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学科工作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二、教研专题:
1、加强
一、二年纪的队列练习,多进行游戏教学。
2、如何实行愉快教学,做好教学理论设计和方法。
三、具体措施:
1、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备好课。
2、互相听课,提高教学质量,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
3、坚持每周的集体备课,研究各科钻体,加强理论水平的高业务素质。
4、认真抓好体育达标工作,对成绩比较差的同学,多进行指导,争取达标率和优分率达到市的要求。
5、认真抓好广播操的动作质量和队列操练,本学期重点抓二年级和四年级的队列,为评比做好准备。
关键词:工作过程;发动机电控系统;教学做;一体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79-02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其中课程改革是这次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职业院校中普遍采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方法对原有课程进行重新设计,其特点是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在相对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强调“教学做”一体化。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作为职教师范类本科院校,肩负着为我国职业教育培养高水平职教师资的历史重任。为适应新形势下职教院校对职教师资培养的要求,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对《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课程进行了“教学做”一体化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设计理念
《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是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针对汽车机电维修工岗位能力进行培养的一门核心课程。该课程原先的教学方式是“理论课+技能训练”,即理论课在理论教室进行,相关的实践项目在专门的技能训练中进行。该教学方式的特点是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但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理论课程由于看不到实物,教学过程比较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技能训练时学生大部分理论知识已经忘记,实训教师还要重复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大大降低了教学效率。另外,技能训练的内容基本上是对理论知识的验证,与实际工作任务关联度很低。
基于上述情况,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对《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课程进行了重新开发。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一般包括六个要素:对象、内容、手段、组织、产品、环境,这六个要素随工作过程的不同而不同。不管什么样的工作过程,都可以抽象出普适性的六个步骤: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主要特点是打破了传统学科体系的知识架构,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课程的内容不再是“章、节”结构,而是学习情境结构。学习情境的设计参照系是行动体系,知识按照典型工作任务的需求进行重新序化。教学方式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相对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教学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课程定位及培养目标
《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课程构建于《汽车拆装与调整》、《汽车零部件识图》、《汽车维护》、《发动机机械系统维修》等课程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利用现代诊断和检测设备进行发动机控制系统故障诊断、故障分析、零部件检测及维修更换等专业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和方法能力。通过《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
专业能力 具备与客户交流与协商能力,能够向客户咨询车况,查询车辆技术档案,初步评定车辆技术状况;能独立制定维修计划,并能选择正确检测设备和仪器对发动机控制系统进行检测和维修;能对燃油供给不良故障、点火异常故障、进气不良故障、排放超标故障、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综合故障进行故障诊断并对零部件进行检测;能正确使用万用表、故障诊断仪、示波器及发动机综合分析仪等常用检测和诊断设备;能遵守相关法律、技术规定,按照正确规范进行操作,保证维修质量;能检查修复后发动机系统工作情况,并在汽车移交过程中向客户介绍已完成的工作;能根据环境保护要求处理使用过的辅料、废气、废液及损坏零部件
社会能力 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具有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能与客户建立良好、持久的关系。
方法能力 能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能通过各种媒体资源查找所需信息;能独立制定工作计划并实施;能不断积累维修经验,从个案中寻找共性。
课程学习情境设计
在对维修企业进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了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共为《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课程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如表1所示。5个学习情境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排序。前面4个学习情境以发动机“系统故障现象”为载体,主要解决各个系统存在故障时诊断、检测与维修的问题。最后一个学习情境以“综合故障现象”为载体,主要训练学生如何根据综合故障现象判断故障所发生的系统,重点培养学生制定故障诊断计划、形成严密的诊断思维能力。为便于实施教学,在每个学习情境中还设计了若干个学习单元。例如,学习情境5中设计了4个学习单元,如表2所示。
课程教学资源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为了帮助学生完成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需要为学生设计相关的教学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资源开发的质量决定了基于工作过程“一体化”教学的成败。教学资源一般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学生手册、任务工单、维修资料等。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每个学习单元教学组织过程的整体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任务的名称、任务的目的、学时、实训场地、实训设备、客户任务描述以及教学过程的组织等;教学课件是教师在学生资讯阶段针对任务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理论讲授内容,主要包括与任务相关的重点的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讲解;教学录像是教师采用教学课件进行理论讲授或进行的任务实操演示录像;学生手册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文字材料,学生手册的内容是与某个学习单元相关的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集合;维修资料是与任务相关车辆的真实维修资料,以便学生在资讯阶段查阅;任务工单是引导学生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引导性文字材料,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的核心文件。通过任务工单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制定计划、书写、记录数据、绘制图形、分析结果等多种岗位工作能力。
