向下波动之势;同期,债券融资比重相对上升。
2、中长期借贷与短期借贷的比例
从几个正常年代看,短期借贷占全部非金融企业外部融资额的比重:在1901―1912年期间是0.18,而后1923―1929年上升到0.09,而在1946―1955年升到0.37,可以看出有长期上升的趋势。采掘业与制造业企业短期借贷的份额表现出了十分相似的变动轨迹:在1901―1912年期间是0.43,而后1923―1929年上升到0.02,而在1946―1955年升到0.66,因此,可以说,所有非金融企业短期借贷所占份额的这种上升趋势,主要是由采掘与制造业企业引领的。
再比较中长期借贷与短期借贷在全部企业借贷融资中各自所占的比例:在1901―1912年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0.73比0.27;在1923―1929年是0.84比0.16,而在战后十年,则是0.53比0.47。可以看出:相对于短期借贷比重在波动中有所上升,中长期借贷比重则呈现波动中向下降的趋势。
3、金融机构融资份额及金融市场内部结构的变动趋势
从金融机构融资份额来看:金融机构在商业企业外部融资及其全部融资中所占的份额在30年代前,基本比较稳定,而在二战后,有明显的上升势头。通过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在全部企业资金来源中的份额在1913―1922年间和1923―1929年间,均为16%,而在二战后(1946―1955)上升到22%,上升了6个百分点。
根据不同金融机构资产份额的变化来考察美国同时期金融市场内部结构的变化,可以发现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个人信托部门的资产份额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由于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份额的下降而导致了整个银行业份额从20世纪头20年的超过60%下降到二战后的不到40%。
二是人寿保险公司、养老金基金、政府退休和社保基金的份额显著上升,从而使整个保险业的份额从30年代前的15%左右上升到二战后的接近40%。
三是各类政府金融机构的份额呈明显上升之势。联邦储备银行、政府养老及社保基金和政府借贷机构加起来的份额从1901―1922年的7%,上升到1946―1955年的22%,增长了2倍多。政府金融机构份额的上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同时期美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明显增强。美国大企业的长足发展及其财力的显著增强,累进收入税使得高收入阶层更倾向于将新增财富用于直接的股权投资,或许是造成银行业重要性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而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的提高、收入分配格局更趋公平,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对个人储蓄“蓄水池”的贡献度不断提高,而这部分群体的特定储蓄理财倾向,是人寿保险、养老和退休保险、储蓄和贷款合作社等金融机构蓬勃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六、几点结论
从对美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与结构变化趋势的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简要结论:
一是从美国经验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国民经济总量增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投资增长的波动周期可能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周期不一致,因此,通过实证研究,找出我国投资增长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未来投资调控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农业部门的投资应长期保持稳定的增长。制造业投资在几大产业部门中,是属于持续高增长的部门。其中,重化工业部门(包括冶金、石油化工、设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又是引领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引擎。
三是公用事业的资本―产出率随着其产业规模及资本存量规模的不断增大,下降幅度明显,其变动轨迹明显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公用事业部门在发展的早期,资本密集型的特点更为明显,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支持。
四是住宅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经济繁荣期,住宅投资往往出现明显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高增长,而经济萧条时期,住宅投资的回落幅度又要大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幅度。
