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财务共享实训目的

财务共享实训目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共享实训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财务共享实训目的

财务共享实训目的范文第1篇

摘要: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是实行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物质基础。本文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建立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剖析,并结合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会计专业现状从学校、企业、校企合作三个层面提出了建设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措施,旨在加快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关键词 :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更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育的目的更突出实践强调实践。实训基地是学生进行实践的重要途径,一般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实践学习,校外实训基地的真实环境,能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接触。会计工作本身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管理活动,涉及到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要求会计人员本身有很强的实践技能,因此很多企业在招聘会计时都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但是这部分工作经验从哪里得到,如何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困扰很多院校会计专业的重要问题,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会计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目前该院会计专业实习基地的现状

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为例,近几年来,会计专业不断努力,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主要通过建立校内会计模拟实训室的方式,推动会计专业学生的校内实践,在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上综合考虑了目前会计人才的需求点,着重加强了会计电算化操作方面的技能,所以建立了3 个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购买了厦门网中网会计学习软件、金蝶财务软件和用友财务软件,使学生的电算化操作技能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在会计校内实训方面建立了会计分岗位模拟实训室,和会计手工模拟实训室,模拟某大型制造业企业的12 月份经济业务进行手工操作,同时实行分岗位操作,使学生了解不同岗位之间的协作关系。

仅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的练习,学生并未真正的走向会计岗位,很多业务虽然仿真度很高,但是毕竟不是真实的业务,和真实业务处理上也存在差异,所以如何让学生走出去,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的会计工作中也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会计工作的保密性,根据会计专业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点多面广”的特点,该院会计专业与30余家单位都签订了学生实习实训协议,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在推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在专业会计人员的指导下,以会计工作者的身份直接参加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熟识会计工作的操作,锻炼实际操作能力。

2 目前该院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课程的核心,而专业实训是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训基地又是专业实习的必要条件与重要场所。因此,建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尤为必要。结合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现状,分析目前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

2.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1.1 校内实训基地以学校自建为主

目前各高校会计专业基本都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各种校内模拟实训室的建立满足了学生校内实践的需要。然而,许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都是由学校自主建立的,缺乏企业专家的论证,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仅参考了会计专业教师的意见,因此,对实训基地的构建规模、学生规模、实践教学体系、利用效率、可持续发展性等考虑欠妥,最终导致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或不能有效进行利用。

2.1.2 校内实训项目以单项实训为主

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校内实训课程体系如表1。

同类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基本上都是按照这样的实训体系进行实训,在各学期相应开设的各课程对应的实训,

因此多数实训都是单项实训,如基础会计实训、财务会计实训、电算化实训等。单项训练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练习,其优点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功,缺点是实训功能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2.1.3 校内实训基地资源缺乏共享

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基本都是为本专业服务,对外不公开对内只面向本专业学生,实训基地的建设资源缺乏共享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同一地区内的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都是单独建设、单独使用,校与校之间缺乏资源共享;第二,同一院校经济管理类校内实训基地也是“各自为政”,校内各专业之间缺乏资源共享。校内实训基地的这种资源缺乏共享性,导致了很多高校会计专业校内实训基地重复建设,利用效率低,资金支出很大,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2.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2.2.1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困难

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校外顶岗实训,即学生可以到企业的财务部门直接参与会计工作,能够实现与会计工作的“零距离”接触。但是会计工作涉及到企业机密,关系到企业的重要财务信息,稍有差错可能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一般规模的单位对会计人员的需求数量非常有限,因此很多单位都不愿意接受会计专业学生实习。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非常困难,主要靠学校单方提出合作意向,由企业被动参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导致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困难。虽然有部分企业和学校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办学,建立了一定数量的校外实训基地。但是,能够提供的会计岗位的数量很有限,只能解决少部分同学的校外实习问题,不能满足大量的会计专业学生实习问题。

2.2.2 校外实训基地的实习效果差

受会计专业保密性的特征影响,校外实训基地能够接受的会计学生实习数量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实习意愿。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会计学生的校外实训都一筹莫展,基本上都是以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分散实习为主。很多学生在实习期间根本找不到实习单位,学校又不能够提供实习单位,因此根本不能实现实习目的。有一部分学生能够找到实习单位,但是鉴于会计岗位的特殊性,企业很难放手让学生真正接触实践操作,学生没有会计实践操作的机会,缺乏学习兴趣,对实习釆取应付了事的做法,实习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3 高职院校建立会计专业实训基地的探索