理实一体化教室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在一体化教室中进行。在一体化教室中要体现“工作情境”、“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一体化教室的设计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要具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方便教师进行现场授课和讲解;要具有学生用来讨论和制定计划的区域;要体现实际的工作过程,具有实际操作的仪器和设备;要具有教师工作的区域,方便对一体化教室进行日常管理;要有充足的学生活动场所;要具备消防设施和通风设备。根据上述原则,为《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课程一体化教室设计了5个功能区域:多媒体教学区、讨论区、操作区、仪器设备区和教师工作区,如图1所示。
课程实施流程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按照“行动导向教学六步法”组织教学,其实施步骤是: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整个班级分成4个小组,每个小组设有组长。
资讯阶段:教师为每个小组分配工作任务并发放工单。学生在操作区实际体验要完成的任务,比如启动发动机、观察故障现象等。之后,教师根据实际任务需要,在多媒体教学区对学生进行重点内容讲解,主要包括陈述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的讲解。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查阅各种资料,完成工单资讯部分的内容。
计划阶段: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进行充分讨论,制定工作计划。之后,4个小组分别选取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计划,教师对4个工作计划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决策阶段:学生根据计划汇报情况和教师点评情况,选择比较合理的计划,并进行仪器、设备选择和小组成员分工。
实施阶段:各小组到操作区以小组的方式完成预定工作任务,记录维修过程中检测的相关数据、波形,综合分析后形成诊断结果,并根据诊断结果对故障部位进行修复。教师监控学生的操作,必要时给予指导。
检查阶段:故障排除后,小组成员检查修复质量,确保故障完全排除。
评估阶段:小组成员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教师对各小组工作进行点评。
课程考核方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以过程考核为主、期末考核为辅。具体考核的方式如表3所示。平时表现主要考核学生出勤情况及平时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工单考核主要根据学生完成工单情况进行考核;实操考试是在期末单独组织的实际操作考核,其特点是学生单独操作,主要考核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基础理论考核是在期末进行的针对课程基础知识和理论的综合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通过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正确引导学生的平时学习行为,注重能力的养成,避免以往“终结性”考试带来的种种弊端。
课程教学效果
《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与修复》在我校汽车维修工程教育专业三届学生中进行了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查找信息的能力增强;独立思考、制定计划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陈永芳.职业技术教育专业教学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教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4]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5]申荣卫,台晓虹,黄炳义.以行动为导向的“理实一体”课程开发方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1(29).
[6]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7]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8]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职教论坛,2008(1).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做”一体化;教精学实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99-02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高职工科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注重理论教学及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课程教学和学生专业脱节,教学方法和高职学生特点脱节、这种教学模式十分不适合高职学生实际,学生学习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差。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校坚持“教精学实,够用、适用、能用、会用”的教学原则,深入研究高职教育规律,实施课程建设。我校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职业行动能力为中心,以“工作过程”和“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为载体,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以电工电子实训室为教学实践基地,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即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及任务的实施相辅相成。其实质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项目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同行的认可,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教精、够用、适用”