五是从美国这一时期企业投资资金来源结构看,内部资金来源的比重有逐步上升的势头。而在企业外部融资中,短期外部融资比重有逐步上升之势,而在长期外部融资中,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银行信贷。在直接融资中,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相比,从长期看,其重要性则有所下降。这一特点,与我国企业外部融资过于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过于依赖股票融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或许预示着我国资本市场要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发展,仍有相当大的改革空间。
一、固定资产投资先行指数结束上涨态势、一致合成指数继续下降
图1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先行指数和一致指数与我国宏观经济景气先行一致指数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进入2013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一致指数持续下降,而先行指数一路上涨。从构成指标看,先行指数中的国内贷款和PPI(逆转)处于下降走势,而房地产开发投资、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逆转)和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则在持续上涨,其中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外商直接投资增速上涨速度较快,带动了先行指数的持续上扬。但先行指数的上涨速度明显减缓,7月份仅比6月份提高0.23点,几乎持平,预计下半年固定资产先行指数将掉头向下,进入下行区间。
一致指数中,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中的自筹资金结束了下降趋势企稳回升,表明我国民间投资的动力增强,而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固定资产扩建投资增速、固定资产新建投资增速虽然仍处于下滑区间,但下滑速度明显放缓,从而带动固定资产投资景气指数下滑速度减缓。
二、基于扩散指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周期的走势判断
利用先行和一致指标建立的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周期的一致扩散指数和先行扩散指数,如图2所示。先行指数在2012年7月超过了50%线,并在今年5月达到了本次周期的极大值点,表明先行指数的峰已经出现在2013年5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一致扩散指数在2012年6月达到了极小值点,表明上轮峰点已经出现,此后扩散指数曾出现过快速拉升,但是在2013年出现了小幅回调的走势,目前处于再次上升的阶段,但是从数值上看,并未达到50%的临界点,因此判断目前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景气的一致指数的谷底尚未出现。固定资产投资先行扩散指数极大值点相对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周期的峰先行半年左右。因此,综合以上信息,可以判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周期在2013年下半年将维持缓慢回升态势。
三、宏观经济一致指数止跌,扩散指数显示拐点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中国钢铁总的产能正开始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未来钢铁行业利润将向板材及优质钢、技术装备领先、产业链完善、产品替代能力强等4类企业集中。
设备制造业
实际上,中国设备制造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被外资长期关注,未来设备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及升级将带来制造业用钢的需求空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变化、外资对中国投资结构变化将影响中国钢铁市场需求,并进一步决定未来钢材市场的需求品种。
2008年,外商投资额达到1150.7亿美元,2008年上升为1473亿美元,增长28%,实际使用外资606亿美元,同比增13.3%。其中投向制造业占很大比重(7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同比增52.9%,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41.4%,专业设备制造业同比增68.1%。制造业的发展,极大地拉动了2008年制造业用钢的需求。尽管受到11号、29号文的影响,预计2008年实际使用外资仍将达到去年水平,并仍将主要投向交通运输及设备制造业。
中国经济由基础产业和制造业支撑,目前制造业中,中国产品制造业产能严重过剩,而设备制造业如轨道交通设备、输变电设备、工业设备,以及机器装备制造业如生产工业设备的基础制造业等产能严重不足,是中国急需发展的产业,它们对优质钢材有长期需求,如无逢钢管、合金钢或特种钢国内需求不足,需要大量进口,没有钢铁工业支撑,无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而外商的投资为其发展注入活力,并因此带动相关钢品种的需求。