3.1“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改变目前校内实训基地全部由学校出资的现状,寻求企业和学校合作共赢的局面。比如河北工程技术学院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就实现了基本的校企合作,实现了双方的共赢。具体合作方式是由企业出资购买电脑等实训室硬件设备,学校出资购买会计核算软件等软件设备,正常上课期间由学校安排会计专业学生完成校内实训,在其他闲置时间段,企业可以将实训室开放收取额外的收益。

3.2 调整校内实训课程体系

将校内实训调整为集中实训,将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相衔接,这样既能使学生熟练掌握单项技能又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各高校可以具体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将实践课程体系进行调整,能达到教学目的还能提高教学效果。

3.3 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训模式,解决学生实习困难问题

3.3.1“校园实训企业”式实训基地

可以由学校牵头,教工、学生参与,建立一些校园企业,比如说超市、书店、咖啡厅等。由教师组织指导成立管理委员会,设置经理,财务主管、出纳、会计、营业员等岗位,全校的各专业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特点参与到校园企业的经营中去,定期轮岗。其优点是:学校不需要资金投入,可以为会计、经管类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节约了实习费用,还能实现创收发展校园经济。

3.3.2 全员参与共同建立专业公司

在做了专业调查和调研基础上,创建专业公司,比如会计服务公司,记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通过成立会计专业公司,可以使教师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更是为学生们提供了顶岗实习的机会,加大学生专业实训力度,积极推进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为学生将来就业积累宝贵的经验财富。

总之,在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以及在紧迫的招生就业形势下,高职院校必须要结合目前学生特点和企业需要,调整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案。只要学校高度重视,始终以学生就业为中心,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新模式,为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就能实现推动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爱喜.探究高职会计专业记账公司的校外实训模式[J].企业导报,2012(09).

[2]刘克勤.实训基地建设: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内容[J].教育发展研究,2011(05).

[3]王永莲.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问题的经济学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9(35).

[4]刘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3).

财务共享实训目的范文第2篇

1.建设思路。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的基本思路:坚持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按照“发挥优势、强化特色,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重点突破、示范共享”的要求,以实现人、财、物的统筹为手段,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依托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优势资源,重点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影响专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以重点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水平的提升。

2.建设目标。以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工商企业管理和投资与理财的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确立财务会计专业群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双线培养的课程体系和考核标准,构建“岗、课、证、赛”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扬州地区同类院校中一流的校内外实训基地;采取专职教师“顶岗实践”和兼职教师“项目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具有优秀专业带头人的品质优良、专兼结合、双师率达到95%以上的教学团队;确立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标准,形成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平台课程”、“模块课程”和“互选课程”为一体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以岗位为主导,通过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实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和创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使专业群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把财务会计专业群建设成为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条件优良、工学结合紧密、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能够引领扬州地区同类院校相关专业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专业群。

建设内容

1.人才培养体制。继续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和深度,与企业、行业共同制定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的对接。(1)按照财政部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和扬州市总商会下属20多家企业单位对会计岗位的技能要求,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2)与扬子江投资集团、天华大彭会计师事务所等10家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专业教学标准。(3)在专业群中继续推广段落式的教学安排,将专业群所属课程的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4)建立并完善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一是建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二元“复合型”教学评价体系;二是完善基于多方参与的学业评价体系,根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过程开放化、实训条件生产化的需要,改革学生学习成绩考核模式和考核管理制度,将理论知识考核与生产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成绩。