只有“教精”,才能“学实”,据高职学生实际,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把课程中适合高职学生的精华内容提炼出来,设置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和学习情境,将“精华的”,“够用、适用”的教学内容贯穿到各个学习情境中。将教学内容及职业技能训练融入到学生的工作任务完成中,教师进行必要的知识教授和技能训练,融“教学做”一体,学习情境按照简单到复杂,学生主体作用增强的顺序安排。将原有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内容按职业要求分解为4个工作任务,分别为电工仪表的使用、交直流电路的分析、典型电动机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电子元器件的认识及应用。
任务1“电工仪表的使用”是以学生未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电工仪表的测量”为载体,进行学习情境设计(见图1)。由于在学生将来从事的数控机床行业中,经常要对机床电气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万用表的使用技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该学习情境的设计和教学,在利用万用表对交直流电路的测量和研究的实际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利用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了解直流电路的基本规律,包括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宁定理等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及交流电路的基本规律,在这种学习情境中,避免了繁琐的理论推导和习题,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对交直流电路的规律印象深刻,并锻炼了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如任务3“典型电动机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是基于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活动领域——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而设计的,以“电动机控制线路”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从简单到复杂,摒弃了先介绍低压电器构造原理,控制原理图的分析,再做实验的传统教学步骤(见图2)。
在教学中,通过运用任务驱动法,学生可在完成每项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对电动机各种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常用低压电器及电动机的构造与原理,了解继电接触控制的原理,掌握电动机典型控制线路的控制原理与组装、调试与故障检测的基本技能。
改革教学模式,实现“学实”
我们在教学中摒弃了以往先理论后实验验证的传统教学方法,融“教学做”一体,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法为主,以“引入—告知—任务提出—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归纳深化—创新”为教学基本模式,结合教学实际灵活掌握,学生完成任务时积极性高,完成任务后,获得强烈的成就感,培养了基本职业技能,教学效率高,实现了“学实”。
如“电动机点动、连续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是工作任务3“典型电动机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中的典型学习情境,通过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对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常用低压电器及电动机的构造与原理,掌握电动机典型控制线路的控制原理与组装、调试与故障检测的基本技能。课程设计如下:
(一)引入
通过回顾学习情境“电动机直接启动线路的组装”,提出直接启动电动机时,人与电动机的三相动力电路近距离接触具有危险性,一般的设备都是用按钮来启动电动机,进而引入学习情境“电动机点动和连续控制线路的组装和调试”。
(二)告知
通过工作任务单,明确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即了解交流接触器和按钮的构造、原理、图形及文字符号;掌握电动机点动和连续(自锁)控制的控制原理。会组装电动机点动和连续(自锁)控制线路,会进行线路故障的诊断与调试,从而使学生有目标地完成任务。
(三)任务提出,计划,实施
提出工作任务,即电动机点动、连续控制线路的组装与调试。先完成电动机的点动控制的组装,然后在点动控制线路的基础上进行连续控制线路的设计和组装,可以直接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计划,根据学生实际,也可以先进行点动线路的实物演示,给学生以感性认识,介绍点动线路的特点与应用,引出点动控制线路的工作任务。
接触器和按钮的研究 通过点动控制线路的演示,教师引出线路中有两个重要元件,即按钮和交流接触器,根据实物和学习资料,指导学生研究交流接触器和按钮的构造,原理及图形和文字符号,先由学生自主研究讨论,然后由学生介绍对元件的了解,最后由教师归纳深化。
组装点动控制线路,学生自主计划实施,教师指导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根据控制原理图简单介绍点动控制的原理,然后学生进行组装,也可以直接让学生组装电动机点动控制线路,并学会分析控制原理。请一组学生到演示台进行组装,组装完请学生讲解组装方法和控制原理,教师总结。
设计组装连续控制线路 提出机床在正常加工时,主轴需要长时间连续运转,所以点动控制不适用,进而引出“电机连续控制线路”的知识点。为培养学生初步设计线路能力和创新能力,请学生在点动控制的基础上对电路进行改装,实现连续控制,同时明确连续控制的控制要求,让学生讨论,探究,动手组装电路,教师启发指导,学生讨论,探究,教学做合一。任务完成后,请学生到前面介绍自己的设计线路,并对示教板的电路进行改装,并讲解。
归纳深化 教师归纳连续控制线路的设计思路及自锁控制原理,连续控制线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掌握知识目标。
(四)创新:典型故障分析与检修
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会组装电路,而且还要会对电路故障进行检修,要会根据故障现象和控制原理,进行故障分析,找出故障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检修。教师设置典型故障,根据故障现象分析判断故障产生原因并进行检修。学生观察故障现象,分析故障原因,总结故障检测规律。
加强技能训练和考核,实现“能用,会用”
对课程在学生未来职业活动中的技能要求进行调研,根据专业需要,在教学中设置基本技能训练项目,如电工仪表的使用技能,控制线路的设计、组装与故障检测技能,电气识图技能等。在学习情境中制定技能目标,从而使学生能有目标的进行技能训练,每个工作任务完成后,学生技能水平都会得到提升,从而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提高了学习兴趣。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了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省了很多教学时间,可以进行逐一的技能训练和考核,从而使每个学生都真正掌握技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特别是过去的“差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表现丝毫不差,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实现了“能用、会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路建彩,褚建立.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
[2]宋春燕,罗小平.以培养职业行动能力为核心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德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
[3]朱亚兴.基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平台建设[J].职业教育研究,2010(12).