物流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拉动相关钢材品种的需求
物流用固定资产投资2000年以来持续增长,2008年物流基础设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0.7万亿,同比增长24.3%,增速低于同期社会物流总额增长速度5.6个百分点,低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25.8%水平1.5个百分点。
物流用固定资产投资即将进入增长期,今年上半年,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预计为3447亿元,同比增长26.5%,增幅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投资增长水平。从投资构成看,交通运输业投资,达到2858亿元,占物流用固定资产总投资的83%,同比增长24.5%,增幅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物流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将带动相关行业如铁路建设、港口建设、造船等的快速发展,继续拉动相关钢材品种的需求。
汽车行业预计2008年全年用钢需求量约为1500万吨,较上年增长20%
汽车工业可以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属于国民经济的高增长产业,与GDP运行规律非常密切。以轿车为例,2008年轿车产量231.62万辆,同比增11.99%;销量247.5万辆,同比增15.17%;Kj(轿车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值)为1.28。本次调控是延长经济上升期阶段,2008年GDP为9.5%,2008年预计9%左右,轿车市场一定存在“余喷”,即Kj指标仍会上升到2.0以上,表现出中等繁荣,预计三季度仍是锯齿波态过渡,四季度平稳回升。
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需求量将达到1320万辆,需用钢材3600万吨,特别是板材类产品的消费空间很大。2008年,行业开始回暖,特别是大客车和重型货车需求保持快速增长,而二者用钢量较大,其用钢需求逐步上升,预计2008年汽车行业全年用钢需求量约为1500万吨,较上年增长20%。其中,由于中高档轿车的钢板、以及轿车、卡车的一部分棒线材、汽车发动机的气阀钢和一些高强度标准件用的冷墩钢、易切削钢需要大量进口,国内仍供不应求;特别以优特钢为主要材料的汽车零部件用钢的需求呈不断增长态势,预计2008年汽车行业优特钢的需求量为300万吨以上,将同比增长近40%。
按发达国家钢结构占用钢总量平均10-20%计算,中国年钢结构产量将达2000-4000万吨
钢结构在国外发达国家应用十分广泛,如美国、日本,其钢结构建筑与混凝土建筑比值在0.9以上,欧盟也在0.5以上,而中国仅为0.1左右,与希腊和葡萄牙的情况相当。各国钢结构占钢材总量的比例表明,美国和日本在25-35%,而中国不到5%。这说明,钢结构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机会。
目前中国钢结构市场的主角是工业项目,建筑用钢结构市场仍未得到发展,这是国内钢结构企业和钢材生产企业的潜在发展机遇。目前H型钢在钢结构制造企业的用料比例仅占15%左右,其它钢材品种,如方矩管的应用比例在不断增加,而目前钢铁工业技术进步水平和城市化进程使钢结构已具备实际应用价值,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明确提出使用节约型钢,大力推广H型钢、高强度钢板、钢管等钢材品种,这对钢铁行业的发展,其潜在市场十分巨大。
如果按年递增7-9%的发展速度计算,目前我国年钢结构产量600-700万吨(2008年为645万吨,预测2008年为700万吨);按发达国家钢结构占用钢总量平均10-20%计算,年钢结构产量将达2000-4000万吨,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2008年,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预计钢结构用钢需求1100-1200万吨;未来西部开发、振兴东北、中部崛起,奥运和世博会等重大基础建设稳步快速推进,将进一步推动整个城市化进程,钢结构的市场空间和应用领域已经打开。
行业利润将集中在四类钢铁企业
中国钢铁总的产能正开始由供不应求向供大于求转变。2008年底,中国炼钢产能达到4.19亿吨,炼钢在建规模1.19亿吨;到2008年,如果1.19亿吨在建能力完成,总的炼钢产能将达5.38亿吨。需求方面,2010年,中国钢铁需求预计为4.3亿吨(不含重复材),而到2008年,中国炼钢产能就可达到4.9亿吨。
与此同时,目前钢铁工业的产业布局表现出能源、矿产资源、港口运输与钢铁生产配置的矛盾。能源与矿产集中在西北和东北,大部分钢铁企业集中在华北和华东;特别是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布局在华东和华北中心城市或是周边,影响或违反环保要求;华北地区缺水少电,但聚集了较多钢铁企业;长江南北铁路运输能力相对较弱,长江流域运力较强,港口接运能力与铁路疏运能力不平衡状况严重,影响甚至制约铁矿石的进口量。
这些都使得原燃料价格不断上涨,钢铁生产成本不断上升。2008年钢铁行业总的炼钢生铁成本比上年提高46%。今年1-5月炼钢生铁制造成本同比上升14.92%,预计2008年成本再上涨15%左右。特别在成本结构中,原燃材料、运输成本的增长远远大于人力成本的增长,其占总成本比重在不断加大。相比之下,拥有矿山和完整产业链条的企业,其生产成本具有相对比较优势,如果自有矿比例在70%以上,2008年炼钢生铁成本上升不到30%。