2.课程体系建设。通过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和课程的共性与差异性,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在课程体系的设计方面,围绕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基本思路,凸显专业群的适应性,发挥专业群在拓展新专业方面的集群优势。(1)建立“平台课程”+“模块课程”+“互选课程”的课程体系。其中,根据实际工作对复合型会计管理人才的职业需要,以基础类课程为主设置平台课程,平台课程的教学应突出基础性和实践性;以各专业的核心岗位技能为基础,设置模块课程;以综合性强、技能要求高为标准,设置互选课程。(2)平台课程实行标准化教学。通过建立由课程专家、行业专家和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课程开发团队,按照工作需要对平台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包括制定标准化教学内容和设计标准化实践环节。(3)模块课程实行项目化和课证融合教学。通过确定三个专业的核心岗位和每个岗位所需的工作项目,根据工作项目再确定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每门核心课程确定课程负责人和教学团队,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学习情境和子情境的项目及教学内容。(4)互选课程实行竞赛化教学。该类课程是在学完“平台课程”和“模块课程”的基础上所开设的综合类技能课程,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前期所学知识的全面考核。通过强化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5)校企合作开发优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围绕优质核心课程建设规划,支持和鼓励教师积极主编或参编一套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能够体现专业群教学改革成果的教材,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载体多元、内容充实、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

3.实训体系建设。针对专业群面向的行业与岗位,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与专门技能训练为基础,系统设计实训体系,整合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分类组建实训基地。按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通过“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形式,开展实训教学内容的系列化建设,形成满足专业群共性需求与专门化需求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训体系,实现优质资源的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1)整合现有校内资源,建成一个多功能综合实训中心。按照岗位技能训练的要求,将原有三个电算化实训室和一个手工账实训室整合成多功能综合全真实训中心,满足会计电算化专业和专业群实训教学需要。该实训中心具有手工模拟实训、电算化实训、岗位虚拟实训、网络教学、社会服务等功能。(2)将原有的物理沙盘实训室改建成ERP实训中心。对企业运作的全流程进行模拟实践,包括材料设备采购供应、生产管理、销售管理、市场营销、市场开拓、产品研发、人力资源管理、仓储物流管理、资金的筹集、使用与分配等各个方面,涵盖企业的物资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一方面,通过沙盘模拟的对抗,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另一方面,通过ERP电子模拟实训,使学生熟悉企业的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了解企业购、销、存业务处理,人力资源管理、生产制造管理等企业综合管理内容,增强学生管理意识,提高其管理能力。(3)建成一个实训成果展示室。按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会计监督能力训练的要求,建设一个专业群成果展示室。通过强化会计职业道德意识,使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客观公正的职业态度;收集历届学生模拟实训形成的各类资料,通过对优秀实训作业的展示与讲评,实现学生实训各环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收集各类会计票证,通过对会计票证的真伪对照,强化学生会计审核能力,提高其对经济业务活动真实性、合法性、正确性等的监督能力;收集算盘、账簿等会计史料,通过会计史料展示,增强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会计专题研究、会计史研究提供服务。(4)建立四阶段实训体系。按照识岗、习岗、贴岗、顶岗四个阶段设计实训体系,并加强实训管理制度与规程设计。根据“岗、证”结合的教学需要设计实训规程,编制课程实训手册,明确实训内容、实训目的与要求、实训准备、实训步骤指导和考核标准等内容;建立学生实训档案,完善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管理,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实训中心。(5)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为保障实践教学的顺利实施,按照实践教学质量管理要求,“强化内涵、突出特色、提高质量”,“软、硬件”共建。通过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标准及操作规程,建立完整齐全的学生校内实训手册和校外实习档案,做到实践教学的“八落实”,即组织、制度、人员、时间、地点、内容、考核方法和经费落实,使实践教学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4.围绕会计电算化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以企业技术应用为重点,校企之间搭建信息化平台,将企业的资源引入教学,建设涵盖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数字化专业群教学资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发虚拟企业、虚拟车间,作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有效补充,提高教学效益。按照核心课程群与专业相关课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建设由优秀数字化媒体素材、优秀教学案例等教学基本素材构成的、开放式专业群教学支持系统,创建先进的数字化学习空间,实现信息化教学资源在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1)开发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化文件。在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针对扬州及周边地区产业分布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以“职业发展导向”的理念,充分借鉴国际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发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化文件,如专业岗位能力标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学习领域课程标准、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教学标准等。(2)整合多方优质资源。整合兄弟院校、教指委、出版社、企业等单位现有优质资源,系统集成,为专业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完成资源整理工作。(3)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搜集并整理相关课程建设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对专业课程建设的优质教学资源成果进行数字化建设与整合工作,形成数字化教学素材,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实施方案、教学案例库、文献资料库、习题库、试题库、实验实训指导书、虚拟财务实训室。其中,虚拟财务实训室根据企业实际会计岗位和业务处理流程,设计虚拟环境下的财务工作,让学生在仿真的会计环境下从事实训项目。(4)虚拟财务管理系统。包括虚拟会计岗位群、虚拟银行系统、虚拟证券投资系统、虚拟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系统等。(5)学生自主学习系统。以数字化教学素材库为基础,建立学生自主学习系统,由学生自己完成相关课程实务学习、课外辅导和考核等环节。