引言
微电子产业在我国不断的发展壮大,微电子企业对微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在逐年增加,高技能型微电子技术人才的缺乏成为制约微电子制造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我校微电子技术专业在“校企共培、角色渐变”的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下,不断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校企共同构建岗位职业技能培养和学生素质提升并重的课程体系。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是微电子技术专业针对集成电路生产企业中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员岗位而开设的一门核心主干课,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员是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岗位之一。目前,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经过多年的校企共同开发建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上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获得了一些实践经验。
1.高职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少面向高职学生、适合高职教学的教材。目前出版的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教材讲述理论知识的偏多,近年面向高职出版的教材尽管增加了实际操作的内容,但多数停留在设备介绍上面,关于企业实际工艺操作流程介绍还不够。
(2)缺少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践教学条件。集成电路制造实验设备比较专业并且比较昂贵,设备维护费用高,目前开设集成电路工艺课程的学校拥有集成电路制造实验室的学校相当的少,和实际的生产工艺环境存在一定的差距。
(3)教学组织上大多数才用的是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教学效果不理想。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介绍的工艺原理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老师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总是不理想。
(4)课程考核模式大多数采用传统的笔试的形式,缺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考核,对于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及时的掌握,导学促教的功能难以发挥。
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集成电路工艺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源于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思想,强调了“教学做”三者的统一。“教学做”一体化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堂的开放式教学,使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机地融为一体,充分挖掘出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潜能,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沟通配合的有机整体。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要求学生掌握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的各项工艺流程的原理,工艺流程的操作过程以及工艺设备的操作方法等。集成电路制造行业背景和生产环境相比与传统的电子产品制造企业有很大不同,因此在集成电路制造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生产性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实训基地为“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中的实施
3. 1 课程内容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按照项目化设置
通过长期的教学和企业实践,将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以制作具有电路功能的芯片为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生产车间的划分,把工作任务分解为若干个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对应一个项目,按照项目来组织教学。课程主要内容如表1所示。
3.2“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条件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离不开现代化的教学条件,因此,实践性教学基地是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实施的场所保障。
(1)校内外实践基地。我校已经建成了生产性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心,工艺中心的设备及生产环境和集成电路制造企业实际生产环境基本一致,能够满足基本的生产任务需要。微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在大三将进入校外实训基地微电子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资深工艺技师的指导下,边学边做,通过“教学做”的不断实践,从而实现学生从学校毕业生就到企业员工的无缝连接。
(2)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我校和重庆的主要微电子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上有着长期的校企合作。同时,我校的教师深入到企业调研,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从而使我校的专任教师具备企业工程师素质;同时,企业派工程师参与专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共同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共同开发教材等。通过学校企业兼职教师培训及鉴定,来自企业的工程师成为我校的企业兼职教师。
3.3 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贯穿“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思想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根据项目化课程内容,选择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心为教学场地,展开教学组织活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中心是一个对洁净度要求非常高的工作环境,因次学生到中心学习必须参照企业员工的着装要求及相关规定进入实训室。