因此,未来产品结构调整充分,且具有能源、矿产、水利及交通保障的钢铁企业盈利能力强,成本优势显著,这就决定了未来行业利润将集中在四类钢铁企业。
目前这四类企业均被包括在中国92家重点冶金企业中。财务数据表明,这92家重点企业2008年到2008年每月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总体上呈现增长态势;2008年全年利润总额782.62亿,平均月利润额65.22亿。尽管2008年2季度钢材价格下跌,但上半年仍实现利润总额500.15亿,平均月利润额83.36亿,同比增长34.27%。特别是年产量500万吨规模以上的15家钢铁生产企业的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占重点大中型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的54%和72%以上。
2016年1-5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速仅3.9%,较2015年10.1%的增速大幅下降。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6%,比2015年仅下滑0.4个百分点。由于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0%以上,民间投资增速下滑对总体投资增长造成了一定影响。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速度远远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明政府及国有投资增速迅速攀升,投资结构有所恶化。
民间投资和非民间投资增速的分化始于2011 年。受外需下降、外汇占款减少影响,企业主动投资的意愿减弱、政府的对冲性投资上升。2012年,民间固定资产投资还在以超过25%的速度高增长,此后则处于持续下降通道。2015年6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速开始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进入2016年后,民间投资开始出现“断崖式下跌”。
从行业分布看,民间投资在三次产业上的投资增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但主要是受重化工业和服务业拖累。1-5月,第一、二、三产业民间固定资产投同比分别增长17.9%、4.6%、2.2%,分别比1-4月回落0.2、1.5、1.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是整体投资下降的最主要来源。但在煤炭、钢铁等投资大幅下滑的产能过剩行业中,民间投资与非民间投资同时快速下降。民间投资占比下降最快的是第三产业中一些具有公共属性的行业,比如水电供应、公共管理、水利建设等。
从区域分布看,除东部地区增长较快外,民间投资在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均出现大幅下滑。1-5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 8%、5.7%、2%、-29.3%,分别比1-4月份上升了0.3、-1.1、-0.9、-6.2个百分点。这是因为民间资金更关注投资收益,投资集中在效益较好的东部地区;基建潜力更大的中西部地区则得到了更多的政府投资,总投资增速自然也就最高。
民间投资放缓与宏观环境恶化有直接关系。经济增速连续下台阶,必然会让企业对中长期经济增长的预期变得更为悲观。2012年以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加剧,工业企业利润连续多年下降,生产扩张速度随之下降。目前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比2011年下降了9个百分点。受工业品价格大幅下降影响,尽管名义利率多次下调,但企业的实际利率仍居高不下,一季度实际利率仍有10.1%。去年以来股市和汇率波动使得民间投资的风险溢价也在上升。
更值得关注的问题是,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资的提速,很可能已对民间投资形成了比过去更为明显的挤出效应。制造业中国有投资比重仅占10%左右,80%以上是民企和外资,但是在金融、通信、文化、交通运输等行业,60%-80%是国企投资为主。过去,民间投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时,由于第二产业的诸多领域都已放开,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挤出效应”表现得并不明显。但随着民间投资更多向第三产业倾斜,可以看到,交通运输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政府管制较多行业的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在今年出现了大幅下挫。
挤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服务业存在广泛管制,民间投资通常面临准入障碍,“玻璃门”“弹簧门”普遍存在。二是政府投资占用了金融资源,导致私人部门融资成本提高,以致民间投资下降。三是国有部门相较于私人部门具有政府隐性担保,地方政府平台和国有企业能够优先获得资金支持,在资金面趋紧时,民间部门会受到挤压。
对于中国来说,政府投资对消费的拉动非常有限,短期看,政府投资虽然可以弥补民间投资的下降,但对中长期经济发展而言,提振民间投资更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