5“.双师”团队建设。根据财务会计专业群教学需要,整合相关专业专兼职教师资源,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发挥不同专业背景和工作经历教师的优势,通过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的团队合作机制,打造一支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双师型”专业群教学团队,提升教学团队的教学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满足专业群各专业教学需要和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1)专业带头人。财务会计专业群的专业带头人由校内专家和校外能手组成,建设期间,将聘2位校外专业带头人。与校内专业带头人共同参与专业论证,研究专业群建设方向,确定专业特色;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根据专业群发展需要,提出教师队伍建设意见,协助院、系各级组织制定、实施专业师资培养计划和人才调配计划等。(2)骨干教师。通过考察、进修、培训及交流、在对口企业挂职实践等措施,培养15名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教学水平高超的骨干教师。选派专业教师到实训基地进行实践锻炼,提升实践操作能力。(3)双师素质教师。通过考取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审计师、经济师、理财规划师等专业技术资格,再培养13名双师教师,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重点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顶岗挂职实践锻炼,强化双师素质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4)兼职教师。积极开拓多种渠道,有目标地从工商企业、金融机构聘请10~15名具有一定知名度、且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丰富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家、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审计师、经济师、企业总会计师作为兼职教师,通过教育理论和方法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素质。一方面,让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参与教学改革、课程开发、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研究等工作;另一方面,对兼职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素质。到2015年,使兼职教师人数达到35名。

财务共享实训目的范文第3篇

    1、重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财务会计课程群建设在会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先进,课程体系要科学合理,要能与国际会计惯例准确结合,要能及时反映我国最新的会计核算准则,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2、注重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先进的教学内容要有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以体现,才能产生最佳的效果。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在多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的同时,课程还要使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由于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各高校办学经费不足,在此条件下,学校应集中财力给予课程建设大力支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

    (1)课后作业。针对课程中的具体原理,教师指定具体的网站或报刊渠道,鼓励学生自己收集相关资料,应用课程中的具体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根据课后作业的难易程度,采用个人或小组讨论的方法完成。课堂上安排学生代表作简要介绍,教师总结。教师重点从需要何种资料和数据、如何利用已有的原理整理这些资料、如何得出结论的角度进行引导。

    (2)案例分析。针对重点内容,精选3~4个案例进行讨论。案例讨论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要求每组提交案例讨论报告。课堂上安排小组代表发言,教师重点从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去把握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3)课堂讨论。具体方法是,针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在课堂上以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财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

    财务会计实践教学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课程实验、会计实训和毕业实习。

    1、课程实验。财务会计实验是为培养、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实验。财务会计课程实验的教学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巩固理论知识;二是训练学生的基本会计技能;三是对于实验操作过程中缺少的原始凭证、表格等,由学生自己设计、配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学习简单的财务分析,提高学生的财务意识和写作水平,加深学生对企业会计制度、准则的理解;五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六是体验会计工作,陶冶会计职业道德。

财务共享实训目的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园区;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协同创建

常州高等职业教育园区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与常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高职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示范区,在2005年启动的《常州大学城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区教学资源共享实施计划》的有力推动下,目前园区五所高职院校在基础设施、图文信息、师资力量、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已基本实现对等开放和资源共享,但在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方面尚处在各自为战、分割发展的境地,从而导致教育资源配置重复和利用率不高的现状。本文将着重介绍基于高职园区发展现状,开展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协同创建和资源共享方面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一、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是高职财会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需要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的必要传授,更重要的是职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系统培训,高职财会类专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决定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体系设计、资源建设与教学研究是财务管理专业内涵建设与质量工程的核心内容。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创建将成为高等职业技能人才素质培养的关键,并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平台与核心条件作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调整,非国有经济、中小企业的发展势头强劲,特别是在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实力不足等原因,广大中小民营企业已经成为高职财会类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由于财务管理部门职能与财会类专业人才职责的特殊性,面向区域中小企业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高职财会类专业人才,往往对专业能力中的技能性、全面性和系统性,以及职业素养中的独立性、合理性和创新性等要求更高。