首先,由指导老师给学生介绍工艺的原理、设备及操作工艺流程。然后指导老师给学生做工艺操作的演示、学生在旁边观察学习,老师演示工艺操作以后,紧接着由学生自己来动手的操作,老师在旁边进行指导,整个过程老师和学生教学做一体。在组织教学实施中,以学生为中心,工艺操作过程中碰到问题,由学生自己首先思考,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动手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可行,老师则在旁边进行指导,给学生提出建议。
3.4“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中课程考核形式多样化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对课程的考核注重对过程的考核。
课程的成绩由出勤率占10%+平时课堂表现占60%+期末综合测试占30%组成。平时课堂表现成绩的认定根据各个项目每个学生的参与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表现来给予评定,最后总成绩为各个项目学生所得成绩之和。因此,学生对整个课程的实施必须全程积极参与,否则将会影响期末成绩的评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老师能够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或者教学方法,更好的组织教学工作。
4. 结束语
集成电路制造工艺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根据学生面向岗位的要求进行设置,在教学组织实施中,以项目化为导向,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思想,做到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具有企业对集成电路工艺员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集成电路工艺不断有新技术的出现,企业对集成电路制造人才的质量要求在不断提高,因此,课程在以后的建设中需要不断的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组织的有效性。(作者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资金资助: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教改课题(2011jgkt0015)
参考文献
学校工作计划精选一
一、指导思想
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宗旨,推进素质教育。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全民健身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建设和管理,在改善体育基础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并协调各部门组织开展好学校的各项体育常规工作。使学校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工作目标:
1、以竞赛活动为抓手,增强全校师生强身健体的锻炼意识,协调好学校工会抓好群体工作,进一步发扬我校武术传统特色。
2、体育学科要继续加强学习、研究,规范体育课堂教学。
3、抓好各校级运动队的训练,在区级比赛中能出尖子选手。
4、面对场地缺乏情况,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增强体育课程的趣味性,规范体锻课活动,加强课间游戏设计开发,控制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体育教研活动,规范体育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1、学校体育教研组要再次组织体育教师认真学习《体育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学生及场地、器材的实际情况,认真制订好各年级教学计划,按体育教学常规的要求,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
2、本学期在学校场地有限的情况下,每位体育老师要依据学科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克服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切忌放羊式教学。在教学设计上,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淡化竞技运动的教学思维,重视体育课程的功能开发,研究现有场地的体育课活动设计,确保体育活动的有效性。
3、加强科研意识,在学科教学中继续渗透学生好习惯践行课题研究的内容。每位老师要做好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认真撰写论文。
4、牢牢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为切入口,建立检查评估制度,以切实提高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为目标力争使全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稳步上升。
5、加强学科的常规检查,本学期体育老师在室内上课的时间增多了如何上好室内课,课前要充分设计好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要利用现有的场地互相协调好,确保正常的教学,同时还要加强师生课堂安全意识,防止伤害事故发生。
(二)、加强学科建设,争创品牌亮点
1、加强体育学科组的建设,目标要明确,措施要到位。如何争创学科的亮点、创建优势项目是本学期学科工作的一个重点。
2、体育组现有的资源要合理有效的重组整合,争取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三)、抓好群体工作,丰富学校文体生活
1、加强课间操的日常管理。继续抓好课间操的进出场(快、静、齐)及做操质量,护导老师、班主任、广播操检查评分员,体育老师都要准时到岗,并在学生精神面貌、出勤人数、动作质量等方面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2、组织开展好学生的体锻活动,任课老师要与体育老师密切配合,按体锻活动表有组织的进行课外活动,保证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
3、组织开展好每月小型体育竞赛活动(因场地原因,本学期组织竞赛的方式会做相应的调整,具体见体育组的通知)学校坚持以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保证学生有1 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为出发点,在开足体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贯彻小型多样,单项分散的原则,按季节气候的不同,每月安排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活动要常搞常新,让学生有新鲜感,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坚持锻炼的好习惯,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力争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活跃学校文体生活,在校园内形成浓厚的锻炼氛围。