实践性教学是培养高技能财会人才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渠道,围绕中小企业财会岗位人才所需要的职业基本素质和综合应用能力,开展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探求科学有效的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体系重构与资源平台建设,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也当前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好的重要课题。

二、协同创建和资源共享是高职园区提高实践教学平台效能的有效途径

所谓“协同创新”是指有机组合的创新主体之间突破彼此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各自的“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从而实现资源整合和深度合作,进而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协同创新的有效运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人力优势、资源优势和能力优势,并实现各方主体的优势互补与高效使用。自2011年在庆祝清华大学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首次提出“协同创新”的概念以来,作为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形式,“协同创新”已经发展成为当今科技和教育创新的新范式。在大众化教育需求的拉动下,虽然各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地拓展着自己的发展空间,不断地充实着自己的各类教学资源,但需求的不断丰富和供给的明显不足之间的矛盾仍很突出。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教育资源的协同创新与开放共享已成为一种世界潮流。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有利于避免人才与资源浪费,有助于缓解高校教育资源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的矛盾,还将有力推动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模式和重要途径,与理论教学相比,其对教学设备的要求更高,所需的投资更大。特别是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的形成,地方性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着激烈的招生竞争和教学资源条件的更新提升等现实问题。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供给的前提下,进行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常州高职教育园区具有良好的资源与政策环境,以及广泛的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现有高职园区5所院校均开设了财会类专业,与其每个院校各自为政、重复投资,大搞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不仅造成严重浪费,甚至引起恶性竞争,不如依托常州高职园区现有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按照《教学资源共享实施计划》进行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整体规划、科学分工和协同创建,通过机制研究与体制创新实现区域内优质实践教育资源整合和共享使用,将会有利于集中有限资金提升实践教学资源建设水平和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效用。

高职园区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创新,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进程中以基于集聚效应解决高等教育资源供给紧张矛盾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提升阶段,基于协同效应加强高职园区整合发展是创新解决目前各高职院校教育资源不足与发展不均衡的有效手段。显然,依托高职园区5所院校的现有实践性教学资源,开展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的协同创建与资源共享,这种教学资源建设模式不仅现实可行,而且必将发挥更高的效能。常州高职园区五所高职院校现均开设了财会类专业,现有在校总人数约2700人,多年来各校均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上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但基本上都是在传统的“单科实训+综合模拟+顶岗实习”实训模式上寻求突破,但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适用性,以及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水平尚不能满足高技能型财会人才培养的需要,难以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与市场变化需求。在当前现有5所高职院校整合发展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下,开展园区内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协同创新建设和资源共享利用,不仅符合当前世界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潮流,而且也将在常州高职园区形成一种先进高效的教学资源整合与协同创建模式,从而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高效率与高效能建设与使用。

三、高职园区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协同创建构想

1.加强规划引领,立项专题研讨,形成规范性管理文件

按照《常州大学城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区教学资源共享实施计划》的有关部署,依托常州高职园区现有管理机构和运行机制,立足现有5校财会类专业建设负责人与业务骨干,成立高职园区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协作组,通过专题立项研讨,并最终形成高职园区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协同创建和资源共享的一系列规范性管理制度。核心和关键是在市场需求调研和人才素质结构研讨的基础上,以项目组的形式立项组织开展相关专题探讨和研究,包括高职财会类专业“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研究、校内实践教学项目优化整合与提升研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遴选与规范化建设研究等。

2.注重顶层设计,立足分类建设,重构“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基本依据,并具体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面向区域经济中小企业服务三年制高职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来说,实践性教学环节应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部阶段,并具备较为全面系统的实践教学资源,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在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和广大中小企业财会类岗位素质要求调研的基础上,高职教育园区立足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提出将“重构实践性教学体系、拓展实践性教学资源、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作为财会类专业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的突破口与主渠道。进一步地,在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内容的组织上首先必须突出其“适用性”,其次要保证其“递进性”。据此重构的高职财会类专业“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可以归结为“一个体系、两个分支、三个结合、四个层面、五个模块”。其中“一个体系”是指实践教学体系,“两个分支”是指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三个结合”是指要坚持课内与课外、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相补充的原则,“四个层面”是指将本专业需要的各项技能分为基础技能层、专项技能层、岗位能力层和综合创新层实施分层次递进式培养,“五个模块”是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为课程实验、实习实训、技能大赛、准公司实践和毕业设计进行分类建设、规范管理和考核评价。

3.汇聚优质资源,加强协同创建,构造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管理平台

常州高职园区各个院校在自身财会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奠定了较好的软硬件设备条件。在常州高职园区整合发展的大趋势和大背景下,协作组将统筹协调、统一部署,发挥各自优势,汇聚优质资源,并按照协同创建的模式开展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管理平台的建设,既可以打破院校壁垒实现资源优化整合提升,又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开放共享及高效使用。通过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立足于互利共赢,通过教学内容整合优化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通过协同创新建设和资源共享机制研究,以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共享性和交互性为基本原则,积极打造与长三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满足广大中小企业财管人员素质结构要求的高职财会类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网络管理平台。

4.以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推进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拓展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从“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到《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再到《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旨在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达到“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成果之一就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和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因此可以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契机推进实践教学平台的改革与创新。

5.工学结合,校企联动,共建共享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在高职园区财会类专业“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四个层面包括基于会计职业认知的基础技能训练、基于核心课程的专项技能训练、基于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训练和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创新能力训练。其中,岗位能力层在学生学习完专业基础课程,并已具备会计岗位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后,与专业核心课程穿插交替进行实施的实践性环节,旨在通过基于岗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针对性训练,深化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强化训练其岗位能力,为将来可能从事的业务岗位奠定足够的能力架构。本层的岗位能力针对性训练是高职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中,衔接理论基础与职业技能的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这部分实训项目将主要依靠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供真实的出纳岗位、往来结算岗位、材料物资岗位、固定资产岗位、成本核算岗位、报税岗位、总账报表等岗位的分岗位针对性业务能力实践训练。因此,协作组需要统筹协调、慎重遴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实训管理,基于“工学结合、校企联动”,组织5所院校共建共享一批规模适中、管理规范、发展稳定的高职财会类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6.校际合作,有序竞争,加强“综合创新层”的建设和管理

“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四个层面中基础技能层和专项技能层属于基本技能实训,主要依托各个院校原有基础实验实训室的整合优化和改造提升来进行实施,而综合创新层的实训项目则主要通过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进行实施和管理。本层属于基于工作过程的综合创新能力训练,将通过面向高职园区的准公司综合实训、财会类专业技能竞赛、ERP沙盘推演、学术科技与创新活动、校外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进行会计职业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的系统化演练,深化其专业知识、加强其职业意识、强化其职业素养,着重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与创新工作能力。“综合创新层”的资源建设和运行管理需要通过校际合作,汇聚优质资源,开展有序竞争,才能充分发挥其实训功能,才能成为职业能力提升和创新素质培养的主战场。

7.以高职园区为单位建设准公司实践教学平台

对于理工科高职大学生来说,创造条件到校外实习基地的生产现场去实施跟岗操作甚至顶岗锻炼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而财务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如企业信息保密、商业秘密与资金安全等,将会导致这种企业单位财管部门实习实训的模式几乎难以保证实效。基于园区内资源共享,并与有记账业务的公司合作成立记账准公司,用于园区内各院校高职财会类专业学生实施全真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实现深层次工学结合,而且亦有成功实施的经验。所谓准公司是指不用注册成立经营实体,利用企业实体进行运作的一种记账公司。具体操作是园区与记账公司通过签署合作协议,由各个院校提供相应的经营设施,记账公司提供部分业务以及业务指导,而由高年级学生以“综合创新层”实训项目的方式进驻准公司,并顶岗完成记账公司的大部分工作。在记账公司专业人员和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模拟实操开业登记岗位、出纳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办税员岗位、审计人员岗位等业务内容。