4、抓好日常业余训练,体育组要组织安排好校队训练工作,学期初,认真制订好训练计划,合理安排时间,体育老师要协调好各部门工作,经常、积极、主动和班主任、家长联系,取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并做好运动员的思想工作,使运动员的训练时间得到保证。训练时要根据学校场地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和训练时间,确保运动能力稳步提高。争取出尖子选手。
5、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学校工会要认真组织好教工的文体活动,抓好每天教师早操的质量,体育组要协助工会开展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以丰富教职工的业余生活,增强教职工的体质。
(四)做好场地器材管理,体育资料整理工作
1、体育器材室配备专人负责管理,负责协调好器材的使用、保管及器材室的卫生工作,每天出借的体育器材要执行登记归还制度。
2、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做好体育竞赛活动资料的搜集,以及在12月完成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的输入上传工作。
(五)、开展大课间活动。开展好体育大课间活动,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更好地完成学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工作:
1、围绕新大纲要求,修订制定大学体育教学计划。二年级实施选项课教学,根据学校各项资源尽可能多的开设选项项目。
2、鼓励老师开设形式多样的公选课项目,为学生服务。
3、教研活动要有突破,形式多样。主要在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上加大力度,教学研究上有特色,并加强检查和质量监控。
群体工作:
1、规范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对测试不合格的学生进行辅导和补测。合格率达到《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的标准。
2、群体方面,组织大型比赛6项,分别为田径运动会;迎新篮球赛;11制足球赛;排球赛;羽毛球赛;冬季长跑比赛。
3、指导好学生俱乐部的各单项比赛。
竞赛、训练工作:
1、抓好常规训练队的训练。做到开训前有计划、中期检查及期末测试总结。
2、组队参加湖南省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在学校现有的经济条件下,尽可能的参加多项比赛。争取团体总分进入同等学校的前列。
科研工作
1、组织申报校级精品课程,申报校级教学成果奖。
2、组织申报省级规划课题、科研课题和教改课题。
3、争取在省级以上刊物15篇。
迎评工作
1、学校本科办学水平合格评估(体育方面工作)。
2、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评估工作(省教育厅)。
具体安排
1、开学前安排好课务,上学期由教研室申报下期开课计划,根据教务处发放的班级及课表,要求第一周教学工作进入正常轨道,包括教学文件的制定、选项教学班级、课表调整发放等,严格按教务处要求完成各项任务。
2、训练队的确定:根据全年计划和参加省大运会的要求尽早组队训练。其他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组队训练,老师进行辅导。
3、群体竞赛活动(预计活动项目,但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经费情况有所变动,再进行申报):
校级比赛: 四-五月份 11制足球赛(男子)
五月份 春雨杯 羽毛球赛
六月份 毕业杯排球赛
九、十月份 迎新篮球赛
十月份 学校运动会
十一月 冬季长跑比赛
俱乐部活动: 三月份三人制篮球赛
六月份 俱乐部活动月
十一月份 七人制足球赛,乒乓球赛
十二月份 俱乐部活动月
4、参加湖南省第九届大学生运动会
项目:田径、羽毛球、健美操、(篮球、足球、定向等项目另定)
具体参赛时间以教育厅通知为准。
5、体质测试安排: 9-11月进行
6、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评估工作
学校工作计划精选二
20xx年我校的体育工作,以区教育文化体育局20xx年工作思路和局体育工作计划为指导,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积极推进新课程标准实验,与时俱进、锐意创新,进一步提高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认真贯彻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校训。我校体育工作要继续坚持以《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为法规,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促进发展为目标,扎实推进各项工作,推动我校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体育教学工作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组织相关人员认真学习区教育文化体育局20xx年工作思路和局体育工作计划,充分认识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学习体育课程标准,加大对体育学科课程改革实验的力度。
2.深入探索,成立课题。我们要结合本学科特点,以体育教科研为先导,以课题为抓手,不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3.规范常规,注重预案。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良好的体育教育目标,我们应重视课堂教学的规范化,从认真备课、设计教案、抓好教学常规入手,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安全保护措施,以科学锻炼身体为思想指南,提高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水平。
二.学校群体工作。
1.体育教研组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要认真制定出本学期体育教学工作各项计划,对所订计划的执行情况要有检查、有总结。
2.抓好学校大课间活动、课外活动的开展,做到教师落实、场地落实、器材落实,在确保学生活动开展的同时, 要强调安全教育。
3.继续开展体育特色学校的创建,安排好大课间活动和体育课每周各班进行一次乒乓球活动,组织和管理好学生的活动,注意节约能源,能不用照明的尽量不用,并做好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台帐。
4.深入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本年度我们将根据区体育工作的计划,开展学校阳光体育活动,安排乒乓球文化节和花样跳绳活动,使我校的阳光体育活动进一步深入,成为学生乐于参与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
5、举办第七届学校体育健康节,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本届比赛要在前几届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安排学生感兴趣、喜欢参与的项目为活动载体,尽可能吸引每位学生参加。今年是大届,我们要精心策划好开幕式,做到隆重、和谐、快乐、健康,使广大师生充分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使体育文化逐渐融于校园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品牌。
三.竞赛训练工作
1.抓住重点。根据区竞赛计划,组建好比赛队伍,抓紧训练,积极参加各项比赛,争取获得好成绩。尤其抓好乒乓球队的建设,在区内继续确立领先位置.