与其它实践教学模式相比,利用高职园区准公司进行生产性实习具有五大优势。一是人才优势:记账公司的工作人员大多是有会计师职称的专职会计,并具有多年实践经验。二是信息优势:记账公司的工作人员对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的变化非常了解。三是企业类型优势:不同类型的经济组织记账业务,能满足各类中小型企业对会计工作的要求,能处理各种形式下的会计核算和日常财务管理业务,而不同于会计模拟教学中仅仅是以工业企业作为蓝本。四是企业数量优势:一般一个记账公司一年能接到几十家企业的业务,那就相当于学校增加几十个实习基地。五是资源共享优势:利用常州高职园区准公司实现到园区内资源共享,达到深层次工学结合。多功能准公司的实质是校企结合加强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实践表明将财会类专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内模拟化建设不仅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而且以基本真实的企业环境与业务内容,以及极为便利的实施模式,可显著提高学生从事会计相关岗位的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兴华,袁锋.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与实践[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4.

[2] 郑文,李文玲.大学城教学资源共享的理念层次和策略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6(6):20-21,26.

[3] 陶宇炜,封红旗,王娟琳. 面向区域教育协同发展的高职教育资源整合研究[J]. 黑龙江教育. 2013(7):5-6.

[4] 吴树畅,张树梅.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255-256.

[5] 姚晓君,付晓兰.记账——仿真会计实训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2(13):246-247.

财务共享实训目的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职业能力;企业文化;管理对接;企业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G6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13)08-0064-04

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高职教育受到高度重视。一是大规模集群式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需要调适优化专业结构;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自主创新升级,需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经验也表明,高职教育不但在层次、规模上与经济结构存在着平行发展的现象,而且在发展道路上也与工业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相关联。

高职教育的转型发展要求确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要推进校企对接,强化实践育人,这一切都凸显了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训基地既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校企合作的重要平台。实训基地是人、场所、设备等要素的统一体,在新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建设指导思想及建设原则进行重新探讨,以指导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的功能可概括为两项,即教学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在这两项功能基础上,实现三项任务,即实践教学、职业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教学及科研开发。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发展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适度超前配置实训设备,同时引入企业化管理方式,以实现实训基地的良性运行。

一、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的高职实训基地建设理念

实训基地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部分,对校内实训基地应尽量建成为模拟仿真实训基地或真实岗位实训平台,对校外实训基地应通过校企合作建成供学生顶岗实训的基地。实训基地建设遵循职业性、技术性、共享性和开放性原则。职业性原则就是实训基地要努力营造现代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真实的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从设备、工艺流程、管理水准、人员配置和要求、标准化以及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等各个方面模拟职业环境,注意形成“企业文化”氛围,重视职业素质养成。技术性特征是高职教育内在本质的反映,因此实训基地建设应体现技术的先进性原则,同时,注意技术的适用性。共享性原则指实训场地、设备、人员等要考虑到各专业能够相互共享,合理使用有限资金,提高设备场地利用率和投资效益。建立合理的管理机制,协调不同专业、不同教师为不同的目的在各种时段使用实训室的各种资源。开放性原则指实训基地不仅面向师生开放,还面向社会人员全面开放,以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作用,产生最大效益。

二、经济转型升级背景下实训基地建设策略

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财会金融学院实训基地服务于会计、财务信息管理、金融管理与实务、投资与理财四个专业共1700余名学生,目前已建有10个校内实训室,36家校外实训基地。以浙江省首批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为契机,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对实训基地内涵、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建设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构建以职业能力递进为主线的技能训练中心

1.建设思路

财会金融实训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以职业能力递进为主线,突出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满足学生创新创业和服务社会的需要。其功能定位是:以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满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满足专业教师教学研究和提供社会服务的需要;满足学生技能竞赛的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要求,重点布置一个环境,着力打造四个中心。一个环境是指与生产、管理、服务工作现场一致的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四个中心是指打造财金职业素养教育中心、财金职业技能训练中心、创新创业指导训练中心、财金生产性实训中心。

2.建设内容

财金职业素养教育中心包括财金诚智文化教育中心和会计文化教育中心、金融文化教育中心。财金职业素养教育中心主要是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影像等载体,采用数字化高科技手段,即通过声、光、电、影、物等多种方式,展示会计、金融人诚信、责任、爱心的典型事例,结合财金素养教学课程,开展爱心、诚心、责任教育,以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升学生的财金素养。

财金职业技能训练中心突出职业能力的递进,包括四个架构,即财金通用技能训练中心、会计综合技能训练中心、企业理财综合训练中心、金融综合技能训练中心。财金职业训练中心主要是训练学生的单项技能和综合技能。采用最先进的软件和信息处理技术,模拟企业环境,为财经通用技能训练和培训提供条件。以真实企业案例和数据为背景,仿真模拟制造业、商业、服务业、事业单位的会计、金融综合业务以及涉税事务、审计等,以岗位协作为基本训练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创新创业指导训练中心包括两个模块,即创新创业能力训练中心、模拟企业实训中心。学生在中心进行创业准备、创业实践、创业管理的实训。

财金生产性实训中心以现有会计服务公司、金融服务公司为依托,拓展新的实训项目。中心支持会计、金融、财务专业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职业培训、教师实践和研究、企业咨询和服务等活动。学生按照公司规范和要求工作,开展记账,报税缴税,进行会计、金融、财务咨询等服务,公司按员工管理和考核办法来管理和考核学生。

(二)以“校企文化、管理对接”为核心进行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1.建设思路

从产业升级的角度,研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特征,并据此提出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根据内涵要求,确立具体建设内容。

由于现代企业经营是“顾客导向”型的,生产方式柔性化,产品多样化,组织结构扁平化,因而灵活性、多技能、顾客导向、团队工作、创新能力正在成为现代企业员工的重要技能,而这正是产业升级环境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特征。也就是说,新一代的技能型人才必须具有协同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关键能力,这成了产业升级环境下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内涵。实训基地建设要以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为出发点,突出职业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

2.建设内容

根据实训基地建设的内涵要求,将实训基地打造成学习型教学工厂,即“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式工作化,教学环境职场化,工作过程流程化,组织管理企业化,教学成果产品化”。其中,尤以“校企文化、管理对接”为核心,通过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培养高素质的财会金融人才。

第一,实训基地文化的建设。实训基地文化集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于一身,具有校企文化的双重特性,其价值取向应为求真务实,探索创新,努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职业素质和创新能力。

实训基地文化的建设要遵循环境的真实性、条件的可重复性、任务的规范性等原则。实训环境要模拟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帮助学生缩短日后进入工作环境的心理适应期。实训条件的可重复性是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反复进行训练,提高熟练程度。实训任务的规范性,目的是通过实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

实训文化的建设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一种以显性为主的文化,可分为基础设施文化、环境布局文化。制度文化在思想和行为养成中具有重要功能。在实训基地,通过建章立制的方法,可以使实训教学、仪器物资等各项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实训基地应制定出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推行6s管理,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和基础动力。实训基地的精神理念应具备企业精神的某些特质,企业精神中的主人翁精神、团队精神、竞争精神、务实求效精神等,应成为实训基地精神理念的重要内容。

第二,推行6s管理。6s管理是现代企业中的一种优秀管理模式,它是通过规范的现场管理来提升员工的素养,从而提高工作效益和质量。6S管理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其最终目的在于修身,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实训基地实行贴近现代企业的6s管理,可以使学生学会自我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并借此造就安全、舒适、明亮的学习生活环境,提升学生高尚的品质,从而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6s管理可以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真正地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适应现代企业的就业能力。

制定6S管理的目标、方针及实施步骤,包括成立推行组织、制定活动计划等。推行6s管理要集中培训,把6S管理的内涵、意义、标准、实施贯彻给每个人,知道做什么、为什么要做、怎样做、何时做、谁去做。最后还要有检查与考核,以期形成一项长期管理规范。

(三)引入企业化管理方式,创新实训基地运行机制

1.建设思路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引入PDCA管理模式,构建人员、制度、设施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

2.建设内容

第一,加强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及安全管理制度等。

实训教学管理制度。在实训教学管理中,与各专业室紧密配合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并进行组织、实施,通过检查、监督和考核,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与研究。

学生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通过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实训守则、实训室管理规范、设备操作规程等,使学生明确“做什么”“怎么做”。通过实训基地企业化环境的熏陶与企业化的管理约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

设备管理制度。要坚持在仪器设备的购置、验收、使用、维修直至报废的全过程中贯彻统一领导的制度,同时实施分级管理、管用结合、责任到人的原则。要加强计划管理、采购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使设备管理工作能够系统化、项目化、规范化、计算机化,使各项设备在整个寿命周期中能够充分发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